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0 分析叙事技巧-注意特色兼顾意图_第1页
课时10 分析叙事技巧-注意特色兼顾意图_第2页
课时10 分析叙事技巧-注意特色兼顾意图_第3页
课时10 分析叙事技巧-注意特色兼顾意图_第4页
课时10 分析叙事技巧-注意特色兼顾意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19课时10分析叙事技巧——注意特色,兼顾意图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知识,学会分析叙事技巧。年份卷别及篇名设问方式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叙述方法1.所考查的叙事技巧往往是文本的特色之处。2.对叙事技巧的考查一般以考查叙事方法和叙事方式的形式来进行。3.命题者一般先给出叙事技巧,要求分析“效果”“作用”等。4.有的题目综合考查叙事技巧,比如叙述视角。2014全国Ⅰ卷《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叙述视角等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叙述特征小说的叙事技巧是小说组织情节的技巧和规则。小说的叙事技巧包含“谁在讲故事”和“怎样讲故事”两个方面的艺术技巧,涉及叙述者、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腔调、叙述方式、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等知识。一、叙述者叙述者是小说中叙述故事的主体,与作者不是一回事,他有时是文本中的某个角色,如《祝福》《百合花》中的“我”;有时以隐蔽形式藏在文本的“外面”,站在故事之外说故事,相当于作者的“代言人”,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荷花淀》的叙述者。二、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1.叙述人称人称作用第一人称①便于作者抒发思想感情;②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①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②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③对话对象为物时,有拟人化效果。第三人称①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显得客观;②使所叙人物或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2.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两类。全知视角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全知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限制视角是把视角限制在某个人物身上,叙述者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有限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主人公视角就是由作品中主人公叙述的视角,既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角,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叙事视角作用典例全知视角叙述人不受时空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第三人称“他”叙事,采用了全知视角,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全时空地叙事,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限制视角主人公视角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进行描写。《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以第一人称“我”叙事,采用了主人公视角,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孩子的视角展现社会环境与人物内心,表现了大卫的“心灵成长”。见证人视角作为目击者、见证人,此视角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作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为作者的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有时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祝福》中的“我”是一个见证人,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见证并参与了祥林嫂的悲剧,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同情与无奈。几种特殊视角:类型解读作用儿童视角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简单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的丰富想象和不谙世事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展现的儿童世界便于与成人世界相对比衬托,有利于形成温暖、活泼的表达风格。老人视角用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视角叙事。①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所以经常会有一种怀旧情怀;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小说一般会有一种深沉思考意味,包括对自身、民族、国家命运的思考;③老人历经世事,叙述的故事会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女性视角以女性的心理、情感以及眼光观察生活,讲述故事。①女性敏锐的观察力,使得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同情、怜悯的情怀;③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动物视角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将动物拟人化。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加客观、冷静、真实;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④突出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思想。3.视角与人称的转换在小说的创作中,叙述视角并不是单一使用的,作者出于叙述故事的需要往往综合使用多种类型的叙述视角,以用此叙述视角之长去弥补彼叙述视角之短,立体地叙述人物和事件。与此相对应,叙述人称也会变换。人称变换的作用①从“你”到“我”式: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②从“我”到“你(他)”式: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③人称交叉式: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的作用①可以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更富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②强化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使主题意蕴更丰厚深刻。