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7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7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7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7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氢能是发展中的新能源,它的开发利用包括氢的制备、存储和应用三个环节。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江南博哥)中,某储氢反应:ΔH<0。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B.吸收H2的反应为吸热反应C.若降温,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D.若向容器内通入少量氢气,则v(放氢)>v(吸氢)正确答案:A[解析]题干中所给的反应属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变化的反应,平衡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压强保持不变,A项正确。

正反应方向为吸收H2的反应方向,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正反应方向ΔH<0,为放热反应,B项错误。

题干中所给的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C项错误。

向容器内通入少量氢气,增大了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v(放氢)<v(吸氢),D项错误。

2.

《本草纲目》卷七石碱条:“彼人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文中的“灰”指的是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B.“发面”是利用了“灰”的不稳定性C.“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的过程是萃取D.该物质用以浣衣去垢的过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正确答案:A[解析]根据“彼人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以水淋汁”说明该成分易溶于水,“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说明其能洗去油污且能作为发酵剂发面。植物烧成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盐,来自植物的为钾盐,所以文中的“灰”指的应是草木灰,其主要成分为K2CO3,A项正确。

“发面”是指K2CO3跟酸性物质反应产生了气体,不是利用了“灰”的不稳定性,B项错误。

“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的过程是溶解和结晶的过程,C项错误。

该物质用以浣衣去垢的过程为碳酸盐的水解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项错误。

3.

某补钙剂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某学生欲测定该补钙剂中的碳酸钙含量,采取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该实验用的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圆底烧瓶、玻璃导管

B.若打开分液漏斗后盐酸不滴出,可能是因为没有打开分液漏斗上端的塞子

C.仪器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D.通过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20g补钙剂中含碳酸钙12g正确答案:B[解析]该实验用的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锥形瓶、玻璃导管,A项错误。

仪器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项错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70g-363.4g=6.6g,设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g。

解得:x=15,即20g补钙剂中含碳酸钙15g,D项错误。

4.

维生素B3可以维持人体皮肤的正常功能,其分子中六元环的结构与苯环相似,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维生素B3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所有的碳原子不处于同一平面B.六元环上的一氯代物有5种C.与硝基苯互为同分异构体D.1mol该分子最多能和4molH2发生加成反应正确答案:C[解析]维生素B3分子中六元环的结构与苯环相似,即维生素B3分子含有苯环和甲酸的结构特点,所以该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A项错误。

维生素B3分子中六元环上含有4种氢原子,所以六元环上的一氯代物有4种,B项错误。

维生素B3的分子式为C6H5NO2,硝基苯的分子式也为C6H5NO2,所以维生素B3与硝基苯互为同分异构体,C项正确。

维生素B3分子中六元环的结构与苯环相似,所以该分子最多能和3molH2发生加成反应,D项错误。

5.

常温常压下,O3溶于水产生的游离氧原子[O]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发生的反应如下:

反应①:ΔH>0,平衡常数为K1;

反应②:ΔH<0,平衡常数为K2;

反应③:ΔH<0,平衡常数为K。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降低温度,K减小B.K=K1+K2C.增大压强,K2减小D.适当升温,可提高消毒效率正确答案:D[解析]反应③为放热反应,温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K增大,A项错误。

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①+反应②=反应③,故K=K1·K2,B项错误。

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增大压强,K2不变,C项错误。

由题意可知,O3溶于水产生的游离氧原子[O]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反应①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生成[O],因此适当升温,可提高消毒效率,D项正确。

6.

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______。

A.Ca2+、H+、OH-、Cl-

B.Na+、Cu2+、、OH-

C.Ca2+、K+、、OH-

D.Cu2+、Na+、Cl-、正确答案:D[解析]H+和OH-会反应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

Cu2+和OH-会反应生成Cu(OH)2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

Ca2+和会反应生成CaCO3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项错误。

Cu2+、Na+、Cl-、这四种离子间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D项正确。

7.

