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
►“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2
【主题徽标】......................
.2
【活动背景】......................3
A云南中医学院与云南中医药............3
云南中医学院简介..................
.6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简介..........8
云南四大名医.....................
11
兰茂与《滇南木草》...............-3
A中医药基本知识.....................-3
中废药中华民族的瑰宝.........-
4
中医药基础理论...................-
14
【整体观】..................-4
【阴阳学说】................-5
【五行学说】................-5
【病因】...................-7
A中医药养生..........................-
17
四季养生保健.....................17
【春季篇】..................18
【夏季篇】..................18
【秋季篇】..................19
【冬季篇】..................
20
四季食疗.........................20
【春季食疗】................2
【夏孝食疗】................2
24
【秋季食疗】................25
【冬季食疗】................26
A中医经典与名家.....................
26
【中医经典著作】.................29
【中医历史上的十大名医】.........37
A健康常识............................^7
煎中药的五大讲究.................42
留意中风先兆.....................43
碘泗勿与红药水同用...............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
【主题徽标】
【活动背景】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7个单位主办的“中医中药中
国行”大型科普公益宣传活动,2007年7月7日在北京启动。时任中共中
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仪式,宣布活动启动并授旗。此活动
将历时3年,行程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这是至今规模最大、范
围最广、内容最丰富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活动以“传承中医国粹,传播
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为主题,通过在全国范围举办走进农村社区、中
医大篷车万里行等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
2
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让社会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
生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了解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
认识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大众健康服务。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活动安排,2009年“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
普公益宣传活动进入云南。届时,我省将掀起宣传普及中医药的热潮。
作为全省中医药专门高等学府,云南中医学院以为云南中医药事业发展
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为己任。建院48年来,几代师生矢志不移,励精图
治,艰苦奋斗,秉承“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校训精神,致力培养高素质
中医药人才,孜孜不倦地弘扬中医药文化,造福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
云南中医学院与云南中医药
云南中医学院简介
云南中医学院成立于I960年,是全国第二批成立的本科高等中医药院
校。经过48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开展研究生教育和对外
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学院始终坚持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发掘和建设民族医药特色学科。现
有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11个。学院
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硕士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学位授权点3个,: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
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精品课程6门。设有中药学院、基础
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社科部、公共课程部、研究生部、成人教育学院等7
