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_第1页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_第2页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_第3页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_第4页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TOC\o"1-2"\h\u27924第一章引言 2202661.1研究背景 217549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253141.3研究内容与方法 322549第二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概述 3258122.1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关系 388942.2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 42532.3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 44346第三章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5186303.1风险识别 5292553.2风险评估 5108903.3风险应对策略 511549第四章物理安全保障策略 615994.1数据中心安全 6285354.2设备安全 6205884.3环境安全 610343第五章网络安全保障策略 7322135.1网络架构安全 7152605.2数据传输安全 714125.3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 89666第六章系统安全保障策略 8297186.1系统安全设计 8166686.1.1安全设计原则 888236.1.2安全设计方法 950736.2系统安全防护 9295526.2.1访问控制 976176.2.2数据加密 9221946.2.3安全防护技术 925266.3系统安全监控 1013586.3.1安全事件监控 1018776.3.2安全功能监控 10191166.3.3安全审计 1028948第七章应用安全保障策略 1016687.1应用系统安全 10241757.1.1应用系统安全概述 10141877.1.2应用系统安全设计 10199507.1.3应用系统运行安全 1168937.2数据库安全 11254847.2.1数据库安全概述 1159627.2.2数据库安全设计 11158557.2.3数据库运行安全 1111067.3应用层攻击与防护 11169937.3.1应用层攻击概述 11214977.3.2常见应用层攻击类型 12321487.3.3应用层攻击防护策略 1224718第八章数据安全保障策略 12264808.1数据加密技术 1255738.1.1对称加密技术 1226958.1.2非对称加密技术 1248488.1.3混合加密技术 12214668.2数据备份与恢复 1361708.2.1数据备份策略 13138458.2.2数据恢复策略 13237778.3数据访问控制 13254608.3.1访问控制策略 13100548.3.2访问控制技术 1315330第九章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与法规 13270799.1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与职责 13146209.1.1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构建 14111359.1.2信息安全管理职责划分 14125079.2信息安全政策与制度 14210339.2.1信息安全政策制定 14177429.2.2信息安全制度实施 14258969.3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15241739.3.1国家法律法规 15230599.3.2行业标准与规范 1568989.3.3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1515952第十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保障实践 152405210.1实践案例分析 152834810.1.1案例一:某大型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实践 15165610.1.2案例二:某中型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实践 162188410.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6216710.2.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161008610.2.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施策略 16695110.3信息安全保障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 16963810.3.1信息安全保障效果评价指标 16373010.3.2持续改进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17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我国企业频繁遭受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导致企业经济损失和声誉受损。因此,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对于提高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保障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的现状,揭示其面临的挑战和风险。(2)探讨信息安全保障的理论体系,为我国企业提供理论指导。(3)提出针对性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助力企业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4)为企业制定信息安全政策、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保障信息安全提供参考。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对于提高企业信息安全水平、降低安全风险、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1.3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信息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构建信息安全保障的理论框架,梳理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要素。(3)分析国内外信息安全保障的先进经验,为企业提供借鉴。(4)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保障的具体策略。(5)通过对比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力求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保障提供有益的参考。第二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概述2.1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关系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关系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基础平台。信息化建设使得企业内部信息流通更加便捷,为信息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信息安全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信息安全,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因信息泄露、系统瘫痪等安全风险导致的企业损失。2.2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基本要素:(1)保密性:保证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个体或实体获取。(2)完整性:保证信息在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不被篡改、破坏。(3)可用性: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在需要时能够正常使用。(4)抗抵赖性:保证信息行为的不可否认性,即信息行为者不能否认其行为。(5)可靠性: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预定的要求正常运行。