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行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虑,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还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B.“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其中阳刚美则是主体,呈现出“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3.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鼎《登泰山记》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4.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B.文章②—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鼎逐一展开,言之有序。C.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5.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B2.D3.D4.C5.①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②二者的内容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③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空雄浑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错误。由原文“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可知,“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不同。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错误。由原文“《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可知,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并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但并没有说《文心雕龙》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属于无中生有、偷换概念。B.“《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错误。由原文“《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可知,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的是“《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而不是“《二十四诗品》”,属于偷换概念。C.“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错误。文章第七自然段阐述了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内涵和美学价值,但是并没有和西方美学“崇高”进行比较,谁更胜一筹,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姚鼐的句子描写了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圆形,以极快速度跃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体现“刚健”之美B.李白的诗句写天姥比五岳还更挺拔,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体现“刚健”之美C.苏轼的词句描写了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像无数堆耀眼的白雪,景像积极雄伟。体现“刚健”之美D.周邦彦的这句词写到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营造出一种自然清丽之美。不能体现“刚健”之美。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错误。文章第四自然段引用姚鼐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由原文“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所以,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由原文“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由原文“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所以,二者的内容不同。由原文“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由原文“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所以,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走过村庄胡启涌①风把我与一地的落叶吹向村庄,步履窸窣,叶子窸窣。②河流紧贴着村庄,娴静的河水湛蓝如练。风拂过时,河中清波粼粼,两岸也随着波纹荡漾开去。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风急柳乱,河风任意侍弄着柳树的长发,河面也变得影影绰绰起来。③这个隐在山间的小村庄,现在只剩下一片宁静了,人们离开了这里,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我无数次走过这里,欣赏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现在,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整条河流已交给了几只黑水雉,黑水雉是一种文静的水鸟,如一串草甸子浮在水面,时而将藏在翅膀下的头抬起,看一下四周后又把头埋下。它熟悉这条河流,只需要抬头一瞥,就会读懂河流的每一个细节。④整个村庄都是青瓦木房,石墙护院,推开虚掩的木门,屋里的烟火已远去,抬手触摸旧物件,润润的凉凉的,就像受潮的记忆,时时处于破壳发芽的状态。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⑤瓦房一间挨着一间,沉默得像一群闲坐院边的老人,坐姿各异,满是沧桑。房顶上,道道瓦沟和排排瓦垄上的湿湿印迹告诉我,一场小雨刚刚来过。