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方案_第1页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方案_第2页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方案_第3页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方案_第4页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方案TOC\o"1-2"\h\u2577第1章引言 4142391.1背景与意义 4193131.2目标与范围 420919第2章智能制造基础理论 5297312.1智能制造概念与特征 5158332.2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570942.3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510064第3章机械行业智能制造需求分析 6210893.1行业发展现状 6284833.1.1产业规模与结构 6264453.1.2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 6226093.1.3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 6272163.2行业智能制造需求 6296623.2.1生产过程智能化 732013.2.2产品智能化 717663.2.3管理智能化 7241253.2.4服务智能化 726453.2.5数据资源利用 778403.2.6安全与环保 719254第4章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7121594.1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744034.1.1统一性原则: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国家宏观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相协调,形成统一、有序的标准化体系。 767494.1.2层次性原则: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应层次分明,从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到专业标准,形成逐级细化的标准体系结构。 797884.1.3动态性原则: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应适应行业技术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动态更新能力,以保障标准体系的前瞻性和时效性。 8138204.1.4实用性原则: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应结合机械行业实际需求,保证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行业企业提供有效指导。 8123724.2标准体系框架结构 8147074.2.1基础标准:包括智能制造术语、符号、编码等基础标准,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构建提供统一的语言和规范。 858424.2.1.1智能制造术语标准:明确智能制造相关概念、定义和分类,为行业内外沟通提供共同基础。 8125274.2.1.2智能制造符号标准:规范智能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图形符号、标志等,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 8139774.2.1.3智能制造编码标准:统一产品、设备、工艺等编码规则,便于数据交换和系统集成。 8106354.2.2通用标准:涵盖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实施、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通用要求,为各类智能制造应用提供指导。 812954.2.2.1系统设计标准:包括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模块划分、功能要求等方面的规定,指导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系统设计。 8217364.2.2.2系统实施标准:明确智能制造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施工规范等,保证系统实施的顺利进行。 8327364.2.2.3系统运维标准:规范智能制造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处理等环节,保障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8108484.2.3专业标准:针对机械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企业的特定需求,制定专门的标准。 8306754.2.3.1行业应用标准: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智能制造应用标准,引导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 8315084.2.3.2企业类型标准:根据企业规模、类型等,制定相应的智能制造实施标准,助力企业提高竞争力。 8305164.2.3.3技术领域标准:针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制定技术标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 822305第5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 9185925.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标准 9219505.1.1设计数据管理标准 923685.1.2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标准 979595.1.3数控编程与加工标准 9188605.1.4智能化工艺规划与优化标准 9199905.2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标准 969225.2.1工业互联网架构标准 9126795.2.2工业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标准 946605.2.3数据交换与共享标准 9284655.2.4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 9227505.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标准 9247945.3.1人工智能算法与应用标准 10258745.3.2机器学习建模与评估标准 105945.3.3智能决策与控制标准 10290635.3.4智能与自动化设备标准 1016635第6章智能制造设备与系统标准 10260026.1智能制造设备标准 10164886.1.1设备分类与编码标准 1045506.1.2设备功能标准 1012816.1.3设备接口与互联互通标准 1037146.1.4设备安全标准 10155756.1.5设备维护与检修标准 10133086.2智能制造系统标准 11245906.2.1系统架构标准 1180726.2.2系统集成标准 11280276.2.3系统功能标准 1161866.2.4系统功能标准 11280226.2.5系统安全与可靠性标准 11298816.2.6系统维护与升级标准 1129674第7章智能制造质量管理与评价标准 11307477.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11256367.1.1标准概述 11318467.1.2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1130667.1.3质量管理标准内容 12194247.2评价体系标准 1264587.2.1标准概述 12161857.2.2评价体系构建 12172847.2.3评价标准内容 1212925第8章智能制造信息安全标准 1356248.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13119058.1.1基本要求 13244238.1.2信息安全策略 13212188.1.3信息安全评估与审计 13176318.1.4信息安全持续改进 13114678.