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小说的灾难书写探析11000字(论文)】_第1页
【阿来小说的灾难书写探析11000字(论文)】_第2页
【阿来小说的灾难书写探析11000字(论文)】_第3页
【阿来小说的灾难书写探析11000字(论文)】_第4页
【阿来小说的灾难书写探析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来小说的灾难书写分析摘要:《云中记》是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与2008年汶川大地震有关的作品。小说以藏民祭师阿巴在地震后移民重建的第五年重返家乡——云中村展开。阿来在进行《云中记》的灾难创作时将写作视角一分为二,通过创作者全知视角和小说主人公的内视角相结合的方式来建构整个故事。同时,阿来在《云中记》当中进一步地探讨了生命与死亡存在的价值意义,体现了落叶归根的传统归乡情愫与建设乡土的现代性返乡精神,展现出当代村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阿来《云中记》的灾难书写不仅是对当代灾难文学写作空间的拓展,还是对灾难文学的语言表述魅力上的提升,同时也是作家本人在如何用藏族经验书写中国故事的难题上的重大突破。关键词:阿来;云中记;灾难书写;藏族文化;汶川地震目录一、灾难书写的两种视角 1(一)灾难书写中的阿来视角 1(二)灾难书写中的阿巴视角 21.作为地震受难者的阿巴视角 22.作为祭师的阿巴视角 23.作为村民的阿巴视角 3二、灾难书写的文学意蕴 4(一)生与死的探讨:写给蒙难人民的《安魂曲》 41.探索死后的亡魂世界 42.歌颂生命的庄严伟大 5(二)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回归乡土的家国情怀 51.祭师阿巴的归乡情愫 52.干部仁钦的返乡精神 6(三)历史与现实的更迭:古老村落的消亡 71.大山深处的古老文化 72.走向现代社会的古村村民 8三、灾难书写的文学意义 9(一)拓展了灾难文学的写作空间 9(二)提升了灾难文学的语言魅力 10(三)试图突破藏族经验写作的难题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4《云中记》的故事是阿来在脑海里酝酿十年又历时五个月创作出来的,它讲述了汶川地震之后通过地质检测发现未来将在山体滑坡中消失的云中村的故事。展开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村里的“半吊子”祭师——阿巴。他在汶川地震发生的五年后毅然决然地回到即将消失的故里——云中村,旨在安抚那些在地震中死去的人们,落叶归根似的与养育他的村落一起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阿来正是借由阿巴以及云中村的故事来抚慰那些亲历汶川地震伤痛的人们。他用散文般地语言书写灾难的发生,以命中注定的消失呈现生存与死亡的联系,借阿巴展开关于云中村的回忆,来深入探讨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灾难书写的两种视角“灾难”属于文学创作的一个题材。《云中记》便属于这样一部灾难题材的小说。在这部灾难题材的小说中,阿来提供了两种叙事视角进行灾难书写。(一)灾难书写中的阿来视角阿来擅长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进入到历史当中进行再创作。正如《云中记》一般,阿来将他在汶川地震中所获知的信息加工改写,最终呈现出了云中村这一故事背景。汶川地震的发生对于个人、村落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不可磨灭的伤痛,对于云中村亦是如此,但还有族群发展的机遇。藏族大多数定居在远离现代都市的深山里,并无主动融入现代社会的趋向。于是阿来在《云中记》里构造出云中村与移民村这两个不同的叙事背景,以此呈现出藏族人民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精神困境以及如何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问题。[1]在地震发生后,解放军们前来营救。