排排青瓦,是村庄一架铺陈开去的大号钢琴,风吹过,琴声响起,轻时如低诉,急时似号鸣。檐角上的一撮松土上,一根蒿草在风中时俯时仰,指挥着村庄的露天音乐盛会。⑥瓦檐下的木房已无人居住,一码一码的柴火堆在房前房后。曾经奔忙在田间的铁铧光亮不再,在岁月的销蚀中斑驳暗沉。挂在木梁上的一把锄头,紧紧贴着墙壁,与脱了齿的犁耙、断了柄的钉耙,在时光中保持着一致的静谧。一个完整的背篼搁在屋角,还配有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里面装着一些包谷壳,算是对屋里残缺旧物的一个补充。门外一口石水缸,底部已陷在了泥土中,古意苍苍。在曾经的时光里,这座瓦房主人的每一餐饭,每一次浆洗,都从这口水缸开始演绎。还有随处可见的石猪槽,没入瓦砾中的石磨盘,干爽如昔的地窖……待到春天,草芽陆续冒出地面,几阵春雨后,疯长的绿意就会再次把它们覆盖,会将这些故园中的旧物件,精心做成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包裹,存放在村庄这里,耐心地等待取件人的到来。⑦一堵半人高的老墙,像村庄的一道浓眉,由脸盆大小的砾石摆砌而成,大约是村民们从村外河里拾来,光滑的表面有水流的痕迹,也有村民的体温。石缝中生长着坠盆莲和金边吊兰,缀有水珠,透明喜人。满墙缠绕的枯瘦南瓜藤,恰似一幅章草书法作品中的几道焦墨,恣意地交织在墙上。几个南瓜无人摘回,如几滴硕大的墨点滴落在墙头。南瓜上有几个小洞,走近探看,里面的瓜子和瓜瓤早被松鼠和鸟儿啄去,只剩下一个个空壳,写意地悬挂在墙头。一群麻雀在墙头翻飞,蹦上跳下,叽喳不休。一只流浪猫突然出现,麻雀“噗”的一声飞向瓦房。瓦房是鸟儿最安全的家,麻雀总能在檐下的檁条间找到舒惬住处。它们与燕子为邻,同在屋檐下,燕子的旧日泥巢还空着,一个挨一个地“挂”在檐下。等到草绿花开的日子,燕子归来,它们就会同守屋檐下,共话杏花春雨。⑧我披着轻寒,一个人走过村庄。这里的瓦房依山而建,一条青石满铺的路,顺着山势随弯就弯地穿过村庄。其实村庄不大,就十几户人家,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把带不走的瓦房和过去留在了这里,交给了四季的风雨管理。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⑨还好,河流不会离开这里,始终以母性的温情拥抱着村庄。我与瓦房、石板,还有那些静躺在光阴里的旧物件,一起依偎在河流的臂弯里,用最暖心的语言慰藉彼此,想起沈从文那一句:我就这样一边看水一边想你。(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把风、落叶和“我”连在一起,暗示了“我”走向村庄时的孤独,也写出了村庄的冷寂与落寞。B.一个萧瑟的村庄是“我”内心的故乡,“我”愿与它“一起依偎”,表现了“我”对村庄的喜爱与眷恋。C.村庄失去了往日的烟火气,显得潮湿、破败、荒凉,没有一点生气,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古村落遗失的担忧。D.“精心做成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包裹”,“耐心地等待取件人的到来”,想象春天青草繁茂,描写温暖而又富有诗意。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河流和柳树在娴静中不失灵动与秀美,为下文写古村落的宁静美好做铺垫。B.写黑水雉能“读懂”河流,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水鸟与河流的和谐相处,表现了村人离开是对自然最好的保护。C.把“排排青瓦”比作“大号钢琴”,想象“风”是弹琴的高手,“蒿草”是音乐指挥,这些描写给人新奇脱俗之感。D.“露天音乐盛会”“几道焦墨”“杏花春雨”等描写,显得高雅,以艺术欣赏的眼光来写村庄,有着独特的审美视角。8.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的感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章以沈从文话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①人们走后很少回来,村庄空了,没有了人迹的村庄显得寥落孤寂,即越发的安静,只剩下自然的声音。②人迹寥落的村庄成为作者心灵寄托所在,是作者情感的故乡,在这里作者享受孤独带给自己的平静和怡然的心情。9.①营造意境,有画面感,给人丰富的联想,增强了文学意味。②使感情更加强烈,突出了对村庄的眷恋与喜爱之情,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③给人启迪,引人深思。“水”代表自然,“你”代表村庄,“一边看水一边想你”代表亲近自然,独享宁静的生活,看似简单的生活样态,或许是现代人的一种奢求。【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没有一点生气”错,对河流、柳树、黑水雉、排排青瓦、疯长的绿意、猫、麻雀、燕子等的描写,体现出村庄的生机勃发。“对古村落遗失的担忧”错,作者仅陈述事实,没有抒发担忧的情绪。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表现了村人离开是对自然最好的保护”错,写黑水雉能“读懂”河流,以拟人的手法写人们离开后,村庄的环境变得自然恬淡,这样的环境不是人为保护的,且村人离开也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①由原文“村庄不大,就十几户人家,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把带不走的瓦房和过去留在了这里,交给了四季的风雨管理”可知,“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指人们离开了这里这个隐在山间的小村庄,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现在只剩下一片宁静了,人们走后很少回来,村庄空了,没有了人迹的村庄显得寥落孤寂,即越发的安静,只剩下自然的声音。②结合“我无数次走过这里,欣赏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我与瓦房、石板,还有那些静躺在光阴里的旧物件,一起依偎在河流的臂弯里,用最暖心的语言慰藉彼此”可知,“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指如今作者来到村庄,看到现在的村庄因村民的集体搬迁而变得落寞。作者由此想到过往的热闹生活,表达了对村庄的喜爱、依恋,对内心故乡的找寻,对城市化进程下农村旧时生活的怀念与守望。人迹寥落的村庄成为作者心灵寄托所在,是作者情感的故乡,在这里作者享受孤独带给自己的平静和怡然的心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句子在文章结尾,引用沈从文的《月下》中颇有文学意味的句子“我就这样一边看水一边想你”,营造了意境,有画面感,给人丰富的联想,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化文章主旨。②沈从文这句话诗意地表达了无时无刻不在的思念与热爱。本文则表达了作者对村庄的喜爱、依恋,对内心故乡的找寻,对城市化进程下农村旧时生活的怀念与守望。