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专题汇编(含答案)(2023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22篇)_第1页
散文阅读专题汇编(含答案)(2023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22篇)_第2页
散文阅读专题汇编(含答案)(2023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22篇)_第3页
散文阅读专题汇编(含答案)(2023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22篇)_第4页
散文阅读专题汇编(含答案)(2023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22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2023年中考散文阅读专题(22篇)目录白描传神(2023湖北宜昌) 2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2023湖南湘潭) 4大地的滋味(2023山东聊城) 6读帖(2023湖北随州) 9锻打(2023山东威海) 11故乡的芦苇(2023江苏淮安) 15贺兰山凝眸(2023浙江台州) 17怀念蛙鼓(2023浙江嘉兴) 21鲲鹏记(2023浙江温州) 25楝树花开(2023江苏盐城) 28酿一坛酒(2023江苏常州) 30破冰迎春归(2023吉林) 31水乡寻梦(2023天津) 34苏轼向南(2023四川广元) 35听雨(2023四川广安) 38校园生活(2023北京) 40寻找最后的红色娘子军(2023内蒙古通辽) 43一畦青绿(2023辽宁营口) 44又见白杨(2023山东滨州) 46玉兰花开香满园(2023四川泸州) 50种子秘语(2023广东广州) 53题目:__________(2023宁夏) 55

白描传神(2023湖北宜昌)张舟子①北宋画家李龙眠,擅长人物鞍马和历史故事画。他特别注重写生,追求准确生动的刻画。他的画多不敷色,人称“白描”。金圣叹将这一概念引入小说评论,以“龙眠白画”称赞《水浒》,认为语言简洁生动,不多铺张,只抓住主要物象来描写人物及所处环境。由此来看,白描即是古代的“白画”,是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不重铺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形象,勾画神韵。②既为描画,首先在于形似。“描”即是摹写,要以准确的词语使轻重合宜,不失其真。比如描写大海的颜色,午后强光照射,海水略微发蓝,但主要颜色稍显灰白,不妨用“烟蓝”。一艘渔船从港口驶出,行至海天相接之处,一路的颜色亦有区别:近海区的蓝很有意境,如雨过云破,可以用“天青”;海色随船行过渡,“青蓝”也随视线而来;行至深海区,海水其实已呈“靛蓝”,或是“深蓝”。此时你会发现,寥寥数字,以简淡写斑斓,将海水随渔船渐行渐远而逐渐深沉的蓝色,真实准确地描画出来。如果草率而笼统地用“蓝色的大海”,让海失去了真实的颜色,那就真的是“白画”了。③当然,得其形似仅为其表,白描的关键还在于传神,要通过精练的词语、贴切的表达,为作品注入神韵。贾平凹说,如果要描写两山之间有一道细水,“流”亦可,“漫”亦可,但若用个“______”字,两山便有了“窄”的形象,水便有了“细”的注脚。再如阿城的《溜索》中,写人滑过悬于两岸峭壁的溜索之迅疾,我们常会用“像箭一样飞出去”之类的句子,阿城竟写为“嗖的一下小过去”。一个“小”字,伴着嗖嗖风声,溜出了马帮汉子箭一样的速度和由大而小的身影。④《湖心亭看雪》中的雪景历来为人称道,皆得益于张岱出神入化的白描。“天”“云”“山”“水”气韵本就相似,加上所处空间交错,让四个词语仅需简单罗列,不必刻意雕琢,便有了界而未界之感。再用三个“与”字便消融了壁垒,只用一个“一”字便浑然而相成,造就了天地无界、恢弘阔大的意境。此时笔锋急转,“痕”“点”“芥”“粒”四个量词一出,便让文字背后仿佛有了一位山水画国手,苏堤水榭,甚则崇山峻岭,似乎都渺小得只需信笔一划,信手一点。短短四十余字,写尽了惟余莽莽的雪景气象,但说到底也只是词语精练之功,表达贴切之效。⑤所以鲁迅先生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而已。”可见,要想写出传神的白描,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29.通读全文,你认为学习白描应做到哪两个层次?30.请说说“白画”一词在第①段和第②段中各自的含义。31.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一句更能体现第①段中金圣叹对《水浒》的评价?()A.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B.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智取生辰纲》32.请结合语境,将恰当的选项填写在第③段画横线处。A.涌B.窜C.夹D.隔33.“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虽是就文学技巧而言,但也可延伸至求学或为人等方面。请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34.积累链接:请将下面《湖心亭看雪》中的句子补充完整。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答案】29.首先是形似,关键是传神。30.第①段中的“白画”指白描。第②段中的“白画”指白费功夫,也可以指描画得不真实、不具体。31.B32.C33.示例一:在学习中,既不要卖弄,也不要不懂装懂,要求真务实。示例二:在生活中,要低调、质朴,寻找生活最本真的美。示例三:在交际中,要为人真实,不自夸,真诚待人。34.①.天与云与山与水②.上下一白【解析】【2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第②段中“既为描画,首先在于形似”、第③段中“当然,得其形似仅为其表,白描的关键还在于传神”可知,学习白描:首先是形似,关键是传神。【3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第①段中的“白描”,结合“白描即是古代的‘白画’,是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不重铺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形象,勾画神韵”可知,“白画”指白描。第②段中的“白描”,结合“如果草率而笼统地用‘蓝色的大海’,让海失去了真实的颜色,那就真的是‘白画’了”,可知“白画”指白费功夫,也可以指描画得不真实、不准确。【31题详解】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结合“金圣叹将这一概念引入小说评论,以‘龙眠白画’称赞《水浒》,认为语言简洁生动,不多铺张,只抓住主要物象来描写人物及所处环境”“它不重铺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形象,勾画神韵”可知,金圣叹以“龙眠白画”称赞《水浒》,主要是因为语言简洁生动,不多铺张,力求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形象,勾画神韵。而A句中“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是对镇关西被打之后的描绘,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B句“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语言简洁,没有铺张描绘,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了杨志的形象,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故选B。【3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运用。结合语境“两山之间有一道细水”“两山便有了‘窄’的形象,水便有了‘细’的注脚”等内容可知用“夹”字更能凸显山“窄”、水“细”等特点。“夹”意思是从相对的两方使力,使中间的物体受钳而不动,两山“夹”一道细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窄水细的特点;故选C。【33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虽是就文学技巧而言,但也可延伸至求学或为人等方面。“有真意”在做人方面可理解为:为人真实,真诚待人;要低调、质朴。在求学中可理解为:要求真务实。“去粉饰”“勿卖弄”在做学问中可理解为:不要卖弄,也不要不懂装懂。据此分析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不要虚伪的夸耀对方,更不要卖弄自己。【3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积累。根据积累进行补充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2023年湖北宜昌)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2023湖南湘潭)毕淑敏①原以为到了北极,以北极冠名的北极熊应该不少,虽不能像早年间的荒山野兔遍地跑来跑去,但每天见上几头应该不成问题。真到了北极圈内,我才发现那里生存环境的恶劣,真不是我等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能轻易想象的。除了北极圈附近的岛屿上有些许苔藓类植物苦苦挣扎,其余皆无边冰海。