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材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90学时)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

2005年9月1日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绪论

章节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的1.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要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约5分钟)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

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约5分钟)

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约30分钟)

(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

法;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按年代简述;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

农本草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作用。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约35分钟)

(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等。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真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

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享(彦修,丹

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叶桂(香

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吴理(鞠通)等在温病学方面的贡献,温病学的理论渊源。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5.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举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5分钟)

1.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基础及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创新点;③明

重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点2.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含义及特征: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

难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

点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思3.思考题: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包括含义与特征)、学科属性及形成标志是什么?

考②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③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说

题出清代温病四大医家的名字。④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参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

考2.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2

文3.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

献4.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36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绪论

章节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的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耍特点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5分钟)

2.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约20分钟)

教(2)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约5分钟)

(3)诊治上的整体性:以表知里,整体调节。(约5分钟)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学(1)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四时平脉及人

的排汗与气候的关系,说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②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水土不服等。(约

10分钟)

内(2)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①四时多发病;②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③地域环

境对发病的影响。(约10分钟)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约5分钟)

容4.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约5分钟)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约5分钟)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约5分钟)

5.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之比较(5分钟)

1.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③人与自然环境的统•性。

2.难点:①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方面来

阐释。②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3.思考题: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③怎样认识人与

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6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3-20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22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6

5.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2

6.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16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绪论

章节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的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要2.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1.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

空间性特征。(约20分钟)

教(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约15分钟)

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约10分钟)

学(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阐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涵义,指出中医治病着眼于证的异

同。(约10分钟)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辨病论治的由来;②“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内(约20分钟)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约5分钟)

1.重点: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重2.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

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

难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

点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症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

思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

考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题3.思考题:①证、病及症有何区别与联系?②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③何

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④临床上如何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

参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24

考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

文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7-20

献5.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3

6.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0,18-21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章节

第一节:精气学说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的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要3.掌握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求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1)精的基本概念:在古代哲学中,精,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

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在某些情况卜I精气又指气的•部分,即气的精粹部分,

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精概念的形成之源:“水地说”。(约10分钟)

(2)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与气的概念

教是同一的。气概念的形成之源:“云气说”,发展为“元气一元论”。(约5分钟)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①概念的演变过程:“道”为宇宙之本原,气是道产生的构成宇

宙万物的质料,如老子、庄子、淮南子等;“太极”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如《易传》;然后发展

为气一元论,即精气或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②天地万物的生

成模式:道一气一物(老子):道一气一物一气一道(庄子);太易一太初一太始一太素一万物(列

子);元气一万物(王充)。③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气分阴阳二气,阴升阳降,交感合和,氤氤化物。

④精气的存在形式:无形一弥散状态称气;有形一结聚状态,称形质。宇宙万物皆为气的存在形式。

(约15分钟)

(2)气的运动与变化:①气机;②气化。(约10分钟)

(3)气的中介作用及其意义。(约5分钟)

(4)天地精气合化为人:生命产生的哲学观和医学观的比较。(约10分钟)

3.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气学理论的影响:①对精为人体生命本原的影响;②对气的运动、信息载体、

“气本一气”理论的影响。(约20分钟)

(2)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建立了“同源思维”模式。(约5分钟)

1.重点:精气的基本概念与精气学说的内容。

重2.难点:①精、气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区别:在哲学中,精即气,是宇宙的生成本原,

点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难而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②中医学的精气理论并

点非来源于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而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观察、体悟和推理的结果:精概念源于对

思生殖之精的认识,气概念源于对呼吸之气和人体热气的体悟。

考3.思考题:①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与中医学的精与气概念有何区别?②精气

题有哪两种存在形式?③气机与气化有何区别?④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有何影响?⑤古代哲

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有何理论意义?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79

参2.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1-53

考3.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24-446

文4.孙广仁精气考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14-16

献5.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9

6.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30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章节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的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要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

求4.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1.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

(1)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

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约5分钟)

教(2)阴阳学说的产生:①阴阳概念的产生:②阴阳概念的形成;③阴阳学说的形成。(约10分

钟)

2.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学(1)阴阳的涵义:①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②是指无形之气;③既指有形实体(阴),又

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

(2)阴阳概念的内涵:①阴阳是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②相对待是阴阳的基本结构形

内式,即只有既相互关联乂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③阴阳只是•些特

殊的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

(3)阴阳概念的来源:原始涵义:日光的向背;概念形成于《诗经》、《周易》,至《左传》用

容于医学理论(六气病源说)。(约25分钟)

3.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1)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

(约15分钟)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①相对性: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

异;②绝对性: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约25分钟)

点1.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难2.难点:①阴阳与矛盾的区别;②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一阴阳互藏互寓。

