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鸟和哺乳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鸟的共同特征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通过观看鸟类的图片和视频,知道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知道鸟的喙和足的
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取食方式等有密切联系。
3、通过观察绵羊、梅花鹿的身体,并与猫兔比较,知道哺乳动物的
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知道鸟的共同特征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鸵鸟和豺狼视频,喜鹊、绿头鸭、丹顶鹤、鹦莺视频。
一、视频导入:
1、播放鸵鸟和豺狼的视频。
2、提问:这两种动物有什么不同?
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一)认识鸟类有翅膀。
1、播放喜鹊、绿头鸭、丹顶鹤、鹤莺视频。
2、提示:观察这几种鸟,找一找它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相同?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有翼(有翅膀)。
(二)认识鸟类身体表面有羽毛,身体呈纺锤形。
1、观看书本第4页第一行三幅图片。说一说鹰、鸽子身体表面覆盖了什么?它
们的身体是什么形状?
2、学生汇报交流。
3、小结: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阴力。
(三)认识鸟的喙和足的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取食方式等有联系。
1、观看书本第4页中间三幅国片。说一说啄木鸟、绿头鸭、白尾海雕的喙和足
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它们的喙和足不一样呢?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鸟类的喙有角质,足上有鳞片。
绿头鸭为了在水中游得快,所以脚上有蹊,绿头鸭为了便于在水中捕捉食物,喙
呈扁平形状。白尾海雕的喙和足都有弯钩,可以更好抓牢食物。啄木鸟的喙细而
坚可以啄开树木,吃到里面的虫子,啄木鸟的足很尖锐,可以抓牢树干,这样才
不会从树上掉下来。
(四)、认识鸟类的共同特征。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说一说鸟类有什么共同特征?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4、讲述:鸟有翼和羽毛,多数善于飞行;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
时的阻力;有角质的喙,足上有鱼片。
五、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一)认识哺乳动物身体有面有毛。
1、观看书本第5页第1行图片,说一说绵羊、梅花鹿的身体与猫、兔的身体有
哪些共同之处?
2、学生讨论交流。
3、提问:猫的毛与鸟的羽毛有什么不同?
4、讲述:绵羊、梅花鹿、猫和兔身体表面都有毛。
(二)认识哺乳动物都用乳汁喂养后代。
1、观看书本第5面第2行图片,说一说绵羊、梅花鹿、猫和兔分别
是怎样喂养后代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绵羊、梅花鹿、猫和兔都是用乳汁喂养后代的。
(三)讲述:像绵羊、梅花鹿、猫和兔这样身体表面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的动
物,属于哺乳动物。
六、拓展与应用。
1、提问:会飞的都是鸟吗?
说一说蝙蝠是鸟还是哺乳动物?为什么?
七、完成课堂学习手册。
L,教师提要求: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想好以后再写。
2、学生做题,教师巡视。
八、板书设计:鸟和哺乳动物
鸟的共同特征:
鸟有翼和羽毛,多数善于飞行;
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阻力;
有角质的喙,足上有鱼片。
哺乳动物共同特征:
身体表面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
课题:动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不同的动物的身体有不同的特征,学会根据动物身体的特征,
给动物分类。
2、通过学习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3、通过学习知道根据身体内是否有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有脊椎
动物两大类。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动物身体的特征,给动物分类。
教学准备:各种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除了鸟和哺乳动物以外,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如蜜蜂、蝉
和壁虎等。不同动物的身体特征各有什么特征?怎样将它们分类?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一)认识昆虫的共同特征。
1、观察书本第6页下面的图片,找一找它们的身体分别有哪引起特征?
2、将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实验报告单。
3、讲述:蝗虫、蝴蝶的身体有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
胸部有三对足。这样的动物叫作昆虫。
(二)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1、提问:在上一步分类的基础上,将动物分为两类。应该怎样分?
