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宝山市腾冲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云南省宝山市腾冲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云南省宝山市腾冲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云南省宝山市腾冲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云南省宝山市腾冲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腾八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

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

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

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内的两种生物大分子有机物,其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

种,主要由C、H、0、N元素组成;核酸分DNA和RNA,DNA分子的碱基有A、G、C、T四种,RNA分

子的碱基有A、G、C、U四种,由C、H、O、N、P元素组成;DNA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详解】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而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N,故核酸和蛋白质

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A错误;核酸包括DNA和RNA,两者的合成都需要相关酶的催化,而这些酶的化

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的分解需要蛋白酶的参与,而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的分解

不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C错误;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但是不会破坏肽键,且核酸分子中不

含肽键,D错误。

2.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

B.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

C.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易于观察染色体

D.在后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

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

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1)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期加倍(4N),

平时不变(2N);(2)核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数目变

化:间期出现(0—4N),前期出现(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A、已知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共8个DNA分子,在间

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A正确;

B、间期染色体己经复制,故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B正确;

C、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易于观察染色体,C

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由8条变成16条,同源染色体不

分离,D错误。

故选D。

3.选择合适的试剂有助于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所用试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鉴别细胞的死活时,台盼蓝能将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染成蓝色

B.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龙胆紫溶液使其着色

C.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D.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可用蔗糖溶液处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等不被细胞需要的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内。

2、染色质(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醋酸洋红等)染成深色而得名。

3、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

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

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吐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4、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需要选择有颜色的成熟的植物细胞,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符合条

件。

【详解】A、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是活细胞,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细胞内,故不能将

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染成蓝色,A错误;

B、龙胆紫溶液可以将染色体染成深色,故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龙胆紫溶液使其着

色,B正确;

C、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正确;

D、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可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使其失水而发生质

壁分离,D正确。

故选A。

4.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从环境中吸收水。下列有关植物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系吸收的水有利于植物保持固有姿态

B.结合水是植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C.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不消耗水但能产生水

D.自由水和结合水比值的改变会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1、含量:生物体中的水含量一般为60%~90%,特殊情况下可能超过

90%,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2、存在形式: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3、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

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

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A、水是植物细胞液的主要成分,细胞液主要存在于液泡中,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故根系吸收的水有利于植物保持固有姿态,A正确;

B、结合水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结合,是植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B正确;

C、细胞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C错误;

D、自由水参与细胞代谢活动,故自由水和结合水比值的改变会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

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反之亦然,D正确。

故选C。

5.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

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

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

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

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

流,A错误;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B正确;

C、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

合,C正确;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Ao

6.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

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

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

B.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

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

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

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并用到了生物实验中的减法原

理,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与R型菌相比,S型菌具有荚膜多糖,S型菌有毒,故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

有关,A正确;

B、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使R型菌具有了S型菌的性状,可知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

胞后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会使小白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

菌的DNA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响,C正确;

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DNA被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与R型菌混合,不能得到S型

菌,D错误。

故选D。

7.某种二倍体植物的〃个不同性状由“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

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

B.〃越大,植株A测交子代中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彼此之间的差异越大

C.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和纯合子的个体数相等

D.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

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

组合。

2、分析题意可知:”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即“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每对等位基因测交后会出现2种表现型,故w对等位基因杂合的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

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A正确;

B、不管n有多大,植株A测交子代比(1:1)也1:1:1:1……(共2n个1),即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

均相等,B错误;

C、植株A测交子代中”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为1/2%纯合子的个体数也是1/2%两者相等,C正确;

D、论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纯合子的个体数是1/2%杂合子的个体数为1-(1/2D,故杂合子的个体

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D正确。

故选B。

8.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

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

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条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

【详解】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

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

持生态平衡,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锁阳产生变异后,长期干旱条件对锁

阳起了选择作用,使其保留下来,D错误。故选C。

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

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

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

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

的稳定。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

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

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

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

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

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10.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者都存在于蓝藻中

B.三者都含有DNA

C.三者都是ATP合成场所

D.三者的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不同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其中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

中功能不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前者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后者是光合作用的场

所。

【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高尔基体、叶绿体和线粒体,A错误;

B、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少量的DNA,高尔基体不含DNA,B错误;

C、线粒体是进行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膜

上都可以合成ATP,高尔基体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和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C错误;

