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宜溪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郴州市宜溪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郴州市宜溪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郴州市宜溪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郴州市宜溪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郴州市宜溪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3题(共10分)

伦敦、巴黎、罗马与君士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节选自老舍《想北平》)21.请在第一段中找出一个最能形容北京特点的词语。(2分)22.请在第三段中举出作者“赏识”北平的一个例子,说说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3分)23.节选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语段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5分)参考答案:21.温和或动中有静22.草花便宜;青菜带泥;水果带霜。追求平和自然、平民化的生活情趣。23.运用衬托(或对比)手法,突出北平动中有静、平和中庸的特点。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1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了。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16.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C.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D.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17.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参考答案:15.C

16.D

17.①苏轼最早在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感和厌倦感。②苏轼在美学上追求一种质朴平淡的美,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他发现陶渊明的美与真谛,并将之抬高到极高的境地,使陶诗自此以后备受关注,广为流传。③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浪漫注意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理解有误。原文是人生空漠之感,不是退隐欲望;选项B,“不是对政治的退避”理解有误。原文文意,是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选项D,“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理解有误。原文文意是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故答案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推断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理解有误。原文是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故答案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和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考生到原文中去筛选即可: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考生从以上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亦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南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左传》中说冀缺未仕时,亦是以农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据《论语》所说,荷蓧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庄子》中所说,不可认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是当时可能有者。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以前所谓士,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此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是春秋时期固有的学问。孔子虽未创作六艺,却将其当作教学的教材,所以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也有一定道理。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过问学生的出身,只要缴纳学费者,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解放。C.孔子之所以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是因为他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儒家学派的学者,而在于培养能为国家服务的人才。D.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不农不工不商不仕,颇受时人诟病。荷蓧老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是批评其此种生活态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以前为官的人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但后来出仕的人物。第二种人在为官以前,都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B.孔子的学生樊迟希望学习农耕和种植的技能,孔子斥其为“小人”,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C.《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王等批评虽然未必是实事,但可能确是当时的人对儒家的看法。D.孔子创立或者至少是发扬光大了士人这一新兴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只能做为官与讲学这两件事,并且这两件事还能相互促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左传》记载,晋国的世卿韩宣子到鲁国办外交之时,才首次“见《易》象与鲁《春秋》”,这也可印证六艺学问在当时的珍贵性。B.孔子欲使弟子成人,而非成一家之学者,所以颜渊子路虽皆为孔子门生,但颜渊注重仁德修养,子路擅长政治事务,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律。C.因孔子首以六艺教人,从而开创了教育的风气,其后各家蜂起,皆效仿孔子招收学生,故而后世推崇其为“万世师表”。D.孔子对先秦时期教育的普及、游说之风的兴起、士人阶层的出现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的极高地位。参考答案:1.D2.B3.C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不农不工不商不仕,颇受时人诟病”理解错误,偷换概念,原文是“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并不是说孔子一直不治生产。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说法无中生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孔子首以六艺教人”说法错误,原文是“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意思是孔子首创把六艺教一般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赞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

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未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效:见效

B.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

罪:责备

C.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

同时:一致

D.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

条:列举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间接表现陆贽有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②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

③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盲

④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

⑤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⑥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札子是臣下奏事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文体,本文援引史实,侃侃而谈,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B.苏轼极度推崇陆贽的治国方略,与同僚共同请求校正唐代陆贽的奏议,直谏应借鉴陆贽的奏议内容作为治国之策。C.作者以唐德宗采用陆贽的意见使国家中兴为例阐述道理,以期引起当时皇帝的高度重视,可谓用心良苦。

D.苏轼认为陆贽的奏议聚集了古往今来的精华,可以作为国家治乱的借鉴,只要反复熟读,就一定能够启迪智慧。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3分)(2)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3分)(3)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同。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翻译】:李椿,字寿翁,他的父亲李升在靖康之难中和长子都死了。李椿年纪还小,侍奉着继母南逃,备尝艰苦,竭尽全力奉养继母。因为受父亲的恩泽,补任为迪功郎。

张浚征召他担任制司准备差遣,诸将有把讨伐北方的议程上报皇上的,这件事下达到督府,李椿刚奉命到了巢湖,他立即上书给张浚说:“为国复仇,讨伐敌人,是天下的大义,建议不从督府发出却出自于将领们那里,况且边疆不巩固,国家储备不充足,将领虽多可是没有才干,士兵疲弱并且没有操练,商讨还没有结果,纵然收复那些地盘,也不容易守住。”不久军队前去讨伐敌人,果然无功而返。