说一说我们分类的依据。
2、讲述:根据身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所组成的脊柱,科学家将动物分成无脊椎
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3、用概念图将分类结果呈现出来。
三、拓展与应用。
1、认识两栖动物。
2、认识爬行动物。
四、板书上:动物分类
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骨所组成的脊柱,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3、我国的珍稀动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我国的珍稀动物,了解一些珍稀动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等特
征。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珍稀动物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的珍稀动物,了解一些珍稀动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等特征。
教学准备:百度搜索一些大熊猫、白头叶猴、中华秋沙鸭、扬子鳄、中华鲍、白
暨豚、普氏原羚等珍稀动物的文字资料(视频资料更好)。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一些珍稀动物的资料,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除了大熊猫,
我国还有哪些珍稀动物?
2、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珍稀动物》这一课。
板书课题:我国的珍稀动物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我国的珍稀动物
(1)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搜集的珍稀动物的资料。
(2)请几位讲得全面详细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3)播放一些教师搜集的珍稀动物的视频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珍稀动物的
分布和生活习性等特征的了解。重点播放白暨豚的形态特征、生存威胁、保护措
施等相关视频。
(4)教师边讲述边板书,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知:
白头叶猴一一分布:广西南部植被繁茂的地区
中华秋沙鸭一一分布:在小兴安岭、长白山一带繁殖
扬子鳄一一分布: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相连的湖泊
中华鲍一一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
白暨豚一一分布:长江中下游
2、认识人类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
(1)谈话并提问:在上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高速运转的船桨,会导致在长江
中生活的白暨豚意外致死。那么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呢?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砍伐森林导致野生动物失去营巢环境;藏羚羊羊绒珍贵,因此遭到
疯狂盗猎;人类修建的建筑挤占动物的栖息地。
3、交流讨论:为保护珍稀动物,我们能做什么?
(1)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
(3)小结:人类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对珍稀动物进行保护。
三、拓展与应用。
1、阅读课文第11页资料,了解普氏原羚的分布、生存状况等相关信息,了解
人
类为保护普氏原羚采取了哪弓起保护措施。
版本: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用种子繁殖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和种子的结构。
2、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3、通过观察植物的果实种子,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4、会使用镇子解剖经过浸泡的各种植物种子,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比
较各种植物的种子。
重难点:
1、通过观察、解剖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
2、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浸泡过的菜豆、蚕豆、黄豆、玉米种子、镶子、放大镜。
2、塑料盒、棉花、水、土壤、黑布或者黑纸。
3、观察记录表、实验记录表。
4、网络视频:种子的传播途径。
5、课时分配:建议分2课时进行教学,间隔大约一个星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许多植物都是靠种子繁殖后代的。种子的内部有什么?为什么
能生长出新的植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种子繁殖,板书课
题。
二、指导学生观察不同的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
1、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
(1)分别观察菜豆、蚕豆、黄豆和玉米的种子,在观察记录表上用
绘图和语言描述种子的外形和结构。
(2)边讲述边绘制简图:菜豆、蚕豆、黄豆的种子的主要由种皮和
胚两部分构成,胚由胚芽、胚根和子叶三部分构成。玉米种子由果皮
和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构成,胚由胚芽、胚根和子叶三部分构成。
(3)讨论:观察黑板上菜豆、蚕豆、黄豆、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说
一说,这些种子有哪些不同之处?
(4)小结:菜豆、蚕豆、黄豆的种子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只有一
片子叶;玉米种子有胚乳,菜豆、蚕豆、黄豆种子没有胚乳。
2、比较不同的种子,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
(1)讨论:观察黑板上菜豆、蚕豆、黄豆和玉米的种子结构图,说
一说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小结:这些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都有胚芽、胚根和子叶。
3、提问:植物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新的植物?猜一猜,种子的哪部
分会长成植物的根?哪部分会长成植物的芽?
三、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推测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根据学生猜测板书: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
2、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提问:刚才同学们猜测种子萌发可能需要阳光、水分、温度、空
气、土壤这5个条件,那么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大家的猜测是
不是正确呢?