当救援工作结束解放军们要走时,一名救灾干部要求云中村人一起为解放军唱歌。干部以为的感恩是唱《感恩的心》,但是云中村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不愿意唱自己不会唱且不熟悉的歌,也不好意思去排队做手语唱歌。阿来笔下的干部不懂云中村人,正如现代文化不懂传统的藏族文化一般。无独有偶,除了救灾的解放军战士外,还有前来支援的志愿者们。他们在帐篷里给孩子们上课,教孩子念诵着:我们都是汶川人!全中国人都是汶川人!今天,我们都是中国人!对于社会而言,“全中国人都是汶川人”只是一种指代,是一种语言上共情的表达,但是对于云中村人而言却是更改了自己的身份。因此以云中村的年轻人纷纷抗议道:我们不是汶川,我们是云中村、是瓦约乡的云中村!他们不知晓这只是一种概括式的表述:因为受灾地区太多了,只能以最开始发生地震的地方作为代称。在他们听明白“我们都是汶川人”其中的含义之后,便很快接受了这样的说法。诸如此类,阿来通过全知视角展现出了在灾难发生后,政府援助过程中的云中村人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汇聚,呈现出的不仅是云中村人在灾情移民后逐步接受、适应现代文化的过程,更是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进行碰撞、交融的过程。(二)灾难书写中的阿巴视角在阿来小说《云中记》中,对于灾难的描写是多元立体的,并不局限于书写汶川地震,而是通过阿巴的不同时期的不同身份向读者展现了三种不同层面的灾难。1.作为地震受难者的阿巴视角地震发生时,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往云中村外的山上走去,他带着老柏树的枯叶、树皮,希望山神可以救活它。在他穿过一片树林时突然觉得有些呼吸不畅,随即他看到天空被一片浅灰色的云遮着给人一种沉闷之味。当阿巴正在山道拐弯的地方休息时,突然间大地轰鸣,声音像是雷霆滚过天顶,大地开始震颤、剧烈的晃动着。阿巴还来不及反应,他脚下山地像闪电一般地裂开了一道大口子,随着大地的晃动,阿巴被摔倒了路边。阿巴随着山体与被裹挟在固体湍流里的马匹一起下坠,在那一瞬间他感到自己所熟知的世界和生活正在彻底崩塌。在地震爆发后,阿巴在一旁照顾着从废墟里挖出来的死人,一边在心里呼唤山神,作为一名虔诚信徒的他需要来自信仰神的抚慰。但是山神沉默不言,没有答案。受灾严重将死的信徒同样也在向天地询问,企图通过呐喊来唤醒山神、寻求庇护,但依旧没有答案。灾难的发生虽然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坏,但人们也因此开始在灾难情境之中思考洞察真实的世界以及自己的生存[2]:如对于山神、对于信仰的怀疑。大地震动,从不与人商量,来的如此突然。受灾群众同阿巴一样久久无法回神,却又无法从信仰神哪里获得答案与庇护。2.作为祭师的阿巴视角2008年5月15日,这是阿巴与村民商议好要祭山神的日子。但是一切祭祀的东西都因地震被埋在了废墟下面。虽然如此,阿巴依旧管着死人的事情:安抚每一个声称自己看见鬼魂的人以及火化埋葬死去的人……汶川地震并非阿巴经历的第一场自然灾难。在这之前阿巴曾经经历了一场由小型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彼时的他正守在发电机旁昏昏欲睡,恍惚间他发觉座椅、屋顶以及他的身子都在歪斜,像梦一般的。等到阿巴的意识再次清晰时他已陷在渐渐凝固的泥石流当中。同时也是这场灾难使他失去了记忆,在以后的很多年一直处在痴呆当中。因祸得福的是,在阿巴重获清醒后,便被国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这一场灾难对于阿巴而言是他人生的必经之路——正是因为那一段昏沉的岁月才成就了踏上返乡之路的祭师阿巴。在回到云中村之前,阿巴与外甥仁钦酒后对谈道:活着的人有政府来管,而作为祭师的阿巴就要去管死去的人。在阿巴招魂的过程中,不知是真实看到了当时的灵魂,亦或是是阿巴的记忆重现。他看到了当时地震的景象:人丁不旺的阿麦家、中祥巴一家……孩子的脸上满是尘土,惊讶地看着离开了身体的胳膊,有人看着自己的腿在墙的另一边,活着的人想要发出声音却嗓子发干、发不出一个字来。这些画面走马灯似的在阿巴的记忆里毫无遗漏的走了一遍。地震对于每一个人带来的都是巨大的伤痛。那痛楚就像尚未羽化成蝶的毛毛虫在蠕蠕而动一般,来的如闪电般快速、去的却又极慢。