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计算.基本概念:韧性:12.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理论_第1页
强度计算.基本概念:韧性:12.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理论_第2页
强度计算.基本概念:韧性:12.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理论_第3页
强度计算.基本概念:韧性:12.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理论_第4页
强度计算.基本概念:韧性:12.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强度计算.基本概念:韧性:12.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理论1强度计算: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理论1.1绪论1.1.1韧性材料的重要性韧性材料在工程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在承受冲击或动态载荷时吸收大量能量而不发生断裂,这种特性对于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例如,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结构和机械工程中,使用韧性材料可以减少事故风险,延长设备寿命。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理论是理解材料在极端条件下行为的关键,它帮助工程师设计出更安全、更高效的产品。1.1.2塑性变形的基本原理塑性变形是指材料在超过其弹性极限后发生的永久变形。这一过程涉及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的改变,如晶粒的滑移和孪生。塑性变形理论主要研究材料在塑性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如何预测材料的塑性行为。在韧性材料中,塑性变形是吸收能量、防止脆性断裂的重要机制。1.1.2.1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应变曲线是描述材料塑性变形行为的基本工具。曲线上的关键点包括弹性极限、屈服点、抗拉强度和断裂点。弹性极限是材料从弹性变形过渡到塑性变形的临界点。屈服点标志着材料开始发生显著塑性变形的点。抗拉强度是材料在断裂前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断裂点则是材料完全断裂的点。1.1.2.2塑性变形的数学模型塑性变形的数学模型通常基于塑性理论,如Tresca屈服准则和vonMises屈服准则。这些理论提供了计算材料塑性变形时应力状态的方法。例如,vonMises屈服准则定义了一个材料屈服的等效应力,该等效应力与材料的屈服强度有关。#示例:计算等效应力(vonMises屈服准则)

importnumpyasnp

defvon_mises_stress(sxx,syy,szz,sxy,syz,szx):

"""

计算等效应力(vonMises屈服准则)

参数:

sxx,syy,szz:正应力分量

sxy,syz,szx:切应力分量

返回:

等效应力

"""

s1=sxx-syy

s2=syy-szz

s3=szz-sxx

s4=3*(sxy**2+syz**2+szx**2)

returnnp.sqrt(0.5*((s1**2+s2**2+s3**2)+s4))

#示例数据

sxx=100#MPa

syy=50#MPa

szz=25#MPa

sxy=15#MPa

syz=10#MPa

szx=5#MPa

#计算等效应力

sigma_von_mises=von_mises_stress(sxx,syy,szz,sxy,syz,szx)

