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版 欧洲规范8 结构抗震设计 第二部分 桥梁_第1页
中译版 欧洲规范8 结构抗震设计 第二部分 桥梁_第2页
中译版 欧洲规范8 结构抗震设计 第二部分 桥梁_第3页
中译版 欧洲规范8 结构抗震设计 第二部分 桥梁_第4页
中译版 欧洲规范8 结构抗震设计 第二部分 桥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洲规范8结构抗震设计

第二部分桥梁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译)

目录

前言...............................................................1

1.概况...........................................................5

1.1范围.....................................................................5

1.1.1EN1998-2的范围...................................................5

1.1.2更多EN1998部分..................................................6

1.2参考文件................................................................6

1.2.1使用...............................................................6

1.2.2一般参考标准......................................................6

1.2.3参考规范和标准....................................................6

1.2.4桥梁的附加一般和其他参考标准.....................................6

1.3假定....................................................................6

1.4原则和应用规则的区别....................................................7

1.5定义....................................................................7

1.5.1总贝!|...............................................................7

1.5.2所有欧洲规范通用的术语............................................7

1.5.3EN1998-2中使用的其他术语.........................................7

1.6符号....................................................................8

1.6.1总贝!|...............................................................8

1.6.2在EN1998-2第二和第三节中使用的其他符号.........................8

1.6.3在EN1998-2第四节中使用的其他符号...............................9

1.6.4在EN1998-2第五节中使用的其它符号..............................10

1.6.5在EN1998-2第六节中使用的其他符号..............................12

1.6.6在EN1998-2第七节和附录J,JJ,K中使用的其他符号.................13

2.基本要求和实施规则............................................17

2.1设计地震作用...........................................................17

2.2基本要求...............................................................18

2.2.1通则..............................................................18

2.2.2不倒塌(最终极限状态)...........................................18

2.2.3损坏最小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18

2.3实施准则...............................................................18

2.3.1总则..............................................................18

2.3.2期望的地震行为...................................................18

2.3.3抗力验算.........................................................20

2.3.4能力设计.........................................................20

2.3.5关于延性的规定...................................................20

2.3.6连接一控制位移一细节.............................................22

2.3.7简化准则.........................................................25

2.4概念设计...............................................................25

3.地震作用......................................................27

3.1地震作用的定义.........................................................27

3.1.1总贝lj............................................................................................................................27

3.1.2运动分量的运用...................................................27

3.2分量的量化.............................................................27

3.2.1总贝!J............................................................................................................................27

3.2.2场地相关的弹性反应谱.............................................27

3.2.3时程表示.........................................................28

3.2.4线性分析使用的场地有关的设计反应谱..............................28

3.3地震作用的空间变异.....................................................29

4.分析..........................................................32

4.1建模...................................................................32

4.2分析方法...............................................................37

4.2.2基本模态法.......................................................39

4.2.3其他分析方法.....................................................41

4.2.4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41

4.2.5静力非线性分析(pushover分析)..................................43

5.强度验算......................................................45

5.1总则...................................................................45

5.2材料和设计强度.........................................................45

5.2.1材料..............................................................45

5.2.2设计强度.........................................................45

5.3能力设计...............................................................45

5.4二阶效应...............................................................47

5.5地震作用和其他作用的组合..............................................47

5.6混凝土截面抗力验算.....................................................48

5.6.1设计抗力.........................................................48

5.6.2有限延性行为的桥梁...............................................48

5.6.3结构延性行为.....................................................48

5.7钢和组合杆件的抗力验算................................................55

5.7.1钢桥墩............................................................55

5.7.2钢或者组合主梁...................................................55

5.8基础...................................................................55

5.8.1总贝!|..............................................................56

5.8.2设计作用效应.....................................................56

5.8.3抗力验算.........................................................56

6构造............................................................57

6.1总贝U.......................................................................................................................................57

