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南京市中职学校对口单招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解析:南京市中职学校对口单招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解析:南京市中职学校对口单招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解析:南京市中职学校对口单招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解析:南京市中职学校对口单招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中等专业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期末调研检测语文试卷(对口单招班)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两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44分)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百舸(gě)干坼(chè)袅娜(nuó)敕造(chì)B.樯橹(lǔ)迂讷(nà)彳亍(chù)觇视(chān)C.饥馑(jǐn)喟然(kuì)稻菽(shū)呜咽(yàn)D.檄文(xí)孱头(càn)逶迤(yí)旌旆(jīn)【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B.“迂讷”的“讷”应读作nè。C.“呜咽”的“咽”应读作yè。D.“旌旆”的“旌”应读作jīng。故选A。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峥嵘岁月万籁俱静雕粱画栋气急败坏B.一事无成枪呼欲绝在所不计亦步亦趋C.殚精竭虑劈波斩浪祸国殃民礼尚往来D.勃然大怒青青子矜千乘之国装腔作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雕粱画栋”的“粱”应写作“梁”。B.“枪呼欲绝

”的“枪”应写作“抢”。D.“青青子矜”的“矜”应写作“衿”。故选C。

3.下列加点的字词释义有错误的一组是()A.挥斥方遒(强劲有力)浪遏飞舟(阻止)百无聊赖(依赖,指望)B.贻笑大方(遗留)不经之谈(经常)放诞无礼(言行放纵,不守规矩)C.羽扇纶巾(头巾)呕心沥血(吐)风乎舞雩(吹风)D.锲而不舍(雕刻)残羹冷炙(烤肉)周公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中重点字的意义的能力。A.正确。词义:“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正足。/“浪遏飞舟”,浪花之大,组织了飞快前行的船只。/“百无聊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B.“(经常)”错误。“经”,正常。词义:“贻笑大方”,被见识广博或精通此道的内行人所讥笑。/“不经之谈”,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放诞无礼”,不循礼法,没有礼貌。C.正确。词义:“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戴着头巾,形容谋士或儒将的风雅气度。/“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耗尽心血。/“风乎舞雩”,到舞雩台上吹风。D.正确。词义:“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残羹冷炙”,吃剩的汤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周公吐哺”,形容求贤心切。故选B。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是满月,天上_____有一层淡淡的云,_____不能朗照;____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A.虽然却所以但 B.即使却因此但C.虽然却因此但 D.即使却所以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的能力。第一空:“虽然……却”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即使”,表假设关系。根据句意可知,“满月”时的月光本来很明亮,但由于天上的云,导致不能朗照,所以“满月”和“淡淡的云”是转折关系,故第一、二空选填“虽然……却”。第三空:“因此”后面一般引导出导致结果的原因。/“所以”后引导出结果。由于前两句与“不能朗照”是因果关系,且“不能朗照”是结果,故选填“所以”。故选A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只有深入排查安全风险,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并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才能杜绝食品安全事件不再发生。B.阿根廷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程序,可以通过分析被测试者微博、论坛帖子、演讲等评估被测试者的人格和个性。C.我们不能否认浅阅读的作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至少使得有人低头看书了,现在我们应当树立多层次的阅读观,倡导自由阅读,广泛阅读。D.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不合逻辑。“才能杜绝食品安全事件不再发生”否定不当,改为“才能杜绝食品安全事件再次发生”。B.成分残缺。后一句主语应为“人工智能程序”,可在“开发出”后加上“的”。D.语序不当。关联词前后主语一致,则主语位于第一个关联词前。这里是相同主语,将“不仅”调到“让世界”之前。故选C。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B.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C.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D.罗阳轻轻叹了口气,“唉,我都不知道星期几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语意未尽,应用省略号,把句末的句号改为省略号。B.引语中套有引用,里面一层引用应用单引号,第一个逗号改为冒号。应改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C.列举的省略,应加上省略号,表示袁隆平所做的工作很多。“高的、矮的”与“早熟、迟熟”是不同的分类标准的并列,故第二个顿号改为逗号。应改为: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故选D。7.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比喻)C.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对偶)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正确。“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人的特点,写出白花的柔美。B.“比喻”错误。应为“通感”。把嗅觉“清香”与听觉“渺茫的歌声”沟通交错,挪移转换,写出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C.正确。“下笔”对“离题”,“千言”对“万里”,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运用了对偶。D.正确。“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吐出嘴里食物,极言殷勤待士。用在诗中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故选B。8.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议论)B.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描写)C.苍天垂泪,大海呜咽……(抒情)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记叙)【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达方式的能力。D.“记叙”错误。此句一个“看”字,总领全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运用的是描写的表达方式。故选D。9.下列作品、文体、作者和国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荷花淀》——小说——巴金——中国B.《荷塘月色》——散文——戴望舒——中国C.《风景谈》——散文——茅盾——中国D.《我愿意是急流》——诗歌——裴多菲——奥地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A.