个教学机构。
目前,学院有各类别各层次在校学生6829人。其中本科生2972人,硕
士研究生281人,专业学历留学生及长期进修生(含港澳台生)94人。建院
以来,共培养各类型、各层次中医药高级人才1万余人。
全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242人。其中:院本部575人,正高级职称30人,
副高级职称103人;第一附属医院667人,正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
97人。学院共有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
人;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13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
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教育部医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
人;云南省名中医、荣誉名中医35人;博士生导师I人,硕士生导师120
人。
学院现有白塔、关上、呈贡三个校区,占地851.78亩,建筑面积25.84
方其中,呈贡新校区是学校的主要教学区,按照满足未来10年内发展需
求并预留将来发展空间的原则进行建设,今年秋季将正式启用。
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25.81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46.81万册;
有15个实验室,II个科研机构,2个生药标本馆——“滇南本草馆”和“神
农本草馆”,1个民族医药展示室。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云南民
族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为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临床技能综合
模拟实验中心为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拥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4
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有7所教学医院,30所实习医院,10个西医临床教学基
地,21个长期的药学类实习基地。
4
2000年以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24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
部级项目31项;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等成果奖22项。《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学院已建成较完善的校
园网,部分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校园数字化。
学院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资格和港澳台学生学历教育资格,是
云南省较早进行对外交流合作的高等院校之、也是全国较早在国外办学的
中医药院校之一。从2001年起,每年和泰国宋卡王子大学互派师生学习交流,
在昆明举办联合汉语教学班,接收该校学生到我院学习高级中文。与西班牙、
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士、美国、泰国等10余国家和地区20余个教学、
科研、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教育合作、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招
收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士、日本、泰国、越南等1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
及港澳台地区学生,努力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国与各国、各
地区之间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
学院情注边疆,遵从“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校训,立足边疆,面向
基层,培养适应多民族地区需要的中医药人才。
学院在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中获得优秀。
这是对我院总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总结验收,也是对我院47
年来办学成效的•次全面检阅,将加速云南中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步伐。
展望未来,云南中医学院有信心、有能力在传承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
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简介
多年来,云南中医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将其作为大学生素质
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措施,并纳入必修课。院领导亲自带队,组成专家教授和
师生服务团,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活动。
目前我院已建立9个社会实践基地。并于每年寒暑假均组织师生“三下