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 1345598.2.1数据分类与分级 13187178.2.2数据安全策略 13312548.2.3数据安全防护措施 1312028.2.4隐私保护 13260398.2.5数据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 14296458.2.6数据安全合规性评估 14233088.2.7数据安全培训与宣传 1416888第9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培训标准 149409.1人才培养体系标准 14137869.1.1人才培养目标 14269759.1.2专业设置与标准 1484059.1.3课程体系建设 14132689.1.4实践教学标准 14999.1.5师资队伍建设 14135659.2培训体系标准 1519349.2.1培训目标 15166889.2.2培训内容与标准 15145849.2.3培训模式与方式 15311139.2.4培训质量评价 15159469.2.5师资队伍与设施 1587349.2.6培训认证 1520490第10章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实施与推广 151100810.1标准制定与修订 152281810.1.1标准制定流程 15259410.1.2标准修订原则 16707110.2标准推广与应用 161372410.2.1标准宣贯与培训 16216710.2.2标准应用示范 161866110.3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 161901810.3.1评价体系构建 162994410.3.2评价结果应用 171728810.3.3持续改进机制 17第1章引言1.1背景与意义全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智能制造已成为各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将其列为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机械行业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加强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需求。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有利于提高行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2)有利于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3)有利于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4)有利于加强行业监管,保障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1.2目标与范围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为我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1)目标①梳理机械行业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明确标准需求;②构建涵盖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全过程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③提出标准制定和实施的建议,推动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2)范围①行业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国机械行业,包括但不限于机床、航空航天、汽车、工程机械等子行业;②阶段范围:涵盖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售后服务等全生命周期阶段;③领域范围:涉及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本章对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的背景、意义、目标与范围进行了阐述,为后续章节的具体分析和方案设计奠定了基础。第2章智能制造基础理论2.1智能制造概念与特征智能制造是指在制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实现制造系统的高度集成、自适应和优化。它具有以下特征:(1)数据驱动:以数据为核心,通过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挖掘海量数据,实现对制造过程的高效管理与优化。(2)高度集成:将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高度集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3)自适应:制造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需求,自动调整工艺参数、生产计划等,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优化。(4)实时性:通过实时监控与控制,实现对制造过程的快速响应,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5)协同性: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协同工作,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2.2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通过实施“工业4.0”、“智能制造2025”等战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2)我国: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3)企业层面: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智能制造投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3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大数据:通过采集、存储、分析和挖掘制造过程中的海量数据,为制造决策提供支持。(2)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云计算为智能制造提供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资源;边缘计算实现设备端的实时数据处理和分析,降低网络延迟。(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优化、故障预测和自适应调整。(4)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生产线、工厂等各个层面的互联互通,提高制造过程的协同性和实时性。(5)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制造环境,实现对实际生产过程的模拟、预测和优化。(6)网络安全技术:保障智能制造系统的数据安全和设备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恶意攻击。(7)与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8)智能传感器与执行器:实现对制造过程的精确感知和执行,为智能制造提供基础支持。第3章机械行业智能制造需求分析3.1行业发展现状3.1.1产业规模与结构我国机械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械制造国。但是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3.1.2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我国机械行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整体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3.1.3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我国机械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链较为完善,而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企业间协同不足,制约了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3.2行业智能制造需求3.2.1生产过程智能化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机械行业企业对生产过程智能化提出了迫切需求。主要包括: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物流系统、数字化车间、智能检测与监控等。3.2.2产品智能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智能化成为机械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需在产品设计、制造、服务等环节实现智能化,提高产品附加值。主要包括:智能控制系统、嵌入式软件、大数据分析与优化等。3.2.3管理智能化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决策效率,机械行业企业对管理智能化提出了需求。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3.2.4服务智能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机械行业企业需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以提升客户满意度。服务智能化主要包括:远程诊断与维护、在线咨询与培训、智能售后服务等。3.2.5数据资源利用机械行业企业在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源。为实现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企业需要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分析,挖掘数据价值。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挖掘等。