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6(共90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6(共90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6(共90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6(共90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6(共9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6(共9套)(共90题)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有人说,193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特殊起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与评论?(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打乱了中国正常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现代化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但在战争状态下,现代化的走向便不可能按照通常的经济发展规律运行。由于中国大部分在战前较为发达的地区处于日军的占领之下,因此被纳入日本占领当局“以战养战”的战时轨道;在那些尚未沦陷的地区,不管是有限的现代工业经济还是传统的农业经济都被迫以应对战争的特殊需要为第一要务,整个经济建设完全纳入服务于抗日的特殊要求,根本谈不上以改善人民生计为目标的现代化建设。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被完全打乱了。(二)抗日战争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型”性质。正是由于日本的侵略极大地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进程,又使得新的“自发内生型”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悄然开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家庭、私有制、国家是怎样产生的?标准答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成为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男子的劳动由狩猎和捕鱼转向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据了原来女子从事的经济领域,成为氏族主要经济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父权制逐渐取代了母权制,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氏族公社开始解体,以男子为中心分裂为若干个大家族,继而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标志着父权制的确立。父权制确立以后,子女随父居住,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也按父系继承,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产品除用于消费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产生。由于人们占有私有财产的多寡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性逐渐消失,阶级对立关系逐渐形成,在各个发生了阶级分化的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国家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尧舜时期,我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阶级社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瓦解。(黑龙江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形成。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会议则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国家有美、英、法、日、意、比、荷、葡、中九国。会议历时近3个月,于1922年2月6日闭幕。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门户开放”原则的《九国公约》与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列强通过华盛顿会议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二)瓦解。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标志着英国从远东撤退的序幕。日本的扩张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和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但其独霸东亚的既定国策不会改变,在以后的年代中它不断寻找机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美国作为该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的保证者,力求保持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因此美日矛盾终归不可调和。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扩大意味着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评述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内容及意义。标准答案:原因: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使得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保障中央政府获取足够的税收以应付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缴纳,是为“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①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②“量出以制人”,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唐王朝以大历十四年(779)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某年所收最多钱谷总数,作为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两税征收在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③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不过,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仅是很少的一部分。④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纳税的田亩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垦田数为准。⑤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其数额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⑥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故名两税法。意义:两税法的实施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首先,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政府对租调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两税法则主要依据土地多少而征税。两税中的地税按田亩交纳,户税虽说依据资产多寡分等交纳,但田亩是资产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户税实际上也主要是依据土地交纳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均田制被破坏之后,土地占有情况愈来愈不均,于是舍人税地就成为税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舍人税地也意味着唐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其次,租庸调制之下,不管是田连阡陌的权要富室之家,还是仅占有少量土地的均田农户,他们向政府的交税都按丁交纳,每丁的负担完全一样,这是极不合理的。两税法推行后,资产少者纳税少,资产多者纳税多。没有土地而租种他人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再次,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流亡客户因为不在当地受田,所以既不编人户籍,也不纳税。两税法规定无论主户、客户,均按田亩资产多寡交税,而且贵族官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纳,从而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即使政府不增加税率,也会大大增加收入。但是,两税法也存在着许多弊端:①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兼并由于不再受任何限制而发展得越发严重;②由于政府长期不调查资产,不检查户口等,造成负担不均;③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致使税额不断增加,日后来除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④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绢帛缴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标准答案:(1)鸦片战争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学技术的落后,在于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反动。①客观上,敌人强大。战前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世界头号强国,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准备充足。②主观上,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是战败的根本原因。