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4 把握文体特征-注重本质分析特色_第1页
课时14 把握文体特征-注重本质分析特色_第2页
课时14 把握文体特征-注重本质分析特色_第3页
课时14 把握文体特征-注重本质分析特色_第4页
课时14 把握文体特征-注重本质分析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课时14把握文体特征——注重本质,分析特色了解小说的文体特征,并能根据该特征解题。年份卷别及篇名设问方式考查角度2022新高考Ⅰ卷《江上》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真实与虚构的文学效果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节选)》/《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虚构作品与纪实作品的文体差异2019全国Ⅰ卷《理水(节选)》《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故事”与“新编”的写作机制2018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叙述方式全国Ⅲ卷《微纪元(节选)》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科学”与“幻想”的关联命题特点1.从文学创作实践层面对所选小说文本进行考查,这貌似超越了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等要素的常规考查,其实是对小说文本的宏观把控,这样的题目更注重考查小说的文体特点。2.有效避免了猜题和答题套路化,注重对阅读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3.题干往往明确了答题方向,指明答题的要求,其中往往有“分析”“比较”“简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效果”“特征”“好处”“关系”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4.往往以一篇文本为着眼点,考查概括一类小说的文体特点,这需要平时多积累,且能由特殊到一般,学会概括对象的特点。5.命题点立足文体特点,多选在小说虚构与真实的分析探究上。1.小说的本质特征小说的本质特征是虚构。这里的“虚构”,可以理解为作者把自己的生活化入小说的虚构形态,也可以是把可能的生活化为虚构,为读者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虚构可以分为写实的虚构(符合现实逻辑,“镜子”般反映现实)、半写实的虚构(大部分符合现实逻辑,局部有“不写实”的、荒诞的地方)和很荒诞的虚构(荒诞程度更深,部分情节人物完全不符合现实逻辑,作者似乎故意想用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夸张荒诞的方式展现人类内在的情感体验)。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但小说又不能脱离真实。小说中的真实不能只局限于现实里业已发生的事情;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小说即便写的是历史或广为流传的故事,也可以进行再创造甚至是虚构。真实与虚构二者似乎朝着两个方向前进,有着不可调和的张力,但二者在小说中却如同血与肉一样难以分开,现实是虚构的支点,虚构则提升了现实,使现实摆脱了庸俗。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艺术真实的魅力。抓住小说中“虚构”与“真实”二者的辩证关系,学会从文体特征的视角审视小说文本,从文体视角考虑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审美效果等,既有利于深入把握小说作品的内容,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助于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2.常见类型文本元素解读真实与虚构关系:“真实”是前提,“虚构”是升华,是为了主旨需要而进行的升华。效果:丰富人物形象特点,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故事与新编关系:“故事”是“新编”的基础,“新编”是在“故事”之上的创新。效果:富有历史韵味、传奇(神话)色彩或浪漫色彩等;充满想象力、创造性,思想上赋予现实意义和深刻内涵。文本元素解读历史与现实关系:一主一辅;有时空的穿插和对接。效果:拓展(补充)情节,丰富(完善)内容;结构灵活,避免平铺直叙;多角度展现人物形象;烘托现实情怀,深化主题;拉近历史(等)与现实的距离,使故事更具张力。梦境(想象、幻觉)与现实关系:“现实”为实,“梦境(想象、幻觉)”为虚,两者形成对接或穿插。效果: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增强抒情性,富有梦幻(浪漫/神秘/恐怖)色彩。