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5(共9套)(共90题)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分析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标准答案:(1)经济生活: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比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发明了铜器,生产力提高。第二,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并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而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手工业技术有了提高,出现了冶铜业、丝织和漆木等新兴的手工业部门;陶器制造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轮制技术;玉骨器的制造是这一时期手工业的突出成就。手工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2)社会组织: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以氏族为单位,而是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单位,氏族的作用日益削弱。几个氏族公社组成一个部落,以后又发展成部落联盟。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一般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选举贤能有德者担任,这种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到阶级社会产生前夕,这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首领的继位方法实际上是在激烈的争夺中进行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总结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标准答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推行工业重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特点:1.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共产党不仅领导一切,而且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苏维埃不能真正发挥人民政权的作用,变成徒具虚名的权力机构。联盟制也是有名无实,少数民族的权益并无可靠保障,他们实际生活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里。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唯上是从。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愈来愈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制度。2.经济方面:建成了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办法实行高积累多投资,发展粗放型经济。它片面发展重工业,建立准军事型的经济,并以此提高国力,赶超资本主义国家。成就:1.提前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同时建成了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二五计划之后,苏联基本停止从外国进口机器设备,这保证了苏联经济的独立自主性。2.劳动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国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食品和工业品的配售制逐渐取消,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3.科学技术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瓦维洛夫创立了作物种类演化理论。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宇宙火箭理论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库尔恰托夫领导设计和研制出欧洲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等。问题: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粮食产量逐年降低,畜牧业的状况更差。2.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许多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另一方面,优质对路产品奇缺,供应紧张。3.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蒙古西征的具体过程及其对中亚等地区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1999年世界中古史真题;南京大学2001年综合卷真题;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世界中古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过程。蒙古军大规模的西征共有三次。第一次西征的时间是1218—1223年。1218年,蒙古军在成吉思汗的亲自率领下开始了第一次西征。先后击灭西辽、花刺子模、康里等国,基本上征服了自中亚西至黑海东岸的广大地区。第二次西征的时间是1235—1244年。此时成吉思汗已死,大汗窝阔台命拔都、贵由、蒙哥率军两征,攻占里海以北地区及俄罗斯,直入孛烈儿(波兰)、马扎儿(匈牙利)等地。第三次西征的时间是1253一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命旭烈兀率军西征,攻灭木剌夷(今伊朗境内),击败黑衣大食(阿拉伯),攻陷巴格达和大马士革城,把蒙古汗国的势力扩展到了西南亚。(二)影响。蒙古三次西征把中亚地区纳人到了蒙古帝国的版图之中,使得东方文化借助于战争的手段传播到了西方,同时也使西方的文化东传,客观上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工匠成为文化交流的主体,并产生了巨大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标准答案:天宝十四年(755),范阳、平户、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从此,唐帝国由盛转衰。(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①唐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也日渐废弛,唐政府开始募集雇佣兵。②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使得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造成了“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③天宝末年玄宗怠政,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跋扈擅权,导致政治昏暗,统治内部矛盾重重,社会危机四伏。(2)影响:①安史之乱给民众的生活及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殒命无数,战后千里萧条,荒无人烟。②安史之乱后,唐朝边防空虚,边境领土不断被少数民族政权蚕食,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吐蕃占领,南方也经常受到南诏的侵扰,使得唐朝在民族斗争中由攻转守。③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藩镇割据势力存乱后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总而言之,安史之乱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朝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国家政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朝开始走向衰落。知识点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答案应当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回答。其中,原因从土地制度、兵制以及政治状况方面分别作答;影响可以从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以及对唐帝国在边境、政局等方面的影响作答。5、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中山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A)真题)标准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问题是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重大学术问题。主要观点有:(一)反法西斯战争。多数学者认为,二战自始至终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大战初期即是反法西斯战争,不存在帝国主义战争阶段。从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战争发动者及其目的来看,二次大战是由全世界人民的敌人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国集团发动的、旨在奴役和征服整个人类的战争,这样一个世界主要矛盾就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自始至终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不存在帝国主义阶段;所谓苏联参战从本质上改变了大战的性质,其论据是不足的。(二)两阶段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前期或初期为帝国主义战争,后期为反法西斯战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战争性质转化的具体时间上也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从1940年4月9日德国进犯丹麦、挪威到6月18日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活动开始,为二战性质转化的标志。德国进攻西线后,英国开始推行坚定不移的反法西斯政策,戴高乐为恢复民族独立而战,二战性质从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反法西斯战争。