乡”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先后到全省40多个县市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
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全省中心大局,开展禁毒防艾宣传、形势
政策宣讲,开展科技支农、义务医疗服务等活动,锻炼增长了学生才干,巩
固了理论知识。
2001—2006年,连续6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三下乡”
活动先进单位,被中央14个部委授予先进个人1名;同时多次被省委宣传部、
省教育厅、团省委等部门评为优秀组织奖,表彰先进个人20余人,获奖学生
优秀调查报告30余篇。《中国中医药报》、《云南日报》、《云南日报》、《春城
晚报》、《昆明日报》、《云南中医学院报》、《云南青年信息网》和昆明教育电
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对我院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
我院社会实践活动的大量开展,不仅仅大力传播科学知识和现代文明,也
是我院学生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素
质,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
活动具体情况
时间20032004200520062007
双柏、贡贡山、寻甸、龙陵、寻甸、砚山瑞丽、永胜楚
地点山、澄江等会泽等地永胜、宾川等县、永雄、大理、下关、
地地胜县、曲靖、陆良、西
华宁双版纳,玉溪、
县、景长沙、广西、贵
洪市等阳
地
服务队33支5支5支6支13支
人数400名262名120X156名360名
“三个代“三个代和谐社会建禁毒防科学发展
表”宣讲活表”、科学发设及形势政艾宣观及构建和谐
动、“非典”展观、公民道策宣讲、科技传,形社会宣讲、防范
防治、“平德、农村政策支农、文艺演势政策新型毒品的宣
安是福一宣讲活动,出、医疗服宣讲、传、送医送药、文
内容一交通安“绿色希望务、毕业生追科技支艺演出、健康咨询
全”宣讲及工程”宣传,踪和云南省农、医及讲座、爱心活
社会调查、医疗服务,重民族医药情疗服务动、方校友、民
“绿色希走红军长征况的调查、重等.族医药调查等.
望工程”宣路等。走红军长征
传、医疗服路、社会调查
务等,等.
调查1800多份1700多
1200多份2100多份1800多份
报告份
义诊3300发放资料和义诊1700人捐款捐款3000余元,
多人次,免书箝5000多次,"爱心成11000义诊2500人次,
义诊费发送价份,“爱心成就未来”助学余元,]免费发放药品
及捐值25000就未来”助学捐资8000元.义诊价值20000余
资情多元的药捐资105002900人元。
况品,为希望元.义诊2000次,免
小学助学多人次,赠送费发放
捐资5.5价值1万多元药品价
万元。的常用药品。值
14000
余元。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2支先进2支先进服务3支先进服务2支先3支先进服务
服务队,9队,8名优秀队,7名优秀进服务队,6名优秀领
名优秀带带队教师,20带队教师,20队,4队,10名优秀带
表彰队教师,30名优秀队员名优秀队员名优秀队教师和50名
名优秀队和26篇优秀和24篇优秀领队,优秀队员和40
员和23篇论文(调查报论文(调查报12名优篇优秀论文(调
优秀论文告)告)秀带队查报告)
(调查报教师,
告),20名优
秀队员
和28篇
优秀论
文(调
查报
告)
云南四大名医
云南中医学院建院初期,即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推进理论教学
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中医药人才。当时全省公认的四大名医吴佩衡、戴
丽三、姚贞白、康诚之及1963年中央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十六所中医学院有
名望的老中医名录”中的吕重安、王德州、车敬安、吴銮波、戴慧芬、诸葛
连祥、许子建、李筱圃、杨辅庭、文士杰、李天禄、王定华等著名中医药专
家齐聚学院任教。这些名医名家治学严谨,学古不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自成一派,海内知名。
8
吴佩衡(1888-1971):男,四川省会里县人,著名中医学家,云南中医
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云南中医学院第•任院长。吴氏医术精湛,擅长中医
内、妇、儿科,深入研究仲景学说,对阳虚阴寒症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形
成了独特的学术流派,推崇《伤寒论》“温服阳气”之法,以姜附温热大剂力
挽沉痛,对附子的临床应用有独到之处。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地为中医药
事业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为世人所赞佩。
戴丽三(1901—1968):男,云南昆明人,著名中医学家,原省卫生厅副
厅长,云南中医学院兼职教师。幼承家父(清代名医戴显臣)医学,发奋四
载,精研医籍。渊源仲景之学,以唯物辩证法开导,注重实践创新,师古而
不泥,灵活精当地应用辨证施治规律于临床实践的独到之处独树一帜,尤擅
内、妇科、临床疑难重症,以较深的学术造诣、显著的疗效和高尚的医德而
享有声誉。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姚贞白(1910-1979):男,云南昆明人,著名中医学家,原昆明市卫生
局副局长,昆明市中医医院院长,云南中医学院兼职教师。姚氏在滇业医五
代,姚贞白在父荫轩公教育下继承家学,苦读医经、子、史典籍,在长期的
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以阴阳气血为整体,以气化原理为辨证线索的
姚氏医学流派。他精于妇科、内科诸症,辨证观点明晰,既重治标,更重治