科学与幻想关系:“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富有真实性);“幻想”是“科学”的突破(富有想象力)。效果:富有科学的真实性、科技的预见性和科幻的神奇性;体现人文关怀和科技情怀之间的观照。荒诞与真实关系:“真实”是“荒诞”的基础,“荒诞”是“真实”的突破。效果:极具夸张,富有荒诞性,具有深刻的(人性或社会)批判意义,深化主题。文本元素解读诗意化表现: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凭借诗的隐喻、象征和主情性,情节淡化而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散文化表现: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意境,语言抒情化(有诗情画意的韵味)。传奇性表现:传奇人物、传奇情节和传奇环境。档案材料、新闻报道、地方志或访谈的穿插效果:补充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和真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展现宏大的社会背景,升华主题。1.课文《百合花》中,作者是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的?请说说你的理解。参考答案:《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战役为背景,文中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这是历史真实。而文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则是虚构的,但这里的“虚构”又是“相对的虚构”,因为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这样的人物和事件又是时时上演的。通过真实和虚构的巧妙融合,表现了人性之美和青春美。2.课文《变形记》中,人突然变成甲虫,小说情节是荒诞的,读完又觉得真实可信。体会作品寓深刻主题于荒诞情节的艺术构思的好处。参考答案:①荒诞、变形的象征手法。“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故事的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人变成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到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②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比如,小说写甲虫的行动,符合甲虫的习性;写甲虫的思想感情,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常态常情的。这就使人感到格里高尔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间。③“虚构的真实”产生的效果。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3.文学史评价孙犁的小说为“诗意化小说”,请以《荷花淀》为例,加以分析说明。参考答案:①题材上,虽是战争小说,但不选择描写刀光剑影,描绘的是美好的人性人情,体现乐观精神和对家乡的爱,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气息。②小说环境以白洋淀飘飞的芦花、雪白的苇眉子、清幽淡雅的荷花等为主,营造出清雅的意境,同时富有民俗风情之美。③描写善良淳朴的劳动女性们,既有传统女性的单纯善良温婉,也有新时代女性的坚强乐观,体现人性之美。④小说语言既质朴流畅,富有地方色彩,又清新婉约,富有诗情画意。(2022·新高考Ⅰ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江上【注】冯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有删改)【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1.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③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文体特征的解读的能力。分析将渔夫改写为普通渔人的文学效果,可从人物、主题和风格等角度入手。从人物角度,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这是对普通人的发现和肯定,含有人民本位的思想,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渔夫身份的改写,不仅关乎渔夫这一人物形象,也关乎伍子胥这一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也就是借渔夫来构建一个与伍子胥截然不同的“世界”,将二者置于对比,从而丰富了对伍子胥的塑造。