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研组教学计划进度安排_第1页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研组教学计划进度安排_第2页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研组教学计划进度安排_第3页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研组教学计划进度安排_第4页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研组教学计划进度安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研组教学计划进度安排一、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学期的历史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了解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要求学生能够识记基本的历史知识点,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最和意义并能简单分析历史现象。二、新旧教材对比变化本学期历史教学内容将按照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内容涵盖史前时期,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崩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孕育统一与民族交融等重要历史时期和事件。2024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百家争鸣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新增)第8课百家争鸣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衰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活动课第21课活动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新增)活动课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学史方法(新增内容)(一)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二)如何掌握历史纪年法(三)如何阅读历史地图通过教材目录可知,教科书依然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内容,这与历史教学中强调时间线索的重要性相符合。教科书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主题,这与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和重要事件的要求相一致。通过不同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与课程标准中培养历史思维和理解的目标相符。通过活动课和学史方法,教科书鼓励学生从考古发现中获取信息、掌握历史纪年法和阅读历史地图,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符合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教科书通过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与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目标相吻合。教科书中提到的科技与文化内容,可与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有所交叉,促进了跨学科学习。第一单元:描述的是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史前时期的内容。这个单元包括三课,分别聚焦于不同的主题: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介绍中国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北京人、山顶洞人,包括早期的人类如何生活、他们使用的工具、居住的地点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等。增加了郧县人、蓝田人的描述:增加了读图活动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这一课探讨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史前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这可能包括农业技术、作物种植、畜牧业的开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形成。增加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内容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课聚焦于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新增全部内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新增全部内容】、远古的传说,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包括早期的政治组织、宗教信仰、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它可能会讨论早期的城邦、王朝的形成,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基础。2022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史前时期的基本面貌,了解对中华文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了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它是如何促进早期文明形成的,进而促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增强文化认同感,也使学生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历史来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分析史前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学习与其他学科如地理、科学等结合起来,以促进全面理解。

第二单元:内容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从奴隶制王朝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这一课将介绍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朝的统治、西周的兴衰、中国最早的几个王朝: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和更替。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尽管其具体历史细节仍有争议。商朝以其高度发展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而著名。西周则见证了封建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周礼的建立。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东周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以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政治动荡为特点。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儒家思想的兴起时期,孔子等思想家开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战国时期是东周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以更加激烈的国家间战争和政治变革为特征。各国为了争霸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第7课

百家争鸣:这一课主要探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即“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哲学思想极为活跃的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学派相继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则重点介绍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新增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新增内容)等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2022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变迁,夏商周时期正是中国早期历史的关键阶段;学习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孔子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理解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如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区别及其演变;探索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色,了解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最后能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相关历史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评价不同历史人物和思想。第三单元:内容聚焦于秦汉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标志着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并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第9课

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介绍秦朝如何通过征服其他诸侯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包括秦始皇的统治和制度创新,以及他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重要措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讲述了秦朝末年由于严苛的法律、重税和劳役导致的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些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介绍了西汉的建立,以及文帝和景帝时期的统治。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的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以减轻赋税、鼓励农业发展和实行宽政而著称。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这一课探讨了西汉后期如何进一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和中央集权的加强。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这一课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以及最终的衰落。东汉是西汉之后的一个朝代,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政策和制度,但也经历了自己的兴衰过程。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这一课介绍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这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重要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探讨了秦汉时期在科技、艺术、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包括但不限于造纸术的发明、天文学的进步、儒家思想的发展等。2022版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国家统一的过程和意义;社会巨变和政治运动,如秦末的农民起义;了解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了解丝绸之路等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探索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正确、全面、辩证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第16课

三国鼎立:这一课介绍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以及它们各自的治理和发展。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分裂时期,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发源地。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一课讲述了西晋如何短暂地统一了中国,但很快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尤其是北方民族的内迁,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混乱。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这一课介绍了东晋的建立和南朝时期的政治情况,以及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探讨了北朝的政治情况,以及北方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和文化交流。北朝时期,多个非汉族政权的建立和统治,促进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期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介绍了这一时期在科技、艺术、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这一时期虽然政治上分裂,但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却有显著的发展,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2022年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包括政治分裂和民族交融;学习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如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人物;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以及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探究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包括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新增学史方法这一部分的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以及学习一些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活动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这一部分可能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考古发现来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这可能包括对古代遗址、文物的研究,以及对这些发现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和历史变迁的讨论。学史方法(一)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这一部分教授学生如何分析和解读考古出土的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学生可能会学习如何通过文物的样式、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来获取有关古代社会的信息。学史方法(二)如何掌握历史纪年法:这一部分介绍不同的历史纪年方法,如公元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并教授学生如何将这些纪年方法应用于历史研究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时间线和事件的顺序。学史方法(三)如何阅读历史地图:这一部分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和分析历史地图,包括了解地图上的符号、比例尺、地理位置等信息。通过历史地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变化和政治边界。2022版课程标准鼓励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分析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教授学生学习如何获取信息、纪年和阅读地图是重要的历史研究技能,有助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历史探究;这些活动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构建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全面理解,同时考古学、地理学和历史学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的学习机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通过生动的讲解、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探究性学习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五、实践活动与拓展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拓展其知识视野将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进行历史剧表演、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六、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将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等。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互相学习七、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将按照以下安排进行:第1-2周课程导入与史前时期学习第3-6周夏商西周的更迭与春秋战国纷争学习第7-10周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学习第11-14周期中考试复习与期中考试第15-16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学习第17-18周期末复习与考试通过本学期的历史教学计划,将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研组教学计划进度安排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课程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使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至关重要。以下为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地点、时间等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1)远古时代:人类的起源、中国史前文明、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诸子百家、战国争霸。(3)秦朝:秦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兴亡。2.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1)汉朝:汉朝的建立与发展、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汉朝的文化。(2)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