三、叙述顺序与叙述节奏1.叙述顺序类型解读作用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制造悬念,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②叙述的过程中宕开一笔,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曲折有致、摇曳生姿,能增加阅读趣味。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①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②拓展作品容量。2.叙述节奏事情的进展有快慢,故事的叙述也有快慢。在小说中,我们会发现有用几笔就写完十几年生活的片段,也有用几百页来描写一天生活的场景。故事时间长、叙述时间短,则叙述节奏快;反之,则叙述节奏慢。叙述节奏有以下五种形式:形式解读省略指与故事时间相比较,叙述时间为零,即在叙述中省略实际存在的事件,以此来快速推进情节或者留下空白以增加想象空间。如《孔乙己》只写了孔乙己几次到店里喝酒的情形,其他的事情都没有说。概要又叫“概述”,即叙述时间小于故事时间,是简短精练地叙述故事。小说中对故事背景、人物的基本信息的交代常采用这种叙述形式,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身世以及她初到鲁镇时做工勤快的描写。场景又叫“等述”,即叙述时间约等于故事时间,是对故事实况的叙述。如《祝福》中“我”与祥林嫂关于“魂灵”的对话场景。延缓又叫“扩述”,即叙述时间大于故事时间,是指在叙述时对人物、事件、环境、背景的描写极力延长。如《孔乙己》中讲述孔乙己垫着蒲包、用手走到店里并走出去的片段。停顿又叫“静述”,即叙述时间无限大于故事时间,是指在叙述时使故事情节处于静止状态,文本中出现对其他事物的叙述或者评论。如《故乡》中对宗族祭祀的介绍。四、叙述腔调、叙述方式与情节安排技巧1.叙述腔调叙述腔调是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以“讲述”为主的小说,叙述者直接在作品中现身,主观地将故事讲述出来,并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和判断,告诉读者怎样看待人物,怎样评价事件,叙述腔调较为明显,小说中夹杂着叙述者的主观情感与判断。以“显示”为主的小说,叙述者隐藏在故事背后,不在作品中露面,只是将故事给读者客观地显示出来,叙述者不流露任何情感态度,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去判断,叙述腔调不太明显。为凸显“显示”的效果,运用较多的是对话和心理再现方式,它通常出现在对话体和意识流小说中。2.叙述方式方式解读作用对话式在作品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叙述事件、展开情节、交代环境和刻画人物性格。对话的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心理感受的自白,也可以是对别人的生活见闻的转述;可以两人对话,也可以是一人自白或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的叙述和评价。①以对话为主体,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使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③语言简洁凝练,便于在叙述中留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④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方式解读作用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时空交织梦境(想象、幻觉)与现实交织“梦境(想象、幻觉)”为虚,“现实”为实;两者形成对接或穿插。《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秦可卿卧室所做的“太虚幻境”梦就是真实与幻觉的交织。①使语言富有文采,优美动人;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变化,生动活泼;③主题思想含蓄,意蕴深长;④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⑤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时空交织历史(往事、回忆)与现实交织运用插叙,将过去的内容和当下的现实内容交织在一起。两个时空一主一辅,形成对接或穿插。①营造了历史氛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读起来更加沉凝有力;②历史内容与现实叙述相呼应,结构灵活,层次分明,使文章情节完整、内容丰富;③从历史与现实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刻画,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④在变换的时光中表达不变的主旨,多层次地表现中心思想;⑤补足背景,使读者易于理解文章的情节内容。场景集中与转换场景集中就是指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场景发生;场景转换就是空间场面的转换。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场景转换:李小二酒店、草料场。有场景集中:山神庙。场景集中可使故事结构紧凑;场景是小说的环境的一种,可紧扣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叙述与写景结合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放慢叙述节奏,使小说具有一种诗意美,突出主题。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谈话等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与主旨有关的新闻报道、地方志、谈话等内容。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反复作品中多次出现相同的或类似的内容,包括事件的重复(反复出现相似的事件)和话语、细节的重复(反复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话语、细节)。其作用需要根据反复的内容具体分析,或突出人物形象,或突出某种氛围,或突出某种情感。3.情节安排技巧(1)制造情节波澜技巧名称解读作用抑扬欲扬先抑如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中写老田,先是极写其疲沓、懒散、迟钝,然后在关键时刻显示其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的英雄本色和沉着、坚毅的性格。先抑后扬,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出乎读者所料,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欲抑先扬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处处表现的不可救药。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毫无人情味的人物,居然与漂亮、热情、充满青春气息的姑娘华连卡恋爱了。作者把别里科夫高高“扬”了起来。就在纷纷传言别里科夫将要结婚的时候,由于谈话言语不合,被华连卡的弟弟一推,他乒乒乓乓滚下楼梯。在华连卡哈哈大笑声中,别里科夫一病不起,终于死去。至此,作者又重重地把别里科夫从高空摔到地上,达到了“抑”的目的。