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jiàochéng)第十二章第一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大众传播与环境(huánjìng)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背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chuándá)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第1页/共23页第二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议程(yìchéng)设置功能”示意图现实中的各种(ɡèzhǒnɡ)议题X1X2
X3X4X5X6
媒介的不同报道程度受众对议题的认知
X1X2
X3X4
X5X6第2页/共23页第三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大众传播与环境(huánjìng)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着眼点是认知(rènzhī)层面上的效果。也就是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2、着眼于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3、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第3页/共23页第四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议程设置功能(gōngnéng)”理论的意义与不足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提示大众传播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资本主义(zīběnzhǔyì)社会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社会主义媒介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我们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力量”。第4页/共23页第五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沉默的螺旋”理论(lǐlùn)的概要1、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持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避免孤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shíhou),一般会首先对周围“意见气候”环境进行观察。发现自己属于多数优势的时候(shíhou),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公开自己的意见;反之则屈从于社会压力转向“沉默”。2、意见表明和沉默的社会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优势增大,这种意见优势反过来会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没下去”的螺旋式过程。3、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舆论的形成是意见气候作用的结果,惧怕孤独的心理强制人们认同“优势意见”,而大众传播正是“优势意见”的主要制造者。现代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普遍效果”决定了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优势。第5页/共23页第六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强有力”的大众传播(dàzhònɡchuánbō)观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通过“沉默(chénmò)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chénmò)“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第6页/共23页第七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对“沉默(chénmò)的螺旋”理论的评价沉默螺旋假说的意义:把舆论研究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深层社会心理分析;对大众传播的信息环境营造能力、“地位赋予功能”、“选择性接触”的困难程度所作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启迪意义。沉默螺旋假说的缺陷:理论前提建立在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之上,本来是一个具有发展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又把“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看成是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唯一动机(dòngjī),因而过于简单化。其实,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按照问题性质、利益关系、社会传统、社会文化的不同,应该具有程度上的不同。第7页/共23页第八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培养(péiyǎng)”理论“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美国格伯纳等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shíjì)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因此一些学者也把它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第8页/共23页第九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培养分析”理论的产生(chǎnshēng)背景“培养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niándài),美国政府专门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代表学者是乔治·格伯纳。最初的着眼点:1)电视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2)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初步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对电视接触越多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第9页/共23页第十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培养分析(fēnxī)”理论“培养(péiyǎng)分析”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性,人们的现实观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发生很大程度上的乖戾和悖逆,人们的现实观更接近于媒介描述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传播媒介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péiyǎng)”过程。第10页/共23页第十一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培养分析(fēnxī)”理论“培养分析”理论认为,电视媒介在人们现实观形成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1、电视拥有更多的观众,接触量最大。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3、现代人从幼年期就生活在电视影响的世界里。4、视听觉结合一起的目击感、现场感、冲击力。5、难以区分电视节目虚构(xūgòu)部分与现实的生活差别。诸如此类的电视特点,很容易产生“培养”的效果。第11页/共23页第十二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文化指标(zhǐbiāo)研究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美国的传播媒介在总体(zǒngtǐ)上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利益、观念和价值培养分析: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后果第12页/共23页第十三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制度(zhìdù)分析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对传播制度和传媒活动的法律、政策的规定媒介企业内的经营部门和外部银行资本、广告主等对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干预和影响同行竞争和来自(láizì)各种利益团体的压力一般受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返回第13页/共23页第十四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培养分析(fēnxī)的意义揭示了大众传媒对人们现实(xiànshí)观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培养社会共识”和“主流化”过程实现的;它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内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传播事业的本质。第14页/共23页第十五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知沟”理论(lǐlùn)(theKnowledge-Gap)一般观念:传播媒介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知沟假说(jiǎshuō):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第15页/共23页第十六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知识(zhīshi)沟假说示意图时间(shíjiān)(或接触信息的多寡)知识低社会经济地位高社会经济地位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第16页/共23页第十七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知沟假说(jiǎshuō)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时间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在一段时间内,当媒介对某话题作过大量宣传之后,文化(wénhuà)程度高者以更快速度吸取该话题知识在特定时间里,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应有更高相关。第17页/共23页第十八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可能导致知识(zhīshi)沟的因素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知识需要一定(yīdìng)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3、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4、信息的选择性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不同学历选择的媒介不同。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第18页/共23页第十九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上限效果(xiàoguǒ)假说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个“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信息源的性质决定(juédìng)的“上限”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第19页/共23页第二十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从知识(zhīshi)沟到信息沟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3、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shúliàn)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趋势可能是“老沟”未填,“新沟”不断出现对知识沟理论的应用: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第20页/共23页第二十一页,共24页。传播学理论(lǐlùn)“知沟”理论(lǐlùn)的应用研究意义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调查证明新的、有效的信息接收设备总是由高收入的富裕阶层开始,意味着社会“知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加剧了当地社会的贫富两级分化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对策:在“硬件”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黏膜白斑的临床护理
- 《政府的宗旨和原则》课件
- 《保险费率策略》课件
- 建立高效团队合作的前台策略计划
- 《数字分析》课件
- 班级心理剧的实践与反思计划
- 设计方案委托合同三篇
- 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液压与气动》课件 3气动-压力控制阀
- 高档零售商场租赁合同三篇
- 韩国豪华游轮7日游课件
- 自来水厂安全教育课件
- 关爱自己从心开始课件
-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 沉井施工安全标准化
- 山东省济南市2022年中考英语情景运用专项练习
-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物理模拟试题(附答案)
- 2024历史建筑测绘建档规程
- 工地水电仓库管理制度
- 高渗性昏迷护理查房
-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英语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