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0月六校联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有韵,萧绎则强调“文”之抒情且注重语言形式美,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D.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而这些对中国文学又产生了重要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B.“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C.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C.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5.曹操的《短歌行》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答案】1.C2.C3.D4.①论证采用总分结构,清晰严谨。文章开篇引出“文学的自觉”这个话题,并总述“有三个标志”,然后以“首先”“其次”“再次”为段首语,分别从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体裁有比较细致的区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②论证多用引用论证,增强说服力,增加文学色彩。如:引用《史记》《文心雕龙》《汉书·艺文志》《典论·论文》《文赋》《文选》等典籍中的相关内容;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比较”等词句。5.①从体裁特征分析,《短歌行》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以乐府旧题进行创作;②从审美特性角度分析,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和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③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抒写了诗人人生苦短的无限感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统一天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曲解文意,“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原文为“接近”。B.“曹丕《典论·论文》……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由此可知,曹丕《典论·论文》不是文体辨析的开始。选项张冠李戴。D.“导致”错误,“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前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汉赋难见个人情性”错,原文为“汉代体物浏亮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由此可见,是“汉代大赋”,不是“汉赋”,范围失当。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不能体现文学自觉,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1)从论证结构看,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二、三、四段以并列的关系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2)从论证方法看,文章论证方法多样。“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为例证法;“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为引证法。论证有力。(3)从论证语言看,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接近”“已”“还不能算是”等词句,表述严谨明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把握文学自觉的特征:作品具有文学性,文体特征鲜明,思想活跃,重视人的价值,呈现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自觉的追求;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等。作品是文学自觉漫长过程中的一环。按照这些特征分析作品即可。比如《短歌行》。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短歌行》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以乐府旧题进行创作,《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从审美特性角度分析,作者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寓理于情,以情感人。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等内容通过对宴会的歌唱,抒了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体现。通过对自己心情的描述和对贤才的渴望表达自己的理想,但情感内涵更能体现个人追求,在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误会柳青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坐在饭铺小炕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他开始问我“贵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一一五师!”他说。“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渠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四年了。”他说。“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铺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枪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在哪里?在这里?”