2.3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架构:建立企业信息安全组织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保证信息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2)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政策、制度和规范,为信息安全工作提供依据。(3)技术保障: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保障信息安全。(4)人员培训:加强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和防范能力。(5)应急响应: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应对。(6)风险评估:定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了解企业信息安全现状,为信息安全决策提供依据。(7)法律法规遵循:遵守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合规合法。第三章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风险分析3.1风险识别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风险识别是首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信息化建设中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以便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提供依据。以下是风险识别的主要步骤:(1)梳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环节,包括系统规划、设计、开发、实施和维护等。(2)分析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如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等。(3)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和归纳,形成风险清单。3.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风险的量化分析,旨在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企业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提供依据。以下是风险评估的主要步骤:(1)根据风险清单,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包括风险概率、风险影响程度等。(2)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定性方法包括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定量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3)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优先级。3.3风险应对策略针对识别和评估出的信息安全风险,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以降低风险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以下是风险应对策略的主要措施:(1)风险规避:对风险概率高、影响程度大的风险因素,采取规避措施,如调整项目进度、更改技术方案等。(2)风险减轻:对风险概率较高、影响程度较小的风险因素,采取减轻措施,如加强技术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等。(3)风险转移:将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如购买保险、签订合同等。(4)风险接受:对风险概率低、影响程度小的风险因素,采取接受措施,如制定应急预案、加强监控等。(5)风险监测与预警: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觉并处理风险事件。(6)持续改进:根据风险应对效果,不断调整和优化风险应对策略,提高企业信息安全水平。第四章物理安全保障策略4.1数据中心安全数据中心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环节,其安全性。物理安全保障策略中的数据中心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中心选址:选择安全、可靠、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保证数据中心远离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高风险区域。(2)建筑结构:数据中心建筑应采用防火、防盗、防震、防雷等设计,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稳定运行。(3)供电系统:建立多路供电保障体系,配置不间断电源(UPS)和应急发电机,保证数据中心电力供应稳定。(4)制冷系统:采用高效、可靠的制冷设备,实现数据中心内部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控和调整。(5)安全防护设施:部署视频监控、入侵报警、门禁等安全防护设施,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运行。4.2设备安全设备安全是物理安全保障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设备安全的关键措施:(1)设备选购:选择具有良好安全功能的设备,保证设备质量和安全功能符合国家标准。(2)设备部署:合理规划设备布局,保证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避免设备间相互影响。(3)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运行稳定,及时发觉和处理安全隐患。(4)设备淘汰:及时淘汰老旧、安全功能较低的设备,降低安全风险。4.3环境安全环境安全是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的基础。以下环境安全的关键措施:(1)网络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技术,保证网络数据传输安全。(2)信息安全: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防止内部信息泄露。(3)物理环境安全:保证数据中心、设备间等关键场所的防火、防盗、防雷等措施到位,降低安全风险。(4)应急预案:制定网络安全、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等应急预案,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应对。(5)安全审计:定期进行安全审计,评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通过以上物理安全保障策略的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中心、设备、环境等方面的安全风险将得到有效降低,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五章网络安全保障策略5.1网络架构安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架构安全是信息安全保障的基础。为保证网络架构安全,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1)明确网络架构设计原则。在设计网络架构时,应遵循分层次、模块化、可靠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原则。(2)合理划分网络安全域。根据业务需求和安全风险,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域,实现安全隔离和访问控制。(3)采用安全设备和技术。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设备和技术,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和保护。(4)实施网络安全策略。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策略,包括访问控制、网络隔离、数据加密等,保证网络架构安全。5.2数据传输安全数据传输安全是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以下策略可提高数据传输安全性:(1)采用加密技术。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2)实施安全传输协议。使用SSL、IPSec等安全传输协议,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机密性。(3)建立安全传输通道。通过VPN、专线等手段,为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建立安全传输通道。(4)定期更新和维护传输设备。