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由诗歌的结构入手,把握情感变化,进而感悟诗人。2.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变化,进而感悟诗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正确朗读本诗,了解写作背景1.板书课题、作者,直接如入题。2.任选几位学生朗读本诗,可以每人各读一联,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3.投影节奏划分,学生读一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4.理解标题的意思,读好标题。(1)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初次相遇;白居易在宴席上写了一首诗给刘禹锡;刘禹锡写了这首诗回赠白居易。(2)注意“酬”“见”等字的含义。酬:酬和,以诗相答。见:表示对我如何。(3)根据对标题的理解,读好标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在理解标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诗人被贬的经历。诗人刘禹锡在和白居易相遇前有着怎样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投影)公元805年,为革除弊端,在唐顺宗支持下,王叔文进行政治改革,刘禹锡是积极参与者。但改革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很快失败。唐顺宗让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多次被贬,直到二十余年后才重回京城。二、了解诗歌结构,把握情感变化面对这样的遭遇,诗人刘禹锡会在诗中流露出怎样的心迹呢?1.首尾联对比,感知情感变化。(投影)组合一: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扣住“凄凉”“二十三年”“弃置”“长精神”等词理解。明确:诗人的情感由悲愤转变为振作。(2)学生朗读,揣摩体会悲愤和振作之情。(3)出示并探究白居易赠诗。明确:刘禹锡情感转变另有原因。《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2.颔颈联比较,把握转变关键。(投影)组合二: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了解律诗的常识:四联和对仗。(2)扣住关键字词赏析颔联。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怅惘的情感。如:“闻笛赋”的典故表明自己怀念的是志同道合却已经离世的王叔文等人。“烂柯人”的典故表明自己即便是回到家乡也是恍若隔世,物人皆非。再如:“空”字表现出诗人失去朋友后的失落与寂寞;还让人联想到是非成败转头空。诗人的心情由悲愤平静下来而成怅惘,这种情感是一脉相承的,却并非情感转变的关键。(3)扣住关键字词赏析颈联,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朗读出豁达之情。“沉舟”和“病树”都是比喻诗人自己,但前者喻事业受挫,后者喻青春不再。“千帆过”“万木春”恰好与前形成对比,喻后来者事业得意,蓬勃发展。诗人从中感悟:千帆不因一艘沉船而停滞,春天不因一棵病树而不再降临,社会也不会因一个人的失落而止步不前。由此诗人悟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客观规律,因而跳出了个人的名利得失甚至是生老病死,变得超脱,又因超脱而豁达。这才是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4)小结: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起承转合指的是诗文的结构和章法。在律诗中,首联叫起句,颔联为承句,颈联叫转句,尾联是合句。其中,转句往往是一首诗的关键和精彩之处。像这首诗的转句,就由情到景,又由景到情,但此情已非彼情。三、读诗知人,积累感悟1.读诗知人。(投影)组合三: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讨论:从这两联中可以看出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备受打击的人。孤独的人。(投影)组合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讨论:从这两联中可以看出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善于思考的人。豁达乐观的人。2.试背全诗。3.积累感悟。投影刘禹锡的名句。学生读一读,作积累感悟。教师略解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诗人。(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虽已年老,但同样可以有所作为。正如诗人说自己是“病树”,但枯木犹有逢春时,病树亦能长新枝。)(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人们悲秋,而刘禹锡却能积极乐观看待。正如白居易看待刘禹锡的遭遇是同情与不平,而刘禹锡自己却能超脱豁达。)(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人生是一个不断被磨洗的过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刘禹锡就是这样一个愈挫愈勇的人。)四、课堂总结1.起承转合的结构。2.情感转变的关键点。3.诗人刘禹锡的形象。五、作业布置学了这首诗,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板书设计(设计说明:板书帆船的形象最后在课堂总结环节完成。可以让学生说说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以强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帆船的形象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刘禹锡的性格特点,也可以阐释为一种人生的哲理。)【课堂实录】师:老师远道而来,心里有些紧张。我想请同学们对我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好吗?生:沉默。师:你们不会比我更紧张吧?(递话筒给学生)生:老师,加油。师:谢谢你。我们共同努力。生:老师,别怕。我们相信你。师:谢谢你。生:老师,你能取得圆满的成功。师:谢谢。刚才听了这么多安慰、鼓励的话,精神比原来振作了些。(上课铃声起)好,我们开始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同学们有没有提前读过?