张浚曾经感叹有真才实学之人难得,李椿说:“怎么可以臆断天下没有人才,只要不厌恶逆耳之言并虚心听取他们的志向,那么大概他们就肯来投奔。”张浚又被授予右丞相的官职,李椿知道这事不能做,劝他离职。第二年春,张浚出京视察军队,李椿说:“朝中那伙小人已经得势,您无故离开朝廷,路途上一定很危险。”他又苦心竭力地劝张浚离职。张浚心中认为他说得对,但是他认为身为人所宗仰的大臣应承担天下的重任,不忍心决绝离职,不久果然被罢了官。

李椿被调任广西提点刑狱,未结的案件,他完全按照公平的原则判决,释放了数十上百的嫌疑人。调到湖北管理漕运,适逢收成不好,官府强制粮商卖米,并且压低他们的米价,导致米不再有人运来,市面上粮食更加短缺。李椿减少强制粮商卖米的数量,并且不限制他们的米价,不久运米的船就风凑云集而来,米价也自动降低了十分之三。他被授予枢密院检详。下级官吏拿着广西南丹州莫酋长的奏表,请求朝廷从宜州买马,通过签书枢密院事张说来报告这件事。李椿说“:邕州远,宜州近,所以迁到那里,难道是无意?现在莫氏正专横霸道,怎么用靠近中原的地方来说这事?小吏乱做事,将挑起边境的事端,请按照国法论罪。”张说很生气,于是李椿请求辞去职务,皇上安慰他,让他安心履职。

(李椿)兼任临安知府,任职三个月,最终被解职。李椿在朝中,遇事总是直言,皇上因此不高兴。等到肯定他时却又说:“君主以刚毅中正为本而以排除杂念为用,臣子以柔顺为本而以刚毅中正为用。陛下得诚敬之道,来行刚毅中正之德。在朝中的大臣,未见他们中有以刚毅中正守柔顺来侍奉陛下的人。”皇上更加不高兴,让他出京掌管婺州。皇上下诏买牛筋,共买五千斤。李椿上奏:“一头牛的筋才四两,这要杀二万头牛啊。”皇上醒悟了,因此收回以前的诏令。

李椿被授予吏部侍郎,他说:“自古宦官的盛衰,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他们权势大,开始时人们就害怕他们,严重时人们就更厌恶他们,到极点了人们就会聚集起来攻击他们。汉朝、唐朝就不说了,靖康之难、明受之变离今不远,一定有用来制止这种情况发生的办法,只要不让他们的权势达到极盛的地步,国家就能免除以前那样的祸患,宦官也可以保全他们的富贵。除宫门禁出宫内戒律之外,不许干预朝外之事,严禁士大夫军队官员与他们勾结。”皇上说:“我小时候也听说过这样的话。”于是把奏疏放进袖中就回宫了。

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守。城陴①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②筑,墉堞③屹然。贼焚牛卫镇,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服阕,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群苗交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硃洪文诸叛案,德荣治鞫④,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难於工本,不能变瘠为腴。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兴也。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蚕,於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其利。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诸州、县报垦田至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一年,迁安徽布政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选自《清史稿·循吏列传》,略有改动)【注】①陴(pí):附属的土墙。②甃(zhòu):修砌。③堞(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④鞫(jū):审问。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

疏:上奏B.六年,疏陈课民树杉

课:督促C.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

比:近来D.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

勖:勉励10.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陈德荣“宽厚仁慈”品格的一组是(

)(3分)①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

②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③苗亦人类,曷可尽杀

④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⑤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

⑥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③④⑤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德荣防守威宁时,他设法加固城墙,与叛军相持,令叛军不敢攻城,直至援军到来,打败敌人,表现出他的勇敢与谋略。B.陈德荣担任贵州按察使,对苗族叛乱,处置谨慎公平,大得民心。他告诫属下将领,对苗裔不能一味镇压。C.陈德荣任贵州布政使期间,采取雇募临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设立机构进行集体培训等措施,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生产。D.陈德荣不仅重视农业,而且在兴礼宣教方面也不遗余力,他大修坛庙、学舍,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3分)(2)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3)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3分)参考答案:9.C

