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5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材料二:可染先生最有影响的绘画美学思想是他那早就为人所知的意境论,然而可染先生所说的意境其实并不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概念。传统意境概念虽然也大谈情景关系,但侧重点却是偏向情的,而且更重要的,在传统意境论中最重要的因素还不是情,而是比情更高一筹的终极性本体——道。传统的意境概念是一个以情景交融的意象为手段而获得的一个意义空间,而这个意义空间必须要能引导欣赏者获得一种对宇宙和人生的根源和根本意义的形而上体验,实现天人合一。而这种终极性、超越性追求并没有在李可染画论中得到自觉的反映。可染先生所说的意境,其实质就是意象,或者用一个更西方化的术语就是典型形象。它可以被包容在意境概念内,但只是构成意境生成的一个环节。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可染先生所说的意境就是意象或典型形象。先生说“艺术从生活中来,但它不等同于生活,……艺术又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革命时代新的意境。”典型化既是对象精华的揭示,也是画家理想的体现,典型化必然导致形象的典型性。与典型性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真实性。中国古代的意境论也讲真实,但那主要是讲情感的真实,以情感逻辑作为真实性的标准。而从可染先生所说的“真实”来看,主要还是从认识的角度来理解的,他说:“形象要真实与美统一,真实使人信服,艺术叫人感动,要运用自己的全部修养把自然提高到更美的境界。”使人信服的真实不同于让人感动的真实,它来源于形象与生活实际的符合,是局限于认识论框架之内的。“真实不是对自然的愚忠”“过于逼真,反而显得很小、很假。”可染先生追求一种更高的真实,也就是他多次提到的事物的“精粹”,而精粹本身就具有典型性。按照可染先生的理解,真实性必然又同时具有典型性,而既具真实性又具典型性的艺术形象就是典型形象。可染先生所说的意境的这两个重要的规定性正暴露出这种意境的内涵就是典型形象。可染先生的意境论在山水画中最突出的表现,是他对自然美的发现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真实而精粹的再现。先生总是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了美之所在。因此,在表现题材上,先生的作品才会如此丰富多彩,超越前人。善于发现自然山水美之精粹,并强调这些精粹,使这些自然景物转化为艺术形象,并具有典型的意义,也就形成了可染先生所说的意境。画家在作品中真实而典型地再现出自然山水,提醒观众自己生活周围的平凡景物原来是如此美丽。真实于自然的山水画,具有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与生活气息,让观众产生由衷的亲切感,这是李派山水画的感人之处。李可染山水画中的优秀之作,客观上契合了传统意境的要求。虽然可染先生主观理解的意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意境,但人们在体验其山水画中的意境之时,已经先入为主地按传统意义上的意境概念来评价其作品,而忽视了可染先生自己的与传统有别的意境论。(摘编自张黔《李可染对“意境”的误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山水画作中的景,不仅有自然地理准确性的要求,更要有作者的思想情感。B.材料一指出,山水画有了意境,山水便有了灵气,产生了情趣,这样才能打动欣赏者。C.材料二认为,传统意境对“道”的终极性、超越性追求没有在李可染画论中得到体现。D.材料二阐述了李可染意境论的内涵,并通过他的创作实践,印证了典型形象的特征。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幅山水画作如果不能感动欣赏者,那就意味着创作者自己不曾感动。B.李可染山水画意境既是自然山水真实的再现,也是艺术典型化的结果。C.李可染山水画之所以熠熠生辉,是因为他对创作对象有着深刻的认识。D.李可染意境论与传统意境说并无矛盾,只是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宗明义,点出论述中心,然后以设问引出对核心概念的阐释,突出意境的重要性。B.材料一采用例证法论述观点,选例典型,一古一今,一繁一简,语言准确而富有变化。C.材料二多处直接引用李可染的话语,既是对对方观点的尊重,也体现了学术探讨的严谨。D.材料二用较大的篇幅分析李可染的山水画作,旨在论证他的创作实践与他的画论不相符。4.材料一阐述的是山水画的意境,却以诗词为例,请简要概括原因。【答案】1.C2.A3.D4.①诗歌中情景交融,与山水画的意境相通。因此,作者在这里以这首著名的诗词的意境为例,更好地诠释了山水画的意境。②作者以古诗词“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③人们对古诗里的意境比较熟悉,借古诗的意境让人们更容易了解山水画的意境。【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传统意境对‘道’的终极性、超越性追求没有在李可染画论中得到体现”错,由材料二“而这种终极性、超越性追求并没有在李可染画论中得到自觉的反映”“李可染山水画中的优秀之作,客观上契合了传统意境的要求”可知,传统意境对“道”的终极性、超越性追求在李可染画论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如果不能感动欣赏者,那就意味着创作者自己不曾感动”错,原文的表述是“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但这并不能说明作者感动了,读者就一定能感动,所以“如果不能感动欣赏者,那就意味着创作者自己不曾感动”的推断是错误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的分析的能力。