本,又不忘调理善后,医理上有创新,临床疗效显著。
康诚之(1899-1970):男,云南昆明人,著名中医学家,原云南中医学
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康氏出生于中医世家,为第五代传人,自幼
跟父(康月轩)习医,擅长中医儿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对儿科惊
风症、烧热病有显著疗效,主张辨证准确,结合个体特点治疗,对小儿的痘、
疹、惊、疳检杳有独到之处,立法严谨,补泻得宜,用药灵活,在群众中享
10
有较高威望。
兰茂与《滇南本草》
兰茂,字廷秀,号止庵,云南嵩明杨林人,生于明朝洪武三十年卒于成
化六年,祖籍河南洛阳。兰茂一生不乐仕进、终生布衣,他广学博识、著作宏
富,尤其在医药学方面造诣卓杰。他的呕心沥血之作《滇南本草》成书于公
元1436年,是云南历史上最早的、价值最大的中草药专著,全书共3卷流传
于世,载药458种,是我国现存古代地方性本草书籍中较为完整的作品。有
着中医药精华的《滇南本草》早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0多年。
《滇南草本》多为云南地方性中草药。体例为:药物正名、别名、性味、
归经、功效、主治、应用、用法、附方等。书中尚有植物形态,图文并茂。
本书附方既有多药组成的复方,又有使用单味药的单方;既有广泛应用的汤
剂,乂有酒、膏、丹、丸、散等;所以《滇南本草》乂是•部药物学与方剂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学结合的独创性的药物学专者。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著名的植物分类家吴其浚的巨著《植物名实图考》
就引用了《滇南本草》所载中草药凤仙花等七十余条,向外界批露了云南这
-植物王国的奥秘。这不仅把兰茂的医药著作传到祖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国
外。日本学者初建植物分类学,曾采用《滇南本草》植物土名作属名、种名,
并仿效编篡《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兰茂在写完《滇南本草》后,又写一部指导诊断的《医门览要》。由于这
两部书总结了明代以前云南药物和医疗的主要经验,成书后数百年间,云南
医药界“奉为至宝”,竞相传抄。《滇南本草》以抄本形式在少数挚友间流传。
最早版本是明嘉靖丙辰(1556年)范洪根据传抄整理成《滇南本草图说》;此外
清代还有高宏业、朱景阳、刘乾以及杨林管暄、管俊兄弟增补的十多种版本。
长期实践证明《滇南本草》所载中草药性味、疗效及用药方法大都累验不爽。
如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中的主药该书都有记载;“虎力散”的主要原料白
云参、断节参,该书不但有记载而且有详细说明。昆明医学院根据《滇南本
草》研制的“六方藤”片剂,用于治疗类风湿有显著疗效,金铁锁治肿瘤,
灯盏花片、针剂治偏瘫疗效突出。《滇南本草》中一些疗效突出的药物已载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她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
不断地摸索、实践、完善形成的•门医药学,她具有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和
文字记载以及独特的疗效,有着鲜明的医学特色。古有伏羲制九针,神农尝
百草,这里的伏羲与神农,通常被认为是中国远古时代广大劳动者的化身,
是他们在当时历史阶段发明创造中医药的伟大象征。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
药学的统称,距今已有7000年的发展历史,是在充分汲取了中国汉族及藏族、
蒙古族、苗族、彝族、傣族、回族、朝鲜族等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及
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也是迄今为止
世界传统医学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
表。
中医学理论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先秦两汉是其奠基时期,《黄帝内
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使其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两晋
隋唐是中医理论观点逐渐趋于成熟,学科开始分化的时期;两宋金元是中医
名家辈出,学派争鸣,理论不断创新的时期;明至清代时中西医结合汇通,
中医理论不断深化的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医理论逐渐向系统化、理性化发
展,走向中西医结合与多学科研究的道路。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中医药基础理论
【整体观】
中医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最基本、最重要
的特点。
所谓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
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
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整体。
同时,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人不仅与自然环境有着
物质的统一性,而且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条件。中医学历
来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阴阳学说】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