②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说它们常驻,是指一年到头,无论极昼还是极夜,无论觅食还是繁衍,都不离这苦寒之地。不像一些候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拣着北极仅有的好时光在这里休憩与繁殖,一旦天气转劣,立刻起飞,成群结队向南逃逸,寻找更舒服的地方。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活法,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移让人更生喟叹。③这是我第一次见北极熊。④它并不算很大,身体灵活,毛色雪白,估计肚子里的油水有限,不曾被环斑海豹的脂肪染黄。它在冰面上迅疾奔跑,如同银箔打造而成的精灵,四只大掌犹如白色蒲扇在冰雪中有序地扑打,姿态优雅。⑤虽说它的听觉并不发达,但游客们吸取教训,完全噤声,加之破冰船不散发任何味道,它不曾受到惊吓,仍保持着怡然自得的心境。奔跑中遇到海冰错落处,面对海水的阻隔,它想也不想,并不放慢脚步,也没有丝毫踌躇。它凭借跑动惯性纵身一跃,在空中划出一道白光,稳稳降至另一块浮冰上。⑥在它的前方,冰上多裂缝,它便一个箭步接一个箭步地飞腾而起,好像跨越无形的栏杆,步幅可达5米。多数时刻,它判断准确,安然着陆,紧接着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跑。⑦有时运气不佳,不知是判断有误还是体力不支,它未能抵达另一个冰面,而是坠落冰隙,被蔚蓝色的海水淹没。北极熊镇定自若,并不觉得有何不妥,马上昂起头,不慌不忙地开始自在划水……北冰洋的水多刺骨啊!坠落的那一刻,北极熊瞬间被冰水浸透,会不会冷得打一个寒战?⑧刹那,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叹息北极熊生存之艰难,更感动于它舒展的泳姿。⑨清澈的海洋如蓝色水晶,北极熊浮动时,优雅如盛开的白莲花。我知道如此形容一只重达几百千克的凶猛动物有些不妥,但当目睹这雪白的动物在幽蓝的海水中轻盈地舞动四肢,如特大水母般随波荡漾之时,你只能发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喟叹。(节选自《破冰北极点》有删改)【链接材料】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节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5、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品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语句。(2分)6、文章的写作对象是北极熊,第②段为什么还要写候鸟?(2分)7、标点符号不仅表明句读,还能产生丰富的表达效果,请你说说第⑦段画线句中的问号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8、“题好一半文”,联系全文,谈谈“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这一标题好在哪里。(3分)9、选文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拟人,请任找一句写在下面,并赏析该句这样写的妙处。(2分)10、恶劣环境中,如白莲花一般的北极熊,让毕淑敏喟叹;紫藤萝前,生机盎然的花瀑,让宗璞驻足。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一谈你对生命的感悟。(2分)【答案】5、示例: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北极熊在冰面上跳跃时的动作的流畅,表达对北极熊的赞美之情。6、示例: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与候鸟遇到天气转劣立刻向南逃逸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表达作者对北极熊的赞美之情。7、示例:问号表疑问,写出作者看到北极熊落入海水时的担心,表达了作者感动、震撼、同情、心疼等复杂的感情。8、示例:标题把北极熊比作“盛开的白莲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北极熊的圣洁美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标题新颖别致,富有诗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9、示例一,语句:北极熊镇定自若,并不觉得有何不妥,马上昂起头,不慌不忙地开始自在划水。赏析: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北极熊人的性格,表现出北极熊落水后的沉着镇定,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示例二,语句: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富有紫藤萝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紫藤萝花的顽皮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0、示例: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表现出的孤独与矢志不渝令人钦佩;紫藤萝经历苦难后重新绽放美丽,体现出的坚韧顽强令人赞叹。尽管生命会遭受磨难,经历痛苦,但我们要心怀希望,勇敢无畏,努力让生命展现美好,努力去实现生命的价值。(2023年湖南湘潭)大地的滋味(2023山东聊城)刘江滨①《道德经》中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话多少有点令人沮丧。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大地之上,有青黄赤白黑五色入目,有宫商角微羽五音贯耳,还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咂舌,色、声,味都在大自然之间蓬勃地存在着,呈现着,这是多么神奇瑰丽的景象!②这一切,都拜大地所赐。酸甜苦辣咸。大地上的自然物都浸润其中,各有各的滋味。③五味中,甜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一号主角,最受人们喜爱追捧。④或许我们生下来品啜的第一口乳汁是甜的,那是生命的芬芳,从此烙下深刻的味蕾记忆。大地和上苍也从不吝啬甜品的供应,如草盈野,如花满地。⑤每一个童年都有一个“甜蜜史”,跟糖、草秫,瓜果有关。糖需要花钱购买,而草林,瓜果可在田野中寻找获取。有一种野草叫茅根,长在坡坡坎坎,它的根茎呈白色,一节一节的,挺长,从地下拔出来擦去泥土搁嘴里嚼一嚼,汁液不盛,甜味也淡淡的,聊胜于无,嚼着玩儿。瓜地、果园都有人看管,最诱人也最易吃到嘴的是“甜棒”,即玉米秸和高粱秆。浓密的庄稼稞形成天然的屏障,趁割草的时候,钻进去谁也瞧不见。此时挑着粗壮的秸秆用镰刀砍断,用牙擗去一条一条篾皮,一口一口咔嚓咔嚓大嚼起来,满口甜汁,美不可言。一会儿工夫,眼前一地废渣残末。⑥大地上的植物结出的瓜果底几都是甜的,甜瓜、西瓜,苹果,桃子、梨子、香蕉、葡萄……只不过甜味浓淡不一、纯度不同。人们醉心于甜味给舌头和口腔带来的美妙感受,并将这种滋味延伸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譬如,相貌要甜美,声音要甜润,爱情要甜蜜,睡觉做梦都要香甜,日子更是要比蜜甜。总之,甜就是幸福,欢快的滋味。⑦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⑧我的第一口苦水来自我村的一眼老井。有一天我在街上疯跑着玩儿,满头大汗,极渴,在一拐角处看到一个我叫婶子的妇人从井里提出一臂水,我趴到臂边便喝,妇人欲制止,已来不及了,我喝到嘴里一口水,随即噗的一下吐了出来,真苦啊,且涩,吐出来之后舌头还打皱。我龇牙咧嘴x拧着眉头。妇人哈哈大笑,说,你不知道这井水是苦的?⑨树叶草叶大多都是苦的。最苦的草叫黄连,有句歇后语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黄连是中药,而几乎所有中草药都苦,应了那句“良药苦口”之说。那年我生病煎了中药汤,捏住鼻子灌了进去,赶紧用糖来甜口,还是压不住,真是苦不堪言。不是所有的苦都不堪,譬如苦瓜,表面看品相不佳,一身疙瘩颇类癞蛤蟆,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诗经》有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这种甘苦相依,苦尽甘来的滋味蕴藏着人生的真谛。⑩有趣的是,甜虽为人喜,人们却对苦的体味更深刻更宽广,好像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倾泻。痛苦,艰苦,吃苦、受苦,辛苦,疾苦……汇成一句悠长的嗟叹:苦——哇!其实,苦与甜是相对的,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就像瓜蔓蒂根是苦的,而甜只是结出的果。苦,虽不堪言,却最耐人品咂回味,最为人间值得。⑪对酸的最早体验是吃青杏。当小小青查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更要命的是,酸倒了牙,整个腮帮子木木的,那牙不能沾任何食物,酸疼,得好久才能恢复。尽管如此,我们对酸味还是乐此不疲。“望梅止渴”的故事人人皆知。许多水果在未成熟时都是青色的,亦青涩,除了青杏,还有青枣,青葡萄、青苹果、李子等,熟了之后由青变红(黄、紫),由酸变甜。这是不是与人生很像?⑫把辣归到五味中实在是一种误读,辣是一种作用于舌头的痛觉,而非味道。葱、姜、薜、辣椒是常见的辣味蔬菜,其中最辣的是辣椒。《通俗文》云:“辛甚日辣。”