点3.思考题:①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②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

思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请分别举出理由阐述之。④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可否用

考阴阳概括说明之?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11

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90

参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4-61

考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47-452

文5.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4-57

献6.孙广仁.关于阴阳概念中的儿个问题.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6-538

7.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

8.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4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章节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的涵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柜。重点解释相互制约,并举

自然界和人体生理方面的例证。(约10分钟)

2.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根关系

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

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约15分钟)

3.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①阴阳互藏说明阴阳双方中的一方都寓含另一方,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是阴阳交感的内在动力根源,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②阴阳交感:阴阳

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氤氯化物。机理:阴阳互藏,阴升阳降:阴中有阳故能在阳的鼓

动卜.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阴的牵制下而下降。(约15分钟)

4.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和此长

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

相联系。(约10分钟)

5.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渐变,突变;②内在依据:阴阳互藏互

寓,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长变化到一定

程度时产生。(约度分钟)

6.阴阳自和与平衡:①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②阴阳平衡是

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态。(约5分钟)

7.阴阳对立、又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约10分钟)

重1.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点2.难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问题必须讲清,使

难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阴阳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点3.思考题:①阴阳对立的涵义是什么?②阴阳至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③阴阳交

思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④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些?各与阴阳

考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⑥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如何?⑦阴

题阳白和的涵义是什么?⑧阴阳平衡的机制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1-15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从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7-62

参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104

考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1-78

文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52-462

献6.孙广仁.阴阳相对待概念之研讨.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1-393

7.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

8.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37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章节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1.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的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要3.掌握五行的特性。

求4.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约10分钟)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约5分钟)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约15分钟)

(4)用于疾病的诊断。(约5分钟)

(5)用于疾病的防治。(约10分钟)

2.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3.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涵义:①五方:②五材;③五星;④五种元素;⑤五气(六气);⑥五种特性。(约

5分钟)

(2)五行的概念内涵:①是一个抽象概念;②是对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达;③作

为一种方法引入中医学。(约5分钟)

4.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稽: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约15分钟)

5.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1)依据:五行特性。

(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水;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

故目属木0

(3)五行归类表。(约10分钟)

1.重点: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

2.难点: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的解释性

模型。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

3.思考题:①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治疗方法?①五行的

基本概念是什么?②五行的特性是什么?③事物的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5-23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2-66*9-83

3于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4-129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79-94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62-472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1-12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45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章节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生克

(1)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约10分钟)

(2)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约10分钟)

2.五行制化与胜复

(1)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约5分钟)

(2)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举例。(约10分钟)

3.五行乘侮

(1)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10分钟)

(2)相梅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10分钟)

(3)相乘与相悔之间的关系。(约5分钟)

4.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虚及其举例。(约10分钟)

(2)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实、子盛致母虚、子虚致母虚及其举例.(约10分钟)

点1.重点: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

难2.难点:③制化与胜复规律;④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⑤引起相乘和相侮的原因。

点3.思考题:④什么是五行的生克和制化?⑤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原因各是什

思么?⑥母子相及的形式和产生原因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3-25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3-86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9-134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4-97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72-476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2-14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48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节第•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2.了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方法论方面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②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约5分

钟)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①相生关系的传变:②相克关系的传变;③五脏病变的传变

教模式。(约5分钟)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①诊病;②辨逆顺。(约10分钟)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①指导脏腑用药;②控制疾病传变;③确定治则治法:根据

学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情志相胜疗法等。(约35分钟)

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方法学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主要思维方法:精气学说构建了同源性思维和

内类比性思维:阴阳学说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解说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五行学说构建了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并与外界沟通和联系的整体现。(约10分钟)

(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约5分钟)

容3.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约10分钟)

(1)注重宏观观察。

(2)注重整体研究。

(3)擅长哲学思维,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

(4)强调功能联系。

1.重点: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难点:①相生与相克关系的传变。②佐金平木、补火生土等法的正确表述。③精气阴阳五行

诸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⑤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

3.思考题:①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②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

理的传变?③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④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

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①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有何特点?②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

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方法学意义?③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如何?④何谓中和思维?⑤何

谓类比思维?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5-32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6-109

3.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79-486

4.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4T47

5.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7-107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4-16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4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藏象

★-H-

早T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1.掌握藏象的概念;

的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要3.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求4.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1.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丁•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环境相通

应的现象。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约10分钟)

2.藏象学说的形成:

教(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约5分钟)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约5分钟)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约5分钟)

学(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约5分钟)

3.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主要体现在:

内(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约5分钟)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约5分钟)

4.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约10分钟)

容5.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1)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五脏之精、五脏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阳的涵义。(约20分钟)