6.2混凝土桥墩.............................................................57

6.2.1约束..............................................................57

6.2.2纵向受压钢筋屈曲.................................................60

6.2.3其他规定.........................................................61

6.2.4空心墩...........................................................62

6.3钢桥墩.................................................................62

6.4基础...................................................................62

6.4.1扩大基础.........................................................62

6.4.2桩基础...........................................................62

6.5有限延性行为结构.......................................................63

6.5.1控制截面的延性验算...............................................63

6.5.2防止特定非延性元件脆性破坏......................................63

6.6支座和地震连接.........................................................63

6.6.1一般要求..........................................................63

6.6.2支座..............................................................64

6.6.3地震连接,固定装置,冲击传递装置................................65

6.6.4最小支承长度.....................................................66

6.7混凝土桥台和约束墙.....................................................67

6.7.1一般要求.........................................................67

6.7.2与主梁柔性连接的桥台.............................................67

6.7.3与主梁刚性连接的桥台.............................................68

6.7.4承受大承重的涵洞.................................................69

6.7.5挡土墙...........................................................70

7.带地震隔振的桥梁................................................71

7.1总则....................................................................71

7.2定义...................................................................71

7.3基本要求和附带条款.....................................................72

7.4地震作用...............................................................72

7.4.1设计反应谱.......................................................72

7.4.2时程表示.........................................................73

7.5分析过程和建模.........................................................73

7.5.1总贝!|..............................................................73

7.5.2隔振系统的设计特性...............................................73

7.5.3分析方法的应用条件...............................................78

7.5.4基本模态分析.....................................................79

7.5.5多模态谱分析.....................................................82

7.5.6时程分析.........................................................83

7.5.7地震作用竖向分量.................................................83

7.6验算...................................................................83

7.6.1地震设计情况.....................................................83

7.6.2隔振系统.........................................................83

7.6.3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84

7.7隔振系统的特殊要求.....................................................85

7.7.1侧向恢复能力.....................................................85

7.7.2隔振界面的侧向约束...............................................87

7.7.3检查和维修.......................................................87

附录A和参考地震作用有关的概率。在建设阶段选择设计地震作用的指导…88

附录B混凝土桥墩中位移延性和塑性较曲率延性系数之间的关系.........89

附录C钢筋混凝土延性杆件有效刚度估算.............................90

附录D地震运动的空间变异性:模型和分析方法.......................92

附录E非线性分析的材料性质和塑性较变形能力........................98

附录F水中桥墩水的附加质量.......................................103

附录G能力设计效应计算..........................................105

附录H静力非线性分析(Pushover)................................106

附录J地震隔振装置设计特性的变异................................109

附录JJ普通隔振类型的人系数.....................................111

附录K验证地震隔振装置设计特性的试验............................113

前言

本欧洲标准EN1998-2,欧洲规范8:结构抗震设计:桥梁,是以技术委员会CEN/TC250

的名义编制的,其秘书处由BSI主持。CENfTC250对所有欧洲规范负责。

本欧洲标准通过统一文本出版或者背书方式,在2006年5月前取得国家标准的地位,

与之矛盾的国家标准最迟在2010年3月前废除。

本文件取代ENV1998-2:1994o

根据CEN-CENELEC内部规定,下列国家的国家标准组织机构必须执行本欧洲标准:

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

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

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规范项目的背景

1975年,欧共体委员会基于条约的第95条款,决定在建筑领域开展一个行动项目。项

目目的是消除贸易的技术壁垒,协调技术规范。

在行动项目中,欧共体委员会开始启动建立一系列结构设计的协调技术规范,它在第一

阶段,作为各成员国现行规范的供选规范,并最终将替代各成员国规范。

15年来,欧共体委员会在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取得了欧洲规范项

目的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第一代欧洲规范。

1989年,欧共体委员会以及EU和EFTA成员国决定,在委员会与CEN协议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命令,将欧洲规范的准备和出版转交给CEN,目的是赋予它们未来欧洲标准(EN)

的地位。这实际上将欧洲规范和所有理事会指导性准则,以及委员会处理欧洲标准的决定(例

如理事会指导性准则关于建筑产品的89/106/EEC-CPD-和理事会指导性准则关于公共设施

和服务的93/97/EEC,92/50/EEC和89/440/EEC以及为了建立内部市场而启动的EFTA指导

性准则)联系在一起。

欧洲规范项目的标准包含下列部分内容:

EN1990Eurocode:结构设计基础

EN1991Eurocode1:对结构的作用

EN1992Eurocode2:混凝土结构设计

EN1993Eurocode3:钢结构设计

EN1994Eurocode4: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EN1995Eurocode5:木结构设计

EN1996Eurocode6:砌石结构设计

EN1997Eurocode7:土工技术设计

EN1998Eurocode8:结构抗震设计

EN1999Eurocode9:铝结构设计

欧洲规范承认每个成员国权威管理部门的职责,并保护他们制定与国家范围安全水准有

关的参数的权力,安全水准情况随国家的不同而不同。

欧洲规范地位和应用领域

EU和EFTA成员国应该认识到,欧洲规范可作为下列目的而用的参考文件:

-作为一种方法来证明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满足CouncilDirective89/106/EEC的基本要

求,特别是基本要求用1:力学强度和稳定-和基本要求用2:在火灾下的安全性;

-作为编制建筑物及相关工程设施合同的基础;

-作为起草建筑产品统一技术规范(ENs和ETAs)的框架。

由于欧洲规范涉及建筑物本身,它与CPD条款12中的解释性文件有直接关系,尽管后

者的性质不同于产品统一标准。因此,从欧洲规范产生的技术方面问题需要由CEN技术委

员会和/或从事产品标准工作的EOTA工作组充分研究,以便这些技术规程和欧洲规范达到

完全的协调。

欧洲规范为传统和创新性整体结构以及结构构件产品的设计提供通用的设计法则,非常

规形式的建筑物或设计条件不包括在内,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人员可要求进行附加的专门研

究。

使用欧洲规范的各国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的内容由CEN出版的欧洲规范全部条款(包括所有附录)组成,前面写上本

国标题页和本国前言,并可在后面加上国家标准的附录(下简“国家附录”-庠注)(提供

资料的)。

国家附录(提供资料的)只能包含欧洲规范中空着留给各国选用的部分参数信息,即由

各国确定的参数,这些参数用于设计在各个国家内建造的建筑和土木工程设施,如:

分项系数和/或类型的值,欧洲规范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值;

-所使用的数值,在欧洲规范中只用一个符号表示;

-各成员国特定的气象和地质数据,如降雪分布图;

-所采用的流程,在欧洲规范中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流程;

另外还包括

-关于附录使用的规定;

-引用与欧洲规范不相互矛盾的补充信息,帮助使用者应用欧洲规范。

欧洲规范和产品统一技术规范(ENs和ETAs)的联系

在建筑产品的协调技术规范以及构造物的技术规则之间要求具备一致性。进而对建筑产

品CE标志中附带的所有涉及欧洲规范的信息,应明确指明使用了那个国家确定的参数。

关于EN1998-2的附加信息

本部分EN1998的范围见1.1条款。

除非在本部分其他地方专门规定,地震作用参见EN1998-1:2004,第3节。

由于和建筑等其他结构相比,桥梁抗震系统的特殊性,本部分的所有章节内容一般不直

接和EN1998-1:2004有关.但EN1998-1:2004的若干条款在本文中通过直接引用而使用。

由于地震作用主要通过桥墩抵抗,桥墩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本文重点是这种类型的

桥墩。

支座在多数情况下是桥梁抗震系统的重要部件,因此本文中相应重点处理。地震隔振装

置也是同样情况。

EN1998-2的国家附录

本标准给出了可择流程、数值和等级建议,附上注,表明各个国家可以进行选择。因此

执行EN1998-2的国家标准还有一个国家附录,包含所有由国家确定的用于在有关国家建造

建筑结构和土木工程设施时使用的设计参数。

下列条款在EN1998:2-2005中允许国家选择:

编号项目

1.1.1(8)附录A,B,C,D,E,F,H和JJ

2.1(3)P桥梁不倒塌要求的地震作用重现期TNCR(或等效的,50年超越概率,PNCR)