另一种意见认为,二战性质转化的界标应是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参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三)“两种性质始终存在”论。认为二战初期主流是帝国主义战争,也具有反法西斯战争性质;苏联参战后反法西斯战争性质占了主流,但在一些战场上仍是帝国主义战争。(四)“两重性”论。认为二战中所有交战国进行的战争都具有两重性。法西斯国家集团战争的两重性表现在:其共性是扩大侵略,称霸和瓜分世界,因而形成法西斯同盟;其特殊性表现在德日意法西斯各有自己的战争目的,这就使得它们之间既有同盟条约又没有明确承担具体义务。反法西斯国家的两重性表现在:它们的共性是反法西斯,它们的特殊性表现在除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外还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五)“四种性质综合”论。认为二战是四种不同性质战争的综合,即:德意日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英法美对德意日之间的帝国主义战争、德意日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侵略战争、美苏英法中等国所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这四种战争的综合,决定了二战的性质只能是各国维护自身独立与安全、共同反对侵略的战争。这是反法西斯国家战争目的的唯一共同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试述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清华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共同构成了“新史学”思潮的开端。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发表《新史学》,提出旧史学有四弊、二病、三恶果,必须进行“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二)王国维以甲骨文为主要资料,以地下出土的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为主要方法,完成了其以《古史新证》为代表的建设工作。(三)胡适则力倡科学观念,以实验主义为思想武器,主张学术研究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与陈独秀、丁文江等人一起倡导科学思潮。(四)1923年顾颉刚在《努力》周刊的副刊《读书杂志》上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打破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当时的古史体系,又掀起一股疑古思潮。(五)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以傅斯年为核心,以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徐中舒等人为骨干,形成了一个研究集体。以“史学即是史料学”为中心命题,主张以史料为核心,利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建设近代科学的历史学。另外还有重视史观建设的史学家,如张荫麟、朱谦之、常乃德、雷海宗等,他们或主张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或主张生机史观,或主张生物史观,或以文化形态史观相砥砺,对历史学的意义和社会作用多有阐发,对新史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及其意义。标准答案: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在位时,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的局面而开通的。其开凿的原因有:第一,政治上,为进一步控制新统一的东南地区,加强对南方人民的镇压,需要沟南北交通。第二,军事上,在东北部涿郡(今北京)建立军事据点,把军需物资送到北方,也需要打通南北交通。第三,经济上,隋朝在长安和洛阳等地集中了大量的官吏和军队,需要充足的粮食应。如何解决南粮北运,转运江南富庶的物资以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是隋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陆路运输,费用太大,加以运输工具简单,运量有限。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将横贯诸水连成贯通南北的运河,是当时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因此,运河的开通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第四,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向南方转移,而隋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却仍旧在北方。中国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国的长江大河也大都由西向东流人大海,南北的交通,从来没有很好地整顿过,隋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必须把南方日益重要的经济地位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沟通南北的运河大工程,就是在这种新的客观形势下进行的。所以,运河的开凿,是符合时代需要的。第五,大运河的开凿还与隋炀帝怀恋江都(今江苏扬州)的繁华,向往江都的风光,想去巡游享乐有关。意义: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第一,经济方面:大运河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五百多里。它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大运河作为漕运的主要通道,其作用更加凸显。另外,隋运河成为交通干道后,沿河逐渐兴起了一批商业贸易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沿河城市带和经济带。第二,政治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南北联系、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大运河开通以后,极大地改善了南北交通条件,中央政府得以对南北实行有效的控制。第三,大运河虽在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在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大背景下,它的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广大百姓的沉重负担的基础上的。从大运河的开凿,到漕运的实现都是如此。因此,运河也形成了中国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一个聚焦点,如隋朝的开通运河劳民伤财、后世各帝王的沿河游玩、贡赋的北运等都成为后世王朝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标准答案:第一,奥斯曼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破坏,延缓了它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如土耳其占领巴尔干半岛与西亚,对亚欧商业征收苛捐杂税;无休止的战争和海盗活动也阻碍了地中海贸易的正常发展。因此,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的海上航道。第二,奥斯曼军事封建帝国直接威胁临近巴尔干半岛的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激发了这些国家的各族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促使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形成。土耳其的侵略欧洲,使东南欧和中欧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三,奥斯曼土耳其的征服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标准答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结果却是出现了一成一败。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两国的具体国情和外部条件有密切联系。(1)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的不同:第一,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为有利一些。第二,中围封建结构与日本相比更为坚固。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充分发展的国家,社会经济的内部结构比较坚同,并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同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又是一种弹性的封建社会,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相比之下,日本的封建制度发展不充分,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使它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阻力也比日本大得多。第三,日本与中国相比,更容易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在中国,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学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准则,很难分化出与统治营垒相对抗的革新势力;在日本,商品经济的冲击、民族危机的意识和欧洲近代科学文化的影响,使日本在被迫开国后就形成了一支主张倒幕维新的革新势力,维护封建旧制度的幕府陷于极端孤立的地位。(2)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外部条件的不同:第一,中、日两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不同,中国遭受到的殖民侵略的压力比日本大得多,使日本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同中国的巨大市场和丰富资源相比,日本的吸引力微不足道,因此,西方列强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中国的侵略上,日本遭受的侵略压力比较小。