D.“旨在论证他的创作实践与他的画论不相符”错,材料二用较大的篇幅分析李可染的山水画作,旨在论证李可染所说的“意境”与一般所理解的传统“意境”的区别。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①本文列举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的例子,描绘了“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这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惜别的场景,但难得的是没有出现“友情”“友谊”之类的字眼,而是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含蓄不露而余味无穷。诗歌中情景交融,与山水画的意境相通。因此,作者在这里以这首著名的诗歌的意境为例,更好地诠释了山水画的意境。②本文论点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就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文中列举李太白的例子论证了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的观点;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个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的观点。作者以古诗词“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③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人们对古诗里的意境比较熟悉,作者借古诗的意境能让人们更容易了解山水画的意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行行重行行汤成难如果我和母亲每天不把父亲从地里拔上来,父亲就要栽进地里了。他终日劳作,两条腿深深插进水田,那把与他形影不离的铁锹像是从身体里长出的另一只手臂。那块水田被父亲侍弄得妥妥帖帖,像他的另一个乖顺孩子。他来来回回走在那田埂上,用铁锹将多余的泥土铲去,把凹陷的地方补平,敲敲,铲铲,拍拍,细瘦的田埂被他修得笔直而又平整。我们家在小官庄的最边上,门前是一条河,河将我们与村庄阻隔开来。如果我们要去村里,只能从河堤上经过,那是唯一能够到达外面的途径。父亲把对付田埂的力气都用来对付门前的这条路。但这路比田埂难修多了,因为一侧傍水,特别陡峭,一侧是别人家的水田,无法拓宽。他走在那路上姿势十分别扭,他不像是走路,倒像是驯服路。他时常全神贯注对着路发呆,甚至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那时农忙刚刚结束。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父亲对我们说。他扛着铁锹走了。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带着铁锹,好像来不及将其放下就要匆忙上路,又好像那把铁锹能给远走的父亲带来足够勇气和力量。我们也不知道父亲要去哪里,母亲说父亲去外地找活儿干了,因为要挣钱供我和哥哥继续读书。在我和哥哥都以为父亲几年之后或这年年底才会回来时,父亲却扛着铁锹出现了,好像他并没有远行,只是去了一趟地里而已。父亲走了很远,很远。他说南方的山一重又一重,不知道翻了多少道。父亲这一趟带回了两样东西。他从衣服的内衬口袋掏出一个报纸卷。报纸泛黄且皱皱巴巴,他过于郑重而抖索的手指将报纸一层层打开,如同剥掉残败的花瓣,露出中间的花蕊。是一支毛笔。那是父亲没有犹豫从一个制笔匠那儿买来的。他觉得他那小女儿一定会喜欢上它。父亲带回的另一样东西,是一条山路。那是只有短短一小截的山路,父亲将它作为通往外面的唯一途径。那天傍晚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走上去,那路虽然比原来的高出几分,却令人感到太崎岖了。父亲并没有因此罢休,他扛着铁锹一遍遍走在上面。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父亲喃喃地说着。我们不知道父亲说的不是这样应该是哪样,他原本要带回来的又是怎样一条路呢?我忘我地用父亲送的那支毛笔画画,就像父亲忘我地修路一样,我感到有另外一股神奇力量操纵着这支毛笔。我想起父亲手里的铁锹,是不是也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操纵着呢?在春分这天撒完肥,父亲又走了。他去了城里,从他回来后向我们描述的内容可以得知。这一趟,父亲走了很多街巷,城里的路又宽又直,泛着奇异的光亮。父亲有时会被那样的路迷惑,他对城里的路颇有好感,不管哪一条似乎都能引领人们快速走到终点。那时候我坚定地怀疑父亲就是个偷路的人,他对水田四周的田埂和门前小路的不满由来已久,哪怕是一条形迹可疑的路都能激起他的兴趣。他扛着铁锹,满怀心事地行走在不同的路上。父亲在麦子秀时从城里又回到地里。这次他带回一条属于城里的路——他要把门前的路修成他见识过的最好的样子。那是一截由砖块、石子铺成的路,它平整宽阔,的确是一条好路的样子,可是,与我们这儿的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我们不愿走上去,坚硬的路面并不适合脚,而更适合车轮。夜晚,父亲独自在空荡的路上踱步。