长期坚持“闭关政策”,对英国侵略意图全然不知,无应战准备;战争爆发后最高决策者战和不定、指挥失当;爱国官兵的抵抗孤立分散,得不到有力支持;清政府长期与人民对立,更不敢组织群众进行抵抗。(2)鸦片战争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论述三十年战争的影响。标准答案:(1)三十年战争对德同的影响:①经济上:破坏了德国的经济,使农奴制复活,出现了农奴制再版。②政治上:使德国的分裂局面彻底固定,严重妨碍了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把德国政治的分裂局面固定下来,法国和瑞典获得了德国大片土地,有权参加德国会议;神圣罗马帝国不过是皇帝和帝国议会联系的国家联盟。③宗教上:维持“教随国定”的原则,新教势力得到进一步巩同。(2)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①严重削弱了西欧天主教和封建势力。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沉重打击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其政治权威从此丧失殆尽。②奠定了近代欧洲的围际局面。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地位得到国际的承认。两班牙完全丧失了在欧洲的霸权地位,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新霸主,瑞典称霸于北欧,大体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③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成为法国大革命前一切国际条约和协定的最初文件。从此,欧洲局部地区的问题往往成为全欧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欧洲走向整体化的序幕拉开。④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⑤有利于形成区域内的贸易联系、艺术与宗教的共同因素等,表明文化上的共同性。知识点解析:三十年战争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意欲加强权力、新旧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张的一场战争。战后签订的条约,对近代欧洲格局的形成和欧洲走向整体化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7、评述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焦点、意义及其局限性。标准答案: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论战的焦点主要包括: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开议院;要不要废科举、兴学校、倡西学。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论战,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论战的意义及其局限性:这是新生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挑战。通过论战,西学广泛地传播开来,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众多的知识分子敢于放眼看世界,追求新思想的历史潮流,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大解放,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不断高涨。但是,维新派在论战中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弱点,即他们不敢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评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并比较异同。标准答案: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诸国实行的是城邦民主制。城邦民主制是经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才发展起来的。梭伦改革调整了贵族与平民的利益,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权利,氏族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被打破,使雅典贵族寡头政治转向奴隶主民主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梭伦因此而成为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奠基人。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得以最终确立。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空前繁荣,是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大致有如下特征:第一,平民政体。雅典民主制是小国寡民的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雅典是民主共和国。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不再受财富与门第的限制和贵族的垄断。第二,法律至上。雅典城邦实行法治,禁止人治,每个人都要服从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雅典,官吏任职时必须进行效忠法律的仪式,保证依法从政。第三,公民意识。关心城邦,参与政治,轮番为政是公民心目中的神圣大事;城邦之上,政治为本是公民的共识。古罗马共和时代的政治制度具有明显的贵族性质。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国。共和初期,罗马实行的是氏族贵族专政。共和初期的罗马共和国是氏族贵族专政的共和国。罗马平民不堪忍受贵族的政治经济压迫,同氏族贵族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改变了氏族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氏族贵族专政演变为贵族与平民分享国家大权,罗马共和国统治的社会基础扩大了。但是罗马依然是贵族性质的共和国。支持罗马国家的主要是“新贵”。公元前3世纪的贵族是“新贵”,即少数富裕平民和旧贵族融合而成的贵族。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国家最高权力一直被元老院所控制,实际上被贵族所控制。元老院人数一般为300人,最初由贵族家族把持,到公元前3世纪,元老院的大多数成员由“新贵”充任。第二,罗马虽然有公民大会,但公民大会并非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有百人队大会,有特里布斯(地区部落)会议等几种形式。其中百人队会议实行以百人队为单位投票,即每个百人队有一票表决权,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由于由贵族组成的第一等级在百人队数量上占优势,因此百人队会议实际上被贵族所控制,其贵族性质显而易见。第三,罗马共和国的最高官吏执政官也具有贵族性质。两位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选举产生,任期一年,退职后进入元老院。公元前2世纪,建立在“新贵”基础上的罗马共和国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到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寿终正寝。罗马帝国前期实行的元首政治,实际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284年,元首政治结束,帝国进入君主专制时期。总的来看,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政治制度是城邦民主制,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贵族共和制。罗马帝国则是君主制,前期是名为元首政治实为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后期则是公开的君主专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标准答案:(1)日耳曼人的征服摧毁了腐朽的罗马奴隶制,为西欧封建因素的成长扫除了障碍。(2)日耳曼人的征服改变了西欧的土地占有形式。罗马的奴隶主大土地所有制瓦解后,日耳曼人重新分配的土地慢慢转化为个体小农土地。后在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的基础上,西欧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3)日耳曼人的征服还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日耳曼人氏族内部发生分化,封建主、农奴和依附农逐渐形成。(4)日耳曼人的征服使西欧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西欧内陆地区,由城市转至乡村。(5)日耳曼人的征服客观上整合了罗马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等三种异元文化,促成了中古西欧文化——拉丁基督教文化的形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标准答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结果却是出现了一成一败。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两国的具体国情和外部条件有密切联系。(1)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的不同:第一,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为有利一些。第二,中围封建结构与日本相比更为坚固。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充分发展的国家,社会经济的内部结构比较坚同,并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同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又是一种弹性的封建社会,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相比之下,日本的封建制度发展不充分,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使它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阻力也比日本大得多。第三,日本与中国相比,更容易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在中国,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学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准则,很难分化出与统治营垒相对抗的革新势力;在日本,商品经济的冲击、民族危机的意识和欧洲近代科学文化的影响,使日本在被迫开国后就形成了一支主张倒幕维新的革新势力,维护封建旧制度的幕府陷于极端孤立的地位。