对传输设备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保证设备安全可靠。5.3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是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策略可提高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能力:(1)部署入侵检测系统。通过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觉异常行为并报警。(2)建立安全事件库。收集并整理已知的安全事件,为入侵检测提供数据支持。(3)实施安全审计。对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关键环节进行安全审计,发觉潜在安全隐患。(4)开展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网络安全意识,使其具备识别和应对网络入侵的能力。(5)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演练。通过模拟网络攻击,检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完善应急预案。通过以上策略,企业可以在网络架构安全、数据传输安全以及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等方面,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第六章系统安全保障策略6.1系统安全设计6.1.1安全设计原则系统安全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保证信息安全:(1)最小权限原则:在系统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对用户和进程赋予最小的权限,以降低安全风险。(2)安全性与可用性平衡原则:在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同时兼顾系统的可用性,避免过度安全措施导致系统功能下降。(3)安全层次化原则:将安全措施分为多个层次,从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保护。(4)动态安全原则:根据系统运行环境和威胁态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安全策略和措施。6.1.2安全设计方法(1)安全需求分析:在系统设计之初,对系统的安全需求进行详细分析,明确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风险。(2)安全架构设计:根据安全需求,设计合理的安全架构,包括安全模块、安全策略、安全协议等。(3)安全编码实践: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遵循安全编码规范,减少安全漏洞的产生。(4)安全测试与评估:在系统开发完成后,进行安全测试和评估,保证系统的安全性。6.2系统安全防护6.2.1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系统安全防护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访问控制策略等。(1)身份认证:采用密码、生物识别、证书等技术,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2)权限控制:根据用户角色和权限,限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3)访问控制策略:制定合理的访问控制策略,如基于规则、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等。6.2.2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的关键技术。系统应采用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混合加密等多种加密手段,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6.2.3安全防护技术(1)防火墙:部署防火墙,对进出系统的数据进行过滤,阻止非法访问。(2)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控网络和系统行为,发觉并报警异常行为。(3)安全漏洞防护: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修复,提高系统抗攻击能力。6.3系统安全监控6.3.1安全事件监控安全事件监控是指对系统中的安全事件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分析和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日志收集:收集系统、网络、应用程序等产生的日志信息。(2)日志分析:对日志进行实时分析,发觉异常行为和安全事件。(3)安全事件处理:对发觉的安全事件进行及时处理,降低安全风险。6.3.2安全功能监控安全功能监控是指对系统安全功能进行实时监测,保证系统在面临安全威胁时仍能保持正常运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资源监控:监控系统的CPU、内存、磁盘等资源使用情况。(2)网络流量监控:监测网络流量,发觉异常流量。(3)功能分析:分析系统功能数据,找出功能瓶颈和安全风险。6.3.3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指对系统中的操作行为进行记录、分析和评估,以保证系统安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操作记录:记录用户和系统操作的详细信息。(2)审计分析:对操作记录进行审计分析,发觉潜在的安全问题。(3)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为系统安全管理提供依据。第七章应用安全保障策略7.1应用系统安全7.1.1应用系统安全概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应用系统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支撑。应用系统安全是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其安全功能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业务数据的完整性。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应用系统安全保障策略。7.1.2应用系统安全设计(1)遵循安全设计原则:在应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遵循最小权限、最小暴露、安全编码等原则,保证系统在设计阶段就具备较高的安全性。(2)采用安全开发框架:使用安全开发框架,如SpringSecurity、ApacheShiro等,以降低开发过程中的安全风险。(3)实施安全测试:在应用系统开发完成后,进行安全测试,发觉并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7.1.3应用系统运行安全(1)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应用系统。(2)身份认证与授权:采用强认证机制,如双因素认证、数字证书等,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同时根据用户角色和权限进行授权,防止未授权访问。(3)日志审计:记录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操作,便于后期审计和故障排查。7.2数据库安全7.2.1数据库安全概述数据库是企业信息系统中存储重要业务数据的核心组件,数据库安全对于企业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数据库安全保障策略。7.2.2数据库安全设计(1)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泄露。(2)访问控制:设置数据库访问权限,限制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范围和操作权限。(3)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保证数据在遭受攻击或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7.2.3数据库运行安全(1)数据库防火墙:部署数据库防火墙,监控并阻断非法访问和攻击行为。(2)数据库审计:记录数据库操作日志,便于审计和故障排查。(3)数据库漏洞修复:定期检查数据库漏洞,及时修复已知漏洞。7.3应用层攻击与防护7.3.1应用层攻击概述应用层攻击是指针对企业应用系统的攻击,主要包括Web应用攻击、跨站脚本攻击(XSS)、SQL注入攻击等。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应用层攻击与防护策略。7.3.2常见应用层攻击类型(1)Web应用攻击:包括跨站请求伪造(CSRF)、跨站脚本攻击(XSS)等。(2)SQL注入攻击:通过在输入数据中插入恶意SQL语句,窃取或破坏数据库数据。(3)文件攻击:利用文件功能恶意文件,执行恶意代码。7.3.3应用层攻击防护策略(1)输入验证与过滤:对用户输入进行验证和过滤,防止恶意数据输入。