(2)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设计方案。
(4)分小组开始实验。
(5)将观察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提醒:观察一周后。
(6)汇报实验现象。
(7)分析各小组实验结果,说一说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8)小结: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四、研究果实和种子的产生与传播。
1、提问:观看书本第16页第一行图片,说一说,每当植物开花时,
花丛中总有蜜蜂采花蜜。这对植物有什么帮助?
(1)、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
(3)小结:蜜蜂采蜜时,可以传播花粉,这样开花的植物才能结出
果实。
2、认识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
(1)观看网络视频《种子的传播》。
(2)提问:说一说这些果实和种子外形和结构上都有什么特点?这
些、结构特点有什么功能?
(3)小结:玉米依靠风力传播,蒲公英依靠风力传播,苍耳依靠动
物传播,莲蓬依靠水力传播,黄豆依靠弹力传播。
五、拓展与应用。
1、阅读书16页资料,说一说,望天树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小结:望天树果实长有翅,这些翅使果实旋转,减缓果实下落的
速度,保护果实内的种子。
课题:不用种子怎样繁殖
教学目标:
1、通过种植实验,掌握甘薯、月季和落地生根的根、茎、叶的繁殖方法。
2、通过通过种植实验,知道什么叫营养繁殖。
3、知道植物的组织培养,也是营养繁殖的一种方式,了解营养繁殖在拯救珍稀
植物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甘薯、月季和落地生根的根、茎、叶的繁殖方法。
教学难点:用甘薯、月季和落地生根的根、茎、叶繁殖后,能长时间跟踪观察并
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甘薯、月季苗、多肉植物一一落地生根、花盆(带土)小铲、翦刀等。
提前一个月繁殖的甘薯、月季、落地生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竹林里每年都会长出许多新的竹子,这些竹子是怎样长出来的?
2、提问:除了种子能够繁殖以外,植物的哪些部分也能繁殖?怎样用这些部分
繁殖?
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用种子怎样繁殖。板书课题:不用种子怎样繁殖
二、新课学习。
1、用甘薯的根进行繁殖。
(1)教师演示用甘薯的根进行繁殖。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
2、用月季的茎进行繁殖。
(1)教师演示用甘薯的根进行繁殖。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
3、用落地生根的叶进行繁殖。
(1)教师演示用甘薯的根进夕亍繁殖。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
4、发放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跟踪观察记录。
5、展示教师提前一个月繁殖的甘薯、月季、落地生根。
6、讨论:根据这节课的实验和老师展示的甘薯、月季、落地生根的新植株,我
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7、讲述:有些植物的根、茎和叶脱离母体后,能生根发芽,长成与母体一样的
新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叫作营养繁殖。
三、拓展与应用。
1、观看书本每18页拓展与应用,说一说什么是植物的组织培养?植物的组织
培养有什么作用?
2、小结:植物的组织培养也是一种营养繁殖,用这项技术可以大量繁殖植物,
也可以用于拯救珍稀植物。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动物的繁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2、通过学习,知道鸡蛋的结构和在孵化过程中各部分发生的变化,了解鸡蛋的
孵化过程。
3、通过学习,知道胎生和卵生方式的不同之处,能列举一些常见的卵生动物和
胎生动物,。
教学重点: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教学准备:生鸡蛋、手电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进入繁殖季节,雄孔雀会展开美丽的尾屏并起舞,开始求偶。不同的
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一样吗?
2、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繁殖,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
二、新授。
(一)认识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1、了解青蛙和鸡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1)播放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
(2)提问:青蛙、鸡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3)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交流。
(5)讲述:青蛙和鸡分别是通过雌雄青蛙、公鸡和母鸡交配后产出的卵繁殖后
代的。
2、观察鸡蛋。
(1)播放课件,展示鸡蛋的内部结构,推测各部分的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展示汇报。
(4)讲述:鸡蛋主要由胚盘、蛋黄、蛋白和蛋壳等部分构成。
(5)提问:鸡蛋里胚盘、蛋黄和蛋白,哪一部分能发育成幼体?