2.1(4)P桥梁重要等级

2.1(6)桥梁重要性系数

2.2.2(5)地震作用可考虑为偶然作用的条件,且222(3)和222(4)的要求可以放松

2.3.53(1)塑性较长度的表达式

236.3(5)非重要结构元件设计位移值

237(1)小震的情况

2.3.7(1)在小震情况下桥梁设计的简化标准

3.2.2.3活动断裂带的定义

3.3(1)P连续主梁长度在多少以上需要考虑地震作用空间变异性

3.3(6)多少长度以上地震运动可以认为完全不相关

3.3(6)考虑在相邻支点发生反向地面位移值的系数

4.1.2(4)P假定和设计地震作用同时发生的活荷载-21值

4.1.8(2)作为不规则桥梁考虑的地震行为表达式(4.4)左手项的上限值

5.3(4)超强系数值yo

5.4⑴线性分析中考虑二阶效应的简化方法

5.6.2(2)Pb剪切抗力的附加安全系数值PBdl

5.6.3.3(l)Pb确定塑性较外部延性杆件剪切抗力附加安全系数>Bd的可选方法

6.2.4.1(1)P约束钢筋的类型

6.5.1(1)P在小震情况下有限延性行为桥梁的简化验算规则

6.6.23(3)地震作用可视为偶然作用,但不是完全由粘弹性支座抵抗时,桥梁粘弹性

支座损坏的允许范围

6.6.3.2(1))P在设计地震作用下对支点的总竖向反力大于永久荷载时,要求的定位装置

提供受压(向下)反作用的比例

6.7.3(7)为限值土或者刚性连接到主梁的桥台后的填土的破坏,设计地震位移的上

限值

7.4.1(1)P采用地震隔振的桥梁设计反应谱控制周期TD值

7.6.2(1)P隔振装置设计位移放大系数力s值

7.6.2(5)粘弹性支座的沏值

7.7.1(2)隔振系统侧向复位能力的次和次系数值

J.1(2)在地震设计情况下最小隔振装置温度值

J.2(l)对于普通使用的隔振装置的z系数值

1.概况

1.1范围

1.1.1EN1998-2的范围

(1)欧洲规范8的范围见EN1998-1:2004,1.1.1条款,本标准的范围见1.1.1条款。欧

洲规范8的附加部分内容,见EN1998-1:2004,1.1.3条款。

(2)在EN1998-1:2004中提出范围的框架内,本标准内容包括桥梁抗震设计所适用的特

定性能要求、实施标准和应用规则。

(3)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桥梁抗震设计,其中水平地震作用主要通过桥墩的受弯或桥台

抵抗,例如,由支撑着上部结构的垂直或几乎垂直的桥墩系统构成的桥梁。本部分内容同样

可用于斜拉桥和拱桥的抗震设计,虽然其中的条款并没有完全涵盖这些情况。

(4)悬索桥、木结构和污工桥梁、可动桥梁和浮桥不包括在本部分的范围内。

(5)本部分内容只包含地震区域桥梁设计时,除了其他相关欧洲规范或EN1998有关部

分外,需要所遵守的条款。在低地震情况中,可以采用简化的设计标准(见237(1))。

(6)本部分内容涉及以下主题:

-基本要求和实施标准

-地震作用

-分析

-强度验算

-构造

本部分还包括一个关于地震隔振的专门章节,其条款规定了如何应用这种桥梁抗震保护

方法。

(7)附录G给出了能力设计效应的计算规则;

(8)附录J给出了关于地震隔振装置设计性能变异性以及这种变异性如何在设计中考

虑。

注1附录A提供了关于参考地震事件概率的信息以及在施工阶段选择地震作用的建议。

注2附录B提供了混凝土桥墩位移延性和塑性较曲率延性关系的确定方法。

注3附录C提供了钢筋混凝土延性杆件有效刚度估算的方法。

注4附录D提供了地震运动空间变异性模拟和分析的方法。

注5附录E提供了用于非线性分析的关于材料特性和塑性较变形能力的信息。

注6附录F给出了确定水下桥墩水的附加质量的方法和指导。

注7附录H提供了静力非线性分析(pushover)的指导和方法。

注8附录JJ提供了关于一般隔振装置/系数的信息

注9附录K包含地震隔振装置设计参数验证的试验要求。

1.1.2更多EN1998部分

参见EN1998-1:2004。

1.2参考文件

1.2.1使用

(DP下列规范性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欧洲标准的条款。对于已标注

日期的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欧洲规范达成协

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规范性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凡是不注明日期的规范性文件,其最