从主题角度,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使得小说的传奇色彩削弱,其背后则是现实寓意的增强,显出平凡人的伟大。从风格角度,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渔人最终回到自己的寻常生活中去,惊险、刺激、传奇的风格减弱,变得相对平淡,小说从表现惊险追杀故事的外部冲突,转向表现更具沉思性的内心冲突。2.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是如何呈现和渲染历史的真实性的。(6分)参考答案:①伍子胥渡江逃亡的故事是真实的,节选部分详细描绘了伍子胥渡江的过程,以此突出历史的真实性。②注意强调时代背景,比如“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那个苦难的时代;且在文中出现了“吴王余昧”“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等特定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再加上渔夫的歌词,这些都富有历史的真实性。③紧扣人物身份、遭遇、个性等来刻画伍子胥,比如,伍子胥解剑赠渔夫,最后“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立体感强。(每点2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文体特征的解读的能力。分析文本的历史真实性,首先应从历史入手,文中所写伍子胥的故事是真实的,节选部分详细描绘了伍子胥渡江逃亡的过程,以此突出历史的真实性。其次,从背景信息来看,文中既有吴王余昧,还有保持高洁的季札的故事,甚至写到“吴音”“楚语”“打过来打过去”以及渔夫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歌词,这些都凸显了时代背景,富有历史的真实性。最后,注重人物的真实。文本紧扣伍子胥的身份、遭遇、个性等来刻画伍子胥的形象,写出了其渡江前后的心理历程,尤其是解剑相赠环节,写得真实、生动,富有立体感。1.分析小说文体特征“三角度”分析小说文体特征,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整体性、综合性,甚至有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凸显了高考文学鉴赏专业化的趋势。答题时,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1)审读题干。明确题目类型,确定答题方向,尤其是由题干确定文本文体特征元素。这类题目主要有三种题型:①文体特征效果题,比如2022新高考Ⅰ卷《江上》;②文体特征角度题,如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节选)》;③文体特征关系题,如2018年全国Ⅲ卷《微纪元(节选)》。(2)阅读文本。根据题干明确的文本文体特征元素,阅读文本,寻找这些元素的依据,并分析概括。(3)规范答题。根据概括的信息,分条作答。①文体特征效果题:人物、情节(内容或结构)、环境、主题、艺术效果(读者)。②文体特征角度题:先分别解说文体多元素(文体呈现+效果),后总结各元素结合的意义。③文体特征关系题:双元素相互作用分开解说(作用+文体呈现+效果)。2.分析小说文体特征“三大注意点”(1)要以鉴赏表达技巧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作为探究点,不可遗漏,也不可强加。(2)要以分析艺术效果为中心。明确手法技巧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系,探究时,把手法技巧与“效果”结合起来,但不可架空分析。(3)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分析论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威克菲尔德霍桑记得哪份旧杂志还是报纸上登过一篇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说是有个男人——姑且称他威克菲尔德吧——离家出走为时多年。住到隔壁街道租来的房子里,整整二十年没回家。二十年后,他又突然回到家里。“仿佛才离家一天似的”。咱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威克菲尔德向妻子道别的情形。那是十月里一个黄昏,他跟太太说要搭夜班马车到乡下去。她很想问问他路有多远,去哪里,大概啥时回来。可是,为纵容他那种故弄玄虚无伤大雅的爱好,就只看了他一眼算作询问。他告诉她一定别指望他乘回头车回家,要是耽搁三四天,也用不着担心。不过,到了星期五晚饭时间,说什么也得等他回来。他伸出手去,她把手给他,以十年夫妻理所当然的方式,接受了他临别的一吻。已届中年的威克菲尔德就这么走了,门在他身后关上。之后他拐上几个必要的弯,再打几个冤枉来回之后,就发现他安安逸逸地歇在了一间小小公寓的炉火旁边,原来早就订好的呀,就在自家旁边的一条街上,这就是他旅行的终点。