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潮阳区2025届高考冲刺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汕头潮阳区2025届高考冲刺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汕头潮阳区2025届高考冲刺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汕头潮阳区2025届高考冲刺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汕头潮阳区2025届高考冲刺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汕头潮阳区2025届高考冲刺历史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表述正确的是A.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纲领B.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C.确定建立独立、自由、富强新中国D.确立了与国民党开展合作的方针政策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宗法制是按照等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宗族组织制度,是文明社会对千原始的氏族血缘关系的改造和进一步利用。下列关于宗法制的阐述,正确的是A.这种等级原则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宗法制为血缘关系在文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C.该制度首创千西周,是对传统制度的升级改造 D.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在高度集权基础上的分权3.观察下面名为《岌岌可危的美元》的漫画。据此可知,漫画反映出A.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较为稳定B.美元已失去世界货币霸主地位C.世界货币体系出现多元化趋势D.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4.1923年,“划定了联盟工业企业和共和国工业企业,前者主要是重工业大型企业'直接由全苏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一些重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由各加盟共和国最高经济委员会管理;其余的工业企业则由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由此说明新经济政策A.探索农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 B.注重区分工业企业的不同类型C.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做准备 D.探索轻重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5.1920年11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工会组织一上海机器工会成立。该工会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形式向工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表明当时A.工农革命联盟已经形成 B.工会直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C.强调无产阶级团结斗争 D.国民大革命进人发展新阶段6.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7.1962年1月至2月,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著名的七千人大会”,指出了几年来工作的缺点情错误,总结了16条基本经验。同时又强调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三面红旗”不能动。这次会议A.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B.根源于中苏之间关系的恶化C.有利于“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8.中世纪欧洲盛行封建制度,维系其封建关系的主要基础是A.国王的权威B.土地与契约C.宗教与习俗D.宗法与血缘9.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C.雇佣劳动趋于普及 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10.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11.有学者指出,汉、唐、宋时,“天下等于中国加上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据此可知,清代这一认识A.体现了“夷夏”之辩的日益弱化B.丰富了传统“天下”观的内涵C.为构建其华夏正统地位而服务D.明确了“中国”与“天下”概念12.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时,英国决定不加入。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英国也缺席。1963年1月,英国的入欧申请遭到法国的否决。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5年6月,英国进行第一次脱欧公投,结果67%的民众赞成留在欧共体。2020年1月,英国正式脱离欧盟。英国在欧洲联合上的态度反映了A.经济区域集团化违背历史发展潮流B.世界格局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的选择C.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发达国家更为不利13.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4.宋朝的军队分为三级,最高为禁军、次为厢兵、再次为乡兵。上一级队伍经常下一级的优秀人员而将不合格人员淘汰给下一级。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削弱地方整体实力斗小 B.整顿全国军队编制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15.康熙帝曾下旨“凡西洋传教士不遵守利玛窦遗规,一律驱逐出境”。圣旨中“利玛窦遗规”的含义是A.入乡随俗,遵行中国礼仪 B.切磋学问,不得结交权贵C.立足边缘地区,勿入京畿重地 D.研究天文历算,不得涉猎儒学16.据《国语·晋语九》记述,晋国范氏、中行氏不体恤百姓,在与赵氏斗争中失利,其子孙流落到齐国,变为在田间耕作的农夫。后来,流落到齐国的子孙,学文习武后有一技之长和有功业者又被授官。这主要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传统的宗法制走向崩溃 B.世袭任官制度遭到了冲击C.诸侯争霸斗争异常激烈 D.各诸侯国官制均发生质变17.如图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A.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 B.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C.号召群众积极参加工业化建设 D.反映了作者认同土地改革运动18.有学者认为:“雅典社会不允许独立性留出余地,也不允许个人得到保护,它完全吞没了个人。”这位学者意在强调雅典民主政治A.有利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B.追求公民集体利益至上C.是奴隶制专政的工具D.完全忽略了公民个人利益19.1933年3月德国国会通过了《授权法》,规定政府有权不经国会和联邦参议院同意即可颁布法律。这项法案的实施A.为纳粹党上台执政铺平了道路 B.使希特勒获得独裁统治权力C.使《凡尔赛和约》失去约束力 D.使“魏玛宪法”进一步完善20.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A.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B.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C.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D.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21.日军针对某次战役写道:共军“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主要为矿山)进行奇袭。特别是在山西,其势更猛……”“石太路(石家庄到太原)破坏极为严重,规模之大无法形容,敌人采用爆炸、焚烧、破坏等方法,企图对桥梁、轨道、通信网、火车站设施等重要技术性设备,予以彻底摧毁。在进行破坏时,隐蔽伪装得极为巧妙。”下列对此次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有①1940年下半年由彭德怀亲自指挥作战②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合作抗日的典范③日军在华东的交通网络遭到严重破坏④敌后抗战给日军造成了巨大军事压力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2.20世纪初,清政府对原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如1903年规定江南制造总局在生产枪炮的同时,可以“制造矿务、农务及一切应用机器”。由此可知,当时改制A.旨在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B.