(6)小结:胚盘会发育成幼休,蛋黄含有供卵细胞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
给含有部分营养物质和水分、蛋壳保护鸡蛋的内部作用。
3、认识胎生繁殖方式。
(1)提出问题:黄牛是不是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
(2)播放课件,展示黄牛繁殖图。
(3)提问:黄牛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4)学生讨论。
(5)学生汇报。
(6)小结:像黄牛这样从母体直接生出幼仔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繁殖后代
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4、认识卵生和胎生动物的特点。
(1)提问:胎生和卵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3)小结:相同点:青蛙、鸡和黄牛繁殖时,都需要“父亲”和“母亲”共同
参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幼体。不同点:青蛙、鸡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
孵化的,黄牛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的。
(4)讲述:
青蛙、鸡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的,这种繁殖方式叫作卵生,黄牛的受精卵是
在母体内发育的,发育成幼体后从母体中生出,这种繁殖方式叫作胎生。
(三)拓展与应用。
1、阅读课文第20页最后一段:说一说鸡蛋孵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2、用手电筒照射鸡蛋,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7课《水受热遇冷会怎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在一般条件下,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通过学习,学会设计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案,并能根据实验方案开展研究
实验。
3、通过实验,知道水、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能依
据概括和推理的方法,推理出在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通过学习,知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教学重点:能依据概括和推理的方法,推理出在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
的性质。
教学准备:烧瓶、橡皮塞、玻璃管、烧杯,加颜料的水、热水、冷水。
一、导入。
1、提问:生活中有时会见到这种现象,在壶里加满水后放在灶台上烧,水还没
有烧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这是怎么回事儿?
2、学生交流和讨论。
3、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水受热遇冷会怎样。板书课题:水受热遇冷会
怎样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水受热遇冷的变化。
1、阅读课文第23、24页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实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老师展示边讲述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作用。
4、学生参考书上的图示,组装实验装置。组装完成后,用胶圈标记玻璃管中的
水位。
5、学生参考书的图示,开展小组实验活动。
6、汇报实验现象。
7、讨论: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
8、得出结论:像实验中观察的那样,一般情况下,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
时体积会缩小,这种变化叫作热胀冷缩。
三、拓展与应用。
L,研究其他液休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提问:水是液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其他液体如酒精、橙汁、海油
和食用油受热或遇冷,也会Hi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2)谈话:请同学们参考前面的实验方面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将盛有不同液体的实验装置,分别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会出现什么现
象?
(3)学生参照研究水受热遇冷的方法,用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等液体进
行实验。
(4)实验后讨论: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5)归纳、推理:水、酒精、食用油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人们经过大
量的研究发现,液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了解温度计的发明。
(1)提问: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什么性质测量温度的?
(2)学生阅读课文第25页资料,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
课题:固体也有热胀冷缩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热和冷却铜球,得出固体有物体热胀冷缩的结论。
2、能运用热胀冷缩原理解决和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加热和冷却铜球,得出固体有物体热胀冷缩的结论。
教学准备:酒精灯、铜球、铁环、冷水、烧、铁棒、铝棒、铁架台、简单电
路等。
一、教学导入。
提问:铁路上钢轨的连接处都有缝隙,施工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它们连接紧密呢?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ix°
1、认识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谈话: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说一说我们的观点和理由。
(2)提问: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将铜球加热或冷却,它会发生变化吗?怎样观
测铜球的变化呢?
(3)阅读课文和27页,说一说我们怎样实验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4)学生汇报怎样实验。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6)汇报实验现象。
(7)讨论:根据实验现象,说一说铜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认识铝棒、铁棒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演示实验:将铝棒、铁棒分别接入第28页图示的实验装置中,然后用酒
精灯加热。
(2)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说明了什么?
(3)学生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小结:铝棒、铁棒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认识固体大多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讲述:铜球,铝棒、铁棒都属于固体,一般来说,大多数固休都有热胀冷缩的
性质。
三、拓展与应用。
1、提问:铁路上钢轨的连接处都有缝隙,施工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它们连接紧密
呢?