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神不知鬼不觉就到了这里——想想看,有一次,身后好像有脚步跟随,与四周的脚步声就是不同。有时,又听到远处有人呐喊,像在呼唤他的名字。不用说,准有一打好管闲事之徒一直在盯着他,把这事儿一古脑儿告诉了他妻子。威克菲尔德按时上床躺下。从头一阵瞌睡中惊醒,发现胳膊摊在陌生的床上,地方好大,好空,好孤单哟。“不,”——他一面裹紧被子一面想——“我可不要一个人再过一晚上了。”早上他比平时起得早,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他那模范妻子会如何忍受一星期独守空房。如何才能知道家中情况呢?关在这间舒适的寓所里当然不行。他最后冒险走了出去,有点儿打算穿过街口,朝自己抛弃的家匆匆看上一眼。习惯带着他完全不自觉地走近家门。在这危险的一刹那,他被自己脚步刮擦台阶的声音惊醒。“威克菲尔德!你要去哪儿?”他拔腿就逃,走到远处的拐角都不敢回一下头,竟没人看到他么?好险哪!他鼓起勇气驻足回头一望,熟悉的家怎么变了样?离开那地方之前,他遥遥瞥见妻子,她打窗前走过,脸对着街口,狡猾的傻瓜连忙就跑,等回到寓所的炉火旁,他心里好快活,虽然有些头昏脑胀。最初的构想已告完成,于是,整个事情便顺其自然向前发展。第二天,一位头戴假发神色严肃的大夫下车进了威克菲尔德的家门。过了一刻钟,他出来了该不是预告葬礼吧?亲爱的女人!她会死么?此时此刻,威克菲尔德激动得仿佛动了感情,可他还是在外面徘徊,几星期后,她渐渐康复,危机过去。“家就在隔壁街上!”他有时这么嘀咕。傻瓜!家在另一个世界呐。在此之前,他把回家的日子从特定的一天推向另一天;在此之后,他不再确定具体时间了。不是明天——下礼拜——快了。现在来瞧瞧这一幕!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他瘦骨嶙峋,狭窄的前额皱纹深深,眼睛细小无神,有时忧心忡忡,目光游移不定,他低着头,沿着人行道侧身前行,那儿有个胖胖的老妇,红颜已逝,手中握着本祈祷书,正往远处的教堂走去。正当那个瘦男人和这个胖女人走过的时候,人流发生了小小的拥塞,使他俩直接相遇,两人手碰手,人群挤得她的胸脯顶住了他的肩膀。两人站定,面对面,相互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十年阔别之后,威克菲尔德就这样与妻子重逢!人潮退去,将他俩各自卷开。端庄的寡妇恢复原先的步子,接着走向教堂。不过,在门口她停了一下,朝大街投去困惑的一瞥。然而她还是进去了,边走边打开祈祷书。而那个男人!一脸狂乱,他连忙赶回寓所,插上门,扑倒在床上,深埋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软弱的心灵也从中获得短暂的力量。他生活的全部悲惨与不可理喻一下子展现在眼前。他激动地喊道:“威克菲尔德!威克菲尔德!你疯啦!”失踪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一天傍晚,威克菲尔德习惯地朝他仍称为自己家的地方信步走去。这是一个大风乍起的秋夜,阵雨不时噼哩啪啦敲打着人行道,行人还未及撑开雨伞,雨又住了。在家门附近驻足,透过二楼起居室的窗户,威克菲尔德辨出一炉好火正闪着阵阵,天花板上映出一个奇形怪状的人影,那是善良的威克菲尔德太太!正看着,阵雨袭来,给一阵粗野的狂风一刮,直扑威克菲尔德的面孔和前胸。秋的寒意即刻穿透全身。明知自己家里有炉暖人的好火,妻子会跑着去取那件灰色的外衣和内衣——不消说,这些衣裳她都细心地收在他们卧室的壁橱里呐——他还在这儿傻站着,湿淋淋地打冷颤么?不!威克菲尔德才不傻哩。他爬上阶梯——步履沉重!——自上次下得楼来,二十个春秋已使他腿脚僵硬——可他自己还不明白。站住,威克菲尔德!门开了,他走了进去。对这位可怜的女人他弄得有多么残忍!得啦,让咱们祝威克菲尔德睡个好觉!从此他又成为温存体贴的丈夫,直到去世。(有删改)1.(分析文体特征)霍桑用“幻影”定义自己的小说,主要是指他讲的故事都像是“与现实接壤”的幻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个特点。参考答案:①题材上,故事是怪诞的,都像是作者的幻想。但它不脱离尘世,不升入高空、坠入空想,而是“与现实接壤”。②人物形象塑造上,我们可以自由想象威克菲尔德是怎样的一个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威克菲尔德”,但他们又像极了现实中的某个时刻的你我他。③主题上,威克菲尔德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分析了威克菲尔德的人物性格,揭示了人性的虚荣与软弱。解析:分析《威克菲尔德》“‘与现实接壤’的幻想”特点,就是赏析《威克菲尔德》既有虚构的特点,也有现实的特点。从题材角度,《威克菲尔德》故事是怪诞的,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幻想,但这种幻想又是“与现实接壤”的——人到中年,对生活失去了热情,想着离家出走。从人物形象角度,威克菲尔德的形象就是那些生活中庸庸碌碌、普普通通的大多数人。他们人到中年,岁月流逝,对生活没有热情。直到二十年后,当他遇到他的妻子并且他的妻子不认识他时,他才感到慌张,结果证明他的存在毫无意义。威克菲尔德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意义,因此他脱离了日常生活,并虚度了二十年的时光。