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6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6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6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6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26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关于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以下叙述错误的是______。A.起步阶段性B.以化学基本原理作(江南博哥)为学习的对象和内容C.以实验为基础D.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表征融合正确答案:B[考点]教学实施

[解析]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包括:①起步阶段性;②以化学物质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内容;③以实验为基础;④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表征融合。

2.

常温下,在10mL0.1mol·L-1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HCl溶液20mL,溶液的pH逐渐降低,此时溶液中含碳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ω)变化如下图所示(CO2因逸出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在0.1mol·L-1Na2CO3溶液中:

B.当反应液的总体积为20mL时,混合液中

C.在B点所示的溶液中:c(Na+)=c(Cl-)

D.在A点所示的溶液中:正确答案:A[考点]化学反应原理

[解析]A项,符合三大守恒中的电荷守恒;B项,当反应液的总体积为20mL时,即滴入了10mL的HCl溶液,此时发生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且Na2CO3和HCl溶液恰好反应完,的浓度几乎为0;C项,B点时发生的反应为Na2CO3+HCl=NaCl+NaHCO3,且Na2CO3和HCl溶液恰好反应完,c(Na+)=2c(Cl-);D项,A点时,溶液显碱性,故c(OH-)>c(H+)。故本题选A。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泥沙和水的混合物可以直接用分液漏斗分离B.用托盘天平称11.72g的氯化钾固体C.配制稀硫酸时,可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慢慢加入浓硫酸D.用水可以区分苯和四氯化碳正确答案:D[考点]化学实验

[解析]泥沙不溶于水,应用过滤的方法分离,A项错误;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可称量到11.7g,B项错误;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不能在量筒中稀释溶液,C项错误;苯和四氯化碳都不溶于水,但苯的密度比水小,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可用水进行鉴别,D项正确;故本题选D。

4.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A.浓盐酸中加入铁屑:2Fe+6H+=2Fe3++3H2↑

B.用CH3COOH溶解CaCO3:CaCO3+2H+=Ca2++H2O+CO2↑

C.FeCl3溶液中加入Mg(OH)2:3Mg(OH)2+2Fe3+=2Fe(OH)3+3Mg2+

D.Cu溶于稀硝酸:正确答案:C[考点]化学基本概念

[解析]浓盐酸中加入铁屑:Fe+2H+=Fe2++H2↑,A项错误。CH3COOH是弱电解质,用CH3COOH溶解CaCO3:CaCO3+2CH3COOH=Ca2++2CH3COO-+H2O+CO2↑,B项错误。Fe(OH)3的溶解度比Mg(OH)2溶解度更小,Fe(OH)3更容易生成,C项正确。Cu溶于稀硝酸:,D项错误。故本题选C。

5.

用下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做法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的是______。

A.事先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B.燃烧匙内加足量红磷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D.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正确答案:C[考点]化学实验

[解析]A项,集气瓶中加人少量水,是用来吸收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另一方面有利于容器内温度的降低,节约了实验的时间;B项,加入足量红磷可以把氧气完全消耗,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否则会使实验结果偏小;C项,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这样瓶内温度较高,气压还没降低到室温标准,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D项,如果实验装置漏气,红磷燃烧即使能耗尽装置内的氧气,但由于装置漏气,外部空气也会进入装置内,也测不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本题选C。

6.

某化学教师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每讲解一个知识点后,都会设置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该教师所进行的评价属于______。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个体差异评价正确答案:B[考点]化学学习评价。

[解析]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某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终结性评价一般是存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题干教师用的是形成性评价。

7.

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______。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正确答案:B[考点]教学评价

[解析]效度是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

8.

在初中阶段,学生从得失氧的角度学习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到高中学生再从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这种内容安排主要遵循了______。A.简到繁的理论B.发现学习理论C.先行组织者理论D.信息加工的基本理论正确答案:A[考点]化学教材编写。

[解析]所谓简到繁是指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题干描述的内容安排遵循了简到繁的理论。

9.

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A.Ba(OH)2·8H2O与NH4Cl反应B.铝与稀盐酸反应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正确答案:C[考点]化学反应原理

[解析]C与CO2反应,最后生成了CO,有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反应为吸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10.