新版本(包括勘误)适用于本标准。

1.2.2一般参考标准

EN1998-1:2004,1.2.1适用。

1.2.3参考规范和标准

EN1998-1:2004,1.2.2适用。

1.2.4桥梁的附加一般和其他参考标准

EN1990:附录A2结构设计基础:桥梁应用

EN1991-2:2003结构上的作用:桥梁上的交通荷载

EN1992-2:2005混凝土结构设计:部分2一桥梁

EN1993-2:2005钢结构设计,部分2一桥梁

EN1994-2:2005(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部分2一桥梁

EN1998-1:2004结构抗震设计一般规则,地震作用和建筑规则

EN1998-5:2004结构抗震设计一基础,保留结构和土工方面

EN1337-2:2000结构支座一部分2:滑动元件

EN1337-3:2005结构支座一部分3:粘弹性支座

prEN15129:200X抗震装置

1.3假定

(1)除了EN1990:2002,1.3的基本假定外,使用下列假定。

(2)P假定在施工阶段以及结构后续生命期中结构不会发生变化,除非有适当的证明和验

算。由于地震响应的特点,即使结构变化导致结构杆件抗力提高,假定也同样适用。

1.4原则和应用规则的区别

(1)EN1990:2002,1.4条款的规则适用。

1.5定义

1.5.1总则

为了本标准,下列定义适用。

1.5.2所有欧洲规范通用的术语

(1)EN1990:2002,1.5条款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

1.5.3EN1998-2中使用的其他术语

能力设计

将结构设计成延性行为,确保各种结构构件实现强度分级,达到期望的塑性较分布和避

免脆性失效模式,而使用的设计流程。

延性杆件

可以通过形成塑性较耗散能量的杆件

延性结构

在强地震动作用下能通过预期形成的塑性钱或通过其他机制耗散大量输入能量的结构。

有限延性行为

在设计地震作用下,在塑性较没有大量耗散能量的桥梁地震行为。

正连接

通过地震连接实行的连接

地震隔振

桥梁结构设置特殊隔振装置以减小地震响应(内力且/或位移)。

(地震作用的)空间变异性

在不同的桥梁支撑点地面运动不同,因而地震作用不能采用一点的运动特性

地震行为

在设计地震状态下桥梁的行为,他取决于结构总体力一变形关系的特点,分为延性或有

限延性/完全弹性。

地震连接

传递部分或者所有地震作用的约束装置。和支座结合使用,他可以具有适当的松驰,使

得只有在超过设计地震位移时起作用。

最小支承长度

规定被支承杆件的内缘和支承杆件的外缘之间最小距离的安全措施。最小支承长度目的

是确保在极限地震位移下能保持支承能力。

设计地震位移

由设计地震作用引起的位移。

在地震设计状况下总的设计位移

用于确定所需空间以保护关键或主要结构杆件的位移。他包含设计地震位移,由于长期

永久效应和半永久作用引起的位移,以及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适当变形富余。

1.6符号

1.6.1总贝!!

(l)EN1990:2002,1.6条款中表示的符号适用。对于材料相关的符号,以及不特别和地震

有关的符号,有关欧洲规范条款适用。

(2)和地震作用一起使用的其他的符号,为方便使用在文中出现的地方定义.另外

EN1998-2使用频率最高的符号在下面章节中列出。

1.6.2在EN1998-2第二和第三节中使用的其他符号

“E(由于设计地震引起的)设计地震位移

如c通过线性分析确定的地震位移

dG由于永久和半永久作用引起的长期位移

会根据EN1998-1:2004,3.2.2.4的设计地面位移

4系列B在支撑点i的地面位移

drt相对参考支点0在支撑点i的地面位移

宓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位移

du极限位移

dy屈服位移

AEd设计地震作用

FRd地震作用下抵抗力的设计值

Lg地面运动可以认为完全不相关的距离

Li支点i到参考参考支点0的距离

z.M.i序列支撑点知至h的距离

R,在桥墩i基底处的反力

Sa场地平均反应谱

S和场地有关的反应谱

Teff隔振系统的有效周期

Y!重要性系数

△%中间支撑点i相对相邻支点M和Z+1的地面位移

网位移延性系数

族2温度作用半永久值的组合系数

1.6.3在EN1998-2第四节中使用的其他符号

义在横向地震或者类似分布的横向荷载作用下,墩顶的横桥向平均位移

出第i个节点的位移

dm长周期第〃,阶振型的反应谱渐进值,表达成位移的形式

e备+4

ea偶然质量偏心(=0.033或者0.038)

