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唐诗中的乌鸦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摘要乌鸦是我国诗歌里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有其特别的文化内涵。纵观整个文明发展史,乌鸦的意象可以分成神话意象、历史意象、俗世意象以及审美意象这四类意象。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说又可以分成“预兆吉祥”和“预兆悲剧”两大类。意象的运用是我国文学中很重要又很常见的现象,意象的巧妙运用可使诗歌显得生动而易于理解。乌鸦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意象,有着特别的审美内涵,但它所代表的含义却经常发生变化。乌鸦文化象征意义的流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和动物关系的变迁。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乌鸦逐渐走下神坛,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媒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从它身上获得精神支撑和生态价值,以求得自身情感的抒发。关键词:唐诗;意象;乌鸦;文化内涵目录TOC\o"1-3"\h\u743引言 410100文献综述 422336(一)国外研究现状 47540(二)国内研究现状 565研究方法 521775讨论与分析 618100一、唐诗中乌鸦意象的构成及其类型 610891(一)乌鸦 631200(二)意象概念 627589(三)唐诗中乌鸦的代表意象 6176901.神话意象 6327672.历史意象 7160873.俗世意象 8100274.审美意象 925925二、唐诗中乌鸦意象的情感内涵与文化价值 1021668(一)包涵凄凉悲伤和离愁别绪之情 107350(二)抒发时光易逝,珍惜当下的情感 112145(三)暗喻国破家亡的命运 129831(四)预兆吉祥 1225397(五)象征孝顺 1331327三、唐诗中乌鸦意象的源流与文化意义 1421909(一)唐代乌鸦意象的源流 1414121.宗教崇拜的传统源流 1415252.孝道源流 1453973.诗歌源流 1513000(二)唐代乌鸦的文化象征意义 1517190结论 1613719参考文献: 18引言自人类诞生之日开始,动物就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古老的图腾信仰、奇妙的神话传说,还是现世的人类生活、国家政策,其背后都有动物的影子。随着动物文化学和图腾文化学的创立,更是将动物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扮演具体化、理论化”REF_Toc15280_WPSOffice_Level1\r\h[1]。而在所有的动物崇拜中,鸟崇拜历史久远且范围广阔。乌鸦崇拜是鸟崇拜中的一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乌鸦和太阳的联系都十分紧密,几乎有太阳崇拜的民族便伴随着乌鸦崇拜,因此乌鸦崇拜的范围十分广泛。”REF_Toc15280_WPSOffice_Level1\r\h[1]悲剧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唐代诗歌作为中国正统文学的代表,自然也蕴寓着浓厚的悲剧意识,而其表现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唐诗中的“乌”意象蕴含着的深邃的悲剧意识:“离愁悲思”“仕宦悲叹”“生命悲苦”,人们在读诗颂词时便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特别是诗歌文明本身的博大精深。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现状乌鸦作为一种文学中典型的鸟类在西方的记载中曾多次出现,并在各地的神话传说扮演中神的化身、部落的祖先等举足轻重的角色。可见,在国外,早期人们普遍对有一种“拜乌”情结。但乌鸦在国外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也经历了一些变化,表现出吉凶两面。美国知名的“乌鸦”专家博里亚·萨克斯的《乌鸦》从诗学、动物行为学、神话传奇等角度,用全球性视野讲述乌鸦与人类的关系。全书细致入微的涵括乌鸦文化的各个方面,且对近东、远东、中、日印古典文学与绘画作品中的乌鸦形象进行精要分析,同时探寻乌鸦命名的由来。在博里亚·萨克斯的另一部著作《乌鸦之城——伦敦、伦敦塔与乌鸦的故事》中,作者着重探究英国文化对渡鸦传说和典型渡鸦形象塑造的影响,以及渡鸦形象在英国历史上的流变,展现了早已超越其生态意义的,具有浓重英国风情的渡鸦形象。