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多校联考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多校联考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多校联考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多校联考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多校联考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江西省吉安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安徽省某地学生某日日出时刻在学校操场上进行立杆测影,测得的杆影朝向如图,此时该地吹东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时刻当地太阳位于()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2.3个小时内该杆影移动方向和长度变化情况为()A.顺时针变短 B.逆时针变短 C.逆时针变长 D.顺时针变长〖答案〗1.C2.A〖解析〗【1题详析】测量杆影时当地吹东风,则旗帜向西飘扬,由此可知图中旗杆右边为正西、左边为正东,则杆影朝向西南方,则太阳位于东北方,C正确,BCD错误。故选C。【2题详析】材料信息表明,图中杆影是在安徽省某地某日日出时刻测得,3个小时内太阳应逐渐升高,因此杆影长度应变短,排除CD;读图判断,当地日出时杆影朝向西南,则当地日出东北,则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当地(安徽省)一天之中的太阳方位大致由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而变化,杆影朝向则大致由西南、正西、西北、正北、东北、正东、东南而变化,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因此当地日出后3小时内杆影也呈顺时针方向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赤道辐合带(ITCZ)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强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印度洋ITCZ的季节移动是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主要原因。图1为印度洋及周边地区某季节日均降水量示意图,图2为1979~2017年ITCZ中心强度与平均水平的偏离状态示意图(强度>0,说明高于平均水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季节为南半球的()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4.ITCZ靠近赤道时,南、北半球气流从两侧向中心辐合,其气流主要来自()A.极地东风带 B.南、北信风带C.南、北西风带 D.赤道低压带5.与1991年相比,2017年我国西南地区()A.山火发生频率较高 B.易发滑坡、泥石流C.大气对流运动强烈 D.河流水位普遍偏高〖答案〗3.D4.B5.A〖解析〗【3题详析】由图1可知,图示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赤道以北地区,而南半球降水区域较少,说明赤道辐合带(ITCZ)位置靠北,即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南半球此时为冬季,ABC错误,D正确。故选D。【4题详析】当赤道辐合带(ITCZ)靠近赤道时,其位置大致与赤道低压带重合,而南、北两侧分别为东南信风带与东北信风带,故其气流主要来自南、北信风带,ACD错误,B正确。故选B。【5题详析】由图2可知,印度洋ITCZ强度2017年较1991年弱且强度小于0,根据其强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可知,2017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较1991年减少,说明大气对流运动减弱,故2017年强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滑坡、泥石流减少,河流水位下降,夏季持续高温、晴朗天气多,山火发生频率高,BCD错误,A正确。故选A。湖滩岩地貌常发育于湖泊湖积台(高)地水陆相互交替带,是湖泊在水位变化中,湖岸带湖水蒸发,碳酸盐类矿物结晶并与湖岸砂砾堆积胶结形成。下图为某湖泊南岸湖积台地剖面,该湖泊南岸较北岸更易形成湖滩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湖滩岩形成最早的是()A.T1 B.T2 C.T3 D.T47.与南岸相比,该湖泊北岸()A.湖水盐度较大 B.湖岸坡度平缓 C.湖水温度较高 D.水陆交替频繁8.发育有湖滩岩地貌的湖泊常出现在我国的()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海南岛 D.西北内陆〖答案〗6.A7.B8.D〖解析〗【6题详析】湖滩岩形成于湖岸高地水陆交替带,自T1至T4,海拔逐渐降低,湖面高度逐渐下降,T1处湖水水位最先降低,出现水陆交替现象最早,湖滩岩形成最早,A正确,BCD错误,故选A。【7题详析】温度越高,湖水蒸发作用越强,湖水盐度较大,湖水中的碳酸盐含量多,湖难岩形成快,湖岸带地势起伏大,在湖泊水位下降过程中水陆交替频繁,湖滩岩发育快。故与南岸相比,该湖泊北岸湖岸坡度平缓,湖水温度低、盐度小,水陆交替不频繁,湖滩岩形成慢,B正确,ACD错误,故选B。【8题详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壳运动活跃,湖泊多为构造湖,深度大,且湖泊盐度高,湖岸坡度较陡,湖岸水陆交替频繁,易形成湖滩岩,D正确;云贵高原和海南岛湖泊多为外流湖,湖水盐度低,且降水淋溶作用强,湖岸难以形成湖滩岩,AC错误;东北平原湖泊较浅,湖岸坡度平缓,B错误,故选D。万山区是贵州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该地区汞矿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汞都”。由于汞矿开采殆尽,且汞矿开采、冶炼过程中污染严重,万山区成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亟须产业转型。下图为万山区汞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与汞矿十八坑相比,汞矿一坑对河流污染威胁更大,主要是汞矿一坑()A.汞矿的开采量相对较大 B.矿区海拔高,污染物扩散快C.废矿易沿水流汇入河流 D.地处河流下游,污染范围大10.万山区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A.人口减少,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B.矿区减少,产业规模明显缩减C.汞矿开采量下降,产业链延长 D.环境质量改善,人口回流增多11.当地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首先需要()A.回填废弃矿坑 B.治理环境污染 C.发展高新科技 D.建设交通设施〖答案〗9.C10.B11.B〖解析〗【9题详析】由图可知,汞矿一坑靠近山谷,位于河流上游矿区,开采易导致废矿等污染物沿山谷低地水流进入河流,而汞矿十八坑位于山脊处,污染物由地面径流进入河流相对较少,C正确,D错误;无法得知两汞矿坑矿产开采量,两汞矿坑海拔相差不大,AB错误。故选C。