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考历史五模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伯罗奔尼撤战争期间当伯里克利的政策给雅典人带来沉重灾难的时候他们判处伯里克利一笔罚金;当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失败之后,雅典民众开始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众决策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B.实现民众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C.直接民主导致权利被滥用和误用D.体现了一定的“主权在民”观念2.1929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召开。会上,一致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8个决议案,史称古田会议决议。决议的其中项内容:“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规定每连建立一个党支部,每班建立一个党小组,严格党的纪律。”决议这项内容旨在A.批判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 B.确定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领导C.突破国民党的政治封锁 D.阐释红军的革命任务3.《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基础,也是了解早期罗马社会的重要文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A.罗马贵族为了维护特权排斥法律 B.罗马人常以法律为工具对外扩张C.罗马共和体制将被帝国体制取代 D.罗马人对公平与权利的追求4.下列选项中,完整准确的体现了二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发展主题的是①恢复②改革③秩序④繁荣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5.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这三国宪法所确立政体的相同点主要有A.议会都是两院制B.都是成熟的代议制C.都实行责任内阁制D.都实行民主共和制6.马克思认为“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做的还多;他们描写了资产阶级的各个阶层”。与材料所述相关的作品是A.《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西风颂》C.《大卫·科波非尔》 D.《苹果车》7.书法家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认为要写好某种字体,必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下列字体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B.C.D.8.封建等级制与等级君主制下社会的重大变化表现在A.君主名号 B.宗教领袖 C.贵族领地 D.市民地位9.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轩然大波,涌现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表述准确的一项是①“中华民国与中华帝国不同……民国是以四万万人为主”②“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③“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④“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②④③10.辛亥革命后,传统权威随着清王朝的垮台而崩塌,但新权威并没有因共和政府的产生而树立,在呼唤秩序与权威的社会潮流的影响下,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这反映出A.民众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向往 B.近代中国探索直接民主的成功尝试C.北洋军阀混战导致社会动荡 D.袁世凯就职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11.1975年,陕西岐山出土一批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右图是“五祀卫鼎”中的铭文,它记述了贵族裘卫和邦君厉在王朝官员们的监督下互换等值土地的史实。这表明A.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 B.井田制已出现松动迹象C.诸侯已脱离周王室控制 D.贵族官僚可以买卖土地12.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A.水陆交通十分发达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C.自然经济局部解体D.长途贸易开始兴起13.法国1791年宪法特别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这说明此时法国A.工业资产阶级已掌握政权 B.实行民主共和制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实行君主立宪制14.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决议指出,粮食订购制“在今后能够而且必须成……促使那些通过合作社同社会主义工业发生联系的小生产者自愿地联合起来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据此可知,粮食订购制A.缓解了战争造成的粮食短缺 B.保障了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C.推动了集体农庄时代的到来 D.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15.下图中的古建筑建成于:A.希腊荷马时代 B.希腊古典时代 C.罗马帝国时代 D.西欧的中世纪16.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属皇家事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这表明A.清朝承袭了明朝制度B.礼法制度已不合时宜C.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D.传统家天下体制瓦解17.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下诏说:“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诏书的目的在于A.延续战国时期用人机制 B.笼络人才为政府所用C.强化儒家思想独尊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18.相对于传统史学界“中原文明先冒出来,然后再辐射周边”的观点,苏秉琦提出史前文明“满天星斗”的看法。近年在黑龙江发现的洪河遗址表明新石器晚期嫩江中游的社会发展程度与中华文明中心区同步。据此可知A.中国传统的历史学理论存在谬误B.考古遗址与古文献资料相互印证C.考古发现使人们的历史认知趋同D.考古遗址丰富了历史学研究材料19.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发现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以节省人力为目的的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这次欧洲瘟疫A.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 B.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转型C.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20.在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费助;公民大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这些现象A.表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B.重在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C.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D.体现了执政者的民本理念21.中国古代疫灾多发,全国各地有许多关于修建和祭祀药王庙或瘢疹庙的记载:这些庙里供奉的主要是神农、扁鹊、华佗、孙思邈、钱乙等历代名医。《平度州志》载:药王庙“道光十一年州人共修。”《寿张县志》载:“瘢疹庙在城东南一里,小儿生瘢疹者。多以礼谢,灵验”。这体现了A.道教成为主流信仰 B.政府重视宗庙的修建C.中医研究水平先进 D.普通民众的心理诉求22.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决定退出欧盟,其他国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是大规模反对其倡导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示威游行,民调显示德国民众对于自由贸易的支持度从2014年的90%降至2016年的56%。材料信息说明()A.经济全球化阻碍世界经济发展 B.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C.