比:接近,临近

10、D

①表现陈德荣的忠勇,②表现陈德荣的政治才干⑥说的是具体工作

11.B

他禀告张广泗,张广泗很感动,又转告其部下将吏。

12.(1)天意像这样,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怎么可以杀尽?(2)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得到温和恳切的诏谕和称赞奖励。(据,被,句意)(3)冬天寒冷,(陈德荣)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参考译文: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被授于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升任贵州黔西知州,因父丧归家。守丧期满,暂时代理威宁府。没多久,乌蒙土司叛乱,陈德荣赴威宁防守,当时城墙坍塌,赶忙堆聚米桶,用土石填充,用糯米、石灰汁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砌筑块石加固城池,城墙巍然屹立。叛贼焚毁了牛卫镇,离城三十里驻扎,陈德荣日夜备战,叛贼不敢逼近。总兵哈元生援军到后,叛贼败走。不久因母丧卸任。守丧期满,被授于江西广饶九南道。把九江、大孤两关积弊全部革除。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上疏推荐,提升陈德荣为贵州按察使。当时苗裔互相勾结煽动,军事行动频繁,古州姑卢硃洪文等叛乱案件,陈德荣负责处置审问,他周密审慎,考量轻重,大家都称赞处置恰当,民心才得以安定。等到苗疆渐渐平定,驻军与屯田的将吏大多用苛刻严酷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能力。乾隆二年,贵阳发生大火,陈德荣禀告经略张广泗说:“天意像这样,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如何能杀尽?”张广泗颇受感动,用陈德荣的话来告诫将吏。乾隆四年,陈德荣暂时代理贵州布政使,上疏皇帝:“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但百姓缺少资金,不能变瘠为腴。桑树繁盛,但百姓不知加工蚕丝成衣之法。如果父母官不亲自经营并且做表率,实利就不能得到并且兴旺。现在雇募邻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谕允许。于是给百姓提供资金,修筑坝堰,导引山泉,治理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己育蚕,在省城大兴寺开缫丝织布作坊,让民众知道它的好处。乾隆六年,陈德荣上疏陈述督促百姓种植杉树,种植了六万株杉树。乾隆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等州县上报开垦的田地达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家家户户户机杼相闻。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得到温和恳切的诏谕和称赞奖励。陈德荣又大力修建城郭、坛庙、学舍。广泛设置收容所,收纳生病的行旅之人。多多储备粮食。冬天寒冷,他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陈德荣亲自督促学生,用孔子的修身养性之学来勉励他们。在苗疆设义学(免费学校)二十四所,当地民风气大变。乾隆十一年,升任安徽布政使,他救助凤、颍两地水灾,使逃难的民众有了安定之所。乾隆十二年,卒于任上。6.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问题。高永能,字君举,世为绥州人。初,伯祖文呸举州来归,即拜团练使,已而弃之北迁,其祖文玉独留居延州,至永能始家青涧。少有勇力,善骑射,由行伍补殿侍,稍迁供奉官。种谔取绥州,发永能兵六千先驱入罗兀,五战皆捷,转供备库副使。治绥德城,辟地四千顷,增户千三百,即知城事。元丰初,为鄜延都监。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夏人患之,令曰:“有得高六宅者,赏金等其身。”经略使吕惠卿行边,永能伏骑谷中,以备侵轶。边骑果至,驰出击走之。夏兵二万犯当川堡,永能以千骑与相遇,度不能支,依险设疑兵,且斗且却,而令后骑扬尘,若援兵至者,奋而前,遂解去。擢本路钤辖。四年,西讨,永能为前锋,围米脂城。边人十万来援,永能谓弟永亨曰:“彼恃众集易吾军,营当大川,宜严陈待其至,张左右翼击之,可破也。”诘旦,鏖战于无定河,斩首数千级,得马三千、橐驼牛羊万计。城犹未下,密遣谍说降其东壁守将,衣以文锦,导以鼓吹,耀诸城下。酋令介讹遇乃出降。进东上閤门使、宁州刺史,以年请老,不许,又进四方馆使、荣州团练使。永乐之役,献谋皆不用。城既陷,其孙昌裔欲掖之从间道出,永能叹曰:“吾结发从事西羌,战未尝挫,今年已七十,受国大恩,恨无以报,此吾死所也。”顾易一卒敝衣,战而死。其子世亮与昌裔求得尸以归。诏赠房州观察使,录世亮为忠州刺史,诸孙皆侍禁殿直。永能家世州将,所领多故部曲,拊之有恩惠,遇敌则身先之。下有伤者,载以己副马,故能得士死力。远近喜言其事,称之曰“老高”。及死,边人无不痛惜。尝过其远祖唐绥州刺史思祥淘沙川庙,得画像及神道碑上之,诏即所在赐田三十顷,以奉祭祀。(选自《宋史·高永能传》)10.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B.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C.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D.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略使,边防军事长官。