D、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即三种膜

结构都含有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11.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其细胞核的结构主要包括核膜、核孔、核仁和染色质,染

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

心。

【详解】真核细胞中只有细胞核中有染色质,A正确;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翻译发生

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B错误;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含有遗传物质DNA,因此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

的控制中心,C正确;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其通过DNA复制合成子代DNA,该过程需要消耗能

量,D正确。故选B。

12.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是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用酒精擦拭皮肤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体主要依靠调节产热量或者散热量

来维持体温相对温度。在炎热环境中,通过增加散热途径调节体温;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一

个快速产热途径,增加产热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详解】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

增加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的

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若将n粒玉米种子置于黑暗中使其萌发,得到n株黄化苗。那么,与萌发前的这n粒干种子相比,这

些黄化苗的有机物总量和呼吸强度表现为

A.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增强

B.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增强

C.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减弱

D.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减弱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将n粒种子置于黑暗环境中使其萌发,得到n株黄化苗,该过程中没有光照,

所以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也不能合成叶绿素,

所以幼苗是黄化苗。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呼吸作用逐渐增强,将储藏在子叶或胚乳中的

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所以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强度增加,而有机

物因呼吸作用消耗而总量不断减少。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14.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双向淮透胞

0,和营界物质

血浆组织液内

8JQ代谢废物液

淋巴

内环境I: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

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

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

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

D错误。故选D。

15.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

死亡。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1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

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A.250、500、0

B.250、500、250

C.500、250、0

D.750、250、0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

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此答题。

【详解】双亲的基因型均为Bb,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BbxBb-1/4BB、l/2Bb、l/4bb,由于每对亲本

只能形成1个受精卵,100。对动物理论上产生的受精卵是1000个,且产生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的

概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即产生基因型为BB的个体数目为1/4x1000=250个,产生基因型为Bb的个体数

目为1/2x1000=500个,由于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致死,因此获得基因型为bb的个体数目为0。综上

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16.突触小泡可从细胞质基质摄取神经递质。当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

隙。图中不能检测出神经递质的部位是()

B②

D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

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

信号T化学信号T电信号”的转变。

图中①是突触小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间隙,④突触后神经元。

【详解】AB、神经递质在突触小体内的细胞器中合成,由高尔基体形成的突触小泡包裹,所以在突触小体

和突触小泡中都可能检测到神经递质,AB错误;

C、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后,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所以在突触间隙中可以找到神经递质,C

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相应电位的改变,没有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因此在④

突触后神经元中不能找到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

17.动物正常组织干细胞突变获得异常增殖能力,并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可恶变为癌细胞。干细胞转变

为癌细胞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NA序列不变B.DNA复制方式不变

C.细胞内mRNA不变D.细胞表面蛋白质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1、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

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3、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

减少。

【详解】A、干细胞转变为癌细胞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DNA序列发生改变,A错

误;

B、DNA复制方式都为半保留复制,B正确;

C、干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后,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生改变,细胞内mRNA改变,C错误;

D、干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后,细胞表面糖蛋白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18.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是吸收磷元素的主要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磷是组成藻类细胞的微量元素

B.磷是构成藻类生物膜的必要元素

C.藻类的ATP和淀粉都是含磷化合物

D.生态系统的磷循环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

N、P、S、K、Ca、Mg等,微量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循环的过程,具有全球性。

【详解】A、磷属于大量元素,A错误;

B、磷脂中含磷元素,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藻类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故磷是构成藻类生物膜的必要元素,B

正确;

C、ATP由C、H、0、N、P组成,淀粉只含C、H、0三种元素,C错误;

D、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磷循环不能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D错误。

故选B。

19.铅可导致神经元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结构改变、高尔基体扩张,影响这些细胞器的正常功能。这些

改变不会直接影响下列哪种生理过程()

A.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

B.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

C.分泌蛋白合成和加工

D.[H]与Ch结合生成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的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

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一细胞膜,整个过程由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铅影响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而细胞无氧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所以这些改变不

影响无氧呼吸,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式是胞吐作用,由于铅影响了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功能,所以会影响该过

程,B错误;

C、分泌蛋白的合成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因此会影响该过程,C错误;

D、[H]与02结合生成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在线粒体,所以会影响该过程,D错误。

故选A„

【点睛】

20.下图为某二倍体昆虫精巢中一个异常精原细胞的部分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若该细胞可以正常分裂,下

列哪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Af「A我

A.