下列金属在空气中,能自发形成氧化物保护膜的是______。A.铁B.钢C.镁D.钠正确答案:C[考点]元素化合物

[解析]钠非常活泼,在空气中与氧气或水反应,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在空气中,铁容易发生化学腐蚀,钢很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生成铁锈。

11.

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概念内容的编写要体现______的特点。A.简便易记B.直观性、关联性、发展性C.合理性、直观性D.简洁性、关联性正确答案:B[考点]初中化学教程与教学基础

[解析]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概念内容的编写要体现直观性、关联性、发展性的特点。

12.

课程实施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变化较大的一部分。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______。A.教学目标评价B.教学手段评价C.教学内容评价D.学业评价正确答案:D[考点]教学评价

[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规定:“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学业评价,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

13.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包括______。A.2个一级主题,16个二级主题B.3个一级主题,17个二级主题C.4个一级主题,18个二级主题D.5个一级主题,19个二级主题正确答案:D[考点]初中化学教程与教学基础

[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构成,共19个二级主题。5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

14.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1mol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数目3NAB.14gN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C.标准状况下,6.72LNO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D.1L1mol·L-1的NaClO溶液中含有ClO-的数目为NA正确答案:B[考点]化学基本概念

[解析]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A项错误;14gN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是,即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B项正确;标准状况下6.72LNO2是,NO2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ClO-是弱酸根,在溶液中能发生水解,1L1mol-L-1的NaClO溶液中,其数目小于NA,D项错误。

15.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1L1mol·L-1的醋酸溶液中离子总数为2NAB.0.05mol碳酸钠晶体中含离子总数大于0.15NAC.0.4molNaCl晶体中含有右图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数目为0.1NAD.标准状况下,22.4LCH3Cl和CHCl3的混合物所含有的分子数目为NA正确答案:C[考点]化学基本概念

[解析]醋酸是弱电解质,仅部分发生电离,故离子总数小于2NA;品体不会水解,所以0.05mol碳酸钠晶体中含离子总数等于0.15NA;氯离子:顶点为8个,面心为6个,共个,钠离子:棱上为12个,体心为1个,共个,即1个品胞中有4个Na+和4个Cl-,0.4molNaCl晶体中含有的晶胞就是为0.1NA。标准状况下CHCl3为液体。故本题选C。

16.

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1mol该有机物在合适的条件下与NaOH反应,最多可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A.5molB.4molC.3molD.2mol正确答案:C[考点]有机化学

[解析]该物质中有,NaOH溶液会使其水解为CH3COONa和,羧基、酚羟基都与NaOH反应,因此最多可消耗3molNaOH。

17.

某化学教师为“氯气与金属钠反应”设计了如下装置与操作以替代相关的课本实验。实验操作:钠与氯气反应的装置可做出如图改进,将一根玻璃管与氯气发生器相连,玻璃管内放一块黄豆粒大的金属钠(已吸净煤油),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球。先给钠预热,到钠熔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生成大量白烟。以下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品体B.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是用于吸收过量的氯气,以免其污染空气C.钠着火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D.若在棉球外沿滴一滴淀粉碘化钾溶液,可根据颜色变化判断氯气是否被碱液完全吸收正确答案:C[考点]化学实验

[解析]在加热时氯气与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固体小颗粒,所以能看到白烟,A项正确;氯气有毒,属于大气污染物,实验中需要进行尾气处理,B项正确;钠在氯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C项错误;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可将碘化钾氧化生成单质碘,碘遇淀粉显蓝色,D项正确;故本题选C。

18.

创新型课堂教学应是______。A.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B.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C.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D.以上三项都是正确答案:D[考点]教学实施

[解析]A、B、C三项都是创新型课堂的要求。

19.

ag铁粉与含有H2SO4的CuSO4溶液完全反应后,得到ag铜,则参与反应的CuSO4与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A.1:7B.7:1C.7:8D.8:7正确答案:B[考点]元素化合物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铁粉完全反应且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因此设参加反应的CuSO4与H2S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则:

因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第二个反应减少的固体质量等于第一个反应增加的固体质量,即56yg·mol-1=8xg·mol-1,所以。

20.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化学课堂提问有一些基本要求,初中化学课堂提问应______。A.注重科学性和记忆性B.注意直观性和趣味性C.明确性和突出重点D.把握时机和注重思维正确答案:B[考点]教学实施

[解析]化学课堂提问应注意直观性和趣味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5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新课改理念包括新课改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行为的转变以及新课改评价观,为我们实际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问题:1.