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
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
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
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
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14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
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
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
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它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
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病因】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界,从皮毛肌媵,或从口鼻等体表部位侵入人体,
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亦称之为“外邪”。包括六淫、疫气。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邪易于侵袭阳位;病位游移不定;肢体异常运动;常为外邪治病的先导。
寒邪易伤阳气,表现寒相:阻滞气血,多见疼痛:媵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
暑邪表象阳热之象:上犯头目,扰及心神;易于伤津耗气;多见暑湿夹杂。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表现损伤阳气;多见头身肢体困重: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粘滞不
湿邪
爽;易于阻遏气机;病程难缠难愈。
燥邪易于耗伤津液;易T伤肺。
表现阳热之象:易于伤津耗气:易致生风动血:易致阳性疮和:主要侵
犯人体上部。
疫气,泛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治病性外感病邪。传染性强,易于流
行;特异性强,症状相似;发病急骤,病情危笃。•般,气候反常、环境污
染和饮食不洁、预防工作不严格、社会因素等都会引发疫病的流行。
(二)内感病因
内感病因是指人体的情志、饮食、劳役等不循常度,导致气血津液失调、
脏腑组织异常的致病因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役失度等。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
常直接伤及脏腑,导致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生各种病变。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伤肝,喜则气缓,悲则伤肺,恐则伤肾,思则伤脾,惊
则气乱);情志波动,影响病情。
饮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饮食失宜既不合理的膳食,包括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饮食偏食等。饮食失宜,主要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导致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失和,并可郁化而热,聚湿生痰,导致
多种疾病。
劳役多度,是指老以失当而有悖常理的致病因素,包括劳倦过渡和安逸
过度两方面。劳倦过度,超过人体生理活动的适应能力;或安逸过度,导致
人体生理功能减弱,就会损伤机体而导致疾病发生。
16
中医药养生
四季养生保健
【春季篇】
•乍暖还寒仍当“捂”
有句谚语:“春天天气孩子脸,一天就会变三变。”说的是在春天一天之
内早晚温差较大,如不顺应气温变化,穿衣单薄,容易受春寒染病。因此,
春冻未消,上半身衣服可略减,下半身裤子、鞋子、袜子宁可穿得暖一点。
春季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与呼吸系
统相关的疾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多种传染病多发的季节。但
是疾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饮食起居,因此,“春捂”得法,
将会减少发病机会。
•春光长在踏青中
春天乃生长的季节,人顺应这一自然规律,投身于踏青远足的运动中,
必将助阳气之生发,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
思维能力。改善睡眠,并使腿部力量增强,筋骨变得更加灵健。由于春天天
气变化繁复,踏青春游时要备足衣服和雨具,注意饮食卫生,以免发生肠道
疾病;不可坐湿冷之地,还需避免过度疲劳。如身体受凉,可用生姜、葱头
和红糖配适量水煎服,以祛风散寒,预防感冒;睡前还可以用热水洗脚,在
睡时适当垫高脚部,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尽快消除疲劳,恢复精神的口的。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夏季篇】
•盛夏虽热毋贪凉
盛夏气温较高,为了解热消暑,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以防中暑,是十分
必要的。但是,贪凉过度,终日居坐阴暗潮湿之地,或彻夜露宿,或电扇不
离身,或冷食不离口,易受寒湿之邪,症状有恶寒头痛,肌热无汗,肢节酸
痛,大便滤稀,呕吐拉肚,甚至诱发中风等。特别是年老体弱、胃肠功能低
下的人,在夏季饮食起居不注意的话,就容易患上这些疾病。因此,盛夏虽