悬念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听说仇人陆谦来到沧州,并与管营密谋,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着,管营却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于是林冲心想:“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一怀疑不无道理;这一疑问形成了悬念:敌人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他们究竟设下了什么圈套?布下了什么陷阱?看罢后文,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敌人派林冲看管草料场,是想火烧草料场,烧死林冲;即使侥幸逃出,也难逃死罪。其用心之险恶、歹毒,令人发指!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误会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如《边城》一开始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亲对歌的故事,又听了一夜的歌,他以为翠翠已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祖父错误地以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爱的也是天保,结果一片好心反而伤了天保;在与天保交谈后,他终于得知歌是傩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诉翠翠,使翠翠只能继续生活在梦幻中。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误会,才使我们从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独特的感受。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富有戏剧性,波澜起伏;凸显人物形象,服务于文章主题。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衬托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欧·亨利的很多作品都以突转结尾,比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等。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巧合是指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矛盾骤起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造成文势起伏曲折的手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被发配到沧州,他救过的李小二恰巧就到了沧州安家;沧州城那么多饭店,陆虞候偏巧就到了李小二的饭店和差拨密谋;林冲被发配到草料场,大雪偏巧就压倒了草料场的茅屋;林冲到山神庙避雪,陆虞候等人偏巧也来歇脚。内容集中,矛盾更突出,冲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鲜明。(2)情节安排严密技巧名称解读作用线索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寻找线索时,可以借助小说标题、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间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照应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关照与呼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写老军絮叨之态,闲带出葫芦,当时看是为了买酒,实则是为了引出山神庙。“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看时只道天寒手冷,实则是为后来杀人时可立即使枪埋下伏笔。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为下文的描写叙事做准备,凸显因果关系;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名称解读作用铺垫背景式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一般来说,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大多是背景式铺垫。如《边城》第三章关于端午龙舟赛的描写“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这是交代当地的社会环境,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为下面叙事蓄势,利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名称解读作用铺垫衬托式铺垫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前面林冲买刀寻敌的情节正面衬托最后雪夜报仇的情节,突出表现了林冲性格中快意恩仇的特点,使人物性格的发展更具合理性。为下面叙事蓄势,利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反差式铺垫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前面用了极为丰富的笔墨铺陈叙述别里科夫性格孤僻、逃避现实、因循守旧、恐惧变革的形象特征,后面突然出现别里科夫差点结婚的情节,使整个故事氛围由压抑沉重突变为滑稽搞笑,又是漫画事件,又是自行车事件,又是吵架事件,故事情节陡然紧张又戛然结束。铺垫与伏笔的区别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一般来说,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从着墨多少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1.茹志鹃《百合花》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参考答案: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④可引导读者从女性的角度理解战争、理解人物,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更好地把握内容和主题。2.分析《祝福》的叙事特点。参考答案:①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故事,既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这个线索人物使得情节紧凑。②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3.美国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在他的《当代叙事学》中说:“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述视角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请结合《老人与海(节选)》这篇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参考答案:①《老人与海(节选)》采用了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全知视角。