3.2.6安全与环保国家对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重视,机械行业企业需在智能制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安全与环保因素。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监控、环保设备与工艺、废弃物处理等。第4章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4.1标准体系构建原则4.1.1统一性原则: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国家宏观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相协调,形成统一、有序的标准化体系。4.1.2层次性原则: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应层次分明,从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到专业标准,形成逐级细化的标准体系结构。4.1.3动态性原则: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应适应行业技术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动态更新能力,以保障标准体系的前瞻性和时效性。4.1.4实用性原则: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应结合机械行业实际需求,保证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行业企业提供有效指导。4.2标准体系框架结构4.2.1基础标准:包括智能制造术语、符号、编码等基础标准,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构建提供统一的语言和规范。4.2.1.1智能制造术语标准:明确智能制造相关概念、定义和分类,为行业内外沟通提供共同基础。4.2.1.2智能制造符号标准:规范智能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图形符号、标志等,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4.2.1.3智能制造编码标准:统一产品、设备、工艺等编码规则,便于数据交换和系统集成。4.2.2通用标准:涵盖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实施、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通用要求,为各类智能制造应用提供指导。4.2.2.1系统设计标准:包括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模块划分、功能要求等方面的规定,指导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系统设计。4.2.2.2系统实施标准:明确智能制造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施工规范等,保证系统实施的顺利进行。4.2.2.3系统运维标准:规范智能制造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处理等环节,保障系统稳定可靠运行。4.2.3专业标准:针对机械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企业的特定需求,制定专门的标准。4.2.3.1行业应用标准: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智能制造应用标准,引导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4.2.3.2企业类型标准:根据企业规模、类型等,制定相应的智能制造实施标准,助力企业提高竞争力。4.2.3.3技术领域标准:针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制定技术标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第5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5.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标准5.1.1设计数据管理标准本标准规定了数字化设计过程中产品数据的管理方法、数据格式及交换协议,以保证设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5.1.2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标准本标准明确了数字化建模与仿真过程中的建模方法、仿真参数设置、结果分析等要求,以提高产品设计的可靠性和降低开发周期。5.1.3数控编程与加工标准本标准对数控编程与加工过程中的编程规范、加工参数、刀具路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以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5.1.4智能化工艺规划与优化标准本标准提出了智能化工艺规划与优化方法,包括工艺参数选择、工艺路径规划、生产调度等,以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5.2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标准5.2.1工业互联网架构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互联网的体系架构、网络架构、设备接入等技术要求,以实现设备、系统、人员之间的互联互通。5.2.2工业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标准本标准明确了工业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方法,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有效支持数据驱动的决策和优化。5.2.3数据交换与共享标准本标准对工业互联网中的数据交换格式、接口规范、数据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据流通和协同。5.2.4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本标准提出了工业大数据的安全防护、隐私保护、合规性要求,保证数据在传输、存储、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5.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标准5.3.1人工智能算法与应用标准本标准规定了人工智能算法的分类、功能评估、应用场景等方面的要求,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提供技术支持。5.3.2机器学习建模与评估标准本标准明确了机器学习建模的过程、方法、评估指标等,以提高智能制造系统中的预测、优化等能力。5.3.3智能决策与控制标准本标准对智能决策与控制系统的架构、算法、功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以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5.3.4智能与自动化设备标准本标准提出了智能与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功能、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推动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第6章智能制造设备与系统标准6.1智能制造设备标准6.1.1设备分类与编码标准针对机械行业智能制造设备,制定统一的分类与编码标准,规范设备类型、型号及功能参数的标识,便于设备的管理、维护及互联互通。6.1.2设备功能标准明确智能制造设备的功能指标,包括生产效率、精度、可靠性、能耗等,保证设备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功能表现。6.1.3设备接口与互联互通标准规定智能制造设备之间的接口标准,实现设备间数据的传输与交互,促进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线的协同作业能力。6.1.4设备安全标准制定智能制造设备的安全标准,包括电气安全、机械安全、操作安全等方面,保障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6.1.5设备维护与检修标准建立智能制造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标准,规范设备的保养、维修流程,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6.2智能制造系统标准6.2.1系统架构标准明确智能制造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方面,为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指导。6.2.2系统集成标准制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的技术规范,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提高系统的协同效果。6.2.3系统功能标准规定智能制造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生产管理、工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物流管理等,保证系统满足生产过程的各种需求。