2、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现象与固体的热胀冷缩有关?
3、观看书本第28页下面的图片,讨论:输电线路、桥梁接缝、热鸡蛋放冷水
哪
些地方应用了固体的热胀冷缩?
4、小结:钢轨连接处留有缝隙、桥梁连接处留有缝隙,都是为了防止夏季固体
受热膨胀,挤坏钢轨和桥梁,输电线路电线都比较松,主要是为了冬季固体收缩,
拉断电线。热鸡蛋冲冷水主要是为了便于剥鸡蛋壳。
四、板书。
本人会及时更新教案,请收藏本店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过加热和冷却可使气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即物
体热胀冷缩现象;
2、通过实验,知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
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3、会做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里
风的成因。
4、体会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风的成因实验器(观烟箱)、火柴、蜡烛、蚊香、烧瓶、烧杯、
铁架台、酒精灯、气球、空矿泉水瓶、塑料杯、热水、冷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加热装在袋子里的食物时,袋子为什么会鼓起来?
2、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学习。
(一)、研究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
1、认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将套着气球的小瓶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并解释出现的
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现象。
(4)提问:根据实验现象,说说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5)讲述:实验说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认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1、阅读课文第30页第1、2自然段,说一说我们怎样做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现象。
4、讨论:根据实验现象与观察发现,尝试解释孔明灯和热气球为什
么能在空气中上升。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6、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
升。
(三)、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认识风是怎样形成的。
1、阅读课文第31页第1自然段,说一说我们怎样做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现象。
4、讨论:根据实验现象,说一说风是怎样形成的?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6、小结: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后,蜡烛附近的空气被加热会上升,这
时实验箱外的冷空气就流进来,补充热空气上升留下的空间,于是,
空气在水平方向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
四、拓展与应用。
1、阅读课文第31页最后一段,推测海滨的白天与夜晚的风向。
2、学生汇报自己的推测。
3、小结:白天,陆地上的气温比海面上的气温高,风从海面吹向陆
地;夜晚,陆地上的气温比海面上的气温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备注:后续及时更新,请收藏本店,方便下载。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
2、通过学习,知道地球陆地表面除了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存在水以外,
大气中以及以下也有水。
3、通过学习,学会制订简单的实验计划,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
习。
4、了解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量并不充足,能提出一些节约用水建议和措
施。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
教学难点: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准备:去掉底座的地球仪、橡皮泥、白纸、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图片。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导入。
1、提问: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也有奔腾不息的江河。那么除
了海洋和河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呢?
2、提问:地球上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在面积大呢?
3、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的分布》。板书课题:水的分布。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
1、探究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
(1)提问:在地球仪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地球上大部分的水分布在海洋中,
怎样知道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
(2)学生交流讨论。
(3)做抛接地球仪的活动,估算地表的海陆面积比。
*阅读课文第34页方框内文字,掌握实验方法。
*选举实验员和记录员。
*学生分组实验。
*分析实验数据。
*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海陆面积比约为7:3,即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做粘橡皮泥活动,再次估算地球上海陆面积比。
(1)阅读课文第35页第一段和相关插图,明确活动方法。
(2)学生汇报、交流活动方法。
(3)学生分组活动。
(4)分析统计结果。
*粘贴在地球仪陆地部分的橡皮泥大约粘贴了4瓣“橘子瓣”轮廓纸片。
*由此得出结论:陆地部分大约占整个地球的412=曲而海洋部分大约占整个
地球的2/3.
(5)讲述:据科学测算,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是海洋,其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陆地面积约占29%o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二)认识地球陆在表面有哪些水体?
1、提问:雨雪中的水来自哪里?
2、学生讨论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4、讲述:地球表面除了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存在水以外,大气中以及地
表以下都有水。
三、拓展与应用。
1、阅读课文第36页资料,讨论:
*水有哪三种状态,分别存在于什么地方?
*人类能够利用的水是否充足,大约占多少?
