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8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8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8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8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8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100℃和1.01×105Pa时,在乙炔和某气体X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氧气,使之充分反应,只生(江南博哥)成CO2(g)和H2O(g)。其中CO2的体积是最初混合气体体积的1.4倍,水蒸气的体积为最初混合气体的1.6倍(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则X是______。A.乙烯B.乙烷C.甲醇D.甲醛正确答案:C[考点]有机化学

[解析]设最初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n(混):n(C):n(H)=1:1.4:1.6×2,原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式为C1.4H3.2。因混合气中有C2H2,要使混合气的组成符合C1.4H3.2,则气体X的碳原子数应小于2,氢原子数应大于或等于4。

2.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______。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正确答案:B[考点]教学实施

[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3.

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增添了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列有关反应颜色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①新制氯水久置后→浅黄绿色消失

②淀粉溶液遇碘化钾→蓝色

③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搅拌→白色

④SO2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

⑤氨气通入酚酞溶液中→红色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正确答案:C[考点]化学实验

[解析]①氯水久置后,HClO分解,最终为盐酸溶液,则浅黄绿色消失,故①正确;②淀粉遇碘单质变蓝,为淀粉的特性,但遇碘化钾不变色,故②错误;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则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搅拌最终为黑色,故③错误;④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则SO2通入品红溶液中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故④正确;⑤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则氨气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故⑤正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还体现在______中。A.教学管理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教学过程正确答案:D[考点]初中化学教程与教学基础

[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改变,这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吻合的。

5.

除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乙酸,最好的处理和操作是______。A.蒸馏B.用过量饱和Na2CO3溶液洗涤后分液C.用水洗涤后分液D.用过量的NaOH溶液洗涤后分液正确答案:B[考点]有机化学

[解析]乙酸乙酯与乙酸两者混溶,不宜直接水洗分液,应先用过量饱和Na2CO3溶液将乙酸变成乙酸钠,然后再分液。

6.

金属(M)-空气电池如图所示,该电池具有原料易得、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和移动设备的电源。该类电池放电的总反应方程式为4M+nO2+2nH2O=4M(OH)n。已知,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指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理论上能释放出的最大电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采用多孔电极的目的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并有利于氧气扩散至电极表面B.在Mg-空气电池中,为防止负极区沉积Mg(OH)2,宜采用中性电解质及阳离子交换膜C.M-空气电池放电过程的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D.比较Mg、Al、Zn三种金属一空气电池,Mg-空气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最高正确答案:D[考点]电化学。

[解析]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采用多孔电极的目的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并有利于氧气扩散至电极表面,从而提高反应速率,A项正确;在负极上Mg失电子生成Mg2+,为防止负极区沉积Mg(OH)2,则阴极区溶液不能含有大量OH-,所以宜采用中性电解质及阳离子交换膜,B项正确;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OH-,因为是阴离子交换膜,所以阳离子不能进入正极区域,则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C项正确;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指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理论上能释放出的最大电能,则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越多则得到的电能越多,假设Mg、Al、Zn的质量都是1g时,这三种金属转移电子物质的量分别为,所以Al-空气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最高,D项错误。故本题选D。

7.

体积相同、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与碱中和时消耗碱的量______。A.相同B.醋酸多C.盐酸多D.无法比较正确答案:B[考点]元素化合物

[解析]体积相同、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电离出来的H+的浓度相同,但由于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盐酸的物质的量小于醋酸的物质的量,所以中和时消耗碱的量醋酸多。故本题选B。

8.

物质的分离、提纯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同,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从方法技术到质量标准都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用于化学分析的各种试剂由于对分析结果准确程度的要求不同,对其质量和生产的方法、技术就有不同的要求,实际生产中所需关注的问题也就不同。下列各项中,括号内是分离、提纯所需物质最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__。A.海水淡化(技术、成本)B.饮用纯净水(卫生指标)C.用于相对原子质量测定的样品(纯度)D.石油炼制(方法)正确答案:D[考点]化学实验

[解析]海水淡化如果解决了技术和成本问题就等于掌握了开启海洋资源宝库的钥匙。海水淡化的方法很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太高。正在开发的离子膜技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大规模用于生产尚需时日。食品、饮用水卫生必须达标。测定相对原子质量要求纯度很高,否则测量结果就不准确。石油炼制通用的方法称为分馏。工业生产与科研不同,工业生产必须考虑成本,而科研更重视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性。

9.