热毋贪凉。
•午睡虽短莫轻视
夏季白天长黑夜短,气温高,蚊虫多,晚上的睡眠质量与其他季节相比
往往不佳;再加上人们白天劳作,气温高出汗多,体力消耗大,极易疲劳。
因此,夏日午睡,可补足必须的睡眠时间,使机体得到放松休息,以增强身
体免疫力,避开了一天当中最热的时间段,有效的降低中暑发病儿率。尤其
是老年人午睡小歇,可大大减少脑溢血的发病率。
【秋季篇】
•秋季养生贵防燥
秋天是有生长转向藏的收敛过程,因此,多“燥”,表现为发热,有点怕
冷,伴见口、鼻、唇、咽及皮肤干燥,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口干唇裂等。欲防秋燥伤人,要加强锻炼,中午防热,草晚防凉;常吃水果,
多吃新鲜蔬菜;皮肤易干裂者,应适量使用些油润的防护用品。
18
•十月萝卜“小人参”
萝卜又名莱版,能润喉清嗓、降气开胃,促进肠胃蠕动,增强食欲,帮
助消化。我国历来就有用萝卜治疗食积胸闷和消化不良,十月的萝卜(即秋
季的萝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生熟均可食用,还帮助胃肠吸收其他食物
的营养成分,因此赢得了“小人参”的美称。中医认为,萝卜味甘辛,性凉,
除消食除胀的功效外,还有下气定喘,止咳化痰,利大小便和清热解毒的功
效。秋季萝卜上市时,不妨一品其鲜。
【冬季篇】
•冬日切忌紧闭窗
寒冬季节,气温下降,人们为了御寒,喜欢把门窗关得紧紧的,但是,
室内污染远较多,而且集中,净化能力又弱,如果不经常通风换气,驱逐有
害气体,就会使人肺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下降,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疲软等现象。同时又为室内致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
存条件,易引发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疾病。
要把致病菌、有害气体赶走,最有效也最简单的措施是,及时通风换气,注
意事项为:开窗通风时间不宜长;门窗不要对开且风口不宜直接朝向人坐卧
的地方。
•保暖尤重足与背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科学研究证明,足部受寒,会反射性的引起呼吸
道粘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活动减慢,抵抗力减弱,一旦着凉,很容易
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和泄泻等病症。因此除适量的体育运动外,
穿着保暖性良好的衣裤、鞋袜,也十分重要。
至于背部也许多加注意保暖防风、防寒,中医认为北部行走的经脉主•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身之表,像“篱笆”一样,起着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保暖方法很简单,穿
一背心且不要让寒风直吹后脑、后背即可,睡觉时除被子要盖住小腹外也不
要让背部着凉。
四季食疗
【春季食疗】
♦春季饮食调养三阶段
早春时期,为冬春交换之时,气温仍然寒冷,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
所以宜于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饮食原则为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
充足够的蛋白质。饮食除米面杂粮之外,可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例如早餐:牛奶1袋(250毫升左右),主食100克,小菜适量。午餐:主食
150克,猪牛羊瘦肉(或豆制品)50克,青菜200克,蛋汤或肉汤适量。晚
餐:主食100克,蛋鱼肉类(或豆制品)50克,青菜200克,豆粥1碗。
春季中期,为天气变化较大之时,气温骤冷骤热,变化较大,可以参照
早春时期的饮食进行。在气温较高时可增加青菜的食量,减少肉类的食用。
春季晚期,为春夏交换之时,气温偏热,所以宜于进食清淡的食物。饮
食原则为选择清淡的食物,并注意补充足够维生素,如饮食中应适当增加青
菜。例如早餐:豆浆250毫升,主食100克,小菜适量。午餐:主食150克,
鱼蛋肉类(或豆制品)50克,青菜250克,菜汤适量。晚餐:主食100克,
青菜200克,米粥1碗。
♦春季养肝食疗方
20
春季以补肝为主。
补益肝血类适用于肝血亏虚之面黄、贫血、视物昏花或夜盲症等.
1、猪肝羹
猪肝100克,鸡蛋2个,淡豆豉10克,葱白少许,盐等调味品适量。猪
肝切片与鸡蛋、淡豆豉、淀粉少许加少许盐搅拌腌好。锅中放适量水,水开
后,・齐入锅,煮开后放入葱白及调味品。
2、玄参炖猪肝
玄参15克,猪肝500克,生姜、盐适量。将猪肝切薄片,用淀粉、姜、
盐拌腌•下。玄参先下锅水煮半小时,然后与腌好的猪肝同炖,玄参、肝、
汤同食。
3、何首乌粥
何首乌30克,粒米100-200克,大枣3~5枚,冰糖适量。先将何首乌
放入锅内,水煮30分钟后,去渣留浓汁。再将粳米、大枣、冰糖放入锅内,
先用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慢熬成粥。
补肝益肾类适用于肝肾不足而致的腰膝酸软、两眼昏花、头晕、头痛、
阳痿、遗相等。
1、鸡肝粥
鸡肝30克,大米100克,姜、盐等调味品适量。大米加水煮粥,将熟时,
将鸡肝切片放入,肝熟即可。
2、猪肝枸杞鸡蛋汤
猪肝100克,枸杞子15~20克,鸡蛋1个,盐等调味品适量。将猪肝切
薄片,用淀粉、姜、盐拌腌一下,将枸杞子洗净。锅中加水煮开后,放入枸
杞子和腌好的猪肝,大火煮熟后即可。
3、山萸肉粥
出萸肉15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先将山萸肉洗净,去核,与粳米
同放沙锅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成。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平肝熄风,清热明目类适用于肝阳上亢、肝经风火上炎引起之目赤肿痛、
眩晕、头胀、头痛、小便短赤等.