(2)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外部条件的不同:第一,中、日两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不同,中国遭受到的殖民侵略的压力比日本大得多,使日本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同中国的巨大市场和丰富资源相比,日本的吸引力微不足道,因此,西方列强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中国的侵略上,日本遭受的侵略压力比较小。第二,中国早期的受侵略过程,唤醒了日本先进人士的民族意识,他们把中国当做落后挨打的借鉴,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改革救亡的迫切性。因此,日本的改革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在相当程度上直接牵制了欧美列强对日本的侵略行动,从而在客观上支援了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第四,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其他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也迫使西方殖民者汲取了某些教训,从而使他们对日本的人民起义和反幕府势力采取了较为慎重的态度。因此,英法列强在日本的倒幕运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敢于公开地进行武装干涉,从而使日本的社会变革能够较为顺利地实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谈谈宗法制的内容和作用。标准答案:宗法就是宗族之法。处理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便是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起源于氏族社会,是由父家长制演变来的。宗法制形成于商末,西周时得到充分发展,达到完备程度。宗法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周天子为天子大宗,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别子(王的其他儿子)为小宗,受封为诸候。诸侯在其封国内则为大宗,其权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别子为小宗,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其采邑为大宗,权位由嫡长子继承;别子为小宗,封为士。士亦由嫡长子继承,别子不再分封,为平民。宗法制通行于百姓贵族,而以姬姓宗族为首。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通过婚姻结成甥舅关系,也包含在宗法制范围内,成为宗法制的组成部分。简言之,从天子到士都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别子分封,这是宗法制的特征。宗法制规定,嫡长子为宗子,具有绝对的继承权,别子只能接受宗子的分封。按照这个原则分配权力和财产,避免了贵族子孙间的矛盾冲突。所以,宗法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理论基础,其本质不在于区分血统关系,而在于确定权力和财产的分配原则,稳定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它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了奴隶制的等制度。它以“尊祖”、“敬宗”为信条,严格规定了自下而上应该承担的义务,建立起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统治网,从而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大宗和政治共主的地位,宗法制将宗族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以族权强化政权,从而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述清末新政。(南京大学2001年综合卷真题;厦门大学2002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北京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一)主要内容。(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3)军事改革。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1904年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评威尔逊和平十四点计划。(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内容。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集中体现了美国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设想。主要内容是:(1)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布尔什维主义影响。(3)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础。(二)意义。(1)十四点原则涉及有关列强瓜分世界的原则、战争与和平、建立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被认为是美国企图冲出美洲、对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发出的公开挑战和冲击,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2)它是第一次提出关于全球性的和平计划,提出在民族自决权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欧洲民族国家的主张,在当时受到极大的关注,成为巴黎和平谈判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评价岳飞。标准答案: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佃农出身,二十岁起应募参军,投身于抗金的战场,曾参加保卫开封外围的战争,以后在宗泽、张所、王彦部下与金军作战,屡立战功。建炎元年(1127)岳飞曾以下级军官身份越职上书斥责黄潜善、汪伯彦的畏敌逃跑,要求高宗赵构北伐并因此获罪被革职。建炎三年(1129),当金军大举南下后,岳飞以小股兵力屡败金兵。绍兴四年(1134)五月,他又收复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襄阳、信阳、唐、邓、郢、随等六州郡。这时,年仅三十二岁的岳飞因军功被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晋封为武昌开国侯,由一个普通将领升为一军的统帅,屯兵于鄂州(武昌)。岳飞主张大举北伐,向高宗呼吁,北渡黄河,“直捣中原,收复故疆”。绍兴六年(n36)八月,岳飞奉命北伐,收复长水(河南洛宁县西),攻下蔡州,并深得黄河一带人民的支援,收复中原进展顺利。岳飞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九月,奉诏班师回军鄂州。转战各地的岳飞军队,由于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被人们誉之为“岳家军”,深受人民的称颂和爱戴。金天眷三年(1140)五月,金军大举南下。在中原战场上,岳飞取得了更大的胜利。岳飞从驻地德安府(湖北安陆)出发,率军北伐,进入河南。其部将也迅速收复河南洛阳、颖昌、陈州等地。黄河以北的忠义民兵也纷纷配合,四处出击金兵。七月,岳家军在郾城与金兀术大战,大破金兵精锐“拐子马”和“铁浮图”,取得郾城大捷。由于高宗、秦桧之流主张停战求和,更怕岳飞势大难制,命令全线撤兵。由于张浚、杨沂中等从宿州、亳州和泗州撤军,岳飞军队陷于孤军深入的境地。再加上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岳飞只得撤军退守鄂州,北伐中收复的郑州、颖昌、蔡州、淮宁等大片土地又重新落入到了金军手中。后来,岳飞被削夺军权,于绍兴十一年(1142)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岳飞自20岁从军,到39岁被害,在抗金战场上英勇战斗了一生。他自奉节俭,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极强,使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岳飞的抗金活动抵御了女真族的侵扰,捍卫了河南地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与人民的愿望、民族的利益相一致。岳飞没有牺牲在金兵的金戈铁马下,而是死在他效忠的南宋王朝统治者的屠刀下,这是历史的悲剧。岳飞不仅是南宋杰出的抗金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英雄。此外,岳飞参与了镇压钟相、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活动,并镇压了南宋王朝内的游寇集团。这是他身为地主阶级官僚一员的阶级利益所决定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评述抗战的三个阶段。标准答案: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9月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战初期,国民党积极抗日,先后进行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粉碎日本“速战速决”战略。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正面战场的战局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首战告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以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日本改变了侵华方针: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分子公开叛变投敌。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制造了皖南事变,对抗战事业造成重大损害。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先后提出和实行了对敌斗争、精兵简政、发展生产、整顿三风等一系列政策,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了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转入战略反攻。日本为了挽救其军事上的劣势,于1944年发动豫湘桂战役,结果国民党军大溃败。