“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多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我们披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一九三八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此,“我”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B.吃饭时满头汗珠,连讲故事时都缓了口气,这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C.长嘴巴告密回来,态度与之前相比变化很大,主要是因为他们共进来五个人,更有胆量。D.这次误会让“我”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B.长嘴巴讲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C.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D.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8.文中写长嘴巴对“我”的怀疑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请简要分析。9.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答案】6.C7.A8.①当“我”问他是否党员时,他警觉(迟疑);②当“我”问他陈支队多少人,他故意隐瞒,说不晓得;③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刻意说反话;④趁我吃面条时,他找借口去告密。9.①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看”和“想”来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长嘴巴对“我”产生了误会;②“我”不停探问,以致误会不断加深,这种延缓让情节更具戏剧性;③误会最终靠政治委员作证才得以消除,这与小说开头的伏笔形成照应,使故事曲折完整。【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主要是因为他们共进来五个人,更有胆量”错,主要不是因为人多,而是因为“长嘴巴”痛恨汉奸。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错,长嘴巴与告密行为没有必然联系。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我”问他是否党员,引起他的警觉。②“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当“我”问他陈支队多少人,他故意隐瞒,说不晓得;③“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刻意说反话;④“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趁我吃面条时,他找借口去告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构思技巧的能力。“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我竭力想了解他”“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看”和“想”来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长嘴巴对“我”产生了误会;“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在对话中,“我”的追问不断深入,而“我”迟迟未察觉突变,还不停探问,以致误会不断加深,这种延缓让情节更具戏剧性;“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误会最终靠政治委员作证才得以消除,与小说开头“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的伏笔形成照应,故事曲折完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宗身橐鞬,风纚露沐,然锐情经术,即王府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与议天下事。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闲,则与讨古今,道前王所以成败,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贞观六年,诏罢周公祠,更以孔子为先圣,颜氏为先师,尽召天下惇师老德以为学官。数临幸观释菜,命祭酒博士讲论经义,赐以束帛。生能通一经者,得署吏。广学舍千二百区,三学益生员,并置书、算二学,皆有博士。大抵诸生员至三千二百。自玄武屯营飞骑,皆给博士受经,能通一经者,听入贡限。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坌集京师,文治煟然勃兴。高宗尚吏事,武后矜权变,至诸王驸马,皆得领祭酒。初,孔颖达等始署官,发《五经》题与诸生酬问。玄宗诏群臣及府郡举通经士,而褚无量、马怀素等劝讲禁中,天子尊礼,不敢尽臣之。置集贤院部分典籍、乾元殿博汇群书至六万卷,经籍大备,又称开元焉。禄山之祸,两京所藏,一为炎埃,官商私楮,丧脱几尽,章甫之徒,劫为缦胡。于是嗣帝区区救乱未之得,安暇语贞观、开元事哉?自杨绾、郑余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文宗定《五经》,镵之石,张参等是正讹文,寥寥一二可纪。由是观之,始未尝不成于艰难,而后败于易也。尝论之,武为救世砭剂,文其膏粱欤!乱已定,必以文治之。否者,是病损而进砭剂,其伤多矣!然则武得之,武治之,不免霸且盗,圣人反是而王。故曰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儒待其人乃能光明厥功。至专诵习传授、无它大事业者,则次为《儒学篇》。(节选自《新唐书•儒学列传(上)》)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乃A举天下B一之C于仁义D莫若儒E儒F待其人G乃能H光明厥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前王所以成败”中的“所以”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B.祭酒,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隋唐以后称作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员。C.“经籍大备”中的“备”与《岳阳楼记》“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备”都是“具备”之意。D.“亦弗能克也”中的“克”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唐玄宗等诸位国君都重视“文”,都十分重视读书人,或重视相关机构的设置。