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C.意在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D.加重了企业的生产负担23.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作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两大文献,其共同点不包括A.都推动了本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B.都体现了反对压迫,争取自由、民主C.都反对殖民压迫,要求民族独立D.都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基于出身的不平等24.如图是题为“人民胜利备忘录”的海报。图中有一枚冉冉升起的太阳,它是自由的象征。其中跪着的是俄国沙皇,该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二月革命 B.七月流血事件 C.十月革命 D.《四月提纲》的颁布25.张治中将军在一次欢送毛泽东的晚宴上致辞:“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晚宴的背景最有可能是A.国共两党达成第一次合作 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D.国民党全面进攻取得成效26.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不仅“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而且社会上更是把攻读儒学作为谋取官职的一种“终南捷径”。这主要是由于A.其他学术流派逐渐消失 B.国家教育体系日益完善C.文化多元化局面的终结 D.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确立27.洪武三年,明太祖命士人戴四方平定巾;洪熙年间,明仁宗令士人着青衣;明中后期,士子冠服追求诡异,颜色鲜丽,花样多变,但屡遭政府禁止。这反映出明代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士大夫阶层的逐步衰落 D.服饰生产受到官府垄断28.1893年9月,上谕正式废除禁止海外移民的传统法令,并采取措施颁发护照,禁止地方官敲诈归国华侨。这一措施A.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B.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C.为百日维新营造氛围 D.打击了海外革命团体29.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指A.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B.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30.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A.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B.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D.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清朝前期建立的经制兵——八旗军和绿营军,在鸦片战争前已腐朽不堪。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八旗和绿营军失去了镇压人们起义的作用。清政府依靠以湘军、淮军为骨干的汉族地主武装“勇营”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从此,“勇”代替了“兵”。19世纪70年代,中国东南海防出现空前危机,清政府开始筹建近代海军。然而,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苦心经营多年的南洋、北洋水师先后全军覆没。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蓬勃兴起,八国联军乘机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天津、北京很快相继失陷。所有这一切,充分反映了清朝军队几乎完全丧失对外抵御作用。甲午战争的刺激,促使清朝将传统旧军制向新军制转变,而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军制改革是1901年清政府下诏“变法”后开始的。1901—1905年,清廷实行“新政”,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改用洋操训练,使用新式枪炮,军事制度的改革步入正轨,新军也蓬勃发展起来。清政府本想通过军事制度改革收回全国兵权,但因清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政局不稳,所以,计划未能完成,军权反而落到大军阀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后,军阀现象最终形成,并一跃而居于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摘编童远忠《清末民初国家军事体制改革述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事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军事改革。32.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的西北开发是国民政府有计划从事大规模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端。当时,全国大邮分地方都开始经济建设,东部已取得一定成败,但由于两北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等诸多方面影响,整个西北基本上没有动,仍处于贫因落后的境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并把目标指向华北地区,这使得国民党政府感到了民族危机,于是把注意力放到西北。同时以刘志丹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开辟了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状大给国民党造成极大成胁。西北建设从宋子文视察西北拉开序幕,全国经济委员会只在兰州设立西北办事处,加强对西北开发的管理和监督。此次西北开发规模很小,总计投入二百多万元,开发内容主要是水利、交通、农产品改良和卫生方面,其他重要方面如工业、矿业、商业均未沙及。即便如此,许多项目也因资金短缺而被迫中断,如计划修筑的西兰公路,只能是“整理路面,切实注意土工,须使公路先能通车,以便利行旅”而已。西北各省希望政府加大投入,而政府却要地方筹资金建设,因此许多计划只能是一纸空文。两北公路建设靠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进行修筑,部队忙于军事,筑路计划自然就放弃了。由于华北事变、西安事变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此次西北开发可以说是不了了之、没有结局的一次收效甚微的开发。——摘编自杨乃良《民国时期西北建设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西北开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西北开发存在的问题。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日本媒体近日报道,日本、印度、德国和巴西“四国集团”争取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努力遭到“全球抵制”,强烈支持这一主张的国家仅为决议草案所需票数的一半左右;四国集团“入常”努力再度受挫,实际上是当前举步维艰的联合国改革的一个缩影。60多年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联合国毕竟是二战后各主要大国和国际力量博弈的产物,虽然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修修补补”,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联合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出现大量“治理赤字”,势必进行改革。联合国改革与国际体系的变革密切相关,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重塑的复杂性,决定了联合国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对于具体的改革方案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尤其是对安理会的改革争议更大,通过耐心协商来消除分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联合国内部的改革动力依旧不足,决策程序强调协商一致,也制约着改革的步伐。——摘编自江涛《联合国改革难度有多大》(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联合国成立后的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联合国改革艰辛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选项符合题意,故A正确;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是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上,B错误;“确定建立独立、自由、富强新中国”是中共七大的内容,C错误;“确立了与国民党开展合作的方针政策”是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D错误。2、B【解析】