第二,中国早期的受侵略过程,唤醒了日本先进人士的民族意识,他们把中国当做落后挨打的借鉴,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改革救亡的迫切性。因此,日本的改革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在相当程度上直接牵制了欧美列强对日本的侵略行动,从而在客观上支援了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第四,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其他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也迫使西方殖民者汲取了某些教训,从而使他们对日本的人民起义和反幕府势力采取了较为慎重的态度。因此,英法列强在日本的倒幕运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敢于公开地进行武装干涉,从而使日本的社会变革能够较为顺利地实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运用史实分析一战的性质。标准答案:战争的性质是根据战争的目的而定的。在同盟国方面,德国的目的是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这个大帝国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中欧帝国,即把德国的国土在西部扩展到比利时和法国的部分领土,在东部扩展到波兰全境。不仅如此,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意大利则要瓜分北非沿岸的突尼斯、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占领的里雅斯特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区,在地中海建立霸权。在协约国方面,英国力图通过战争击败竞争者德国,粉碎德国建立海上霸权的企图,夺取德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分割土耳其,铲除德国在中近东的影响,从而巩固英国在埃及的地位;在战争中削弱俄国和法国。法国的计划则是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占领德国的萨尔区和莱茵区。俄国希望通过战争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根据一战主要参战国的政治目的和动机,战争的性质便昭然若揭了,即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所签订的一系列秘密协定,也证明了战争的这一性质。如:1915年3月,英、法、俄签订了瓜分土耳其领土的第一个秘密协定;4月签订的伦敦密约,以牺牲奥地利和土耳其的领土换取意大利的参战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科学真理。标准答案: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由北京猿人化石的体质特征,完全可以得到证明。(1)北京人头顶部低平,前额后倾,眉骨隆突,骨壁较厚,平均脑容量比类人猿的要大得多。这是猿人在劳动中不断用脑的结果。当时,生产工具简陋,生活环境恶劣,人类在劳动中时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劳动中大脑的运用促进了脑的发展,所以,北京人的脑容量超过了类人猿。但由于猿人刚刚进入人类阶段,所以,脑的发展程度还不如现代人。这说明,劳动决定了脑的发展。(2)北京人的四肢发展是不平衡的。上肢已经变成了灵活的双手,下肢还有些屈膝,这是由于四肢在劳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决定的。在劳动中,上肢用得较多,因而发展快,下肢在劳动中主要是用来支持身躯和行走,所以发展较慢,又由于刚刚学会行走,所以有些屈膝。(3)北京人的双手比脑更接近于现代人,这是由于手是劳动器官,直接接触劳动对象,受到锻炼较多,发展快;而脑则用来思考,是间接劳动,所以,脑的发展较手慢,仍保持着猿的较多特征,而四肢的进化则比较快。(4)北京人已经有了语言。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为了抵御野兽的侵袭和取得生活资料,北京人需要成群结队地过集体生活,一起劳动。在共同劳动中,为了步调一致,统一号令,人们常常发出声音,这就是最早的语言。正如恩格斯所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猿人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猿人的生活极为艰苦,他们在劳动中改造着自然,也在完善着自身。总之,是劳动促使古猿体质变化而成为猿人,所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真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中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标准答案: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是开发最早的地区,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但是这种情况从魏晋时期发生了改变,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经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②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的发展;④政治重心的南移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汉末三周时期,北方战乱不休,而南方相对安定,这就导致了北方经济的破坏,同时也促使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开发江南地区。尤其是西晋“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北方大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峰。先进的劳动力、工具及耕作技术被带到了南方,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②隋唐五代时期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久久不能恢复,但是南方却相对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安史之乱后的财政经济也主要依赖于南方,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样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③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时有战乱,而南方一直安定,特别是靖康之难后,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南方的农业生产已完全超过北方,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位置。至此,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已经完成。(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改变了南方经济落后的状况,使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越北方,大大改变了全国的经济格局。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答案应当从整体上介绍经济重心南移情况,主要从南移的原因、过程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几个方面来习答。3、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标准答案:公元1500年左右完成的地理大发现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及技术准备。(1)经济上的动因,即西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对黄金的渴求。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使西欧迫切希望加强东西方贸易,为工业品寻找新的市场。而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三条通道都以东部地中海为中心。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商路被阻断,因此西方商人和贵族为了发展同东方的直接贸易,迫切需要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直达东方的航线。同时随着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急剧增加,黄金作为货币的职能日益突出,成为最贵重的交换手段,占有黄金就意味着占有一切。《马可波罗行记》对中国、印度等地的夸张描述,使西欧贵族、商人、航海家认为东方遍地黄金,因此到东方实现黄金梦是促进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2)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动力。基督教以博爱人类为教旨,以全人类的宗教自命,有着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中世纪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即是以武力扩张基督教信仰的反映。1500年前后,欧洲航海家们从事海上冒险活动的动机之一,便是希望弘扬基督教于海外诸国。(3)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航海技术得以改进,西欧国家能制造适于远航的大船,罗盘和占星仪广泛使用于航海,且人们相信地圆说。海上武器和战术也有很大进步,商业上复式簿记、银行和信贷业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等,给西欧商业带来了活力,从而加强了西欧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力量。知识点解析:葡萄牙亨利王子热心于航海事业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希望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东征运动,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4、评述土地改革。标准答案: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冬至1950年6月是边准备、边土改的阶段。从1949年冬开始,华北城市近郊和河南省、陕西省部分新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0年春胜利完成。