②作者将故事浓缩在老人、大海、大马林鱼、鲨鱼上,聚焦在老人海上捕鱼的三天两夜里,节选部分按常规的时间顺序叙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③全知视角可以超越时空,深入到人物心灵,在搏斗中,文章以老人的视角深入到老人的心灵感知大海、鲨鱼,记录了老人寻求勇气、激发斗志、维护自尊的全过程,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展开,突出表现了老人生存的困境,强化了老人与大海、鲨鱼的冲突,制造了故事悬念,令读者的心为老人的未知命运而上下起伏。4.《百年孤独(节选)》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事视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①这篇小说基本保持了一种全知型的追忆视角,即作家从现在的角度来俯视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然后向人们讲述一个已经过去的故事。②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容量,拓宽了读者的思维空间,让人领悟到小说深广的意蕴,既认识到小说的历史意识,也感受到小说的现实意义。5.《变形记(节选)》一文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参考答案:①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②人变成甲壳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叙述,让现实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的问题。6.《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一文中最后一段写道“我每天都往来于塞德克和黑衣修士区之间,吃饭时间就到偏僻的街上转悠,街上的石头想必都让我那双孩子的脚给踩坏了”,这个情节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参考答案:夸张、幽默。突出了幼小的“我”在街上“转悠”的频率之高、时间之长。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一个孤独的孩子每日乏味的生活。(2020·浙江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雪[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1943年(有删改)1.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参考答案: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的结构安排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事方式和叙事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前后伏笔照应等技巧。从结构手法角度,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识,“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进行呼应,说出自己与彼得洛芙娜在利瓦季亚的偶遇及念念不忘,虽然小说已经交代彼得洛芙娜那次并未与他在利瓦季亚偶遇,但是文章以两个人彼此似曾相识来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非常紧凑。从结构手法之线索角度,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彼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尉的期待,也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情缘,所以,文章通过书信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从叙述手法角度,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比如文章前面写那架钢琴,“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但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这些话时,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钢琴的反复出现使小说结构非常紧凑。从结构手法角度,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钢琴等,以及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提到的旧亭子、钢琴、蜡烛、曲谱等物件都集中在花园和小屋;另外,两人见面也是先从花园开始,然后到小屋,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小说结构也比较紧凑。2.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叙述1927年的往事,这采用了怎样的叙事顺序?有何作用?(6分)参考答案:采用了插叙的方式。(2分)作用:①使小说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使彼得洛芙娜觉得见过波塔波夫中尉的故事更加合情合理。②使波塔波夫中尉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表明波塔波夫中尉是一个痴情而有理智的人。③拓宽了波塔波夫中尉的人生经历,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表现了波塔波夫青春冷静的一面,写出了战前生活的美好,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结构和叙事顺序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先明确小说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再分析鉴赏插叙对情节的作用,可从多个角度分析作答。从情节结构本身分析,插叙的内容可使情节完整,结构严密,如“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虽然彼得洛芙娜说“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但前文彼得洛芙娜也感觉两人曾在哪里相会过,这表明两人感觉似曾相识的合理性。从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某一故事情节,可以增加形象特征的多元性,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真实。从小说的前半部分可以看出波塔波夫中尉有修养和热爱生活,插叙部分让读者看到他的痴情和理智,故使得波塔波夫中尉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从对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角度分析,插叙能够丰富内容,深化主题。小说插叙部分补充了波塔波夫1927年青春冷静的一面,丰富了小说内容,写出了战前生活的美好,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3.小说为什么以彼得洛芙娜母女独守小屋为开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①艺术结构上,波塔波夫老人去世后彼得洛芙娜母女独守小屋,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②情感表现上,老人去世后母女又独守小屋,强化了感情修复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表现了彼得洛芙娜的坚韧,与下文写其热爱生活形成对比。