【10题详析】万山区因汞矿资源枯竭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后,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汞矿区减少,产业规模明显缩减,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人口流失严重,B正确,A错误;由于汞矿开采殆尽,且转型不明显,无法延长相关产业链,C错误;由材料可知,汞矿开采、冶炼过程中污染严重,汞矿开采殆尽,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污染得不到治理,人口大量流失,D错误。故选B。【11题详析】发展旅游业对环境要求较高,大力治理环境问题,修复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B正确;废弃矿坑作为万山区矿区遗址,可以改造为旅游景点,而不是回填,A错误;万山区位于西部,人才吸引力弱,资金不足,发展高新科技难度大,C错误;读图,万山区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经过,“是贵州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相对便利,D错误。故选B。由于受生产成本上升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速将部分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其中江西省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下图为江西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集聚度(产业集中程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形成江西省产业转移集聚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劳动力成本②市场环境③基础设施建设水平④距东部地区距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3.江西省产业转移现状对省内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B.延长产业升级时间C.加快人口向西北集聚 D.增加失业人口数量14.为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江西省可以()A.提高产业转入的门槛 B.增加项目审批的步骤C.对相关企业提高税收 D.对转入企业进行补贴〖答案〗12.B13.C14.D〖解析〗【12题详析】由图可知,江西省省会及周边地区为产业转移高集聚区,说明该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较多,省会城市经济发展快,人口多,消费水平高,市场广阔,②对;省会及周边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便于产业转入,③对;江西省整个地区用工成本都比东部地区低,在省内差异不大,①错;江西省产业转移集聚度空间差异与距东部地区距离无关,④错。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13题详析】江西省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其产业转移规模分布不均,不利于江西区域协调发展,A错;产业转入会带来大量资金和技术,可以缩短江西省产业升级时间,B错;江西省西北部承接的产业转移远多于其他地区,为获取工作岗位,提高经济收入,大量人口会流入该地,会加快人口向江西省西北部集聚,C对;产业转入会带来大量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D错。故选C。【14题详析】产业转移是指企业或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通常是为了寻求更好的资源、市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所以,江西省为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应当通过优惠的补贴政策,通过补贴,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企业转移意愿,D对;降低产业转入门槛才能降低企业转移的难度和成本,企业才更愿意转入,A错;适当减少项目审批步骤可以提高企业办事效率,降低企业行政成本,企业转移意愿才会高,B错;对企业减少税收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投资积极性,企业转移积极性才会高,C错。故选D。下图为全球万吨铜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铜矿资源()A.属于土地资源 B.属于循环可再生资源C.全球分布较均匀 D.形成与地质作用有关16.推测全球铜矿的主要特征是()A.超大型铜矿的数量最多 B.中型铜矿分布最为集中C.小型规模铜矿储量最大 D.小型规模铜矿分布最广〖答案〗15.D16.D〖解析〗【15题详析】铜矿资源属于矿产资源,A错误;属于非可再生资源,B错误;全球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北美、拉丁美洲和中非三个地区,C错误;形成与地质作用有关,D正确。故选D。【16题详析】读图可知,超大型铜矿的规模数量占比最少,数量最少,分布最集中,全球储量占比最大,储量最多,A错误;中型铜矿规模数量小于小型规模铜矿,大于大型、超大型规模铜矿,分布不是最集中,B错误;小型规模铜矿全球储量占比最小,储量最少;规模数量占比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C错误,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类型多样,如图左所示。位于甘肃西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大沙山群分布密集的沙漠,有内陆湖泊144个,有着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观。图右为巴丹吉林沙漠景观图。(1)说明甘肃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说出A自然带的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3)从地下水的角度,推测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形成的可能原因。〖答案〗(1)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影响因素:热量;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影响因素:水分。(2)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理由:甘肃南部地区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好;处于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水分条件好。(3)沙山位于湖泊附近,地下水较为丰富,沙丘内部湿度较大,吸附作用强,沙尘的固定性强,沙尘持续堆积,形成高大沙山。〖解析〗【小问1详析】甘肃省从东到西自然带依次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水分;甘肃省从南到北自然带依次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热量。【小问2详析】A自然带位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南,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理由:甘肃南部地区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好;处于夏季风东南风的迎风坡,甘南多山地,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丰沛,水分条件好。