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一党专政,在经济上官僚资本垄断操纵,致使大后方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与此相反,1944年起,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发起局部反攻。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为抗战胜利作了准备。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对日寇进行进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结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要回答国民经济恢复的表现、原因和意义。标准答案:(1)建国之后,经过建立国营经济、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私营工商业的合理调整等措施,国民经济出现了好转,到1952年,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主要表现在:第一,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已近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第二,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物价稳定,从根本上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第三,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商业方面,基本上形成了国营商业为主导的以合作社商业为助手的新贸易网。第四,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第五,人民物质生活有显著提高。物价稳定,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证。城市就业人数增加,职工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较大增加。(2)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极其困难复杂的条件下取得恢复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党和政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了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把开展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在政治运动中激发出来的革命热情,引导到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去。尽管这三年政治运动很多,但都没有妨碍生产的进行,反而促进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第二,从建国初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党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的方针政策。在经济上,正确处理各种经济成分的关系,使其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政治上,坚持团结大多数的方针,协调了统一战线内部各阶级、各党派的关系,从而组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胜利完成。第三,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了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严格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领导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四,经济理论上的充分准备是恢复经济的重要前提。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已趋成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党和国家制定了恢复发展经济的一系列具体政策,使恢复经济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有能力领导人民迅速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使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3)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胜利完成,是中国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妄图通过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新中国归于失败的阴谋,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为我国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发展,为在平等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发展贸易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使我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残余被摧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为我国进入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稳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农业革命的中心以及农业革命的影响。标准答案: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中心有三个地区: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西亚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主要农作物是大麦、小麦等;东亚地区的农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等地,主要农作物是稻、粟、高粱、大豆等;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地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第一,它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第二,它使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游荡不定的迁徙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第三,它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增长。第四,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诞生。世界早期文明就是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统治。标准答案:3世纪末,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机器,巩固帝国的专制统治,戴克里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内容:废除元首制,正式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四帝共治制”;将全国划分为100个行省;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实行新税制;整顿币制;颁行“限价法令”。为在宗教上寻求精神支柱,他遵奉朱庇特,自称朱庇特之子,神化个人。对不屑崇拜朱庇特、不承认皇帝神性的基督徒进行迫害。继戴克里先之后,君士坦丁继续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废除四帝共治制,委任自己的子侄治理帝国部分地区,从而把罗马君主专制制度推到一个新阶段;以宫廷禁卫队代替近卫军,把军事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扩充官僚机构,皇帝直接任命军政高阶官员,帝国行政制度彻底官僚化;公元330年,把帝国首都迁到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顽固维护奴隶制。与戴克里先不同,君士坦丁在利用宗教加强专制统治方面倾向于支持基督教,发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25年,召集宗教大会,制定了《尼西亚信条》,统一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使基督教完全蜕化为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尼西亚大会”。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专制统治及其改革措施,使帝国得到暂时稳定,但无法挽救罗马奴隶制社会的没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卢梭的主要思想。标准答案:第一,哲学思想。卢梭是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者,他认为感觉是沟通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枢纽;引起认识的东西是独立于个人身外并对感官发生作用的物质;人先有感觉,后有思考,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卢梭的理论解决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缺陷。第二,自由主义思想。卢梭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之一,个人不受他人的压迫和支配,同时也认为自由是有限制的,法律既是实现自由的保证也是对自由的一种必要的限制。第三,天赋人权思想。卢梭强调人的自由权、平等权和反抗的权利,他认为私有财产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为了保护自己的平等权利,人们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包括暴力。第四,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他认为国家是人民通过订立契约建立的,因此人民才是国家权力的最终体现者,国家的行为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人民主权必须通过立法权属于人民来保证,因此,立法权是国家一切权力的中心。