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整体把握诗歌文本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整体把握诗歌文本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整体把握诗歌文本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整体把握诗歌文本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整体把握诗歌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整体把握诗歌文本

目录

F文高考试题诗歌是必考的题型「诗歌的整体把握要从题目「作者「背景「注释「所学旧知等方面一

把握,诗歌鉴赏一般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情感价值观四个角度出题,但是考查的试题不会单纯从某

一个角度来出题,而是融合了四个方面的某些部分,是对诗歌的一个高度综合考查,试题一般来说是两道

试题,一道四选一的选择题,赋分3分,另一道试题就是简答试题,也是力求综合几个考点。

例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一道选择试题: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解析如下: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

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

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A项考查的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答案】14.A15.①Ri动词塞"谢‘赋予梆"梅'励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

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

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梆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词句选取春日的林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塞"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

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

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

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

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这是一道炼句试题,是针对意象(柳影、梅花)、手法(以动写静,虚写)、情感(不舍、乐观豁达)的一

个综合考查。

教材回IU

《虞美人》李煜

一、整体把握诗歌节奏:

1.把握节奏:

把握节奏快慢和轻重音。

2.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

在、改、愁、流

押韵特点:

两句一换韵

3.读出感情:

感情基调:

低沉、凄哀

春花秋月河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

雕栏玉砌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就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二、品味意象:

1.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创设了哪几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明确:意象有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一小楼东风图一故国月明图。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

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联系背景:“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却希望它赶紧结束。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

厌烦。将囚徒生活的幽怨、月夜听风的无眠、物是人非的无奈、愁怀难解的悲凉,以及对昔日帝王生活的

怀想交织在一起。

三、赏析手法:

这首词运用哪些艺术手法?

点拨:表达技巧世术手法俵现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表现手法:虚实关系、动静关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

想象、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和设问,用春水来比喻愁,将抽象感情具体化,愁思像春水一样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写出了愁思之多;又像春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四、思想情感:

.思考:作者运用前面的三种艺术手法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这首词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愁”

1、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2、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3、境界阔大,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4、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总结:

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

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因

此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这也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昱氐解读

1.抓住重点词语

读下面这首诗,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

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

惆怅起来山月斜。

有考生认为该诗是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表现诗人孤独思乡之情的,前两句写''曾经",为虚,后两

句写''灯前",为实。如此理解虚实,似无不可,但诗歌的感情并不能由此引出,表现手法和情感把握出

现了逻辑断层。这首诗在理解上有两个很重要的词语:“惯”和“等闲”。“惯”是“习惯”的意思,”等

闲"是‘'平常”的意思,那么前两句的大意是:曾经已经习惯于离开家乡,把浪迹天涯当作很平常的事。

这样,联系后两句梦见家乡的惆怅,就可知前两句所表现的洒脱只是一种表象,主人公内心其实对家乡怀

着刻骨的思念,于是很自然地就可知道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感情了。

2.抓住重要意象

诗歌通常借助一些意象来渲染气氛、表现形象、传达感情,因此,抓住诗歌的重要意象是准确读懂诗

歌的又一把“钥匙”。

如考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题:“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如果我们抓住诗中出现的“莓苔”“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重要意象,特别是其中的

形容词“静”“闲”和动词“闭”,会很容易地明确环境的最大特色就是“幽静”。

再如考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

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

一树斜阳叫子规。

题:“《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我们只要抓住其中出现的凋落的残花、飘飞的柳絮、将逝的东风以及啼叫的子规等意象即可。

3.抓住诗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可窥探到诗歌的许多有效信息,如写作的背景或原因、

诗歌的主要话题、主体思想等。

如《含山店梦觉作》、《奉陪郑驸马韦曲》、《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

二)》等,这些标题都揭示了作者写作的背景或原因,对我们读懂诗歌很有帮助。

再如的《宿渔家》、《早发》、《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等,这些标题都表现了诗歌的主要话题,

诗歌的内容必定和这些标题相关,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犯一些低级错误。如有考生回答《宿渔家》题

目:“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的时候,就因为忽视了“宿

渔家”这个标题,而将诗中的“灯前笑说归来夜”误解为诗人独自“笑说”。既然标题是“宿渔家”,那

么,当然应是渔家与诗人“笑说”,表现了渔家的热情以及客居在外的诗人所感受到的温暖。

4.抓住细节描写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可看成是浓缩了的散文,其中的细节描写对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关系重大,