“巴金”错误,《荷花淀》是孙犁的作品。B.“戴望舒”错误,《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D.“奥地利”错误,裴多菲是匈牙利作家。故选C。10.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中情为重点,景为衬托,景是诗人寄兴之所在,情是诗人改造世界之志的归宿。B.《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C.《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通讯的标题巧妙新颖,耐人寻味。主标题凝练形象,画龙点睛;三个小标题或引用诗句概括事实材料,或用形象说法揭示人物精神品质,灵活多样,特色鲜明。D.《反对党八股》的结构思路大体是,先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逐条剖析党八股的罪状,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既各有重点又相互联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C.“三个小标题”错误,有四个小标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故选C。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②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③……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选自鲁迅《拿来主义》)11.对选文第①段中“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如果只是自己送出去,别人也不“抛来”,这还不算坏事情。B.自己送去之后,别人还会“抛来”,这还不算坏事情。C.如果只是自己送出去,而不导致别人“送来”,这还不算坏事情。D.自己送出去之后,别人还会“送来”,这还不算坏事情。12.第①段文字论证的观点正确的是()A.能够送去,也不算是坏事情。B.以出卖民族利益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送去主义”会断送民族前途。C.中国不想做太阳,不能只是给与,不想取得。D.“送去”永远要不得,“送去”的结果永远是祸国殃民。13.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的理解,错误的是()A.“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B.“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C.“自己来拿”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自己主动去拿,不要坐等别人送来。D.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14.第③段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B.“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逃避主义者。C.“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D.“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15.《拿来主义》重点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是作者在课文的前半部分却论述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说说这样安排结构的好处。【答案】11.C12.B13.D14.C15.“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在论证上先破后立,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两种主义否定得越彻底,越是突出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理解这句话,关键抓住前一句的“只是”,言外之意是不导致别人“送来”。由“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也可证明这句话是针对“送来”,所以排除AB。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的能力。由“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与中国自诩地大物博进行类比,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结果发了疯;中国“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如果只是送出去,不拿来,“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只会导致亡国灭种,由类比推导出以出卖民族利益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送去主义”会断送民族前途。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运用脑髓”指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强调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不盲目接受或拒绝;“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意味着在面对复杂多样的事物时,能够鉴别出其中的精华与糟粕,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放出眼光”指要自己主动地、有选择地取舍,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判断,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体现了主动性和独立性。故ABC理解正确。“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错误,跟作者强调的有选择,不盲从无关。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C.“‘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错误。“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糟粕与精华并存的东西。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闭关主义”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政策,“送去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对外政策。两者形式虽不同,实质却一样,都不利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拿来主义”是前两个主义的对立面,对这两种主义的否定,批驳,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越彻底,“拿来主义”的主张就越明确,这是议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那是5月。到了11月,一个冷酷无形,医生称之为肺炎的生客,大步在“聚居地”行走,冰冷的手指到处碰人。在东边,这个蹂躏者肆意横行,受害者成批被击倒。但在长满青苔、迷津一般的狭窄“小巷”,他踩踏的脚步却来得缓慢。他并不是一个所谓有骑士风度的老绅士。一个小不点女人,被加利福尼亚西风吹得没有了血色,并非一个拳头通红、气急败坏的老家伙的对手。可是琼希,还是遭到了他的袭击。她躺在油漆过的铁床上,几乎一动不动,透过荷兰式小窗的玻璃,瞧着邻家砖房空空的墙壁。……可是,看哪!在漫漫长夜,经受了狂风骤雨的袭击之后,砖墙上居然还残留着一片藤叶。这是常春藤上最后一片叶子。叶柄仍呈墨绿色,锯齿形的叶边却因朽败而发黄了。尽管如此,那片叶子依然无畏地挂在枝条上,离地面二十英尺左右。……(选自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16.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集中写贝尔曼的只有两处。初见贝尔曼时,作者先通过外貌描写告诉读者,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然后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他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当他得知琼希的病情和“愚蠢想法”后,“嚷嚷”了一阵子。B.课文铺叙琼希的病情,说她的安危在于精神力量,她的生命维系在最后一片叶子上。C.课文构思精巧,在材料的剪裁和故事结局的处理上独具匠心。