他还认为,人民的主权是不可转让和分割的,因此,他反对代议制度,并反对将国家主权分割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他认为人民拥有对国家行为的评判权和反对权,当国家权力被滥用并危害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时,人民就有权起来反对它,甚至通过革命推翻它。第五,法制思想。卢梭认为法是人民的公意的表现,是用于保护人民的意愿和社会成员的利益的,要建立一种法治社会,而做好立法工作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必要条件。立法应遵循以下原则:谋求人民的最大幸福原则;人民掌握立法权原则;专门人员制定法律原则;顾及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原则;立法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此外,他还把法律划分为四种类型:宪法、民法、刑法和习惯法。第六,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实行“自然教育”,以批判经院式教育。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如何看待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标准答案: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必然,原因有以下几点:(1)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必然导致革命的爆发。俄国自1861年改革以来,走上了现代化道路,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已过渡到垄断阶段,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成为俄国完成现代化的阻碍,因此,革命不可避免。(2)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20世纪初的俄国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广大人民群众与沙皇制度之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农民与地主之间、沙俄统治者与少数民族之间、沙皇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以及沙皇同其他帝国主义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些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斗争的焦点。正是由于俄国这种矛盾的集中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使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3)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促使俄国革命爆发的导火索。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激化了各种矛盾,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人民只好从革命中来寻求出路。(4)俄国的历史已经证明,除布尔什维克党外的其他政党都不可能解决俄国的问题。20世纪初,无论是沙皇政府自上而下的斯托雷平改革,二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专政性质的临时政府,还是先后在十月党、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领导下的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改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俄国的问题,迫使人民寻求其他出路。(5)布尔什维克党宣传的社会主义适应了俄国人民的要求,成为俄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在俄国各派政党都无力解决俄国矛盾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先后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满足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土地的要求,提高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从而使人们接受了苏维埃这种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形式。(6)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强,还有广大农民成为了革命的同盟军,壮大了革命力量。总之,十月革命是俄国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是俄国人民在俄国发展进程中做出的历史性选择,反映了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过程标准答案: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所有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联合起来,组成反法西斯联盟,但是它的建立有一段曲折、复杂的过程。欧战爆发前,中国孤军奋战抗击日本,英法美却推行绥靖政策。而苏联为了避免引火烧身,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英法苏未能及时建立欧洲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扩大,美国为了自身安全修改《中立法》,规定允许出售军火,但要现款自运,这为海运力量远超德国的英法开了绿灯。希特勒在西线得手后,美国鉴于唇亡齿寒,又进一步支持英国,通过《租借法案》,对其进行援助,美国实际上已经同英国站在一起。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当局意识到苏联如被灭亡,它们也自身难保,两国立即宣布支持苏联,对其进行军事、经济援助。1941年7月12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上的一艘军舰上会谈,发表《大西洋宪章》,表达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苏联也发表声明表示支持。随后,美、苏、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第一个议定书,规定美英以武器装备供应苏联,表明三国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逐渐联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相互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合约。《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战争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中世纪战争史上有过两次君士坦丁堡陷落,分别简述其发生的时间、征战的双方、导致的历史变动。(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世界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中世纪战争史上有过两次君士坦丁堡陷落,分别发生在1204年和1453年。(一)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第四次东征时(1202一1204年),十字军在威尼斯商人的唆使下不去进攻伊斯兰教徒,而是改变进军路线去攻打拜占廷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征服拜占廷的大部领土,建立了“拉丁帝国”(1204—1261年)。这充分暴露了为讨伐异教徒而组织的东征具有侵略和掠夺的性质。(二)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1451年,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后,采取的第一个重大行动就是夺取君士坦丁堡。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东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从此成为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表明伊斯兰教强大的进攻面前基督教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而且意味着欧洲经济发展遭遇重大挫折,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被封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概述文艺复兴的背景和代表人物。(吉林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真题)标准答案:(一)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生在意大利。14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物质前提。此外,意大利还有适宜于新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在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如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世俗文化比较容易发展起来。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些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发生的有利条件。(二)代表人物。意大利前期文艺复兴是文学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巨匠,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是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特别是被称为“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马基雅维利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15世纪中叶起,文艺复兴运动传播到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和尼德兰等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伊拉斯莫、拉伯雷、塞万提斯、乔叟和莎士比亚。西欧诸国文艺复兴中出现的重要政治思想家有博丹和托马斯.莫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两德统一的过程。(南京大学1999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1989年中期,在苏联推行“新思维”政策和东欧各国形势相继剧变的影响下,民德政局也开始急剧动荡和变化。