他光着脚,没有泥土从脚丫缝里绵绵往上挤的松软,这使他极度沮丧。他仿佛看见牛脚印草正从路的侧缝艰难地往上钻,听见温热的泥土在石子下痛苦呻吟。父亲感到难过、生气和不安,幸好路并不长,父亲花两个晚上就将它敲得粉碎。这年秋天,父亲就送我到先生家学画了。今天画了什么景子?父亲总是这样问我。我饶有兴趣地回答他,山峰,溪水,松林,云雾,山路……这时,父亲便打断我:“山路?真的有一条路吗?”他小声地说。“是有一条路的。”我说,每幅山水画里隐隐约约都有一条路的。父亲点点头,半晌才回复一句:“真好。”这年冬天,父亲又出了一趟远门。父亲大概去了北方草原,因为他带回了一条奇怪的路,枯草与泥土交织。哥哥说父亲对路有一种魔怔,不过,那条路几天后就被父亲铲去了。他又将路恢复到田埂的样子。就是那时,父亲的腿坏了,膝盖向下的部分都变成紫色。母亲说一定是常年光脚插在地里的缘故。没有可以走路的腿,父亲陷入巨大的悲痛和沮丧之中。那段时间,门前的路又回到田埂的模样,但比从前结实板匝多了。一条路也会成长,也会逐渐懂事,我常常想,门前的这条路如果少了父亲的打理和呵护,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儿呢?父亲是在春天麦子快要收割时不见的。小官庄的人在通洋河边发现父亲的鞋,那双他一辈子几乎没怎么穿过的套鞋,齐整整摆在河岸上。对于父亲的消失不见,众说纷纭,但我更愿意相信哥哥说的,父亲是去找路了。哥哥大学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去了长江边上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有一年暑假我去看他,只见哥哥正扛着铁锹从大坝上下来,那一刻,我突然百感交集。我也如父亲所愿,考取了一所美术学院,成了一个拿毛笔的人。有媒体评论我的山水画里充满故事,的确,我用毛笔讲述故事。不久前,博物馆举办书画展,角落里有一幅画吸引了我。画面笔墨苍润,烟色迷离,画中的清浅涓流旁蜿蜒着一条路。路向前方延伸,一直隐没在远处的山林中。路上画有一行人,只见背影,正向前方走去。我怔怔地看着,发现那人卷着裤管,光着脚,膝盖以下是淡淡的紫褐色。我抿着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注视着那背影很久,很久,仿佛送别。(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劳作不仅仅传达了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引出了下文父亲修路和出走的情节。B.文章以小女儿的视角来叙述父亲的故事,便于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体现对父亲平凡生活的独特思考。C.妹妹见到哥哥扛着铁锹从大坝上下来而百感交集,委婉流露对哥哥选择水利工作的遗憾之情。D.父亲失踪这一突发事件增添了悲剧色彩,与文末女儿观看画展时的感触关联,丰富了文章意蕴。6.文中画线部分,写出了小女儿对父亲送毛笔给她的多重感受。请简要概括。7.父亲一次又一次的出走与修路,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5.C6.①惊讶与好奇;②紧张与期待;③喜悦与幸福的父女之爱。7.①对生活的不懈追求与改善:父亲不断外出寻找新的路,实际上是对更好生活的追求。②对家庭的责任与牺牲:父亲的每一次远行都是为了家庭,无论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改变居住环境,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承担着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即使这意味着个人的牺牲和孤独。③内心的探索与自我实现:父亲的修路行为象征着他内心的探索和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他不满足于现状,试图通过修路找到与外界连接的方式,同时也试图寻找内心的道路。④对自然与传统的尊重:父亲对待土地的态度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持。他在修路的过程中尝试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当路违背了自然时,他选择了拆除,这反映出他内心的价值观。【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委婉流露对哥哥选择水利工作的遗憾之情”错误,妹妹从哥哥身上看到了父亲当年的影子,应该是欣喜、骄傲,而不是遗憾。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①原本预期父亲会在外很久,他的突然归来本身就带来了惊喜。而毛笔作为礼物的出现,更是超出了小女儿的期待,激发了她的好奇心。②“他过于郑重而抖索的手指将报纸一层层打开”,这里通过父亲的动作描写,体现了小女儿在等待礼物揭晓时内心的紧张和期待。她可能在猜测会是什么样的礼物,同时对父亲的重视程度感到好奇和激动。③“报纸泛黄且皱皱巴巴”,这不仅说明了礼物被精心包裹和携带的过程,也暗示了这件物品具有一定的历史或情感价值。“如同剥掉残败的花瓣,露出中间的花蕊”,这个比喻展现了打开礼物时逐渐展现惊喜的过程。通过“花蕊”的比喻,表明小女儿能够感知到这份礼物背后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物质本身,这是父亲对女儿的爱。【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深刻意蕴的能力。