“燃烧和灭火”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可采用什么策略?正确答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

在开展“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之前,学生通过日常经验和实验,已经清楚了燃烧的条件,在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可燃物着火的话,怎样来灭火”,学生就会想到只要破坏了燃烧的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燃烧”和“灭火”的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考点]教学策略选择。

2.

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很重要,假如你在上课的过程中一个小组所做的结果不是很理想,你会怎么办?正确答案: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现在的教学已经由甄别和选拔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当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时,首先我会肯定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索、科学认真的精神,其次我会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如在实验设计或者是操作方面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问题:3.

简述科学探究的含义。正确答案:科学探究原本指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是指从科学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提出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测,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结论的过程。

4.

以“燃烧的条件”为例,说明如何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正确答案: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测:①可燃物;②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③氧气。

探究过程: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老师提供纸、火柴、木条、蜡烛、铁丝、石子等实验材料,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第二组探究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老师提供纸盒和水,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第三组探究燃烧还需要氧气,老师提供蜡烛和烧杯,学生开展实验研究。

搜集证据:每组讨论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三、诊断题(本大题15分)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某合金6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g氢气,则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______。

A.Zn和Fe

B.Cu和Au

C.Mg和Al

D.Zn和Cu

【考试结果】40%的学生答案选C项或D项。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本题正确答案为______。正确答案:A。

2.

试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正确答案:学生错解的可能原因:学生对活泼金属及不活泼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不熟悉,并且对采用极值法进行相关的计算未能理解,还未很好地掌握极值的思维方法。

3.

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正确答案:解题思路: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5,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根据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可知,生成0.2g氢气时,单独消耗锌的质量是6.5g,单独消耗铁的质量是5.6g,如果铁和锌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6g时,生成的氢气就可能是0.2g,A项正确。铜和金都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显然B项错误。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假设6g合金中全部是锌,生成的氢气质量也小于0.2g,C项错误。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如果生成0.2g氢气,则单独消耗镁的质量是2.4g,单独消耗铝的质量是1.8g,而6g镁铝合金中,镁和铝不管以何种比例混合,生成的氢气的质量都是大于0.2g的,D项错误。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实录。

[谜语引入]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

[提问]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提问]①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②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③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④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占多少?

[探究实验1]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设计方案:提供学生水槽(装有大半槽水)、小烧杯、一杯饮料(配吸管)及其他仪器若干,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再确定比较好的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得出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学生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得到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提问]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探究实验2]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探究实验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提出假设:药品可以用其他物质(如木炭、硫等)代替。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并做好数据处理。

现象与解释:针对甲组实验基本成功,而乙组实验完全失败(烧杯中的水基本上没有进入广口瓶中),引导学生讨论乙组实验失败的原因。

结论与反思:上述实验中,广口瓶中的固体应选择什么样的可燃物?

总结与交流:①装置气密性要良好;②实验应选用反应后不生成气体的物质(如红磷);③红磷要稍过量,以耗尽广口瓶中的氧气;④应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小结]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20%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问题:1.

试说明这位老师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答案:该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2.

在教学过程中,该老师是否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并加强了实验教学?正确答案:该老师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实验教学。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测定空气-巾氧气的含量”,教师在设计学生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中,采用分组对比实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3.

请判断这位老师是否完成了该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要求。正确答案:该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该老师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大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并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分子与原子”内容标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相互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中关于“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如下:

探究

分子运动现象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烧杯A烧杯B现象

解释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三学生,初次接触到微小的粒子,对分子运动现象有感性认识。

要求:1.

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分析教材中“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实验的优缺点。正确答案: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具有实验现象明显,反应速度较快的优点,对于学生直观感知分子的运动具有很好的实验效果。但是实验过程中对挥发出来的氨气没做任何处理,挥发到空气中易污染环境,并且所需药品量比较多,未充分体现绿色化学“实验量少,回收、重复利用,对环境污染小或无污染”的原则。

2.

完成“分子运动现象”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和教学过程。正确答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