N、O、Si、S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N、O、S、Si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B.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既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又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C.S、SO2、Si、SiO2这四种物质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各自又能与某些酸反应D.N、Si、S的单质均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产物分别是NO2、SiO2和SO2正确答案:C[解析]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原子半径:N>O,Si>S,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非金属性:N<O,Si<S,A项错误。

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但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是氮的氧化物,B项错误。

SO2、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SO2可以与氢硫酸、硝酸、次氯酸等反应;SiO2可以与氢氟酸反应;S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化钠、亚硫酸钠和水;Si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氢气;S可以与浓硫酸等反应;Si可以与氢氟酸反应,C项正确。

Si和O2反应生成SiO2,S与O2反应生成SO2,但N2与O2反应生成NO,D项错误。

8.

下图是一种酸性燃料电池酒精检测仪,具有自动吹气流量侦测与控制的功能,非常适合进行现场酒精检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

B.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

C.电流由O2所在的铂电极经外电路流向另一电极

D.微处理器通过检测电流大小而计算出被测气体中酒精的含量正确答案:A[解析]该电池的负极上发生酒精的氧化反应,分析装置图可知酒精(乙醇)在负极被氧气氧化,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醋酸,因此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H3CH2OH+H2O-4e-CH3COOH+4H+,A项错误。

分析装置图可知,该电池中正极发生的反应是O2得电子变成H2O的还原反应,反应式应为O2+4e-+4H+2H2O,B项正确。

该电池负极发生的是乙醇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发生的是氧气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因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故该电池中电流由O2所在的铂电极经外电路流向另一电极,C项正确。

微处理器通过检测电流大小可以得出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再结合电极反应式可以计算出被测气体中酒精的含量,D项正确。

9.

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心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小丽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小丽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A.猜想B.实验C.推理D.归纳正确答案:D[解析]“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属于猜想;“小丽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属于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属于根据实验做出的合理的推理。故本题选D。

10.

已知在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表示上述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______。

A.ΔH=-48.40kJ·mol-1

B.ΔH=-5517.6kJ·mol-1

C.ΔH=+5517.6kJ·mol-1

D.ΔH=-48.40kJ·mol-1正确答案:B[解析]在25℃,101kPa下,1molC8H18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48.40kJ/g×114g=5517.6kJ。在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以下几点:①标明各物质的状态,A项中H2O的状态标错,A项错误。

②标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ΔH>0表示反应吸热,ΔH<0表示反应放热,C项错误。

③热量值要与化学计量数相对应,B项正确,D项错误。

1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应该体现______,这是由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特点决定的。A.实用性B.理论性C.基础性D.探究性正确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故本题选C。

12.

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中为杂质),所选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错误的是______。

选项被提纯的物质(杂质)除杂试剂分离方法AKNO3(NaCl)H2O重结晶B乙酸乙酯(乙酸)饱和Na2CO3溶液分液C溴苯(溴)H2O萃取D乙醇(水)生石灰蒸馏A.AB.BC.CD.D正确答案:C[解析]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二者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则加水可得到热饱和溶液、重结晶可分离提纯,A项正确。

乙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后,与乙酸乙酯分层,然后分液可分离,B项正确。

溴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溴苯,加水不能除杂,应选NaOH溶液分液、除杂,C项错误。

水与生石灰反应后,增大了与乙醇沸点的差异,然后蒸馏可分离,D项正确。

13.

做酸碱中和实验时,将5mL5%的盐酸和5mL3%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现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溶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B.反应完成后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HClC.打开5%的盐酸的瓶塞能观察到“白烟”现象D.实验室盛放3%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使用的是玻璃塞正确答案:B[解析]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故在本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升高,但题中并未提及指示剂的类型,故无法判断溶液颜色的变化,A项错误。

由题意知盐酸的浓度高于氢氧化钠,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酸碱反应后盐酸会有剩余,故反应后除了产物氯化钠外还有剩余的HCl,B项正确。