print(f"等效应力:{sigma_von_mises}MPa")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vonMises屈服准则计算等效应力。通过输入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表示材料整体应力状态的值,这对于判断材料是否屈服非常有用。1.1.2.3塑性变形的工程应用在工程设计中,塑性变形理论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材料选择:根据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选择适合特定应用的材料。结构设计:设计能够承受塑性变形的结构,以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疲劳分析:评估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塑性变形,预测疲劳寿命。断裂力学:研究塑性变形对材料断裂行为的影响,防止脆性断裂。通过深入理解塑性变形的基本原理,工程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和优化产品,确保它们在各种载荷条件下都能安全运行。2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2.1位错理论简介位错理论是理解韧性材料塑性变形的关键。位错,作为晶体结构中的线缺陷,是材料塑性变形的主要载体。在晶体中,位错的存在使得材料可以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滑移,从而实现塑性变形。位错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2.1.1刃型位错刃型位错可以想象为在晶体中插入或移除一层原子的结果。它在晶体中形成一个“边缘”,在边缘的一侧,原子层比另一侧多出一层,这种多余的原子层就形成了位错线。刃型位错的运动是通过位错线的滑移来实现的,当外力作用于晶体时,位错线会沿着滑移面移动,从而导致材料的塑性变形。2.1.2螺型位错螺型位错则像是晶体中的一根螺旋线,它是由晶体生长过程中原子的错位造成的。螺型位错的运动是通过位错线的旋转来实现的,这种旋转运动同样可以导致材料的塑性变形。位错理论不仅解释了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还为材料的强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通过控制材料中的位错密度,可以改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位错与晶体中的其他缺陷(如空位、晶界等)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材料的性能。2.2晶粒尺寸对韧性的影响晶粒尺寸是影响韧性材料塑性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晶粒,即晶体中的小区域,其内部原子排列规则,但与相邻晶粒的排列方向不同。晶粒尺寸的大小,即晶粒的平均直径,对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有显著影响。2.2.1细晶强化细晶强化是通过减小晶粒尺寸来提高材料强度的一种方法。晶粒越小,晶界越多,位错在晶粒内部的运动路径就越短,遇到晶界阻碍的几率就越大,因此需要更大的外力才能使位错移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强度。这种现象可以用Hall-Petch公式来描述:σ其中,σy是材料的屈服强度,σ0是材料的固有强度,k是材料常数,2.2.2韧性与晶粒尺寸韧性材料的韧性也受到晶粒尺寸的影响。一般而言,细晶粒材料具有更好的韧性。这是因为细晶粒材料中的裂纹扩展路径更曲折,裂纹在扩展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从而提高了材料的韧性。此外,细晶粒材料中的位错密度较高,位错的运动可以有效阻止裂纹的扩展,进一步提高材料的韧性。2.2.3实例分析假设我们有两块材料,一块是粗晶粒材料,晶粒尺寸为100微米,另一块是细晶粒材料,晶粒尺寸为10微米。根据Hall-Petch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两块材料的屈服强度差异。假设材料的固有强度σ0为100MPa,材料常数k为10MPa⋅对于粗晶粒材料:σ对于细晶粒材料: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细晶粒材料的屈服强度明显高于粗晶粒材料,这体现了细晶强化的效果。2.2.4结论通过位错理论和晶粒尺寸对韧性的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细晶强化不仅提高了材料的强度,还增强了材料的韧性,这对于设计高性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控制材料的加工工艺,如热处理、冷加工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晶粒尺寸,从而优化材料的性能。3塑性变形的数学描述塑性变形是材料在超过其弹性极限后发生的一种永久变形,这种变形不会在去除外力后恢复。在韧性材料中,塑性变形是其承受高应力而不立即断裂的关键特性。理解塑性变形的数学描述对于设计和分析承受高载荷的结构至关重要。3.1应力应变关系3.1.1原理应力应变关系描述了材料在受力时的响应。在塑性变形阶段,这种关系通常是非线性的。对于韧性材料,塑性变形开始于屈服点,之后材料会经历塑性流动,直到断裂。3.1.1.1线弹性阶段在材料的线弹性阶段,应力和应变之间遵循胡克定律,即:σ其中,σ是应力,ϵ是应变,E是材料的弹性模量。3.1.1.2塑性阶段进入塑性阶段后,应力应变关系变得复杂。一个常见的模型是理想塑性模型,其中材料在达到屈服应力后,应力保持不变,而应变继续增加。然而,更精确的模型,如硬化模型,考虑了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增加。3.1.2内容在塑性阶段,应力应变关系可以通过塑性本构方程来描述。这些方程考虑了材料的塑性流动和硬化行为。例如,伊辛模型(IsotropicHardeningModel)描述了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均匀硬化的行为:σ其中,K是初始屈服应力,H是硬化模量,ϵp3.2塑性应变的计算方法3.2.1原理塑性应变是材料在塑性阶段发生的永久变形量。计算塑性应变的方法依赖于材料的本构模型和加载历史。在韧性材料中,塑性应变的计算对于预测材料的最终变形和可能的失效点至关重要。3.2.2内容塑性应变可以通过积分应力应变曲线来计算。在理想塑性模型中,塑性应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ϵ其中,σy在硬化模型中,塑性应变的计算需要考虑硬化模量的影响。例如,使用伊辛模型,塑性应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ϵ3.2.3示例假设我们有以下数据:弹性模量E屈服应力σ硬化模量H初始屈服应力K当前应力σ我们可以使用Python来计算塑性应变:#定义材料参数