作者引用沈从文的话,收束全文,使感情更加强烈,有助于突出主旨表达对村庄的眷恋与喜爱之情,又增添了文学性。③引用沈从文的话,增添文学色彩,深化主旨,启人深思。作者走过村庄,看到的是人们往昔生活的印迹,感受到的是人去村空的寂寞。如此一个美丽的村庄却没有一个人,看到如往昔一样静静流淌的河流,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田园牧歌式的村庄生活的怀念,引发人们对当下城镇化进程中偏远山村何去何从的思索。“水”代表自然,“你”代表村庄,“一边看水一边想你”代表亲近自然,独享宁静的生活,看似简单的生活样态,或许是现代人的一种奢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主自秭归将进击吴,治中从事黄权谏曰:·“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逊上疏于吴王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①。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救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初,帝闻汉兵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②原③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后七日,吴破汉书到。(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材料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提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节选自《孙子兵法》)【注】①国之关限: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叠嶂,江行其中,迴旋湍激。夷陵正当峡口,被视作“国之关限”。②苞:草木丛生,茂盛。③原:广而平的土地。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缘山A行军B势C不得展D自当E罢于F木石之间G徐制H其敝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中的“所以”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一致。B.“疏”,指分条陈述,也指上给皇帝的奏章,“上疏于吴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为后者。C.“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中的“徒”,和成语“徒费口舌”中的“徒”意思与用法是一致的。D.“养生”文中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能使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在现代汉语中指保养身体。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主刘备将要攻打吴国时,黄权请求作为先锋,抵挡敌人,建议主公在后方坐镇,刘备没有同意。B.起初,吴将都想迎战汉军,陆逊认为刘备军队锐气十足,目前不是进攻的时机,主张先观望。C.陆逊认为夷陵是要害之地,是吴国的要塞,失掉了它,荆州也会危险,夷陵之战必须成功。D.闰月,吴国将领们都认为可以攻打汉军,陆逊也认为汉军疲困、思想沮丧,进攻就在今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2)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1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陆逊作战取得胜利的原因。【答案】10BDG11.C12.D13.(1)汉主没有听从,亲自统帅众多将领,从长江南岸攀爬高山越过山岭,在夷道猇亭驻扎。(2)刘备是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情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的时候,思虑精密专一,不可冒犯。14.①陆逊知晓作战时机。汉军刚集结时,陆逊避其锋芒;当其疲惫时,陆逊果断进攻。②陆逊坚持自己的作战主张,而君主没有干涉,他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③陆逊了解地形,善用地利。在刘备乘高守险时,不出兵攻打;而当敌人在草木丛生、崎岖山道处安营时,采用火攻制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刘备是沿着山势行军,势必不能施展,自然在树木岩石间受困,慢慢地利用他们的弱点制服他们就好了。“缘山行军”中“缘山”作状语,修饰“行军”,故在B处断开。“势不得展”中“势”作状语,修饰“不得展”,故在D处断开。“自当罢于木石之间”是状语后置句,“于木石之间”作状语,故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所以:……的原因。/所以:用来……的。句意:不听各位攻打吴班之言的原因。/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B.正确。C.徒:只,仅仅。/徒:白白地,徒然。句意:不只是损失一郡之地。/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吴国将领们都认为可以攻打汉军”错误。根据原文“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可知吴国将领们认为攻他一定不会取胜,并不赞同此时攻打蜀军。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缘”,攀爬;“军”,驻扎;“军于夷道猇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夷道猇亭军”。(2)“虏”,敌人,敌寇;“尝”,经历;“干”,冒犯、进犯或攻打。【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要围绕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材料一中陆逊作战取胜的原因。从“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可知陆逊认为汉军刚集结时,避其锋芒;汉军疲困、思想沮丧,进攻就在今日。说明他作战取胜的原因之一是知晓作战时机。从“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逊上疏于吴王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可知陆逊坚持自己的作战主张,而君主没有干涉,他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从“此兵之利,地之助也”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可知陆逊认为在刘备乘高守险时,不宜出兵攻打;根据原文“‘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后七日,吴破汉书到”,可知陆逊当敌人在草木丛生、崎岖山道处安营时,采用火攻制胜。