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_第1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_第2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_第3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_第4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点梳理】1.简述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太祖朱元璋:中央:①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废除丞相和丞相制度,并下令后世不得再立丞相。③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④司法方面:设立三法司,并创立特务机构锦衣卫。⑤革科举:规定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八股取士。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使司:刑狱都指挥使司:军政)。(2)明成祖朱棣: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创立,君主专制空前加强。(3)明宣宗:内阁取得票拟权,司礼监宦官取得批红权。(4)明神宗: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2.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及其实质和影响?原因:①历史原因: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②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丞相权势过重。③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评价:①中国历史上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②一方面有利于防止相权过重,稳定统治秩序;③另一方面会导致朝中辅弼无人、宦官干政等危害统治。3.内阁制度形成的原因?性质?职能?特点?实质?①原因:宰相制度的废除,皇帝事务繁多。②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咨询机构。③职能:“票拟”权(也即建议权)。④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只是内侍顾问机构,没有决策权,对皇帝负责,⑤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本质)。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性质?评价?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性质:朝贡贸易。评价:积极: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局限: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5.戚继光抗倭的结果?明廷派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取得台州大捷等胜利,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后,隆庆年间,明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史称隆庆开关。6.西方殖民者的入侵?1553年葡萄牙入侵濠镜澳(澳门)、1623年后荷兰、西班牙先后入侵台湾,1662年南明郑成功收复台湾。7.明朝政府经略边疆措施?地区措施蒙古筑长城、订立和议、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互市贸易藏族地区封授;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影响: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8.满洲兴起(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2)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3)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清军入关(1)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2)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巩固提升】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A.设立内阁 B.设立军机处CD.设参知政事3.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留都南京仍保留了六部、都察院、五府等官僚体系,并设南直隶管辖南京周边14个府、州,而北京作为首都,总揽一切政事并加强对北方边境进行军事防御。明朝“两京制”的形成()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平衡 B.缓和了统治者内部矛盾C.降低了集权统治的成本 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发展4.殖民强盗科尔特斯宣称:“我来是凭刀剑和盾牌取黄金的,不是像农夫跟着犁跑的!”这表明西方殖民者意在()A.掠夺财富 B.侵占土地 C.开拓市场 D.传播宗教5.《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政月,诛宰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唯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 B.维护国家统一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制衡6.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C.改革中枢机构 D.借鉴历代经验7.明朝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据此可知,明代请开海禁()A.是中后期库府空虚的反映 B.有效解决了海防危机C.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D.加快小农经济的瓦解8.明成祖创建内阁,赋予其“直接服务于决策的议政咨询权”,但这种权力并非内阁所独有,大小臣工皆可进言,如明孝宗疏远阁臣,政事多与部院大臣相商。明朝实施内阁制意在()A.宣扬家国一体 B.实现分权制衡 C.恢复宰相职权 D.巩固皇权专制9.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借鉴历代经验 B.提高行政效率C.改革中枢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10.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班固《汉书》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三: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曾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及其特点。(3)材料三中体现的政治制度变化是?他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由题干“今我朝罢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D正确;汉朝、唐朝、宋朝都有宰相,排除A、B、C。2.答案:C解析:材料中“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说明,明太祖的诗是在诉说自己政务繁忙,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C项正确;明成祖设立内阁,排除A项;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排除B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排除D项,故选:C。3.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旧都南京管辖南方地区,新都北京统领全国,并强化对蒙古族的防御和对北方地区管辖,这说明“两京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故选D;材料未涉及到经济情况,而且宋朝之后全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故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内部矛盾,故排除B;两个都城会增加统治成本,而不是降低,故排除C。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来是凭刀剑和盾牌取黄金的”可知,殖民强盗科尔特斯宣称要依靠武力来掠夺财富,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殖民者意在武力掠夺财富,没有体现出殖民者对侵占土地、开拓市场及传播宗教的态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5.答案:A解析:材料原文的大概意思是朱元璋杀掉宰相胡惟庸,并由此废除宰相,这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朱元璋对皇权与相权的处理,并未说明其巩固统一的措施,B项错误。宰相的废除,使皇帝需要直接负责领导六部,这成倍地增加了皇帝的工作压力,会降低行政效率,C项错误。朱元璋对宰相的废除,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从而减少制约皇权的因素,与实现制衡无关,D项错误。6.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等信息可以看出,朱元璋认为宰相的存在威胁到皇权,从中可以看出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答案为B项;从材料看不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改革中枢机构是朱元璋的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D项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借口,不是目的,排除。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确实存在库府空虚的问题,为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开始考虑放松海禁政策,通过增加商业税收来充实兵饷,A项正确;虽然开海禁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间接帮助解决海防危机,但这并不是直接针对海防危机的解决方案,排除B项;政府开放海禁是局部性的,有条件的开放,对于商业依然采取了严格管控的政策,排除C项,自然经济的瓦解于近代,不是瓦解于明朝,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明朝赋予内阁议政咨询权的同时,也允许大小臣进言,意在防止内阁权势过大,进而巩固皇权专制,D项正确;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这在内阁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机构制衡内阁,排除B项;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并没有恢复其职权,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废除丞相制度,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政务,所有事都有朝廷总之,统治就稳固了,从中可看出,其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强化皇帝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D项正确;借鉴历代经验,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提高行政效率,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改革中枢机构,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1)朝代:秦朝。职能: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名称:三省六部制。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3)废丞相设内阁;加强皇权(4)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君权不断强化。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秦朝。第二小问,“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