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_第1页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_第2页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_第3页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_第4页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华蓥中学高2025届12月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根据种群密度大小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自然条件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乙的数值都低C.生物种群都有丙特征,不一定都有乙特征D.研究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戊和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详解】A、图中甲~己分别是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根据种群密度大小不能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B、自然条件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死亡率的数值不一定低,B错误;C、生物种群不一定有性别比例,但都有死亡率,C错误;D、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研究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D正确。故选D。2.图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①表示C.图中表示的关系中,一方死亡,对另一方有益的是②D.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题图中①、②、③为三种种间关系,其中①表示捕食,②表示种间竞争,③可表示原始合作。【详解】A、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可能有共同的空间等资源,因此,二者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B、“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B正确;C、图中②为种间竞争关系,一方死亡,则对另一方有益,C正确;D、海葵和寄居蟹的关系是原始合作,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故海葵和寄居蟹分开以后各自还能独立生活,两者的关系是③原始合作,D正确。故选A。3.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由某些外界环境变化景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乙所示为发酵罐中某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C.图丙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D.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曲线甲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乙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丙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曲线丁表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捕鱼。【详解】A、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由于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减少,所以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A正确;B、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某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营养,使环境容纳量增加,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不能增加环境容纳量,B错误;C、图丙中,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所以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C正确;D、当种群数量维持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捕捞的剩余量应为K/2,可以保护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B。4.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时间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物种丙比物种乙高大很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甲会消失,物种丙会增加B.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物种丙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物种乙的C.第20~40年,该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会导致群落的类型发生改变D.第30~40年,物种乙的种群密度一定在减小【答案】B【解析】【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叫做群落的演替。演替的方向一般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方向进行的,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详解】A、随着演替的进行,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相对多度有增有减,但不一定会消失,A错误;B、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种群数目少的个体可以适当的增大样方面积,种群数目多的个体可以适当减小样方面积。物种丙的相对多度低于物种乙,且种丙比物种乙高大很多,所以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物种丙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物种乙的,B正确;C、第20~40年,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但群落的类型不一定发生改变,C错误;D、相对多度是指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第30~40年,物种乙相对多度下降,可能是其它植物种群数也在变,所以不能确定其种群密度在减小,D错误。故选B。5.元代农书《农桑辑要》中记载:“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亦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书中记载的是一项提高棉花产量的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根据文字记载可知,该技术为现代生物学中的“去除顶端优势”B.“冲天心”和“旁条心”均可以合成生长素并向植物的形态学下端运输C.“叶叶不空”的意思是通过能量分配的调整使得每个叶子的叶腋间皆能开花D.棉花的生长发育状况往往取决于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及激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去掉顶芽后,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于是侧芽萌动加快生长。【详解】A、顶端优势的形成原因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并积累在侧芽,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被抑制,打去“冲天心”,能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生长发育成“旁条”,打去“旁条心”即打去侧枝的顶芽,促进侧枝上的枝条的发育,因此该技术均属于去除顶端优势,A正确;B、“冲天心”和“旁条心”均属于枝条的顶芽,均可以合成生长素并进行极性运输,向植物的形态学下端运输,B正确;C、去除顶端优势、调节营养物质分配都与生长素有关,根据题意,“叶叶不空,开花结实”,说明生长素能调节营养物质分配,通过能量分配的调整使得每个叶子的叶腋间皆能开花,C正确;D、在植物各器官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激素,决定植物的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D错误。故选D。6.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浓度2,4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细致的正式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2,4D浓度(g/L)02.55×1062.55×1052.55×1042.55×1032.55×102平均生根数(条)182438292715A.浓度为2.55x102g/L的2,4D溶液会抑制该植物插条生根B.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2.55x105g/L左右C.预实验是为正式实验摸索适宜的浓度范围,要设置空白对照组D.为控制无关变量,需要去除所用插条所有的叶和芽【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分析:2,4D浓度为0mg•L1的一组为对照组,浓度2.55×106mol·L12.55×103mol·L1间表现为促进作用,浓度为2.55×102mol·L1时表现为抑制作用,因而体现了该生长调节剂作用的两重性。【详解】A、据表可知,与对照相比,浓度为2.55×102mol·L1的2,4D溶液平均生根数<对照组,故浓度为2.55×102mol·L1的2,4D溶液会抑制该植物插条生根,A正确;B、据表格数据可知,浓度为2.55×105mol·L1左右时平均生根数最多,故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2.55×105mol·L1左右,B正确;C、在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预实验过程也需要设置空白对照,C正确;D、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需要保留一部分芽和幼叶,这样插条才更易存活,D错误。