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46 文言实词(二)-词有多义回归语境_第1页
课时46 文言实词(二)-词有多义回归语境_第2页
课时46 文言实词(二)-词有多义回归语境_第3页
课时46 文言实词(二)-词有多义回归语境_第4页
课时46 文言实词(二)-词有多义回归语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2课时46文言实词(二)——词有多义,回归语境1.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2.掌握实词题型的答题方法。活动一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包括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以及整篇文章,还包括相应的知识背景,乃至文化背景。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1.字形推断法【典题1】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3)生而眇者不识日眇:参考答案:(1)“眄”的形旁是“目”,所以它的基本意义是“看”(2)“畴”的形旁是“田”,所以它的基本意义是“田地”(3)“眇”的形旁是“目”,所以它的基本意义是“眼盲”【方法点拨】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条件。记住下列常见的偏旁及其含义,有利于快速推断汉字的字义。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如:耨,古代一种锄草用的农具。斤:与斧子有关,本义是伐木的工具。如:斫、斨。贝:与钱货有关。如:贯,旧时用绳子穿钱,每一千个叫一贯;贺,送礼物表示庆祝;质,以财物或人员做抵押;贪,不择手段地追求财物;贱,价格低;赋,旧时指农业税。糸:与丝麻绳索有关。如:绪,丝线的头;经,纺织物上的纵线;约,绳子。红、紫、绛、绿等表示颜色的字从“糸”,是因为颜色是抽象概念,必须依附于具体事物。页:与人头有关。如:顿,以头叩地;颜,前额;题,人的正面,特指额头;顾,回头;颇,头偏。2.邻字助解法【典题2】利用邻字助解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宥:与“宽”同义,宽恕(2)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望:与“怨”同义,怨恨(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擢:与“拔”同义,提拔(4)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治:与“乱”反义,安定(5)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息:与“消”反义,生长(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与“短”反义,(寿命)长(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冲:与“幼”同义,年幼(8)益跅(tuò)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跅:与“弛”同义,放纵(9)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与“劾”同义,检举、告发【方法点拨】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较为熟悉的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的实词的词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善”。3.结构分析法【典题3】利用结构分析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2)追亡逐北北:(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4)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察:(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参考答案:(1)“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2)败逃的军队(跟“亡”相对)(3)“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4)从后文“举臣秀才”倒推前文的“察”应为“推荐”(5)安乐(跟“忧劳”相对)【方法点拨】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怨天尤人”中“天”与“人”相关,“怨”与“尤”也必定相近,由此可知“尤”应为“怨恨,归咎”之义;“求全责备”中“责”与“求”同义,“备”与“全”同义。这种现象在各种典籍中均存在,如:《千字文》中“女慕贞洁,男效才良”中的“慕”与“效”同为“效法”之义;“升阶纳陛,弁转疑星”中的“阶”与“陛”同为“台阶”之义;等等。4.联想迁移法【典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1)善射,娴将略 娴:熟习(2)象昇击却之却:击退(3)逐贼危崖危:高峻(4)象昇提刀战益疾益:更加(5)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犯:侵犯解析:本题可采用“联想迁移法”。(1)“娴”可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词语“娴熟”与《屈原列传》中的“娴于辞令”来判断,此处的“娴”应为“熟习”。(2)“却”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语句“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意为“击退”。(3)“危”可联想到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推断为“高峻”之意。(4)“益”可联想到课文《师说》中的语句“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意为“更加”;还可联想到成语“多多益善”“精益求精”中的“益”,均为“更加”之意。(5)“犯”可联想到词语“进犯”“来犯之敌”“秋毫无犯”中的“犯”,解释为“侵犯”。参考译文: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于射箭,熟习用兵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西山,象昇击退了他们的进攻。贼兵逃回西山,包围了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兵。象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搏斗,(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失去战马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在高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更加勇猛地作战。贼兵吓得逃走了,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侵犯他。”【方法点拨】(1)联想课本法尽管高考题目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从而提高答题效率。有的文言实词的意义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如“军皆定次,将乃就舍”句,若判断“次”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次”,意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2)联想成语法成语大都是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流传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字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如“喻”,可以从成语“家喻户晓”中的“喻”知其是“明白”之意。5.语法推断法【典题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1)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教导、训诫(2)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知:知道(3)相时度力,敝者葺之相:观察、察看(4)即为苟禄,获罪于天禄:享受俸禄解析:本题可采用“语法推断法”。(1)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训”的前面为代词“是(这样)”,“是训”共同构成“有”的宾语,“训”应当解释为名词“教导、训诫”。