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2)病理上
整体性3)诊治上的一体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
影响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
响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产生病理变化的
整个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
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
别、孤立现象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
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
程
辨证: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论治:因证立
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
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体质有异,故反映
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大
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以用大致相同
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
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
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气:在古代哲学中,与精基本同义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等几种
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有气与形、形
与形、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2、使万物得以相互
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
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
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即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
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
体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
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相联
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
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二、基本内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概括人体的
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分析四诊的资料2、概括疾病的
证候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2、确定治疗的原则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
运动变化。
二)特性:水曰润下,火日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
曰稼稽(se)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类比法,推演络绎法
二、基本内容一)相生相克二)制化与胜复三)相乘
与相侮
四)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2、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
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的传变2、相
克关系的传变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2、推断病情
的轻重顺逆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2、控制疾病的传
变
3、确定治则治法4、指导针灸取穴5、指导情志疾病的
治疗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二、注重整体观念三、擅长哲学思维1、
中和思维2、类比思维四、强调功能关系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基本概念: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二、形成: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
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特点: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者,藏精气而
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
能满;奇恒之腑,藏于阴而象于地,藏而不泻。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念: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2、五脏之气3、五脏之阴阳
二)五脏精气阴阳1、五脏藏精2、精化为气3、气分阴
阳
第二节五脏
一、心(君主)生之本
一)部位:位于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卫
护
二)主要生理机能:主血脉、主藏神
三)生理特征:为阳脏而主通明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
在窍为舌
3、在志为喜4、在液为汗:心精心血为汗液化
生之源
5、与夏气相通应
二、肺(相傅)气之本
-)部位: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分叶,左
二右三
二)主要生理机能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肺是
气交换的场所,全身气机的调节2)主一身之气气的
生成(宗气)
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
输布和排泄
3、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
三)生理特征:1、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3、肺气主宣发
和肃降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发,其华在毛2、在
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3、在志为忧(悲)4、在液为涕5、
与秋气相通应
三、脾仓之本荥之居
一)部位:位于腹中,在膈之下,与胃相邻
二)主要生理机能1、主运化运化食物和水液
2、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
溢出体外的功能
三)生理特征:1、脾气主升
升清:实际是脾气运化功能的表现形式
升举内脏:脾气上升能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
垂的作用
2、喜燥恶湿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肉,主四肢:指脾气
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
系“脾病而四肢不用”2、在窍为口:指人的食欲、口味与
脾气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其华在唇: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
映脾精、脾气的盛衰3、在志为思:指脾的生理机能与思志
有关思虑太过伤脾4、在液为涎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四、肝(将军之官)罢极之本
一)部位: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
二)主要生理机能主藏血、主疏泄
三)生理特征: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在窍为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5、与春
气相通应
五、肾(作强)水藏
一)部位: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二)主要生理机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天癸
2、主水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及
肾阴肾阳通过对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的资助和促进作用,主
司和调节着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纳气: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
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三)生理特征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守位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2、在窍为耳及二阴3、在志为恐4、在液为唾5、
与冬气相通应
第三节六腑
一、胆中正之官(亦为奇恒之府)
-)主要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
二)为奇恒之腑
一田
—、月
-)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纳水谷2、主腐熟水谷
二)生理特性:1、主通降2、喜润恶燥