打开浓盐酸的瓶塞会观察到白烟现象,但题中盐酸浓度只有5%,达不到浓盐酸的标准,故不会看到白烟,C项错误。

实验室盛放氢氧化钠的试剂瓶瓶塞不可用玻璃塞,因为氢氧化钠会与玻璃塞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有黏性的硅酸钠从而使瓶塞与瓶身黏合,D项错误。

1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只能由教师操作B.学生实验可以用教师详述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取代C.根据化学实验主体的不同,化学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D.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正确答案:D[解析]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既可以由教师操作也可以由学生操作。学生操作时,教师需在旁巡视,并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A项错误。

学生实验是由学生在课堂上或实验室中为完成实验课题而自己动手操作的一种教学实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通过详述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实验,B项错误。

根据化学实验主体的不同,化学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根据实验在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中的作用的不同,化学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C项错误。

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采取化学实验、化学史实、小故事、生活中例子、科技成果等多种形式,而化学实验则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的一种最常用的形式,D项正确。

15.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正确答案:D[解析]有的元素既可以表现出金属性又可以表现出非金属性,如硅元素,A项错误。

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B项错误。

短周期元素中的“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数为2,C项错误。

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D项正确。

16.

下列属于描述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是______。A.说出B.列举C.感受D.初步学习正确答案:D[解析]用来描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有知道、说出、列举、了解、解释、说明、判断等。A、B两项均属于描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均错误。

用来描述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有初步学习、模仿操作、独立操作等,D项正确。

用来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有感受、体会、认同、初步形成等,C项错误。

17.

下列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对其反应类型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D[解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发生的是CH3CH2OH和CH3COOH的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一种,A项正确。

有机反应中发生加氧或去氢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为乙醛的催化氧化反应,B项正确。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两端的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为加成反应,是乙烯的加成反应,C项正确。

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而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消去反应,是乙醇的分子内消去反应,D项错误。

18.

下列有关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①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教学功能

②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突出教学情境的真实性

③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关注教学情境的可接受性

④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实效性

⑤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从教材文本中挖掘情境素材A.①②③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③④⑤正确答案:C[解析]为了保证教学情境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在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教学功能、突出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关注教学情境的可接受性、注重教学情境的实效性、从教材文本中挖掘情境素材。题干说法均正确,故本题选C。

19.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实验技能的要求是______。A.练习和熟练B.初步学习和初步学会C.练习和学会D.初步了解和基本认识正确答案:B[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①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②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③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④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⑤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⑥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⑦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故本题选B。

20.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乙炔的球棍模型:

B.S2-的结构示意图:

C.CH2F2的电子式:

D.中子数为145、质子数为94的钚(Pu)原子正确答案:A[解析]乙炔的结构简式为,其球棍模型为,A项正确。

S2-的质子数为16,核外电子数为18,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8,故S2-的结构示意图为,B项错误。

CH2F2的电子式为,C项错误。

中子数为145、质子数为94的钚(Pu)原子的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145+94=239,正确的表示方法为,D项错误。

二、简答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化学实验不仅是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而且是学习科学方法和掌握实验探究技能的重要途径。

问题:1.

简述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技能的主要内容。正确答案: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主要有提出问题、探究并明确问题所在、查阅并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等。

②实验探究过程的技能,主要有建立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过程等。

③实验操作技能,主要有使用仪器、制作和安装装置、优化调控实验条件、观察测量、记录数据等。

④表达和交流技能,主要有提问、讨论、数据解释、制作图表、下定义,以及描述、交流、推测等。

2.

简述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具有的特点。正确答案: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具有如下特点。

①实验探究是一种基于实验的探究活动。这里的“实验”,不仅仅是指实践活动,还包括实验方法论、实验事实和实验史实。

②实验探究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所开展的活动,因此能够发现和正确表述所要解决的与化学实验有关的问题,对于增强实验探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③实验探究是一种逻辑和想象相融合的活动。实验探究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敢于大胆地进行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④实验探究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活动,通过获取证据、分析证据来进行预测和推理,以及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探究结论。因此,实验探究对于发展学生“证据推理”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⑤实验探究是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科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来展开的一种活动,并且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要秉持科学观念,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客观求实和避免偏见。因此,实验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铁能将铜从某些含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在宋朝,利用这个反应冶炼铜的生产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即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以置换出单质铜。这种方法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问题:3.