【小问3详析】题干明确从地下水的角度分析,由图2可知,沙山位于湖泊附近,湖泊周围地下水较为丰富,土壤内部含水率高,沙丘内部湿度较大,吸附作用强,沙尘的胶结固定作用强,利于沙尘持续堆积,日积月累,从而形成高大沙山。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黔中城市群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区,属长江经济带中的重点人口聚集区域,是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成渝城市群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战略支撑之一。当前城市群之间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并受到省市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图为黔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位置示意图。(1)简析黔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融合发展的优势条件。(2)推测黔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融合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3)简述推动黔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措施。〖答案〗(1)交通互通促进融合发展;经济互补产生协同效应;文化相似性消除融合障碍;国家政策支持提供发展保证。(2)区域发展基础差距较大;产业还存在一定重叠和竞争;缺少次级大城市支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3)打破区域壁垒,加强区域协作;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区域核心和节点城市建设。〖解析〗【小问1详析】黔中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之间建立了完善的交通连接,包括渝贵铁路和成贵高铁的运营,实现了成都、重庆、贵阳之间的快速连接,贵州、成都双流、重庆江北、贵阳龙洞堡等机场以及乌江水运通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两个城市群之间的便捷交流。成渝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具有强大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黔中城市群融入成渝城市群,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实现更快速的发展。贵州、云南、四川和重庆同属于西南文化圈,风俗习惯和语言相近,这使得抱团发展在文化上更为容易和自然,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深度融合。成渝城市群不仅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区域,也是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黔中城市群融入成渝城市群,可以享受这些政策红利,进一步促进自身发展。【小问2详析】成渝城市群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较好,是我国内陆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黔中城市群相对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承载能力差,产业基础相对较薄弱;由于行政区划、责任归属等原因,两个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行政壁垒,一些产业依然存在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两个区域内城区人口百万以上大城市数量较少,资源要素往往过于集中在核心城市,难以对其他中小城镇形成带动辐射作用;黔中城市群一些地区受石漠化和水体污染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也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生态屏障,不能过度开发。【小问3详析】应该意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加强三省市政府的沟通合作,逐步破除各自的区位限制;应在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有选择性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黔中城市群要意识到产业和人口规模的短板,加强核心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首位度,发挥其在黔中城市群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应加大对次级核心城市的发展支持,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均衡的梯度区域发展格局,整体提升黔中城市群的竞争力。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过于集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森林功能的发挥,且随着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原生森林面积逐渐减少。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指人类从森林资源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包括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价值量示意图。(1)据图指出森林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较高的区域,并说明理由。(2)说明我国森林分布过于集中的局限性。(3)分析我国原生森林面积逐渐减少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危害。〖答案〗(1)④亚热带区和⑤热带区。理由:④亚热带区和⑤热带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这些地区的森林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此外,这些地区的森林可能还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如提供木材、药材、旅游资源等。(2)资源利用不均衡:森林集中分布的地区可能会过度依赖森林资源,而其他地区则可能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生态系统脆弱:森林过于集中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生态系统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从而使生态系统变得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破坏。