故选D。7.“免疫吸附”治疗危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原理是:通过吸附SLE患者血浆中可能致病的免疫因子,降低其浓度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SLE患者通常皮肤出现红斑、关节痛,属于自身免疫病B.SLE发病时,机体的肥大细胞等释放出组胺,导致皮肤红肿C.“致病的免疫因子”可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D.他克莫司(一种免疫抑制剂)可用于辅助治疗SLE【答案】B【解析】【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详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病,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红斑、大量脱发、白细胞减少等,A正确;B、过敏时,机体的肥大细胞等释放出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SLE是自身免疫病,不是过敏引起的,B错误;C、“致病的免疫因子”可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抗体等,C正确;D、SLE是自身免疫病,他克莫司(一种免疫抑制剂)能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可用于辅助治疗SLE,D正确。故选B。8.mRNA疫苗在新冠病毒的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为该疫苗作用机理的局部模式图,其中①②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浆细胞识别抗原后合成和分泌抗体B.②过程中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将其清除C.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防卫和监控功能D.抗原肽经呈递可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答案】D【解析】【分析】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卫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清除——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监控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详解】A、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A错误;B、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B错误;C、防卫功能是指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监控功能是指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C错误;D、由图可知,抗原肽经呈递后,B细胞和效应T细胞会发挥作用,可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正确。故选C。9.病原体入侵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但过度免疫应答会引发过度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5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B.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C.由上图推知,长期过度炎症反应会降低机体产生肿瘤的风险D.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一定程度地缓解某些过敏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详解】A、免疫防御可以有效的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还可以清除已经入侵到人体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过度炎症反应,会引起免疫抑制,即会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所以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错误;D、分析题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过敏反应是由免疫过强引起的,因此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一定程度地缓解某些过敏反应,D正确。故选D。10.动物激素有含氮类激素、类固醇类激素等类型,其作用机理不同,含氮类激素通过体液调节不同的生理反应,类固醇类激素通过影响RNA聚合酶活性、DNA结构等来影响基因的表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激素对机体的调节均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B.类固醇激素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而影响蛋白质合成C.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转化,使其合成必需氨基酸D.促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甲状腺分泌活动【答案】B【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2、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动物激素对机体的调节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质类激素)或细胞内的受体(固醇类激素等),A错误;B、类固醇激素可通过影响R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基因的表达,RNA聚合酶参与基因的转录,B正确;C、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在转化过程中只能形成非必需氨基酸,C错误;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D错误。故选B。11.正常生理状态下,醛固酮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过程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存在血管紧张素Ⅱ的受体B.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中核糖体数目较多与其合成醛固酮直接有关C.肾素或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合成异常可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D.醛固酮分泌后随体液运输至全身,但只对肾小管和集合管起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1.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从而维持水盐平衡。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维持水平衡。【详解】A、根据题目分析,血管紧张素II可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说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存在血管紧张素Ⅱ的受体,A正确;B、醛固酮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合成,B错误;C、肾素或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合成异常可能会导致醛固酮分泌减少,醛固酮可促进钠离子的重吸收,醛固酮减少导致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降低,可能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C正确;D、醛固酮属于激素,分泌后随体液运输至全身,但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的表面有相应的受体,故只对肾小管和集合管起作用,D正确。故选B。12.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处受到刺激时,电表测得的电位为动作电位,此时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C.图乙中的t3时刻,对应图甲中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此时该处膜外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变为负电位D.t1~t2,t3~t4电位的变化都主要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详解】A、X受刺激时,a点b点都会产生兴奋,故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但电表测的不是动作电位,A错误;B、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所以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a→b,B错误;C、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D、t1~t2,t3~t4电位的前半段变化主要是Na+内流,后半段变化主要是K+外流造成的,D错误。故选C。13.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刺会不自主地收缩,而打针时却可以不收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A.打针时手不收缩和大脑控制憋尿一样,反映了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B.若支配手指的传出神经受损则针刺时没有感觉,没有反射C.手指碰到针刺时先感觉疼痛之后才完成收缩,下次看到针会躲避是条件反射的过程D.打针时不收缩就不属于反射活动【答案】A【解析】【分析】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详解】A、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脊髓有控制作用,为分级调节,A正确;B、若支配手指的传出神经受损则针刺时没有反应,但由于传入神经完整,故可将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不是反射,B错误;C、手指碰到针刺时先完成收缩(经过脊髓)后感觉疼痛(传至大脑皮层),下次看到针会躲避是条件反射的过程,C错误;D、打针时不收缩是大脑皮层控制下的反应,属于反射活动,D错误。