(2)输出编码:对输出数据进行分析和编码,防止XSS攻击。(3)参数化查询:使用参数化查询,避免SQL注入攻击。(4)安全防护产品:部署Web应用防火墙(WAF)等安全防护产品,检测并阻止恶意请求。(5)定期安全检查与更新:定期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修复已知漏洞。第八章数据安全保障策略8.1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非法获取和篡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8.1.1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相同的密钥。这种加密方式的优点是加密和解密速度快,但密钥的分发和管理较为困难。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AES等。8.1.2非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密钥,分为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安全性较高,但加密和解密速度较慢。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ECC等。8.1.3混合加密技术混合加密技术是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一种加密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先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对对称加密的密钥进行加密,再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这样既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又提高了加密和解密速度。8.2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备份与恢复是保障企业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数据备份策略,保证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8.2.1数据备份策略数据备份策略包括定期备份、实时备份和差异备份等。定期备份是指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数据备份;实时备份是指对关键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生变化立即备份;差异备份是指仅备份与上次备份相比发生变化的数据。8.2.2数据恢复策略数据恢复策略包括本地恢复和远程恢复等。本地恢复是指在本机上进行数据恢复;远程恢复是指通过网络将数据恢复到远程服务器。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恢复策略。8.3数据访问控制数据访问控制是保障企业数据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数据访问权限进行管理,可以有效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8.3.1访问控制策略企业应制定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包括用户身份验证、权限分配、访问审计等。用户身份验证可以通过密码、生物识别等技术实现;权限分配应根据用户的职责和工作需求进行;访问审计应对用户访问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8.3.2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包括访问控制列表(ACL)、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等。ACL通过设定用户或用户组对资源的访问权限,实现对数据的安全保护;RBAC则通过为用户分配角色,实现对角色的权限控制。通过以上数据安全保障策略的实施,企业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安全水平,降低数据泄露和损坏的风险。第九章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与法规9.1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与职责9.1.1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构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企业应设立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信息安全战略、政策和规划,对信息安全工作进行总体领导。企业还应设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9.1.2信息安全管理职责划分(1)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职责(1)制定企业信息安全战略和政策;(2)审批企业信息安全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3)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安全工作;(4)监督企业信息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2)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职责(1)负责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与维护;(2)制定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3)组织企业信息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4)开展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5)应对企业信息安全事件,协助开展信息安全应急响应。9.2信息安全政策与制度9.2.1信息安全政策制定企业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安全政策。信息安全政策应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企业信息安全目标和原则;(2)规定企业信息安全组织架构和职责;(3)确定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策略;(4)制定企业信息安全应急响应预案。9.2.2信息安全制度实施企业应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保证信息安全政策的有效实施。信息安全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安全事件处理等;(2)信息安全操作规程:包括信息系统的安全配置、数据备份与恢复、账号权限管理等;(3)信息安全培训与宣传:包括对新入职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定期开展信息安全宣传活动等。9.3信息安全法律法规9.3.1国家法律法规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自身信息安全。9.3.2行业标准与规范企业应关注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准则》、《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要求》等,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9.3.3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企业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内部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应涵盖以下方面:(1)信息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和员工的信息安全责任;(2)信息安全保密制度:规定保密范围、保密期限和保密措施;(3)信息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保证信息安全制度的落实。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信息安全政策与制度以及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企业能够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效保障信息安全。第十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保障实践10.1实践案例分析10.1.1案例一:某大型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实践在某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