*对于淡水的使用,我们有哪些建议?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小结: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量不足总水量
的千分之三,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量并不充足。我们要节约用水。
课题: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2、通过学习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3、通过学习,掌握用水温计测量水液体温度的方法。
4、通过学习,学会做水结冰的实验,学会用折线图整理并分析水冷却过程中的
温度变化的数据,得出水在什么温度进行结冰的结论。
5、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分工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做水结冰的实验,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
冰。
教学难点:学会用水温计测量水液体温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纯净水、碎冰、盐、烧杯、试管、水温计、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进入冬季,北方地区的河流、小溪以及池塘里的水就会结冰。水是在
什么条件下结冰的?
2、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水结冰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水结冰了。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水结时的温度。
1、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掌握实验方法。
(1)引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
(2)谈话:怎样用这些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制作一个实验装置,来研究水结冰
时发生的现象?
(3)阅读课文第37、38页,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实验?
(4)阅读课文第38页,说一说你打算怎样使用温度计?
2、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在试管里加大约3毫升水(标记液面位置),测量水温。
*将碎冰倒入烧杯,再撒较多的食盐,制造一个低温的环境。测量食盐与冰混合
后的温度。
*将试管插到碎冰里,每隔1分钟观测并记录试管内的水温和水的状变化。水结
冰后再观测几分钟。
3、交流实验现象,说一说水在结冰的过程中温度和状态变化的特点。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1)实验完成后,将测得的水温数据标注在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的水温计图上,
再将相邻的点连起来,形成水温数据的折线图。
(2)观察折线图,说一说,在实验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水在什
么温度时会结冰?
(3)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4)小结:实验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当降至0℃时,水开始结冰。通
常
我们把水结冰时的温度叫冰点,水的冰点是
(二)探究水结冰时的体积变化。
1、提问:一般物质受热遇冷时,体积会怎样变化?
2、比较实验中试管中的水结冰前后的体积,我们有什么发现?
阅读书本上的小资料,了解水结冰后体积膨胀的原因。
三、拓展与应用
1、提问:怎样测量正文体、长方体的体积?
2、如果遇到不规则的固体,如卵石,怎样知道它们的体积呢?
3、阅读书本第39页最后一段,了解如何测量卵石的体积。
4、小结:在玻璃杯里加满水后,将它移入空烧杯。将卵石轻轻放入玻璃杯。溢
出的水的体积就等于卵石的体积。
课题:水的沸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水沸腾
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是100C.
2、会做水加热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描述水发生的状态变化,并对
实验数据进行记录。
3、能用折线图绘制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根据折线图分析、归纳出水在
什么温度时沸腾的结论。
4、知道水、冰、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知道水、
冰、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方面的区别。
5、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会熟练、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重点:
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水的沸点是100C.
教学难点:会做水加热的实验。
教学准备: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烧杯、火柴、水温计、水、湿毛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生活中经常需要烧开水。水是在什么温度下烧开的?
2、思考:如果研究水的沸腾,我们怎样去研究?
板书课题:水的沸腾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
1、阅读课文第40页插图,认识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并组装实验装置。
2、阅读课文,了解如何实验,了解实验目的。
3、教师安全提示:要正确使用酒精灯,万一酒精灯泼洒燃烧,要及时用湿毛巾
盖灭。
4、学生分组实验。
5、按照书中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
6、实验完成后,将测得的实验数据标注在学生活动手册第12页,并根据实验
数
据,完成水温数据的折线图。
7、观察折线图,说一说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水的状态
发生了什么变化?
8、学生交流、汇报。
9、教师小结: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一部分液态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在一般情况
下,当水的温度升到100C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
是100℃.
三、拓展与应用。
1、阅读课文第42页小资料。
2、思考: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哪三种状态?
*温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水的三态变化的?