故选A。14.如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信息分子A~E中不属于激素的是A、EB.信息分子B、C、D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C.信息分子E由免疫系统产生,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D.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其释放过程不靠消耗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细胞)分泌的,对机体生命活动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详解】A、信息分子A是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属于激素,B、C和D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T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E是细胞因子,不是激素,A正确;B、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B、C和D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因此信息分子B、C、D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B正确;C、信息分子E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使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协调,C正确;D、信息分子A是神经细胞通过胞吐释放的神经递质,胞吐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D。15.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甲~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四种不同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乙、丙、丁B.甲中可含有抗体、激素和果糖C.甲与乙的最主要区别是乙中含有较多蛋白质D.急性肾小球肾炎会导致甲的渗透压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组织液、血浆及淋巴液,其中组织液和血浆是可以双向交换的,而组织液单向通过淋巴回流至血浆。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细胞内液。【详解】A、淋巴会随着淋巴循环进入到血管中,因此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甲和淋巴液丙,也可在组织液乙中出现,但细胞内液丁中不会存在淋巴细胞,A错误;B、甲是血浆,血浆是细胞外液中最活跃的部分,其中含有抗体、激素等,而果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单糖,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B错误;C、甲(血浆)与乙(组织液)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错误;D、急性肾小球肾炎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甲渗透压降低,D正确。故选D。16.如图1、图2为激素发挥调节作用的两种方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胰岛素的调节方式如图1所示,其受体位于细胞质膜上B.图示表明细胞质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以及信息交流的功能C.结构c为受体,激素与受体c一结合,即被灭活D.性激素的调节方式如图2所示,其受体位于细胞内部【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1激素a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调节细胞的代谢;图2激素b的受体位于细胞膜内,激素b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和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详解】A、胰岛素为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其受体应位于细胞质膜上,A正确;B、激素a不能进入细胞,激素b可以进入细胞并与细胞内受体c结合而传递信息,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及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C、激素与受体c结合并且发挥作用后被灭活,C错误;D、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易穿过细胞膜,其受体位于细胞内部,它的调节方式如题中图2所示,D正确。故选C。17.人是恒温动物,假设某一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时,产热量为a1,散热量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量为a2,散热量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B.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时,会引起皮肤汗腺分泌减弱,毛细血管收缩等以减少散热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时,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时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2>a1、b1<b2【答案】D【解析】【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散热。(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A正确;B、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时,皮肤会起鸡皮疙瘩,会引起皮肤汗腺分泌减弱,毛细血管收缩等以减少散热,B正确;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时,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D、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时,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a1>a2,b1>b2,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D。18.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组别处理(等量注射)抗体免疫功能甲胸腺中的淋巴细胞无弱乙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少弱丙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正常正常丁生理盐水无无A.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目的是杀死体内的淋巴细胞B.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C.甲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D.甲组与乙组的结果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分析:由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为T细胞,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为B细胞。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条件下,甲组表明缺少B淋巴细胞,无抗体产生,免疫功能较弱;乙组表明缺少T细胞,虽然产生抗体但产生量很少,免疫功能较弱;丙组表明有T细胞和B细胞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丁组表明,没有胸腺情况下,机体没有抗体和免疫力。【详解】A、摘除了胸腺,T细胞缺失,再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体内的B淋巴细胞,避免体内淋巴细胞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B、表中实验结果表明杀死骨髓和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减弱,说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B正确;C、甲组只有胸腺中的淋巴细胞,丙组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都有,结果甲组无抗体,而丙组有抗体,因此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C正确;D、乙组组只有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丙组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都有,乙组免疫功能弱,丙组免疫功能正常,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D错误。故选D。19.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整个生命历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乙烯含量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产生,进而促进细胞伸长,果实成熟时乙烯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植物顶端优势的产生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C.生长素和赤霉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与成熟,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可以促进果实脱落D.