唐太宗时始设于周边重要地区,宋代在西北、西南边境地区亦设置经略使。B.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改换年号也叫改元。C.结发,也叫束发。古时男子成年开始束发,故以结发表示成年,结发也可以指成婚,本文指后者。D.神道碑,指旧时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可指墓碑上记载死者事迹的文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永能能武善治。他年少时就有勇力,擅长骑马射箭,种谔攻取绥州时,他带六千兵力作为先驱,五战皆胜;他治理绥德城取得成绩,既新垦田地,又增加民众。B.高永能颇有预见。吕惠卿巡行,为防敌人侵扰,他先埋伏骑兵,后敌军果到,他击退敌兵;夏进犯当川堡,他料不能敌,布置疑兵,且战且退,迷惑敌人,奋力解围。C.高永能智勇双全。宋击西夏,他为先锋,围攻米脂。西夏以十万骑前来援助,高永能分兵埋伏左右,以少胜多,大败敌军,斩获甚丰,因此被西夏视为大患,悬赏捉拿。D.高永能为国尽忠。西夏进攻永乐,他进献破敌之策,不被采用。城陷,其孙欲扶其从小路出逃,他感叹一生从未打过败仗,要尽力报国,死得其所,后力战而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城犹未下,密遣谍说降其东壁守将,衣以文锦,导以鼓吹,耀诸城下。(2)永能家世州将,所领多故部曲,拊之有恩惠,遇敌则身先之。参考答案:10.C11.C12.C13.(1)城池还未攻下,高永能秘密派遣间谍劝降他们的东壁守将,拿文彩斑斓的织锦给他做衣服,用乐队演奏音乐做导引,在城下炫耀。(2)高永能几代为州将,所率领的多数是旧的家兵,他抚养他们有恩惠,遇到敌人就身先士卒。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永能”是句子的主语,所以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D两项;“于大会平”是地点状语后置,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项;“转六宅使”的主语是“永能”,非“二人”。故答案为C项。11.本题考查理解古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本文中的“结发”指的是男子成年。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围攻米脂”是在元丰四年,“被西夏视为大患,悬赏捉拿”是在元丰初年,两件事不在同一时间;另外,“因此”不成立。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下、降、衣;(2)领、部曲、拊。【备注】参考译文高永能字君举,世代是绥州人。起初,他伯祖高文呸以州来归降,立即被授予团练使,后来弃官北迁,高永能的祖父高文玉独自留在延州,到高永能时才在清涧安家。高永能少年时有勇力,善于骑马射箭,由士兵补为殿侍,逐渐迁升为供奉官。种谔攻取绥州,调高永能部兵六千人作先驱进入罗兀,五战都取胜,转任供备库副使。治理绥德城,开辟四千顷田地,户口增加一千三百户,就任掌管绥德城。元丰初年,任鄜延都监。秋天,大丰收,夏国屯驻二千骑兵于大会平,将要来抢庄稼。高永能挑选精锐骑兵冲过夏军的营地,夏国骑兵惊慌溃败,俘获其钤辖二人。转任六宅使。夏人担忧他不好对付,下令说:“有能捉到高六宅的,赏金和他身重相等。”经略使吕惠卿巡行边地,高永能在山谷中埋伏骑兵,以防敌人侵扰。边境上敌军骑兵果然来到,伏兵赶出击退了敌兵。夏国兵士二万人进犯当川堡,高永能率领一千骑兵和他们相遇,预料不能敌,就凭借险要的地方布置疑兵,且战且退,而命令在后方的骑兵扬起尘土,好像救兵到来的样子,奋勇向前,于是解围而去。被升为本路钤辖。元丰四年,西征夏国,高永能为前锋,围攻米脂城。边界夏军十万人来救援,高永能对弟弟高永亨说:“他们自恃重兵聚集轻视我军,阵营面当大河,应当严阵以待他们的到来,分左右翼进攻,敌人是可以打败的。”第二天清晨,在无定河激战,斩获敌人首级数千,俘获三千匹马,数以万计的骆驼牛羊。城池还未攻下,高永能秘密派遣间谍劝降他们的东壁守将,拿文彩斑斓的织锦给他做衣服,用乐队演奏音乐做导引,在城下炫耀。敌人首领令介讹遇就出城投降了。升职做东上閤门使,宁州刺史,因为年老请求退休,朝廷不许,又进升四方馆使、荣州团练使。永乐之战,高永能所献的计谋都没有被采用。城被攻陷,他的孙子高昌裔想扶持他从小路出城,高永能感叹说:“我从成年就与西羌作战,打仗从未受挫,现在年纪已经七十,受国家的大恩,自恨无法报答,这是我死的地方了。”回头换上一个士兵的破衣服,作战而死。他的儿子高世亮和孙子高昌裔寻到他的尸首运回。皇帝下诏书追赠房州观察使,录用高世亮为忠州刺史,几个孙子都为侍禁殿值。高永能几代为州将,所率领的多数是旧的家兵,他抚养他们有恩惠,遇到敌人就身先士卒。部下有受伤的,就把自己的备马让他骑,所以能够得到士兵的死战。远近的人都喜欢讲他的事迹,称他为“老高”。他死的时候,边界上人民没有不痛惜的。他曾经到他远祖唐朝绥州刺史高思祥在淘沙川的庙,得到画像及神道碑上奏,皇帝下诏书就在所在地赐田三十顷,作祭祀之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剑南风景区的万竿碧竹,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那壮观的景色令他久久不能________。②勘探队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________不定,为祖国的勘探事业默默地奉献着。③这本专著,从声律和风骨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了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________的轨迹。A.释怀形迹嬗变