三、小肠受盛之官
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盛化物2、主泌别清浊
四、大肠传化之官
主要生理功能:1、主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
五、膀胱“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也”
主要生理功能:1、贮存尿液2、排泄尿液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二)部位之三焦:1、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诸气2)
运行水液
2、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r上焦如雾,中焦如
讴,下焦如渎”上焦一般为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及头面部,
生理特点是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即宣发卫气;中焦是指膈以
下、脐以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中焦具有消化、吸收
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一般为脐以下的部
位,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及下
肢,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糟粕和尿液。
第四节奇恒之腑
——、脑
-)主要生理功能:1、主宰生命活动2、主精神意识3、
主感觉运动
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脑与肾的关系最密切
二、女子胞
一)主要生理功能:1、主持月经2、孕育胎儿
二)与脏腑经脉的关系:1、与脏腑及天的关系
2、与经脉的关系(冲、任、督、带)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心
主血肺主气,朝百脉
二)心与脾: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
互协调心主血,脾生血
三)心与肝: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心主神
志肝主疏泄,肝藏血
四)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共济
五)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
六)肺与肝: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肺主宣发肃降,肝主疏泄
七)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肺通调水道,肾主水;肺主气,肾主纳气
八)肝与脾: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
调关系
九)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肝藏
血肾藏精
十)脾与肾: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水液代谢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尤为脏腑
经络进行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的总体表现的统称。
精是禀受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精华物质,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两神相博,和而成形,是谓精"以母为基,以父为
楣“
精的多种含义:
本始含义:生殖之精广义:一切精微物质
一般意义: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
人体中精的代谢:
(-)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2、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化为脏腑之精
(二)精的贮藏与施泻
1、精的贮藏:五脏/主要藏于肾
2、精的施泄:A、分藏于脏腑,濡养、化生气
血津液;
B、生殖之精有度排泄以繁衍生
4
叩
人体之精的分类:(1)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2)脏腑之精(3)生殖之精
第一节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自然界的清气
(二)相关脏腑的功能:1、肾为生气之根2、脾胃为生
气之源3、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运动
1、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2、气的运功形式:升、降、出、入
3、气运动的意义: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升降出入
运动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在上者宜降(心肺),在下者宜升(肝),
在中为升降之枢纽(脾);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欲升
5、气运动的失常r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
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气滞: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
气闭:气内结于内,不能外出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内守
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
肝气郁结等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2、气化的形式:新陈代谢;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三)气化和气机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的根本,气的运动形式在气化
过程中得以体现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和调控作用:推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及脏腑经络功能;推动血
液、津液的生成、运行、
输布及排泄
调控: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
着生命活动
*温煦和凉润作用:温煦: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
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
经络的生理活动
凉润: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
热的特性
*防御作用:护防肌表,抵御外邪及驱外出的作用
*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液态物质。如血、津
液等
*中介作用:脏腑之间依赖气互相联系(感应专题信息
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自然界之
清气
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后天水谷之精充养先天之精而化
生元气,水查之精又化生为行于脉中的营气和行于脉
外的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聚于胸中者化生为宗
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元气: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
力。主要由肾脏的先天之气化生,通过三焦循性
全身。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
节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
皇包一谷气与清气结合而居于胸中之气。积聚于胸中,
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循三焦而资
元气,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技能相关。
卫气一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的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
水谷精微。运行于脉外,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膜
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抗御外邪。
宜气一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来源于脾胃的运化
的水谷精微。运行于脉中,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第三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循行脉内富有营养红色液态物质,是构
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它们在
脾胃、心肺、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
经一系列气化过程,而得以化生为血
液。
※化生之源: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
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
成分,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所以
血液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
为其化生之源。
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1、气的推动与固摄,温煦与凉润协
调平衡是主要的因素2、血液