作者赞美贝尔曼,但在他身上着墨却不多。D.欧·亨利擅长运用幽默、俏皮、夸张、讽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在生动活泼中给人以启迪。比如:“最后一片叶子掉下的时候,我也得走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医生没有告诉你吗?”17.课文以“最后一片叶子”串联起小说中的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琼希来说,“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生”的希望和信念。B.对休来说,“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种见证,见证了精神和信念战胜病魔的过程。C.对于贝尔曼而言,“最后一片叶子”是他一生的艺术结晶,是融入了他作为一位老艺术家的善良、爱心和生命的“杰作”。D.对于医生来说,“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种见证,见证了老艺术家以生命为代价绘出挽救生命的杰作的奇迹。18.关于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作者将“肺炎”称作“大步”“行走”的“生客”,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肺炎的来势汹汹、防不胜防。B.写“肺炎”“行走”“到处碰人”等动作,逼真地反映出“肺炎”缓速蔓延的情形。C.“这个蹂躏者肆意横行,受害者成批被击倒”,作者将“肺炎”比作“蹂躏者”,配以“击倒”的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肺炎”摧残生灵的情形,突出了“肺炎”危害之大。D.作者还调侃“肺炎”不是“有骑士风度的老绅士”,而是“拳头通红、气急败坏的老家伙”,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19.在画波浪线的这段文字中,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细致地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答案】16.A17.D18.B19.这片叶子代表了生命力和希望,是琼希在病中坚持生存下去的动力。通过对叶子的详细描写,作者增强了故事的情感深度和艺术效果,同时也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伏笔,即贝尔曼在风雨中画上的最后一片叶子,成为了挽救琼希生命的关键。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体现了欧·亨利赞美人性光辉的主题。【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然后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他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错误。这里贝尔曼对休“嚷嚷”是语言描写,而非动作描写。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D.“对于医生来说”错误。在故事中,医生并没有直接见证贝尔曼画最后一片叶子的行为,也没有意识到这片叶子是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创作的。医生的角色并没有在故事中被赋予见证这一行为的情节。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缓速蔓延”错误。原文通过使用“大步”“行走”“到处碰人”等动作,作者强调了肺炎传播的速度和影响的广泛性,而非缓速蔓延。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突出叶子顽强的生命力:尽管环境恶劣,但叶子依然挂在枝条上,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与琼希的求生欲望相呼应。强调叶子对琼希的意义:这片叶子是琼希生命希望的象征,她的生命维系在这最后一片叶子上。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突出了叶子在琼希心中的重要地位。引出下文贝尔曼的善举:正是因为这片叶子的存在,才引发了贝尔曼为了挽救琼希的生命而冒雨画叶子的善举。因此,对叶子的细致描写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突出主题:通过描写叶子的顽强生命力,作者旨在表达在逆境中也要坚持信念、顽强抗争的主题。同时,也赞美了贝尔曼为了挽救他人生命而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20.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寘之河之干兮 B.喜而收之C.人非生而知之者 D.愿借子杀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的。句意:堆放到河边上。B.代词,代蟋蟀。句意:高兴地收起小蟋蟀。C.代词,代道理。句意: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道理的。D.代词,代他。句意:希望借助你的力量杀了他。故选A。2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子墨子九距之 B.昂其直,居为奇货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鼓瑟希,铿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距”通“拒”,抵挡。句意:墨子多次拒绝了他的进攻。B.“直”通“值”,价值。句意: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C.无通假字。句意: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D.“希”通“稀”,稀疏。句意: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故选C。2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加之以师旅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胡不见我于王 D.不拘于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师旅加之。句意:有军队来攻打它。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草更深。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胡不于王见我。句意:为什么不向大王引见我。D.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被时俗拘束。故选D。23.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是()A.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余嘉其能行古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笼”,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笼子。句意: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B.“足”,使动用法,使……富足句意: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C.“上、下”,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向下。句意:(蚯蚓)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的泉水。D.没有词类活用现象。句意: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故选D。2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而又无所赔偿C.蚓无爪牙之利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一般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专家。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B.“赔偿”:古今同义,因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而给予补偿。句意:但又没有抵偿的钱。C.“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D.“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故选B。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但礼乐教化很难办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抱负、自信、谦虚的人。