因此在地震刚过的那几天,幸存的村民们纷纷求着阿巴做法事,他们想要安抚的不仅是鬼魂,更是活着的人那颗承受着生离死别的困苦的心。他们与作家阿来一般,都在寻找能让深藏心间晦暗的沉重记忆坦然展现在阳光下的方法,无需再被困在对那段灾难记忆的回忆之中。[4]3.作为村民的阿巴视角云中村将会随着巨大的滑坡体一起坠入岷江。阿巴原本质疑的态度在往后山上的裂缝处走了一圈后便深信不疑。但阿巴依旧毅然决然的返回云中村,仅作为一名不愿为成为别人眼中“老乡”的云中村人。不同于前两次的被动,第三次灾难的发生是阿巴自己选择的。外甥仁钦、老朋友云丹、乡上来的干部洛伍纷纷劝阿巴下山,但执拗的阿巴依旧选择要和云中村一起消失:作为祭师的他要带着云中村的鬼魂一起消失,作为村民的他要与自己的故土葬在一处。在山体滑坡到来前,阿巴给自己和两匹马分别揉了掺着半瓶酒的面团。在他一边吃着面团,一边将掰下的面团撒向角落喂给那些看不见的亡灵时,大地从深处开始裂开了。不同于之前两次灾难来时的懵懂,此刻的阿巴异常清醒。在这山体滑坡、一切都在向下走的时候,阿巴却端坐不动:他感到自己的是上升着的,如同飞起来那般。大地从深处开始发出低沉的轰鸣声。在这一过程中,阿巴看到了好多个自己,各种时期的他一同被大地拥入怀中。正因为这是阿巴自愿选择的缘故,他没有恐惧而是透露出向死而生般的大义。他将这一切的体验记在心里,与他一起消失。通过阿巴视角所展现的灾难并非意在传达对自然灾难的怨恨,而是一种直面接受的坦然。正如文章扉页所说的:大地震动并非与人为敌,只是地壳的自然运动。二、灾难书写的文学意蕴在《云中记》当中,阿来的灾难书写并非是冷冰冰的灾难重现,亦非基于灾难对于社会援助单纯地进行歌功颂德的赞扬,同样也不是对大自然无情的控诉;而是将自己放在了普通个体的立场上去思考:在灾难当中死去的人是否会因为遗憾而弥留世间,他们的灵魂是否与活人一般不舍,对生还者也带着数不尽、无以言表的牵挂。(一)生与死的探讨:写给蒙难人民的《安魂曲》生命与死亡的话题热度在文学创作之中向来只增不减,但更多的是站在社会主流立场上,传递着对生命存在的敬畏与尊重,对于死亡的不幸与哀鸣,很少有作品与宗教中的生死相联系或是如阿来这般进行大篇幅的表达。就像《云中记》所展现的那样,阿来借助阿巴的祭师身份对于生死进行大胆的探讨。1.探索死后的亡魂世界汶川地震发生后,阿来亲历了地震的发生、救援与灾后重建。在一切都进入尾声后,他从车子里翻出了《安魂曲》播放着,零散的几人围在阿来的车旁静默地聆听。在这段旋律中阿来思索着:作为一名四川人、一名地震的亲历者以及文学工作者的自己,应该如何表现这段锥心痛史,如何抚慰那些在大灾难面前受伤的心灵,如何安慰那些在这场大地震中逝去的灵魂呢?[4]而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又是否可以发出与莫扎特《安魂曲》一般的曲调?因此阿来笔下的《云中记》一改昔日中国人面对死亡仿若只余下了悲痛与哭泣的情感,而是在悲伤苦难当中进行深入挖掘,探索出了另外的、存在于生命里最崇高的一些事物:存在于生活中众多的生死别离对仍在世的人来说是直面灵魂的洗礼。正是因为有意想不到的灾难发生、无法直视的生离死别,才使得活着的人开始重视“活着”是何其珍贵,才使得芸芸众生开始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才使得人们去探索灾难背后的真相。阿来借助直面亡魂的祭师阿巴的形象从哲理与精神层面出发来关怀死者,在小说里对于死亡等的处理显得十分坦然,这显然与藏族作家阿来思想里受到藏族文化里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5]因此阿来在《云中记》中关于死亡的探讨便显得如此顺理成章。小说《云中记》中关于大地震动,并非与人为敌的文字表述,即是对自己的和解,亦是安抚受灾者的内心。2.歌颂生命的庄严伟大询问死亡,并非对生命存在的否定,而是传达着向死而生的决心与信念。2008年的地震来的突然且惨烈,云中村因为安全性降低被废弃。原以为再出现时便是一片荒芜颓圮。不该大自然的恢复能力着实不容小觑,再次出现在阿巴视线当中的故里虽没了人的踪迹,可属于大自然的花草、动物、河流仍旧按照自己的方式蓬勃生长,显出了一番岁月静好的桃源盛景。那些因为这场地震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往位于平原的移民村,带着身心方面的重创开始新生活的云中村人,同样地在各自的位置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彩。