举例说明使用化学史导入的优点。正确答案:在化学学科的发现史、发明史和发展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在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有很多。化学史导入就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避免平铺直叙的乏味,使化学课变得生动形象和富有趣味,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教师通过展示浩瀚宇宙的图片,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从遥远的古希腊到今天的STM技术,结合大量图片、史实动情地讲述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曲折历史,即以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和深思,精心选取化学史实,触动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从而积极去探索微观世界。

4.

请结合材料及化学相关知识探究金属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正确答案:①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②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通过实验可以获得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的强,它可以把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故得到金属活动性顺序:Fe>Cu>Ag。

三、诊断题(本大题15分)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测试后对部分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了统计,并选取了典型的解题过程加以分析。

【试题】试计算,常温下配制50mL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3g/cm3)所需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3g/cm3)的体积为______mL,需要水的体积为______mL。

【考试结果】经统计分析,下列的解题过程具有普遍性。

因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少一半,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溶液的体积增加一倍,所以,配制50mL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为25mL,则需要水的体积为50mL-25mL=25mL。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简述一定浓度溶液配制的步骤。正确答案:一定浓度溶液配制的步骤如下。

①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浓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溶质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所需浓溶液的体积,放入烧杯中。

③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倒入盛有溶质或者浓溶液的烧杯中。

④溶解(混匀):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或者使浓溶液混合均匀。

2.

分析学生上述解题过程,找出其中的不规范之处。正确答案:学生上述解题过程中计算需要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对,因为25mL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与25mL水混合,所得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小于50mL。

3.

在讲评该试题时,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问题是什么?正确答案:在讲评该试题时,教师需要重点讲解所需水的体积的计算方法:50mL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50mL×1.03g/cm3=51.5g,25mL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25mL×1.03g/cm3=25.75g,则所需水的质量=51.5g-25.75g=25.75g,因为常温下水的密度=1g/cm3,所以所需水的体积=25.75g÷1g/cm3=25.75cm3,即所需水的体积为25.75mL。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氧气”课堂教学的实录片段。

【问题情景】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支持这些物质燃烧吗?请举例说明。

【实验演示】少量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那么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实验演示】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①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

②铁丝在纯氧中能否燃烧?

【学生】没见过铁丝燃烧!

【实验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整理】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课本上的表格中。

【教师讲解】物质与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通常情况下的燃烧)和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

【师生总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板书】略。

问题:1.

请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的仪器、药品和操作。正确答案:实验仪器:镊子、酒精灯、火柴、集气瓶、细沙。

药品:铁丝、氧气。

操作:用镊子夹住一根连有火柴梗的铁丝,在酒精灯上点燃,待火柴梗快燃尽时,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底放一些细沙)。

2.

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教学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正确答案:①该教师的教学过程富有启发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该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②该教师注重提问的时机,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兴致。

③该教师选择的实例和实验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④该教师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课堂效率高。案例中,教师利用问题链,层层递进地进行设问,问题之间过渡自然、由浅到深,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该案例中,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正确答案:该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如下的新课程理念。

①案例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体现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的课程理念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的课程理念。

②案例中教师选用木炭、蜡烛燃烧的例子,体现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的课程理念。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空气”的内容标准为“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活动与探究建议为“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有关“空气”的部分内容如下。

实验2-1:

实验装置如图2-3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现象

分析

图2-3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图2-4空气成分示意图

在这一反应中,红磷(化学符号P)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叫作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P2O5)的新物质。这一反应可以用文字表示如下:

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人们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

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三学生,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等内容,学习了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常见仪器的使用等基础知识;本单元接下来将要学习氧气、制取氧气等知识。

问题:1.

谈谈你对“空气”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的认识。正确答案: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地学习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其课题的三个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从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从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能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2.

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空气”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正确答案: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教学方法

实验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