①对生活的不懈追求与改善:父亲不满意门前的道路,象征着他对于生活现状的不满,他不断地探索和寻找更好的出路,这种追求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满足于现状的生活态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②对家庭的责任与牺牲:父亲出走是为了寻找赚钱的机会,为了供子女读书,每一次远行,其背后的动机都是为了家庭。无论是为了挣钱供子女上学,还是为了改善家庭的居住环境,都展现了一位家长对家庭的深厚责任感。他的每一次离开和归来,都是对家庭责任的履行,即使这意味着他需要承受孤独和艰辛,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这种牺牲精神是父亲深沉爱意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父爱的一种表现。③自我实现与梦想追求:父亲修路的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层面的建设,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探索。父亲修路的行为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完美和理想的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环境,试图通过修路找到与外界连接的方式,同时也是在寻找自己内心的归宿和道路。这种探索体现了人对意义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修路的过程象征着父亲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他想要突破现有的局限,寻找更广阔的生活空间。④对自然与传统的尊重:在文中,父亲对待土地的态度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他精心照料自家的水田,将其视为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这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而在修路过程中,当他意识到某些做法违背了自然规律时,他会选择拆除,重新回归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持,体现了父亲内在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①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大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哀怜③率赂秦耶率:大概④何辞为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⑤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⑥宫中尚促织之戏尚:崇尚⑦河海不择细流择,挑选A.①③④⑤ B.②③⑥⑦ C.②④⑤⑥ D.①④⑤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句意:(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②句意:大王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③率:大都、一概。句意: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④句意:什么要告辞呢?⑤句意: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⑥句意:皇室里崇尚斗蟋蟀的赌博。⑦择:舍弃。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排除③⑦。故选C。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①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②意洞手书③且贰于楚也④却宾客以业诸侯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⑥ B.②③ C.④⑤ D.③⑥【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句意: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②“手”,名词作状语,亲手、亲自。句意:意洞亲自写的信。③“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句意:而且对楚国有二心。④“业”,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句意:驱逐宾客来使他们成就诸侯的霸业。⑤“鉴”,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后代人哀叹它但不引以为鉴。⑥“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句意:能守卫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①⑥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故选A。10.下列句中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①居则曰②虽董之以严刑③依乎天理④行李之往来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A.