B.《劝学》一文,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又用大量的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C.《师说》一文气势通畅,立论正确严密,表达富于变化。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替运用,错落自如。D.《静女》选自《诗经·邶风》,它运用“赋”的手法,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子路的志向”错误,这是公西华的志向。子路的理想是治理的“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他能做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公西华是志向“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是个小国,能做到“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故选A。第Ⅱ卷(106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8小题,共20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__________。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6.请默写出词中所缺的句子。27.说说加点词分别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怎样的赤壁景象?28.联系词作上下阕,说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的作用。29.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羡慕周瑜年轻有为,感慨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但最终归于旷达。写出词作中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句子,并联系词作内容谈谈你对苏轼的看法。【答案】26.三国周郎赤壁。27.作者分别从形、声、色三个方面,写出了山石的陡峭、波涛的汹涌、浪花的洁白,展现了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和壮阔。28.“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是对上文描写赤壁景象的承接和概括,表达了对壮丽江山的赞美之情。“一时多少豪杰”则启下对历史人物的叙述,为下文写周瑜等历史人物做了铺垫,使得文章从描述景色自然过渡到历史人物的叙述,十分自然。29.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苏轼的看法: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家,在诗词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古代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旷达之心,还体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通透看法。他虽然经历了仕途上的挫折和坎坷,但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旷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作品常常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哲理结合,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超然的处世哲学。【解析】【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郎”“赤壁”。【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形:通过“乱石穿空”的描述,展现了山石的陡峭和高耸,给人一种险峻的感觉。这种描写方式让人想象到山崖的高大和险峻,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声:通过“惊涛拍岸”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波涛的汹涌和力度,仿佛能听到江涛拍击江岸的声音,这种声音的描述让人感受到江水的澎湃和力量。色:通过“卷起千堆雪”的比喻,将浪花的洁白与雪相比,形象地描绘了浪花四溅的情景,这种色彩的描述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美感,也让人感受到海浪的浩大和壮观。【2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本句是词的上片的尾句。“江山如画”总结了前文对赤壁雄奇景色的描绘,为下文转入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做铺垫。再通过“一时多少豪杰”,自然过渡到对周瑜等历史英雄的追忆,进一步深化主题。【2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词反映了苏轼面对人生无常、功业未成的感慨,但最终以超然的态度接受现实,表现出一种洒脱和豁达。在评价苏轼时要注意结合本词的内容。苏轼在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正处于人生失意的时期,被贬谪至黄州,远离故乡四川眉山,心情烦闷。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被眼前的壮丽风景所触动,写下了这首词。词中通过对三国时期周瑜的追忆,表达了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短暂、一切如梦的哲学思考。这种对生命的通透看法,使得苏轼在遭遇多次贬谪后,依然能够保持豁达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宠辱不惊,泰然处之‌。(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②有一次,焦裕禄从兰考县堌阳公社回县的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禄想:“嗬,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停,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出发了。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们靠着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着,走着。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三个青年恳求着说:“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③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了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看见焦裕禄就吃惊地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李广志听了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焦裕禄同志的领导工作,竟这样的深入细致!到吃饭的时候了,他要给焦裕禄派饭,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说着,就又向风雨中走去。……④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眼泪和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1965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⑤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由36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集体完成了。这是一篇人颜欢笑的文章,是一篇闪烁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兰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再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了。(选自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30.焦裕禄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1.