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行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方案_第1页
汽车制造行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方案_第2页
汽车制造行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方案_第3页
汽车制造行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方案_第4页
汽车制造行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制造行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方案TOC\o"1-2"\h\u22823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 214540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 210156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323699第二章工业互联网基础 3308442.1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与架构 3305512.2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415282第三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5168453.1智能制造系统的组成 5133583.1.1智能感知层 552173.1.2数据处理与分析层 5157283.1.3控制与执行层 5220773.1.4网络与通信层 6156413.1.5管理与决策层 6279493.2智能制造系统的集成 614543.2.1设备集成 6322233.2.2系统集成 6236443.2.3信息集成 618283.2.4管理集成 686383.2.5人才集成 630733第四章设计与研发智能化 6240564.1虚拟仿真与数字化设计 782214.2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 712975第五章生产过程智能化 845845.1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升级 824595.2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与监控 85083第六章质量管理与控制 9196526.1质量检测与追溯 9225226.1.1检测技术概述 976066.1.2在线检测与离线检测 9150636.1.3质量追溯系统 9274286.2质量分析与改进 928426.2.1质量数据分析 92136.2.2质量改进方法 1097926.2.3质量改进实施 1019411第七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10236957.1智能物流系统 1074727.1.1物流自动化设备 10238737.1.2信息管理系统 11184017.1.3供应链协同 11136887.1.4优化路径规划 1167817.2供应链协同管理 11326427.2.1供应商关系管理 11317147.2.2需求预测与计划 1134357.2.3库存管理 11271457.2.4生产协同 11289137.2.5客户关系管理 1121662第八章能源管理与优化 1252128.1能源消耗监测与优化 12227918.1.1能源消耗监测 12293788.1.2能源消耗优化 12215138.2能源管理策略与实施 12132488.2.1能源管理策略 1274648.2.2能源管理实施 1319892第九章信息安全与风险防范 1388219.1工业控制系统安全 13109959.1.1概述 1339489.1.2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 13290799.1.3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14163909.1.4应对策略 14191599.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423599.2.1概述 14117879.2.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14272389.2.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措施 1453119.2.4合规性 156055第十章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实施策略 152676210.1实施步骤与方法 15274710.2政策与产业协同发展 16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智能制造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制造过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效率提高、质量提升、成本降低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制造的定义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将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2)自动化与智能化:智能制造通过自动化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智能调度和自适应优化。(3)个性化定制与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智能制造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动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开始引入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2)数字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应用于制造过程,实现制造过程的数字化。(3)智能化阶段:21世纪初,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智能制造涉及的关键技术众多,以下列举几个主要方面:(1)工业大数据:通过收集和分析制造过程中的数据,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预测和优化。(2)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云计算为智能制造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边缘计算实现对现场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制造过程的智能调度、自适应优化和故障诊断。(4)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系统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效率。(5)先进制造工艺:引入先进制造工艺,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6)与自动化技术:利用与自动化技术,替代人工完成复杂、危险和重复性的工作。(7)网络安全技术:保障智能制造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通过以上关键技术的应用,智能制造将为汽车制造行业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产品质量的优化以及成本的降低,推动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第二章工业互联网基础2.1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与架构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旨在实现人、机器、资源和信息的全面互联互通。工业互联网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可概括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通过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工业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互联的智能化网络体系。工业互联网具有以下特点:(1)跨界融合:融合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多种技术,实现了工业生产要素的全面互联互通。(2)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智能决策、智能优化和智能控制。(3)服务导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工业互联网的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设备层:包括各类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负责实时采集和处理数据。(2)网络层:包括工业以太网、无线网络等,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3)平台层: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提供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等功能。(4)应用层:包括工业APP、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人工智能等应用,实现业务流程的智能化。2.2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依赖于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持,以下列举了几项核心技术:(1)工业大数据技术:工业大数据技术是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挖掘的技术。通过工业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故障诊断、功能优化等。(2)工业物联网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是指将各类工业设备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作业的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等。(3)工业云计算技术:工业云计算技术是指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工业领域,提供高效、可靠、安全的计算和存储服务。通过工业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对工业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提高生产效率。(4)工业人工智能技术:工业人工智能技术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对生产设备、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和优化。工业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5)工业网络安全技术:工业网络安全技术是指针对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风险,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工业网络安全技术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入侵检测等。(6)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是指为各类工业应用提供共性服务的技术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实现对各类工业应用的支撑。通过以上关键技术的应用,工业互联网为实现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3.1智能制造系统的组成智能制造系统是汽车制造行业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的核心,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3.1.1智能感知层智能感知层是智能制造系统的感知基础,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执行器、视觉系统等。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生产现场的物理参数、环境参数以及设备状态,为上层控制系统提供数据支持。