充盈与质量3、脉道完整与通畅
4、寒热因素
(二X相关脏腑功能:全身个脏腑功能正
常,特别是心、肝、脾、肺四
脏。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
治节,肝主疏泄、藏血,脾统
血O
四、血的功能:(一)濡养: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含有
人体所需要的丰富营养物质。
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六腑,
外达皮肉筋骨,不断的对全身
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
润作用,以维持个脏腑组织器
官发挥生理功能,保证人体生
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体现:1、面色红润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华4、运动自如
血的功能失调: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
干燥,肌体麻木或肌端麻木,
运动不灵活。或惊悸,失眠,
多梦或烦躁,恍惚,甚至昏迷
等。
(二)化神:血是情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
的营养,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盛,
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情志活
动。
第四节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
括个脏腑组织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
液、涕、泪、唾等
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
孔窍,并渗住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其性剽急滑利;灌注于
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二、津液的代谢:
(一)、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
的运化以及有关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生成。
(二)、津液的布输:津液的布输主要是依靠脾、肾、
肺、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
成
脾: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将津液布散全身;
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
肺:肺主宣降,调通水道。接受来自脾转输的
津液,向上宣发至上,向下萧降,转至肾、
膀胱,排出代谢物。
肾:对津液布输代谢期起主宰作用。一指水液
在其它的脏腑部位的代谢都离不开肾阳
的温煦蒸腾的激发作用与肾阳的凉润制
热的调控作用。
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则水行,保
持水道的畅通,促进了津液输布的畅通。
三焦:三焦未水液呵诸气运行的通道,三焦的
通利保证了诸多脏腑输布津液的道路通
畅。于是津液才能升降出入,在体内正
常的流注布散。
(三)、津液的排泄:主要是通过尿液和汗液来完
成O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津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又有着丰
富的濡养作用
(二\充养血脉:津液入脉,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
部分;津液有调节血液浓度的作
用。
(三)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
的总体表现的统称。
二、神的生成:(一)精气血津液为化身之源
(二)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如
任物、意、志、思、虑、智,产
生情志活动。
神:是指住在人体生命活动,产生思维功能的灵明神
气一是指最一种精微的气或气
的特殊表现形式);二是指灵明
神气所具有的意识、思维、情志
心理活动。
五神是不同分类精神活动的灵明神气的分别命名,四
神统摄于心反映了万物一元的
思想:凡情志之属,为心所统,
反映了万物互为制约,普遍联系
的思想。
三、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气对血: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气为血之
帅)
临床运用:①血虚时,血+补气;②血瘀时,活血+行
气;③气虚出血时,补气+
止血
※血对气:A.血能养气B.血能载气
(血为气之母)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㈠气能生津㈡气能行津㈢气能摄
津
㈣津能生气㈤津能载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二)津血
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㈠气能生精摄精㈡精能化气
㈢精气化神㈣神驭精气
第四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
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
导信息的通道。
经:路径之意,是主干络:网络、联络之意,是分支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1、古代长期的医疗与养生实践一磋
刺、导引、推拿、气功/病理表现2、阴阳五行的指导和渗
透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主要有正经、奇经和经别三大类
二)络脉:有别络、浮络与孙络之分
三)连属部分:外连经筋、皮部,内络属脏腑:十二经脉与其
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属;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
相连系——络
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缘
手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上肢中线
手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上肢后缘
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下肢前缘
足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下肢中线
足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下肢后缘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主要功能: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的
气血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二、奇经八脉各自的循行及功能
一)督脉:总督、统率
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
2、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二)任脉:担任、妊养
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
2、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机能及妊娠有关。
三)冲脉:冲要
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行于人体前后上下。
2、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妇女月经有关。
四)带脉
1、循行部位:起于季胁,环腰如带。
2、功能:约束纵行的诸脉,调节脉气,主司妇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功能: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
六)阴阳维脉功能:维络诸阳诸阴,维系全身经脉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
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循行特点:“离、入、出、合”
二、别络:从经脉中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十二经
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为
“十五别络”。若加上胃之大络,又称“十六别络”。
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别络在本经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
相互联络。任脉的别络分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分布于背部。
脾之大络分布在胸胁部。
三、经筋: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四、皮部:十二经脉之气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与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沟通联系作用: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2、脏腑与官窍
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输渗灌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1、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
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诊断2、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2、指导药物
治疗
第五章体质
第六章病因
第一节
六淫是指源于自然界,多以肌表、口鼻侵入人而发病的病因。