REF_Toc15280_WPSOffice_Level1\r\h除此之外,博里亚·萨克斯还发表了大量有关乌鸦象征意义的文章。如他在《末日之鸟》中,通过采访伦敦塔渡鸦官,以神秘的渡鸦为媒介,展现伦敦塔的历史,进而一窥大英帝国皇权的象征。(二)国内研究现状对于乌鸦意象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是研究乌鸦“兆吉”和“兆凶”的原因和流变。如陈梅,王孝杰的《简析中外文化中的乌鸦意象》是从国内国外的角度,分别分析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鸦之灵”和“鸦之恶”并总结出了中外文化对乌鸦的认识之所以会有“灵”和“恶”的三个原因。陈金琳的《日落归飞急霜台夕影寒——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是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类型及审美情趣分类,并探究乌鸦意象之所以会有“兆悲”和“兆喜”两种文化象征意义的原因。翟燕的《乌鸦吉凶考辨》更多是从中国文化角度出发,考究乌鸦成为吉鸟和凶鸟的渊源及原因,并挖掘文化心理在乌鸦文化内涵获得中的作用。杨军的《中国古代乌鸦信仰述略》则是着重研究乌鸦信仰地位的变化。并根据乌鸦从兆喜到兆凶的流变中得出,无论兆喜还是兆凶,乌鸦都投射着人们对古代信仰的传承的结论。而研究唐诗中的乌鸦意象还需考虑唐朝的特殊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唐代文人的精神状态及文化精神。如蔡星灿的《从离别诗看唐代诗人由外而内的心灵历程》选取了唐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离别,分析唐朝各个时期的离别诗,反映了唐代诗人由外而内的心灵历程。总的来说,初盛唐是外向与入世;中唐是纠结与吏隐;晚唐则是退守与隐逸。孟二冬的《论中唐诗人审美心态与诗歌意境的变化》则是将中唐诗人与盛唐诗人进行比较,着重分析中唐诗人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的变化。跟盛唐诗歌的秀丽雄浑相比,中唐诗歌意境狭窄内敛,情感基调苦闷彷徨,注重雕琢修饰,追求人工之美。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本细读法,文献研究法。①文本细读法,细读有关乌鸦的唐诗及相关资料和文献,获得整体把握。②文献研究法: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工具来收集需要的材料。综合地收集唐诗中乌鸦意象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对相关乌鸦的题材进行有计划、深入、系统的了解,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这样方便更加深入的研究。讨论与分析唐诗中乌鸦意象的构成及其类型(一)乌鸦“乌鸦,属于雀形目鸦科,是很多种黑色鸟类的俗称。有时也泛指这一鸟类科数的所有成员。包括渡鸦、寒鸦、美洲鸦等等。乌鸦又叫老鸪,嘴大,喜欢鸣叫,性情凶猛。”REF_Ref22536\r\h[4]乌鸦主要栖息于各种森林类型中,除南极洲、南美洲和新西兰外,几乎全世界都遍布乌鸦的踪影。乌鸦是杂食性动物,多在树上营巢,适应气候能力强,常成群结队且飞且鸣。有研究表明乌鸦具有一定的智力,而且,“在鸟类世界里,乌鸦的语言是最丰富的,而且有很多属于自己种族的‘土言土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乌鸦之间存在着‘语言障碍’”REF_Ref20508\r\h[3]。乌鸦这类动物存在时间久远,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都有乌鸦身影的出现,它的意象也被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学者所引用和拓展。总的来说,乌鸦的内涵已经远超生物学上赋予其的含义,这两个字包含了人类太多的情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乌鸦所拥有的意象也各不相同:有时候乌鸦被人类当做是吉祥的象征,而有时候则是作为凶兆的象征。(二)意象概念“在世界各国的诗歌中,中国古典诗歌以其形象性与具体性著称,而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性和具体性的核心的或者说构成古典诗歌灵魂的是‘意象’所代表的东西。”REF_Ref22816\r\h[5]“意象是关于感观、映像、情感以及思想的代表,即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情感方面的经验。