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D.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23.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下列文献中,历史记载特征鲜明的是A.《历史》B.《古兰经》C.《大藏经》D.《史记》24.1882年,德国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比重仅为1.8%,1907年这一比重增加到2.5%,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状况与男性相差无几。这种变化说明A.农业生产的收益日益增加 B.工业化推动社会结构转型C.女性的家庭地位不断降低 D.劳动力短缺现象十分严重25.1763年,一位西班牙记者写道:“通过许多己流行而有害的书本,诸如伏尔泰、卢梭和爱尔维修所著书籍之影响,在这个国家中已感受到很多人对信仰的冷漠。”1768年,一位法国修道士在游历西班牙后说:“西班牙已普遍产生宗教漠视,甚至于不信宗教。”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宗教改革开始扩展到整个西欧B.进化论传播动摇宗教神学权威C.理性原则得到一些知识分子认同D.民众觉醒推动资产阶级革命频发2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妇女广泛参与政治活动,“1641-1653年间,英国各阶层妇女向议会发动了约14次请愿抗议活动,多次提到了对政治权利的要求”,这些活动A.以争取普选权为目标 B.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C.实现了英国男女平权 D.促进了女性意识觉醒27.1948年9月美国一份备忘录中写到:“中国的共产主义对于我们的安全将无足轻重,只有当中国成为苏联附庸时,它才能对我们的安全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这表明当时()A.三大战役阻遏了美国干涉企图 B.美国对华态度服从于全球霸权C.国家动荡削弱了中国国际地位 D.美苏对中国解放战争保持中立28.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B.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29.《论十大关系》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有益探索。下列项中,关于《论十大关系》的说法有误的是A.提出要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B.讨论的是经济问题而非国家政治生活问题C.标志着毛泽东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D.事实上提出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30.1368年,明太祖宣布,各处百姓外出逃避战乱,抛下土地为他人所耕垦者,即由耕者占为己业,原主还乡复业者,由官府于旁近荒田中如数拨给耕种。这一规定有助于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促进自耕农经济成长C.遏制土地兼并的蔓延 D.解决尖锐的人地矛盾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社会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汉代以后,统治者开始经常性的使用赦免,《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下诏:“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赦免权力开始逐渐的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材料二:从自然法在欧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西方近代法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在西方国家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在治理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手段的争论中,人治观虽显赫一时但瞬间便悠忽不现,“人类理性所体现之正义,高于一切”。启蒙思想家们大都认为,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统治者行使的权力是人民的共同权力。西方法治主义者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敏锐的捕捉到权力专制的天性,因而便给权力重新解构、定为、整合。以近代法的理性主义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以三权分立对权力进行制度约束,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摘编自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治的特征。(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赦免制度和西方近代法治对各自社会产生的影响。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7年8月21日,中苏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参战的义务,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依约,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莶订《苏日中立条约》,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准备与日本一战。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及启示。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亚洲签订的部分条约一览1951年8月,与菲律宾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1951年9月,与日本签订《美日安全保障条约》1953年10月,与韩国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12月,与国民党势力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根据上述条约,缔约国(地区)给予美国在其领土设置军事基地、驻扎军队等权利,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应对外来干涉或武装进攻等。如:《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规定,“为了对日本国的安全及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允许美国的海、陆、空三军使用日本国内的设施及区域。”《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规定,缔约双方通过共同磋商,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制止武装进攻。——摘编自《冷战时代美国的亚洲政策》材料二:1989年11月,包括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东盟六国等12国在内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地区加入该组织。其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壁垒。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二十多年的实际经历表明,“APEC方式”在维护各成员利益方面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以及渐进发展等原则,不仅维护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也同样让发达成员受益。——摘编自《APEC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等(1)根据材料一,美国加紧在亚洲缔约应与哪一事件直接有关?试概括美国与缔约国(地区)的关系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亚洲政策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美菲、美日、美韩结盟相比有哪些不同?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怎样的发展趋势?(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发展是多样性的统一,倡导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尊重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雅典民众对伯里克利及演说家的攻击及惩罚反映了公民对决策者决策失误的监督与追责意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特点,故D项正确。A项,题干反映雅典公民参与城邦管理的合理权利,并非情绪化,排除。B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直接民主下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排除。2、B【解析】