下列关于浓HNO3和浓H2SO4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A.常温下二者都可用铁制容器贮存B.常温下二者都能与铜较快反应C.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均降低D.浓HNO3与浓H2SO4都具有强氧化性正确答案:B[考点]元素化合物

[解析]常温下Fe与浓HNO3、浓H2SO4均发生钝化,都可用铁制容器贮存,A项正确;Cu与浓HNO3在常温下就能反应,而Cu与浓H2SO4需加热才能反应,B项错误;二者露置在空气中,浓HNO3易挥发,溶质减少,浓度降低,浓H2SO4吸收空气中水分,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浓度降低,C项正确;浓HNO3、浓H2SO4都是强氧化性酸,D项正确。

10.

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一组是______。

①液氨、液氯、干冰、碘化银均为化合物

②氢氟酸、盐酸、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③明矾、小苏打、醋酸、次氯酸均为电解质

④碘酒、牛奶、豆浆、漂粉精均为胶体

⑤Na2O2、Na2CO3、NaHCO3、Na2SiO3均为钠盐A.①和②B.②和③C.①和⑤D.④和⑤正确答案:B[考点]化学基本概念

[解析]①中的液氯是液态的氯气,属于单质;②中的氢氟酸是氟化氢的水溶液,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氨水是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都是混合物;③全为电解质;④中的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属于溶液,牛奶属于乳浊液,漂粉精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⑤中Na2O2是钠的过氧化物。故本题选B。

11.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______。

A.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的溶液中:K+、Na+、

B.c(H+)=0.10mol/L的溶液中:CH3COO-、、Cl-、Na+

C.能与铝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中:Mg2+、Na+、Cl-、

D.pH=12的溶液中:正确答案:D[考点]离子共存。

[解析]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的溶液可能是酸性的,也可能是碱性的,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c(H+)=0.1mol/L的溶液显酸性,CH3COO-与H+不能共存,B项错误;能与铝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Mg2+在碱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C项错误。故本题选D。

12.

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______。

A.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B.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

C.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合成

D.工业制取金属钾:,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变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正确答案:C[考点]化学反应原理。

[解析]A项,气体中存在平衡,增大压强,混合气体的浓度增大,平衡体系颜色变深,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二氧化氮的浓度又降低,颜色又变浅,由于平衡移动的目的是减弱变化,而不是消除,故颜色仍比原来的颜色深,所以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项,存在平衡,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合成SO3,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项,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D项,反应为可逆反应,使K变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生成物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本题选C。

13.

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______。A.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B.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答案:A[考点]初中化学教程与教学基础

[解析]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4.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l)+O2(g)=SO2(g)ΔH=-293.23kJ/mo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S(s)+O2(g)=SO2(g),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293.23kJ/molB.S(g)+O2(g)=SO2(g),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293.23kJ/molC.1molSO2(g)的键能的总和小于1molS(l)和1molO2(g)的键能之和D.1molSO2(g)的键能的总和大于1molS(l)和1molO2(g)的键能之和正确答案:D[考点]化学反应原理

[解析]因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也要吸收热量,所以S(s)+O2(g)=SO2(g)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293.23kJ/tool,故A项错误;因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也要释放热量,所以S(g)+O2(g)=SO2(g)的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293.23kJ/mol,故B项错误;因放热反应中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小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能量,所以1molSO2(g)的键能总和大于1molS(l)和1molO2(g)的键能总和,故C项错误、D项正确。故本题选D。

15.

发现法的广泛使用受到限制的原因是______。

①学生不愿发现

②需要大量财力、物力

③教师消耗大量精力

④学习困难大

⑤学习费时太多

⑥一切知识都不需要发现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正确答案:B[考点]初中化学教程与教学基础

[解析]发现法的广泛使用受到限制的原因有四个,分别是需要大量财力、物力,教师消耗大量精力,学习困难大,学习费时太多。

16.

