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分期分期年代特征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恢复时期(1949—1952):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改造时期(1953——1956):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十年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社会主义建设停滞不前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间坐标】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总体政治1949—1956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6—1966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发展与完善,但后来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一国两制”提出并成功运用,海峡两岸不断交流与合作。经济1949—1956年,国民经济恢复并有所发展;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伟大成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思想文化1949—1956年,毛泽东思想有新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文艺学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国防科技和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和教育事业受到重大冲击;1978年以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外交1949—1956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20世纪70年代,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打开了外交新局面;1978年以来,我国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至今(1949年至今),是新中国成立并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0.1—至今)目录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过渡时期时期(1949——1956年)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文革时期(1956——1976年)
第28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学习目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轮复习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过渡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1【乙卷】31·一五计划【甲卷】41·建国初期的经济
广东·101957广交会;浙江·13、14万隆会议、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海南高考·8、11进现代政治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河北高考·10新中国政权巩固对经济建设的影响2022【乙卷】·41中日科技交流【乙卷】·47毛泽东与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广东·10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广东·18现代化建设;江苏高考·9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浙江·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重庆·9团结建国的精神;辽宁·10工业布局与抗美援朝;湖南高考·9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浙江高考·14求同存异方针;山东高考·18工人新村与社会新风尚2023【甲卷】·42新中国建设成就与国家记忆广东•10、17解放后人民新生活、新中国的建立与民族复兴;山东•8三大改造湖北高考•9根据地建设经验延续至新中国湖南•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命题分析1.分析: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近几年考查多集中在恢复国民经济方面,经济是国家发展根本,复习时多加重视。2.预测:从民生的角度认识过渡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举措、国民经济调整的成就等可能是重要命题点。考向分析选择题: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社会新风尚、经济建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考查重点主观题: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成就和影响、民族复兴是命题主要方向高考考情分析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概念【时空观念】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概念解析]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多个阶级并存,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各民主阶级联合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依然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结束:1953年党和政府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实际上说明党已经放弃了新民主主义路线,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结束。阶段表现(建立政权——巩固政权——建设政权)新中国过渡时期1949-1956年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政治巩固人民政权;三大政治制度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初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经济进行土地改革,稳定国家财政,调整工商业发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实施“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启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文化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双百”方针提出,文学、艺术得到蓬勃发展;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奠基。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开始起步外交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孤立遏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外交政策走向成熟,外交成果显著,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第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外交逐渐走向成熟,从“一边倒”方针发展为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阶段特征】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时空定位】
1、建国背景国内军事上: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政治上:国民政府的统治已被推翻理论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国际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并走向对立;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1949年7月5日,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在中南海合一、改天换地:新中国的成立概念辨析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知识解读】人民民主专政一、改天换地:新中国的成立一、改天换地:新中国的成立
2.建国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地点1949.9.21;北平任务筹建新中国参会人员各党派、各团体等662人(广泛性、民主性)内容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徽、国歌、纪年临时宪法、施政纲领、建国纲领职责代行全国人大部分职权性质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作用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3、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思考】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2.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民主革命转向社会革命3.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壮大社会主义阵营4.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改变了冷战格局的力量对比。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体系,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3.建国意义: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举行开国大典一、改天换地:新中国的成立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2.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3.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深化拓展】新民主主义社会(2022·湖南高考·9)1949年3月,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在全市职工积极分子大会上强调,“私营工厂的工人又是主人,又不是主人,从国家方面讲他们是主人,在工厂又要受资本家指挥,这又不是主人”。这表明北京市()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B.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B【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材料三】法国著名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新史学》中认为:“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而且还是…习俗史”。综合材料一、二、三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合作探究: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新中国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双半社会的结束,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新中国建立,为现代化开辟广阔道路。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经济:建立新经济制度,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创造前提;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提供条件。
新中国建立,带来婚葬礼俗改革:改土葬为火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时尚,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风气转变。(2023·广东高考·10)图1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A.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B.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C.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D.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A(2022·海南高考·8)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C命题点:从五育并举角度考查,新中国的建立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风尚的改变拓展认识——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人类社会总体上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并不断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演进的趋势和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础;为其他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宝贵启示,鼓舞其他国家和地区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主权独立,空前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背景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建国初期的严峻形势材料1: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材料2: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材料3:美国把严格控制对苏东贸易的措施用于中国,大搞对华禁运。美国武装介入朝鲜战争,而且美军入侵中国台湾。二、百废待兴:新政权的巩固(1949-1953)国内:军事上: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土匪等反革命武装众多,众多领土未解放。