B.唐太宗非常器重儒士,有时与他们纵论天下事,甚至夜以继日,多次亲自参加祭祀仪式。C.唐玄宗真心实意对待经士,或以礼待之,或请人进宫讲解;置备书籍,并安史之乱时积极抢救。D.作者在文末分别用“膏粱”和“药剂”喻指“文”和“武”,进而指出它们各自的特有作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宗定《五经》,镵之石,张参等是正讹文,寥寥一二可纪。(2)然则武得之,武治之,不免霸且盗,圣人反是而王。14.结合文意,概括编写《儒学列传》的目的。【答案】10.DEG11.C12.C13.(1)文宗时校定《五经》,刻在石头上,张参等人校正错字,只是寥寥的一两件事。(2)这样说来,那么用武力得到的,又用武力去治理,不免有霸道和强横之气,圣人一反其道而行王道。14.①记述前代君王重视以文治国;②希望能以文治国,从而长治久安。【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想使天下的人归于仁义,什么都不如儒学。用儒道去对待别人,才能功劳显著。“于仁义”是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即D处;第一个“儒”是“若”的宾语,第二个“儒”是“待”的状语,两个“儒”间应断开,即E处;“待其人”是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开,即G处。故在DEG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的原因;用来……的。句意:说前王成败的原因。/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B.正确。C.错误。具备;详尽。句意:图书完备。/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D.正确。完成,解决;能够。句意:也未能解决问题。/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安史之乱时积极抢救”错,由原文“禄山之祸,两京所藏,一为炎埃”可知,在安史之乱之时,两京的藏书全部被烧为灰烬。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定”,校定;“镵”,刻,凿;“讹”,错,差错。(2)“然则”,这样说来,那么;“是”,这,指前文做法;“王”,行王道,称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太宗身橐鞬,风纚露沐,然锐情经术,即王府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与议天下事”“高宗尚吏事,武后矜权变,至诸王驸马,皆得领祭酒”“玄宗诏群臣及府郡举通经士,而褚无量、马怀素等劝讲禁中,天子尊礼,不敢尽臣之。置集贤院部分典籍、乾元殿博汇群书至六万卷,经籍大备,又称开元焉”可知,记述前代君王重视以文治国;②由原文“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儒待其人,乃能光明厥功”可知,希望能以文治国,从而长治久安。参考译文:太宗虽然身带弓箭,风餐露宿,但却能精心关注经学,在王府中开设文学馆,召集十八位名儒做学士,和他们一起议论天下之事。即位以后,在殿左设置弘文馆,让所有的学士在殿内轮流值夜,在临朝听政后的闲暇时间,就和他们一起讨论古今,说前王成败的原因,有时讨论到太阳西斜或通宵达旦,未曾稍有倦怠。贞观六年,太宗下诏废周公祠,改以孔子为先圣,颜氏为先师,广召天下学问笃实的老师和德高年长的儒士来充任学官。并多次亲临国学观看学生入学时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祭酒博士讲论经义,每赐锦五匹。学生能通晓一经,即可参加官吏考试。增建学舍一千二百间,太学等三种学校增收学生,并设置书、算二学,都设有博士。学生大约可达三千二百名。即使是在玄武门的屯营飞骑将士,也可学经当博士,能通晓一经的,听任他们去参加贡举考试。四方的优异俊美的人士,携带着书籍及书写用具,聚集京城,以文教治国的风气蓬勃兴盛(以文教治国蔚然成风)。高宗崇尚官吏,武后自持权势而随机应变,以至诸王和驸马都得到祭酒职位。当初,孔颖达等人为学官,以《五经》为题向学生进行提问和解答。玄宗下诏令群臣和各州县推荐通晓经义的儒士,而褚无量、马怀素等人到宫中侍讲,天子对他们很尊重礼遇,不敢完全把他们当做臣子对待。存放在集贤院的部分典籍、乾元殿收集的群书多达六万卷,图书完备,又称开元时期了。安禄山叛乱,使两京的藏书全部被烧为灰烬,使官私藏书几乎全部丧失,年轻力壮的人,被劫持去当兵。于是继位的皇帝想救治战乱而未能如愿,哪能有空闲去谈贞观、开元时的盛事呢?自从杨绾、郑余庆、郑覃等人以大儒出任宰相,商议何科为优,主张以明经科为先,降低进士科,以文辞为后,也未能解决问题。文宗时校定《五经》,刻在石头上,张参等人校正错字,只是寥寥的一两件事。从这就可以看出,没有哪一件事情不是因为克服艰难而成功,而后因为易而失败的啊。曾经有这样一种议论,说武功是救世的烈药,而文治大概是精美的食物吧!战乱平定后,一定要文治。否则,就是已经病损却用烈药,那么所受伤害反而加深了!这样说来,那么用武力得到的,又用武力去治理,不免有霸道和强横之气,圣人一反其道而行王道。所以说以武力创业,以文治守成,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如果想使天下的人归于仁义,什么都不如儒学。用儒道去对待别人,才能功劳显著。至于那些专门学习和传授儒学的,没有能成就其他大事业的人,就编为《儒学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牡丹①韩琮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名移兰杜②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注释】①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韩琮被都将石栽顺等驱逐后失官。②兰杜:兰花、杜若,名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牡丹不在桃杏开放的时节与之争艳,而是叶帐成阴时才绽放花朵。B.“晓艳”“暮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牡丹花朵凝露、幽香飘溢。C.与兰草杜若相比,牡丹贵为花中之王,擅长在富贵人家的宅第安享荣华。D.尾联写暮霞般的牡丹凋零,空留下似屏的绿叶,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感慨。16.诗人借牡丹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答案】15.C16.①对条件不成熟就不展露才华的务实态度;②对高尚情操的崇奉之意;③对自己才华和品德的自信之心;④对失官后的怅惘与失落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擅长”错误,“擅”是独占、专有的意思,是说牡丹独占尊位。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写牡丹不在桃杏开放的时节与之争艳,而是叶帐成阴时才绽放花朵。表达对条件不成熟就不展露才华的务实态度。