作者在②③段描写焦裕禄冒着大雨赶赴金营大队开展调研工作这一感人事迹时,运用了哪些细节材料?这些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32.第④段运用一系列数字介绍兰考的实际情况,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3.简要分析第⑤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案】30.这句话表达了焦裕禄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独立精神。他认为,只有亲自参与和体验工作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工作的本质。依靠他人的汇报和二手信息,就像吃别人嚼过的馍一样,失去了原始的滋味和真实的感觉。这反映了焦裕禄亲力亲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1.①文中描绘了焦裕禄不顾肝痛,在泥水中跋涉,画水流向图,以及拒绝吃饭等细节情景。②这些细节表现了焦裕禄同志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以及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品质。32.用准确、具体的数字介绍客观事实,可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兰考的抗灾成绩与巨大变化,也能充分表明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自然环境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变成了现实,更加鲜明地突出了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胜内涝、风沙、盐碱等严重自然灾害,改天换地的伟大精神。33.①这段共有两处比喻,一是将改造兰考的宏伟蓝图比作“文章”,把兰考人民沿着焦裕禄谋定的目标向自然灾害进军形象化为“续写文章”形象地说明了改造兰考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是经过深入构思、精心安排的,是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二是用“暴君”比喻自然灾害,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灾害带给兰考人民的深重伤害。②第三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兰考人民向自然灾害开战取得巨大成效之后那种扬眉吐气的感受、发自心底的欣喜之情,以及作者的赞美之情。③“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洪水拟人化,生动地表现了兰考人民战胜洪涝灾害的喜悦心情。“起伏的沙丘‘贴膏药’‘扎针’”用拟人的手法,诙谐幽默,表现了兰考人民勇于向困难挑战的乐观精神。【解析】【3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回答此题时,要先解释“吃别人嚼过的馍”的含义,再结合焦裕禄的工作背景和行动,分析他为何这样认为,最后总结这一观点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吃别人嚼过的馍”比喻不满足于间接获取的信息或经验。依据原文,焦裕禄亲自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亲自去体验实际情况,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兰考的“三害”情况,为治理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展现出的是一种亲力亲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时,要先找出文中哪些语句属于细节描写,再分析这些细节体现出焦裕禄哪些精神品质,如他的工作态度、对人民的责任感等。①原文中提到焦裕禄“冒着大雨赶赴金营大队”“不顾肝痛,在泥水中跋涉”“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以及他拒绝休息和吃饭等情节,这些都属于细节材料。②展现焦裕禄深入实际、亲力亲为的务实精神,不畏艰苦、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治理兰考“三害”不辞辛劳的服务精神等,结合文章言之成理即可。【3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详细介绍兰考的变化,用数字证明焦裕禄在兰考取得了成效,如“1965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些数字直观地告诉读者经过三年艰苦努力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胜内涝、风沙、盐碱等严重自然灾害,这些赫赫战绩有力地突出主人公的奉献精神。【3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把改造兰考的宏伟蓝图比作“文章”,把自然灾害比作“暴君”,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改造兰考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三个“笑……”连用,运用排比表现兰考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后的欣喜之情。“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运用拟人,“乖乖地”写出兰考人民战胜洪涝灾害的喜悦心情;“起伏的沙丘‘贴膏药’‘扎针’”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兰考人民勇于向困难挑战的乐观精神。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3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名我固当____________________(2)驼业种树__________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2)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36.“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是什么句式?37.选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答案】34.①.称呼②.以……为职业35.(1)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2)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们培土的时候,不是多了,就是不够。36.定语后置句37.直接点明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解析】【3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名”,名词活用作动词,称呼。句意: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2)“业”,意动用法,以……为职业。句意: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3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然已”,这样之后;“勿”,不要;“虑”,惦记;“去”,离开;“顾”,回头看。(2)“拳”,拳曲,伸展不开;“土易”,土换成了新的;“若”,如果;“则”,就是。【3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凡长安为观游及卖果豪富人,皆争迎取养。句意:凡是长安城里的从事园林游览以及做水果买卖的富豪人家,都争着迎接他,雇佣他。【3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最后一段,一是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态,二是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一个“嘻”字表现了作者“意外收获”的欣喜之情。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扰民、伤民行为。“养民”应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安定。参考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的富豪人家,从事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都争着迎接他,雇佣他。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警诫。