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_第1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_第2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_第3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_第4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梳理】1.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特征?①渔猎采集②学会用火③群居生活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特征?①使用陶器②从事原始农业③饲养家畜④修建村落⑤定居生活3.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文化?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河南,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山东);晚期:龙山文化(山东,蛋壳陶)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水稻、养蚕缫丝);晚期:良渚文化(浙江,玉器、祭坛、神庙)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内蒙古,玉器、祭坛、神庙)4.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5.中华文明起源特征?分布广泛、多元一体;发展趋势:多元一体。6.王位世袭制确立的标志?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者禹,夏启继承王位,标志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7.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8.分封制的目的?对象?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西周统治。②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古帝王后代。9.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10.宗法制与分封制的作用?①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与继承方面的冲突和矛盾③扩大统治范围,促进文化传播④消极:随着生产力发展,尤其是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诸侯势力增强,引起地方割据,促使西周灭亡。1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带有神秘色彩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家国同构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12.商周经济概况?①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②土地经营方式:井田制③农业工具:木石骨蚌,青铜极少。④手工业:青铜铸造【巩固提升】1.西周中后期,周宣王不顾大臣的反对立鲁武公次子戏为储君。鲁武公死后,遂即位为鲁懿公,后来鲁人杀懿公而立武公长子括之子伯御。伯御因未得到周宣王的承认而被周宣王所杀,伯御成为西周鲁国唯一一个没有获得王室谥号的国君。这表明周宣王时期()A.嫡长子继承制已被废除 B.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C.尊卑等级秩序开始淡化 D.王权专制得到了强化2.目前考古发现仰韶时代前期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城垣内分布有祭坛、祭祀坑、墓地和居住区,奠基活动中的人祭、宗教祭祀活动频繁开展,祭坛中央核心墓葬只葬有一人。据此可推知当时()A.公共权力较为分散 B.社会整体处于文明成熟期C.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D.可能具有明确的礼仪规制3.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华文明起源新探》中认为中国文明早期形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又各有主次。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A.中原主导 B.孤立发展 C.丰富多元 D.相互继承4.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防。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A.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 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C.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 D.阶级分化十分明晰5.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 B.原始人群社会 C.母系氏族社会 D.父系氏族社会6.学者在评价某制度时指出:“它在先秦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天下共主’的理念,魏晋时期促成士族门阀政治的出现,明清时期,则为晋商的成功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撑,从而佐助晋商强盛起来。”学者认为这一制度()A.始终推动社会进步 B.强化皇权至上理念C.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D.深刻影响中国社会7.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8.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A.源远流长 B.生生不息 C.独具特色 D.多元一体9.《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此举旨在()A.强化对落后边缘地区控制 B.笼络监视殷商贵族C.彰显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D.弘扬儒家仁政思想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民,一同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一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开展》材料二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仕伍”。唐后期,工商杂类入仕情况已出现,但制度上的限制仍未取消。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像唐代那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的世家豪门在北宋已基本上消失了。——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宣王立鲁武公次子为储君,且因鲁武公长子未得到承认而杀之,可见西周中后期,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没有得到稳定的实施,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已被废除,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是宗法制遭到破坏,看不出等级秩序是否开始淡化,排除C项;秦朝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遗址内分布有祭坛、祭祀坑、墓地和居住区,并且人祭、宗教祭祀活动频繁开展,祭坛中央核心墓葬只葬有一人,由此可知当时可能具有明确的礼仪规制,D项正确;根据材料“遗址城垣内分布有祭坛、祭祀坑、墓地和居住区,奠基活动中的人祭、宗教祭祀活动频繁开展,祭坛中央核心墓葬只葬有一人”可知,当时公共权力较为集中,排除A项;当时社会整体还未处于文明成熟期,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表明当时可能具有明确的礼仪规制,未涉及农业生产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C解析:中国文明早期发展呈现多条线互有交错,各有主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说明中华文明起源是丰富多元的,C项正确;中原主导与“互有交错,各有主次”不符,A项错误;孤立发展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符,B项错误;“相互继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4.答案:B解析: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城防遗址,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初始文明,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当时良渚文化已经确立君主制,排除A项;设立城防并不能证明当时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排除C项;材料信息能反映出阶级分化,但是不能夸大到“十分明晰”,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D解析:根据“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结合所学可知,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开始出现,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6.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它在先秦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天下共主’的理念,魏晋时期促成士族门阀政治的出现,明清时期,则为晋商的成功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撑”指的是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影响到“天下共主”的理念、门阀世族的形成和晋商的兴盛,即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社会,故D正确;A项错在“始终”,说法绝对,故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理念,故BC错误。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周”“分封于各地”等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分封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故选B项。当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A项。血缘关系并非分封的唯一依据,排除C项。周王朝一共延续了近八百年,并非四百余年,故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信息可以得出,中华文明起源多地、分布广泛,联系日渐密切,汇聚中原等,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纵向特征,和材料主旨的横向分析角度不一致,排除A项;独具特色重在分析个体特色,不能体现题干中的“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等信息,排除C项;生生不息强调的历史纵向传承和延绵不断,这和题干材料主旨研讨不一致,排除B项。故选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大肆分封,除了分封前代贵族遗民外,还分封了神话传说中的遗民,以彰显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C项正确;加强对边缘落后地区的控制不是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笼络监视殷商贵族”只涉及到材料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B项;当时儒学还没有创立,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1)历史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疆域;使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推动周的文化形式在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覆盖,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2)变化:科举取士身份限制放宽;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严密。影响:改变了官僚队伍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化。解析:(1)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一“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成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可推出加强了周天子与诸侯的联系,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根据材料一“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缚礼仪,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推出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根据材料一“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民,一同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可推出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交融,推动对边远地区的开发,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2)原因:根据材料二“汉代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登上后位并荣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7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可推出“家天下”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汉代统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厉行嫡长子继嗣的宗法制度。”可推出“以孝治天下”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在两汉帝系的传嗣过程中‘主幼时艰'或'皇统屡绝’的情况时常出现。”可推出“主幼时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