意象的本质就是物象与主体的情、意、理、趣、趣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会受文化的影响。”REF_Ref20508\r\h[3]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运用同一个意象,该意象会随着我们思想认知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内涵。因此,乌鸦意象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内涵是人类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利用独特的审美活动来赋予的。(三)唐诗中乌鸦的代表意象1.神话意象“乌鸦早在上古时期就进入到原始初民的视野及生活中。在上古神话中,乌是被先民视为与神圣的太阳‘结伴而行’的神鸟。”REF_Ref23352\r\h[6]《山海经》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著的《灵宪》中说:“日,阳精之宗,积而成乌。乌有三趾。”
《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踆乌。”等等。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人们认为太阳与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他们认为乌是运载太阳的神鸟,更甚者认为乌本身就是由太阳的阳精孕育而成。“所以远古人民对于太阳的崇拜就自然而然地转嫁到乌鸦的身上。”REF_Ref23525\r\h[7]正是由于对乌鸦的崇拜,所以在古老的神话和祭祀中还曾流行用乌鸦进行占卜。对于占卜的人来说,乌鸦是与太阳进行沟通的最好媒介,一方面可以将太阳的神性传达给人类,另一方面可以将人类的愿望传递给太阳。而且,乌鸦所具有的传奇色彩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延伸出了许多子意象,如“金乌欲上海如血,翠色一点蓬莱光”(李涉《寄河阳从事杨潜》)、“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沈全期《早发平昌岛》)。乌鸦的神话意象以其奇异的神秘色彩和瑰丽的浪漫色彩彰显着人们对未知的非凡想象。2.历史意象乌鸦的历史意象一般是与占卜、历史传说和民俗关联在一起的。从春秋到汉代,再到唐代以前,黑色都代表着神秘与高贵。在远古时期,先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十分有限,“但他们认为生活中发生的吉凶难料、难测的变化在事前都会有一定的征兆显现,所以希望通过预知前兆的办法来趋利避害”REF_Ref23715\r\h[8]。于是预兆吉凶的占卜之术应运而生,鸟占(以某种鸟的叫声、飞向、数目、去留等为兆占断吉凶)就是其中一种。而鸟占中如果出现乌鸦的话,则预兆着吉祥。《本草纲目》中的《鸦经》就是以乌鸦占卜吉凶的例子。乌鸦在历史中除能预兆吉凶外,还与“孝”挂钩。“中国是以血缘亲族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家族式国家。自汉代开始,儒家礼教更是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维护家族秩序的‘孝’进而扩展为维护国家稳定的‘忠’,因此历代君王无不褒扬‘孝道’。”REF_Ref24067\r\h[10]在此之际,慈乌反哺的孝行进入统治者视野,经过广泛宣传,乌鸦成为人人称颂的孝鸟,“孝”成为乌鸦的一个伦理道德属性。直至今日,乌鸦仍是人们心中喜爱的“慈鸟”。到唐代,乌鸦意象多继承和延续前代的祥瑞之说。唐人认为乌鸦兆吉,能给人带来好运,是瑞鸟。因此“乌啼兆吉“常作典故被诗人用于诗中。如“香象随僧九,祥乌报客先”(皇甫冉《奉和独孤中垂游法华寺》)、“湘烟刷翠湘山斜,东方日出飞神鸦”(温庭筠《蒋侯神歌》)等等。除以“乌鸦”为意象用于诗歌之外,唐代诗人还创作了一些以“咏乌”为主题的咏物诗。如元禛的《枝上乌》《大嘴乌》,韦应物的《乌引雏》,白居易的《慈夜乌啼》等等。“隋唐五代,虽然有关乌鸦的观念仍以祥瑞之说为主,但同时伴随着唐代诗歌‘飞鸟’意象世俗化、唯美化的趋势,乌鸦的神性地位在诗歌中也逐渐衰微下来,而增添了许多温情。”REF_Ref23966\r\h[9]3.俗世意象自有“阳乌载日”的传说之后,乌鸦与太阳便是一而二的关系,人们对其奉若神灵。“而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乌鸦’的文化象征意义发生分流,从此‘乌鸦’便一直徘徊在神圣与流俗之间,吉祥与丑恶之间。”REF_Ref24067\r\h[10]在《诗经》中,“乌鸦”意象更为明显的是兆吉意味。在《诗经·小雅·正月》中关于乌鸦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屋?”