(2)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五脏藏精一精化为气(脏气)一气分为阴气(五脏之阴)、阳气(五

脏之阳)。(约10分钟)

重1.重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③五脏精气阴阳的

点涵义及其逻辑关系。

难2.难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关键是分清“精与气的概

点念内涵”,运用前面所学的阴阳学说讲清“精与气分阴阳”与“气自身分阴阳”的区别。

思3.思考题:①藏象与藏象学说的概念各是什么?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形态与生理功能上有何

考特点?③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④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⑤试述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

题关系。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3

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4-156

参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08-120

考4.孙广仁.藏家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中医研究,1997,10(5):1-5

文5.孙广仁.简论五脏精气阴阳.中医研究,1998,11(1):1-4

献6.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7-44

7.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55-56

8.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5-66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藏象

早T1

第二节:五脏•心(附:心包络)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1.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的2.掌握心的生理特性

要3.掌握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求4.了解心包络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①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主血包括运血和生血;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

的舒缩。(约20分钟)

②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约5分钟)

(2)藏神:

①含义: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约5分钟)

②为什么藏神的脏是心而不是脑?(约10分钟)

③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约5分钟)

2.心的生理特性:通明,即心之血脉直通,心神当明。(约5分钟)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约5分钟)

(2)心在窍为舌。(约5分钟)

(3)心在志为喜;(约5分钟)

(4)心在液为汗:(约5分钟)

(5)心气通于夏。(约5分钟)

4.简介心包络。(约5分钟)

重1.重点: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②心藏神的概念及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

点意义;③心主通明的临床意义。

难2.难点:①藏神的脏为何是心而不是脑;②心所藏之神的涵义,是人体广义之神,即人体生命

点活动的主宰或总体现,还是狭义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③心在液为汗的机理,

思即汗出与心血和心神的关系。

考3.思考题: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是什么?②为什么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

题主?③为什么说“心在液为汗”?④心主通明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4-36

2.重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24-228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7-168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20-123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4-66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69-72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6-69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藏象

章节

第二节:五脏•肺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实验

1.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肺的生理特性;

3.掌握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主司呼吸和气体的出

入交换。(5分钟)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身之气的生成与

宗气的关系:•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呼吸的关系。(约10分钟)

(2)主行水: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有二方面:①通过肺气的

宣发作用……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肺为水之上源: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约10分钟)

(3)朝百脉,主治节:①朝百脉的涵义: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

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②主治节的涵义:治理调节呼吸及气、血、水的作用。(约10分钟)

2.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肺为脏之长。(约5分钟)

(2)肺为娇脏:(约5分钟)

(3)主宣发与肃降:①主宣发的涵义及其体现;②主肃降的涵义及其体现;③主宣发与主肃降

的关系。(约10分钟)

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约5分钟)

(2)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约5分钟)

(3)肺在志为悲;(约5分钟)

(4)肺在液为涕;(约5分钟)

(5)肺气通于秋。(约5分钟)

1.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

2.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3.思考题:①为什么说肺为娇脏?②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③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

些方面?宣发与肃降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⑤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

面?⑥为什么说“肺合皮毛”?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6-39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16-220

3.王新华主编.中医前图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T84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23-130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6-86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63-66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72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藏象

1.重点:①肺主•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

2.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早P3.思考题:①为什么说肺为娇脏?②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③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

体现于哪些方面?宣发与肃降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⑤肺的治节作用主

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⑥为什么说“肺合皮毛”?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脾的生理特性;

3.掌握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①含义:脾气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②过程:运化水谷的过程:“中央土以灌四傍”,通过经脉和三焦的通路,将水谷之精输送到心

肺肝肾四脏;运化水液的过程:“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及肺气宣降以行水。(约20分钟)。

③意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约5分钟)

(2)主统血:

①含义:脾气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约5分钟)

②机理: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约5分钟)

③意义:虚气出血的治疗。(约5分钟)

2.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①主升清;②升举内脏。(约10分钟)

(2)喜燥恶湿:①脾气与湿的关系:②脾气下陷的病机分析。(约5分钟)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约5分钟)

(2)脾在窍为口。(约5分钟)

(3)脾在志为思。(约5分钟)

(4)脾在液为涎。(约5分钟)

(5)脾气通于长夏,脾主四时。(约5分钟)

1.重点:①脾为后天之木:②脾气主升:③脾气统血的涵义与机理。

2.难点:①脾气输送水谷之精和水液的过程及其方式和通路;②脾气主升的体现:③脾气统血

的机理;④“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⑤脾为后天之本的意义。

3.思考题:①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其在临床上有何意义?②脾气主升的涵义是什么?③脾

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各是什么?④“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9-41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11-220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4T98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31-138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6-104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60-62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3-75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