根据材料“西周的宗法制……是文明社会对于原始的氏族血缘关系的改造和进一步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为血缘关系在文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故B项正确;西周并未实现周天子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A项;宗法制确立于夏朝,排除C项;周并未实现最高执政集团的高度集权,排除D项。故选B。3、C【解析】

图片反映了新货币对以美元为主的世界贸易货币体系产生了冲击,表明世界货币体系出现多元化特点。C正确;材料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了冲击,而不是稳定,A排除;美元的地位冲到冲击,不代表失去货币霸主地位,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不符合材料主旨,D排除。故选C。4、D【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苏联对重工业大型企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其余的工业企业进行管理职责的划分,反映了苏联对经济建设模式新的探索,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农业,排除A项;题干强调分类管理,而非区分工业类型,排除B项;题干现象未体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排除C项。故选D。5、C【解析】

据材料“该工会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形式向工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可知,体现了通过工会团结的现象,C项正确;工农革命联盟于1927年后逐渐形成,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7月,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于1924年开始,D项错误。6、C【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依据材料中东汉时期“尊儒成风”,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反映了从东汉到魏晋时期对儒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学思想开始产生了怀疑。这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价值观念的选择。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门阀士族喜好对世风的转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无法起决定作用;B选项错误,从汉朝到清朝古代中国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并没有随王朝兴替而变化;D选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佛道思想对儒学地位的冲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D【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七千人大会总结了过去的一些教训,在经济发展路线上作出了一定的改变,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D项正确;七千人大会强调了“三面红旗”不能动,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反思总结历史问题,因此没有充分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排除A、C两项;七千人大会在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背景下召开,这是由于经济建设思想错误,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无关,排除B项。故选D。8、B【解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国王和大封建主的层层分封,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封主和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这一时期,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封建庄园盛行,农奴与领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非常明显。因此,维系中世纪欧洲封建关系的主要基础是土地和契约。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9、B【解析】

根据材料,苏州“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民营丝织业得到了较大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选项错误;苏州一地手工业者增多,不能反映江南地区雇佣劳动趋于普及,C选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依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者增多不能反映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D选项错误。10、C【解析】

民国以来,政府大力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显著,排除A;材料中“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说明存在对缠足习俗面临挑战,说明妇女缠足习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动摇,排除B;由材料中对放足存在不同的态度,说明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排除D。11、C【解析】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天下观中回避了夷夏之辨,目的在于构架华夏正统地位,C正确;清朝统治者的认识并未弱化夷夏之辨,而是以正统自居,排除A;清前期的天下观依然没有脱离传统天下观的范畴,在内涵上并未出现创新,排除B;清初统治者并未对中国和天下两者的概念进行阐述,而是将两者融为一体,排除D。12、C【解析】

英国选择加入或者脱离欧洲,衡量的主要标准是国家利益,英国在欧洲联合上的态度恰恰体现了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C正确;A不符合史实,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历史潮流,排除;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的选择是英国的国家利益,排除B;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发达国家有利,排除D。13、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3年我国尚未建立最高权力机关,决定由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替行使全国人大的职权。故答案为B项。A项政协代表并不是由选举产生的,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排除;D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排除。14、C【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军队的三级军队编制实质上反映了北宋“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思想,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削弱地方整体实力最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排除A项;整顿全国军队编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排除B项;宋代三级军队编制削弱地方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故选C。15、A【解析】

利玛窦遗规指的是遵行中国礼仪,故A正确;利玛窦在明朝时期结交明朝的官僚,排除B;C不符合利玛窦的实际,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16、B【解析】

范氏、中行氏在齐国学文习武后再次获得官位,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选拔官员注重才能的倾向,这种情形对世官制有一定冲击,选项B正确;春秋时期宗法制尚未崩溃,排除A;选项C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体现了齐国选拔官员标准的转变,不能看出所有诸侯国选拔官员标准的变化,排除D。17、B【解析】