大批公民通过第三国逃往联邦德国,国内反政府示威游行迭起。11月9日,政府被迫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二)民德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诱发了两德立即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两德之间的分歧主要集中于统一是两个主权德意志国家的对等联合,还是民德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并入联邦德国。四大国之间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统一后德国的联盟归属和外国驻军问题上。民德新政府同意尽快按联邦德国《基本法》实现两德统一,并于5月8日在波恩正式签署了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条约规定,从7月1日起,联邦马克取代民德马克成为民德的法定货币。8月30日,两德政府又签订了一项双边“统一条约”,确定民主德国采用联邦德国宪法,于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统一的德国首都定在柏林。(三)为解决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从5月到9月,历经四轮“2+4”会谈终于达成协议,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说明:苏联同意统一的德国可自主决定联盟的归属,并将在1994年底以前分批撤回驻民德的全部苏军共36万人;与会国一致确认,目前的奥得一尼斯河边界为德国永久边界;从德国实现统一之日起,四大国取消作为占领国对整个德国和柏林的权利和职责,恢复德国在外交和内政方面的完全主权。(四)1990年10月3日,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即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评述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内容及意义。标准答案:原因: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使得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保障中央政府获取足够的税收以应付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缴纳,是为“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①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②“量出以制人”,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唐王朝以大历十四年(779)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某年所收最多钱谷总数,作为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两税征收在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③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不过,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仅是很少的一部分。④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纳税的田亩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垦田数为准。⑤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其数额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⑥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故名两税法。意义:两税法的实施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首先,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政府对租调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两税法则主要依据土地多少而征税。两税中的地税按田亩交纳,户税虽说依据资产多寡分等交纳,但田亩是资产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户税实际上也主要是依据土地交纳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均田制被破坏之后,土地占有情况愈来愈不均,于是舍人税地就成为税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舍人税地也意味着唐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其次,租庸调制之下,不管是田连阡陌的权要富室之家,还是仅占有少量土地的均田农户,他们向政府的交税都按丁交纳,每丁的负担完全一样,这是极不合理的。两税法推行后,资产少者纳税少,资产多者纳税多。没有土地而租种他人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再次,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流亡客户因为不在当地受田,所以既不编人户籍,也不纳税。两税法规定无论主户、客户,均按田亩资产多寡交税,而且贵族官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纳,从而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即使政府不增加税率,也会大大增加收入。但是,两税法也存在着许多弊端:①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兼并由于不再受任何限制而发展得越发严重;②由于政府长期不调查资产,不检查户口等,造成负担不均;③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致使税额不断增加,日后来除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④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绢帛缴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评述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及其原因。标准答案:(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形成传播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五四以前,曾有过一些社团;五四以后,社团大批涌现,如李大钊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周恩来等组织了“觉悟社”等。讨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这些社团的重要议题。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大量涌现。除“五四”前创办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外,“五四”后,各种进步刊物大量涌现,主要有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李大钊主编的《少年中国》,以及上海的《星期评论》等等。三是大量发表了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大批进步刊物的创办,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它们大量刊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特别是《新青年》第6卷第5号推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出了一系列介绍、讨论和批评马克思学说的文章。四是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开始出版。五四运动时期,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1920年,陈望道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同年,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叙》、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出版。在这一时期,列宁的一些著作也开始被翻译出版。(2)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第一,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国、救民,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但都未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悲惨境地。为此,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这符合中国革命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迅速、广泛传播的一个根本条件。第二,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一战期间及其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工人的斗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地需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第三,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有力地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潮流。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第四,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当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重新探索中国出路的时候,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国情与中国有许多近似之处,又是中国的近邻。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倾向于社会主义,推动他们去认真地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入侵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标准答案: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人侵,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世纪初~18世纪末为早期侵略阶段。