陆逊因为了解地形,善用地利而取得了胜利。参考译文:材料一:汉主自秭归将要进攻吴国,治中从事黄权规劝说:“我请求作为先锋抵挡敌人,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汉主没有听从,亲自统帅众多将领,从长江南岸攀爬高山越过山岭,在夷道猇亭驻扎。吴将都想迎战汉军。陆逊说:“刘备发动军队东下,士气正盛;况且凭借高地固守险要的地方,不容易很快攻破。现在只需暂且勉励将士,多用策略,以观对方的变化。如果这里是平原旷野,就可能有生死搏斗之忧;现在刘备是沿着山势行军,势必不能施展,自然在树木岩石间受困,慢慢地利用他们的弱点制服他们就好了。”汉军从巫峡建平到夷陵接连扎营,一路上设了几十个大营,自正月与吴军相持,到了六月,未决胜负。汉主派遣吴班带几千人在平地立营,吴军将帅都想攻打他,陆逊说:“此中一定有诡计,暂且观察他。”汉主知道他这个计策不行,便带领八千伏兵从山谷中撤出。陆逊说:“不听各位攻打吴班之言的原因,是揣测他必有巧计。”陆逊向吴王孙权上疏说:“夷陵是要害的地方,是我国的要塞。失了它,不只是损失一郡之地,荆州也要让人担忧了,今天争夺它,必须成功。希望您高枕无忧,不必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闰六月,陆逊将要进攻汉军,众多将领一起说:“攻打刘备应当在他立足未稳的时候,现在让他深入我境五六百里,相持经过了七八个月,他的一些要害据点都已加强了防守,攻他一定不会取胜。”陆逊说:“刘备是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情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的时候,思虑精密专一,不可冒犯。现在驻扎已久,不能从我军获利,士兵疲困思想沮丧,再想不出什么好计。分兵夹击敌人,正在今天。”便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用火进攻,攻下了敌营。起初,魏文帝听说汉军树立木栅扎营,相连七百余里,便对群臣说:“刘备不懂军事,哪有连营七百里可以和敌人对峙的呢!‘在杂草丛生、地势平坦、潮湿低洼、艰险阻塞等处安营的军队,一定会被敌人打败’,这是兵家所当避忌的。”七天过后,吴军攻破汉军的消息就送来了。材料二:因此,能预见到胜利的有五种情况: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打或者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懂得运用大兵团作战,也懂得用少数奇兵作战的,能够胜利;官兵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能够胜利;以有准备之师攻打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干预的,能够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凡是驻军,会选择干燥的高地,厌恶潮湿的低洼地,重视向阳的地方,避免背阴处,在水草丰茂、便于放牧且地势高的地方宿营,这样军中就没有各种疾病,这可以说是必胜的保证了。对于丘陵堤防地域,应占据它向阳的一面,要背靠着它。这种情况下用兵获利,是得自地理条件的辅助。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村舍耕夫于谦倚门皓首老耕夫,辛苦年年叹未苏。桩木运来番柘尽,民丁抽后子孙无。典余田宅因供役,卖绝鸡豚为了逋。安得岁丰输赋蚤,免教俗吏横催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用白描手法写白发老耕夫倚门而立,暗含他盼望儿孙归来却多次失望的悲苦。B.颔联交代老耕夫的儿孙因被抽民丁而不能回的原因,照应了首句“倚门”二字。C.尾联写老耕夫期盼丰年到来,早早补交拖欠的赋税,这样以后就能免交税租了。D.诗歌语言质朴,写尽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处境,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16.诗人笔下的老耕夫“辛苦年年”,让人无限同情。请结合诗句分析“辛苦”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5.C16.①年老孤苦:老耕夫已头发花白,年老力衰,却因儿孙不在还需劳作;

②生活悲苦:桑树和柘树被征尽,为了交租典卖田地房宅,甚至连鸡和小猪都卖掉了;

③俗吏横暴:面对官吏横暴催租,老耕夫无力反抗,只能无奈地寄希望于好年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这样以后就能免交税租了”错误,尾联意思是:他希望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有一个丰收的年景,从而免于承担沉重的赋税负担,不再受到官僚的催租。因此应是免得官吏强横催租。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①首联描写一个皓首苍颜的老耕者,倚门而立,他辛勤劳作了一生,但还是没能得到丰收,盼望儿孙归来却多次失望。老耕夫已头发花白,年老力衰,却因儿孙不在还需劳作,体现他年老孤苦;②颔联和颈联写他运来的桑树和柘树被征尽,为了交租典卖田地房宅,甚至连鸡和小猪都卖掉了,没有了可以利用的资源。他的子孙也因被抽民丁而不能回,无法为他延续他的事业,体现他生活悲苦;③尾联写他希望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有一个丰收的年景,从而免于承担沉重的赋税负担,不再受到官僚的催租。面对官吏横暴催租,老耕夫无力反抗,只能无奈地寄希望于好年景,体现俗吏横暴。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当仁不让,勇于担当楚国政治引路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李白《蜀道难》中,诗人想象自己在星星中间穿行,心惊胆寒,徒然长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3)杜甫《蜀相》中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和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乘骐骥以驰骋兮②.来吾道夫先路③.扪参历井仰胁息④.以手抚膺坐长叹⑤.出师未捷身先死⑥.长使英雄泪满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形:骐骥、驰骋、兮、扪、参、历井、胁、膺、长、襟。