1953年用“看鸭船”比喻小农经济的不堪一击,用来说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B项正确;1953年土改已经完成,揭露“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工业化建设的目标,C项错误;小农经济向“看鸭船”一样一碰就翻,分析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建立起来的小农经济的弊端,D项错误。18、B【解析】

材料“雅典社会不允许独立性留出余地,也不允许个人得到保护,它完全吞没了个人”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追求公民的集体利益,B选项符合题意;人文主义强调的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而材料是对个人利益的忽视,因此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的性质,C选项排除;D项中的完全表述太绝对,排除。19、B【解析】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着纳粹党统治的开始,但由于当时政府和议会中力量对比的现状,希特勒还不能立即实现其独裁统治。《授权法》是纳粹德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法令,是希特勒上台执政后获得独裁权力的标志,故排除A,B符合题意;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使《凡尔赛和约》失去约束力,故C不符合题意;魏玛宪法是1919年到1933年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民主宪法,《授权法》的实施意味着魏玛宪法的废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0、D【解析】

当时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使书籍推广范围扩大,欧洲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可以直接阅读书籍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无关,排除A项;这种现象与宗教改革运动无关,欧洲直接阅读的书籍不一定是宗教书籍,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21、A【解析】

中共领导下,以石太路为中心,对交通运输线进行破袭战的战役是百团大战,这一战役是1940年下半年由彭德怀亲自指挥,在敌后战场给日军造成了巨大军事压力,①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合作抗日的典范,是太原会战而非百团大战,百团大战使日军在华北而非华东的交通网络遭到严重破坏,②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项错误。22、B【解析】

由材料中洋务企业改制的内容可知,此改制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国内办厂所需的机器设备问题,从而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与解决企业资金困难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意在发展国内企业,客观上会抵制西方经济侵略,但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加重企业负担,排除D项。23、C【解析】

试题分析:A项正确,两部文献都成为了各自革命的指导思想;B项正确,二者都明确的提出了自由、平等、反对压迫、天赋人权等内容。C项错误,美国的《独立宣言》能够体现反对殖民压迫的内容,但是法国的《人权宣言》无法体现,符合题意。D项正确,两部文献都是维护的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的财产的基础上的。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比较【详解】24、A【解析】

依据材料“其中跪着的是俄国沙皇”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917年3月发生的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A正确;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四月提纲》的颁布发生之前,沙皇的专制统治已被推翻,BCD排除。故选A。25、C【解析】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国共双方达成了和平建国的方针,这主要和《双十协定》的签订有关,故C选项正确;国共两党达成第一次合作时期蒋介石尚未出任国民政府主席,故A选项错误;此时抗日战争以结束,处于解放战争前夕,故B、D选项错误。26、D【解析】

材料不仅说明了儒学传播兴盛,而且也反映了儒学走向政治化,这是儒学成为国家主流思想的结果,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其他学术流派的消失,且其他流派并没有消失,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教育体系内容,且教育体系完善与否,与“支叶薺滋"无关,排除B;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的确立结束了思想多元化,但并非是文化多元化的结束,排除C。故选D。27、A【解析】

明代中后期,在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士人的服饰冠冕日趋个性多元化,冲击了原有“四方平定巾”“青衣”的规矩和观念,故选A项;题干中只提及“士人”,无法体现“普遍”提高,排除B项;明代,士大夫阶层仍借助科举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只说明官府对士人着装的要求,与服饰生产无关,排除D项。28、A【解析】

废除禁止海外移民的传统法令,并禁止地方官员敲诈归国华侨,有利于国内外人员交流,同时为华侨回国投资提供保障,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故选A;打破闭关锁国政策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百日维新是在1898年,排除C;这一措施并非是为了打击海外革命团体,排除D。故选A。29、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柏林墙是冷战的象征,“反法西斯”反映的是抵制西方的渗透,B正确。30、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为当时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支持,故C项正确;科技领域先实现拨乱反正,才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原因:镇压人民运动的需要;甲午战争的刺激;中国武器装备和军事制度落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惨败的教训;为了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2)简评:清王朝没有达到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袁世凯势力乘机崛起,后来发展成北洋军阀集团;新军成为辛亥革命重要力量,推翻了千年君主专制制度;采用西洋的技术装备和军事制度,创办新式军事学校和培养军事人才.加速了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进程【解析】

(1)根据“八旗和绿营军失去了镇压人们起义的作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苦心经营多年的南洋、北洋水师先后全军覆没”等信息得出镇压人民运动的需要;甲午战争的刺激;根据“八国联军乘机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天津、北京很快相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