同时,中共中央做好全国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是从1950年6月到1953年春,是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全面铺开的阶段。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为指导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文献和基本法律依据。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富农经济由过去征收其多余的土地财产的政策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上分发动群众、划分农村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运动分三批逐步展开,一般以解放时间的先后,由华东、中南到西北、西南(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逐次进行。到1952年底,除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区域外,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标准答案: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正确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秦邦宪等到西安。张、杨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事变的正确方针和条件。最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联抗战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促使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宣告了国民党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中共“逼蒋抗日”方针实现。从此内战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揭开国共两党的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第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显示了中国各阶层强烈要求团结抗日的愿望。第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表明中共能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成熟。也表明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概述人民公社运动发生的原因、错误、危害及主要教训。标准答案:人民公社的存在,并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左”倾的指导思想的产物。农村人民公社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一次重大失误。(1)人民公社会的迅速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成因第一,对农业经济形势的估计错误。农业生产合作化的迅速完成,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面对农业的发展,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开始抬头,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口号和高指标。浮夸风在全国泛滥,造成中国的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农业“即将过关”的假象,一些领导人认为合作社的规模和公有程度已不能符合早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需要。这种对农业经济形势的错误估计是人民公社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理论和政策的严重失误。新中国成立以来,理论上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人民公社既适合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也适合将来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越公越好,越大越优越,人民公社是按照“一大二公”的理论模式设计的。第三,历史文化的影响。毛泽东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教条化或做了错误地理解;受西欧历史上乌托邦思想的影响,如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巴贝夫设想的“平等共和国”;受中国历史上农业社会主义的影响。如张鲁的“五斗米道”、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等。第四,社会主义阵营的赶超浪潮。的赶超浪潮。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在社会主义阵营内的一股赶超浪潮,对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也有一定的影响。(2)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方面实行“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在于,它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结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4)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试述《汉谟拉比法典》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标准答案:《汉谟拉比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生活情景,至今仍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史的基本文献。(1)古巴比伦社会存在着等级制度。从法典可以看出,居民明显分为三个等级:阿维鲁、穆什根努和奴隶。阿维鲁是全权的自由民,其上层是少数王族、高级官吏、高级祭司和大商人等统治阶级。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处于社会最低层。三个等级的人的法律地位完全不同。从经济上说,前两个等级的情况更复杂,阿维鲁中有奴隶主,也有非奴隶主,穆什根努中同样也有这两种情况,二者的区别在于穆什根努是依附于王室的人,包括部分小生产者,至于奴隶则完全是奴隶主的财产。(2)法典的阶级性。汉漠拉比法典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①它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法典规定,拐带奴隶、窝藏逃亡奴隶者要处死;奴隶否认其主人,要割去耳朵等等。②它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权。法典本身证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实质。(3)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法典中说到宫廷奴隶(王室奴隶)、穆什根努的奴隶和公民私人的奴隶。当时除王室占有大量奴隶外,私人占有的奴隶也比以前增多,且奴隶是可以买卖的私产,法典甚至规定了奴隶的价格。奴隶最初是战俘,也有从外国买来的,还有不少是债务奴隶。奴隶劳动不仅用在王室和神庙经济中,在农业、手工业、家内及公共工程中都有使用。奴隶制的发展必然引起自由民的进一步分化,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中的少数变成了奴隶主,多数生活日益恶化,只能借贷。当时高利贷十分盛行,法典还规定了利率。法典规定,贷谷利率为33.33%,贷银利率为20%。但借债要有人质,这样就出现了债务奴隶。如果人质原来就是奴隶,债主可任意转卖,如果人质是自由民,法典规定他要为债主劳动三年,第四年释放。法典不允许各种依附于王室的人以所使用的王室财产抵债,而只许以自己买得的田产抵债,以保护王室利益。(4)古巴比伦的土地制度。古巴比伦时代,王室占有大量土地,约占全国可耕土地的一半以上。国王以份地的形式将王室土地交给对王室负有不同义务者来经营。据法典有关条文可以看出有以下三种类型的人;一类是服务于王室的僧侣、商人、手工业者和公务人员。他们分得的土地可以买卖,但买者必须接替卖者为王服务。另一类是士兵。他们从王室分得的土地是不能买卖和转让的。若士兵在战争中被俘,其子代替其父服兵役,其份地可以继承下来。若士兵之子年幼,则由其妻领回份地的1/3,抚养孩子。若放弃土地,不再服兵役,就不能领取份地。再一类是纳贡人。他们从王室领得土地,必须向国王交租纳税。纳税人的土地是不能出卖和转让的。古巴比伦时期,私人占有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从法典中可以看出,一般公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转让、抵押和买卖。古巴比伦时期,村社的土地大部分已为个体家庭所有,变成了私有地。(5)巴比伦王国还存在不少落后的社会现象。法典中就保存了某些“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等原始的同态复仇性质的习惯法残余,法典甚至规定让河神审判被控犯巫术罪的人和被控犯通奸罪的妻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苏军在初期失利的原因,既有政治上对战争时机估计失误,也有经济军事上的准备不足以及敌我双方总实力对比上的差异等。其具体原因在于:(1)在战争之初德苏实力对比上,德国大大超过苏联。德国人侵苏联之前,已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总计人口达2.9亿,采煤量达4亿吨,钢产量达4500万吨。这都是短期内苏联难以比拟的。(2)德军在兵力武器装备方面占优势,事先又做了周密的部署和准备,特别是击败法国之后,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倾巢出动,加上德军官兵都有近两年的实战经验,所以战争一开始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3)苏联对当时的战略形势和战争提前发生的态势估计不足,对德国闪击战认识不足,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错误;由于国境线的推进,使旧防线废弃,而新防线构筑尚未就绪;对有关的重要情报分析错误,以致造成苏军的种种被动和失利。(4)苏联的“肃反”殃及大批军队指挥人员,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5)希特勒德国总是施展一种突然袭击的战术,这种突然袭击战术同现代化的军事技术(空军、坦克和机械化装备)相结合,使得苏联在初期严重不利,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战略效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1973年经济危机与战前经济危机相比的特征是什么?