1、菊花粥
菊花20-30克,粳米100~200克。先将菊花用水煮20分钟后,去渣留
浓汁,再将粳米放入熬成粥。
2、草决明海带汤
草决明10克,水发海带50克。将草决明与海带加水同煮,先用大火,
煮开后改用文火慢煮1小时左右即可。
【夏季食疗】
1.莲叶梗30克,柳叶3克,慧米15克,扁豆20克。加水3碗,煎至
1碗服用,每日1剂。常用具有祛暑清热、健脾利湿的作用。
2.金银花、绿豆各100克。水煎饮汤,每日1齐!I。有解暑清热,预防中
暑的功效。
3.冬瓜10克,莲叶I张,粳米60克。入锅加水,共煮粥服用,每天
1剂。具有清热祛暑、益脾利湿的作用。
4.绿豆100克,黄豆、白扁豆各30克。入锅加水煮烂后,取浓汁服用。
具有清热解毒、祛暑、和中健脾之功效。
5.绿豆100克,糯米200克。加水煮至豆烂熟成粥服用,每日1齐有
清热解毒、祛暑、益脾和胃的作用。
6.清润瓜丝
用料:新鲜西瓜皮300克,天冬、麦冬各50克,薄荷5克,菜油、麻油、
糖、精盐各适量。此菜清脆香甜,爽口不腻。天冬、麦冬都有润肺养阴、养
22
胃生津的功能。菜中配用少许薄荷,能增强解暑清热的效果,并能使人感到
清凉爽口。
7.百花炒素
用料:金针菜、黑木耳各少许,油豆腐10只、豆腐干3块、青椒2只、
鲜百合100克、款冬花10克、北沙参20克、桔梗20克,菜油、麻油、精盐、
糖、葱花、味精各适量。此菜营养丰富,滋味独特。百合和款冬花为润肺止
渴的良药,再配以润肺养阴的北沙参、宣肺止渴的桔梗,润养肺阴和止渴的
作用良好。
8.参金冬瓜汤
用料:冬瓜400克,咸肉或火腿100克,太子参30克,金银花10克,
味精、葱花适量。此汤以夏季家常菜咸肉冬瓜汤为基础,口味清鲜,有扶助
正气、清热解毒及预防热用、琲子等作用,是暑夏不可缺少的鲜汤美食。
9.荷叶茯苓粥
荷叶1张(干鲜均可),茯苓50克,粳米100克。先将荷叶煎汤后去渣,
再加入茯苓、粳米煮成粥,分早晚两次食用。对感受暑热所致的脑胀、胸闷、
小便黄、湿热泻痢有较好的疗效,对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神经衰弱都有
一定的疗效。
10.绿豆粥
绿豆粥是夏季民间最常煮的粥。其功效在于消暑解毒,清热生津。能预
防中暑,对疮毒也有一定疗效。菊花粥大米150克入锅煮成七分熟烂后,放
入菊花末,改文火稍煮片刻。待粥桐后停火,盖紧炯,稍凉后食用。疏风清
热,清肝明目,不仅可防中暑,还能平肝明目,对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尤为
适宜。
II.慈仁扁豆粥
慈仁50克,炒扁豆50克,粳米100克,同煮为粥,分早晚两次食用。
健脾益胃,清暑止渴,是脾胃虚弱老年人最理想的夏令药粥。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秋季食疗】
♦秋季食补食物
莲子:既能祛余暑,又能滋补强身,是秋天的适时补品。
山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都适合
食用。
百合:有补肺、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用。
白扁豆:用白扁豆煮粥或煎汤服,可消余暑、化暑湿、健脾胃、增食欲。
藕: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
栗子:有健脾养胃、补肾强骨的作用。
红枣:滋阴润燥、益肺补气,与银耳、百合、由药共同煨食,效果更好。
此外,秋季还适合食用梨、摹弗、胡萝卜、葬菜、番茄、蛇肉、兔肉等。
♦秋季药膳
K黑芝麻猪肉汤』黑芝麻60克,瘦猪肉250克,胡萝卜40克。盐5克,
葱、姜适量,小麻油10克。
R龟肉百合汤』龟肉150克,百合50克,胡萝卜50克,麻油15克,精
盐5克,姜粒5克,葱少许。
K海参木耳猪肉汤X海参、黑木耳100克,白木耳50克,大枣40克,
瘦猪肉100克,麻油15克,精盐5克,姜粒5克。
R菊香文蛤盅》
用料:文蛤200克、菊花10克。功效:疏风清热,滋阴润燥。适用于消
渴、食欲不振、小便黄赤短少、水肿痞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等
症的食疗。注意,蛤蝴肉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24
K石斛老鸭盅》
用料:石斛5克、老鸭一只、火腿片。功效:健脾利水,益气养阴。适
用于脾胃气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肢体乏力或胃阴不足引起的舌干口渴、虚热
不退等症的食疗。
【冬季食疗】
♦冬季进补药膳
K桂圆莲子粥1桂圆10克,莲子20克,红枣4枚同时放入锅内,加糯
米100克,适量清水,煮至香烂。桂圆莲子粥具有补血安神作用,适合病后
体虚者食用。如大便不成形者,加新鲜由药,干咳加百合等。
K感冒鸡汤11000克左右的花公鸡(或黄母鸡)一只,剁成大块,放沙
锅内。加水2000毫升,锅内放入泡发开的十几个干花菇,一块拍碎的生姜,
十几粒花椒,少量食盐。
K当归生姜羊肉汤X羊肉1000克,放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切成方
块,放入沙锅内,添适量清水。同时放入当归、生姜各30克,枸杞、花椒各
十几粒。大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炖约一个半小时。
♦冬令时节4款御寒粥
K羊肉粥X选瘦羊肉250克,洗净,切成肉丁,与1个萝卜同炖,去膻
味。然后取出萝卜,放粳米150克熬粥。羊肉性温热,系高蛋白、低胆固醇
食品,冬季常食羊肉粥可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还能益肾壮阳。最适宜贫血、
慢性胃炎及虚寒证患者食用。
K核桃粥》取核桃仁50克、捣碎,与粳米100克煮粥食,可温补精髓。
核桃仁热量高,含丰富的亚油酸,有补脑养血、养胃健脾、补肾壮腰之功效,
适合肾虚畏寒、腰膝酸软无力者食用。还可辅助治疗慢性胃炎及慢性结肠炎。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K韭菜粥》先把粥煮熟,再将适量貌菜切碎投入,稍煮片刻便可食用。
韭菜内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B、C和钙、磷、铁等物质。熟韭菜甘温补中。
经常食用韭菜粥可助阳缓下、补中通络。适合背寒气虚、腰膝酸冷者食用。
K人参粥》取人参3克,固沙锅内,加水文火慢煮20分钟,再加粳米
100克煮至粥稠,放入适量蜂蜜或冰糖调味服食。适合于病后体虚,或畏寒
食滞、便滤泄泻的老年人食用。经常食用人参粥,对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
脉硬化及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患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中医经典与名家
【中医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医学巨著,是我
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最早的•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
学、治疗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
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
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
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