和“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的记载。前一句记载的是当时人们的一种想法:如何知道幸运、祥瑞什么时候会降临到谁家,就看乌鸦会落到那家的屋顶。这说明乌鸦在当时是幸运、祥瑞的象征。后一句则是借用乌鸦浑身漆黑,雌雄难辨来“讽刺周幽王君臣‘俱自谓圣’的无耻行径,但是乌鸦身上并不包含有道德情感属性”REF_Ref24067\r\h[10]。《诗经·邶风·北风》中云:“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根据《诗经》产生的时代看,“狐”并非是现在认为的奸猾狡诈的动物,而是一种品德高尚的灵物。如《礼记·檀弓》中曾记载:“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乌”就更不用说了,是载日的神鸟。因此“狐”和“乌”在此句中并非是不祥之物。因此,总的来说,在《诗经》中,乌鸦形象仍是以喜庆、吉祥为主。“在《楚辞》里,乌鸦是丑恶、奸吝的代名词,经常用乌鸦来比喻那些流俗小人。”REF_Ref23525\r\h[7]屈原在《九章•涉江》一文中写道:“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异位,时不当兮。”其中燕雀乌鹊之类属凡鸟意指奸佞小人,与鸾鸟和凤凰这一类神鸟所代表的人才君子形成鲜明对比。诗词中蕴含着诗人对奸佞浓重的厌恶之情和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慨。从《楚辞》开始,乌鸦正式被视为“恶鸟”。“失去了神话色彩,乌鸦走到了现实生活之中”REF_Ref19561\r\h[2],成为文人情感抒发的工具。《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其中对于乌鸦意象的表述是后世许多文学中乌鸦意象的原型。换句话来说,后世诗歌中的乌鸦意象都是对《诗经》和《楚辞》中乌鸦意象的扩展和延伸。“乌鸦的意象越来越溢出自身意义的规定,并在与其他意象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与此相关的一些子意象”REF_Ref23525\r\h[7],但不出神圣与流俗之间,吉祥与丑恶之间。4.审美意象乌鸦的各类意象都曾以本体或变体的形式出现于我国的各种诗词中,各类意象的交织使它们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从审美层面来看,乌鸦可以分为带来好运的吉鸟和带来厄运的凶鸟。从古至今乌鸦的意象种类繁多,人们对于乌鸦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不同的诗人在不同情境下会给予乌鸦不同的象征意义,这造就了乌鸦审美意象的复杂性。乌鸦作为一种鸟类,自己决定不了自己是属于吉鸟还是凶鸟。“但任何东西一旦进入文学领域,流连笔端,它们便开始承载人类情感和信仰的漫长过程。”REF_Ref26471\r\h[11]决定乌鸦以吉鸟意象出现的原因有:古代人们对于太阳的敬爱、对黑色的崇拜和对占卜的推崇。可当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时,会发现如果乌鸦不是与太阳,高贵权力,未来相联系,不会给人们带来利处,那么人们还会尊崇乌鸦吗?所以说乌鸦以吉鸟意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们用现实、功利的态度去对待周边的事物而形成的。而决定乌鸦以凶鸟意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对于声音、色彩等感官行为的运用所造成的。比如黑色在秦汉时是尊贵的象征,所以浑身漆黑的乌鸦由于当时人们对黑色的崇拜成了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可是随着时代的衰落,黑色不在是人们眼中高贵的象征时,乌鸦也就从神坛陨落。而且从视觉上看,黑色属冷色调,比较容易引发人们内心的凄凉、悲伤,所以渐渐的黑色变成了死亡、悲哀、凄凉的象征,不再是原先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另一方面还因为乌鸦喜欢吃腐肉,叫声喑哑,常常成群出现于荒郊野岭和尸横遍野的战场,使得人们对于乌鸦的印象越来越差,导致最终乌鸦在人们的心中代表的不再是美好的事物而是代表了丑陋的事物。这样的审美转变其实是因为人们只从自己的感官出发去感受事物,而抛弃了一些其他因素。“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离不开人类的社会生活,离不开人类的实践。”REF_Ref26236\r\h[12]美学之父鲍姆嘉曾说:“所谓的美学就是感觉学。从严格意义上讲,美纯粹是形式的。审美就是人们对形式的一种感觉。