当灾难来临时,有选择走向死亡将救援的机会让给别人的阿介,也有主动要求锯断被房屋压住双腿的爱跳舞的央金姑娘,更有因母亲在灾难中丧生但并未乱了方寸的年轻干部仁钦……从这个意义上讲,《云中记》不纯粹是关于灾难的书写,也不纯粹是关于伤痛的书写,而是对灾难之后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探讨和书写,更是对坚韧的生命的讴歌。通过自然的欣欣向荣之景以及灾后人民的生活面貌体现生命存在的庄严与伟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去认真对待。(二)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回归乡土的家国情怀在小说中,舅舅阿巴与侄子仁钦是两个时代的代表。虽说阿巴是云中村里最早一批接触现代文化并且担任发电员的人,但阿巴几乎没有离开过云中村,在他记忆清醒后便开始学习祭祀之事,是具有一定现代思想的传统象征。而仁钦则是接受过新时代高等教育且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的返乡基层干部,他是具有现代思想的代表;同时也是云中村在灾后重建的移民村里重“新”开始的象征。在这个意义上:甥舅两代人呈现出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关系。1.祭师阿巴的归乡情愫正因为“归来”是乡土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诉求,它所揭示的是农耕生活方式所塑就的人与土地之间紧密的依存关系。[6]所以阿巴在灾后与云中村的生还者一同迁往移民村后,一直无法忍受移民村里不同于云中村的潮湿气候、也受不了在移民村里日复一日机械般的枯燥生活,更是怀念着云中村的味道。因此,阿巴带着他身为祭师的使命回到了云中村,携带着村民们对云中村的想念。在阿巴的故事里,由于他的回归,唤醒了沉睡中的云中村,带起了那些被伤痛人民压在心底的关于云中村的古老记忆。在云中村幸存者的心中,阿巴做了曾经很多次回忆中他们不敢做的事情:勇敢地踏上灾后的故土,去重拾带着尖刺的回忆。阿巴的归乡是坚毅勇敢且承载了村民们情感寄托的。他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们提供了一个拥抱故土的额外机会,让那些曾经或许不在意、不珍重甚至是不曾真正敬畏过的事物,在这个空隙里得到了重新审视的机会,并且获得了经验上的训示。[6]因此,阿巴的归乡仪式是深沉且庄重的:在阿巴要返回云中村的那天,整个移民村人都出动了,他们一直把阿巴送到汽车站,村民们用自己的方式,用祈祷似的歌声来送别他,并且进一步地让被苦痛缠绕着的或是安然入睡的内心获得清净。[7]阿巴的归乡又是复杂的。作为一名记挂亡灵、将超度亡灵看作自己职责所在的祭师,实则对鬼魂的存在与否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因此阿巴在经过妹妹逝去的地方,突然看到那株应阿巴对妹妹的思念回忆之声而突然绽放的鸢尾花时便显得十分激动喜悦:他从未真切地相信过在汶川地震中丧生的妹妹的亡魂依旧存在,就依附在这株鸢尾花上,牵挂着他和外甥仁钦。阿巴在此刻仿佛找到了妹妹的寄托,找回了曾经家庭的寄托。而这也正是作家阿来想要借助阿巴来传达的:死亡并不一定指生命的结束,也有可能是“新”生命的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抚慰了生者面对生离死别时不安的灵魂。]阿巴的返乡,带着读者再次体验创伤赋予生命的意义感,也通过安魂仪式的哀悼来消除生者的愧疚从而完成自我救赎。[8]阿巴与云中村、与大地融为一体的场景仿若是身体回家、灵魂还乡,大地母亲再次拥抱着他,像是初生的婴孩一般,最终一切都回归到亘古的寂静当中。阿巴的返乡不仅仅世身体层面的返乡,同时也世人们精神层面的返乡。[9]更是阿巴对传统乡土的彻底回归。2.干部仁钦的返乡精神不同于舅舅阿巴的归乡,仁钦的返乡则带着振兴乡村、服务乡村的现代思想意识。仁钦是大学生干部,与同级选择成为领导秘书的同学相比,仁钦选择在毕业后回到瓦约乡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就显得难得可贵。可见仁钦的思想觉悟是与国家支持大学生返回家乡、造福家乡的政治决策保持着高度一致。仁钦是作为协助云中村抗震救灾的领导小组组长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的。