(勺J'Juu

c.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二倍体昆虫的体细胞中各种形态的同源染色体应为两条,该异常精原细胞中某种形态

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精巢中的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详解】A、若该细胞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则后期会出现如图A所示的情况,A不符合题意;

B、该图为异常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可能出现的情况,B不符合题意;

C、该图为异常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可能出现的情况,C不符合题意;

D、正常分裂时,形态较小的那对同源染色体应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该图所示的减数第二次分

裂后期不会出现其同源染色体,D符合题意。

故选D。

21.在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细胞核中主要合成的物质分别是

A.脂质、RNA

B.氨基酸、蛋白质

C.RNA、DNA

D.DNA、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

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内质网可以合成脂质,细胞核中可以发生转录合成RNA,A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B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RNA,细胞核中可以合成DNA和RNA,C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DNA,蛋

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22.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葡萄糖

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

D.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

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葡萄糖,A错误;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

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B正确;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属于无

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生成少量ATP,C错误;马铃薯块茎储存时,氧气浓度增加会抑制其无氧呼吸,酸味

会减少,D错误。

23.某种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

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o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假设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

外),置于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

液的pH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

pH不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Hi-ATPase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转运到细胞外

B.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C.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可由蓝光直接提供

D.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跨膜运输的方式根据是否需要消耗能量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根据是否需要载

体蛋白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消耗的能量直接来源于ATP的水解。

【详解】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根据题意可知,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值明显下降,说明可含量增加,进

而推知: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A正确;对比②中两组实验可知,蓝光引起细胞内转运到

细胞外需要通过『-ATPase,且原先细胞内pH值高于细胞外,即细胞内1浓度低于细胞外,因此该H,为逆

浓度梯度转运,B正确;由题意可知H,—ATPase具有ATP水解酶活性,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

度跨膜转运H,,C错误;由①中的实验可知,最初细胞内pH值高于细胞外,即细胞内田浓度低于细胞外,

但暗处理后溶液浓度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D正确。

24.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值和温度,其中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水分的流失相当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增加。

【详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

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

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

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25.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

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

本杂交一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一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

一子代出现不同性状一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详解】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

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

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

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

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

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

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分离比的应用,测交不能用来判断显隐

性,但能检验待测个体的基因组成,因此可用测交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

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

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金字塔包括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2、能量金字塔是以能量

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以数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是以生物量为单

位构成的金字塔。3、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正金字塔形,也有倒金字塔形,而能量金字塔只有正金

字塔形。

【详解】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

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

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

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

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正确,B、

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金字塔的种类和特点,数量金字塔可能是正金字塔形,也可能是倒金

字塔形,再根据题意作答。

27.一种类害虫(具有趋光性)以蔬菜的叶片为食,成蛾夜晚活跃、交配产卵,白天藏匿于隐蔽处。该蛾

类在交配季节会释放性外激素,施用人工合的性外激素可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这种类的种群密度

B.性外激素属于雌、雄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

C.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防治,可能引起环境污染

D.该实例不能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及作用:(1)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包括光、电、声波、磁、温度、湿度

以及颜色等等;化学信息:如气味、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孔雀开屏等求偶炫耀行为。

(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

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该昆虫具有趋光性,因此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这种蛾类的密度,以进行监测

和防治,A正确;

B.性外激素属于化学物质,是雌、雄蛾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B正确;

C.用人工合成性外激素类杀灭害虫不会污染环境,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

D.根据题意,施用人工合的性外激素可干扰蛾类的交尾,使其繁殖力下降,降低出生率,因此该实例说明

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D正确。

故选Co

28.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开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和绿色发展理

念日渐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累积退耕还湿46万多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A.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小于稻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种类更多

B.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发生了适应性变异更加适

应环境的结果

C.涔南湿地公园中的刁子鱼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D.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做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生物先发生变异产生不同性状,环境对生物的性状进行选择;

(2)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

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②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③潜在价值:目

前人类还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更多,其自我调节能力大于稻田生态系统,A错误;

B、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生物先发生变异产生不同性状,环境再对生物的性状进行选择,B错误;

C、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刁子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摄入量而不属于自身同化的能量,C正确;

D、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休闲的好去处,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29.丹顶鹤是国家级保护动物。若丹顶鹤的食物1/3是小鱼,2/3是泥鳏;有关丹顶鹤的食物链如图所示,下