E=200e9#弹性模量,单位:Pa

sigma_y=250e6#屈服应力,单位:Pa

H=100e6#硬化模量,单位:Pa

K=250e6#初始屈服应力,单位:Pa

sigma=350e6#当前应力,单位:Pa

#计算塑性应变

ifsigma>sigma_y:

epsilon_p=(sigma-K)/H

else:

epsilon_p=0

#输出结果

print(f"塑性应变:{epsilon_p:.6f}")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定义了材料的参数,然后根据应力是否超过屈服应力来判断是否进入塑性阶段。如果进入塑性阶段,我们使用硬化模型的公式来计算塑性应变。最后,我们输出计算得到的塑性应变值。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韧性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塑性应变,这对于结构设计和材料性能分析具有重要意义。4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行为4.1冷变形与热变形的区别4.1.1冷变形冷变形是指材料在低于其再结晶温度下进行的塑性变形。在冷变形过程中,材料的微观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如晶粒被拉长、细化,位错密度增加,从而导致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但塑性和韧性下降。冷变形后,材料通常需要进行退火处理以恢复其塑性和韧性,同时消除加工硬化。4.1.1.1示例假设我们有一块低碳钢材料,在室温下进行拉伸试验。初始时,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塑性,但在达到一定应变后,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开始减弱,这是因为冷变形导致的加工硬化现象。4.1.2热变形热变形是指材料在高于其再结晶温度下进行的塑性变形。在热变形过程中,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与冷变形不同,由于温度较高,原子活动性增强,位错能够更容易地移动和重组,因此材料在热变形过程中不会出现显著的加工硬化现象,反而可能因为动态再结晶而使材料的微观结构得到改善,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4.1.2.1示例同样以低碳钢为例,如果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拉伸试验,如在800°C左右,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将显著提高,这是因为热变形条件下,材料的动态再结晶过程可以有效消除位错密度的增加,保持材料的塑性和韧性。4.2加工硬化现象解析加工硬化,也称为冷作硬化,是指材料在冷变形过程中,由于位错密度的增加,导致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加工硬化是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可以通过控制变形程度来调整材料的性能。4.2.1机理加工硬化主要由以下几种机理引起:1.位错密度增加: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在材料内部移动并相互交缠,形成复杂的位错网络,增加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强度。2.晶粒细化:冷变形过程中,晶粒被拉长,但在进一步变形时,晶粒内部的位错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晶粒开始分裂,形成更小的晶粒,这种晶粒细化现象也提高了材料的强度。3.固溶强化:在合金材料中,冷变形可以促使溶质原子在位错线上偏聚,增加位错运动的阻力,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4.2.2控制与应用加工硬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控制和应用:1.中间退火:在冷变形过程中,通过中间退火处理,可以消除加工硬化,恢复材料的塑性和韧性,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塑性变形。2.冷变形程度控制:通过控制冷变形的程度,可以调整材料的强度和塑性之间的平衡,以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3.热处理: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如淬火和回火,可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带来的负面影响。4.2.2.1示例假设我们有一块铝合金材料,需要通过冷变形来提高其强度。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冷轧的压下率来调整材料的加工硬化程度。例如,如果初始压下率为30%,材料的强度将有所提高,但塑性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如果进一步增加压下率到60%,材料的强度将进一步提高,但塑性将显著下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冷变形程度,以达到最佳的材料性能。以上内容详细介绍了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行为,包括冷变形与热变形的区别,以及加工硬化现象的解析。通过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材料的塑性变形过程,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5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5.1强度与塑性的关系在材料科学中,强度和塑性是评估材料性能的两个关键参数。强度指的是材料抵抗外力而不发生永久变形或断裂的能力,而塑性则描述了材料在受力时能够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立即断裂的特性。塑性变形对材料强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工硬化(WorkHardening):当材料经历塑性变形时,其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材料的强度增加。这是因为塑性变形会增加材料内部的位错密度,从而提高其对进一步变形的抵抗能力。例如,冷加工金属材料时,其强度会显著提高,但同时塑性会降低。晶粒细化(GrainRefinement):塑性变形还可以通过细化晶粒来提高材料的强度。晶粒边界可以阻止位错的移动,因此,更小的晶粒意味着更多的晶粒边界,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这一原理在金属加工中被广泛应用,如通过锻造或轧制来细化晶粒,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残余应力(ResidualStress):塑性变形后,材料内部可能会留下残余应力,这些应力可以是压应力或拉应力。残余压应力可以提高材料的疲劳寿命,而残余拉应力则可能降低材料的疲劳性能。因此,控制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残余应力分布对于优化材料性能至关重要。5.2韧性材料的疲劳性能韧性材料,如许多金属和合金,因其在断裂前能够吸收大量能量而被广泛使用。然而,这些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即使应力远低于其静态强度,也可能发生疲劳断裂。塑性变形对韧性材料的疲劳性能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疲劳裂纹的萌生(FatigueCrackInitiation):塑性变形可以促进疲劳裂纹的萌生。在材料表面或内部的缺陷处,塑性变形会集中应力,形成应力集中点,从而加速裂纹的形成。例如,金属表面的划痕或内部的夹杂物,在循环载荷作用下,会成为疲劳裂纹的起源。裂纹扩展(CrackPropagation):塑性变形还会影响疲劳裂纹的扩展速率。在裂纹尖端,塑性变形会形成一个塑性区,这个区域的尺寸和形状会影响裂纹的扩展。通常,塑性区越大,裂纹扩展速率越慢,因为塑性变形消耗了裂纹扩展所需的能量。然而,过大的塑性区也可能导致裂纹快速扩展,因为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被耗尽。裂纹路径的改变(CrackPathAlteration):在塑性变形过程中,裂纹路径可能会发生改变,这取决于材料的塑性流动特性。例如,在某些情况下,裂纹可能会绕过硬质相或沿晶界扩展,而不是直接穿过晶粒,这种现象被称为裂纹偏转或裂纹桥接,可以提高材料的疲劳寿命。5.2.1示例:计算塑性变形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假设我们有一块韧性材料,其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受塑性变形影响。我们可以使用Paris公式来估算裂纹扩展速率,该公式为:d其中,da/dN是裂纹扩展速率,ΔK5.2.1.1数据样例材料:铝6061-T6C=m初始裂纹长度:a0应力强度因子范围:ΔK=5.2.1.2代码示例#Python代码示例:计算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定义材料常数