①⑥ B.②③ C.④⑤ D.⑤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居:古义,平时;今义,居住。句意:平日在家的时候常说。②严刑:古今义都是严厉的刑罚。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③天理:古义,牛的天然生理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句意:依照牛的天然的生理结构。④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句意:使者来来往往。⑤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句意:明天不能不早点来向项王道歉。⑥秋毫:古今义都是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句意: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的末端。②⑥不是古今异义词。故选C。11.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洎牧以谗诛②村中少年好事者③秦人不暇自哀④是寡人之过也⑤苟以天下之大⑥为国以礼⑦夫子之谓也A.①/②③⑤/④⑥/⑦ B.①④/②⑥/③⑦/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③⑦/④/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语意被动句,“诛”,被杀。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②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村中好事少年”。句意:村子里有一位游手好闲的少年。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句意: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④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我的过错。⑤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句意: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句意:用礼治理国家。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谓夫子也”。句意:说的就是夫子啊。综上可知,①为被动句,②⑤为定语后置句,③⑦为宾语前置句,④为判断句,⑥为状语后置句。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萧乾,字思惕,兰陵人也。年九岁,召补国子《周易》生,梁司空袁昂时为祭酒,深敬重之。十五,举明经。侯景平,高祖镇南徐州,引乾为贞威将军、司空从事中郎。永定元年,除给事黄门侍郎。是时熊昙朗在豫章,周迪在临川,留异在东阳,陈宝应在建、晋,共相连结,闽中豪帅,往往立寨以自保,高祖甚患之,乃令乾往使,谕以逆顺,并观虚实。将发,高祖谓乾曰:“建、晋恃险,好为奸宄,方今天下初定,难便出兵。昔陆贾南征,赵佗归顺①,随何奉使,黥布来臣②,追想清风,仿佛在目。况卿坐镇雅俗才高昔贤宜勉建功名不烦更劳师旅。”乾既至,晓以逆顺,所在渠帅并率部众开壁款附。天嘉二年,留异反,陈宝应将兵助之,又资周迪兵粮,出寇临川,因逼建安。乾单使临郡,素无士卒,力不能守,乃弃郡以避宝应。时闽中守宰,并为宝应迫胁,受其署置,乾独不为屈,徙居郊野,屏绝人事。及宝应平,乃出诣都督章昭达,昭达以状表闻,世祖甚嘉之,超授五兵尚书。光大元年卒,谥曰静子。(节选自《陈书·萧乾传》)【注】①陆贾,汉朝人,南越王赵佗起兵作乱,陆贾受命去谈判,在其劝说下,赵佗向汉朝称臣。②汉王三年,随何受命,以道义说服黥布归附刘邦,并及时挫败项羽使臣。材料二:刘怀珍,字道玉,平原人,汉胶东康王后也。怀珍幼随奉伯至寿阳,豫州刺史赵伯符出猎,百姓聚观,怀珍独避不视,奉伯异之,曰:“此儿方兴吾宗。”江夏王义恭出镇盱眙,道遇怀珍,以应对见重,取为骠骑长兼墨曹行参军。大明二年,虏围泗口城,青州刺史颜师伯请援。孝武遣怀珍将步骑数千赴之,于麋沟湖与虏战,破七城。明年,怀珍启求还,孝武答曰:“边维须才,未宜陈请。”竟陵王诞反,郡豪民王弼劝怀珍应之,怀珍斩弼以闻。青州刺史沈文秀拒命,明帝遣其弟文炳宣喻,敕怀珍步从盱眙自淮阴济淮救永等,而官军为虏所逐,相继奔归,怀珍乃还。攸之围郢城,怀珍遣建宁太守张谟、游击将军裴仲穆统蛮汉军万人出西阳,破贼前锋公孙方平军数千人,收其器甲。四年,疾笃,上表解职,上优诏答许,别量所授。其夏,卒,年六十三。遗言薄葬,谥曰敬侯。(节选自《南齐书·刘怀珍传》)12.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况卿坐镇A雅俗B才高C昔贤D宜勉建E功名F不烦G更劳H师旅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指被推荐,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的“举”意思不同。B.患,指担忧、忧虑,与《六国论》中“则诸侯之所大患”的“患”意思相同。C.异,指感到奇异,与《促织》中“成述其异,宰不信”中的“异”用法不同。D.敕,指命令,与《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敕”用法相同。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昙朗、周迪、留异、陈宝应等人相互勾结,反叛朝廷,而闽中其他有势力的军事首领大都只求自保,不敢与他们对抗,萧乾可谓是临危受命。