(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六、口语交际(8分)38.按要求完成写作。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意思是,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位益友,联系其具体言行,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地向同学或家人作简要介绍。注意格式,不少于150字。【答案】妈妈您好,这是我最欣赏的一位朋友,叫XXX。他非常热爱阅读,见闻非常广博,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余时间,他经常和我分享他读过的书籍和文章,让我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他的广博见闻不仅丰富了我的视野,还激发了全班同学对学习的热情,班主任表扬了他很多次,同学们也非常敬重他,他们都羡慕我有这么好的一个朋友呢!相信您也会喜欢我的这位朋友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之介绍的能力。首先,我们明确孔子所提到的“友直”“友谅”“友多闻”三个标准,即正直、诚信、见闻广博。接着,选择一位符合这些标准的人物作为自己的益友,并围绕他的具体言行展开介绍。介绍时,要先称呼听众,再向其介绍朋友的姓名,随后展开具体介绍。介绍的具体内容要重点突出这位益友的某一特点,同时保证描述生动形象,使听众能够对其形象有深刻的印象。具体展开时,可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开头:简要说明选择这位益友的原因,他符合孔子交友标准中的哪一点;主体:详细描述这位益友的具体言行,突出其某一特点,如正直的品质、诚信的行为或广博的见闻;结尾:可以总结这位益友对自己的益处或影响,或期待认可。七、语文综合实践(8分)39.你所在班级拟举办“做新时代好青年”主题交流会,请你设计该交流会方案,完成以下任务:(要求: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1)请写出本次交流会的目的。(2)请为本次交流会拟写一则宣传标语。(3)你觉得可以通过开展哪些具体活动来实现交流会目的?请至少设计四种活动方式。(4)假如你是本次交流会的主持人,请写一段开场白。60字左右。【答案】(1)本次交流会旨在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新时代好青年”的内涵,通过分享和讨论,激发大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大家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2)争做时代先锋,共绘青春华章。(3)①主题演讲比赛。邀请同学围绕“如何成为新时代好青年”的主题进行演讲,分享个人见解与实践经历。②榜样故事分享会。组织观看新时代优秀青年的事迹视频,邀请老师或同学讲述身边优秀青年的故事,启发同学们学习先进人物的精神品质。③互动问答。设置有关新时代青年责任与使命的相关问题,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增进彼此间的了解。④小组讨论与汇报。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不同的主题(如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环境保护等)进行深入探讨,并推选代表进行汇报展示。(4)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下午好!欢迎参加“做新时代好青年”交流会。请大家畅所欲言,共议青春,担当使命,携手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谢谢!【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活动目的的能力。拟写活动目的首先需要确定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本题是“做新时代好青年”。接着分析这一主题的背景和意义,思考它为什么重要,以及希望通过活动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思考活动能够给参与者带来哪些正面的影响,比如激发大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大家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等。需要注意的是活动应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能考虑到活动的文化价值,比如通过此次活动可以促进青年的成长,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等。【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为活动拟写宣传标语,需注意以下几点:明确目标受众,突出活动亮点,简洁明了,创意十足,易于传播。突出活动主题,让受众一眼就能看出活动的核心价值。确保宣传标语具有独特性,使受众容易记住并愿意传播。宣传标语要简洁易懂,语言优美,使宣传标语更具吸引力。本题中目标受众为同班同学(青年学生),活动主题为“做新时代好青年”,可拟定“争做时代先锋,共绘青春华章”之类的宣传标语,既简洁明了,易于传播,还能激发同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向上,有吸引力。【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设计活动方式的能力。设计活动形式,所有活动都应围绕“做新时代好青年”的主题展开。活动形式要多样,可以包括演讲、分享会、互动问答、小组讨论与汇报等多种形式。活动应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和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可以小组讨论环节,收集参与者的意见,以便对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设计开场白的能力。设计主持开场白时,应简洁明快,点题引入,营造氛围,激发兴趣。首先,开场白需要清晰明确地点出活动或会议的主题,如“做新时代好青年”,这样可以让听众迅速了解活动的核心内容。然后向参加活动的老师、同学或其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营造友好、亲切的氛围。最后简短地展望活动的意义、目标或期望达到的效果,激发听众的兴趣和期待。在开场白结束时,可以向听众表达感谢之情,如“谢谢”,增加互动性和礼貌性。八、语言文字运用(10分)40.仿照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在其后补写两个有关青春的分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大体一致。雨果曾经说过,“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青春是一种宣言,它放射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度过青春,我们在告别青春的时候,才会说:“谢谢你,青春!”【答案】①.青春是一团烈火②.它照亮着“风华正茂”的岁月③.青春是一首战歌④.它鼓舞着“浪遏飞舟”的壮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题目要求补写两个青春有关的分句,必须与划线句句式一致,换言之就是情境补写时要满足仿写的要求。我们先分析画线句,第一句“青春是……”,这是个明喻,注意喻体要具体;第二句:它+动词+着+引语+的+名词。第二句补写时要注意与第一句喻体的照应,如果选择“一面战鼓”,动词就要选择“敲响”“鼓舞”之类词。引语要与名词的内容合拍,如“风华正茂”的岁月,“浪遏飞舟”的壮志,等。41.通过本学期阅读《平凡的世界》,说说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请为她/他制作一张人物名片。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文化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孙少平②.男③.高中④.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是家中的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妹妹,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总共七口人依赖家庭的微薄收入生活。⑤.顽强不屈、决不妥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名著内容及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人物,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人物的家庭背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