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历史进程,体现了我国历史发展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基本趋势。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2.制度创新:隋唐时期。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确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赋税制度经历了从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初的租庸调制再到唐中期以后的两税法的变化3.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加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1.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改进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2.经济重心: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3.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繁荣;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对外贸易活跃1.思想:儒学、道教与佛教得到发展,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2.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又一高峰3.科技: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4.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拔高练习】1.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说:“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由此可知,西晋()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封闭性 B.阶层流动速度加快C.国家政权被曹魏高官控制 D.官僚队伍来源广泛2.西晋鼓吹曲辞仿造汉短箫铙歌有所新变。西晋官方制作的鼓吹曲辞按照宣、景、文、武的顺序梳理帝王功绩,与晋宣帝司马懿相关的五首曲辞分别描述其剿灭孟达、抵御诸葛亮、剿灭辽东公孙渊之战,赞其击退吴军对魏的攻伐后,又征吴之事,肇创帝基。西晋官方制作鼓吹曲辞反映了()A.统治者重构权力的更替过程 B.儒学成为了官方正统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宫廷文化传播到民间3.如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文书的基本构成情况。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类别数量组成出土地或文献出处土地买卖文书44件买地券及实用土地买卖文书集中在南京及其周围、武昌鄂州、长沙、桂林、始兴地区人口买卖文书至少13件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其他买卖文书至少4件买棺券、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新疆吐鲁番借贷文书5件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无息借贷、有息借贷和质押借贷)租佃契约3件葡萄园等土地租赁A.南方租佃关系比北方普遍 B.国家对农民控制力减弱C.市场的经营秩序较为规范 D.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4.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 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5.汉代法律规定,男子成长到二十三岁时需要服兵役。与汉代兵制基本全民皆兵相比,唐初从21岁到60岁的成丁中间挑选,每隔3年或者6年挑选一次,被选中的青壮年划入折冲府,冬季或闲时参加训练。这一变化体现了()A.唐综合国力较汉更强盛 B.唐朝时期人口增长较为迅速C.兵农合一体制有所调整 D.唐朝重文轻武现象较为突出6.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杨尚希等的建议,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部”“执政参吏部之职,吏部总州郡之权”。这反映出()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州郡县三级制从历史上消失C.地方权力的集中 D.隋初因战乱人口减少7.如表为《新唐书·宰相表》节录的内容。据此可知()时间内容武德元年(618年)“裴寂拜尚书右仆射,知政事”贞观元年(627年)“杜淹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贞观三年(629年)“尚书右承魏征秘书监,参豫朝政”贞观四年(630年)二月,“太常卿萧璃为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民部尚书戴胄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十一月,“右卫大将军侯君集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贞观八年(634年)十月,“诏靖…三两日一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A.中书门下机构已经出现 B.官僚政治开始确立C.宰相职权被分散和制约 D.统治基础不断扩大8.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该举指()A.阻断了士族晋升的渠道 B.削弱了唐代的等级观念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9.天监四年,南朝梁武帝颁诏,士族子弟要想在30岁之前入仕,就必须经学策试合格。同年,梁武帝决定设置五馆,专门收揽“寒门俊才”,凭借经学策试就可以入仕。南朝选官制度的调整()A.废除了士族子弟入仕特权 B.体现出贵族政治的特色C.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改变了入仕考试的内容10.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11.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 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12.《世说新语》载:“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又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辉衣,诸君何为入我辉中!’”这反映了()A.