(2)本句主语为前面的“事”,句中的“知”虽为动词,但不能作谓语,只能和“所”构成名词性短语共同作宾语,故解释为“知道”。(3)本句主语为承前省略的“牧民之长”,句中的“相”与“度”均为动词,后面分别带有宾语“时”与“力”,故作谓语,不能当作名词来看待,应解释为“观察、察看”。(4)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为”是动词,译为“是”,“禄”为名词,若作宾语,可译为“就是苟且俸禄”,语意不通,那么“禄”只能解释为“享受俸禄”。参考译文: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人说过,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方法点拨】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因此,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6.语境推断法【典题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1)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易:轻视(2)为部民所詈詈:辱骂(3)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怠慢,不敬(4)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责:责罚解析:本题可采用“语境推断法”。(1)结合语境看,“南康一带民风凶悍,百姓认为县丞是个文人”,所以都“轻视”他。(2)结合语境,知县周以中来巡察,百姓无礼,他非常生气,逮捕了很多民众,据此,百姓的行为应是“辱骂”。(3)结合语境,吴履察知百姓的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这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怠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怠慢,不敬”。(4)结合语境,吴履捆绑了巫师,并且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消除了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此处的“责”不仅仅是“责备”,还应该含有“惩罚”的意思,应为“责罚”。参考译文:吴履,字德基,是兰溪人。少年时从师于名士梦吉,通晓《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吴履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一带民风凶悍,百姓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揭发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大家都很吃惊,(奸人)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改为推重宽大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知县周以中巡视乡里,被统属下的村民辱骂。逮捕不到辱骂他的人,周以中大怒,把辱骂他的人的乡邻都拘捕了。吴履察看被捕的人,问清缘由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以中。周以中更加恼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乡邻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县里有不合礼制的祠庙,每次祭祀就有一条蛇溜出门,百姓都指着蛇说神出来了。吴履将巫师捆绑起来责罚,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不合礼制的祠庙就没了。吴履当县丞六年,百姓都拥戴他。【方法点拨】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1.请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箱子(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磴:石阶(4)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于前翣:扇子飏:扇风2.请用邻字助解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御史卢雍)又谓珪(傅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谠:忠诚,正直(2)明年,齐贤(人名)出守京兆,复条陈放(传主种放)操行,请加旌贲贲:褒美(3)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存:慰问3.请用结构分析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选拔(2)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谷:活着(3)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多余(4)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方:风气隳:毁坏4.请用联想迁移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贷:宽恕联系成语:严惩不贷(2)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人名)遂投城遁走投:放下,放弃联系成语:投笔从戎(3)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边邑联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4)阮籍与深为友。籍每适深,俄顷辄去适:到……去联系课文:《石钟山记》5.请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并指出其活用类型。(1)君所交皆一时贤隽贤隽:贤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庐:结庐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3)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纣王)脯鄂侯脯:杀后把尸体做成肉干。名词活用为动词(4)《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益:使……受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6.请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欹:倾斜(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绝食:断绝粮食(3)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年:丰收(4)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顽皮活动二掌握比较词义异同题的答题方法(2023·新课标Ⅰ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解析:BA项,“围”,在材料中出现在“襄子围于晋阳中”,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围”是用主动句形式表达“被围困”,带有被动的意思。“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自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的注释是“举,选拔、任用”,“傅说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因此选项说“‘举’表示被选拔”是正确的,其中的“举”也是主动句形式表达“被选拔”,带有被动的意思。因此“围”“举”虽然意义不同,但在表被动这个用法上是相同的。B项,《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出自部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不可以不劝爱人”之前有“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禁恶而劝爱”与“遏奸劝善”意义相近,其中的“劝”课文注释为“鼓励”,接着出现的“不可以不劝爱人”的“劝”意义与之相同。因此B项说两处“劝”字“词义不相同”,不正确。C项要求理解“具臣”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对“具臣”的解释是“备位充数之臣”。在“先加具臣而后有功”中,“具臣”与“有功”相对,即“具臣”与“有功之臣”意义相反,而材料一张孟谈说“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关联两段材料可知,材料二中的“具臣”指高赫,是“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因此C项正确。