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水草工[丹顶鹤

小鱼

A.若丹顶鹤增加2kg体重,则最多需要消耗水草50kg

B.日照时间长短变化会影响丹顶鹤的繁殖,这属于物理信息

C.建立自然保护区后,在一段时间内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可呈“J”型增长

D.环境污染、人为偷猎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丹顶鹤数量减少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梳理相关知识点,

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若丹顶鹤增加2kg体重,则最多需要消耗水草2x1/3口0%+10%+2x2/3T0%T0%=200kg,A

错误;

B、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光照属于物理信息,故日照时间长短变

化会影响丹顶鹤的繁殖,这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

C、建立自然保护区后,在一段时间内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可呈“J”型增长,C正确;

D、环境污染、人为偷猎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丹顶鹤数量减少的原因,D正确。

故选A„

【点睛】

30.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

酵母菌种群数量加快增长;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e段,酵母菌种群数量

增长率逐渐减小,酵母菌种群数量减慢增长;c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

K值;cd段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e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详解】A、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be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因此在b点

两侧,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A正确;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环境资源有限,营养物质的缺乏,

C正确;

D、本实验在时间上存在前后对照,D错误;

故选D。

【点睛】结合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31.请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在甲图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线虫

B.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乙图中能量金字塔①营养级所有生物包括:藻类、大米草、细菌

C.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

大的时期是二龄幼虫

D.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

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沼蟹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

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详解】A、在甲图生态系统中,线虫只属于消费者,A错误;

B、能量金字塔中不包括分解者,故乙图中能量金子塔①营养级所有生物包括:藻类、大米草,B错误;

C、从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图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一龄幼虫(斜率最大),

C错误;

D、若在食草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促进藻类生长,沼蟹数量增加,而沼蟹会破坏大米

草根系,故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沼蟹数量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图中所给有效信息,分析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能量流动等问题。

32.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

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肿解个体效■KV6疥个体般曜[种群个体数■[肿辟个体软量

一丁而7b时间cd时间

①②③④

(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

(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B.有两种说法正确

C.有三种说法正确D.四种说法都正确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图①所示a点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原因可能为过度放牧,(1)正确;图②所示b点后K

值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营养、空间等条件,(2)正确;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

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3)正确;

图④中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若海

洋捕捞,维持种群数量在K/2左右,(4)正确。因此以上四种说法都是正确的,故选D。

【点睛】

33.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中,假设鹰的食物来源中,蛇和野兔分别占1/3、2/3,那么如果青草增加M

千克,鹰的体重至少增加()

A.3M/175B.M/400C.7M/1000D.11M/375

【答案】B

【解析】

【分析】如果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比

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详解】图中的食物链有两条:青草一昆虫一蛇一鹰;青草一野兔一鹰,鹰的食物来源中,假设蛇和野兔

分别占1/3、2/3,那么如果青草增加M千克,,鹰的体重至少增加x千克,“至少”就按最低传递效率

10%计算,那么鹰增重x千克需要青草的能量为x/3+10%+10%+10%+2/3x+10%+10%=M,则

400x=M,x=M/400,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34.下列关于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缸是一个封闭体系,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所以应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

B.为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落叶均需灭菌处理

C.“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

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

D.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

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缸基本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

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

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应该注意,生态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2、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照组土壤不进行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进

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详解】A、生态缸是一个封闭体系,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所以应放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

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A错误;

B、为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为自变量,落叶中的微生物为无关变量,因

此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落叶均需灭菌处理,B正确;

C、“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

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C正确;

D、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

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

故选Ao

【点睛】该题考查稳态与环境中涉及的有关实验,要求学生及时总结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注

意事项。

35.生态学家研究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局部能量流动情况如图所示,字母代表能量。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

A.能量Di的最终去向是流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

B.Bi,B2分别表示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i-Bi)X100%

D.应尽可能多的增加草原牲畜的放牧量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产者的同化量为Ai,Ai=Bi+Ci+Di+Ei,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

Ci,CI=E2+B2+C2+D2,B代表呼吸消耗,E代表流入分解者的能量,C代表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表

示各营养级未利用的。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能量Di的最终去向是流向分解者,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表示各营养级通过呼吸消耗散失的能量,因此Bi、B2分别表示生产者和初级消费

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

C.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i/AiX100%,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