*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做哪些事情?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小结:水有液态、气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人们可以利用水结成的冰保存
食物,火电厂利用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推动发电机发电。
13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吴现明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能针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和假设,并制
定研究计划。
3、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
样产生的。
4、能收集、记录研究声音产生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
出结论。
5、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能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自己的观
察进行反思、评价与修正。
6、积极参与合作性是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
的力量。
教学重点: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
样产生的。
教学难点:
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
生的。
教学准备:
1、(教师)音叉、音锤、玻璃水槽、队鼓、铜锣、敲锣鼓的木棒、
黄豆、水及相应的图片和视频等。
2、(学生)活动手册、长江作业、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单元主题图。(在喜庆的日子里,常常能看到社区居民
敲锣打鼓的场景,他们用锣鼓声来表达喜悦的心情。每当听到锣鼓声,
我们是否想过,声音是怎么产生与传播的?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
低之分?)
2、出示课题:(13声音的产生)(板书)
(我们的身边充满声音,如音乐声、汽车刹车声、物体碰撞声、谈笑
声……声音当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依次播放音乐声、汽车刹车声、
物体碰撞声、谈笑声。
二、探究
1、感受声音,在校园与大自然里,我们会听到哪些声音?
依次出示图片及声音(同学们跑步风吹植物的枝叶小河的流水
鸟儿鸣叫)
2、还能举出更多周围的声音吗?(依次播放波涛汹涌的大海
暴风雨来临前的打雷声天空惊雷声清脆的闪电雷声
自然灾害预警声浪花拍击海礁石声)
3、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组合作)
(1)、想办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声,观察它们发声时出现的现象。
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活动手册。
(用音叉、音锤和水做发声实验在锣里放一些水,敲锣
在鼓上放一些黄豆,敲鼓说话时将手轻轻放在喉咙的两旁)
(安全提示:不要用力敲击实验器材,敲击时不要对着他人的耳朵)
由小组发言后得出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不断的做往复运动,
这种运动方式叫做振动。(板书)
(2)、怎样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用木棍敲鼓用音锤敲音叉)(提示学生注意方法)
由小组发言后得出结论:只要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
停止。(板书)
(3)、根据实验现象,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由小组发言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板书)
4、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在音乐会上,我们听到了多种乐器发出的优美声音,这些乐器分别是
怎样发声的呢?(让有过经历或经验的同学发言)
(拉二胡时,将手轻轻放到琴弦上,有什么发现敲钢片琴时,
用手轻轻触碰琴键,有什么感觉弹古筝时,观察琴弦出现的现象
吹笛子时,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三、小结
回顾这节课做了些什么,将板书内容再现。
四、解决问题
(一)、填空
1、如图,小明用音锤轻轻地敲击音叉。发出声音时,小明用手
指轻轻触摸音叉,感觉到O将发声的音叉
插入水中,发现O
2、将钢尺放置在桌面,将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10厘米,
手按住钢尺桌面上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
现O
3、将泡沫、塑料颗粒或米粒放在鼓皮上,用鼓槌轻轻敲击鼓
发现,用手轻轻触摸
发声的鼓皮,感觉o
4、轻轻拨动拉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发声的原因
是,要使橡皮筋停止发声
应。
5、我的发现:声音是由产生的。
(二)、讨论
人可以发出那些声音
课程基本信息
2020QJ04
课例编号学科科学年级四学期上
KXRJ022
课题《声音的传播》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科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5月
教学人员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科学探究:
能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并基于证据得出结论。
乐于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并获取实验现象。
3.科学态度:
积极参与合作性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等探究活动,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过程
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1.观察图片: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一)提出
2.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吗?说说你的感受。
和聚焦问
3.坐在观众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听到声音,那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观众的
题
耳朵里的呢?
1.对声音能在什么物质中传播及传播的方向提出假设。
(1)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借助其他物质?声音传播的方向有什么特
点?
(二)科学(2)你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假设吗?
实践活动(3)提出假设。
2.探究声音能否通过空气传播
(1)有同学提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怎么证明这个假设呢?我们能
用鼓和乒乓球来验证吗?
