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专题突破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专题突破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专题突破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专题突破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专题突破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右图中两颗铲形门齿化石所属的古人类大约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C.三皇时代 D.龙山文化时代2.1973年,考古学家在某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考古中发现了一层至数层的谷壳、稻秆和稻叶等混合物,中间也有烧成炭的稻谷。据此推断,该遗址有可能属于()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红山文化3.商朝是依靠一系列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统治者创立了()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4.有学者称“(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密的封建王国……还带领所有能结合的民族,闯进了一个意识和组织上都倾向于‘天下一家’的境界”。文中“天下一家”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华夏认同5.据《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周王室权威被削弱 B.诸侯之间纷争不断C.分封制走向崩溃 D.宗法制逐渐瓦解6.春秋后期的一段铭文记载,楚王命令大臣司马营救伊洛之戎。这些戎人到楚国后,楚国“致邑”“立宗”,即给予戎人田邑并帮助他们建立了宗族组织。这促成了()A.江南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B.民族交融的加强C.地缘政治摒弃血缘纽带 D.分封制日益强化7.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8.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主张()A.以德治国 B.礼法并用 C.以民为本 D.教化民众9.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从而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邹衍10.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长城“西属流沙”,东汉高诱注解为“西起陇西临洮”。由此可推断秦朝的疆域最西已经到达我国现在的()A.青海省 B.甘肃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一月古时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加强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2.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秦始皇在全国推行()A.分封制 B.郡县制 C.内外服制 D.刺史制13.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A.徭役沉重 B.法律严苛 C.暴政统治 D.官吏贪腐14.《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一时期统治者尊奉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 B.以法治国 C.无为而治 D.外儒内法15.监察权力历来受到中央政府重视。汉代为了对官员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采取的措施是()A.盐铁官营 B.尊崇儒术 C.设置刺史 D.均输平准16.《汉书·诸侯王表》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 D.削弱王国势力17.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巴州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这说明西域()A.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B.政治秩序始终稳定C.经济发展依赖汉朝 D.大量保留中原文化18.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9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表中信息相关的历史现象是()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7寿命(岁)272323039363418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郡国并行制的实行C.外重内轻藩镇割据 D.少数民族内迁中原19.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阐述了协调平衡、调和阴阳、和解病机的治疗观;配伍精当、法则鲜明、“君臣佐使”的方剂原则。据此可知,《伤寒杂病论》()A.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蕴含了传统思想的理念C.总结了历代医药学成果 D.是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20.《汉书》中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后世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下列文学成就最早体现出“大一统”气度的是()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其中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及其与周王室的关系(见下表)。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地理位置晋同姓今山西卫同姓今河南北部鲁同姓今山东南部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燕同姓今北京一带材料二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见下图)。——以上材料均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的对象,并简述其分封的特点。(8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6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部分评价[战国]韩非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汉代]贾谊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等(1)根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方面说明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8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承秦制”秦制汉制律法秦律严酷汉高祖颁行《九章律》;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思想焚书坑儒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中期开始尊崇儒术中央官制以丞相为核心的官僚体制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地方管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武帝时,解决了王国问题,到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等整理根据表中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承秦制”这一观点的认识。(12分)1.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故选A项。2.B据材料“谷壳、稻秆和稻叶”“稻谷”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遗址可能属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故选B项;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其主要作物为粟,排除A、C两项;红山文化遗址处于辽河上游,其主要作物为粟、黍,排除D项。3.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故选B项;禅让制早在部落及部落联盟时期就已产生,排除A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排除C、D两项。4.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动“天下一家”格局的形成,故选A项;宗法制解决的主要是权力的继承问题,排除B项;内外服制是商朝制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华夏认同,排除D项。5.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郑交恶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其本质是分封制走向崩溃,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诸侯之间的纷争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6.B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后期,楚国营救戎人并给予戎人田地、建立宗族组织,这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故选B项;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有效开发,排除A项;“摒弃”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春秋后期,分封制日益瓦解,排除D项。7.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变法围绕“耕战”目标,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故选C项;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强大自身,不是平衡各国实力,排除A项;当时的经济结构就是以农业为主,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秦朝第一次实现大一统,“重构”一词有误,排除D项。8.C材料反映出孔子、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仁政,不能过度剥削和压迫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主张,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德治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治、礼法并用等方面内容,排除B项;教化民众是孟子的主张,他强调统治者要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9.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故选D项。10.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洮在甘肃省,B项正确。11.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体现的是皇帝独尊的特征,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B据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可知,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不休是因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因此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故选B项;分封制实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瓦解,排除A项;内外服制实行于商朝时期,排除C项;刺史制开始实行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13.C材料“仁义不施”“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在政不在制”强调的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C项正确。14.C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主张轻徭薄赋,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故选C项。15.C汉代设置刺史,监督地方豪强和官员的不法行为,C项正确;盐铁官营属于经济举措,排除A项;尊崇儒术属于思想文化举措,排除B项;均输平准属于经济举措,排除D项。16.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而材料“藩国自析”反映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效果,故选D项;材料“藩国自析”反映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瓦解诸侯王势力,并非恩泽贵族,排除A项;“推恩令”主要针对的是诸侯王的势力,实现民族交融与“推恩令”关系不大,排除B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且较小王国划归郡县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加税收,但这并非是主观目的,排除C项。17.A根据材料中“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巴州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可知,这一时期西域已经被纳入了汉朝版图,中央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A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政治秩序始终稳定”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不能得出“经济发展依赖汉朝”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原文化,排除D项。18.A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后期9位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且寿命较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即位时年幼,由太后临朝,而太后重用外戚,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受制于外戚,借助宦官夺权,又造成宦官专权,由此恶性循环,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项正确;郡国并行制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B项;藩镇割据出现在唐末,排除C项;少数民族内迁是在魏晋时期,排除D项。19.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着辩证思维、和谐秩序等传统道家和儒家思想,故选B项;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的是《黄帝内经》,排除A项;总结了历代医药学成果的是《本草纲目》,排除C项;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是《唐本草》,排除D项。20.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是在汉朝出现的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辞藻华丽,气势恢宏,体现了“大一统”气度,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1.(1)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特点:以王室子弟为主;贵族政治色彩浓厚;以拱卫王室为目的;兼具开疆拓土的作用。(8分)(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分)22.(1)政治上,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促使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分)(2)态度:韩非褒,贾谊贬。(2分)原因:韩非基于法家立场,认为商鞅变法维护了法治秩序;贾谊基于儒家立场,认为商鞅变法破坏了儒家伦理。(6分)23.“汉承秦制”基本符合史实,但不全面。秦统一后,制定秦律管理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