它是对现实功利的一种隔离,一种超越,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物质需要的精神需要”REF_Ref23525\r\h[7]。凶鸟象征意义的出现就是由于人们摒弃了现实、功利等观念,使用自己的感官直接去感受乌鸦的形态而最终形成的一种对乌鸦的新的认知。虽然可能还是会掺杂一些功利、实用的色彩,但是还是可以看出,“这是诗人们从乌鸦身上剥离出‘纯粹形式’进行审美观照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凶鸟才是真实的美学意象”REF_Ref23525\r\h[7]。乌鸦形象从‘吉乌’到‘凶乌’的发展过程,“就是我国古典诗学从功利到超越,从内容到形式,从群体到个体的过程,体现了我们民族审美上的一次质的飞跃”REF_Ref26814\r\h[13]。二、唐诗中乌鸦意象的情感内涵与文化价值乌鸦意象作为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意象,最早在《诗经》中出现,在《楚辞》中得以发展,经过唐宋两代的运用,乌鸦作为意象已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乌鸦意象在唐诗中经过诗人的演绎,很好的反映了唐人的精神状态及文化精神。在唐诗中的乌鸦意象具有很复杂的情感,具体而言包括离愁别绪、昔时伤怀、亡国之痛和吉祥孝顺等等。(一)包涵凄凉悲伤和离愁别绪之情“中华民族极重人际关系,喜团聚、恶别离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心理,人们经常常把生离与死别对举,也许一次不经意的离别便会终身难聚,于是离别成为人生中的大事,在离别时赋诗作别,即是友情的见证,也是诗人心灵的直观反映。”REF_Ref26921\r\h[14]乌鸦是气候性鸟类,随着气候的变化,会向南或向北迁徙,春天在南方,秋天去北方,冬天又从北方回来。在太阳落山的时候,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乌鸦回巢的景象,由鸟及人,鸟归巢了,人却没有回来,此番情景总会使得多情的诗人们产生无限的感慨,因此乌鸦在唐诗中常出现于离别,漂泊之景中。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唐词中,词人们会运用乌鸦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于离别的看法。在词中,乌鸦常常会与其他意象一起组合出现,组成一幅幅画面。许多意象组合的词语也纷纷出现于词中,比如寒鸦、暮鸦、藏鸦、乱鸦、昏鸦、啼鸦等等。通过描写乌鸦与大雁的叫声,结合古城、哀柳等意象,描绘出一片破败凄凉的悲秋之景。看着此情此景,不由得触景生情,用词作来表达出自己被迫行旅别离的仓皇无力之感。除此之外,乌鸦的身体大多都是黑色,而且叫声嘶哑,加之特别喜爱吃腐肉常出现在战场以及坟墓上,因此人们看到它便会联想到不祥的场所以及死亡之地,进而产生一种荒凉凄清之感。所以,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所记载的“饿鸟”形象经常同战争、孤立的庙宇、荒野、腐肉等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经常组合出现。(二)抒发时光易逝,珍惜当下的情感在我国古代大量的神话传说当中,乌鸦通常都是作为太阳的一种典型代表出现的。如许慎《说文解字》中曾经提到过:“乌者,日中之禽。”这意味着太阳实际上来说是三足黑鸟的一种。祖先对于太阳的崇拜给乌鸦带来了许多神秘的色彩,使得人们更加钟爱它。这样说来,“三足黑”会成为中国古代帝王所崇尚的一种吉祥标志也不足为奇了。后来的诗书文章当中陆续产生了类似火乌、灵鸟、阳鸟、金鸟等等想象的代称。如“借得孤鹤骑,高近金鸟飞”(贾岛的《游仙》)。到了中唐之后,人们将玉兔、金鸟等与乌鸦进行巧妙地联系共用,此类组合在唐诗发展过程当中有符号化发展趋势。两者有机结合使得意义得以深化,常被人们用来表示对于时光易逝和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唏嘘,表达了一种凄惨悲凉的情感。这样的思想和意识,相对比盛唐来说更加浓郁。“安史之乱后,社会政治及文化特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盛唐人那浪漫豪放的气质已成为过去,严峻、冷酷的现实使中唐诗人陷入极度的苦闷、彷徨、哀愁之中。”REF_Ref27068\r\h[15]这使他们更加关注自身感受,此类人格更容易培养内心敏感细腻的诗人。大自然的四季轮转,社会人员的变化,自身境遇的变化等,都会给他们带来较强的情感波动以及对生活、人生所产生的的更加深刻奥妙的理解。除此之外词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传达了唐人的深刻和微妙的情感。除了浪漫外,唐词还专注于长短句子的格式,对韵律诗并不痴迷,唐人可以通过利用唐词的形式来表达生活和社会中的情感。