B.临行前,高祖劝勉萧乾,现在天下初定,不宜出兵,所以希望他向先贤陆贾等人学习,能以个人魅力来说服那些地方军事首领归顺。C.刘怀珍年少时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得到宗族长辈的赞赏,被寄予厚望;为官后屡次建功,重病后也受优待,死后被谥为“敬侯”。D.刘怀珍善于应答,擅长领兵打仗,忠于朝廷,可谓能臣、忠臣,与竟陵王诞、郡豪民王弼、青州刺史沈文秀等人形成鲜明对比。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乾单使临郡,素无士卒,力不能守,乃弃郡以避宝应。(2)而官军为虏所逐,相继奔归,怀珍乃还。16.请概括萧乾、刘怀珍生前都得到皇帝信任与重用的原因。【答案】12.BDF13.B14.B15.(1)萧乾作为朝廷使臣一个人来到郡中,郡中平时没有军队,竭力抵挡不能防守,于是放弃郡城以躲避宝应。(2) 但是官军被敌人追赶,陆续逃回了,怀珍才回来。16.①两人从小与众不同,富有才华。②二人都勇敢有智谋。③二人都对朝廷忠诚。【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何况你安坐而能镇定雅士俗人,才能高于从前的贤人,应该勉力建树功名,不至于烦劳军队。“坐镇雅俗”是动宾结构,B处断开;“才高昔贤”是省略句,“才高(于)昔贤”,意思完整,D处断开;“建功名”是动宾结构,F处断开。故选BDF。【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被举荐;攻取。句意:因通晓经术被推荐。/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B.错误。担忧、忧虑;担心的事。句意:高祖非常担忧这种情况。/六国诸侯最担心的事情。C.正确。感到奇异;奇特本领。句意:奉伯感到奇异。/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D.正确。句意:皇上命怀珍领兵从盱眙经淮阴渡淮水救援张永等。/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能以个人魅力来说服那些地方军事首领归顺”错,原文“况卿坐镇雅俗,才高昔贤,宜勉建功名,不烦更劳师旅”,只是期望萧乾能够像陆贾和随何一样能够劝说成功,免于军队征伐。“坐镇雅俗,才高昔贤”是肯定他的能力,并非让他以个人魅力说服对方,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临”,到;“素”,平时,一向;“力”,竭力抵抗。(2)“为……所”,被动句;“相继”,接连,陆续;“奔归”,逃回。【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年九岁,召补国子《周易》生,梁司空袁昂时为祭酒,深敬重之。十五,举明经”,材料二“豫州刺史赵伯符出猎,百姓聚观,怀珍独避不视,奉伯异之,曰:‘此儿方兴吾宗。’”可知,两人从小与众不同,富有才华。萧乾在熊昙朗、周迪、留异、陈宝应等人相互勾结,反叛朝廷的危急时刻奉命出使,“晓以逆顺,所在渠帅并率部众开壁款附”,化解了危机;刘怀珍在北虏围攻泗口城时“于麋沟湖与虏战,破七城”,攸之包围郢城时派建宁太守张谟、游击将军裴仲穆出战,“破贼前锋公孙方平军数千人,收其器甲”。可见二人都勇敢有智谋。萧乾在闽中宰守都被陈宝应胁迫之时“独不为屈,徙居郊野,屏绝人事”;陈怀珍在竟陵王诞反叛,王弼劝他投降时“斩弼以闻”,可见二人都对朝廷忠诚。参考译文:材料一:萧乾,字思惕,兰陵人。年纪九岁时,受召补为国子学学习《周易》的学生,梁朝的司空袁昂当时任国子学祭酒,非常敬重他。十五岁时,因通晓经术被推荐。侯景被平定后,高祖镇守南徐州,引进萧乾任用为贞威将军、司空从事中郎。永定元年,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这时熊昙朗在豫章,周迪在临川,留异在束阳,陈宝应在建、晋,一起互相勾结,闽中有势力的军事首领,往往设立栅栏营垒以保全自己,高祖非常担忧这种情况,于是命令萧乾作为使者前去,告知叛逆和归顺的道理,并观察情况的虚实。将要出发时,高祖对萧乾说:“建、晋一带的人依恃险要,常为非作歹,现在国家刚安定,难于立刻出兵。从前陆贾往南远行,使得赵佗归顺,随何奉命出使,说服黥布前来称臣,追想古人俊逸的风采,好像就在眼前。何况你安坐而能镇定雅士俗人,才能高于从前的贤人,应该勉力建树功名,不至于烦劳军队。”萧乾到达后,说明叛逆归顺的道理,那些地方的军事首领都率部众打开营垒诚心归附。天嘉二年,留异反叛,陈宝应派兵去援助他,又接济周迪兵粮,派兵出征侵犯临川,于是逼近建安。萧乾作为朝廷使臣一个人来到郡中,郡中平时没有军队,竭力抵挡不能防守,于是放弃郡城以躲避宝应。当时福建的地方官,都被陈宝应威胁逼迫,受他任用处置,惟独萧乾不被屈服,迁居郊野之处,隐居断绝人事交往。到陈宝应被平定后,便出来拜访都督章昭达,章昭达把他的情况上书让朝廷知道,世祖非常赞赏他,越级提拔任命为五兵尚书。光大元年去世,谧号叫做静子。材料二:刘怀珍字道玉,平原人,汉胶东康王的后人。刘怀珍小时候跟随奉伯到寿阳,豫州刺史赵伯符去打猎,百姓都去看,独有怀珍躲避不去看,奉伯感到奇异,说:“这个孩子将要使我们家族兴盛。”江夏王义恭出京镇守盱眙,在路上遇到怀珍,因为应答得体被看重,调他做骠骑长兼墨曹行参军。大明二年,北虏围攻泗口城,青州刺史颜师伯请求援军。孝武帝派怀珍领几千步兵骑兵赴援,在麋沟湖和北虏作战,攻下了七座城。第二年,怀珍上表请求回京,孝武帝回覆:“边疆正需要人才,不宜请求遣事。”竟陵王刘诞反叛,郡里的豪强王弼蛊惑怀珍响应,怀珍斩了王弼并报告了朝廷。青州刺史沈文秀抗拒朝廷命令,明帝派他弟弟文炳去宣示命令,皇上命怀珍领兵从盱眙经淮阴渡淮水救援张永等,但是官军被敌人追赶,陆续逃回了,怀珍才回来。攸之围攻郢城,怀珍派建宁太守张谟、游击将军裴仲穆带领蛮军和汉军一万人从西阳出兵,击败贼军的前锋公孙方平的几千人,收缴他们的武器铠甲。