3.1.2数据处理与分析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负责对感知层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数据挖掘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故障诊断以及优化建议。3.1.3控制与执行层控制与执行层是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各种控制器、执行器以及智能算法。这些设备可以根据数据处理与分析层的优化建议,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调整,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3.1.4网络与通信层网络与通信层负责将各个层次的数据进行传输和交换,主要包括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通过建立高效、稳定的网络通信系统,实现各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3.1.5管理与决策层管理与决策层是智能制造系统的高层部分,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通过对底层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资源配置。3.2智能制造系统的集成智能制造系统的集成是实现汽车制造行业智能化生产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设备集成设备集成是将各种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物流设备等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进行连接,实现数据交互和协同工作。通过设备集成,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设备故障率。3.2.2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是将各个层次的系统(如ERP、MES、SCADA等)进行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系统集成,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管理效率。3.2.3信息集成信息集成是将企业内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包括产品设计、工艺参数、设备状态等。通过信息集成,可以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全面、实时的数据支持。3.2.4管理集成管理集成是将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与智能制造系统进行整合,实现生产过程与企业战略的协同。通过管理集成,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3.2.5人才集成人才集成是培养一支具备智能制造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为智能制造系统的运行提供人力支持。通过人才集成,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第四章设计与研发智能化4.1虚拟仿真与数字化设计在汽车制造行业中,设计与研发智能化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虚拟仿真与数字化设计作为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虚拟仿真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汽车产品进行模拟和分析,从而在产品研发阶段发觉潜在问题,降低开发成本。在汽车制造领域,虚拟仿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车身结构、动力系统、底盘系统等方面。通过虚拟仿真,研发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对汽车零部件进行强度、刚度、振动等功能分析,以及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模拟。这有助于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功能。数字化设计则是指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产品设计与建模。数字化设计可以大大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在汽车制造领域,数字化设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车身、内饰、电气系统等方面。通过数字化设计,研发人员可以快速进行方案修改和优化,提高产品竞争力。4.2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是设计与研发智能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知识工程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人类专家的知识进行整理、表示和利用,以便在特定领域实现智能化决策。在汽车制造领域,知识工程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研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问题能力的计算机程序。它通过知识库和推理机实现问题的求解。在汽车制造领域,专家系统可以应用于故障诊断、生产调度、质量监控等方面。通过专家系统,企业可以实现对复杂问题的快速、准确诊断,提高生产效率。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故障诊断:通过收集汽车零部件的故障数据,构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实现对故障原因的快速定位和分析。(2)生产调度:利用专家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提高生产效率。(3)质量监控:通过专家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和纠正质量问题。(4)产品设计:利用专家系统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提高产品设计质量。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在汽车制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助于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第五章生产过程智能化5.1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升级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制造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成为汽车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升级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使其具备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安装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基础。引入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优化技术,提高设备的控制精度和运行效率。通过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及时调整工艺参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构建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设备的远程监控、诊断和维护。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收集设备运行数据,为设备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员工对智能化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通过培训和实践,使员工熟练掌握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为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人才保障。5.2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与监控是汽车制造行业智能化生产的核心环节。以下是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与监控的主要内容: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仪器等设备,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压力、速度等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构建数据传输与存储平台。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通过数据清洗、预处理等环节,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开展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发觉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通过数据挖掘,为生产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优化。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调整生产参数,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觉并处理故障,保障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与监控在汽车制造行业智能化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不断优化数据采集与监控体系,企业将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第六章质量管理与控制6.1质量检测与追溯6.1.1检测技术概述在汽车制造行业,质量检测是保证产品合格的重要环节。现代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方案为质量检测提供了高效、精确的技术支持。目前常用的质量检测技术包括视觉检测、激光检测、超声波检测、三坐标测量等。6.1.2在线检测与离线检测在线检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实时对产品进行检测,以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将检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便于分析和处理。离线检测则是在生产结束后,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两者相结合,可提高检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6.1.3质量追溯系统质量追溯系统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实时记录,实现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质量追溯。在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方案中,质量追溯系统可实现以下功能:(1)生产数据实时记录:包括生产时间、生产批次、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等信息。(2)质量数据实时采集:包括检测数据、不良品处理记录等。(3)追溯查询:通过输入产品批次号、生产日期等信息,查询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6.2质量分析与改进6.2.1质量数据分析质量数据分析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质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找出潜在的质量问题,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在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方案中,质量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不良品分析:分析不良品产生的原因,找出关键问题。