C=1.2e-11#m/cycle

m=3.5

#定义应力强度因子范围

delta_K=50#MPa*sqrt(m)

#计算裂纹扩展速率

da_dN=C*(delta_K**m)

#输出结果

print(f"裂纹扩展速率:{da_dN:.2e}m/cycle")这段代码使用了Python语言,通过定义材料常数和应力强度因子范围,计算了疲劳裂纹的扩展速率。结果表明,塑性变形对裂纹扩展速率有直接影响,通过调整ΔK5.2.2结论塑性变形对韧性材料的强度和疲劳性能有深远的影响。通过理解这些影响,可以优化材料的加工工艺,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寿命。在设计和选择材料时,考虑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6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控制6.1变形温度的控制在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过程中,变形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温度不仅影响材料的强度和塑性,还影响其韧性。在高温下,材料的原子活动性增强,使得塑性变形更容易进行,同时也能减少变形过程中的应力集中,从而提高材料的韧性。然而,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材料的晶粒长大,影响其机械性能。因此,合理控制变形温度是确保韧性材料性能的关键。6.1.1原理变形温度的控制主要基于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热力学稳定性。对于大多数金属材料,存在一个临界温度范围,在此范围内,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最佳。低于此范围,材料可能变得脆硬,难以变形;高于此范围,材料的晶粒可能长大,导致性能下降。6.1.2实践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如热轧、锻造等工艺,变形温度的控制是通过加热炉和冷却系统实现的。例如,对于低碳钢,其最佳变形温度通常在1100°C至1300°C之间。通过精确控制加热炉的温度,确保材料在这一温度范围内进行塑性变形,可以有效提高其韧性。6.2变形速率的影响变形速率对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也有显著影响。较高的变形速率通常会导致材料的强度增加,但同时可能降低其塑性和韧性。这是因为高速变形下,材料内部的位错运动受到限制,不能充分进行塑性流动,从而影响韧性。6.2.1原理变形速率影响材料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通过影响材料内部的位错密度和位错运动速度。在低速变形下,位错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排列,形成更稳定的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而在高速变形下,位错的运动受到限制,位错密度增加,导致材料内部应力集中,韧性下降。6.2.2实践应用在设计韧性材料的加工工艺时,需要考虑变形速率的影响。例如,在冲压工艺中,通过调整冲压机的速度,可以控制变形速率,从而影响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在高速冲压下,材料可能需要更高的预热温度,以确保其塑性变形能力。6.2.3数据样例与分析假设我们有一组低碳钢在不同变形速率下的塑性变形实验数据,如下所示:变形速率(s^-1)屈服强度(MPa)延伸率(%)0.001200500.1250401300301035020从上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变形速率的增加,低碳钢的屈服强度逐渐增加,而延伸率逐渐下降。这表明,高速变形下,材料的强度增加,但塑性和韧性降低。在设计加工工艺时,需要根据材料的使用需求,合理选择变形速率。6.3结论控制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需要综合考虑变形温度和变形速率的影响。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参数,可以优化材料的塑性和韧性,满足不同工业应用的需求。7强度计算:韧性材料的塑性变形理论7.1案例分析7.1.1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案例7.1.1.1原理与内容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其内部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通过位错的运动来实现。位错是金属晶体结构中的线缺陷,当外力作用于金属材料时,位错会沿着晶格滑移,导致材料的塑性变形。塑性变形理论主要研究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位错运动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材料性能变化。7.1.1.2案例描述考虑一块低碳钢试样,在室温下进行拉伸试验。低碳钢因其较低的碳含量,具有良好的塑性,是研究塑性变形的理想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低碳钢试样首先经历弹性变形阶段,应力与应变成线性关系,遵循胡克定律。当应力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时,试样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此时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变得非线性,材料开始发生永久变形。7.1.1.3数据样例假设低碳钢试样的屈服强度为250MPa,弹性模量为200GPa。在拉伸试验中,当应力达到250MPa时,试样开始塑性变形。应力继续增加至300MPa,此时试样的应变从0.002增加到0.02。7.1.1.4代码示例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模拟低碳钢塑性变形的简单示例:#模拟低碳钢塑性变形