细胞分裂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老叶,能促进细胞分裂【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详解】A、植物体内乙烯含量增加会抑制生长素的产生,进而抑制细胞伸长,且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只是对细胞的代谢活动起调节作用,A错误;B、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可见植物顶端优势的产生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B正确;C、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而促进细胞的生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脱落,抑制种子萌发,C错误;D、细胞分裂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幼根,能促进细胞分裂、侧枝发育和叶绿素合成,D错误。故选B。20.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但在某些条件下,根会出现不对称生长,形成波浪形弯曲或卷曲。为探究光照、油菜素内酯(BL,是天然的植物激素)在根生长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分别设置光照、黑暗、BL和蒸馏水处理组,观察、统计水稻根的不对称生长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L从植物的产生部位运输到根系组织细胞,其作为信息分子调节根系细胞的生长B.丙组的处理是光照+蒸馏水C.光照和BL都能促进根不对称生长,但BL促进的作用更强D.根的生长发育也受到生长素的调节,主根顶端合成的生长素向侧根运输时不受细胞呼吸强度的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顶端优势是指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至侧芽,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高,顶端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详解】A、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BL(是植物激素)从植物的产生部位运输到根系组织细胞(作用部位),BL作为信息分子调节根系细胞的生长,A正确;B、本实验是探究光照、油菜素内酯(BL,是天然的植物激素)在根生长中的作用,由图中各组处理可知,丙和丁对照,丙组的处理是光照+蒸馏水,B正确;C、与甲组(黑暗+蒸馏水)相比,丙组处理组根不对称生长率更高,说明光照能促进根不对称生长,与丙组(光照+蒸馏水)相比,乙组(黑暗+BL)根不对称生长率更高,说明BL促进作用更强,C正确;D、根的生长发育受到生长素的调节,主根顶端合成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侧根,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受细胞呼吸强度的影响,D错误。故选D。21.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二氧化碳等物质C.①中红细胞中的O2进入③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包括①②④,而③是细胞内液,A错误;B、血红蛋白分布在红细胞内,不属于细胞外液,B错误;C、①是血浆中红细胞中的O2进入③细胞内液被线粒体有氧呼吸利用,至少要穿过1层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线粒体2层生物膜,共6层生物膜,6层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D、乳酸会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中和酸,使pH基本稳定,D正确。故选D。2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了下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为16中格型)进行计数,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绘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下图2所示。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将培养液稀释了100倍,经过一系列操作,检测四角上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估算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取多余的培养液,稍待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可以将计数板放到载物台中央。C.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7个/mLD.图2中a点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答案】C【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详解】A、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统计,A正确;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稍待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可以将计数板放到载物台中央,B正确;C、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22+26+24+28)/4]×16×104×100=4×108个/mL,b点为环境容纳量,其种群密度为a点的2倍,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为8×108个/mL,C错误;D、图2中a点斜率最大,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不是增长率最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继续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故选C。23.“惊魂未定”指人或动物受到惊吓刺激后,兴奋在反射弧突触处发生复杂变化,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这将导致人紧张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其机理如图所示(nNOS是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能以精氨酸为底物,利用氧生成NO和瓜氨酸)。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N受体与A受体均能与谷氮酸结合,表明受体无特异性B.Ca2+内流与钙调蛋白结合后激活nNOSC.长时程增强作用的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D.NO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突触前神经元,促进谷氨酸释放【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可知,长时程增强作用的机理是:受到刺激时,突触前膜内含有谷氨酸的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释放出神经递质谷氨酸,谷氨酸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Ca2+和Na+大量内流。Na+大量内流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Ca2+与突触后神经元中的钙调蛋白结合后激活nNOS,促进NO的合成,当NO生成时会进入突触前神经元,通过反馈调节促进谷氨酸的释放,谷氨酸又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与A受体结合,会使兴奋时间延长。【详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虽然N受体与A受体均能与谷氨酸结合,但受体仍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A错误;B、由图可知,谷氨酸作用于N受体导致Ca2+内流,Ca2+与钙调蛋白结合后激活nNOS,nNOS以精氨酸为底物,利用O生成NO和瓜氨酸,B正确;C、由图可知,长时程增强作用,受到刺激后,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相应的作用,是突出后神经元产生NO,NO在作用于突出前神经元,使其释放更多的谷氨酸,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D、NO是气体,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由图:NO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突触前神经元,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结合,释放更多的谷氨酸,D正确。故选A。24.下图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B.b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通过琼脂片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由于尖端被玻璃片隔开,单侧光无法使生长素跨过玻璃片横向运输到背光侧,故尖端两侧生长素向下运输分布均匀,直立生长。图b单侧光使生长素在尖端横向运输到背光侧,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故b向光弯曲生长。c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单侧光一侧,生长素集中向下运输分布在向光侧,向光侧生长快,故背光弯曲生长。图d中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则植株尖端右侧可间断的接受光照,会使生长素在尖端左侧分布较多,故弯向右侧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能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详解】A、a由于尖端被玻璃片隔开,单侧光无法使生长素跨过玻璃片横向运输到背光侧,故尖端两侧生长素向下运输分布均匀,故a直立生长,b单侧光使生长素在尖端横向运输到背光侧,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故b向光弯曲生长。c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单侧光一侧,生长素集中向下运输分布在向光侧,向光侧生长快,故c背光弯曲生长,A错误;B、生长素在琼脂片的运输方式属于扩散,不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则只有纸盒开口转向单侧光一侧,才能使尖端右侧接受光照,使左侧生长素分布较多,植株向右侧弯曲生长,C错误;D、图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能从开口进入,且只能照射到朝向开口一侧的尖端,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因此植株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D正确。