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二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形形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由辣的词性本意而生发引中与人有关的譬喻,做事老辣、作风泼辣等。《红楼梦》中那个被贾母谑称“凤辣子”的王熙凤,从性情到手腕,从口齿到心肠,都最生动诠释了“辣”的品性。⑬少小家贫,常吃腌制的萝卜、芥菜疙瘩、韭菜花、大蒜等成菜,积习至今难改,馒头,粥加咸菜就是最好的饭食。北方人爱吃咸,口味重。咸味不仅是调味,更是生理生命的必需。⑭盐同样来自大地。旧时农村有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土壤贫瘠,寸草不生。土地表层有一层松软的盐土,农人将之用铲子刮了,放到一个专门砌成的盐池用清水反复浸泡导引,流出的盐水经太阳晒或用大锅煮,白色的晶体盐就产生了。这个过程被称为“淋小盐”。而今这些早已尘封于泛黄的记忆中了。但是,盐依然是大地慷慨的馈赠。⑮五味是大地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之谓好像略有消极颓唐之意,其实在我看来是盈满,是丰厚,是自足,是上苍的赐子。人活一世,少了哪般滋味岂不是都觉乏味,都感寡淡?只是,甜了别沉溺,苦了别沉沦,酸了别倒牙,辣了别放任,咸了别过度,要以它味来填充,来调和,来平衡。苏东坡尝云“人间有味是清欢”,善于知味于口深味于心,才会不负大地,不负人生。(选自《2022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17.文章以“大地的滋味”为题,有什么好处?18.文中说“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请概述大地上长着的“苦”。19.作者为什么说苦“最为人间值得”?20.赏析句子。①当小小青杏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②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一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彤彤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答案】17.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文章描述的主要内容,同时,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18.老井的水苦、几乎所有的中草药的苦、苦瓜咖啡的苦19.苦本身味道清新,虽不堪言,却最耐人品咂回味,让人容易沉迷上瘾。苦与甜是相对的,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20.①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孩子们吃小小青杏时的状态,表现出酸味给孩子们的一种特有的味觉感受和喜爱之情。同时,也运用侧面描写,表现酸味的独特魅力。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辣椒的美好形态,表现了辣椒给人的火辣辣的感受,表现出“辣”给人的强烈味道刺激,也表达出人们对“辣”的特殊情感。21.“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五味是大地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虽说少了哪般滋味都会觉得乏味,但酸甜苦辣咸五味哪一味过了,都会让人生不顺,只有五味调和、平衡,达到清淡,生活才会顺畅。所以人生只有多经历,多体验,不过度快乐、悲伤、任性,就会获得美好的生活,有滋有味。【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大地的滋味”把“大地”看作“有滋有味”的物,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大地于滋味,能引发读者联想,对大地有什么样的滋味产生联想,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文章向我们描绘了从大地身上获得的五味,并由此对人生引发思考,所以题目“大地的滋味”也表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文章从“五味”说起,依次描绘了大地的“甜、苦、酸、辣、咸”,并由此对人生产生思考,所以,题目也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18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从第⑧段“我的第一口苦水来自我村的一眼老井……你不知道这井水是苦的?苦”可知,“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来自老井的水苦;从第⑨段“树叶草叶大多都是苦的。最苦的草叫黄连……这黄连是中药,而几乎所有中草药都苦”可知,“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来自几乎所有的中草药的苦;从第⑨段“不是所有的苦都不堪,譬如苦瓜,表面看品相不佳,一身疙瘩颇类癞蛤蟆,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可知,“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来自苦瓜咖啡的苦。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第⑨段“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诗经》有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这种甘苦相依,苦尽甘来的滋味蕴藏着人生的真谛”可知,苦本身味道清新,耐人寻味,让人容易沉迷上瘾;苦与甜是相对的,甘苦相依,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再从第⑩段“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就像瓜蔓蒂根是苦的,而甜只是结出的果”可知,苦,虽不堪言,却产生了甜,是最耐人品咂回味,最为人间值得。【20题详解】本题考查关键词句赏析。①“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是对孩子们的动作描写,“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则是对他们的神态描写,这一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吃小小青杏时的状态;再联系“尽管如此,我们对酸味还是乐此不疲”可知,表现出酸味给孩子们的一种特有的味觉感受和他们的喜爱酸味的情感。同时,“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则是通过对旁观者的描写,表现出酸味对孩子们的强烈味觉刺激运用侧面描写,表现酸味的独特魅力。②“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二把弯曲的利刃”把“辣椒圆锥的形状”比作“二把弯曲的利刃”,“红彤彤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把辣椒的颜色比作大火的颜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辣椒的状态,也表现出其味道“如火一样、像利刃般”给人味觉的强烈冲击力,表现了辣椒给人的火辣辣的感受,表达出对“辣”的特殊情感。【2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清淡的欢愉是人间最好的味道。从第⑮段“人活一世,少了哪般滋味岂不是都觉乏味,都感寡淡?”可知,人间的味道应该是酸甜苦辣咸都要具备;再联系“甜了别沉溺,苦了别沉沦,酸了别倒牙,辣了别放任,咸了别过度”可知,虽然人生要多味,但无论哪一种味道都不能过度;再从“要以它味来填充,来调和,来平衡”可知,各种味道要相互调和平衡,达到“清淡”,这样的人生才真正的有滋有味。(2023年山东聊城)读帖(2023湖北随州)袁行霈①小时候长辈命我临帖,也曾敷衍过一阵子,既是敷衍,当然尝不到什么乐趣,也就没什么长进。长辈见我不堪造就,便放松了督责,我索性不再临习了。现在想起来颇有点后悔。②然而,毕竟算是摸过帖的人,临不好,读还是乐意读的,这读帖的乐趣一直维持到现在。每逢空闲或虽忙而欲偷闲的时候,便随意取些帖来,或坐或卧,任意翻阅。《平复》就《平复》,《兰亭》就《兰亭》;《祭侄稿》也行,《寒食诗》也行,拿到什么就是什么。有时连文章一起欣赏,王羲之帖中的伤时之情,颜真卿帖中的浩然之气,孙过庭《书谱》的高论,米芾《虹县诗》的遣词,都令我赞叹。有时只看书法,而不顾文章如何。就一个字而言,其提顿转折、间架结构,或严整,或奇险,或潇洒,或庄重,很值得揣摩。就一行字而言,其字距之疏与密,气势之畅与涩,大有可以玩味的地方。就一幅字而言,其布局的巧妙,那种类似音乐旋律的意味,那种徐疾浓淡所形成的节奏感,更是常读常新。有时读到会心处,情不自禁学着用手比划几下,即所谓“书空”。有时并不比划,只是呆呆地读着,一边读一边猜测前贤的模样和秉性:王右军也许很瘦,既然“频有哀祸”,又“哀毒益深”,焉得不瘦呢;苏东坡字肥,人大概也胖胖的;张长史嘛,写狂草的人,恐怕有点邋遢;黄山谷呢,笔法开张,为人大概相当豁达。就这样,与千载之上的古人交友,真有无穷的乐趣。③我还有一个习惯,一边读帖一边听音乐,多半是欧洲的古典音乐。眼前是二王、颜柳、苏黄米蔡,耳边是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书法与音乐,中国和欧洲,颇有可以沟通的地方。巴赫与颜真卿的恢宏,贝多芬与苏东坡的雄放,肖邦与文徵明的俊逸,往往令我惊异其间的相似。当读到笔墨酣畅之处,又恰逢五音繁会之际,浸润在一片不可言说的愉悦之中,如痴如醉,物我两忘,不知时光之流逝。