灾害风险增加:集中分布的森林可能更容易受到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导致大面积的森林损失。区域发展不平衡:森林资源集中的地区可能会因森林产业的发展而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使其他地区可能相对落后,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3)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伐木等活动,导致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过度开采和滥伐: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伐,使得原生森林受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可能影响森林的生长和繁衍,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自然灾害:如火灾、病虫害、干旱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原生森林造成较大的损失。危害:生态平衡被破坏:原生森林是许多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它们的减少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气候变化: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原生森林面积的减少可能导致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森林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原生森林的减少会加剧水土流失问题。自然灾害频发:森林的减少可能使地区更容易受到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析】据图可知,森林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较高的区域是④亚热带区和⑤热带区。理由:服务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森林的类型。④亚热带区和⑤热带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这些地区的森林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此外,这些地区的森林可能还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如提供木材、药材、旅游资源等。【小问2详析】我国森林分布过于集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利用不均衡:森林集中分布的地区由于资源丰富,可能会过度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退化。而森林资源相对较少的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森林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脆弱:森林过于集中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这样的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破坏,一旦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活动的冲击,恢复能力较弱。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缺乏也会影响到森林中的生物种群,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消失或种群数量的减少,进一步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灾害风险增加:集中分布的森林地区一旦发生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由于森林的连续性和密集性,灾害很容易迅速蔓延,导致大面积的森林损失。这些灾害不仅会对森林资源造成直接破坏,还可能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如水源污染、土壤侵蚀等。区域发展不平衡:森林资源集中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这为森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些地区可能会因森林产业的发展而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然而,对于那些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来说,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森林产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导致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小问3详析】我国原生森林面积逐渐减少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类不断扩展城市边界和工业区,这往往以牺牲森林为代价。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修建和房地产开发都直接导致了森林面积的减少。为了满足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需求,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和伐木活动频繁进行,原生森林遭受严重破坏。这些活动不仅直接减少了森林的面积,还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环境。过度开采和滥伐: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对森林资源进行过度开采和滥伐,使得原生森林受到严重破坏。这种无序的开采和伐木行为不仅破坏了森林的结构和功能,还加剧了森林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对森林的生长和繁衍造成威胁。污染物会破坏森林的生态平衡,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从而导致森林面积的减少。自然灾害:如火灾、病虫害、干旱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原生森林造成较大的损失。原生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可能产生的危害包括:生态平衡被破坏:原生森林是许多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它们的减少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气候变化: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原生森林面积的减少可能导致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森林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原生森林的减少会加剧水土流失问题。