根据材料“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规定每连建立一个党支部,每班建立一个党小组,严格党的纪律。”可知通过在军队基层中建立党小组,通过党小组,党支部,党组织层层加强对军队的领导,即确定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领导,故选B;A是遵义会议内容,排除;CD内容在古田会议上没有体现,排除。3、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体现的是罗马人对公平与权利的追求,D选项符合题意。罗马贵族为了维护特权排斥法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武力是罗马对外扩张的手段,B选项排除。罗马帝国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7年,C选项排除。4、C【解析】

二战后的欧洲由于受到战火的破坏,因此当时欧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①②③符合题意,C正确,AB排除;二战后初期的欧洲经济凋敝,④错误,D排除。故选C。5、A【解析】

近代美、德、法三国的议会都是两院制,都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故选A;德国皇帝的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都不是责任内阁制,德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成熟,排除BC;美法两国的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D。6、C【解析】

材料信息“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他们描写了资产阶级的各个阶层”体现的是现实主义文学色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代表作《大卫•科波非尔》符合题意,故C正确;《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作品,故AB错误;《苹果车》完成于1928年,此时马克思已经去世,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7、B【解析】

根据材料“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可知宋曹所述字体为笔画详备、结构严整的楷书,结合所学选择B选项;选项A的字体为小篆,小篆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与材料所述不符,故排除A选项;选项C的字体具有行云流水、飘逸易识的特点,是行书的代表,故排除C选项;选项D的特点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属于草书,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书法的各特点,需掌握各种书法的特点与形式。8、D【解析】

封建等级制是指各地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大多建立在君权神授思想的基础上,利用宗教建立等级关系,扩大控制范围,古代被许多国家的多数君主采用以管理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范围。封建等级制度中等级最高的是帝王。而帝王以下的,通过行臣服礼和封受采邑(土地)等手段,两个封建主之间结成君臣关系,在上的称封君,在下的称封臣。封臣对封君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从封君那里接受采邑。封臣的义务主要是奉召为封君服军役。等级君主制形成于西欧封建制度确立以后。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的王权呈逐渐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政权形式是王权借助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组成的等级代表大会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统治基础由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等级君主制使王权得到加强,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知,两种制度下社会重大变化是市民的地位,D正确;君主名号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封建等级制和等级君主制属于世俗权威,宗教领袖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排除B;贵族领地在两种制度下都得到了维护,排除C。9、B【解析】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此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君民共治是主张君主立宪制,是维新派的观点,发生在19世纪末;宣传科学与人权的是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根据材料信息“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新文明之曙光”可知是指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发生在1917年,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真确的是②①③④,故选B。10、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共和政府无法建立新的权威,而民众需要新权威、新秩序下的社会稳定,所以袁世凯才在各方拥护下就职临时大总统。D正确;此时民众向往的是建立民主政治,民众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向往与时代不符,A错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是临时参议院选举,而非民众直接选举,B错误;袁世凯去世后才出现北洋军阀混战局面,C错误。故选D。11、B【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互换等值土地”的现象,这体现出井田制已出现松动迹象,已经有了土地私自交换,故B正确;ABC三项都与材料无关,不能反映,故排除。12、B【解析】根据材料“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表明松江嘉定与境外贸易往来频繁,材料未涉及交通问题和长途贸易的问题,故AD项错误;根据材料“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可知,明清之际松江嘉定地区,由原来以农业为主,转为以棉纺织业为主,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与材料“明清之际”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点睛:对材料“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县不产米,仰食四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1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国王受到法律的限制,由此可以得出这时的政体类型是君主立宪制。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1791年宪法14、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当时苏共利用农业的联合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推动集体农庄时代的到来,C正确;当时苏联尚未发生大规模战争,A排除;当时苏联的工业化尚未展开,B排除;苏联的粮食订购制侵害了农民的利益,D排除。故选C。15、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图中的建筑是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80年,希腊古典时代为公元前510年到公元前323年,故选B;荷马时代处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00年之间,排除A;罗马帝国从公元前27年开始,排除;西欧的中世纪是从476开始,不符合题意,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雅典的历史遗迹,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题。16、C【解析】

清代皇权行使和皇位继承以及亲王摄政等事项均不允许大臣干预谈论,说明皇权进一步强化,选项C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承明制,排除A;选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17、B【解析】

材料“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的意思是对那些可能翻车的马和放荡不羁的人,关键在如何使用,由此可知,可能翻车的马和放荡不羁的人是指人才,因此汉武帝下此诏书的目的是笼络人才为政府所用,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不涉及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8、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黑龙江发现的洪河遗址在新石器晚期的社会发展程度和中原文明区是一致的,印证了苏秉琦提出史前文明“满天星斗”的看法,说明考古遗址丰富了历史学研究材料,D正确;材料体现的史学界的争鸣,A说法错误;材料与古文献史料无关,是苏秉琦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B排除;趋同的说法错误,C排除。故选D。19、B【解析】

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发生了变化;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兴起。由此可知,这次欧洲瘟疫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转型,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故A正确;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错误;这场瘟疫冲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故D说法错误。20、C【解析】