曲终以后,慢慢合上帖,环顾四周,自己多年购置的书籍不太整齐地插在书橱里,心中很充实也很轻松。我不练气功,这就是我的气功。试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这不是气功的境界,又是什么呢?(选自袁行霈《愈庐夜谭》)(1)选文围绕“读帖”,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加以概括。(2)结合语境,体会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当读到笔墨酣畅之处,又恰逢五音繁会之际,浸润在一片不可言说的愉悦之中,如痴如醉,物我两忘,不知时光之流逝。(3)读帖无定法,贵在得法。阅读下面链接文字,结合选文,说说你从中学到哪些读帖方法。链接:唐人说“诗在霸桥风雪中驴子上”,宋人说“工夫在诗外”,读帖的道理也一样。杜牧并不以书法著称,但他的墨迹《张好好诗》是第一等的书法。杜牧说作诗“以意为主”,他写字大概也是这样。“以意为主”就是求诸字外,注重书写者平时的人格气质和写字时的心理状态,这都是字外的东西。再看范仲淹、朱熹,他们也不以书法著名,但范的《道服赞》和朱的《城南唱和诗》,都是绝妙的书法作品。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不过是文章和书信的草稿,信手写来,颜有涂抹,然涂抹处亦成妙趣,比他的那些经意之作还耐看,因为字外的东西更多。(摘自袁行霈《总在遗憾中》,有改动)(4)作者袁行霈学贯中西,著作等身。选文中,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5)下列对袁行霈书法作品欣赏不正确的一项A.“千”字中锋侧锋并用,呈现仪态美。B.“如何”二字牵丝映带,尽显和谐美。C.每行字的大小相同,极具整齐美。D.整幅作品节奏鲜明,富有音韵美。【答案】(1)本文主要写了作者读帖的经历、感悟和乐趣。(2)“浸润”是滋润的意思,在这里写出了作者完全沉浸在音乐和书法交汇的世界里的情形和无比愉悦的心情,表现了作者读帖的乐趣和对艺术的热爱。(3)①读帖可揣摩(玩味)书法(可以读一个字、一行字或一幅字);可以用手比划,即“书空”。②读帖可欣赏文章(可以读书帖的内容)。③读帖可以读人(可猜测前贤的模样和秉性,可想象书写者的人格气质和心理状态)。(4)他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热爱书法(善于读帖或对书法颇有见解)、热爱音乐、想象力丰富、学识渊博、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谦逊、高雅而不失趣味的人(文人)。(5)C(2023年湖北随州)锻打(2023山东威海)刘成章①这片沃野,出小麦,出玉米,出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还出杏子和柿子。②这片沃野,也出过一些成语和故事,例如“泾渭分明”、《柳毅传书》等。③这片沃野,叫作泾阳。④现当代好几位引人瞩目的文化名人出自这里:于右任、吴宓、李若冰、雷抒雁……他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艺术,如今都已作古。⑤作家白描也出生在这里。这棵葆有青春的树,枝枝丫丫,花开正红。他热爱这片沃野,退休后回到这里汲取灵感,埋头写作,推出了一本抒写家乡的皇皇巨著:《天下第一渠》。⑥当人们正在阅读和品味他的书时,他又投入了另一场劳动。⑦叮!咣!叮!咣!火花四溅!⑧他和泾阳的一位铁匠,奋力打铁。⑨白描抡着老锤。⑩一块烧红的铁,被他们死死地摁在砧上,来回锻打,又翻转来锻打。锻打!锻打!叮咣锻打!每一锤都是那么气势磅礴,如暴雨雷霆!⑪铁被打得遍体鳞伤,火焰般的铁屑落地变黑,而铁,已在剧痛中变形、升华。这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⑫白描的膀子上,隆起了肌肉疙瘩;白描的额上,汗水滚落;白描的肋间如波涛起伏,那是他的肺在紧张呼吸,他在喘息。⑬一个曾经的文弱书生,忽然间李逵起来。⑭我已八十六岁了,作家打铁的场面,我是头一次看见。⑮白描打铁所产生的冲击力,令我激动不已,难以自持。⑯我似乎看见,一缕又一缕的历史云烟,在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上飘过。旧石器时代来了,又走了。新石器时代来了,也走了。接下来是青铜器时代。而铁器时代的开启,是三千多年前,是春秋战国,也就是白描刚写过的兴修郑国渠的年月。兴修郑国渠,工程浩大,十万人参加,每天会用坏多少工具,而白描此时的行为,活像是为郑国渠出力。我猜想,白描在抡着老锤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会想到这些。⑰到了蒸汽时代,与它伴生的《国际歌》一直这么唱: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⑲让思想冲破牢笼。⑳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㉑趁热打铁才能成功!㉒好啊,咱们就烧,就打!㉓在悲壮激越的歌声中,泾阳竖起了一座浸透着党的光辉的革命丰碑:安吴青训班。㉔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英雄儿女,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了。他们一直奋斗到改革开放的年月,初心依然像块永不生锈的金子,闪闪发光。我猜想,白描在抡老锤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也会想到这些。㉕往昔和今天,历史和现实,通过白描手里的老锤,在铁匠炉前,在铁砧上,得到了和谐的交融。㉖这是充满力量感的雕塑,线条粗犷。㉗这是震撼人心的打击乐,震响在时代的交响乐里。㉘这是火与铁的热舞,直逼生命和灵魂。㉙它旋律优美如海的波涛,节奏铿锵似历史的巨轮在滚动。㉚它演绎的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内心笃定,永不退缩,求索极致。㉛法国大作家左拉曾在作品中说,因为看铁匠打铁,他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我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一步,但是,白描打铁的健美姿态,确实震撼了我,给了我力量,我觉得我年轻了好几岁。㉜白描的怀前虽然有围裙,但是打铁时溅起的火花,还是向他的两臂、颈部和脸上,直奔而去。我看见一簇火花,似乎已经烧进他的肌肉里。他好像成了一块钢铁。他皮肤上沁出的汗珠,在炉火的照耀下,像灿烂的火花。㉝一层一层的火花,溅起来,溅起来,溅成了流星雨,好不璀璨夺目!流星雨装饰着他,他何其美丽!㉞无数的星星拱围着他,他好像站在星空之中。㉟白描浑身大汗淋漓,忘情地抡着老锤,他在说:㊱“我也是在锻打自己!”㊲生命,永远需要不息的追求。㊳记得有一首诗这样说:“敢迎烈焰方成器,不鼓清风怎铸魂?”我想把这两句诗,送给白描,送给一切有志气的劳动者,并向他们致以敬意!13.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生命,永远需要不息的追求”,请你列举文中涉及人物的具体表现。14.试分析“这棵葆有青春的树,枝枝丫丫,花开正红”的原因。15.“当人们正在阅读和品味他的书时,他又投入了另一场劳动”,其中的“另一场劳动”指什么?16.“一层一层的火花,溅起来,溅起来,溅成了流星雨,好不璀璨夺目!流星雨装饰着他,他何其美丽!”请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分析该句的语言特点。17.作为一名劳动者,白描身上具备哪些突出的优秀品质?18.请概括归纳本文的主题。【答案】13.①作家白描推出巨著《天下第一渠》后又去打铁,锻打自己;②作者看到白描打铁后进行了深度思考,写出了《锻打》一文;③从古至今,劳动者为了生存与发展一直前仆后继地努力;④革命英雄儿女为了追求正义与真理不懈地奋斗。(写出任意三条即可)14.泾阳这片沃土对白描物质上的哺育,精神上的滋养,白描对这片沃土的热爱,对文学创作永不止息的追求。(写出任意三个要点即可)15.打铁,对往昔和今天、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度思考,锻打自己。16.①运用短句,铿锵有力,突出火花迸溅的节奏感(韵律美)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火花的璀璨。③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白描打铁场景带给作者的震撼。17.内心笃定、永不退缩、求索极致、不停追求。(写出任意三个要点即可)18.作者由白描打铁引发了对往昔和今天、历史和现实的联想,展现了白描等劳动者在历史进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劳动者的由衷赞美。【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梳理并概括文章内容。根据第⑤段“他热爱这片沃野,退休后回到这里汲取灵感,埋头写作,推出了一本抒写家乡的皇皇巨著:《天下第一渠》”,第⑥段“当人们正在阅读和品味他的书时,他又投入了另一场劳动”和第㊱段“‘我也是在锻打自己!’”可概括出:作家白描推出巨著《天下第一渠》后又去打铁,锻打自己;根据第⑭段“我已八十六岁了,作家打铁的场面,我是头一次看见”和第⑮段“白描打铁所产生的冲击力,令我激动不已,难以自持”可概括出:作者看到白描打铁后进行了深度思考,写出了《锻打》一文;根据第⑯段至第㉒段“旧石器时代来了,又走了。新石器时代来了,也走了。接下来是青铜器时代……好啊,咱们就烧,就打”可概括出:从古至今,劳动者为了生存与发展一直前仆后继地努力;根据第㉔段“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英雄儿女,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了。他们一直奋斗到改革开放的年月,初心依然像块永不生锈的金子,闪闪发光”可概括出:革命英雄儿女为了追求正义与真理不懈地奋斗。