统治者思想较包容 B.魏晋名士放浪形候C.法律制度相对宽松 D.儒家地位受到冲击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材料二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唐]房玄龄等《晋书》材料三当宣(晋宣帝司马懿)、景(晋景帝司马师)开基之始,曹(曹氏)、马(司马氏)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被诸葛亮所击败)…….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咸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乃申以死葛(诸葛亮)走达(司马懿)之说……历代厚诬,一朝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唐]刘知几《史通·直书》(1)指出根据材料一、二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并说明理由。(2)材料一、二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哪一记载更为可信。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贞观四年(630年)高昌王巍(qū)文泰曾亲自朝唐。但贞观六年(632年)唐经焉耆(古地名)之请,开大碛路(道路之意),使得高昌独擅东西交通的格局被打破。高昌遂攻焉耆,又遏绝西域朝贡,攻唐伊吾,西联西突厥,北又挑拨薛延陀与唐的关系,唐与高昌关系破裂。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攻灭了高昌国。关于如何统治高昌地区,唐太宗主张设置州县,大臣代表魏征反对,认为“陛下初临天下,高昌王先来朝谒,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加之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获得罪名)。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每来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十年之后,陇右空虚,陛下终不得高昌撮(cuō)谷尺布以助中国。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但太宗坚持己见,以其地置西州,以西州为安西都护府,设州县,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据《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整理(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出兵高昌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魏征与唐太宗有关在高昌设置州县的不同意见。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材料指出,曹魏时代的高官们如忠于西晋政权,“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可知西晋的官场有着浓厚的封闭性,故选A项:“阶层流动速度加快”不合题意,与材料“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相悖,排除B项:“被曹魏高官控制”不合题意,与材料中曹魏高官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相悖,排除C项;“来源广泛”不合题意,与材料中效忠的曹魏高官整体进入西晋政权相悖,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西晋官方制作的鼓吹曲辞按照宣、景、文武的顺序梳理帝王功绩,与晋宣帝司马懿相关的五首曲辞分别描述其剿灭孟达、抵御诸葛亮剿灭辽东公孙渊之战,赞其击退吴军对魏的攻伐后,又征吴之事,创帝基。”和所学可知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父司马昭为文皇帝,并且官方重点对为晋打下坚实基础的司马懿进行美化和歌功颂德,反映了重构权力的更替过程宣传其政权的合法性,A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排除B项;鼓吹曲辞具有一定的艺术与史料价值,但未实现二者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鼓吹曲辞传播到民间,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出地买卖文书”“土地买卖文书”“人口买卖文书”“租佃契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人口、借贷关系、租佃关系比较频繁,且有专门的商业文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市场经营秩序较为规范,C项正确;材料仅仅指出的是南方局部和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基本构成不涉及南北对比,排除A项;国家对农民控制力的减弱主要是通过赋税制度变化得以体现,材料与赋税制度无关,排除B项;人口迁移是与人口流动的多少相关,材料并不涉及相关信息,排除D项。4.答案:B解析: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建立汉化政权,农书中记载了少数民族的饮食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各族之间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互动特征,B项正确;材料也没有涉及南方汉语的状况,不能体现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少数民族政权更迭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排除C错;材料无从体现中原经济生活的丰富是源于丝路贸易,排除D项。5.答案:C解析:唐以前,中国兵役制度,遍及全民众,可说是一种兵农合一制。依照现代人讲法,这是一种社会经济与国防武装的紧密联系。唐代兵役制度改变了,可说是另一种的兵农合一制。我们不妨说:兵农合一可有两种方式:一是汉代的方式,一是唐代的方式。汉代的兵农合一,是寓兵于农,亦即全农皆兵,把国防武装寄托于农民的生产集团,生产集团同时即是武装集团。唐代的兵农合一,则是寓农于兵,在武装集团里寄托生产,不是在生产集团里寄托武装。所以只能说是全兵皆农,而并非全农皆兵。6.答案:A解析:吏部总州郡之权,地方官员悉由尚书省吏部负责,将权力收归中央,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不能说“州郡县三级制从历史上消失”,消失表述太绝对,故B项错误。地方虽裁并州县,但对各级地方官的选任之权收归吏部,“吏部总州郡之权”说明权力收归中央而非地方权力增大,故C项错误。材料所强调的是裁并冗杂机构,“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并不意味着人口少,而是重在体现机构冗余,故D项错误。7.答案:C解析:A.中书门下机构出现于宋朝,故A错误;B.