下列实验中,仪器末端需插入液面以下的是______。A.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的胶头滴管B.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时的胶头滴管C.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D.实验室石油的蒸馏中用到的温度计正确答案:A[考点]化学实验

[解析]制备氢氧化亚铁时为防止氢氧化亚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通常需要将胶头滴管插入液面以下。

17.

在一定条件下,CH2=CHCH3不能发生的反应类型有______。A.取代反应B.加成反应C.消去反应D.聚合反应正确答案:C[考点]有机化学

[解析]丙烯中只含有碳碳双键,所以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其余选项的反应都是可以发生的。故本题选C。

18.

能源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H2、CO、CH3OH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它们的燃烧热依次为-285.8kJ·mol-1、-282.5kJ·mol-1、-726.7kJ·mol-1。已知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甲醇,反应为CO(g)+2H2(g)=CH3OH(l),则CO与H2反应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A.CO(g)+2H2(g)=CH3OH(g)ΔH=+127.4kJ·mol-1B.CO(g)+2H2(g)=CH3OH(l)ΔH=+127.4kJ·mol-1C.CO(g)+2H2(g)=CH3OH(g)ΔH=-127.4kJ·mol-1D.CO(g)+2H2(g)=CH3OH(l)ΔH=-127.4kJ·mol-1正确答案:D[考点]化学反应原理

[解析]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ΔH1=-282.5kJ/mol①,H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2H2O(1)ΔH2=-571.6kJ/mol②,CH3OH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ΔH3=-726.7kJ/mol③,将方程式①+②-③可得:CO(g)+2H2(g)=CH3OH(l)ΔH=ΔH1+ΔH2-ΔH3=-127.4kJ/mol。

19.

25℃时,用浓度为0.1000mol/L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mL浓度均为0.1000mol/L的三种酸HX、HY、HZ,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在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HZ>HY>HX

B.根据滴定曲线,可得Ka(HY)≈10-5

C.将上述HX、HY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NaOH溶液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c(Y-)>c(X-)>c(OH-)>c(H+)

D.HY与HZ混合,达到平衡时:正确答案:D[考点]化学反应原理

[解析]由图可知,当V(NaOH)=0(即未滴加NaOH)时,等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pH大小顺序为HX>HY>HZ,则酸性强弱顺序为HX<HY<HZ,相同条件下三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为HX<HY<HZ;当V(NaOH)=10mL时,HY溶液中c(H+)=10-5mol/L,c(OH-)=10-9mol/L,,据电荷守恒有c(H+)+c(Na+)=c(OH-)+c(Y-),即,则有,,那么;HX的酸性比HY的弱,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HY也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X和NaY,X-的水解程度比Y-的水解程度大,则有c(Y-)>c(X-)>c(OH-)>c(H+);HY和HZ混合,达到平衡时,据电荷守恒有c(H+)=c(Y-)+c(Z-)+c(OH-);对于弱酸HY来说,,则有,故,故本题选D。

20.

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XYZW反应前质量/g102.216.20.9反应后质量/ga4.48.11.8根据表中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A.X、Z是反应物,Y、W是生成物B.a=15C.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9D.Z为化合物正确答案:A[考点]化学基本概念

[解析]由于反应后Y的质量增加:4.4g-2.2g=2.2g,W的质量增加:1.8g-0.9g=0.9g,所以Y、W是生成物且生成的Y、W的质量分别是2.2g、0.9g;由于反应后Z的质量减少:16.2g-8.1g=8.1g,所以Z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是8.1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是生成物,且生成的X的质量为8.1g-2.2g-0.9g=5g,故a的值是10g+5g=15g,A项错误,B项正确;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g:0.9g=22:9,C项正确;由于只有Z是反应物,X、Y、W都是生成物,所以Z是化合物,D项正确。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问题:1.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正确答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确答案:①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②新课程实施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O.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

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g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g,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问题:3.