【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根据第①段“这片沃野,出小麦,出玉米,出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还出杏子和柿子”和第②段“这片沃野,也出过一些成语和故事,例如‘泾渭分明’、《柳毅传书》等”可知,泾阳这片沃野,物质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且是好几位文化名人的家乡,所以对白描有物质上的哺育,精神上的滋养;根据第⑤段“他热爱这片沃野,退休后回到这里汲取灵感,埋头写作,推出了一本抒写家乡的皇皇巨著:《天下第一渠》”可知,白描热爱这片沃土以及对文学创作永不止息的追求。【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根据文中第⑦段至第⑬段“叮!咣!叮!咣!火花四溅……一个曾经的文弱书生,忽然间李逵起来”可知,作家白描在和泾阳的一位铁匠奋力打铁;根据第⑯段至第㉕段“我猜想,白描在抡着老锤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会想到这些……往昔和今天,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根据第㊱段“‘我也是在锻打自己!’”可知,白描在打铁的同时,也是在锻打自己。据此概括作答即可。【16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一层一层的火花,溅起来,溅起来,溅成了流星雨,好不璀璨夺目!流星雨装饰着他,他何其美丽!”,从句式上看,运用众多短句组成该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有力地体现出火花迸溅的美丽场景,突出表达作者对这一打铁场景的震撼之情。从修辞手法方面看,两个“溅起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语气,起到反复咏叹,强烈表达出作者看到这一场景的震撼;“一层一层的火花,溅起来,溅起来,溅成了流星雨,好不璀璨夺目”将一层一层溅起来的“火花”比作“流星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火花的璀璨美丽。【17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根据第⑧段“他和泾阳的一位铁匠,奋力打铁”第⑫段“白描的膀子上,隆起了肌肉疙瘩;白描的额上,汗水滚落;白描的肋间如波涛起伏,那是他的肺在紧张呼吸,他在喘息”第⑬段“一个曾经的文弱书生,忽然间李逵起来”,第㉚段“它演绎的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内心笃定,永不退缩,求索极致”可知,白描曾经一个文弱书生,跟着铁匠学打铁,来锻造自己,并体现出工匠精神,可以看出白描是一个求索极致、不停追求、永不退缩、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根据第㉚段“它演绎的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内心笃定,永不退缩,求索极致”第㊱段“我也是在锻打自己”可知,白描在锻打中体验生活并追求生命的坚韧和笃定,可以看出白描是一个内心笃定的人。【18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主题。文章记叙了作家白描写书、劳动、锻打自己,以及对磨砺精神的体验和思考。作者认为:铁在高温下千锤百炼方成器,白描打铁其实也在锻造自己的意志和精神,体现了他迎难而上的不懈追求。结合第㉖段至第㉚段“这是充满力量感的雕塑,线条粗犷。这是震撼人心的打击乐,震响在时代的交响乐里。这是火与铁的热舞,直逼生命和灵魂。它旋律优美如海的波涛,节奏铿锵似历史的巨轮在滚动。它演绎的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内心笃定,永不退缩,求索极致”内容可知,作者由白描打铁引发了对往昔和今天、历史和现实的联想,展现了白描等劳动者在历史进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赞美锻铁的健美姿态;结合第㊲段“生命,永远需要不息的追求”和第㊳段“我想把这两句诗,送给白描,送给一切有志气的劳动者,并向他们致以敬意”句可得出:赞美锻铁所传递的工匠精神;赞美有志气的劳动者不惧困难、进取拼搏,抒发了作者对劳动者的由衷赞美。(2023年山东威海)故乡的芦苇(2023江苏淮安)徐刚①大地有很多的儿女,芦苇是挺拔的一群。②芦苇的挺拔,自然不同于青松的苍劲、翠竹的出众。芦苇是矮小的、清瘦的,但,它也确实昂首站立着——在江畔、海滨、河旁,总之,在我的家乡,是随处可见的。良田是芦荡里开出来的,小路是芦荡里踏出来的,炊烟是芦荡里飘出来的……③有时是无边无际的,随风起伏,时高时低,和长江里的波浪连成了浩浩荡荡的一片。倘是夏天,这一片绿色,会教人赏心悦目,胸襟大开。倘是秋日,绿色变成了金黄,芦花已开过,芦苇在萧瑟寒风中依旧站立着,芦叶还不时在风中发出尖厉的哨音,仿佛是面对严寒的呼叫与抗争。那时,就连鸭子也换了一身厚厚的绒毛,有的人早已用棉衣把自己包裹起来了。④我的老家离江边不远。儿时,为了谋生,经常和母亲一起去芦荡里拾柴、刈丝草籽,这呼叫声是经常听到的,以至今天想起还不绝于耳。⑤在芦荡里燃起第一缕炊烟的祖先,曾经度过了何等艰难而又凄凉的时光。⑥我在故书堆里寻找过他们的足迹,寻找过我的故乡最初的影子——那是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元年的。那时,海岛就是一片芦荡,几群野鸭,几只螃蟹。没有人烟,没有小路,没有村落,连鸡鸣狗叫也没有。最早的房屋是用几捆芦苇搭成的,名为“环洞舍”。岛上没有淡水的时候,就吃芦根——雪白如藕节的芦根,直到我儿时,依旧是孩子们常常找来吃的好东西。⑦江流冲击,大浪淘沙,这芦根纵横的大地竟是捏得出油的肥田沃壤。种稻得稻,种花得花,种什么长什么,岛上有了瓜果飘香,有了五谷杂粮。从此后,芦苇便开始被故乡人认识、利用,成了岛上的一宝。⑧临近江边的一排又一排芦苇,阻挡着潮水洪峰。用芦苇编成的笆墙冬暖夏凉。吃芦叶包的粽子满口都是清香。把芦叶卷成喇叭一样的芦哨,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吹着,是田野上的一支支生活的牧歌。穿上芦花织成的“芦花靴子”,就连冬天也变得温暖……⑨芦苇虽不能做支撑高楼的栋梁,却乐于千百年如一日地厮守着大海,面对着潮流。它的背靠长堤,绝不是以长堤为靠山,自己能图个安逸,而是长堤的前沿和屏障。潮汛的洪峰卷来时,往往总伴着腿风、暴雨,向芦苇卷去。风浪也会把一些芦苇打断,甚至卷走。但,它的更多的姐妹兄弟却依旧挺立着,并且还不断地生长着新芦。⑩阔别故乡的人,在江轮上远望见影影绰绰的芦苇,便说:这就是我的家乡!⑪何止是故乡人才爱芦苇呢?⑫一个曾在我家乡的芦荡里打过游击的老前辈,给自己的女儿取乳名为“芦花”。我在杭州的西湖畔第一次见到他时,他便问:“你那儿的芦苇好吗?”我慨然了!是的,我们是不能够忘记曾经滋养过我们的小草和芦苇的——那是当年革命的藏身之地啊!⑬故乡,芦苇,你听见人们的问候了吗?⑭芦苇,这是多彩多姿的芦苇,这是有声有色的芦苇。一根根纤细的芦苇,连结着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寻找着老一辈的脚印,青年一代在芦荡里耕耘、播种。沧海只能变出桑田,不能生出稻谷。我是在芦荡边长大的,我永远是他们中的一员。⑮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海又会风云骤起。但,芦苇自有芦苇的纤纤风骨,这就是芦苇的最可宝贵处了。⑯深秋,在我的故乡正是收割芦苇的时候,一行大雁从我住所的上空向南飞去,我真想把我的思念挂在大雁的翅膀上。我希望大雁落脚的地方,明年会冒出一根新芦……

(节选自《百年美文》,有改动)19、结合文章内容理清思路,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4分)20、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4分)21、老前辈给自己的女儿取乳名为“芦花”的原因有哪些?(4分)22、谈谈你对第⑮段加点词“纤纤风骨”的理解。(6分)【答案】19、示例:①认识利用芦苇②无法忘记芦苇20、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韧不拔,表现了芦苇顽强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赞赏之情。21、示例:①在战争年代物资匮乏,芦苇滋养了战士们,用“芦花”起名表达了老前辈对芦苇的感恩之情;②芦苇不管严寒酷暑都挺士们的藏身之处,用“芦花”起名,也表达了老前辈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朴素感情;③用“芦花”起名寄托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希望下一代能追寻着老一辈的脚步,继承革命传统。22、示例:①芦苇在外形上挺拔、直立;②祖先们用芦苇解决食宿,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芦苇具有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③芦苇是长堤的前沿和屏障,直面风浪,具有勇敢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④在衣食匮乏的战争年代,芦苇默默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滋养、庇护着战士们。(2023年江苏淮安)贺兰山凝眸(2023浙江台州)乔洪涛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批注:第③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罅隙间倔强的植物所震惊,发出了它们如何扎根、生长、存活的思考和感叹。