④思想内容上,表现战争背景下为了保卫国家而和亲人离别,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结构和叙事技巧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小说的开头写波塔波夫老人去世后彼得洛芙娜母女独守小屋,这样安排的效果要考虑在结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在结构上,小说以彼得洛芙娜母女独守小屋开头,这为下文彼得洛芙娜收到波塔波夫中尉的书信和双方见面埋下伏笔;在人物刻画上,彼得洛芙娜带着女儿独守小屋,表现了她的坚韧,而下文写其拥抱生活,修复感情创伤,故强化了感情修复的力度,又与下文的形象形成对比;在主题上,这样的开头写出了战争背景下波塔波夫中尉为了保卫国家,保卫“花园小屋”,而和父亲分属两地,故深化了作品主题。4.小说采用了什么样的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中间穿插波塔波夫两封信的回忆,书信采用第一人称叙述。②叙述主体发生转换,叙事视角则由彼得洛芙娜转到波塔波夫,最后再回到彼得洛芙娜,但每个人都是有限视角,全文结束才可知完整的叙述。③叙事人称的转换,使行文流畅活泼,更便于表达情感;视角的转换,叙事角度从彼得洛芙娜转换到波塔波夫中尉再回到彼得洛芙娜,使得主人公的形象得到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呈现。(每点2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小说主要以彼得洛芙娜的视点进行叙述,故是第三人称;而波塔波夫的两封信又是以“我”的口吻来写的,故是第一人称。人称的转换,使行文避免了单调,而显得流畅活泼,且更便于表达文中人物的情感。小说主要以彼得洛芙娜的视点进行叙述,这是有限视角或限知视角;两封信以“我”(波塔波夫)的口吻来写,这也是有限视角或限知视角。视角的来回转换,塑造的是人物的形象,表现的是人物的情感,故使得主人公的形象得到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把斧头的记忆赵明山①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的大队长。他个子不高,方脸阔嘴,黝黑粗壮,不像个带兵的队长,倒像个卖苦力的。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用大拇指试着我的舌刃,他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突然抡起我劈向一根木头。在我深深嵌进木头的那一刻,奇袭姜庄子的作战方案已经成竹在胸。②很快,我和另外十五把斧子别在了十六名战士的腰间,这些战士来自县大队和二区小队,我们要去执行一项神圣的任务。文安城南姜庄子据点刚刚住进一群日本兵,我们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村,给他们的脑袋搬搬家。大队长在动员会上说,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姜庄子据点不仅有二十五个日本兵,还有百十号伪军协防,硬拼代价太大,只能智取,出奇制胜。③他们开会商量的时候,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时间是一九四二年阴历正月初九,春节刚过,天空像黑黢黢的锅底压下来,零零星星的雪花像锅里掉下来的米粒儿。他们开会的村子叫牛各庄,在文安城东北方向,距姜庄子三十多里。十六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潜入姜庄子,伺机行动。④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抽打在战士们的脸上,也打在我的身上。我躁动不安,内心有一种情绪在奔涌,大队长觉察到了,安抚着我,摸摸我的头,让我冷静。我数了数,他们十六个人除了每人一把斧子,只带了七支手枪。这不是去玩儿命吗?要知道姜庄子据点里有一门野炮、两挺机枪、二十来支三八大盖儿、一屋子的弹药,这还不算伪军的装备。那天有个孩子送来情报,把据点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孩子是县大队的眼线,为据点里的敌人扫地,把犄角旮旯都给观察仔细了。⑤研究作战计划时,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步棋太险,孤军深入,敌众我寡,恐有不测。储国恩马上接过话茬:我们唯一的胜算就在于冒险,如果连敌人都认为我们不敢冒这个险,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等出了正月,敌人建了岗楼、挖了封锁沟,再想下手就难上加难了。大家心里明白,大队长也是被逼的,县委和县大队已经没有了退路,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揳入了抗日根据地,才建成半个月,县里的工作就受到很大影响,上下不通,左右不畅,不及时拔除这根毒刺,损失不可估量。⑥我们是在深夜进入姜庄子的。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嘴里吐着热气,我们身上闪着寒光。⑦我们杀进据点时是正月初十的凌晨,天似亮非亮,站岗的哨兵偷偷回屋取暖,做早饭的伙夫刚刚打开门。战士们像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伙夫当时就晕成了一摊泥。日本兵睡觉很讲究,每人一个睡袋,三九天也脱光了衣服,像头褪了毛的猪一样钻进去。我们的到来终结了他们的美梦。要不是对方有人开了枪,这场战斗会更漂亮,会成为一场更为经典的斧头战,不用一颗子弹就把敌人送上西天。伴随着敌人的枪声,一名战士倒下了,他手里的斧子掉在了地上。即使最后是激烈的枪声为胜利画上句号,这场战斗仍被传颂为“姜庄子斧头战”,并受到通令嘉奖。那是我第一次尝到血——侵略者的血的滋味。因为这场战斗,我被载入史册。时至今日,在华北地区一提起“姜庄子斧头战”,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⑧战斗结束后,大队长指挥打扫战场,我在他手里左顾右盼,生怕漏掉一个喘气的脑袋。院子里躺着二十一具敌人的尸体,仓皇逃跑的四个日本兵也在村边被“报销”了。我一不留神碰到了那门三八野炮,发出响亮的金属之声。我的面前,横躺竖卧着缴获的武器,有野炮、机枪、步枪、弹药。我在它们面前昂首阔步,它们向我低下了头,连那门向来仰着脖子不可一世的野炮,也跪在我的脚下。我轻轻敲击着它们,有几分胜利的快感。⑨从腊月二十三敌军进驻,到次年正月初十被县大队一锅端,姜庄子据点只存在了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这大概是中国战场上最短命的日军据点了。敌人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煞费苦心构筑的堡垒,连同他们的脑袋一起,被十几把斧子砍得七零八落,不到一个小时,灰飞烟灭。⑩当敌人的援军赶到时,县大队的战士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援军也不是白跑一趟,收尸的活儿正等着他们呢。村边协防的伪军脚底下抹油,差不多跑光了。⑪一场战斗,让我名垂青史,但我不愿过多分享文新县大队的荣誉,我不能喧宾夺主,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战士张广寿,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姜庄子。我没有走进历史博物馆,战争结束后,我悄悄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节选自《小小说月刊》)1.(分析叙述人称)小说叙述故事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叙述人称?有何作用?参考答案:小说使用第一人称,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①小说主要使用“我”“我们”的第一人称,来叙述“姜庄子斧头战”事件的全过程,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小说中战斗人物和斧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表达作者对战士们和斧头的深厚思想感情。