四年,病重,上表请求辞职,皇上优抚批准,另外根据情况授职。那年夏天,去世。终年六十三岁。遗嘱简单殓葬,谧号敬侯。(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登岳阳楼萧德藻不作苍茫①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郎②客,一柁③洞庭秋。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注】①苍茫:旷远无边的样子。②夜郎:唐置县,今湖南阮陵西。③柁:同“舵”,这里指代船。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抒写作者不能在海阔天空处尽情遨游,只得在一地游来荡去。B.颔联承上,先叙写自己多年的经历,再写今秋又泛舟于洞庭湖上。C.颈联笔锋一转,由远及近,状写了洞庭白鹭、远山等秋日美景。D.诗句对仗工整巧妙,却无雕琢之痕;感慨颇深,却无消沉之感。18.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首联均写到“上岳阳楼”,而两人的心境并不相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7.C18.①萧德藻“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写诗人登楼揽胜,还未尽兴,因此“更上岳阳楼”,写出了诗人对洞庭胜景的喜爱之情。②杜甫《登岳阳楼》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写自己心怀壮志,却饱经沧桑,漂泊天涯,在暮年登上岳阳楼,写出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由远及近”错。“鹭飞处”是近景,“天尽头”是远景,颈联写景是“由近及远”。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萧德藻《登岳阳楼》尾联“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诗人认为眼前之景还不够“奇绝”,于是“更上岳阳楼”,欲穷千里目,写诗人登楼揽胜,还未尽兴,因此“更上岳阳楼”,写出了诗人对洞庭胜景的喜爱之情,抒发的是一种凌云壮志。②杜甫《登岳阳楼》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终于得以登楼观览。诗人写自己心怀壮志,却饱经沧桑,漂泊天涯,在暮年登上岳阳楼。“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写出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一旦确认正确就无怨无悔。(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伟壮观之美。(3)《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了相似的观点。(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词人的心境与眼前的湖光月色相合,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答案】①.度义而后动②.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③.覆压三百余里④.隔离天日⑤.有善始者实繁⑥.能克终者盖寡⑦.悠然心会⑧.妙处难与君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度”“覆”“隔”“悠”等。三、整本书阅读(3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听宝玉说道: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宴会上,众人围绕“女儿”作诗,以上是宝玉所作。请你根据这首诗概括宝玉对女性的态度,并结合宝玉的性格和生活环境分析形成此态度的原因。【答案】贾宝玉对女性体现了尊重、欣赏与同情,这种态度从他的性格和生活环境中可以找到原因:贾宝玉的性格中有着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不认同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观念,认为女性与男性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意识使他能够超越时代局限,展现出对女性的尊重与欣赏。贾宝玉身处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中,亲眼目睹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和束缚。他看到了许多女性,包括自己的姐妹和丫鬟,如何被封建社会的规则所压抑,失去了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机会。这使得他对女性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他能够理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痛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首先明确宝玉对女性的态度,然后分别从性格和生活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红楼梦》中,贾宝玉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对女性的欣赏与同情。