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批注:第④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⑥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眼睛,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批注:第⑥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烈烈。⑧“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选自《经典美文》2023年第3期)【感知文本】7.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聚焦所见】8.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1)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请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2)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请从重音、语调等角度任选其一,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体悟情思】9.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对贺兰山的感受也不断深入。请仿照第③段的批注,给第④段或第⑥段做批注。批注:第________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悟精神】10.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谈谈“西北精神”的内涵。【答案】7.(1)岩羊(2)深入腹地(深入山谷、抵达山门)(3)岩画8.(1)示例1:这个句子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贺兰山脉比作雄狮和卧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连绵不绝,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示例2:这个句子连用两个“看不到”,突出贺兰山脉是一个不毛之地,并为下文写罅隙间倔强的植物和灵动的岩羊作铺垫。示例3:这个句子多用短句,将横亘的山脉、裸露的岩石、荒芜的植被等画面一一呈现,突出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粗粝不毛,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2)示例1:重音落在“灵动的符号”和“山之子”上。因为“灵动的符号”写出了岩羊的矫健迅疾,“山之子”写出了岩羊的坚毅顽强,这样设计朗读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示例2:采用上扬的语调(后句比前句的语调更高)进行朗读。因为这一句写出了岩羊的灵动矫健、坚毅顽强,采用上扬的语调,更能突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9.①.示例1:第④段②.写作者原以为贺兰山是一座沉寂、死亡之山,但是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时,他被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的岩羊改变了看法,不禁发出了“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的赞叹。

示例2:第⑥段写作者沿着山路深入时,发现令人惊叹的岩画,他想起了几万年前人类的生存,用手触摸,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手的温度,内心百感交集,眼里涌出了泪水,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这一惊叹与思考。10.示例:贺兰山是一座粗粝不毛的坚硬之山,但巨石罅隙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陡峭的山岩上跳跃着一队灵动的岩羊,它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坚硬的石头上镌刻者令人惊叹的岩画,它们是祖先智慧和不屈的剪影。这些品质从古至今一直流淌在西北的土地上,流淌在西北人民的血液里,凝聚成了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的西北精神。【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1)根据第④段“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啊,是岩羊”,可提取“岩羊”填空;(2)根据“山泉、峭壁、巨石”等事物,可定位到第⑤段,结合第⑤段中“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可用“抵达山门”“深入腹地”“深人山谷”等填空;(3)根据第⑥段中“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可知,应填入“岩画”。【8题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从修辞的角度。“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把贺兰山山脉比作雄狮、卧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连绵不绝的气势,结合第②段“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可知这个句子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从词语的角度。“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连用两个“看不到”,比“看不到植被和生命的痕迹”更有力,突出调了贺兰山脉给人的“粗粝不毛之感”。在这片不毛之地上,竟然在岩石罅隙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活跃着灵动的岩羊,因此这个句子为下文写生命的灵动与神奇作了铺垫。从句式的角度。这个句子没有长句,都是由短语组成的,短句简洁有力,“横亘的山脉”“裸露的岩石”“看不到生命的痕迹”等,画面感强烈,突出了贺兰山脉巍峨雄伟、粗粝不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震撼之情。(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从重音的角度。这是两个判断句,在第④段结尾,是对岩羊的赞美,重音应落在句末的宾语及定语上。“灵动的符号”写出了岩羊在山岩间奔跑腾跃矫健迅疾之势,“山之子”说明了岩羊是这片粗粝之地独有的动物,是坚毅顽强的贺兰山的儿子。重读“灵动的符号”和“山之子”,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从语调的角度。“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由两个句子组成,后一句要比前一句读得语调更高。语调上扬,表现了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更加突出,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岩羊的灵动矫健、坚毅顽强的姿态与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批注。示例第③段段的批注,先从作者的远观的情景入手,再写近看的感受,最后写出作者的思考,可依照这个步骤,引用段落中的语句对第④段或第⑥段做批注。第④段,“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作者顺山路而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被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的岩羊改变了看法,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的赞叹。第⑥段,作者“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此时作者联想到几万年前这里即有人类生存,“眼里涌出了泪水”,不禁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的惊叹和对自然与人类的思考。【10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文章结尾,作者感叹“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西北精神”是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触发的思考。