诗人们对时间非常敏感,时间的流逝常常会引起他们心中无限的感慨,所以唐诗中会有珍惜、节约时间的心理。在他们心里,时间高于一切,财富权势乃身外之物,而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珍惜当下的生活。而代表时间的“乌”就成为一种媒介来进一步揭示这样的一种情感。(三)暗喻国破家亡的命运中国这个国家带有浓厚的故乡精神以及家国情怀,通过借助各种情感表达的样式反映在具体的诗歌当中,例如死亡之殇、思乡之情、报国之志,国破家亡之殇,并将这些情感借助一些意象在唐诗当中展示出来。其中就有借助乌鸦意象暗喻国破家亡的命运。杜甫的《哀王孙》开篇:“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其中“白头乌”乃白头乌鸦,是不祥之物。白头乌及其怪异的举动乃是安史之乱发生前的征兆,预示着国破家亡。更早之前,曾有记载在南朝梁末候景作乱之前,曾有白头乌万计聚集于朱雀楼。可以看出,在唐人看来,乌鸦尤其是一些特别品种的乌鸦出现并伴有一些奇怪举动或怪声时,则暗示着悲剧事件即将发生。再联系安史之乱的背景,这种悲剧意识便具体到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当唐朝步入封建晚期阶段,唐朝的荣耀早已是过眼云烟。在历经五代动荡,饱受外族侵扰,以及对强盛的中央政府和中原刻骨铭心的记忆之后,唐人的心理变得更加感伤。唐代将这种心灵的感触和情绪逐渐融入到许多生动的意象当中,为这个独特时代的诗歌增添了一抹异彩。(四)预兆吉祥在春秋时期,乌鸦就已经以吉祥,福气富足的形象在中国诗歌中出现了,“乌”被认为是一种吉鸟。晋朝的成公绥在《乌赋》里面这样写道:“夫鸟为瑞久矣”。意思是说乌鸦被视为祥瑞之兆已经很久了。在《诗经·小雅·正月》里记载着古时候这样一个想法:我们怎么知道祥瑞会什么时候降临到我们家呢?看乌鸦降落在哪家的房顶,那就代表着吉祥要降临到那一家了。毛传是这样来解析这句话的:有福气的家自然就有很多乌鸦聚集起来。南朝民歌《乌夜啼》曲名的由来也与乌鸦兆吉的文化传统有关。相传在三国时期,何晏入了地牢,他的女儿看到有两只乌鸦在屋檐上面停住就说:“乌有喜声,父必免罪。”然后就编写了一首叫《乌夜啼》的曲子,果然,后来何晏就真的得到了豁免。还有一种说法是,南朝刘义庆得罪了皇帝,被皇帝下令关在宅院,他非常的害怕。晚上他的妻子听到了乌鸦的叫声认为这是个吉兆,说道:“明日应赦”,最后真的应了这个征兆,所以刘义庆就写了这首《乌夜啼》。在许多的古诗词里面都有关于这类乌鸦兆吉的事迹,如“良人在狱妻在闺,官家欲赦乌报妻”(元镇《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少妇起听夜啼鸟,知是官家有赦书”(张籍《乌夜啼引》),“故人锦帐郎,闻乌笑相视”(白居易《答元中郎、杨员外喜乌见寄》)。经过这一系列表示乌鸦兆喜的诗词之后,更加稳固了乌鸦在人们心中祥瑞的地位。乌鸦与同样代表祥瑞,喜气的喜鹊一起成为人们心中美好的意象。“今朝乌鹊喜,欲报凯歌归”(杜甫《西山三首》)唐诗中的乌鸦意象主流依然是继承前几个朝代将乌鸦奉为吉祥、祥瑞象征的观念,但“乌为恶鸟”的观念也有流传。唐诗中“乌鸦兆凶”的诗作相比之前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由于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不同的原因,乌鸦是祥瑞之鸟的观念和神话逐渐被遗忘。随着唐代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文化中“乌鸦兆凶”的观念渐渐兼并取代了“乌鸦兆吉”的观念,成为文化象征意义的主流;第二,乌鸦因为其喜欢吃腐肉的特性,经常会成群出现在人或者动物的尸体旁,给人们以不好的感官感受,加之古代的人民知识水平有限,久而久之就把乌鸦与死亡这两种观念结合在一起并产生厌恶之情。因此,乌鸦从吉祥之鸟变成了带来死亡的不祥之鸟;第三,乌鸦多通体黑色,而古人的黑色崇拜观念发展到唐代已经有所变化。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唐人视黑色为邪恶的象征。所以通体黑色的乌鸦自然也受到了牵连。(五)象征孝顺在中国的民间传说当中,乌鸦有觅食并携食喂养母鸟的习惯,所以乌鸦也被认为是孝顺的鸟儿。《肖书·纬》曰:“火者阳也,乌者有孝名。”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也很清楚地这样说道:“乌,孝鸟也”。白居易的《慈乌夜啼》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这几句诗生动刻画了慈乌失去母亲后昼夜不离,夜夜半啼,悲痛欲绝,使人闻之沾襟的情状。刘敬叔的《异苑》里面记录了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颜乌的人与父亲相依为命。颜乌以纯孝闻名。颜乌父亲体弱多病,颜乌也一直在进孝子的义务。