ed附加偏心,反映水平向和扭转耦合振动的动力效应(=0.05L,或者0.05B)

eo理论偏心

g重力加速度

h塑性较弯曲方向横截面高度

km第机阶振型的效应

n延性构件,•所要求的局部力折减系数

/,minn的最小值

rmaxD的最大值

AEd设计地震作用

AEXX方向的设计地震作用

AEyy方向的设计地震作用

AEZZ方向的设计地震作用

B桥面宽度

E作用效应的可能最大值

Ei,阶振型的响应

F根据基本模态法确定的水平力

G结构总有效重量,等于桥面重量加上一半的桥墩重量

G集中在i节点的重量

K系统刚度

L连续主梁的总长度

Ls塑性较到反弯矩点的距离

M总质量

MM在地震设计情况下在延性杆件i预期塑性较位置的设计弯矩最大值

MRd,i延性杆件i塑性较截面设计弯矩抗力

M通过上部结构质量中心绕垂直轴的等效静力弯矩

Qkj交通荷载特征值

凡抗力设计值

5d(7)设计反应谱的谱加速度

T所考虑方向上的基本振动模态周期

X桥梁水平纵轴

Y桥梁水平横轴

Z竖轴

OU剪跨比

4所有墩顶在横向地震或者类似分布横向荷载作用下最大的位移差。

次标准化轴向力=(NEd/(A/k))

塑性转角能力设计值

%.E塑性转角要求

匕粘性阻尼比

曾J可变作用,・半永久值系数

1.6.4在EN1998-2第五节中使用的其它符号

出所考虑的延性杆件端部的相对横向位移

Tck混凝土强度特征值

龙忖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启为限值开裂的钢筋折减应力

A节点钢筋屈服强度设计值

Zb梁端截面内部刚臂

Zc柱塑性较截面内部刚臂

Ac(Vc,Mc,Nc)能力设计效应

4混凝土截面面积

AEd设计地震作用(仅地震作用)

Asd在地震设计情况下的作用

Asx水平节点钢筋的面积

Ed在地震设计情况下作用效应的设计值

Gk永久荷载的特征值

%超强弯矩

MEO在地震设计情况下的设计弯矩

何Rd截面弯曲强度设计值

Md在地震设计情况下的轴力

MG在地震设计情况下,在永久和准永久作用下柱的轴力

明节点中的竖向轴力

Qik交通荷载的特征值

Qi长期作用的准永久值

R考虑所有损失后的预应力特征值

&截面抗力设计值

滑动支座最大摩擦力设计值

TRC柱受拉钢筋的力

VE.d剪力设计值

Vjx节点水平剪力设计值

蚱节点垂直剪力设计值

%bC柱受拉面相邻的梁剪力值

材料分项系数

加超强系数

加f考虑老化效应的摩擦放大系数

>Bd,》Bdl抵抗脆性失效模式的附加安全系数

px节点水平配筋率

Py节点面(正交于作用平面)垂直方向闭合箍筋的配筋率

Pz节点竖向钢筋的配筋率

组合系数

AAx放置在节点外侧的节点水平钢筋面积

AASZ放置在节点外侧的节点竖向钢筋面积

1.6.5在EN1998-2第六节中使用的其他符号

ag场地类型A的设计地面加速度(参见EN1998-1:2004,3.2.2.2)