其原因主要是什么?标准答案:1973年,一场始发于英国而扩展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等的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危机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物价涨幅过高、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濒于瓦解,同时伴之于石油危机的条件下爆发的,成为战后至70年代间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战后的经济危机与战前危机相比,有以下特征:(1)危机周期过程中的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变为危机、回升和高涨三个阶段。(2)战后危机的表现形式是比较缓和的,而危机期间的物价仍然趋涨,这与战前危机物价暴跌的形式也不相同。造成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有:(1)内在因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周期性规律的必然表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其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2)主要作用力: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东石油国家运用石油做武器,造成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促进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生发展。这次经济危机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长期低速增长或称之为“滞胀”的发展时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后果。标准答案:戈尔巴乔夫改革初始,打算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以经济改革为重点。两年后改革重点转到了政治方面,正是政治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因为政治改革直接引发了三种结果:第一,引起人们思想的极大混乱。戈尔巴乔夫大力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把“民主化”、“多元化”、“公开性”作为三面旗帜。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混乱,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趁机泛滥起来,共产党内发生了分歧,随之发生了分裂。第二,培养了各种各样的反对派。思想上的多元化导致了政治上的多元化,各种反对党派纷纷成立。这些反对党派大部分开明反共反社会主义,它们联合其他势力,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游行集会,夺取了苏共在一些地方和国的领导权。第三,催化了民族分离主义。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多元化”、“公开性”的口号,揭开了苏联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旧有矛盾的盖子,民族主义情绪随之愈演愈烈,使本已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迅速尖锐、激化。民族间的矛盾纠纷、武装冲突不断。继之波罗的海三国公开要求独立,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各共和国纷纷发表主权声明,联盟陷人了瘫痪状态。面对上述混乱、紧张的局势,戈尔巴乔夫步步退让。“8.19”事件后,各共和国宣布独立,苏联于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及主要观点标准答案:王守仁(1472~1529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人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汲取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的营养,又直接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形成了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1.其思想的形成背景:(1)官方思想弊端丛生。有明一代一直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但是到了王守仁的时代,官方思想已经弊端丛生。(2)政治上极为专制。明朝皇权威严,大权掌控,理学所要求的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已经走不通,只能另外开辟新的思想。2.主要观点:(1)王守仁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是“心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2)王守仁还提出了“心外无理”的命题,在他看来,伦理纲常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先验的“良知”,所以要认识纲常之理即所谓致良知,其途径不是通过外在的实践去获得,而是到心中去体认。(3)王守仁也谈“致知格物”,即把心中固有的“良知”施诸行事,用名教伦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地为善去恶。(4)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是说,若是人们心中产生了某种不善念头,也必须立即“克倒”。(5)王守仁也和朱熹一样,将“人欲”与“天理”对立,认为先天的“良知”受到外来物欲的“昏蔽”,人们才会有不善的思想和行为;他的心学思想要求人们自觉地消除邪念,回复良知。明朝中后期,王守仁的心学风行一时,其众多弟子如王艮等,也都在思想界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门徒将王守仁的著作编辑成《王文成公全书》,流传后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边疆危机标准答案: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边疆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危机。1.疆防:1864年,新疆爆发了反清起事,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机人疆,宣布成立“哲德沙尔”(七城汗国),侵占了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阿古柏与俄国、英国相互勾结,、危害了新疆的利益。俄国还占领了伊犁等地。左宗棠分三路进疆,不久就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领土。清政府与沙俄交涉,最终于1881年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但仍然损失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设置州县。2.海防:与此同时,日本侵略台湾。因琉球船员被高山族人误杀,此事与日本毫不相干,但日本要求琉球国王接受其藩王的封号,并向清政府进行讹诈,派兵侵犯台湾。日本进犯台湾后,清政府接受列强的调停,被迫与日本签订《台事专条》,日本限期从台湾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军费50万两。1879年,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当西北与东南同时形势紧张之时,清政府内部有人主张海防,有人主张疆防。直隶总督李鸿章借口“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主张放弃新疆,大力加强海防。陕甘总督左宗棠则力主规复新疆,否则敌人会得寸进尺。清政府一面加强海防,同时也没有放松疆防。3.滇案:1875年,英国驻京使馆翻译马嘉理在云南开枪打死景颇族群众多名,随即被打死,这就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迫于英国的压力,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约》,除抚恤、赔款、逞凶、道歉外,还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开放通商口岸,免税、扩大领事裁判权等。4.英国势力进入西藏:1884年英印政府官员率领一支约300人的武装队伍闯入西藏,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清政府最终派人议和,分别于1890年与1893年签订了《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以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英国的势力进入了西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法兰西第二帝国。(南京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标准答案:1852年12月,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拿破仑之侄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经公民投票,路易.波拿巴将共和国改成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一1870年)。(一)内政。第二帝国前期史称“专制帝国”。拿破仑三世采取高压手段,如大力强化军队、警察和官僚机构,严格限制出版、集会、结社等措施来稳定国内局势。经过几年的稳定发展,拿破仑三世开始逐步实行自由化措施,如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废除禁止工人罢工、结社的法令等,政治体制向“自由帝国”演变;经济上实行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对外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是对外扩张的帝国。拿破仑三世为了建立霸权,发动克里木战争,侵略中国、墨西哥和非洲等。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继而发生国内革命,第二帝国终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标准答案:(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第一,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依靠毫无实权的皇帝,不敢和广大人民群众联合,因而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二,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掌握着人权、军权。