侵略方式主要是在非洲沿海建立殖民据点,掠夺是以赤裸裸的暴力掠夺和罪恶的奴隶贸易和不平等交换为特征。第二阶段:19世纪初~1876年为自由占领时期。西方殖民者为扩大非洲殖民地,一方面以殖民战争、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建立对北非的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扩展沿海殖民据点为沿海殖民地,同时深入内陆探险,为大规模侵人内陆做准备。第三阶段:1876年以后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非洲阶段,亦称“非洲角逐”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和战略基地,展开了激烈角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二战后,世界经济多样性中呈现的“两种体系、三种国家”分别是指什么?标准答案:二战后世界经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多样性,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两种体系、三种国家”。“两种体系”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三种国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可分为:苏联型,东欧型,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型。发展中国家及殖民地经济可分为:拉美型,中东型,东南亚、南亚型,非洲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可分为:德意日战败国,英法等战胜国,经济有所发展的中立国和战胜国,呈现“战争景气”的美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影响。标准答案: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美、苏、英三大国尤其是美苏开始考虑如何安排战后的世界。从那时起到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为止,美、苏、英三大国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形成了大批或书面或口头的协议、公告和宣言,其中有关三大国对战后世界的一系列安排构成了雅尔塔体系(或体制),其中以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通过的决议、密约最为重要。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是有关如何最后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其次,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被它们所占领的国家的归属和边界问题;再次,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组织,从而作为和平时期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常设机构;最后,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由此可见,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以及维持战后大国之间的合作。美、英、苏三大国创立雅尔塔体系的初衷是企图依靠大国一致原则,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借助于联合国组织,缓和彼此间的分歧和矛盾,使世界由战争转入和平。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及战后新一轮大国争夺的开始,雅尔塔体系不仅没能消除三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而为战后国际关系播下了许多矛盾和冲突的种子,对战后世界秩序发生了巨大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美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什么?标准答案:(1)美国有条件和必须充当未来国际新秩序的“领袖”与“灯塔”。(2)建立美国式的单极世界,或者叫美国式的“一球一制”世界。(3)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建立以美国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安全结构。(4)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奉行参与和扩张战略,千方百计扩大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维护美国海外利益。(5)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美国利益服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标准答案:马其顿腓力王猝然去世后,其子在动荡形势下继父为王,史称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大此时才20岁,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与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平定各地骚乱后,他开始了东征。(一)过程第一个目标是波斯。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3万,骑兵5000,东侵波斯,一路顺利。公元前333年,在苏伊士城与大流士三世亲率的大军相遇,双方展开会战,波斯军队全线溃败,大流士的母亲、妻女都成了亚历山大的俘虏。然后进攻埃及。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进入埃及,当地祭司倾心欢迎,称他为“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亚历山大建立亚历山大里亚,这是他在东方建立的第一座城市。接着,重新与波斯交战。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大败波斯军队。大流士在逃亡中被手下杀死,标志着波斯帝国的灭亡,亚历山大以波斯帝国的当然继承人自居。最后,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7年进入印度西北部,进展顺利;但当他打算继续东征时,遭到部下强烈反抗,亚历山大只好率军西返。十年东侵至此结束。(二)影响亚历山大的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他们饱受战争之苦。反抗他的地方,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遭洗劫一空。波斯金库被抢走大量金银,辉煌壮丽的波斯王宫被付之一炬。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尼德兰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及影响标准答案:尼德兰革命是尼德兰地区反对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一)背景1.16世纪的尼德兰资本主义因素发展迅速,市民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2.农村的农民及失地农民饱受剥削,经常发起反抗,是尼德兰革命的重要动力。3.由于尼德兰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尼德兰本身并不是西班牙的属地,故西班牙采取以高压政策为主的专制统治。(二)过程尼德兰革命以“破坏圣像运动”为开端。1566年,在佛兰德斯的一些工业城市爆发了大规模起义,以天主教会为主要打击目标。群众冲进教堂和修道院,捣毁圣像和遗骨,没收教会财产。由于贵族和资产阶级退出运动,以及西班牙的残酷镇压,起义失败。起义失败之后,以奥兰治亲王为首的贵族逃亡国外,国内人民也组成了游击队。1576年,南北双方在根特城召开全尼德兰的三级会议,缔结《根特协定》,宣布恢复尼德兰的统一和各城市原有的特权。后来南方几省成立阿拉斯同盟,撕毁根特协定,奉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为合法统治者。南北分裂,南方革命失败。北方诸省组成“乌特勒支同盟”,奠定了北方共和国的基础。1581年,奥兰治亲王在海牙召开联合省代表大会,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正式脱离西班牙而独立,成立联省共和国。1509年,西班牙和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荷兰独立。(三)影响尼德兰革命是以反对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为表现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权掌握在富商和贵族手中,总督形同国君,由奥兰治的威廉家族世袭,限制了尼德兰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比较国民党改组前后的变化。(清华大学20l5年历史学基础真题)标准答案:国民党在1924年改组前,其名称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到最后的中国国民党,国民党改组是国民党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其对此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影响深远。总体而言,改组前后的国民党出现了如下变化:(一)在指导理论上,改组前的国民党以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旧三民主义为理论指导;改组以后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十月革命后,孙中山看到了俄国反抗帝国主义干涉的巨大力量,以及其对广大工农民众的解放,开始积极联络俄国党,在鲍罗廷的帮助下,改组后的国民党正式确立了新三民主义,作为此后行动的理论指导。(二)在社会构成上,改组前国民党在吸纳成员之时偏重于新旧上层精英,而广大中小知识青年无缘也无资格参与。简言之,1924年改组前的国民党是一个封闭性的精英组织;但1924年改组后,国民党开始面向大众,并注意从中小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吸纳成员,使其在社会构成上凸显多元特征。(三)在党员规模上,改组前的国民党组织松散,吸纳党员偏重社会上层精英群体,且对党员没有太多约束,登记手续简单,在改组前虽号称二十万党员,但大多数为挂名党员;改组后,通过吸收中小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党员数量猛增,1926年即达到五十四万余人,1927年更是号称达到百万之众。