b垂直于约束方向的混凝土核心截面尺寸,从周边环箍中心线开始度量

bmin混凝土核心的最小尺寸

dbL纵向钢筋的直径

deg由于地震地面位移的空间变化引起的有效位移

4s由于结构变形引起的有效支撑点地震位移

4EN1998-1:2004,3.2.2.4条款规定的设计地面位移峰值

/;抗拉强度

fy屈服强度

fys纵向钢筋的屈服强度

扭拉杆的屈服强度

确保竖向反力安全传递的最小支撑长度

/ov最小重叠长度

S中心拉杆的间距

SL最大(纵向)间距

ST环箍筋或者附加交叉拉钢筋间的间距

仇横向间距

Ug设计地面速度

Us以小剪应变的土中剪切波速

Ac混凝土截面毛截面积

Acc截面的约束混凝土横截面积

Asp螺旋筋或者箍筋的横截面积

箍筋或者一个约束方向系筋的总横截面积

4一个系筋的横截面积

Di内径

Dsp螺旋或者箍筋直径

瓦如EN1998-5:2004规定的在地震条件下作用在桥台上的总土压力

&d设计抗力

Ah塑性铁设计长度

Leff主梁有效长度

2d被连接到桥墩或者桥台的主梁节段重量,或者在中间分割节点任意一侧两个

主梁节段的最小重量

SEN1998-1:2004,第3.2.2.2条款规定的土系数

■EN1998-1:2004,第3.2.2.2条款规定的弹性反应谱拐点周期

ag类型A场地设计地面加速度

”重要性系数

人自由场地土的地震剪切变形

3取决于工伪的参数

Me要求的曲率延性系数

XAs被系筋约束的纵向钢筋截面积的和

PL纵向钢筋配筋率

"w横向钢筋配筋率

约束钢筋的力学比例

1.6.6在EN1998-2第七节和附录中使用的其他符号

&场地类型A地面运动的设计地面加速度

«g.R类型A场地参考峰值加速度

d设计位移

小隔振装置位移

dbd和隔振系统设计位移相应的隔振装置设计位移

心隔振装置i的位移

Jbi.a隔振装置i增加的设计位移

"bi,d隔振装置,•的设计位移

&d隔振系统的设计位移

de(由基本模态法确定的隔振系统的设计位移

dd.m分析确定的刚度中心位移

就下部结构和隔振系统i位置的上部结构位移

dm隔振系统的位移能力

"max最大位移

dn,dv试验确定的最小正和负位移

dm隔振系统的残余位移

dy屈服位移

纵桥梁纵向的偏心

r主梁绕质量中心的转动半径

sign(Jb)速度向量为的符号

te总的弹性垫厚度

v粘滞隔振装置的运动速度

Vnux粘滞隔振装置的最大运动速度

Xiji桥墩i的平面坐标

4b粘弹性支座的有效横截面积

ED隔振系统在设计位移4d下每周耗散的能量

EDI隔振系统i在设计位移&d下每周耗散的能量

EE设计地震力

EEA通过分析确定的地震内力

尸max相应于设计位移的最大力

Fn,Fp对具有粘滞或摩擦行为的元件试验的最大正力和最小负力,或者对于具有粘弹

性行为的元件相应于下的试验正和负力

Fy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屈服力

Fo在往复荷载时位于0位移时的力

G,粘弹性支座的剪切模量

Gg根据EN1337-3:2005的粘弹性支座外观传统剪切模量

HDRB高阻尼橡胶支座

乩桥墩i的高度

KH隔振装置i的有效刚度

Ko在单调荷载作用下双线性滞回隔振装置的弹性刚度

KL铅芯橡胶支座的铅芯刚度

辞双线性滞回隔振装置屈服后弹性刚度

Keff隔振系统在主水平方向,等于设计位移下的有效刚度。

Kg隔振装置及对应桥墩i的组合刚度

治桥墩基础i的转动刚度

KR铅芯橡胶支座的橡胶刚度

Kn桥墩基础i的转动刚度

《桥墩,•墩身的位移刚度

任桥墩基础i的平动刚度

Kxi,Kyi隔振装置和桥墩,•的有效组合刚度

LRB铅芯橡胶支座

Mi上部结构质量

Md作用在隔振装置上的轴力

PTFE聚四氟乙烯

2G隔振装置的永久轴力

感球形滑动面的半径

S根据EN1998-1:2004中3.2.2.2条款的弹性反应谱的土系数

7c,TD根据EN1998-1:2004中3.2.2.2条款以及7.4.1(1)P的弹性反应谱拐点周期

7W隔振系统的有效周期

Tmimb抗震设计的最小支座温度

匕通过隔振接触面传递的最大剪力

Vf通过基本模态法估算的最大剪力