②颔联写清晨艳丽的花朵好似金掌承接着洁净清凉的露水,傍晚幽香飘溢与那豪华富丽的住宅里的香风争惹。描写牡丹花朵凝露、幽香飘溢,可见牡丹并非富贵荣禄之辈,而是赏雅惹俗的高士,表达对高尚情操的崇奉之意。③颈联写即使像兰草、杜若一类的名花要想改变得像牡丹那样,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接着才充满自信地赞道:还是你啊,牡丹!“贵擅笙歌百醉中”——你是花中之王,独占尊位,比动听的笙歌还醉人,借牡丹表达对自己才华和品德的自信之心。④尾联写暮霞般的牡丹凋零,空留下似屏的绿叶,结合注释“韩琮被都将石栽顺等驱逐后失官”,诗人仕途不顺,寄寓了诗人失官后的怅惘与失落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间接称赞了公西华同时又指出其过分谦虚。(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珍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的结局。【答案】①.赤也为之小②.孰能为之大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封狼居胥⑥.赢得仓皇北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孰”“锱铢”“胥”“仓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造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③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生了改变,词的功用得以扩大。④儿化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情色彩相联系: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⑤还可带有“轻蔑、厌恶”,如败家子儿、破烂儿……⑥但其表示褒贬爱憎也具体需要看对象和情境。⑦因为儿化在语音、词汇上具有丰富的功能和意蕴,所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中得以保存和发展。《红楼梦》是以北京话为语体写成的,这个语体的重要标志就是引入儿化词。曹雪芹对儿化词的运用是独具匠心的。其儿化用语多出现在口语场合,例如在人物对话如拉家常、闲聊中。但作为统治阶级的贾政、北静王、贾雨村等则嗜好运用晦涩的文言雅文。贾府中运用儿化词语上自贾母、王熙凤下至刘姥姥、老嬷嬷等阶层。当然,人物身份不同,儿化词的表意也各异:贾母的儿化词语包含对晚辈的关爱,凤姐儿则多表现为幽默打趣,刘姥姥等下层人物多出自质朴粗俗。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作家汪曾祺去世后,儿子汪朗在《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中写道:时间真快,爸爸走了十几年了。他要是还在,今年该是91岁了。多想当面再喊他一声——“老头儿”!请赏析句中的儿化词“老头儿”的表达效果。【答案】18.第②句,将“造成”改为“生成”;第⑥句,把“具体”移到“对象”前;第⑦句,将“因为儿化”改为“儿化因为”。19.①体现了汪曾祺和儿子关系的融洽;

②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亲昵和深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②“造成……新形式”搭配不当,“造成”指导致,引起(一般指不好的结果),与后文的宾语不搭配,应改为“生成”。第二处:⑥“具体需要看对象和情境”语序不当,“具体”修饰的应是“对象和情境”,应位于“对象”前。第三处:⑦“因为儿化”语序不当,前后句的主语都是“儿化”,所以“因为”要放在主语“儿化”后面,应改为“儿化因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老头儿”的意思是年老的男子,文中是作者对父亲汪曾祺的称呼,包含轻微戏谑的语气,表面上似乎对父亲不够尊重,实际上是表达对父亲的“喜爱”之情,此处想喊已去世的父亲一声“老头儿”,体现的是汪曾祺和子女关系的融洽,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亲昵和深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仰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①,够着吃力,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②,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③,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们”一家人相依相守的情状,请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答案】20.①但炉子实在太高了②听起来似乎很远③家里却老是春天(家里却很温暖)21.①环境衬托,用环境的“空空”反衬一家人相依相守的踏实和温馨;②句式的反复(叠词),句式“……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的重复,突出强调“我们四人”相依相守的满足;③范围、程度的加深,从“台州空空”到“天地空空”范围和“空”的程度都加深,突出强调“我们四人”相依相守就是幸福。【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后文“够着吃力”可知,此处说炉子高,应填“但炉子实在太高了”。②此处和后文“想不到就在窗外”为转折关系,应是感觉说话的声音远,应填“听起来似乎很远”。③此处和“外边虽老是冬天”为对照句,且是转折关系,说家里温暖,应填“家里却老是春天”或“家里却很温暖”。【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似乎台州空空的”为环境衬托,用环境的“空空”反衬一家人相依相守的踏实和温馨;“空空”为叠词,句式“……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为反复修辞,句式的重复运用,突出强调“我们四人”相依相守的满足;从“台州空空”到“天地空空”范围增大,“空”的程度加深,突出强调“我们四人”在一起就是世界的全部,相依相守就是幸福。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全社会对偶像现象多持宽容态度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弄清偶像的真义。选择偶像既然是每个人的权利,那么还是要找靠谱点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星光照心间有的人,穷尽毕生所学,用思想撑起社会的脊梁;有的人,抛头预热血,用生命点亮了硝烟中的黑夜;有的人,默默奋斗一生,用奉献铺平了新时代的道路。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