生:读过。(个别回答)师:先请同学们起来读一读。从你开始,读一二两句,可以吗?生(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师:如果把节奏读得更鲜明一点,就更好了。你读三四句。生(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不熟练)师:这首诗还要多读几遍。你读五六句。生(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师:好。你读最后两句。生(读):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师:请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投影:本诗的节奏划分)节奏非常鲜明。两种停顿:一种是四三,一种是二三。请同学们齐读,注意停顿和节奏。(学生齐读全诗。)师:读得不错。我们再来看标题。这个标题比较长,11个字。怎么读?你来试一试。生(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师:乐天,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学生沉默)师:看看课文下面的注释。生:乐天是指白居易。师:那这中间要不要停顿?生:要停顿。师:你读一遍标题。生(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师:如果我们读得更紧凑一点,可以这样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你再读一遍。(学生再读标题。)师:很好。请坐。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生:刘禹锡和白居易在酒席上相逢。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扬州初逢席上。师:如果是这么读的话,你考虑一下,是扬州初逢席上,还是扬州席上初逢?生:扬州席上初逢。师:但这个标题是——生:重读标题。师:标题告诉我们,刘禹锡和自居易——生:他们在扬州的一场酒席上相逢。师:而且“初”是——生:第一次相逢。师:接下来发生什么事?生:刘禹锡以诗相赠白居易。师:刘禹锡以诗相赠。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生:“酬”,还有“赠”。师:“酬”和“赠”都是指刘禹锡以诗相赠白居易吗?生:我认为是。师: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学生沉默)师:“酬”是刘禹锡写诗酬和白居易。那“赠”是什么意思?生:相赠。师:这里是谁送给谁一首诗呢?生:是刘禹锡送给白居易的一首诗。师:看来,同学们可能被一个字难倒了。就是标题中的“见”字。今天的“见”是什么意思?生:看见。师:但在这里,“见”是表示被动或对我怎么样。今天也有这样的用法。比如请您原谅我就说“见谅”。再比如让您“见笑”了.是指让您笑话我了。所以这里的“见”是表示对我怎么样。“见赠”就是赠一首诗给我。“我”是谁?生:刘禹锡。师:那是谁送了一首诗给刘禹锡?生:白居易。师:所以,这个标题告诉我们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初次相遇。第二层意思是在相遇的酒席上白居易先写了一首诗给刘禹锡。然后呢?生:刘禹锡回赠了他一首诗。师:哪首诗?生:就是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师:这就是“酬”。什么是酬和?就是有来有往,你来我往。这是一首酬和诗。清楚了吗?好。那么刘禹锡在遇到白居易之前又有哪些经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投影:作者相关经历的介绍。)请大家读一遍。(学生读文字介绍。)师:面对这样的遭遇,诗人刘禹锡又会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心迹呢?我们这样读。(投影:组合一)把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放在一块儿读一遍,体会一下。生(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师:同学们有没有读出诗人刘禹锡情感上的一种变化呢?生:我觉得第一句写出了刘禹锡的凄凉,被贬的伤心。(板书:凄凉)师:你能读出这种凄凉之情吗?试一试。生(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师:哪个字读错了?生:弃。师:“弃置”怎么讲?(学生沉默)师:“弃置”是被抛弃,被扔在一边的意思。大家想一想,刘禹锡被谁抛弃了?为什么被抛弃了?生:因为他被贬官。师:被当权者抛弃了。为什么被当权者抛弃?生:因为他改革失败了。师:他又为什么要改革呢?生:因为当时社会黑暗,还有改革力量不足等等吧,导致他改革失败。师:我们这里不探讨他改革失败的原因。他一心为了朝廷,最终却又被朝廷所抛弃,扔在一边。而且一扔就是多少年?生:二十三年。师:大家想一想人的一生有多少个二十三年。这是一种什么心情?仅仅是凄凉吗?生:还有悲愤和委屈。师:悲愤,说得好。(板书:悲愤)同学们齐读开头的两句,读出这种悲愤。生(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师:再读出结尾的“长精神”。这里,“长精神”是什么意思?生:精神振作。师:好,请你来读。生(读):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师:读得不太熟练,还要多读几遍。你来读。生(读):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师:同学们,看一看,刘禹锡由诗开头的悲愤到结尾的精神振作,(板书:长精神)单从这四句诗来看,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生:今日听君歌一曲。师:这里的“君”指谁?生:白居易。师:我们从这四句诗来看,可能是白居易的那首赠诗使得刘禹锡由悲愤转为振作的。那么,白居易在诗中可能会对刘禹锡说些什么话呢?生:感谢的话。师:感谢的话?(学生沉默)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对我说了一番话,现在我振作了精神,有一点儿吧。刚才同学们说了什么话?生:鼓励的话。师:鼓励的话能使一个人精神振作起来。是不是?那么在这首诗当中,白居易有没有对刘禹锡说些鼓励、“长精神”的话呢?我们来看一下白居易的这首诗。(投影: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大家能读吗?试一试。(学生读白居易诗。)师:“箸”这个字读作zhu,是筷子的意思。我们看这首诗,有没有找到能够使刘禹锡精神振作,得到鼓励的话呢?大概同学们一下很难找到。老师找了半天,也只找到对刘禹锡十分同情的话。比如“命压人头不奈何”,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命呀,没办法。