UBDP隔振装置设计性质的上限

LBDP隔振装置设计性质的下限

ab粘滞阻尼器的速度指数

”桥梁的重要性系数

AFw由于地震颠覆效应引起的附加竖向力

AFm位移dJ2和4m之间的力提高

M动态摩擦系数

&等效阻尼比

益隔振装置对有效阻尼的贡献

Off隔振系统的有效阻尼

Mi组合系数

2.基本要求和实施规则

2.1设计地震作用

(1)P本标准的设计理念是在设计地震作用(AEJ)下,以一定的可靠度达到2.2.2和EN1998-1:2004,

2.1(1)P的不倒塌要求。

(2)P除非在本部分中另外规定,可采用EN1998-1:2004,3.2.2.2,3.2.2.3和3.224规定的弹性反

应谱的设计地震作用。对于应用4.1.6的等效线性方法(使用行为系数q),应采用EN1998-1:2004,

3.2.2.5中的设计反应谱。

(3)P设计地震作用,4?,表达成以下形式:(a)50年或参考重现期TNCR下,一个参考超越概

率PNCR下的地震作用AEk(参见EN1998-1:2004,2.1(1)P和321(3))(b)重要性系数”(参见EN1990:

2002和EN1998-1:2004.2.1(2)P,2.1(3)P和(4))以考虑可靠度差异:

AEd="4Ek(2.1)

注1一个国家所使用的参考地震作用有关的参考重现周期TNCR值,可在它的国家附录中找到,推荐值是

TNCR=475年;

注2附录A给出了参考地震作用以及在施工阶段选择设计地震作用的信息。

(4)P桥梁应根据失效后对人类生命的后果,震后维持交通的重要性以及倒塌的经济后果进行重

要等级分类。

注:一个国家中桥梁的重要性等级的定义可在国家附录中找到,推荐的分类是三个重要性等级,分别是:

通常公路和铁路桥梁属于重要等级n(平均重要性),下列注明的除外

重要性等级HI包含对维持交通非常重要的桥梁,尤其在震后期间,桥梁的倒塌意味着大量可能的设施失效,或

者桥梁要求的设计寿命大于一般桥梁。

当下列两个条件满足时,桥梁可归类于重要性等级1(低于平均重要性)

-桥梁对交通不是关键的

-设计地震作用50年采用参考超越概率PNCR,或者采用标准桥梁设计寿命50年并不经济

重要性等级I,II和III近似相应于EN1990:2002,B3.1定义的系列等级CCI,CC2和CC3。

(5)P重要性等级用2.1(3)P和EN1998-1:2004,2.1(3)P中规定的不同的重要性系数”来区分。

(6)重要性系数”=1和具有2.1(3)P和EN1998-1:2004,3.2.1(3)中规定的参考重现期地震作用相

联系

注:在一个国家中所使用的”系数可在它的国家附录中找到。取决于地震危险性条件和公共安全考虑(参见EN

1998-1:2004,2.1(4)中的注),在国家的不同地震区域外系数可以不同。重要性等级I,II和川推荐的yi值等于0.85,

1和3。

2.2基本要求

2.2.1总贝J1

(DP设计应以达到下列两个基本要求的目标

2.2.2不倒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DP设计地震作用发生后,桥梁应保持期结构完整和具有足够的剩余抗力,尽管在桥梁的一些

部位可能发生显著的破坏。

(2)桥墩中允许发生特定截面的弯曲屈服(例如形成塑性较)。强震地区当没有设置隔振装置时,

这种弯矩屈服通常是必要的,相比没有进行抗震设计的桥梁,以相应于一个合理的附加建设费用增

加,减小地震作用到一个水平。

(3)桥梁上部结构除了局部的二次构件,如伸缩缝,连续板(参见232.2(4))或栏杆,通常应

设计避免破坏。

(4)当设计地震作用在桥梁设计生命期内有较大的超越概率发生,设计目标应是允许结构破坏

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可以损坏以提供能量耗散的桥梁部分构件,应设计成桥梁在设计地震作用后

允许紧急交通使用,并且可以较容易修复。

(5)当设计地震作用在桥梁设计生命期内具有较低的超越概率,按照EN1990:2002,153.5和

4.1.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