他的虚荣心证实了他的毫无激情的人生,这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的无聊和他的精神生活的贫瘠所致。从主题角度,威克菲尔德的虚荣与软弱是平庸百姓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是平淡而平庸的,他们总是想逃避现实,但只有在无法改变一切的情景下,他们才能选择被动消极的逃脱,并最终成为众多威克菲尔德之一。2.(分析文体特征)小说阅读给了我们独特的“不确定”的体验,其“不确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参考答案:①首先,小说的不确定性体现在人物身份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②其次,小说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时空的交错上,小说的世界是真实与幻想世界交错。③最后,小说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小说情节的不确定性。解析:从人物角度,开头说“据说是真人真事”,紧接着又说了故事的梗概——威克菲尔德离家出走二十年。关于“威克菲尔德”的一切,对于他的国籍、来历、工作经历、身份等都不确定,他回家后的命运如何,让读者展开联想,故小说的不确定性体现在人物身份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从时空角度,小说中的世界是真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相互交织的,很难把它归类为哪个特定的时空;故事发生的地点,有时候也被故事中人物意识流动所代替,小说中的主人公威克菲尔德经常会搞不清自己是处于真实还是梦幻中,因此,小说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时空的交错上,小说的世界是真实与幻想世界交错。从情节角度,开头说是“真人真事”,接着又说威克菲尔德离家出走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他住到隔壁街道租来的房子里,他的妻子竟然浑然不觉,而且他二十年后又突然回到家里,“仿佛才离家一天似的”,这样别出心裁的故事情节也给读者“不确定”之感。(2024·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上学期入学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老夫妇两口杜鹏程吕有怀奉命到铁路工地上的一个工程处,担任党委书记。到工地的头一天,工程处的负责同志都不在。他放下行李,出去转悠。工程处前后山上都是工点,旁边有职工宿舍、汽车库和一排仓库。仓库前边有个停车场,五六个工人站在车场边的汽车上,搬卸水泥。一边卸一边喊:“四百号水泥二千五百袋!”“二百号水泥六千七百袋!”……有位老头,指挥大伙把水泥卸完以后,坐在仓库门口。他的脸,又黑又长。微微翘起的下巴上,长着毛蓬蓬的胡子,像是用火燎过似的又卷又黄。蓝制服上尽是油渍和铁锈。最惹人注意的是他穿的那双布鞋,足有二斤重。膝盖上放片纸,很吃力地记录着数字。工人们喊:“老主任!不要把数字划错了!”那位被称为“老主任”的人,把小旱烟锅拿下来在鞋帮上磕一磕,算是回答。吕有怀思量:这位“老主任”,看守各种材料也许丢不了一个螺丝钉,叫他当材料主任嘛,恐怕不合适。“似乎有点用人不当!”吕有怀点起一支烟,一边想一边信步走去。“同志!你摇摇摆摆是赶集上庙吗?”一个女人在喊。吕有怀仔细一看,只见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盘着腿坐在材料仓库旁边的土窑洞门口纳鞋底。吕有怀笑了笑,走到老太太跟前。“你没长眼?”她用鞋底指着对面的墙壁。吕有怀一看墙上有四个大字:“严禁吸烟!”连忙用指头把烟头捻灭。老太太绷着脸,纳着鞋底,把麻绳拉得呲呲响。看来,她满肚子的火气还没有消!吕有怀说:“老大娘!听口音,你像延安人。说不定咱们还是乡亲哩!”她说:“乡亲能当饭吃?你看悬不悬,就敢在汽油库跟前抽烟!”她虽然还在责备吕有怀,可是口气缓和多了,还打量吕有怀的模样,看他像不像延安人。这工夫,十几辆拉材料的汽车,开到仓库门前的停车场里。汽车吼叫,灰尘飞扬。百十名搬运工人又跑来搬卸材料,一时喊声四起。老主任黑成威,转眼之间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猛然站起来,把小旱烟锅往衣服领子里头一插,大声喊:“小黑妈!来!扶我一把!”老太太,像是听到了紧急命令。丢下鞋底,把袄襟上的土和线头拍了拍,向停车场急急走去。“来!扶我一把!”这句话,别人听起来也许不在意,这位老太太每次听到这句话,就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早先,材料主任黑成威的老父亲用二斗包谷,从一个逃荒人手里给儿子换来一个童养媳。自从他俩当着刘志丹的面,在红旗下面举手宣誓以后,不平常的生活开始了。此后二十多年,“来!扶我一把!”这句话,一从黑成威口里说出来,这女人就豁出一条命去干。或者装个讨饭的女人,到白军巢穴中去侦察敌情;或者通过九死一生的境地去给刘志丹率领的红军主力部队送鸡毛信;或者拿上梭镖去放哨,让她的丈夫带上红色游击队员,趁黑夜去袭击熟睡的敌人。