他赞美女性的美丽和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女性在婚姻和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无奈和痛苦的理解。例如,在“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中,他同情女子青春被虚度;在“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中,他欣赏女性的美丽;在“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中,他看到女性的快乐;而在“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中,他理解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在性格方面,强调他与生俱来的善良纯真和平等意识,这是他能够尊重女性的内在基础;生活环境中,着重指出贾府中女性的不幸遭遇,这是他产生同情的外在因素。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21.从下列选项中找出与上文波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B.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C.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D.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21.B22.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和秋风赋予了人的特征,形象地描述了春风使万物复苏、秋风使万物凋零的景象。②反复使用“不得不”这一表示双重否定的词组,突出了春风、秋风对自然界色彩变化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③分号前后两个句子,句式整齐,对比突出,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天书”,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标示专业术语,表特殊称谓。B.表示特殊含义。C.标示专业术语,表特殊称谓。D.表示引用。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春风归来”和“秋风君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的“归来”“君临”,赋予了春风和秋风人的特征,形象地描述了春风使万物“变绿”,秋风使事物“变黄”的自然景象。②两个分句都使用“不得不”这一表示双重否定的词组,通过反复强调,突出了春风、秋风使得万物“不得不绿”“不得不黄”这一决定性影响,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体验到自然季节变换的规律。③句式上,“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对称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遍地绿”“千叶黄”,“不得不绿”“不得不黄”更是对比明显,富有画面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石油化工安全评价与隐患排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品牌推广活动策划与执行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工艺品展览馆建设与运营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融资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4S店汽车租赁与绿色出行倡导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开发项目挂靠合作保密协议合同3篇
- 2025年度特色餐饮品牌店面全面转让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物业公司应急处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2篇
- 基于2025年度区块链技术的电子劳动合同信任机制合同3篇
- 高二物理竞赛霍尔效应 课件
- 金融数学-(南京大学)
-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考核评分表
- 亚什兰版胶衣操作指南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口算除法 人教版
- DB32-T 3129-2016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单体钢架塑料大棚 技术规范-(高清现行)
- 6.农业产值与增加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2020年)
- 人工挖孔桩施工监测监控措施
- 供应商物料质量问题赔偿协议(终端)
- 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共19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