B.释怀行迹蜕变C.忘怀形迹蜕变

D.忘怀行迹嬗变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这是考查词语的辨析。忘怀:忘记。释怀:动词,指(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消除(常用于否定)。第一句中,是说那壮观的景色让他难以忘记,应使用“忘怀”。形迹:举动和神色,痕迹、迹象。行迹:行动的踪迹。第二句中,是说勘探队员的行踪不定,应使用“行迹”。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嬗变:演变。第三句中,是说诗歌演变的轨迹,应使用“嬗变”。点睛: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比如,“形迹”和“行迹”,不同的语素是“形”和“行”,“形”意思是“神色”“举动”;“行”,意思是“行动”。(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比如“蜕变”是指发生质变,“嬗变”是指演变,而句中是说诗歌的演变,不存在质变,故应使用“嬗变”。(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8.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①请从中《红楼梦》《呐喊》《边城》选择一个人物,以“你的泪水深深打动了我”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感受。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符合人物特征。②读了名著《老人与海》《红岩》《平凡的世界》,在作品众多人物之中,你愿意(不愿意)过谁那样的人生?请选择一个人物,表明观点并简述理由。要求:符合原著内容。③生活中你经历的或看到的哪一幕场景,让你觉得充满温情?选择一个这样的场景,进行描写。要求:真实、细腻。参考答案:示例:星斗清而亮,每一颗都低低地俯下头来。溪水流着,把灯影和星光都流乱了。我忽然感到一种幸福,那种浑沌而又淘然的幸福。我从来没有这样亲切地感受到造物的宠爱——真的,我们这样平庸,我总觉得幸福应该给予比我们更好的人。【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有三个小题,要求不一样,分别是三种不同体裁的微作文。第①题的写作要求:针对三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你的泪水深深打动了我”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感受。这是一篇抒情类的微写作。题目是“你的泪水深深打动了我”,属于主谓短语,“你的泪水”是主语,“打动”是谓语,“我”是宾语。写作前首先要选择写作的对象——“你”,这个“你”只能是《红楼梦》《呐喊》《边城》这三部名著中的一个人物,不管选择写谁,这个“你”一定要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你”因何事流泪,“你的泪水”要为什么能够“深深”打动自己才行。要采用第二人称,便于在记叙中抒发真情实感。记叙人物事情时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要优美具有抒情性,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第②题的写作要求:读了名著《老人与海》《红岩》《平凡的世界》,在作品众多人物之中,你愿意(不愿意)过谁那样的人生?请选择一个人物,表明观点并简述理由。这是一篇议论类的微写作。根据题目要求,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愿意过还是不愿意过某某的人生。不管是哪种选择,都要在表明态度后写出愿意过或者是不愿意过他(她)那样生活的原因。写作时要符合原著内容,不可脱离原著的内容。这个人物的选择只能是在《老人与海》《红岩》《平凡的世界》这三部名著中选择。第③题的写作要求:生活中你经历的或看到的哪一幕场景,让你觉得充满温情?选择一个这样的场景,进行描写。这是一篇场景描写的微写作。场面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使场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写作时要注意两点:1、点面结合,有序可循;2、活动为主,突出气氛。所选择的的场景必须充满温情,比如友人相逢的场面。写作时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真实、细腻。【点睛】在高考中,微写作可谓“源远流长”。全国统一命题时出现的小作文,实则就是一种微写作。相对于大作文容易出现的“假大空”应试体症状而言,微写作贴近生活、紧扣教材、联系时事的命题特点更有利于考生抒发真情实感,客观描述事物,准确表达观点。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改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