官僚政治开始确立于秦朝,故B错误;C,根据材料“裴寂拜尚书右仆射知政事”“杜淹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尚书右丞魏徵为秘书监,参豫朝政”“太常卿萧瑀为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民部尚书”“戴胄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右卫大将军侯君集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诏靖…三两日不金阳下,中书,平章政事”可知,唐朝时期,宰相的职权被分散和制约,故C正确;D.材料未涉及统治基础不断扩大,故D错误。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等信息可知,唐代以官品为标准,只要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写进《姓氏录》,因此出现了很多以军功致五品而写进《姓氏录》的兵卒,说明该举措有利于提高庶族的社会地位,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写进《姓氏录》的标准,士族晋升的渠道没有被阻断,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唐代写进《姓氏录》主要以官品为标准,这有利于提高庶族的社会地位,削弱唐代等级观念不是材料主旨内容,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官吏选拔标准,无法得出改变官吏选拔标准的结论,D项错误。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梁武帝诏令,士族子弟想在30岁之前入仕,必须经学策试合格,为了晋升高官,士族子弟必须尽可能早入仕,为了早日入仕,士族子弟只能勤奋学习儒经,而没有入仕特权的寒庶子弟,更需凭借经学策试入仕,极大地促进了经学发展,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项正确;士族和寒门子弟仍存在等级差别,没有废除士族子弟入仕特权,排除A项;贵族政治是先秦时期,秦朝之后是官僚政治体制,排除B项;经学策试就是通过考试经学内容选拔人才,所以考试内容并未改变,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尚书省负责各项行政事务的运作,而御史台负责国家的监察系统,各司其职,彼此制衡,故A项说法正确;两个权力机构的权力难以实现平行和平等,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监察权是最高层级,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和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人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实行两税法改革,对居民征税不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居为簿,这进一步影响到了城市户籍管理,C选正确;“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唐朝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B项;宋朝时坊市分置界限才被打破,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由“礼岂为我辈设也”“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可得,魏晋时期名士阮籍、刘伶等人表现出忽视或者无视儒家提倡的礼的行为,反映出儒家地位受到冲击,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名士阮籍、刘伶的生活态度与当时世人对其的讥讽,并未涉及到统治者的态度,所以没法得出统治者思想包容的结论,排除A项;魏晋名士放浪形骸只是表面现象,题干设问是“反映了”,需要看到这些现象的本质问题,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名士阮籍与刘伶自由洒脱的生活作风与世人对其的嘲讽态度,并未触及法律,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法律制度相对宽松的结论,排除C项。13.答案:(1)事实: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正面作战。理由:双方叙述一致(或:两则材料互相印证)。(2)分歧:《晋书》认为司马懿取胜;《汉晋春秋》认为诸葛亮取胜。材料一更可信。《晋书》中史料,多出自晋史官王隐,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或:有歌颂司马氏统治的政治倾向);《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兼有东晋史学家和蜀汉官员后裔的双重身份,对魏蜀之间的史事记述应该相对公允;材料三对诸葛亮打败司马懿、司马懿惧怕诸葛亮的记载和对王隐曲笔、习凿齿直书的评判也可以佐证材料一记载的可信性。但该记载仍需结合其他史料进一步印证。(若答材料二更可信,并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1)事实:根据材料“(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可知,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正面作战。理由:根据材料“《汉晋春秋》……(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房玄龄等《晋书》……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可知,双方叙述基本一致,两则材料互相印证,说明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过正面作战。(2)分歧:根据材料“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可知,《晋书》认为司马懿取胜;根据材料“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可知,《汉晋春秋》认为诸葛亮取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更可信。根据材料“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咸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乃申以死葛(诸葛亮)走达(司马懿)之说”可知,《晋书》中史料,多出自晋史官王隐,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有歌颂司马氏统治的政治倾向,而《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兼有东晋史学家和蜀汉官员后裔的双重身份,对魏蜀之间的史事记述应该相对公允;根据材料“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对诸葛亮打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