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向参加公共活动的公民发放补贴,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激发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正确。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不能说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排除A。戏剧本身具有教化功能,并非通过发放补贴来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排除B。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点睛】伯利克里改革: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③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职能也进一步扩大。④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希腊政府每次发给每个公民两个"奥波尔",作为"观剧津贴"。21、D【解析】

由材料可知,各地修建和祭祀药王庙或瘢疹庙,主要是祈求他们所供奉的神医的普济或保佑,以达到免灾免疫的目的,这是普通民众对疫灾流行所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通过民间信仰习俗,祈求神的庇护来安慰自己,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药王庙和瘢疹庙属于民间信仰场所,而不是宗庙,由材料“州人共修”等信息也无法说明政府重视,故B项错误;修建和祭祀药王庙或瘢疹庙无法体现中医研究水平,排除C项。22、C【解析】

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英国是否退出欧盟的公投说明欧盟受到了冲击,而欧盟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区域化组织;美国发起成立的TTIP遭到了许多国家的反对,该协定属于经济区域化的范畴。而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今的主要表现,因此上述信息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虽然不可阻挡,但其发展进程则是曲折的,因而选择C项;A项与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的实际不符;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属于表面现象,不能反映材料信息的内涵。故选C。23、B【解析】

《古兰经》是穆罕默德的弟子将其生前言行整理抄录而成,记载了当时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等方面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历史记载特征鲜明,故答案为B项;希罗多德的《历史》以独有的史料价值和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而著称,《大藏经》属于佛教经书,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题干对“历史记载”的定义,然后联系所学《古兰经》是穆罕默德的弟子将其生前言行整理抄录而成,符合“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特征鲜明,据此确定答案。24、B【解析】

据材料“就业比重仅为1.8%……增加到2.5%”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女性地位提高,就业比重增长,成为重要的劳动力,说明工业化推动社会转型,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妇女就业状况,不能体现农业收益的增加,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妇女地位的提高,故C选项错误;妇女就业比重增加,说明劳动力增加,不是短缺现象,故D选项错误。25、C【解析】

依据材料中“1763年”、“伏尔泰”、“卢梭”、“对信仰的冷漠”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启蒙运动,其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材料体现的正是西班牙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会的腐败,不是宗教信仰,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思想领域对宗教信仰的漠视,并未涉及政治革命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6、D【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妇女广泛参与政治活动,提出了政治诉求,意识到社会平等和政治目标的重要性,表明此时女性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争取普选权为目标出现于工业革命后,排除A项;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排除B项;此时英国妇女并未取得与男性同等的民主权力,排除C项。故选D。27、B【解析】

依据材料中“只有当中国成为苏联附庸时,它才能对我们的安全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国对华态度服从于全球霸权,因此B选项正确;此时三大战役刚刚开始,尚未完成,不能体现三大战役的影响,A选项错误;C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美苏均插手了中国解放战争,D选项错误。故选B。28、C【解析】1923年苏联正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材料中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要求加强计划和反对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实质是否定市场,进一步否认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国际时局,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主张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不能说明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故D项错误。29、B【解析】

《论十大关系》讨论的问题不仅有经济问题,还包括国家政治生活、外交等问题,B符合题意,故选B;ACD都是关于《论十大关系》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30、B【解析】

明太祖这一规定旨在保证田地不抛荒,农民有地可耕,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正确;从背景来看,当时大量农户流亡,存在土地抛荒现象,在人少地多情况下,多采取粗放模式,而非精耕细作,A排除;这一规定实质上认可了土地兼并,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这一时期人口流亡,人地矛盾并不尖锐,排除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趋势:由仁政思想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或:治国)措施;由临时、随意到经常使用;赦免权力逐渐被中央政府收回;赦免的名目和次数增多。(2)特征:排斥专制,推崇法治;理性至上,主权在民;制度保障,限制权力。(3)影响:中国:有利于减少冤案、安抚民心,为社会生产补充劳动力;强化了中国的皇权专制统治,使人治凌驾于法治之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西方:有效避免了专制独裁局面的出现,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社会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汉代以后,统治者开始经常性的使用赦免”、“赦免权力开始逐渐的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信息可概括得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2)依据材料二中“在治理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手段的争论中,人治观虽显赫一时但瞬间便悠忽不现”、“人类理性所体现之正义,高于一切”、“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统治者行使的权力是人民的共同权力。”、“以近代法的理性主义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以三权分立对权力进行制度约束,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信息可从排斥专制,推崇法治、理性至上,主权在民、制度保障,限制权力等方面概括近代西方法治的特征。(3)依据材料一中“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中国赦免制度有利于减少冤案、安抚民心,为社会生产补充劳动力、强化了中国的皇权专制统治,使人治凌驾于法治之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等方面分析中国赦免制度产生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中“以近代法的理性主义对权力进行道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