有一次颜乌救助了一只受伤的乌鸦,等乌鸦伤好后让它重回大自然,因此颜乌与乌鸦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当颜乌父亲去世后,颜乌悲痛欲绝,挖了三天三夜的墓,最后力竭死在了父亲的身旁。这一行为感动了乌鸦,它带领着同伴为颜乌与他的父亲搭建了坟墓。相传秦朝的乌伤郡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综上说法,乌鸦是孝顺的代表。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顺。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孝”基本上是历任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而且还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因素。因此乌鸦所拥有的反哺习性,也就成为了“孝”的代表,为古时候的人民所喜欢,成为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孝文化的代表。三、唐诗中乌鸦意象的源流与文化意义(一)唐代乌鸦意象的源流1.宗教崇拜的传统源流据相关史书记载,在我国的夏朝时期,有一种“尚黑”传统。《礼记·檀弓》中记载:“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意思是夏后氏崇尚黑色,办丧事入殓都在黄昏,战车驾以黑马,祭祀用黑色的牲畜。因此,可以看出在夏朝,黑色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代表着贵族。这对后面的晋汉有着很大的影响。《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推崇五种美德,并下令所有衣服和节日用的旗帜全部都要用黑色。汉高祖继承了秦朝崇拜黑色的传统认为黑色象征尊贵,“袭秦正朔服色”。而且在中国古代西北傈僳、景颇、彝、哈尼、基诺等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也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这种尊崇黑色的传统在我国传统艺术中仍有体现。如我们国粹京剧中的黑脸通常代表着一种威严、正义的气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了。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对黑色的敬崇已经逐渐扩大成对黑色物体的喜爱了。因此,通体黑色的乌鸦在崇尚黑色的传统下自然会被人们看成是力量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2.孝道源流乌鸦之所以会被当做是一种“孝鸟”,与它反哺的习性与传说是分不开的。张永言教授在研究乌鸦的时候曾提到过,由于乌鸦的羽毛是黑颜色的,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被叫作“兹乌”。这个“兹”字本身是黑色的意思,但随着孝与乌鸦的联系日益紧密,兹本身的黑色意思就逐渐的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慈”。这是因为当古代的一些学者们要宣扬孝顺父母等崇高美德的时候,为了方便大众接受就索性的把平常说的“兹鸟”改成“慈鸟”,然后又把这个字的意思解读成孝顺的意思,这样代表孝顺的“慈鸟”就慢慢的在古代民间流行了起来。从此,中国诗歌就又多了一个“慈乌”的意象。究其原因是由于反哺这种习性非常符合统治者关注孝道的状态。“这样一来乌鸦的神圣性渐失,落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乌鸦不在是神秘不可高攀的神鸟,而变成了与人们道德情操相联系的凡鸟。”REF_Toc15280_WPSOffice_Level1\r\h[1]3.诗歌源流“乌鸦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和《楚辞》。然而乌鸦意象真正被广泛地纳入诗歌当中,并作为一种主体意象出现是从唐朝开始的。”REF_Ref23525\r\h[7]《诗经》和《楚辞》中的乌鸦意象为后世乌鸦意象的丰富起了奠基作用,成为我国诗歌中乌鸦意象的原型。而且这些原型随着诗歌的不断发展进步,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乌鸦的形象也超出了其自身本来具有的含义,与之相关的一些子意象进行融合,从而衍生出更多的意境。比如乌鸦意象在和战场、荒郊、孤庙等带有凄凉意境的意象进行融合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营造出一种特别荒凉且颓败的意境,同时也有暗喻国家破败之意。