结合第③段中“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可知作者本以为贺兰山是一座粗粝不毛的坚硬之山,但在巨石罅隙间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结合第④段中“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作者看到陡峭的山岩上跳跃着一队灵动的岩羊,它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结合第⑥段中“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可知山谷峭壁坚硬石头上的岩画令人惊叹,它们的祖先智慧和不屈剪影的见证;从植物到动物,再到古人,它(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倔强、顽强、刚毅、不屈的品质,像贺兰山一样恒久地矗立在西北大地上,融入了西北人民的血液里,凝聚成了高古的“西北精神”——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2023年浙江台州)怀念蛙鼓(2023浙江嘉兴)①乡下的四五月间,一切都像从油塘子里提出来一样,光亮亮的,鲜艳艳的。村东头的禾苗已长得碧油油的了,黄瓜蔓、南瓜蔓拼命往上窜;芥莱、兰草,田字草也赶趟儿似的,聚满了田野;青蛙这时的嗓门也像上了油的齿轮,声音又脆又亮。一到夜里,音乐会更隆重了。先是一只青蛙领唱,“呱——呱——呱”,清脆有力。然后是大合唱,“呱呱呱,呱呱呱……”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这场大合唱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二重唱,童声独唱……②它们各自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抒情。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有长短不同的曲调,有弦音,有乐音,有强音,有弱音,时而齐唱时而合唱,不需要指挥更无需歌谱。它们分明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在这长夜里,让你忘记了忧虑,在这美妙的天籁之声里徜徉……它们仿佛是在歌颂这美好的家园,在庆祝即将来临的生命盛季。③村头的晒谷坪里,乡亲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听到这热闹非凡的蛙鼓,大家心底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个好年成仿佛就在眼前了。④我们小孩子就从人群中溜出来,有的一手提一个瓶子,一手拿一把扇子,跑到田边去捉萤火虫;有的提一根钓竿在田边钓青蛙。父母说不要往深草里走,小心蛇。因此,大家都不敢走远,只在近地方耐心地呼唤:“呱——呱——呱。”就是钓不到,大家也毫不在意,毕竟“醉翁之意不在蛙”。夜深了,大合唱也渐渐地低下来,换成了很抒情的女生清唱,“呱——呱——呱”,像催眠曲一样在空旷的田野飘荡,越发衬出夜的宁静。孩子们也倦了,躺在晒谷坪的草席上,伴着蛙声入眠。⑤这是我童年里最温馨的记忆。蛙声聒噪使我感到生命的奔腾和美好。试想:月白风清的晚上,万籁寂静是不是有一点单调和阴森?只有蛙声的合鸣才是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⑥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在都市里生活久了,“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便只是一个遥远的意象了,儿时那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我已不敢奢望能亲临。“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⑦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再一次静立田头,等候蛙声的洗涤时,我失望了: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了蛙鼓。只有偶尔几声低低的叹息:“呱——呱——呱。”不远处又来了一群扫荡者。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像残忍的鬼子的探照灯。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我不由颤栗起来……⑧辛弃疾曾乐观地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蛙声疏落时,稻花不香、丰年不再的噩运离我们还会远吗?⑨今夜,我又听到了蛙鸣,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温馨,它如初夏夜里拂动着的暖风,沿着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情绪中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忧虑。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⑩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一幅国画,题曰《十里蛙声出山泉》。画里除一条溪水中的十几只蝌蚪外,并不见一蛙。而你仿佛看到了在不远处,蛙们的悠闲与自在,仿佛能听到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鼓,嘹亮而宏阔……⑪怀念蛙鼓。(选自散文集《活在尘世中》有删改作者简默)9.结合全文,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读下面两个句子。(1)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连用比喻,有何妙处?)(2)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句中“聆听”一词用得是否妥当?)10.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名句。请以第⑥段为例,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1.“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选择下面一篇散文与《怀念蛙鼓》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散文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有何不同。A《老山界》B《白杨礼赞》C《五猖会》12.本文被报刊编辑选中,安排在“乡村与城市”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编辑这样安排的原因。【参考答案】9.(1)连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青蛙鸣叫时此起彼伏、响亮欢快、气势恢弘的壮观场面,体现出蛙声所展示出的生命的奔腾和旺盛,表达作者对童年时期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怀念之情。(2)妥当。“聆听”是集中精力听的意思,常用于晚辈对长辈,表达尊敬、恭敬之意。这里用在人们听蛙声的语境中,有“大词小用”的意味,能突出体现“蛙鸣”所蕴含的生命和自然的美好,表达作者对蛙鸣声的热爱以及希望人们亲近自然保护环境之意。10.第⑥段中,这些古诗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各种生活场景下蛙鸣的美好景致,表达了作者因久居都市而再也见不到这些美好景致的遗憾之情。隐含着作者对童年及恬静美好的乡村田园生活的怀念和留恋。古诗词的运用,也使本文语言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为文章增添了韵味。11.我选择A。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作者借景抒情,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希冀。《老山界》是典型的叙事性散文,按照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来叙述,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赞颂了红军战士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我选择B。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了,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往事和对蛙鼓的描写来表达情思。《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类散文,先抑后扬,用白杨树来象征广大的北方人民,象征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我选择C。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通过这一物象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思。《五猖会》是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我”看五猖会前后心境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揭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12.