他带领着云中村的村民进行抢险救灾,组织灾后重建。当村民们认为仁钦是山神阿吾塔毗派来带领云中村重建村庄的时候,仁钦说道:“不是我,是国家”。这是在《云中记》当中传统族群思维与现代家国意识的一次对话,将国家观念再一次地呈现在云中村人面前,暗示着现代性发展趋向的势不可挡。仁钦有着当代年轻人普遍拥有的职场抱负与作为一名优秀基层干部的基本素质。因在抗震救灾过程当中的英雄行为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而迅速成为乡长,又在处理乡村旅游的网络传播危机事件中展现了卓越的公关能力,使得因舅舅的选择而受到连累的他又官复原职。无不体现出以仁钦为代表的现代化发展的生机活力。如果说阿巴的归乡代表着对云中村传统生活与传统文化的皈依,那么仁钦的归乡则是以基层干部的身份承载了当代中国关于乡村建设的政治宏图。[10]甥舅两代人,他们彼此互为镜子,映照出双方分别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在重建家园上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三)历史与现实的更迭:古老村落的消亡云中村有着完整的民族神话以及创族传说,山神阿吾塔毗是他们的信仰神。因此云中村人一直生活在阿吾塔毗当年规划的地方直至汶川地震之前。汶川地震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使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消失,但也令他们在新的地方展开了新的记忆传承。1.大山深处的古老文化阿来在《云中记》中除了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反映,还描写了古老文化消逝对于文化多样性发展所造成的灾难。阿来笔下的云中村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数千年前,山神阿吾塔毗带领着追随他的族人一路向东,到达了云中村所在的群山里。在祖师辛饶弥沃的指引下阿吾塔毗带领他的族人战胜矮脚人在此处定居。阿吾塔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便成为了山神,而族人则继续向森林深处渗透逐渐形成了包括云中村在内的八个村子,随着时间的迁移,一个村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除了云中村以外的其他六个村子纷纷改变了信仰。整个瓦约乡里只有云中村不信仰佛教。只有云中村依旧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祭山的地方在阿吾塔毗带领族人最先落脚的地方。在祭山的过程中要唱着一首传承很久的老歌:“什么样的水珠带着草木的香?露水带着草木的香!……”“……阿吾塔毗戴着水晶冠……山神骑着追风马……”在村民的歌声中祭山的心情欢快喜悦、山神阿吾塔毗的形象威猛高大;以及在祭山时要将云中村由来的故事讲给族人们听。由祭师召唤山神阿吾塔毗来到族人之间,并向他献祭:一千匹纸马在高空散开庆祝战胜矮脚人的胜利,老人、女人、孩子们留在原地在祭火前载歌载舞,由男人们奔跑着上山献箭,庆祝阿吾塔毗与云中村的历史。当阿巴让仁钦当一回祭师为他送行时,教给仁钦的歌谣:“祖宗阿吾塔毗,保护神阿吾塔毗,收下你子孙的魂灵吧!给他指回去的路!给他指光明的路!让他看见你的灵光!上路了!飞升了!光芒啊!”歌谣里无不体现出对山神的信任与敬仰,人们在弥留之际时通过歌谣告知山神企图收到山神阿吾塔毗的保佑,进而获得心中的慰藉。每一个口耳相传的歌谣都不约而同地强化了传说中的故事,以此构成了村落文化当中较为稳固的部分。这些不仅是独属于云中村的仪式、文化,也是整个瓦约乡独一份的古老文化传承,更是在地震到来前带动云中村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的最大卖点。而地震的发生却用一种来自自然的决绝之力断绝了这一切,云中村人也在其推动下走出大山。2.走向现代社会的古村村民地震,只是一个契机。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前,云中村有很多人都在外面打拼,这里位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利、教育不发达,曾经与新时代发展接轨的水电站也在一场泥石流后被废弃了。