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一群没有政治经验的知识分子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第三,对帝国主义保有幻想,更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第四,维新派在变法的理论、策略和措施上有重大失误。“托古改制”的理论难以为人接受,为政治而牵强学术,其效果适得其反。在变法的错略、措施上急躁冒进、不分轻重缓急,社会难以承受,缺乏善后措施和可操作性。(2)历史意义:第一,这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符合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第二,这是一场深刻的改革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宣传了进化论和民权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旧文化,改变了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面貌。第四,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由此带动了史学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第五,对社会风气和习俗的变化也有影响。延续千余年的缠足陋习受到社会广泛地抨击,以不缠足、兴女学为起点的妇女解放运动起步。因此,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一次救亡运动、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戊戌变法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原动力,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新生的一次大飞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两极格局终结的原因、标志及影响是什么?标准答案:(1)原因: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主要因素);日本和西欧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2)标志:东欧剧变。(3)影响:①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要独霸世界,插手世界各地事务。②世界形势出现新特点,总趋势趋于缓和,但并不太平(部分地区、民族),呈现和平和动荡并存的局面。③对社会主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遭受挫折,应该要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④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不利影响(带来要挟、施压、混乱);有利影响(以和平发展为主,利于经济振兴)。⑤世界格局: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呈现多极化的趋势。⑥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一体化加快。⑦对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知识点解析:两极格局是“二战”后世界局势的主要态势。两极格局的结束影响到世界的发展走势,世界越来越表现出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标准答案: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在会上作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根据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精神,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主要内容是:第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地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韵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共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写入了党章的总纲中,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产生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标准答案:1959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戴高乐任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核心是在维护民族独立、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使法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政策提出的背景:(1)战后法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法国在经济、政治上受到美国的限制,希望能有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2)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美苏冷战使法国感受到安全的威胁。(3)戴高乐个人同美国关系不好。美国二战期间没有支持戴高乐。其政策基本内容:(1)促进法国外交上独立自主。反对美国的霸权,维护民族的独立,谋求法国的大国地位,主要反对美国大西洋联盟的霸主地位;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张建立三位一体的核力量,1960年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2)加强法德合作,推动两欧的联合。戴高乐认为德国的分裂及美苏对峙对德的控制使德国不能成为法国的威胁,而且欧洲联盟的建立也不能缺少法德。1963年,法德签订《法德合作条约》,实现历史上的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3)调整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对苏联既保持警惕,又希望建立缓和谅解的合作关系,扩大法苏经贸合作,通过向苏联靠拢摆脱美国的控制。(4)非殖民化的问题,使法国赢得有利的国际地位。其政策的意义:戴高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维护法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提高国际地位,推动两欧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戴高乐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雄心很大,经济不足是其弱点,不可能使法国从根本上改变其国际地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评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标准答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该书是对苏联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性总结,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苏联是在原来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许多方面还在试验喝探索之中,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和实践的不成熟性,必然使斯大林的理论总结带有很大的不完善性,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如对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根源、性质、作用、范围的认识有许多不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只能局限于消费品生产,生产资料不能作为商品,认为商品流通是同向共产主义过渡不相容的,扩大商品经济会阻碍向共产主义前进。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问题上,不从实际出发,片面地认为苏联的生产关系总是落后于生产力,不顾生产力的实际状况,一味强调不断改变生产关系,不断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程度。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和变革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理论偏差,正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问题和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标准答案:第一,军事侵略。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劫财富。第二,政治控制。为了统治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第三,经济掠夺。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第四,文化渗透。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所以,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及其意义。标准答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概括提出了区分和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学说。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这一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析周公的“制礼作乐”。(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主要内容。“制礼作乐”是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周礼”,其内容主要有:各种政刑制度;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同时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舞乐。