示例:本文通过对“蛙鼓”的反复描写、渲染,为我们展示了乡村田园生活的迷人魅力,抒发了作者浓重的乡愁和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也叙述了作者因久在都市生活而欣赏不到“蛙鼓”这样美好景致的遗憾,描叙了当下乡村再也听不到“蛙鼓”的现状,表达出作者对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故乡逐渐消逝的隐忧和关心,表达出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如何处理好乡村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反思。本文与报刊“乡村与城市”栏目内涵相符,所以编辑将本文放在此栏目。【9题点津】考查词句赏析。(1)“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是比喻的修辞,把青蛙鸣叫比作万马奔腾和浪涛汹涌。万马奔腾,声音响亮而杂乱,以此为喻,表现了蛙鸣的响亮欢快。浪涛汹涌,气势恢弘,以此为喻,表现了蛙鸣的气势恢弘。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蛙鸣声所展现出来的生命的奔腾与旺盛。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时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怀念之情。(2)“聆听”是集中精力听的意思,常用于晚辈对长辈,表达尊敬、恭敬之意。这里用来形容人们听蛙鸣,这是大词小用的手法。联系后句“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可知,作者之所以用“聆听”,是因为作者认为蛙声所代表的,是自然和生命的美好。他希望人们“能有爱护之心”,表现了希望人们能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弱小生灵,保护环境之意。【10题点津】考查语句赏析。本段中“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描写了不同生活场景下的蛙鸣的美好景致。联系本段中的“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可知,表现了作者因久居城市而再也见不到这些美好景致的惆怅之情。联系“‘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可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美好的田园生活的怀念与留恋之情。引用古诗词,使文章的语言典雅,富有诗意之美和文学之美,为文章增添了韵味。【11题点津】考查比较阅读。开放类试题,选择自己熟悉的课文与文本进行比较即可。如:联系文本内容可知,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题目“怀念蛙鼓”点明主旨,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行文中,作者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听到了蛙鸣之声以及蛙鼓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在本文中,“蛙鼓”不仅是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物,作者借描写蛙鼓,表现了对童年时期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怀念之情,以及希望人们亲近自然保护环境之意。《老山界》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了红军长征时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其中的细节描写,比如对睡不着时听到的若有若无的声音,还有环境描写,如描写山路的陡峭难行,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战士们革命乐观义认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的赞美之情。【12题点津】考查赏析主旨。本文前五段作者回忆往事,重点描写了儿时的“蛙鼓”,展现了蛙鸣中蕴含的生命的奔腾与美好。为我们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原汗原味,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回忆与怀念之情。第六段中的“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表现了作者因久居都市而再也见不到这些美好景致的遗憾之情。隐含着作者对童年及恬静美好的乡村田园生活的怀念和留恋。第⑦段中的“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了蛙鼓”“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描叙了当下乡村再也听不到“蛙鼓”的现状。第⑨段表达作者的思考,“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作者希望人们能处理好乡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故乡曾经那些美好风物逐渐消失的隐忧与关心。本文与报刊“乡村与城市”栏目内涵相符,所以编辑将本文放在此栏目。(2023年浙江嘉兴)鲲鹏记(2023浙江温州)大解森林里有一棵大树,非常羡慕天上的飞鸟,幻想有一天也能飞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美丽的梦想,它的树枝尽力向两边伸展,像树干上长出了翅膀。有了翅膀,飞翔就不再是奢望。每当有风吹过,树林里的其他树木都在摇晃,唯有它,伸展的树枝上下翻动,仿佛在吃力地飞翔。由于根须深扎在土地里,尽管大树费力振翅,也无法离开土地半步。作为一棵树,能做到这一步已很不容易了,但它不满足,它的理想是像大鹏那样展开巨大的翅膀,在天地之间自由来往。它还想飞到天外,飞到太阳的后面也不停下。这棵大树经过多年的练习,终于有一天拔地而起,飞到了天空中。当大树拔地而起的那一刻,大地发出了轰鸣,从树根拔起处喷发出一股带血的泥浆。当时,大地不仅松开了树根下的泥土,也使出了洪荒之力,把大树送入了天空。人们惊讶地望着这棵飞到天空中的大树,看见它的根须渐渐收缩,变成了锋利的爪子,它的树冠变成了鸟的头颅,一棵大树成功地完成了变身。大树起飞以后,大地留下了伤口,泥浆向外喷涌。天空也震惊了,退到更高的地方,远近的白云也纷纷闪开,给飞翔的大树让出一条路。不,不是让出一条路,而是所有的白云都在瞬间长出了翅膀,跟在大树的身后飞翔。一棵大树,变成了鲲鹏。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在它翅膀的右边,太阳像吊在高空中的一个球,突然着火,燃烧着,旋转着,散发出毛刺般的光芒。人们传说,这棵大树的前世是鲲鹏,它因为违犯了天律而被囚禁在森林里,成为一棵树。它站在树林里,扎根长叶,从泥土中汲取精华,时刻准备着冲天而起。不是每棵树都有飞翔的愿望,大多数树木都安于自己的命运,一站就是一生。它们的枝条努力伸向天空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而不是飞翔。当一棵树飞起来以后,整个树林都矮了下去,它们在风中摇晃着身子,被天空覆盖,也被鲲鹏所俯视。鲲鹏翱翔于蓝天时,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领略了搏击长空的快乐和光荣。此时,它凌驾于大地之上,已没什么能阻挡它飞越千山万水。不,不是每一棵树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能力,它是被大地养育和托举,也是被天空选择和邀请的冒险者,它之所以能实现飞翔之梦,也源于自己的夙愿、不断的努力和蜕变,直至超越了自身。飞翔即历险,谁能说这不是一次赴死的过程?但是,在芸芸众生中,只有它把自己推到了绝路。时候到了,树根松动,大地准备喷发和推举,天空在召唤,太阳冒出了火苗,等待它升空。它必须把自己拔起来,在致命的一跃中完成涅槃。飞起来以后,鲲鹏才有自己的领空。它飞起来了,但不是为了博取人们的惊呼和赞许,而是在天空中搏命。起初,它飞得非常吃力,甚至危险重重。它在高空中差点被暴风剪断翅膀,甚至曾短暂地晕过去,昏死在空中。但是它又活了过来,它挺住了,继续飞。渐渐地,它的羽毛从绿色变为黑色,然后又变成火红色。最后,它像一个火焰精灵在天空中翱翔。行走在天空中的大师,乃鲲鹏。它飞着。如果天空失去边界,它就是边界;如果信仰在人间熄灭,它就燃烧,从自己的身体里捧出炽热的灰烬。在它的身体里,比飞翔更持久、更坚毅的,是它的信心。很久以后的一天,鲲鹏从天外回来,降落在一个山巅上。并非时间挡住了去路,而是它要在泥土中重新汲取能量,完成下一次涅槃。它回到大地上,是归宿,是寻根,是赴死,还是重生?人们奔走相告,说鲲鹏又回来了。它伸展着翅膀站在山巅上,俯瞰着人们,俯瞰着它曾经生活过的大地和树林。就这样,它在山巅上一站就是多年,脚趾在泥土中重新扎下了根,翅膀形的枝丫继续延伸。人们最后一次看见它,是多年后的一个早晨。那天,太阳还未升起,大地上突然晨风骤起,聚集的气流沿着山坡向上冲刺,把山巅上的鲲鹏连根拔起,托举到空中。也有人说鲲鹏从山巅上一跃而起,翅膀搅动四周的风云,奔向天空翱翔。它在山巅上空盘旋三周后,向太阳升起的方向飞去。人们看见它越飞越高,就在它接近太阳光束的一瞬间,它的身体被阳光点燃,忽然燃烧起来。它拍打着燃烧的羽翼继续飞翔,在飞向太阳的途中变成了一只火焰鲲鹏。多年以后,有人从天空的背面回来,说鲲鹏并没有死去,它在天空中烧毁了自己的身体,从火焰中提炼出了自己的灵魂,它的灵魂依然在飞,只是寻常不可视见,有时它在时间的外面,有时在透明的光中。(选自《创世纪》,有删改)【设计准备】(1)文中的鲲鹏有很多打动人心的时刻,请再选取两个,为其命名并标注在横轴相应位置上。【设计图案】(2)阅读文章,完成设计。①同学决定以鲲鹏为主体设计图案。你心目中最动人的鲲鹏形象是怎样的?根据阅读感受,发挥想象,加以描述。提示:关注鲲鹏的姿态、神情、色彩等;关注鲲鹏形象传递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