为了云中村的经济发展,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前,乡镇府便打算将这个地方建成旅游景区:祭山等传统活动便是主要卖点,用来带动云中村的经济发展。汶川地震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计划,在激烈的抢险救灾之后又勘察到云中村不日将随一场巨大的山体滑坡消失,如此一来云中村人不得不迁往政府安排的移民村定居。相比于远离都市、有些自我封闭的云中村;移民村正处于平原的一个小镇上,能够更多的接触现代事物:冰箱、超市、每天洗澡以及进入工厂工作等等。灾后的云中村仿佛被带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云中村人眼里自己身上那些关于云中村的气息在逐渐消失。地震前的云中村有着自己的文化、语言体系以及文字,因此迁往移民村的大多数云中村民虽然带着种种不适应,但仍旧积极地融入到新的生活之中。这里面有来自古老村落的云中村民对国家、社会救援的感恩以及对现代化发展的认同,还有对以往无法接受并融入其中的反思之情。[9]伴随着国家扶贫攻坚的不断推进,现代化发展将涉足于每一个大山深处的乡村。如何更快速的接受现代化的发展将是每一个深山古村的重要课题,也是值得当代作家进行深刻思考的。《云中记》的结尾是阿巴的死亡、云中村的死亡。这里蕴含的崇高与悲剧感的死亡覆盖了之前地震造成的仓皇、惨烈地死亡,使读者以及云中村民深刻地意识到:由阿巴所携带地那个传统地世界无限远离了我们,也意识到死亡里所蕴含地新生:云中村民带着云中村的记忆在现代社会开始谱写新的云中村故事。这里也曾经过绝望的悲痛,但希望也将不期而至。[11]三、灾难书写的文学意义作为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直接书写的《云中记》,在灾难书写的时间空间范围、语言表达领域以及个人突破等方面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拓展了灾难文学的写作空间关于以2008年的汶川地震为核心的小说创作,与同一时期的诗歌、报告文学当中的“地震”叙事的迅速繁荣相比要略逊一筹,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更为稀少,甚至是显露出在这一母题上的创作危机。面对这样的情况,《云中记》的出现可谓是弥补了灾难文学创作的短板。细读《云中记》不难发现阿来关于汶川地震的灾难书写是独辟蹊径的,并非是传统的对现实自然灾害的直面书写,而是采取倒叙回忆的方式进行,将真实的历史建立在他最擅长的虚构写作当中,通过象征、隐喻等方式来拓展灾难书写的空间。阿来并未停留在单纯地记录灾难的真实瞬间以及单纯地呈现苦难,而是更深入、更积极地进行思考。[12]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最先出现的是以歌颂祖国、人民等为主题的诗歌,这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之初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现象是一致的。这类的诗歌创作大多是通过极短的时间将爆发的灾难事件转化为共性的情感。但同样地在精神内涵以及创作模式上,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样板化”“模式化”的情况。“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13],文学对于灾难的书写需要时间来对苦痛的情绪进行沉淀和咀嚼,这样才能展现出灾难文学的深度与深沉。[14]阿来面对汶川地震创作出的《云中记》则是在长久的积淀后进行的有关于“人在自然灾难当中的价值意义”的思考。阿来的书写超越了死亡,更是透过表面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内涵。相比于同样书写汶川地震的具有即时性意义的作品而言,《云中记》的灾难书写超脱了固有的符号化写作套路。阿来透过《云中记》所传递的众生平等的自然意识,在很大的程度抚慰了生者的悲痛,在面对自然灾害之时,阿来的探讨超脱于灾难本身,他通过《云中记》开始探讨在经历了地震之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化。