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
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
26
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
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
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
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
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具有深远影
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
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是•部关于天地宇宙、生命现象的伟大著作。它是中华传
统医药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修炼的源头活水。黄帝内经是医学,更是
医道,它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更像一位老师,引导
我们顺应自然的规律。学习黄帝内经就是学习如何依准我们的生命本性去做
人和生活,是在培补我们的智慧元气,帮助我们完成对自我生命体的认知过
程。所以,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
《黄帝内经》把中国古代合理的养生方法用直白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出
来。告诉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掉导致身体衰弱的坏习惯,如何建立起良
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将有助于我们发扬国粹,建立和谐社
会和美满人生。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
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
大约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
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
由此可以说明《内经》的理论价值,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伤寒论》
源于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
云南中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著。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撰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
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
的方法,把病证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类,即所谓“六
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
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
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
大成,并结合张仲景自身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
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后的
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
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
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乃东汉张仲景所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
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后世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
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
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
用。
《金贵要略》又名《金匮要略方论》3卷,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经
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后北宋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国际贸易应收账款催收代理协议4篇
- 2025年度高科技创业合伙人股权合作协议范本3篇
- 2025年国内航空货运个人运输承包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住宿瑜伽课程套餐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客人客房内物品遗失免责责任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供水项目特许经营权授予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科技资产管理委托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销售业务员绩效奖金分配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非婚生子女抚养权转移及财产分割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业合伙人投资合作协议
- 智能护理:人工智能助力的医疗创新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培训专题讲座
- 5G+教育5G技术在智慧校园教育专网系统的应用
- 服务人员队伍稳定措施
- VI设计辅助图形设计
- 浅谈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与探究 论文
- 2023年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00054试题及答案新编
- 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项目申请书
- JJG 921-2021环境振动分析仪
- 中药炮制学-第五、六章
- 两段焙烧除砷技术简介 - 文字版(1)(2)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