如果在距离鼓不远处悬挂一个小乒乓球,这时,分别敲击距离小球较近
的鼓面和距离小球较远的鼓面,你预测会出现什么现象?
(2)实验(视频)
(3)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和你的预测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现象?
因为敲击鼓后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给了乒乓球,因此,乒乓球振动
起来。
(4)用闹钟、玻璃钟罩等器材设计实验,继续研究声音是不是通过空
气传播的。
那如果没有了空气,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试一试。(视频)
(5)根据以二实验,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向各个方向传播。
3.探究声音能否通过液体传播。
(1)有的同学提出水也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声音。我们怎么研究这个
问题?能用水槽、石头或其他发声器材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2)我们来试一试物体在水下发声,我们能不能听到吧。(视频)
(3)在水下的敲击石头、按响门铃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
(4)在水下游泳,可以听到岸上人的声音。
(5)结论:声音能在水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4.探究声音能否通过固体传播。
(1)声音能不能通过固体传播?你打算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2)我们来试一试。(图片桌面、楼梯、墙面)
(3)总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向各个方向传播。
5.总结。
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各个方向。
1.声音在太空中能传播吗?观看视频。
(三)拓展2.制作“土电话”任务。
与应用3.给出实验材料,学生可在课下制作。
课题《声音的变化》第一课时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科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5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知道振动幅度的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
2.科学探究:
能针对声音的变化,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和假设,并能制作简易装置,研究影响声音
变化的因素。
3.科学态度:
能列举一些保护听力的方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人类的一些活动会产生噪声,了解防治噪声的技术和方法。
教学重点:
声音的强弱变化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研究实验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强弱是由振幅大小决定的。
教学过程
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1.声音可以产生怎样的变化?带学生实验:不同力度拍手。
(一)提出2.提问:刚才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和聚焦问题3.提出本谡研究主题:声音的强弱变化与什么有关。
4.拍手、拍桌子的声音强弱变化。
1.用钢尺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
将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悬空的一端。
(1)提问:
钢尺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如果不一样,是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会不一样?
(2)再次播放视频,提示学生关注钢尺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有何
(二)科学关联。
实践活动不同力量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情况不同。枢尺发出的声音强弱不
同。
(3)自己尝试。
(4)进一步提出问题:声音的强弱是钢尺振动的不同而产生的吗?
2.用橡皮筋进一步探究物体的振动与发声强弱的关系。
把橡皮筋固定到支架上,用不同的力度弹拨橡皮筋。播放视频。
(1)提问:
橡皮筋振动的幅度一样吗?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橡皮筋振动的幅度与发声强弱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自己试一试
(3)你得到和刚刚一样的实验结果了吗?
3.用声带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把手放在喉部,用不同的音量说话,感受声带的振动。
(1)提问:
大声说话时,声带的振动是怎样的?
小声说话时,声带的振动有什么变化?
声带的振动幅度与发声强弱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自己试一试。
总结
你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发声强弱之间的关系了吗?
物体振动时,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
发出的声音越弱。
4.声音是一种能量。
视频介绍。
(三)拓展1.你能试着用钢尺或皮筋弹拨出五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与应用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声音的变化》第二课时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科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5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有高低之分,知道振动快慢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发生改变。
2.科学探究:
能针对声音的变化,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和假设,并能制作简易装置,研究影响声音
变化的因素。
3.科学态度:
能列举一些保护听力的方法。
4.科学、技术、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物理(上册)》课件-第1章
- 2025-2030全球车辆燃油油位计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电积铜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直接空气捕获和储存(DACS)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多层土壤传感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阻燃塑料薄膜和片材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医用手指康复训练仪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化学谷物熏蒸剂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工业胶囊填充设备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度院感管理工作计划(后附表格版)
- 励志课件-如何做好本职工作
- 化肥销售工作计划
- 2024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限公司招聘精英18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社区警务规范考试题库
- 2025中考英语作文预测:19个热点话题及范文
- 第10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一)(讲义)(解析版)-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2023版)解读 2
-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一):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 GB/T 30306-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饮用水处理滤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