一、六淫的概念与共同的致病特点
一)概念: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
然界气候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的总称。
二)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
相兼性5.转化性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风邪
1、概念: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
邪,称为风邪。
2、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善行数变善行:
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的特性数变:指风邪具有变
幻无常,发病迅速的特点3)风性主动致病具有动摇不
定的特征4)为百病之长
一是指风邪常兼有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
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二)寒邪
1、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伤寒:寒邪伤与肌表,阻遏卫阳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
及脏腑阳气
2、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凝结、阻滞不通)3)寒性收引:收缩牵引
拘急
三)湿邪
1、概念: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
邪,称为湿邪。致外湿病长夏之气
2、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重:沉重、重着浊:浑浊、秽浊(排泄物、
分泌物)3)湿性粘滞粘:粘腻症状的粘滞性滞:
停滞病程的缠绵性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四)燥邪
1、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
燥邪。
温燥:初秋,夏热之余气合燥凉燥:深秋,近冬之寒气合
燥
2、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邪,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阴
五)火(热)邪
1、概念: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
(少火及壮火的概念)为外热病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
极。热属邪气,热多从外感,热性弥散,活性火性结聚。火
——少火:温煦、生化之正常阳气。壮火——火热之邪。(亢
盛)
2、性质和致病特点:1)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伤
津耗气
3)火热易生风,动血4)火热易扰心神5)火热易致
肿疡
六)暑邪
1、概念: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
称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暑病只有外感,
没有内生。
伤暑:起病缓,病情轻中暑:发病急,病情重
2、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
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夹湿
第二节疳气
一、疳气的概念:疳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
邪。
传染途径:空气、饮食、蚊虫叮咬等
二、疡气的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产生的因素:1.气候因素2、环境因素3.预防因素
4.社会因素
第三节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概念:狭义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常的情志变化。广义即泛指精神情绪活动
致病条件:突然、强烈、持久(超过人的生理调节范围)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五脏精气血物质基础情志
活动
病理/生理:脏腑气血变化影响情志变化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1、七情首先影响心神2、七情损伤相
应之脏(七情太过: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
忧伤肺)3.数情交织,多伤及心肝脾4.易损伤潜病之脏
腑
潜病: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过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喜则气缓:暴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悲则气消: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
恐则气下:过恐使肾气不固,气泻于下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心气涣散,神无所归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致脾气郁结
五志化火:七情所致之气郁,过久化热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疾病;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疾病;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的病证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第四节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过饥:气血化生乏源
过饱:食积引起聚湿生痰,郁久化热,气血不畅
二、饮食不洁1、胃肠道病2、寄生虫病3、食物中毒
三、饮食偏嗜五味偏嗜:本脏之气盛,而乘己所胜之胜
寒热偏嗜:过食生冷寒凉——损脾胃阳气——内生寒湿
偏嗜辛温燥热——胃肠积热——化燥伤阴
偏嗜饮酒一一内生湿热
食类偏嗜
第五节劳逸失度“劳则气耗”
一、过劳一)劳力过度:劳则气耗,损伤形体二)劳神
过度:劳神伤血(心脾)三)房劳过度:房劳伤精(肾)
二、过逸引起气血水不畅;全身虚弱(脾不健运——气血
虚);用脑过少、神气衰弱
第六节病理产物
水湿痰饮、瘀血、结石(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一、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1、湿聚为水,积水为饮,饮凝成痰2、稠浊者为痰,清
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
痰一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有形
无形之痰:辨证求因/治疗反证
一)形成1、外感六淫2、七情内伤3、饮食劳逸
三焦膀胱肺脾肾肝气化失常——水停而成
二)致病特点1、阻滞气血运行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3、
易扰乱神明4、影响水液代谢
二、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的病理性
产物,以及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之中的病理变
化。
一)形成:外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劳逸太过,以
及外伤等原因。气血功能失调
1.气虚血瘀2.气滞血瘀3.血寒致瘀4.血热成瘀
5、血出致瘀
二)致病特点:1、易于阻滞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3、影
响新血生成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三)病证特点:1.疼痛:多刺痛,亦可发为绞痛;部位固定
不移,疼痛拒按,夜间加剧。
2.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外伤性);在体内
多为积(质硬、压痛卜
3.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4.望诊:面部、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皮下紫斑;面色黑、肌肤甲错。
5.脉诊:涩、迟、弦、结、代脉。
三、结石
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
理产物,称为结石。
-)结石的形成
1.饮食不节
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一胆结石
空腹食柿子一胃结石
水质一肾结石
2.情志内伤
肝胆气郁,肝失疏泄,胆汁蕴结,煎熬成石
3.药物服用不当
4、体质差异
二)致病特点1.多发于六腑等脏器2.病程较长,症状不定
3.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水湿停滞一痰有形的病理产物
血液瘀阻一瘀阻滞气机
湿热煎熬一石病程长,致病广三者互相影响
第七节其他病因
一、外伤:指机械暴力等外力所致损伤
1、外力损伤2、烧烫伤3、冻伤4、虫兽所伤
二、诸虫——蛔虫、蜕虫、绦虫、钩虫、血吸虫
三、药邪:指因药物加工、使用不当而引起疾病发生的一类
致病因素
-)形成:1、用药过量
2、炮制不当
3、配伍不当
4、用法不当
二)致病特点
1.多表现为中毒症状
2.发病急,病势易趋危重状态
3.加重病情,变生其它疾病
四、医过:因医生的过失而加重病情或滋生它疾
一)形成:1、言行不当2、处方草率3、诊治失误
二)致病特点:1、易致情志异常波动2、加重病情,变生
其它疾病
五、先天因素:指人未出生前已经潜伏着的可以致病的因素。
包括源于父母的遗传性病因和在胎儿孕育期及分娩时所形
成的病因。
第七章发病
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
破坏,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
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及
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