这样的创作不再是以往歌颂式或纪实性的书写,他用文字抚慰死难者、净化生还者的灵魂,传达出万物有灵与众生平等的观念,使小说的文学内涵更加浓厚,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灾难文学的创作空间,值得后来者学习与借鉴。(二)提升了灾难文学的语言魅力《云中记》是一部描写汶川地震的感人“诗篇”,小说的字里行间回荡着来自生命深处的诗意,阿来将这个讲述灾难的故事改写成了一首来自大地变动的生命乐章。“共同的回忆中,有一刻,那越来越大的,像是有无数拖拉机齐齐开进的轰隆声突然静止了。世界静止了。接着大地猛然下沉,一下又一下,好像要把自己变成地球上最深的深渊。而另一些人感到的不是下沉,而是上升。大地上蹿一下,又猛地上蹿一下好像把自己变成比阿吾塔毗还高的雪山。”“大地深处又轰轰作响,山体破裂,下滑,满山滚石扑向峡谷底部。天空暗黑了,白盔白甲的山神没有出现。没有用石英石发火造出光亮,没有盘马弯弓,像传说中那样,飞行在村子上方。天空暗黑了,闪着青灰色的微光。”通过以上对地震的描写可以看出:在阿来笔下的地震并非直白的场景还原,而是与云中村的古老传说进行融合。在简洁、空灵的语言之中又突显了地震到来的仓促以及山体变动带来的宏大影响,并且同样达到了让那些没有经历过灾难的人可以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以阅读的方式去感受灾难,这种阅读带给了读者以全新的体验。[15]不仅如此,阿来还运用充满民族特质的语言叙述云中村的环境、民俗以及歌谣传说。在小说中,阿巴的记忆里:云中村是在山神阿吾塔毗根据神谕的指示,带领当时的族群一起构建形成的。因此阿来在叙述传说之时,充分用到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来展现当地民众的优秀品质:例如借用传统民谣当中的“山妖水怪”“闪电之鞭”来赞扬群众的勇敢与力量,用歌谣中的“水晶冠”“追风马”来表现族人对山神的敬仰……进一步地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出藏族传统文化的古老、悠远的特色。除此之外,《云中记》里还体现了古老的藏族语言与多样的现代汉语的交融。例如在阿巴和仁钦对话里曾出现的“方案”一词:汉语语系中的“方案”与藏语语系当中的“办法”含义是相同的。但在仁钦学成归来以前,“方案”这一个词汇在藏族文化当中是从未出现过的,以及地震中出现的直升机、感恩的心,地震后仁钦的危机公关以及余博士带来的自然意识……这些都表现了本土藏语表达在时代的更迭当中受到了外来汉语新词的影响,促进了藏汉双语的交互融合。正是因为阿来小说中这些充满民族特征、包含内在韵律的语言表述,以及对藏汉双语融合的反映呈现,才使得《云中记》的灾难书写的语言拥有了独特的魅力。(三)试图突破藏族经验写作的难题在创作《云中记》之前,阿来便一直探寻着如何用藏族经验来写出具有普世性的中国故事。例如阿来在《格萨尔王》里向读者展现了一段藏族的神话史诗,在《尘埃落定》里描写了一位见证了藏族土司制度的兴衰的汉藏混血儿,以及《机村史诗》里汉族的外来工作组对机村带来的具有“冲击——反应”模式的向现代化环境靠拢[16]……不难发现,阿来是在通过书写藏族的民族文化试图融入现代社会,弘扬发展藏族文化。在《云中记》当中,阿来不单单是侧重于对汶川地震的伤痛重现以及与地震的和解,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藏族经验。阿来关于藏文化面对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大趋势下的未来发展做出了两种大胆地猜想:一种是阿巴选择与云中村一起消失结局——表现出在阿来的认识里若藏族人民若不选择接受新时代的现代化进程,那藏文化将面临的是消散于历史长河的悲惨结局;而另一种猜想则是通过在地震中活下来的云中村人在政府的帮助下主动走进现代化社会、开始美好的人生——展现出最终选择与时俱进的藏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光亮前途。如何用藏族经验书写中国故事,引发读者的共鸣。是阿来在进行文学创作当中所面对的重要难题。而关于汶川地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