自然灾害频发:森林的减少可能使地区更容易受到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和社会影响:森林资源的减少会对林业、木材加工等相关产业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江西省吉安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安徽省某地学生某日日出时刻在学校操场上进行立杆测影,测得的杆影朝向如图,此时该地吹东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时刻当地太阳位于()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2.3个小时内该杆影移动方向和长度变化情况为()A.顺时针变短 B.逆时针变短 C.逆时针变长 D.顺时针变长〖答案〗1.C2.A〖解析〗【1题详析】测量杆影时当地吹东风,则旗帜向西飘扬,由此可知图中旗杆右边为正西、左边为正东,则杆影朝向西南方,则太阳位于东北方,C正确,BCD错误。故选C。【2题详析】材料信息表明,图中杆影是在安徽省某地某日日出时刻测得,3个小时内太阳应逐渐升高,因此杆影长度应变短,排除CD;读图判断,当地日出时杆影朝向西南,则当地日出东北,则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当地(安徽省)一天之中的太阳方位大致由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而变化,杆影朝向则大致由西南、正西、西北、正北、东北、正东、东南而变化,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因此当地日出后3小时内杆影也呈顺时针方向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赤道辐合带(ITCZ)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强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印度洋ITCZ的季节移动是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主要原因。图1为印度洋及周边地区某季节日均降水量示意图,图2为1979~2017年ITCZ中心强度与平均水平的偏离状态示意图(强度>0,说明高于平均水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季节为南半球的()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4.ITCZ靠近赤道时,南、北半球气流从两侧向中心辐合,其气流主要来自()A.极地东风带 B.南、北信风带C.南、北西风带 D.赤道低压带5.与1991年相比,2017年我国西南地区()A.山火发生频率较高 B.易发滑坡、泥石流C.大气对流运动强烈 D.河流水位普遍偏高〖答案〗3.D4.B5.A〖解析〗【3题详析】由图1可知,图示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赤道以北地区,而南半球降水区域较少,说明赤道辐合带(ITCZ)位置靠北,即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南半球此时为冬季,ABC错误,D正确。故选D。【4题详析】当赤道辐合带(ITCZ)靠近赤道时,其位置大致与赤道低压带重合,而南、北两侧分别为东南信风带与东北信风带,故其气流主要来自南、北信风带,ACD错误,B正确。故选B。【5题详析】由图2可知,印度洋ITCZ强度2017年较1991年弱且强度小于0,根据其强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可知,2017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较1991年减少,说明大气对流运动减弱,故2017年强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滑坡、泥石流减少,河流水位下降,夏季持续高温、晴朗天气多,山火发生频率高,BCD错误,A正确。故选A。湖滩岩地貌常发育于湖泊湖积台(高)地水陆相互交替带,是湖泊在水位变化中,湖岸带湖水蒸发,碳酸盐类矿物结晶并与湖岸砂砾堆积胶结形成。下图为某湖泊南岸湖积台地剖面,该湖泊南岸较北岸更易形成湖滩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湖滩岩形成最早的是()A.T1 B.T2 C.T3 D.T47.与南岸相比,该湖泊北岸()A.湖水盐度较大 B.湖岸坡度平缓 C.湖水温度较高 D.水陆交替频繁8.发育有湖滩岩地貌的湖泊常出现在我国的()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海南岛 D.西北内陆〖答案〗6.A7.B8.D〖解析〗【6题详析】湖滩岩形成于湖岸高地水陆交替带,自T1至T4,海拔逐渐降低,湖面高度逐渐下降,T1处湖水水位最先降低,出现水陆交替现象最早,湖滩岩形成最早,A正确,BCD错误,故选A。【7题详析】温度越高,湖水蒸发作用越强,湖水盐度较大,湖水中的碳酸盐含量多,湖难岩形成快,湖岸带地势起伏大,在湖泊水位下降过程中水陆交替频繁,湖滩岩发育快。故与南岸相比,该湖泊北岸湖岸坡度平缓,湖水温度低、盐度小,水陆交替不频繁,湖滩岩形成慢,B正确,ACD错误,故选B。【8题详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壳运动活跃,湖泊多为构造湖,深度大,且湖泊盐度高,湖岸坡度较陡,湖岸水陆交替频繁,易形成湖滩岩,D正确;云贵高原和海南岛湖泊多为外流湖,湖水盐度低,且降水淋溶作用强,湖岸难以形成湖滩岩,AC错误;东北平原湖泊较浅,湖岸坡度平缓,B错误,故选D。万山区是贵州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该地区汞矿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汞都”。由于汞矿开采殆尽,且汞矿开采、冶炼过程中污染严重,万山区成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亟须产业转型。下图为万山区汞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与汞矿十八坑相比,汞矿一坑对河流污染威胁更大,主要是汞矿一坑()A.汞矿的开采量相对较大 B.矿区海拔高,污染物扩散快C.废矿易沿水流汇入河流 D.地处河流下游,污染范围大10.万山区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A.人口减少,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B.矿区减少,产业规模明显缩减C.汞矿开采量下降,产业链延长 D.环境质量改善,人口回流增多11.当地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首先需要()A.回填废弃矿坑 B.治理环境污染 C.发展高新科技 D.建设交通设施〖答案〗9.C10.B11.B〖解析〗【9题详析】由图可知,汞矿一坑靠近山谷,位于河流上游矿区,开采易导致废矿等污染物沿山谷低地水流进入河流,而汞矿十八坑位于山脊处,污染物由地面径流进入河流相对较少,C正确,D错误;无法得知两汞矿坑矿产开采量,两汞矿坑海拔相差不大,AB错误。故选C。【10题详析】万山区因汞矿资源枯竭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后,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汞矿区减少,产业规模明显缩减,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人口流失严重,B正确,A错误;由于汞矿开采殆尽,且转型不明显,无法延长相关产业链,C错误;由材料可知,汞矿开采、冶炼过程中污染严重,汞矿开采殆尽,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污染得不到治理,人口大量流失,D错误。