②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如使用“人名(储国恩)”“称谓(大队长、战士们)”“他”“他们”等,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第一人称中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这种人称交叉叙述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大队长储国恩和战士们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艺术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分析叙述人称及作用,故要结合文本叙述人称的实际判断分析不同人称在行文中的具体作用。2.(分析叙述视角)这篇小说在叙述视角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小说从“一把斧头”的独特视角叙述故事,其特色有:①以拟人的手法,赋予物象斧头以生命,观察、参与到人物的活动中,写法独特,使小说具有幽默风味;②观察视角别具匠心,观察视角的物象,在叙事中既是讲述者(观察者),还是亲历者(见证者),展开情节时,是顺着斧头的记忆进行的;③叙述视角虽然是有限视角,但新颖、奇特,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艺术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并指出其特色。结合文本,用“一把斧头”这一物象作为叙述视角确有特色,赋予事物以生命,来观察战斗的整个过程;同时,对读者来说也很新颖。3.(分析叙述顺序)试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有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参考答案:运用了倒叙。作用:通过倒叙写“我”随同文新县大队参加了储国恩领导的“姜庄子斧头战”取得胜利的情节,把所有人物置身于富有戏剧性的冲突之中,避免了平铺直叙和结构上的单调,以吸引读者,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曲折性。还运用了插叙手法,如第五段。作用:①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小说在叙述县大队潜入姜庄子据点过程中,再通过插叙第五段先前讨论作战方案时的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和储国恩的具体想法,以及当时的现实状况,表达了战斗取得胜利来之不易;②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使情节发展更完整;③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进一步地刻画了主要人物储国恩作为指挥员的机智、果断形象;④深化了主题,表现了抗日战争中革命战士打击敌人的精神智慧和英雄壮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顺序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全篇回忆性的小说,可以是倒叙,是从一开头就进入回忆;也可以是插叙,在对现实的一些叙述后再插入回忆。作用上,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这道题必须要理解小说的全部内容:小说开端第一段写制定作战方案和“我”的存在,发展部分(第二至第六段)商量作战方案、摸清敌情、潜入姜庄子和“我”见证了战前的准备,自然引起第七段的高潮,取得战斗胜利和“我”在战斗中的表现,最后的第八至十一段为结局,叙述消灭敌人、缴获战利品、组织撤退、纪念英雄和“我”的去向。在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析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述顺序及作用。4.(分析叙述方式)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参考答案:这篇小说采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方式,其好处有:①既能再现历史上“姜庄子斧头战”的过程和表现抗击日寇侵略的革命英雄们的崇高智慧和精神,又能表达出时至今日人民仍不忘当年的英雄壮举,还能表现出它在当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使主题更为集中。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上的“姜庄子斧头战”及当时的革命英雄(如储国恩、张广寿等)、支持革命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大众,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历史”补足了抗日战争故事的相应背景,“现实”展现的是新时代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突出了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方式的能力。针对“历史”的叙述,要有表现“姜庄子斧头战”及参加战斗的革命英雄的精神等好处,而针对“现实”的叙述,要有拉开时间距离、便于读者了解等好处,并将两者结合进行概述。5.(分析叙述方式)这篇小说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了什么方式?试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小说在叙述方式上采用独白式,斧头的独白占主导地位。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表达效果:①可以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开端储国恩制定作战方案时“我”在现场,发展中“我”见证了战前的一切准备,高潮有“我”在战斗中的表现,结局有“我”的所见所感和“我”的战后去向。②展示“我”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对县大队取得成绩的赞扬,对英雄的敬仰、赞美和怀念等。③可以展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如自然、社会环境),丰富作品多层次的内涵。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叙述方式的能力。小说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是“斧头”的独白,表达效果可以有结构、情感和展现的背景等方面。6.(分析叙述节奏)这篇小说在叙述节奏上有怎样的特点?试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篇小说在叙述节奏上的特点是:张弛结合。在叙述的节奏上,有介绍“奇袭原因”“奇袭时的环境”“潜入姜庄子据点”等作战前的概括性叙述,也有对“‘我’的躁动心理和摸清敌人防守的情况”“整个战斗过程”“战斗胜利后的缴获”“据点存在的时间短暂”的详细的描写,如此,时而快速时而缓慢,快慢交织的叙述速度使得小说引人入胜。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节奏的能力。分析时,主要分析表现在叙述故事的详略、快慢上,这充分地保障了作品独特的节奏。(2024·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牵手范小青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凡事总有个道理。”“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半年吧。”“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