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正确答案: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3个二级主题之一,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视角发展的主要教学载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4.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正确答案:质量守恒定律明确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定性认识进入到定量认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的讨论将微观认识与定量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加深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通过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三、诊断题(本大题15分)某教师在考试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已知:NaHCO3+HCl=NaCl+H2O+CO2↑。某种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N2、HCl、CO,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无变化,但有红色物质生成,再通过过量的NaOH溶液,气体体积明显减少;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一定有CO和HCl,肯定无N2

B.一定有N2和CO,可能有HCl

C.一定有CO和HCl,可能有N2

D.一定有N2和CO,肯定无HCl

【考试结果】部分学生错选答案为A项或C项。

试根据上述考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

本题正确答案为______。正确答案:B。

2.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______。正确答案:解题思路:通过灼热的CuO,有红色物质生成,说明存在CO,并且生成了CO2;再通过NaOH溶液,气体体积明显减少,说明CO2被吸收,最后使木条熄灭的是N2。根据题干所给方程式,通过NaHCO3溶液,气体体积无变化,无法断定是否含有HCl。

3.

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的原因。正确答案:学生错解的可能原因:学生误认为和NaOH反应的CO2一定是NaHCO3和HCl产生的,未想到CO和CuO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的同时,也会产生CO2。所以并不能根据产生了CO2就能确定原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l,错选A项;还有同学因为木条熄灭认为是存在CO2,未考虑前面NaOH溶液已经把CO2全部都吸收了,所以使木条熄灭的是N2。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以下是三位教师在进行“燃烧和灭火”一节的教学时引入环节的设计方案。

方案一:教师给学生预备了实验用品,包括酒精灯、火柴、纸条、煤块、小石块、坩埚钳。教师给学生的任务是每组从实验用品中选定一种物质为操作对象,在30s内动手让这种物质燃烧,并且当教师数到30s时燃烧要恰好停止。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感受,讨论你是怎么让物品燃烧的?燃烧的物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熄灭的?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是什么?

方案二: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多届奥运会火炬的点火方案,如悉尼奥运会的水下点火,我国在珠穆朗玛峰的火炬传递等,同时介绍了不同的点火方案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是什么,进而提出问题:在讨论点火问题时,研究人员必须思考哪些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方案三:教师向学生演示二氧化碳既生火又灭火的实验。同一个大烧杯中一边放入点燃的蜡烛,另一边放入一块包着淡黄色粉末的脱脂棉,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倾倒入烧杯,蜡烛熄灭,棉花却燃烧起来。教师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棉花为什么会燃烧?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1.

请简析上述三个教学引入方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正确答案:方案一从学生活动引入,活动背后恰恰蕴藏着对核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办法,通过活动后的反思,帮助学生把零星的直觉思考转变为系统的逻辑认识。

方案二从社会问题、科技前沿人手,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学生不可能像专业人员那样真正解决奥运会火炬问题,但是学生可以看到无论是解决科研尖端的火炬问题还是解决身边的燃烧问题,其本质是相同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感到通过学习有了关注社会、理解社会问题的能力。

方案三从二氧化碳灭火又生火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创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一种常见的引入方式。[考点]化学教学实施能力——燃烧和灭火。

2.

你认为选取和使用情境素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正确答案:选取和使用情境素材时应该注意:情境素材要基于教学的核心内容;情境素材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学段整体来看,素材要丰富多样并涉及不同领域。

3.

从情境素材的选取和使用方面评价上述三个方案。正确答案:三个方案都围绕燃烧灭火条件选取素材,都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方案一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凭日常经验就可以完成任务,所以教师要在活动后注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行为背后的思维方法。

方案二从素材情境中提炼出核心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展示每届奥运会火炬设计者需要突破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从资料中分析燃烧和灭火的条件,也就是说不仅仅引入素材,还要使素材成为学生学习研究的对象,素材的使用就有意义了。否则,引入后就抛开素材,另外谈燃烧灭火条件,素材的选用就不太成功。

方案三在三个素材中给学生创造的认知冲突最大,是最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素材。但其存在的问题是,认知冲突的点是二氧化碳到底是否支持燃烧,虽然和燃烧灭火有关系,但是对燃烧灭火条件的探究并不能直接解决二氧化碳生火的问题,这里面还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初中阶段学生理解不了的,所以这个素材的使用还需要斟酌。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化学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仲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编号现象(1)

(2)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材料四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要求:1.

实验探究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什么教学理念?正确答案:实验探究教学,体现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下:

①探究性。探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些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