(四)在组织结构上,改组前的国民党较为松散,缺乏凝聚力,只有上层组织,没有基层细胞,党员之间因缺乏基层组织彼此联络,与一盘散沙无异;改组后的国民党效法苏俄党,制定了党章,严密组织结构,建立了从区分部到中央党部的完整组织体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四川大学2014年世界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意大利前期(14世纪至15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是文学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巨匠,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1)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它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对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待异教。(2)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歌集》用意大利文写成,其中多数是爱情诗,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彼特拉克摆脱了教会的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彼特拉克的抒情诗,创立了十四行诗这一欧洲诗歌中的重要诗体,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被后人尊称为“诗圣”。(3)薄伽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4)佛罗伦萨的美术家乔托是近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开拓者、“近代美术的奠基人”。乔托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壁画,其中以1305—1308年在帕多瓦的阿累那教堂绘制的壁画最为有名,被称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5)马萨乔(1401一1428年),是最先探索人体结构和透视法的画家,并发现了远近透视的一些规律,代表作有《失乐园》和《纳税钱》。(二)意大利后期(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后期)文艺复兴是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特别是被称为“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马基雅维利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1)达.芬奇的绘画把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1495—1498年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创作的一幅壁画,取材于圣经故事中关于犹太出卖耶稣的传说。《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1506年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妻子创作的肖像画,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2)米开朗基罗是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具有雄浑、豪放、宏伟和充满激情的特点。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和《摩西像》。《大卫像》刻画了大卫在即将与巨人决一死战时的英雄气概。《摩西像》是1513—1516年为罗马教皇朱理亚二世陵墓雕刻的大理石雕像,表现出疾恶如仇、无比英勇和刚强坚定的神态,被认为是近代雕刻的最高成就。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杰作有罗马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和墙壁上的祭坛画《末日审判》。(3)拉斐尔是杰出的画家和建筑师,有“画圣”之称,代表作有《西斯廷圣母像》和《雅典学院》。拉斐尔以擅长画圣母像著称,《西斯廷圣母像》中的圣母没有任何宗教神秘色彩,完全是一幅慈爱、温和的世俗母亲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雅典学院》塑造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古代著名哲学家聚集一堂进行讨论的场面。画的构图成功地运用了空间构成和透视的方法,画面协调集中,色彩丰富,为拉斐尔壁画中最优秀的作品。(4)提香是另一与米开朗基罗并世的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圣母升天》是他最有名的宗教画,全画分上、中、下三部分,描绘在众多教徒目睹下上帝和天使迎接圣母升天的奇迹。(5)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君主统治的各种方式和君主夺权治国的策略思想与政治权术。马基雅维利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以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使政治摆脱宗教和道德的束缚,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6)康帕内拉(1568—1639年)是杰出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太阳城》通过叙述热那亚航海家与朝圣香客招待所管理员的对话,揭露和抨击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制度,并提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美国西进运动的进程及对美国近代化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西进运动的进程。在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中,东部居民和新移民源源不断地向西移居,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最初,移民主要到“旧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定居。从19世纪20年代起,出现了越过密西西比河向“新西部”移民的高潮。40年代兴起的“俄勒冈热”和“加利福尼亚热”(淘金热)导致了对这些地区的兼并。到19世纪60年代,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发展成美国的“小麦王国”,也被称作“面包篮”。与此同时,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逐渐形成“棉花王国”。自19世纪中叶起,各种工业陆续扩散到西部地区,导致工业中心逐渐西移。(二)影响。(1)在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进行大规模的驱杀,将多数印第安人部落迁出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在迁徙过程中,大批印第安人死于疾病、饥饿和劳累。(2)西进运动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民主化的进程。美国政府早就规定对新兼并的土地实行国有化并向移民出售(1785年法令)和平等建州(1787年《西北条约》)。《西北条约》规定,凡有6万自由居民并建立民选议会的领地均可平等地加入合众国。(3)西进运动造就了大量的独立农民,经济平等促进了政治自由平等;新开拓的西部最初几乎没有有组织的政治生活,反而有利于社会流动和政治开放。在民主选举基础上建立的新州,不仅促进了联邦共和国在广袤大陆上的扩展,而且推动了东部各州普遍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也正是围绕西部新建州社会制度的斗争,最终导致了消灭奴隶制的内战。(4)西进运动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那种“拓荒精神”(勇敢冒险、乐观进取、顽强自立、务实、自由平等),成为美利坚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东北师范大学2000年世界近代史真题;南京大学2001年加试世界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1868年4月,睦仁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誓文表现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该年9月,定年号为明治,开始实施改革:(一)改革旧制度。(1)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2)改革身份制度与取消武士特权。明治政府废除了公卿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为士族。1872年,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并宣布“四民平等”,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3)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1872年明令解除幕府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并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明治政府在1873年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按照政府确定的地价每年征收3%的地税和15%的附加税。(二)学习西方的三大政策。(1)殖产兴业。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厂,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2)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治政府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3)富国强兵。在军队建设方面主要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南京大学1996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2001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运动经过。1919年4月13日,印度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会议通过甘地制定的不合作运动纲领。主要内容:抵制立法机关、法庭、学校;鼓励家庭手工纺织,抵制英货;抵制国家职务,拒绝或放弃政府赠给的头衔和名誉。主要原则是非暴力。同年2月,国大党作出开展不合作运动的决议。1922年2月,乔里乔拉村事件后,国大党作出《巴多利决议》,停止第一次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甘地发动食盐长征,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