我们在读诗时切不可放过。

如诗: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

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

濯手惟闻涧水香。

诗中“缓步”一词,已写出诗人迈步于暮春山间时的不紧不慢、优游闲适之态;“濯手闻香”这一细

节更加传神,试想一下:一个人漫步山间,看着眼前的流莺飞燕,然后到涧水边洗洗手,洗完之后还不忘

闻闻自己的手,这个人不是心情愉悦闲适又是什么呢?抓住了这个细节,后面第3小题“两首诗都写了暮春

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自然也就准确地答出了一半。

再如秦观《阮郎归》题目:“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该词末尾两句是:“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前一句不难理解,大意是说主人公转过身子,

准备继续下完残棋;后一句的“应劫迟”结合注释对“劫”的解释,也好理解,即下棋落子迟缓。要准确理

解词中人物是什么样的情绪,关键就在对“沉吟”一词的理解了。联系《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完毕之后

的“沉吟放拨插弦中”,可知“沉吟”有若有所思、心神不宁之意。

5.抓住注释

命题人在诗歌后面给出的相关注释绝非可有可无的,必须充分注意,道理很简单,如果注释与我们读

诗或解题毫无关系的话,命题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如:

三峡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6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后两句“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两次出现'‘愁"字,大意是说猿啼本无所谓什么愁苦,但“行

人”听了觉得愁苦,乃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那么诗歌的前两句“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又该

如何理解呢?乍看是写三峡的山水之景,但若抓住诗后注释中的“《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特别是其中的“伤春心”三字,我们自然可知前两句也是说“愁”。

6.抓住句间关系

在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时,我们可将诗歌当作简短含蓄的文言文来读,力争字字落实。在文言文阅读

中,我们常借助于句间关系来理解文意,古诗阅读中也如此。

如《阮郎归•西湖春暮》中的“花褪雨”较难读懂:花怎么会褪去雨呢?但若将之与它的下句“絮沾

泥”结合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两句的结构是一样的,我们就不妨借助对“絮沾泥”的理解进而理解“花

褪雨”。“絮沾泥”是柳絮沾到泥土上了,写出了暮春之景,那么“花褪雨”当然也是表现暮春之景,当

是“花儿在雨水的浇打中凋落”的意思。

7.结合作者生平

阅读理解中,常强调“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真正读懂诗歌是

很重要的,考试中有时甚至还会碰到直接考查作者生平的题目。

如苏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题,要求之一便是:“结合

作者的思想”分析诗中所表现的作者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将几乎每一位语文老师

都会讲到的苏轼的生平牢记于心,解答该题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

8.结合诗后题目

诗后的题目有时也会成为我们理解诗歌的凭借之一。

如前文提到的《三峡吟》的前两句诗,我们是借助诗后的注释来理解的;换一个角度,我们若关注

到第一个题目”这两首诗都以来写愁”,我们同样可知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写愁。

再如《阮郎归•西湖春暮》:“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词中写

景的只有“香红渐渐稀”“花褪雨”和“絮沾泥”三句,结合这个题目,很显然第一句是“面”,后两句

日“上,,

ZE点。

9.结合诗词常识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律诗的中间两联对仗、词的“过片”或转折或承接……,这些诗词常识也可

帮助我们读懂古诗。

比如考查《桃天》(《诗经》),第(1)小题:“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第(2)小题: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命题人在诗题后所加的括号说明真是用心良苦,我们若注意到这

点,那么就可知道这两道题分别考查《诗经》的主要结构形式和主要表现手法,应该说这两点是我们应知

应会的常识。

10.联系所学旧知

在读诗过程中遇到“拦路虎”的时候,我们一不要紧张,二不要轻易“跨过”,我们不妨搜索一下自

己的知识积淀,联系所学旧知,或许就可化险为夷、化难为易了。

旧知首先表现为一些词语的意思的积累。

如: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蛛明月中。

题目:“'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噪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有同学将“乔木峥蛛明月中”的景色特点答成“恐怖阴森”之类,原因大概是将“峥昧”和“狰狞”

混为一谈了。其实,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有“忆往昔峥昧岁月稠”一句,“峥蛛”意为“不平凡”

,若回忆起这个,结合“乔木”高大的特点和“明月”高照的环境,该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或许并不难答

旧知还包括先前所学过的典故。

如《商调•黄莺儿•赠燕》,其中有一句“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若能联想到刘

禹锡的《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知此处手法为用典,表现了由盛而衰的感

慨,那么后面的两道题目也就不太难了。两题为:(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散曲中的燕

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11.联系生活常识

联系生活常识有时可帮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这是我们的阅读经验。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也

应善于将诗歌内容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就拿我们平常“洗手”这件小事来说吧,如果我们时间很急

或是心中有事,我们会在洗完手之后再把手闻闻吗?那么,前面提到的“濯手惟闻涧水香”一句,表现了

诗人闲适愉悦之情自然无疑了。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14.A15.①用动词塞"谢‘赋予梆"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

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

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

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

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o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梆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词句选取春日的抑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

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

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

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