(二)评价。“周礼”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周朝礼乐制度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很多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西晋占田制的实行及其意义。(兰州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标准答案:(一)内容。西晋在借鉴西周井田制、汉代限田说以及曹魏、孙吴屯田制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改革土地、田赋管理体制,颁行了占田制。占田制包括以下内容:(1)农民的占田和课田。占田,是指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课田,指农民向政府交课税(田租)之田,亩收谷八升。占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2)户调式。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户纳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边郡民户,纳正额三分之二,更远者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交纳“赉布”,户一匹,边远地区纳一丈。(3)士族地主的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和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二)意义。西晋占田制,政府并不是将土地授给农民,只是承认其占有土地的限额,将其占有合法化。它的积极作用在于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占田数高于课田数,可以鼓励人民去占田开荒;对士族地主占田在法律上给予了一定限制。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占田制中自耕农的户调和田租负担比曹魏时分别增加了二分之一到一倍;按官品占田,巩固和扩大了地主特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分析商代的阶级关系。标准答案:商代社会由贵族、平民和奴隶构成。贵族是商代的统治阶级,包括商王、王室宗族、官僚和诸侯邦伯等。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商代的贵族又总称为“百姓”。姓的最初意义本是氏族的图腾或徽号,进入阶级社会后则嬗变为社会组织形式,即大家族或宗族。“百姓”泛指许多宗族首领。平民是商代社会的又一一主体阶级。他们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劳动,参加战争和戍卫,参与祭祀活动,为商王服务。平民是一个十分广泛的阶层,人数众多,成分复杂,他们的意志和行为对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处于商代社会最下层的是奴隶阶级。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另一来源是亡宗灭族者。奴隶无任何权利和人身自由可言。他们要为贵族从事垦田、耕作、田猎、劳役等各项无偿劳动,征战时要从军,承担军中的各种贱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论述20世纪30年代关于社会史的论战。(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背景。20世纪30年代,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后,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并于1932—1933年形成高潮。这场论战是由当时进行的中国现阶段社会性质论战引发的。郭沫若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几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中也同样存在着,并对这几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时间作了划分。根据这些见解写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1930年出版,引起社会震动,并成为当时讨论和批评的中心。(二)论战内容与各派观点。这场论战主要由“新生命派”的陶希圣等和“托派”对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批判而鼓动起来。论战双方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郭沫若首先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系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后又认为等于奴隶制以前的族长制。李季认为是指与希腊、罗马奴隶制并行而又先于封建社会的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2)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的问题。李季认为,原始社会崩溃后,中国则进入以土地国有为特征的亚细亚式的社会。郭沫若根据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等古代文献,最早肯定中国奴隶制社会存在,并认为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吕振羽指出,殷代是奴隶社会。(3)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秦汉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李季认为,中国真正的封建制度仅与周代相始终,秦以后就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代。梅思平认为,秦以后的中国社会完全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陶希圣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在战国时代就因为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崩溃了。郭沫若、吕振羽都认为从秦汉到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的阶段。(三)影响。论战主要是在1931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创办的《读书杂志》上展开的,并随着该杂志在1933年停刊而逐渐冷却,抗战爆发时终止。论战高潮过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或者用自己的研究实绩回答论战时提出的历史问题,如吕振羽出版《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或者对论战本身进行了总结,如何干之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等。中国社会史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对整个中国历史科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华北事变及其影响。(南京大学2001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过程。1935年日本在华北地区制造的旨在实行华北政权特殊化的一系列严重事端的总称。主要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等。(二)影响。(1)华北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继续上升,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并开始下降,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救国逐步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旋律。(2)华北事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决心抗战。此后,国内政治形势明显向抗日转变,有利于团结统一抗战局面的形成。(3)华北事变使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在此影响下发生的西安事变,反映出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说明抗日救国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4)华北事变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事变发生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于1936年9月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正式将“反蒋抗日”的总方针改为“逼蒋抗日”,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5)日本在中国的迅速扩张,对欧美各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形成很大威胁,更严重威胁着苏联。因此,英美等国以及苏联的对日态度日益强硬,积极调整政策,改善同国民党的关系,扶植抗日势力,应对日本威胁。这些政策的调整,对中国国内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上推进了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向着有利于抗日救亡的方向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王国维有一论断:“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你如何看待?(云南大学201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标准答案:1919年,王国维在沈曾植七十大寿时作《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把清代学术发展概括为“清学三阶段论”,即“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一)清学的三个阶段。(1)“国初之学大”。清初之学由顾炎武开创,是“以经世为体,以经、史为用”的“经世之学”,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反对空言,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亭林文集》等;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等。(2)“乾嘉之学精”。