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画哺育了唐诗、【甲】宋词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古烁今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乙】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丙】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城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丁】”还有什么能令人如此刻骨铭心的呢?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18.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 D.【丁】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C.我对涉及山水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20.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画波浪线句子一致的一项是()A.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她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D.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答案】18.D19.C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丁】”逗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或将逗号改为句号。引文不完整或者将引文作为自己话语的一部分,紧跟的点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二:第一,成分赘余,“酷爱”意思为“非常热爱”,“特别酷爱”语义重复,去掉“特别”;第二,前后主语不一致,主语为“我”,前后分句应保持一致,应为“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全部改对的只有C项。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本体是“好山”“好水”,喻体是“好书”。A.拟人,赋予“野草荒藤”以人的情感“自在坦荡”。B.比喻,本体“愁”,喻体是“一江春水”。C.比拟。把“惊羡的目光”赋予灯光等“闪烁”的特点,属于拟物。D.对比、排比。把北方的秋雨与南方的秋雨作对比;“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运用排比句式。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体的免疫系统由数百种细胞和信号分子组成,由大约8000个基因控制,错综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是我们身上仅次于大脑的第二复杂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①。这正是感染新冠病毒之后,老人的死亡率更高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会发生免疫衰老?这与一个事实有关:②,一些免疫细胞开始出现不良反应。问题最严重的是一类称为“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这是最常见的一类白细胞。它们构成了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中性粒细胞不知疲倦地在血流中巡逻,寻找有害的病原体。当它们发现入侵者,③:将病原体吞下;向病原体喷洒致命的化学物质;或者自杀性地把自己抛出,像网一样把敌人缠住,使其动弹不得,直至死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长的中性粒细胞虽然仍能发现入侵者,但在追捕时,却像喝醉酒的士兵一样横冲直撞,胡乱开火。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降低了防御的速度和效率,使入侵者有更多的时间站稳脚跟;另一方面,胡乱开火造成的误伤引发了蔓延全身的慢性炎症。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1.①免疫系统也逐渐衰老②随着年龄的增长③就用以下三种办法将其清除22.比喻,拟人,把中性粒细胞比作“网”,将中性粒细胞抵御病原体的过程拟作与敌人厮杀并同归于尽,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免疫系统的中性粒细胞是如何守住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的。【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句“这正是感染新冠病毒之后,老人的死亡率更高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会发生免疫衰老?”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下降,故补写内容为“免疫系统也逐渐衰老”。第二空,根据前句“为什么会发生免疫衰老”可知,此处是解释免疫衰老的原因;再根据后句“一些免疫细胞开始出现不良反应”,可知此处是说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细胞出现不良反应,所以补写内容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三空,由后句中“将病原体吞下;向病原体喷洒致命的化学物质;或者自杀性地把自己抛出,像网一样把敌人缠住,使其动弹不得,直至死去”可知补写内容与前句是总分关系,内容上是说免疫细胞清除有害的病原体的三种办法,可以补写内容为“就用以下三种办法将其清除”。【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或者自杀性地把自己抛出,像网一样把敌人缠住”中“网”是喻体,“中性粒细胞”是本体,把中性粒细胞比作“网”,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自己抛出”“把敌人缠住,使其动弹不得,直至死去”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中性粒细胞人格化,将中性粒细胞抵御病原体的过程拟作与敌人厮杀并同归于尽,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免疫系统的中性粒细胞是如何守住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的。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百多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谁的青春不迷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