importnumpyasnp

#定义材料参数

yield_strength=250e6#屈服强度,单位:Pa

elastic_modulus=200e9#弹性模量,单位:Pa

#定义应力应变关系函数

defstress_strain(stress,strain):

ifstress<yield_strength:

#弹性阶段

returnstress,strain*elastic_modulus

else:

#塑性阶段

#简化模型:应力超过屈服强度后,应变线性增加

returnstress,yield_strength/elastic_modulus+(stress-yield_strength)/(300e6-yield_strength)*(0.02-0.002)

#应力范围

stresses=np.linspace(0,300e6,100)

#计算应变

strains=[stress_strain(s,0)[1]forsinstresses]

#输出结果

fors,einzip(stresses,strains):

print(f"应力:{s/1e6:.2f}MPa,应变:{e:.4f}")7.1.2复合材料的韧性增强机制7.1.2.1原理与内容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而成,通过优化材料的组合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韧性。韧性增强机制主要包括纤维桥接、裂纹偏转、纤维拔出和基体塑性变形等。这些机制可以延缓裂纹的扩展,增加材料吸收能量的能力,从而提高韧性。7.1.2.2案例描述以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例,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碳纤维可以桥接裂纹,阻止裂纹的进一步扩展。同时,裂纹在遇到纤维时会发生偏转,消耗更多的能量。此外,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效应,如纤维拔出,也会消耗能量,增加材料的韧性。基体的塑性变形同样可以吸收能量,延缓裂纹的扩展。7.1.2.3数据样例假设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受到冲击时,裂纹扩展速度从100mm/s降低到50mm/s,这表明材料的韧性得到了显著增强。7.1.2.4代码示例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模拟复合材料韧性增强的简化模型:#模拟复合材料韧性增强

importnumpyasnp

#定义材料参数

initial_crack_speed=100#初始裂纹扩展速度,单位:mm/s

reduced_crack_speed=50#裂纹扩展速度降低后的速度,单位:mm/s

#定义韧性增强函数

deftoughness_enhancement(impact_energy):

#简化模型:冲击能量越高,裂纹扩展速度降低越明显

ifimpact_energy<100:

returninitial_crack_speed

else:

returnreduced_crack_speed+(impact_energy-100)*(initial_crack_speed-reduced_crack_speed)/1000

#冲击能量范围

impact_energies=np.linspace(0,1000,100)

#计算裂纹扩展速度

crack_speeds=[toughness_enhancement(e)foreinimpact_energies]

#输出结果

fore,sinzip(impact_energies,crack_speeds):

print(f"冲击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