乾嘉之学由戴震、钱大昕开创,乾嘉时期是“以经、史为体,而其所得往往裨于经世”的“经史之学”。乾嘉考据学主张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人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他们治学严谨,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提倡汉学,但并不泥古、独尊汉学,而是强调通经致用,从古代寻找变革的根据。(3)“道咸以降之学新”。道咸之学由龚自珍、魏源领军,道咸时期是“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逮四裔”的“新学”。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与《瀛环志略》和姚莹与《康蝤纪行》。(二)三者之间的联系。(1)三个阶段的学术形态虽然不同,但其形成却具有相同的原因——世道之变化。清初学者“多胜国遗老,离伤乱之际,志在经世,故多为致用之学”;乾嘉时期“纪纲既张,天下大定”,对经世的关注下降,“得肆意稽古”,“经、史、小学专门之业兴”;道咸之际,“政治风俗已渐变于昔,国势亦稍稍不振”,虽“学者尚承乾嘉之风”,但为“图变革”,故学术“不循国初及乾嘉诸老为学之成法”。(2)三个阶段虽然学术形态不同,但方法则大体相同——“学问之品类不同,而其方法则一。国初诸老用此以治经世之学,乾嘉诸老用之以治经、史之学,先生复广之以治一切诸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英法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标准答案:1337—1453年间,英、法两国之间发生百年战争。(1)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①长期的领地纠纷。自1066年诺曼征服以来,历代英王都在法国拥有许多领地。到13世纪初,法王已收回大部分领地,并试图夺回全部领地。英王则极力保护在法国的领地。②争夺富庶的弗兰德尔。弗兰德尔是靠近法国的一处伯爵领地,名义上归属法王,12世纪以前因法王权力弱小而处于实际上的独立地位。这里工商业发达,但它的呢绒业却依赖于进口英国羊毛。英、法为控制弗兰德尔展开争夺。③复杂的王位继承问题。英、法两国王室之间长期通婚,由此带来复杂的王位继承问题。法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英王爱德华三世企图以查理四世外甥的身份继承王位,而法国以男系继承为由排除英王的继承权,推举查理的堂兄为王,双方就王位继承问题进行斗争。(2)英法百年战争的过程:1336年法王代表路易下令逮捕弗兰德尔的英国商人,英王针锋相对地下令禁止对法国的羊毛出口,导致战争爆发。战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337—1360年为第一阶段,法国在克勒西战役和普瓦提埃战役中大败;1369—1380年为第二阶段,法王获胜;1415—1453年为第三阶段,英军在阿让库尔战役中大败法军,后大举南下,围攻通往法国南部的要塞奥尔良。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农家少女贞德挺身而出,成功解救奥尔良并收复失地。在贞德爱国精神的鼓舞下,法兰西人民举起民族解放的大旗,最终在1453年赢得战争的胜利。除加来外,英国军队全部撤出法国。(3)百年战争对英法两国的深远影响:一方面,两国人民饱受战争屠戮,加剧了社会矛盾,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争也激化了英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久英国就陷入红白玫瑰战争的泥潭,另一方面,战争也带来积极的因素,促进了法旧民族意识的觉醒,涌现出贞德那样的民族英雄,法国民族国家初步形成;战争还沉重地打击了法国封建贵族,为法国建立君主专制政权铺平了道路。知识点解析:百年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是一次英法封建王争权夺力的封建混战;第三阶段则是英国灭亡法国的侵略战争,法国是有争议的反侵略战争。8、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思想领域发上了哪些重要变化。标准答案: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促使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从历史沉睡中醒来。内忧和外患推动着他们把眼光投向现实,发扬“经世致用”的传统,引起了思想界的某些新变化。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等。他们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第一,鞭挞封建末世的社会批判思想。在这方面以龚自珍最为突出。他揭露官僚政治的黑暗腐败,并预言社会变乱即将发生,期待祖国的生机勃兴和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第二,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思想。经世思想家们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自始至终坚持了反对侵略、抗敌爱国的立场。林则徐力主禁烟到底,积极抗战。魏源等人也主张严禁鸦片、抗敌救国。第三,在反侵略思潮的推动下,经世派们还特变注重对西方情况的介绍及对祖国边疆问题的研究,写了一批有关西方各国情势及边疆问题的著作。姚赢《康纪行》、徐继畲《瀛环志略》、梁廷枏《海国四说》、张穆《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朔方备乘》等。第四,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开明思想。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则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著名口号成为当时倡导学习西方的著名代表人物。经世派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认同,迈开了近代中国融人世界发展主流的第一步,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觉醒。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评析洋务运动。标准答案: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前提下,面对现实,委屈求全,师夷长技以图自强。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诉为代表,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为代表。(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①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军阀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这些军事企业都是官办企业,既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又存在着明显的资本主义因素。②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重点由军事转向经济。主要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这些企业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带有一定的封建性,也带有资本生义性质。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③编练新式军队。陆军方面的淮军和湘军堪称清朝军队新式化的典范。海军方面,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造扎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于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担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的是奕譞。④培养人才。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2)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求强”、“求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派的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②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③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④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3)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认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①洋务运动揭开了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在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就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因为中国没有市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外转子电机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 2024年房地产围挡施工协议详尽示例
- 2024年企业劳动协议格式样本2
- 保安监控系统维修保养协议样本文档
- 2024年专项企业融资促成协议示例
- 店面买卖协议2024年
- 2024年餐饮业食材采购协议范本
- 城市出租车2024年度承包协议样本
- 2022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设计
- 绵阳市高中2022级(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一诊)化学试卷(含标准答案)
- 北京联合大学《影视作品欣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题
- 8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 疲劳试验机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中国石化校园招聘3500人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GB 30254-2024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期中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 (一)
- 组织管理体系-
-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