6.2.4系统功能标准明确智能制造系统的功能指标,如数据处理速度、系统响应时间、稳定性等,以保证系统的运行效率。6.2.5系统安全与可靠性标准制定智能制造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标准,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故障处理等方面,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6.2.6系统维护与升级标准建立智能制造系统的维护与升级标准,规范系统的日常运维工作,提高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以上智能制造设备与系统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提高我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第7章智能制造质量管理与评价标准7.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7.1.1标准概述本节主要对智能制造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进行阐述,旨在规范机械行业企业在智能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行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不良品率。7.1.2质量管理体系构建(1)制定智能制造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建立智能制造过程控制体系,保证各环节质量受控;(3)明确各岗位质量职责,实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4)开展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7.1.3质量管理标准内容(1)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包括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等要求;(2)工艺过程质量管理:规范工艺参数、操作规程和过程控制等;(3)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保证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和人员操作等符合要求;(4)供应链质量管理:加强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保证零部件质量;(5)售后服务质量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及时解决客户问题。7.2评价体系标准7.2.1标准概述本节主要介绍智能制造评价体系标准,旨在对机械行业企业智能制造水平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推动企业持续改进和发展。7.2.2评价体系构建(1)确立评价目标:评价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效益和竞争力;(2)制定评价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3)建立评价方法:采用现场评价、数据分析和专家评审等手段;(4)实施评价过程:按照评价指标和方法,对企业智能制造进行全面评价;(5)评价结果应用:反馈评价结果,指导企业改进和发展。7.2.3评价标准内容(1)设备自动化水平:评估企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2)信息集成程度: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等;(3)生产效率:衡量企业生产效率提升情况;(4)产品质量:评估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环保性等;(5)创新能力:评价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6)经济效益:分析智能制造为企业带来的成本降低、利润增长等经济效果;(7)社会责任:评价企业在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表现。本章从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两个方面,对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我国机械行业企业提供了实施智能制造的参考和依据。第8章智能制造信息安全标准8.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8.1.1基本要求本节规定了智能制造企业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包括组织结构、资源管理、信息风险管理、信息资产管理、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人员培训与意识等方面的要求。8.1.2信息安全策略本节明确了智能制造企业应制定的信息安全策略,包括数据保护、访问控制、信息加密、备份与恢复、安全处理等内容。8.1.3信息安全评估与审计本节阐述了智能制造企业进行信息安全评估与审计的方法、流程和频率,以保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8.1.4信息安全持续改进本节提出了智能制造企业应持续改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包括跟踪信息安全发展趋势、优化安全措施、提高安全防护能力等。8.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8.2.1数据分类与分级本节对智能制造企业中的数据进行了分类与分级,明确了不同类别和级别数据的安全保护要求。8.2.2数据安全策略本节规定了智能制造企业制定数据安全策略的方法,包括数据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数据脱敏、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方面的内容。8.2.3数据安全防护措施本节阐述了智能制造企业在数据传输、存储、处理等环节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风险。8.2.4隐私保护本节明确了智能制造企业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遵循的隐私保护原则,包括合法、正当、必要、明确同意等要求。8.2.5数据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本节提出了智能制造企业应建立数据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以发觉和应对数据安全事件,降低损失。8.2.6数据安全合规性评估本节规定了智能制造企业应定期进行数据安全合规性评估,以保证企业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8.2.7数据安全培训与宣传本节强调了智能制造企业应加强数据安全培训与宣传,提高员工对数据安全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第9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培训标准9.1人才培养体系标准9.1.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为主。9.1.2专业设置与标准(1)专业设置:根据智能制造行业需求,设置相应专业,如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等。(2)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要求。9.1.3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涵盖机械、电子、控制、软件等多个学科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9.1.4实践教学标准(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实践教学质量:制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9.1.5师资队伍建设(1)师资结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比例。(2)教师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加强师资培训。9.2培训体系标准9.2.1培训目标明确智能制造领域培训的目标,以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主。9.2.2培训内容与标准(1)培训内容:根据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制定涵盖关键技术、设备操作、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内容。(2)培训标准:制定培训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培训要求。9.2.3培训模式与方式(1)培训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满足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