第一节发病原理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是机体
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
1、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
力、抗邪能力和康复能力。气分阴阳——抵抗不同的邪气
2、正气的防御作用1)抵御外邪
2)驱邪外出
3)修复调节能力
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正虚感邪则发病2)正虚生邪则发病3)正气的强弱
可决定发病的证候类型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概念: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的、机体内产生的具有
致病作用的因素
2、侵害作用:1)导致机能失常
2)造成形质损伤3)改变个体体质特点
3、在发病中的作用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2)邪气影
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3)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4、在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三)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1、决定发病2、决定证
候类型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气候、地域
2.生活工作环境
3.情志因素
4.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
第二节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者。又称“卒发”、“顿发”。
临床常见:①新感伤寒或温病②疫疳致病③情志遽变
④毒物中毒
二、伏而后发
指某些病邪侵入人体,不当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
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
临床常见:①破伤风、狂犬病②伏暑、伏气温病
三、徐发
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
临床常见:①外感湿邪②思虑过度;房室不节等
四、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
临床常见:①间日疟反复发作一继发疟母②病毒性肝炎失
治误治一朦胀③糖尿病日久一目盲、坏疽等。
五、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和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临床见太阳少阳合
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
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或一个部位证
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临床常见气血两燔、胃脱
痛并发大出血等。
六、复发
-)复发的基本特点:1、
二)主要类型:1、疾病少愈及复发2、休止与复发交替
3、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
三)诱因
1、复感新邪2、食复3、劳复4、药复5、情志致复、
第八章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第一节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
发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
病邪气之间互相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特点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候。
形成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
表现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义
特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
点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成
表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疼痛喜按,二便失禁,
现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虚的病机:精气亏而虚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邪盛与正虚同时存在
虚中夹实一一正虚为主兼邪实,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一一邪实为主兼正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
伤证
2)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
由实转虚
3.虚实真假
(1)真虚假实
(2)真实假虚
二\邪正盛衰与病势的趋向和转归
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痊愈。
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将息调养,方能康复。
邪盛正虚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邪正相持多见于疾病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正虚邪恋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愈;
或留下后遗症。
二、阴阳失调
-)阴阳偏胜: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
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1.阳偏盛
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
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
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盛而阴未衰(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
机理:感受阳邪五志化火邪郁化火阴邪从阳化热
症状:壮热、面红、目赤、便干、苔黄、脉数等症状
临床特点:热、动、燥
2.阴偏胜
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
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
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气未衰(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
机理:感受寒湿
过食生冷
症状:形寒、肢冷、舌淡、下利、脉迟等症状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阴胜则阳病”
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
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机理: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劳倦内伤久病耗伤
症状:寒象: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舌淡脉迟等
虚象: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
临床特点: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最为重要。
鉴别:“阳虚则寒”:虚而有寒,以虚为主;“阴胜则
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2.阴偏衰
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
化气太过等阳气偏亢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机理: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化火
久病伤阴
症状:阴虚阳亢
阴虚火旺
阴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科研项目支持合作合同(2篇)
- 《建筑设备与安装建模 》课件-项目三 设备与系统
- 2025年上海市新版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2025中外影视合作合同样本
- 浙江省台州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 老年足病的临床护理
- 硬肿症的临床护理
- 第十四课使用表格规划网教学设计
- 新质生产力定义
- 2025年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长白山机场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小学生涯课件
- 目光礼仪培训
- 西藏拉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学期英语试题4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 设备验收方案
- 高中家长会 高三高考冲刺家长会课件
- 2025-2030中国触觉马达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修订版中小学生行为守则(2024版)
- 青岛 地块西海岸新区项目投标设计方案
- 【高考真题】河北省2024年普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试卷(含答案)
- PE特种设备焊工理论复习题库(带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