故选B。【11题详析】发展旅游业对环境要求较高,大力治理环境问题,修复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B正确;废弃矿坑作为万山区矿区遗址,可以改造为旅游景点,而不是回填,A错误;万山区位于西部,人才吸引力弱,资金不足,发展高新科技难度大,C错误;读图,万山区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经过,“是贵州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相对便利,D错误。故选B。由于受生产成本上升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速将部分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其中江西省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下图为江西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集聚度(产业集中程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形成江西省产业转移集聚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劳动力成本②市场环境③基础设施建设水平④距东部地区距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3.江西省产业转移现状对省内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B.延长产业升级时间C.加快人口向西北集聚 D.增加失业人口数量14.为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江西省可以()A.提高产业转入的门槛 B.增加项目审批的步骤C.对相关企业提高税收 D.对转入企业进行补贴〖答案〗12.B13.C14.D〖解析〗【12题详析】由图可知,江西省省会及周边地区为产业转移高集聚区,说明该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较多,省会城市经济发展快,人口多,消费水平高,市场广阔,②对;省会及周边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便于产业转入,③对;江西省整个地区用工成本都比东部地区低,在省内差异不大,①错;江西省产业转移集聚度空间差异与距东部地区距离无关,④错。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13题详析】江西省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其产业转移规模分布不均,不利于江西区域协调发展,A错;产业转入会带来大量资金和技术,可以缩短江西省产业升级时间,B错;江西省西北部承接的产业转移远多于其他地区,为获取工作岗位,提高经济收入,大量人口会流入该地,会加快人口向江西省西北部集聚,C对;产业转入会带来大量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D错。故选C。【14题详析】产业转移是指企业或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通常是为了寻求更好的资源、市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所以,江西省为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应当通过优惠的补贴政策,通过补贴,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企业转移意愿,D对;降低产业转入门槛才能降低企业转移的难度和成本,企业才更愿意转入,A错;适当减少项目审批步骤可以提高企业办事效率,降低企业行政成本,企业转移意愿才会高,B错;对企业减少税收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投资积极性,企业转移积极性才会高,C错。故选D。下图为全球万吨铜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铜矿资源()A.属于土地资源 B.属于循环可再生资源C.全球分布较均匀 D.形成与地质作用有关16.推测全球铜矿的主要特征是()A.超大型铜矿的数量最多 B.中型铜矿分布最为集中C.小型规模铜矿储量最大 D.小型规模铜矿分布最广〖答案〗15.D16.D〖解析〗【15题详析】铜矿资源属于矿产资源,A错误;属于非可再生资源,B错误;全球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北美、拉丁美洲和中非三个地区,C错误;形成与地质作用有关,D正确。故选D。【16题详析】读图可知,超大型铜矿的规模数量占比最少,数量最少,分布最集中,全球储量占比最大,储量最多,A错误;中型铜矿规模数量小于小型规模铜矿,大于大型、超大型规模铜矿,分布不是最集中,B错误;小型规模铜矿全球储量占比最小,储量最少;规模数量占比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C错误,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类型多样,如图左所示。位于甘肃西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大沙山群分布密集的沙漠,有内陆湖泊144个,有着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观。图右为巴丹吉林沙漠景观图。(1)说明甘肃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说出A自然带的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3)从地下水的角度,推测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形成的可能原因。〖答案〗(1)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影响因素:热量;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影响因素:水分。(2)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理由:甘肃南部地区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好;处于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水分条件好。(3)沙山位于湖泊附近,地下水较为丰富,沙丘内部湿度较大,吸附作用强,沙尘的固定性强,沙尘持续堆积,形成高大沙山。〖解析〗【小问1详析】甘肃省从东到西自然带依次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水分;甘肃省从南到北自然带依次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热量。【小问2详析】A自然带位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南,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理由:甘肃南部地区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好;处于夏季风东南风的迎风坡,甘南多山地,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丰沛,水分条件好。【小问3详析】题干明确从地下水的角度分析,由图2可知,沙山位于湖泊附近,湖泊周围地下水较为丰富,土壤内部含水率高,沙丘内部湿度较大,吸附作用强,沙尘的胶结固定作用强,利于沙尘持续堆积,日积月累,从而形成高大沙山。