经济上:经济凋敝,新解放区还未完成土地改革;财政经济上严重困难
外交上:西方列强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的政策
国际:美苏冷战,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威胁新政权的国家安全。
经济措施背景内容实质意义土地改革(1950夏—1952年底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生产关系的调整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经济凋敝,财政困难;资本家排挤人民币,操纵物价,物价飞涨。“银元之战”(行政+法律)和“米棉之战”(经济)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全国物价趋于稳定,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统一,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二、百废待兴:新政权的巩固(1949-1953)军事措施背景措施意义追歼残余剿匪镇反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大量的反动势力威胁新生政权的安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破坏活动,安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保证了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0—1953.7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派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1949年,和平解放新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49年,解放贵州、四川、云南地区1949年底,解放了闽南、广东大部、广西全境1950年,解放海南二、百废待兴:新政权的巩固(1949-1953)【知识拓展】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历史解释】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随着美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进行了三年的战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对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对世界:中美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冷战扩大到亚洲,美国开始扶植日本,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二、百废待兴:新政权的巩固(1949-1953)材料一:(1)根据所学知识,在时间轴的时段范围内,补充两个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并说明补充的理由。【问题探究】巩固人民政权开国大典1949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西藏和平解放1951195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求同存异方针1955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一五计划提前完成1957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补充①:稳定物价——“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理由: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部分商人拒绝使用人民币,倒卖银元,抢购物资,囤积居奇,物价飞涨。为稳定金融和物价,中央采取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打击投机。稳定了全国物价,稳定了全国经济,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信任。补充②:抗美援朝。理由: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组成“联合国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威胁新中国安全;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艰苦作战和谈判,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安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二、百废待兴:新政权的巩固(1949-1953)措施概况作用剿匪镇反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巩固人民政权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从_________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_______扫除了障碍稳定物价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统一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__________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形成强大__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封建土地工业化全面恢复民族凝聚力【总结归纳】人民政权的巩固【典例研析】(2024·江苏高考·9)图2为陈奇峰1951年创作的漫画《不让盗窃分子破坏》。该画意在()A.号召人民巩固新生政权
B.动员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C.抨击投机商人囤积居奇
D.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答案】A【解析】干中的时间“1951年”及漫画标题《不让盗窃分子破坏》,此时期正处于新中国初建,面临着巩固新政权的任务,需要警惕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因此,该漫画意在号召人民巩固新生政权【典例研析】(2024·湖南高考·10)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很多农民不愿与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到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说明了以血缘关系为根本的组织结构被打破外交措施背景国内因素: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继续存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国际因素: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外交上不承认政策“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影响国家外交的因素:
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际环境、指导思想特点革命性、结盟性、平等性、独立性。二、百废待兴:新政权的巩固(1949-1953)【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革命性
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方针都表现出-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外交措施成就中苏结盟1949.12-1950.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次建交高潮先后与苏联以及朝鲜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同印度等国先谈判再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正式倡议)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特点:包容性、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时间:1954年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共同的经历与任务;异: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二次建交高潮);形成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二、百废待兴:新政权的巩固(1949-1953)【典例研析】(2022·广东高考·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答案】B【解析】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建国初中国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迅速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一览表(部分)——摘编自李伟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图书馆出版物的国际交换》【问题探究】开创和平外交时间交换单位名称时间交换单位名称1949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1954剑桥大学图书馆苏联科学院图书馆朝鲜人民大学习堂1950罗马尼亚科学院图书馆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图书馆1951列宁格勒大学图书馆1955苏联外文图书馆保加利亚国家图书馆土耳其国家图书馆民主德国国家图书馆菲律宾大学图书馆波兰国家图书馆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图书馆1956民主德国卡尔·马克思市图书馆1952日本中国研究所美国佐治亚大学图书馆蒙古国家图书馆法国吉美博物馆越南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大学图书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文化合作受外交政策调整影响。阐述:1949-1952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的主要对象,集中在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孤立和封锁,新中国政府外交上实施“一边倒”的政策,积极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友好交流。这一时期的国际文化合作也主要集中于社会主义国家。
1954-195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的主要对象更加广泛,增加了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亚非会议,加深了与亚非国家间的理解和互信。中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向世界传递了超越意识形态与各国和平共处的积极信号。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与新中国的文化合作越来越频繁。综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是新中国国际文化交流的缩影,合作对象发展变化反映了新中国初期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
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的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影响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
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地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特点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革命性、结盟性、平等性、独立性【深化拓展】【深化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平等性:外交政策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2、革命性:
“一边倒”等三大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3、结盟性:实行“一边倒”,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结盟。4、过渡性: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典例研析】(2021·江苏高考·11)图1《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答案】D【解析】由材料“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队伍朝着和平之路,宣传栏上有“五项基本原则”,而“战争之路”上空无一人,说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和战争,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故选D项图1注:两个门: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三、政权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1949-1956)指从新中国成立(1949年)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两大任务: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工业化手工业三大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材料: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的总路线。——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条件条件: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政权巩固内容一化——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
生产力发展三改——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生产关系变革实质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三、政权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克拉玛依油田长春一汽集二铁路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川藏公路鹰厦铁路成就:如图所示一田、一桥、三公三铁、三厂鞍山钢铁厂(一)经济:一五计划(1953-1957)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③重点布局东北地区原因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弱;②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加强国防建设是必然选择;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④重工业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影响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初步形成相对合理的工业布局(东北是重点建设地区,中西部也有所发展);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也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三、政权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压缩其他建设,节省资金,为工业提供资金;(2)教育培养理工科专业化人才(理工科学校增多);(3)政府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把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4)为了配合统购统销政策的票证制度,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5)外交实行“一边倒”,专门开设俄文课程,学习借鉴苏联经验等【知识拓展】其他保障工业化建设需要的措施(一)经济:三大改造(1953—1956)项目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针自愿互利;典型示范,逐步展开和平赎买改造前性质个体所有制资本主义性质步骤农业互助组(私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公有)全行业公私合营(高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公有)改造后性质集体所有制国营经济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三、政权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含义:(1953年-20世纪80年代)借助政权的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禁粮食买卖,这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一种计划经济政策。棉花、纱布和食油等1955年,中国进入“票证时代”评价: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性:保障人民基本供应,遏制商业投机;保证一五计划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剪刀差”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忽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客观上制约经济健康发展;
知识拓展——统购统销深化突破: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借鉴创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一化(工业化)三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知识拓展——计划经济体制2.评价:
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
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计划经济的特征:①基本上排斥市场机制;②自上而下以行政管理为特征;1.特点:所
有
制:单一的公有制管理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国家计划主导经济生活。管理体制: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国家统一集中管理。经营模式:否定商品、市场及价值规律的作用,实行统购统销。(2021·全国乙卷·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表2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据表2可知()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工人劳动农民转业军人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学生资本家上海35.5212.952.6918.7516.085.94天津39.1314.273.2712.2919.443.70陕西26.2627.998.328.6722.950.52新疆16.1625.4723.1918.1819.050.23A命题点:反向考查一五计划制订和实施的依据。(2023·山东高考·8)1956年,毛泽东在淡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命题点:借鉴苏联模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有创新和探索(对市场经济有所探索)A(2021•广东•10)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A命题点:建国初的对外经济交流,探索对外开放(二)政治: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法三制)一法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标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新政协召开,1954年9月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首先在内蒙古实行,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三、政权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7.(2022·江苏高考·9)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D命题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6.(2021·海南高考·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南行署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苏北与山东,他们对当地的方言、生活习惯存在隔膜感。苏南行署通过各级民政机关执行苏南区党委制定的抚恤措施,还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对解放战争中牺牲军人的家属提供经济补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这体现了()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初步形成C.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步进行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D命题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初步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宪法正式建立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左”倾思想影响“文革”十年遭到破坏“文革”结束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恢复完善发展历程:内容:普选民主集中制产生方式组织原则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高度集中权利广泛人民主权职能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历程:1949年正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1956年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改革开放后制度化:提出一整套理论与政策;写入宪法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彼此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1、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2、原因:历史渊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国情条件:中国境内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政治基础:近代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长期斗争中,各民族形成了牢固的政治认同。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改造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三)思想: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阶段著作思想实践活动意义(地位)
萌芽(1919--1927)《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参加一大、二大、三大和国民大革命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和同盟军的问题
形成(1927--1937)《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19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参加八七会议、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长征等解决了革命道路问题,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成熟(1937--1945)《论持久战》(1938)、《新民主主义论》(1940)、《论联合政府》(1945)持久抗战理论、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等指挥抗日战争思想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写进党章
发展(1945--1966)《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论十大关系》(195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 2024年观光型酒店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3年中级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基础》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一级建造师考试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年)
- 2024年度家居油漆翻新工程承包协议
- 2024年员工保密义务协议精简
- 2024年家居装修垃圾处理协议
- 2024年土地抵押融资协议样本
- 2024年叉车操作工劳动协议
- 2024年繁华街区门面房销售协议
- 《深化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实施细则(试行)》测试题【附答案】
- 新媒体视听节目制作 第八章 剪辑的法则
- 张晓风散文自选集
- 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
- 餐饮行业初期投资预算分析
- A12.工程初验终验报审表
- 新探索研究生英语(基础级)读写教程参考答案Language-focus
- 工程管理基础知识
- 酥性饼干成型机棍印饼干成型机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 跨境电商交际英语(修订版) 课件 UNIT-1-Visiting-an-E-shop
- 相对湿度与露点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