故选D。25.毛囊底部的黑素细胞来源于黑素干细胞,通过不断合成黑色素,保证正常生长的毛发保持黑色。下图显示压力调控的部分机制,其中箭头表示细胞迁移转化路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焦虑、紧张等压力应激状态下,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压上升B.据图中传出神经与黑素干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判断,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属于激素C.压力状态下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改变了黑素干细胞向表皮和毛囊的转移比例D.长期压力过大不仅会引起头发变白,还会使人面色暗沉【答案】D【解析】【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详解】A、人体在焦虑、紧张等压力应激状态下,脊髓发出的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血压也会上升,A错误;B、据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分泌,与黑素干细胞进行信息交流,则传出神经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类似于神经递质,B错误;C、据图可知,压力状态下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C错误;D、压力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会大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促进黑素干细胞迁移至表皮并分化形成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使人面色暗沉,而黑素干细胞过度向表皮迁移,会减少毛囊底部黑素细胞的来源,导致头发变白,所以长期压力过大不仅会引起头发变白,还会使人面色暗沉,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地上发生的是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___,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3)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有___等(写出2个)。(4)假如在草本植物阶段,一种老鼠(起始数量为3000)迁入该地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相当于J型增长,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__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5)若要调查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___法进行调查。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常用___法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答案】(1)①.次生②.垂直(2)①.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②.半干旱③.生态位(3)光照(或阳光)和温度(4)3000×1.014730(5)①.取样器取样②.记名计算法【解析】【分析】1、识图分析可知,草本、灌木丰富度(即图中所示的物种数目的多少)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先增加接着减少,后保持相对稳定。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则Nt=N0λt。3、丰富度统计方法:(1)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2)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3)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4、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小问1详解】火烧地上发生的演替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与①(草本灌木阶段)相比,③(针阔混交林)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物种数目的多少)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的地区;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小问3详解】决定陆地植物地上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和温度,群落的类型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小问4详解】种群J型增长的计算公式是Nt=N0×λt,所以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3000×(1+1.47%)30=3000×1.014730。【小问5详解】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常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物种相对数量。27.将生长正常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图1是水平放置后,幼苗根和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关系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长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2)图1中,与茎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对应的曲线上的点依次为________。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x,请结合图2,用数学不等式表示x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图中“?”的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胚芽鞘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________倍。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吲哚乙酸(2)①.C、B②.0<x<f(3)①.加等量蒸馏水②.5③.生长素被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解析】【分析】1、题图分析:图1: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将生长正常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根表现为向地生长,茎表现出背地生长,可知A、B点所在的曲线表示的器官是根,C、D点所在的曲线表示的器官为茎。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关系的曲线,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生长的促进程度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达到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后,随着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植物生长的促进程度下降。2、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3、生长素的两重性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小问1详解】生长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小问2详解】将生长正常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因此对于根而言,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生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对于茎而言,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茎表现出背地生长。据此分析图1可知: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越长说明生长速度越慢,A、B点所在的曲线表示的器官是根,C、D点所在的曲线表示的器官为茎,C点表示茎的近地侧,B点表示根的远地侧。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x,根据近地侧的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且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再结合对图2的分析可知:x的范围是0<x<f。【小问3详解】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应将实验分为4组:只加IAA、只加GA3、同时加入IAA和GA3、不加激素(加等量蒸馏水),所以图中“?”处理方式是不加激素(加等量蒸馏水)。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胚芽鞘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144)÷(64)=5倍。因生长素被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或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所以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28.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两种互补的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关刹车”——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踩油门”——通过免疫刺激药物激活免疫系统。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关刹车”目前已经有包括PD1抗体/PDL1抗体在内的药物上市。回答下列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