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黔中城市群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区,属长江经济带中的重点人口聚集区域,是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成渝城市群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战略支撑之一。当前城市群之间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并受到省市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图为黔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位置示意图。(1)简析黔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融合发展的优势条件。(2)推测黔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融合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3)简述推动黔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措施。〖答案〗(1)交通互通促进融合发展;经济互补产生协同效应;文化相似性消除融合障碍;国家政策支持提供发展保证。(2)区域发展基础差距较大;产业还存在一定重叠和竞争;缺少次级大城市支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3)打破区域壁垒,加强区域协作;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区域核心和节点城市建设。〖解析〗【小问1详析】黔中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之间建立了完善的交通连接,包括渝贵铁路和成贵高铁的运营,实现了成都、重庆、贵阳之间的快速连接,贵州、成都双流、重庆江北、贵阳龙洞堡等机场以及乌江水运通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两个城市群之间的便捷交流。成渝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具有强大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黔中城市群融入成渝城市群,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实现更快速的发展。贵州、云南、四川和重庆同属于西南文化圈,风俗习惯和语言相近,这使得抱团发展在文化上更为容易和自然,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深度融合。成渝城市群不仅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区域,也是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黔中城市群融入成渝城市群,可以享受这些政策红利,进一步促进自身发展。【小问2详析】成渝城市群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较好,是我国内陆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黔中城市群相对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承载能力差,产业基础相对较薄弱;由于行政区划、责任归属等原因,两个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行政壁垒,一些产业依然存在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两个区域内城区人口百万以上大城市数量较少,资源要素往往过于集中在核心城市,难以对其他中小城镇形成带动辐射作用;黔中城市群一些地区受石漠化和水体污染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也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生态屏障,不能过度开发。【小问3详析】应该意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加强三省市政府的沟通合作,逐步破除各自的区位限制;应在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有选择性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黔中城市群要意识到产业和人口规模的短板,加强核心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首位度,发挥其在黔中城市群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应加大对次级核心城市的发展支持,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均衡的梯度区域发展格局,整体提升黔中城市群的竞争力。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过于集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森林功能的发挥,且随着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原生森林面积逐渐减少。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指人类从森林资源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包括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价值量示意图。(1)据图指出森林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较高的区域,并说明理由。(2)说明我国森林分布过于集中的局限性。(3)分析我国原生森林面积逐渐减少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危害。〖答案〗(1)④亚热带区和⑤热带区。理由:④亚热带区和⑤热带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这些地区的森林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此外,这些地区的森林可能还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如提供木材、药材、旅游资源等。(2)资源利用不均衡:森林集中分布的地区可能会过度依赖森林资源,而其他地区则可能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生态系统脆弱:森林过于集中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生态系统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从而使生态系统变得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破坏。灾害风险增加:集中分布的森林可能更容易受到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导致大面积的森林损失。区域发展不平衡:森林资源集中的地区可能会因森林产业的发展而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使其他地区可能相对落后,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