D项要求理解“诬说”的意义。“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而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含有恶意构陷的意味,贬义色彩浓烈。材料二“信诬说以疑圣”中的“诬说”是针对韩非而言的。赵襄子首赏高赫一事,孔子称善。韩非假设这个前提,然后进行驳难,以体现自己的观点主张,虽然预设前提与事实不合,但主观上并没有诬蔑陷害的意思。因此D项正确。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殆,意为危险,与《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中的“殆”词义不相同。B.善,指善于,与《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的词义相同。C.如此,为双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如此”的词义一致,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D.得,意为得当、合适,与《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中的“得”的词义不同。解析:BB项,词义不同。“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的词义为“交好,友善”。A项,“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中的“殆”表揣测,词义为“大概,恐怕”。C项,正确,意为“像这样”。D项,“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中的“得”的词义为“得意,满足”。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穿凿,在文中有“穿凿附会”之意,与现代汉语中的“穿凿”一词的意思相同。B.信,指信任,与《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信”词义不同。C.请,表示“请允许自己做某事”,与《苏武传》“常惠请其守者与俱”中的“请”用法一致。D.四月己丑,为干支纪日法,类似的还有《石钟山记》中的“六月丁丑”和《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解析:C“常惠请其守者与俱”中的“请”指“请人做某事”,两者用法不同。A项,正确,均可解释为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B项,正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信”可解释为“可靠的”。D项,正确。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伐,意为讨伐、征伐,与《屈原列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中的“伐”词义相同。B.度,指计算、衡量,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度”词义相同。C.亡,指灭亡,与《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词义不同。D.望,意为希望,与《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中的“望”词义相同。解析: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度”词义为“推测,估计”。A项,正确。C项,正确,“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同“无”,没有。D项,正确。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第一个受赏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第一个赏他,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人,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高赫,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一尺长的标杆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这种题型答题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把教材内实词的词义代入那个陌生例句中去,再把该实词例句代入上下文中看是否合适。当然,此法使用的前提是熟知教材例句中该实词的词义。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李逢吉为相,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逢吉患之,而上待遇方厚,不能远也。绅族子虞颇以文学知名,自言不乐仕进,隐居华阳川。及从父耆为左拾遗,虞与耆书求荐,误达于绅。绅以书诮之,且以语于众人。虞深怨之,乃诣逢吉,悉以绅平日密论逢吉之语告之。逢吉益怒,使虞与补阙张又新及从子前河阳掌书记仲言等伺求绅短,扬之于士大夫间,且言:“绅潜察士大夫,有群居议论者,辄指为朋党,白之于上。”由是士大夫多忌之。(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A.“患之”的意思是担心这件事,“患”与《六国论》中“诸侯之所大患”的“患”含义相同。B.“误达”的意思是误送到,“达”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夜夜达五更”的“达”含义相同。C.“绅短”的意思是李绅的过失,“短”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的“短”含义不同。D.“白之于上”的意思是向皇上告状,“白”与《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的“白”含义不同。解析:BB项,送到/到。A项,均为担心。C项,过失/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D项,向……告状/“白丁”指平民。参考译文:李逢吉担任宰相,权势倾盖朝野。只有翰林学士李绅,在每次接受皇帝咨询时,经常排斥贬抑李逢吉。李逢吉十分担心,但皇上对李绅正十分信任,李逢吉无法使皇上疏远他。李绅的族侄李虞因为文章才学而知名,他自称不喜欢做官,隐居在华阳川。等到他的叔父李耆担任了左拾遗,李虞写信给李耆请求推荐,这封信误送到李绅手中。李绅写信讥讽他,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众人。李虞非常怨恨李绅,于是去见李逢吉,把李绅平时私下议论李逢吉的话全都告诉了他。李逢吉更加生气,让李虞和补阙张又新以及他的侄子、前河阳掌书记李仲言等人伺机探察李绅的过失,在士大夫中间宣扬,并且说:“李绅暗地里窥察士大夫,凡有人在一起议论,就指斥为朋党,向皇上告状。”由此士大夫也大多忌恨李绅。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节选自《吕氏春秋·览·慎大》,有删改)A.“未下舆”与“假舆马者”(《劝学》)两句中的“舆”字含义相同。B.“而问殷之亡故”与“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C.“欲复盘庚之政”与“复道行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D.“以振穷困”与“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振”字含义相同。解析:DD项,同“赈”,救济/同“震”,威吓。A项,均为车。B项,原因/交情。C项,恢复/夹层的,双层的。参考译文:周武王战胜了殷商,进入殷都,还没有下车,就命令把黄帝的后代封到铸,把帝尧的后代封到黎,把帝舜的后代封到陈。下了车,命令把夏后(指大禹)的后代封到杞,立成汤的后代为宋的国君,以便承续桑林的祭祀。(此时)武王却很恐惧,长叹一声,流下了眼泪,命令周公旦领来殷商的老臣,问他们商灭亡的原因,又问民众喜欢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殷商的老臣回答说:“想要恢复盘庚的政治。”武王于是散发巨桥的米粟,施舍鹿台的钱财,以此向人民表示自己没有私心。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发钱财,免除债务,以此来救济贫困的百姓。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上曰:“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陶)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本。”上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有删改)A.“肆其邪说”与“又欲肆其西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