再比如“二十三年折太多”,你一贬就是二十三年,的的确确是受委屈了。这样的话能使刘禹锡精神振作吗?恐怕不能。那么,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点在哪里呢?我们还要回到刘禹锡的这首诗当中去看。(投影:组合二)中间四句,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学生读中间四句。)师:大家知不知道这四句在律诗中称为哪两联?有没有知道的?(学生沉默)师:那我直接告诉大家。律诗一共八句,两句为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颔是人的下巴,颈是脖子,首是头。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板书:首颔颈尾)这四句属于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这两联在形式上又有这样的特点:它们两两相对,十分整齐和对称。这叫什么?生:对偶。师:律诗中的对偶又称为对仗。清楚了吧?我们先看颔联两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请同学们从中挑一个词来揣摩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两句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又是从哪个词上看出来的?(学生沉默)师:同学们觉得这两句诗理解起来困难在哪里?哪个地方不懂?生:怀旧空吟闻笛赋。师:具体在哪里?生:怀旧空吟。师:怀旧是什么意思?生:怀念过去。师:这个“旧”是旧友,旧交。他是在怀念老朋友。他怀念老朋友为什么要吟闻笛赋呢?请同学们把课文下面的注释看一看,想一想诗人是在表达什么意思呢?生:刘禹锡表达思念亲友的意思。师:如果结合“闻笛赋”这个典故来理解,你觉得他是在思念谁?生:思念一个好朋友。师:谁?生:白居易。师:请坐。你再把这个注释看看。“闻笛赋”这个典故涉及两个人。一个是向秀,一个是嵇康。是向秀思念已经被统治者杀害的嵇康。而我们刚才也提到刘禹锡的哪位朋友被统治者杀害了?生:好像是开始进行改革的王叔文。师: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闻笛赋”这个典故?他就很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思念的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同样被统治者杀害的老朋友王叔文等人。这就是用典故的好处,很含蓄委婉。但我们又可以通过典故明白诗人的意思。这句诗中的“空”又表明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这个“空”是哪里空?生:心里。师:心里空荡荡的是一种什么情感?生:怀念。师:怀念为什么会心里空呢?人不在了,我再去想他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再看,“烂柯人”是什么人?“烂柯人”回到自己的家乡是一种什么感觉?生:他觉得过了很久,时间过得很快。师:他回到家乡,亲人都不在了,甚至这个家乡都不属于他了。这个“空”是空荡荡的。所以,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一种——生:无奈。师:还有伤感,惆怅。(板书:无奈、惆怅)我们如果要读这两句应该注意什么?生:语气。师:什么语气?生:无奈、惆怅的语气。师:请你用这种语气读一遍,好不好?生(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师:你读得比较慢,很好。节奏上慢一点能够表现出这种无奈和惆怅。大家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齐读这两句。)师:一个伤感的人会不会突然间振作起来?生:不会。师:这种伤感之情只能是从悲愤中生成出来,承接悲愤。(板书:承)而不会是刘禹锡情感转变的关键。要找情感转变的关键,我们只能看下两句。先请同学们读一遍。生(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师:这两句从字面上看是写景。难道单纯的自然景物能够引起诗人这么强烈的变化吗?这两句仅仅是在写景吗?(学生沉默)师:你们有没有看出这两句写景背后的其他含义呢?生:我觉得这里是借景抒情。还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病树前头万木春。师: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些?(学生沉默)师:我们先看“沉舟”和“病树”这两个词。这两个词字面上是什么意思?生:船已经沉了,树已经病死了。师:如果联系这首诗以及诗人的遭遇,这仅仅是在写船和树吗?生:应该是比喻诗人自己。师: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联系诗人的经历,人生就是一艘船,这艘船遇到了打击和挫折。说自己是病树,是因为二十多年过去了,诗人已青春不再。当然,这两句并非强调“沉舟”与“病树”,重点在后面。你能看出后面的含义吗?(学生沉默)师:如果“沉舟”和“病树”是指诗人自己,那后面的“千帆”和“万木”又是指什么呢?生:我觉得是指诗人虽然老了,但他又一次站起来。师:那已经不是刘禹锡了。刘禹锡是沉舟和病树。生:我觉得是指年轻一辈。他希望年轻一辈帮他完成国家繁盛的愿望。师:他未完成的愿望还有后人来替他完成。由此,他感受到了一种——生:希望。(板书:希望)师:是呀,一个人可能会在事业上受到打击,止步不前,一个人的青春岁月也只是短短几十年,但是整个时代、社会不因一个人的沉沦而止步不前,会有许多的后起之秀照样向前,照样蓬蓬勃勃,完成诗人的心愿。诗人既从中看到了希望,也悟出了一种道理。这是一种什么人生哲理?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关系。请你接着说。生:我认为,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或是一个个体的灭亡而停止它的发展。即使个体灭亡了,世界还会向前发展。师:地球照转,太阳照常升起。生:对。师:很不错。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是照样向前发展的。不因一个人的沉沦,甚至是生老病死而止步。春天不因一棵树的枯萎而不再降临,千帆也不因一艘船的沉没而止步不前。诗人从中悟出了这种不可阻挡的、浩浩荡荡的向前的力量,由此摆脱了个人的浮沉和得失。这叫超脱,又因超脱而变得豁达。(板书:豁达)师:到这里,我们才真正了解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为什么诗人会由悲愤转到结尾的精神振作呢?就是因为在这里刘禹锡悟出了一种自然、社会的规律,人生的哲理,因而显得超脱、豁达。这才是这首诗情感转变的关键。(板书:转)师:同学们,请看黑板。我在这里写上“承”和“转”,还剩下两个空。同学们知不知道是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