从乌鸦的外貌和习性来说,乌鸦浑身漆黑还时常伴有嘶哑的鸣叫,喜好吃腐肉,而且人们常看见它们围聚在尸横遍野的战场和荒无人烟的地方,这个时候就特别容易将乌鸦与恐怖和死亡的气息联系在一起,令人毛骨悚然。(二)唐代乌鸦的文化象征意义远古时期人们认为乌鸦是载日的神鸟,是代表着太阳的神圣鸟类。春秋战国时期,“乌鸦”的文化象征意义开始分流,主要分为“神圣”“流俗”两类,其中又以“神圣”为主流。唐代时,“乌鸦”的文化象征意义多是继承延续之前的主流——祥瑞之说,且集之大成。乌鸦兆喜的诗词层出不穷。如“飞上危墙立,啼乌报好音。”(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作为太阳的代名词,乌鸦中的“金乌”“阳乌”等神鸟在唐代诗歌中更是屡见不鲜。如“争得阳乌照山北,放出青天豁胸臆。”(张碧《庐山瀑布》)唐代诗人还创作了一些直接以“咏乌”为主题的咏物诗。如:李义府的《咏乌》,王建的《伤堕水乌》等等。而且唐人认为乌鸦身上有着神秘力量,能预知未来,所以诗中还曾透露出唐人有“拜乌”的习俗。程大昌在《演繁露》中云:“按稹慈诗,即是其妻为稹赛乌而得还家者,则唐人祀赛乌鬼有自来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乌鸦以“孝鸟”闻名于世。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等因素,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提倡孝道,此时乌鸦反哺的习性进入统治者视野,从此乌鸦身上便被赋予了“慈孝”的伦理色彩,成为人们心中的孝鸟。到唐代乌鸦——孝鸟的观念依然保留了下来。如“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孟郊《远游》)唐代还将乌伤县改为义乌县,以表彰孝行。直至今日,乌鸦反哺仍是传扬孝道的经典教材。可见孝是乌鸦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另一方面,虽说乌鸦的文化象征意义是以“神圣”“兆吉”为主流的,但从《楚辞》开始,“恶鸟之说”就一直伴随着乌鸦,唐朝也不例外。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乌鸣地上无好声。人临行,乌鸣而前引,多喜。此旧占所不载。”他认为,乌鸦的叫声是不吉利。并否定人在临行前听到乌鸦前引为吉兆的说法。而且当时还有一些“乌啼兆凶”的故事。从上述可以得知,到唐代,人们对乌鸦这一动物已经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了。并且发展至唐代,人们对乌鸦的看法和态度逐渐有明显的南北之分。北方多认为乌鸦是吉祥的象征的,而南方多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彭乘的《墨客挥犀》中有记载:“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凶多吉少。”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随着唐代的经济中心南移,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南方的观念与文化也逐渐影响到全国各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南方文化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平台设备数据融合技术-全面剖析
- 2024年杭州淳安县招聘中小学教师笔试真题
- 环境污染物鉴定-全面剖析
- 网络安全与公共服务-全面剖析
- 青少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心得体会
- 区域天使投资发展-全面剖析
- 水循环评估模型构建-全面剖析
- 五年级上学期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计划
- 物流与供应链项目部管理岗位职责
- 科技辅导班家校共育工作计划
- YS/T 803-2012冶金级氧化铝
- 涂料色浆MSDS-涂料色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范本
-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完整版
- 静脉采血评分标准
- 水质检测公司检测报告(模板)
- 基于PLC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4篇
- 医院感染台账【范本模板】
- DB43∕T 497-2009 博落回果-行业标准
- 创意综艺风脱口秀活动策划PPT模板
- 大客户营销技巧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