(2)过程能力分析:通过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评估过程能力指数,判断生产过程的稳定性。(3)质量趋势分析:分析产品质量的波动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6.2.2质量改进方法根据质量数据分析结果,采取以下质量改进方法:(1)根本原因分析(RootCauseAnalysis,RCA):通过深入分析质量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2)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CI):通过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3)六西格玛管理(SixSigma):通过降低缺陷率,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持续提升。6.2.3质量改进实施在质量改进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数据为依据:以质量数据分析为基础,保证改进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全员参与: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改进,提高质量意识。(3)持续跟踪:对改进措施实施情况进行持续跟踪,保证质量改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4)总结经验:对质量改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为后续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借鉴。第七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7.1智能物流系统在汽车制造行业中,智能物流系统作为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生产与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角色。以下是智能物流系统的几个核心组成部分:7.1.1物流自动化设备智能物流系统采用了一系列自动化设备,如自动化仓库、无人搬运车(AGV)、自动化分拣系统等。这些设备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控制系统和算法,实现物流流程的自动化和高效运行。7.1.2信息管理系统智能物流系统依托于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物料需求计划(MRP)等软件工具,实时收集、处理和分析物流数据,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7.1.3供应链协同智能物流系统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平台,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7.1.4优化路径规划利用智能算法,智能物流系统能够对物流路径进行优化,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物流时间,提高物流效率。7.2供应链协同管理供应链协同管理是汽车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几个重要方面:7.2.1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通过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SRM)与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需求预测、库存管理等方面的协同。7.2.2需求预测与计划基于市场趋势、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企业通过供应链计划系统(SCP)进行需求预测,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7.2.3库存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能够实时监控库存情况,实现库存优化,减少库存积压,提高库存周转率。7.2.4生产协同企业通过生产协同系统,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生产计划的同步,保证生产进度与市场需求相匹配。7.2.5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以上智能物流系统和供应链协同管理,汽车制造企业能够实现物流流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升整体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八章能源管理与优化8.1能源消耗监测与优化8.1.1能源消耗监测汽车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汽车制造企业需对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能源消耗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能消耗监测:通过安装电能表、智能监测设备等,实时监测车间、生产线等区域的电能消耗情况。(2)燃料消耗监测:对燃油、燃气等燃料消耗进行实时监测,了解各生产环节的燃料消耗情况。(3)蒸汽消耗监测:对蒸汽系统进行监测,掌握蒸汽生产、输送和使用过程中的消耗情况。(4)冷却水消耗监测:对冷却水系统进行监测,了解冷却水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情况。8.1.2能源消耗优化针对监测到的能源消耗数据,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优化:(1)设备升级与改造:对高能耗设备进行升级或改造,提高设备运行效率。(2)生产工艺优化:调整生产工艺,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3)能源回收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等能源进行回收利用。(4)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构建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消耗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为企业制定能源管理策略提供支持。8.2能源管理策略与实施8.2.1能源管理策略(1)制定能源消耗标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耗标准,为能源管理提供依据。(2)设立能源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能源管理部门,负责企业能源管理工作。(3)建立能源消耗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能源消耗责任,保证能源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4)推广节能技术:积极推广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5)培训与宣传:加强员工能源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能源意识,营造良好的节能氛围。8.2.2能源管理实施(1)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供应能力和质量。(2)加强能源监测与考核:对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进行能源考核,保证能源管理目标的实现。(3)落实能源消耗责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能源消耗责任,保证能源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4)优化能源配置:根据生产需求,合理配置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推广节能技术与应用: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加大节能技术应用力度,降低能源消耗。通过以上能源管理与优化措施,汽车制造企业可在保障生产需求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九章信息安全与风险防范9.1工业控制系统安全9.1.1概述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在汽车制造行业的深入应用,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ControlSystems,简称ICS)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工业控制系统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键环节,其安全性对整个生产流程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从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风险、防护措施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9.1.2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1)网络攻击:黑客通过互联网对工业控制系统发起攻击,可能导致控制系统瘫痪、生产等严重后果。(2)内部威胁:企业内部人员操作不当、离职员工恶意破坏等,可能导致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3)硬件设备故障:工业控制系统中的硬件设备老化、损坏等,可能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数据泄露等问题。9.1.3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措施(1)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技术,提高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性。(2)设备安全防护:对工业控制系统中的硬件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人员安全意识培养: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认识。9.1.4应对策略(1)建立完善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规范操作,保证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运行。(2)引入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工业控制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并及时报警。(3)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研究:不断研发新型安全防护技术,提高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能力。9.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9.2.1概述在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数据已成为汽车制造企业的核心资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保证企业生产稳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节将从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技术措施及合规性等方面进行探讨。9.2.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重要性(1)生产安全:数据泄露可能导致生产,影响企业生产稳定。(2)知识产权保护:数据泄露可能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的泄露,损害企业利益。(3)企业信誉:数据泄露可能影响企业信誉,降低客户满意度。9.2.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措施(1)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2)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保证授权人员能够访问敏感数据。(3)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