老太太一走到停车场,搬运工人们都互相丢眼色,仿佛说:“小心!老太太上阵了!”这时光,汽车司机打开引擎盖,收拾车子。搬运工人来回飞跑,材料员们呐喊着。材料主任黑成威,精神抖擞,虎彪彪地像个年轻后生。手里拿个记录本,耳朵后面别半截铅笔,跳上汽车,好像指挥着几十路人马似的吼喊:“小伙子!不要把机器零件往下扔!”“四百号洋灰不要和二百号洋灰放到一块儿!”“嗨!灰小子!不听指挥小心我拧你的耳朵!”他的声音像炸雷似的,压住了汽车吼声和百十名工人的喊声。而且,他随时把他健壮而又利索的老婆指派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小黑妈!掌握搬运洋灰的工人!”老太太像能征惯战的士兵似的,立刻顺着丈夫的手指跑到搬运水泥的工人们跟前,三下五除二就把那里混乱的情况扭转了。没有一个年轻工人,敢调皮捣蛋不听老太太指挥。吕有怀暗暗叫好。他从南到北在各个建设工地跑了五六年,还没有见过老夫妻两口配合得这么得心应手!老太太刚刚帮助丈夫卸完了材料,一帮家属妇女叫嚷开了:“老党员,快去!二百零三号报到啦!”“好热闹的日月啊!”老太太急急地走过去,把鞋底、麻绳收拾了一下,转身回到窑洞,头上包了一块黑帕子,出来,咔嚓一声,锁了门。“把我捎到‘四十公里’!”老太太过了水渠,到了公路上,手一抬,一辆拉材料的汽车就猛然停住了。“快上来,老党员!”司机喜眉笑眼地让老太太坐在驾驶室里,好像她能坐这辆车,对司机来说,是挺大的光荣。汽车呼地飞走了!一阵尘土遮住了吕有怀的视线。他用拳头打了一下手掌,喊:“好一个能干的老太太!”赞叹、尊敬和兴奋的心情控制了他,过往汽车带起的尘土扑在他脸上、身上,也没觉着。随后,他向站在窑洞旁边的妇女们打问老太太的情况。她们告诉他,材料主任的老婆虽然是职工家属,在这建设工地里却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身兼十几职:职工家属支部的支部书记、家属主任、工会委员、节约队队长、义务接生员……哪个工人的老婆要生孩子,老太太总是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又卫生又安全,还不要报酬!“二百零三号报到”,这就是说,她现在出发去接第二百零三个孩子了。在上下百十里的铁路工地上,她是资格最老的党员之一,因而被人称作“老党员”。时间长了,大伙儿反而忘记了她的真实姓名,连选工会委员的时候,在候选名单上,也写着“老党员”。这一切,使吕有怀想起了陕北的千山万岭,想起了延安的宝塔和古城,想起了那山沟里的小小村落。那里,是他出生和战斗过的地方,一草一木他都十分熟悉,十分喜爱。现在是古历七月,大概延安一带的谷子和糜子长了半人高;庄稼林里不时地送出高昂而优美的山歌。(节选自《延安人》)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地、宿舍和仓库,工人们忙碌着搬运水泥,社会大建设时期的繁忙气息扑面而来。B.“油渍和铁锈”和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我真傻”都在细节之中直接体现人物性格。C.“头上包了一块黑帕子,出来,咔嚓一声,锁了门”一连串动作说明人物做事风风火火。D.大伙儿忘了她真实姓名而称呼其为“老党员”,这其中蕴含着群众对她高尚品德的赞美。解析:B“都在细节之中直接体现人物性格”错误,小说中蓝制服上尽是“油渍和铁锈”能够体现人物的身份和外在的形象特点,难以直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我真傻”是语言描写,也不直接体现人物性格,间接表现人物麻木迟钝的精神状态。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将主要人物放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这两个典型的环境中进行刻画,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B.小说中吕有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全文随着他的心理变化,抑扬结合,更立体全面展现老两口的形象。C.这篇小说中多处使用了短句,在助力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加快了小说的节奏,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气息。D.小说补充交代“老两口”的往事,补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强化了人物的英雄色彩。解析:D“补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错误,小说所写往事是插叙,而不是补叙,同时本文重人物形象展现而不重情节,也没有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3.小说是如何叙述老两口的故事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参考答案:①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