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50道小题,每小题1.4分,共70分)1.有学者指出:中国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看法,不外三种。与下表信息对应精确的一组是怜悯行将消逝之封建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厌弃一切制度怜悯宗法反对宗法放弃宗法④个人观点①贵族观点②平民观点③君主观点A.①道家②墨家③法家④儒家 B.①儒家②法家③墨家④道家C.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 D.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2.老子认为: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材料反映了A.以天道推及人道,提倡主动有为的主见B.谦退无私、消极避世的生活看法C.辩证法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D.天行有常,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更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奢侈,穿简洁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儒,丁—法4.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所以要通过学习法治和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一般人变为圣人。据此可知,荀子()A.超越了儒学范畴 B.主见无为而治C.是儒学集大成者D.具有理性精神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总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怜悯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依次它们分别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6.汉武帝以后,有汉一代“诸子传闻,皆充秘府”,在尊奉儒学的同时,“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刘向、刘歆父子集校群书,刘歆撰为《七略》,其中的《诸子略》评论各家短长。这说明汉代A.儒学统治地位极不稳定B.儒学独尊并非儒学独存C.治国思想并非纯用儒学D.诸子学说重视儒家思想7.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成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汲取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原则8.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诞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者的意图是A.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B.宣扬迷信思想强化伦理纲常C.利用天人感应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D.干预史家对历史的客观记录9.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独创本心”思想,以“本心”相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见A.体现出确定的同等与叛逆萌芽B.有效提升了一般大众的个人修养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10.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记载:“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主见教化目标是成圣成贤 B.提倡教化目标是博闻强记C.阐明教化目标是求取功名 D.强调教化目标是完善人的品德11.尽管程朱理学在其初始阶段连遭厄运,屡被排斥,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理学的价值愈来愈被封建专制主义者所相识和接受,渐渐受到尊崇,直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理学几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缘由是A.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须要B.首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C.“君权神授”思想符合民众须要D.顺应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内在须要12.《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争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接受)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这种看法,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士大夫承认西学的先进地B.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C.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已起先D.西学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13.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见“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白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减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14.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意在强调()A.郡县制的改革燃眉之急B.郡县制长期存在的缘由无法说明C.郡县制存在有其必定性D.郡县制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15.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6.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中。“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明”即是太阳(离),“夷”损伤之意。“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作者为自己的作品取这样的名字的意图①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期盼②反映出封建社会走向衰弱,有识之士身处患难,壮志难序③对明亡包含哀思,企图从历史中找寻阅历教训,光复故国④鉴于明亡的教训,为清朝统治者供应治国的珍贵阅历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7.四位学生在做探讨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独创对西方历史影响为主题,各拟了一个题目,你觉得哪些最相宜?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变更了西欧的文化进程②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的助推器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器④印刷术——希腊民主政治的源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8.在2024年央视春晚节目中,《梨园芳华》糅合了京剧、川剧等各派戏曲艺术,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韵。下列关于“戏曲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元杂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戏曲形式B.京剧融合了徽、汉等众多剧种增长C.首部影片《定军山》呈现了昆曲魅力D.“双百”方针使戏曲艺术一枝独秀19.有学者认为,“宋代画家把全部高雅的意境都寄寓于画中。人品高雅,气韵也就高雅了。气韵高雅了,画就生动了。这就是神韵到了极点,而能得到其精髓了。”“精髓”的要义在于A.生动体现事物特质B.忠实再现事物全貌C.志向化的道德人格D.绘画技法高雅传神20.2024年4月1日,日本公布了新天皇年号“令和”,该年号出自日本诗集《万叶集》:“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佩后之香”,日文写法为“初春の令月,気淑く风和ぐ,梅は镜前の粉を披き、兰は珮後の香を薫らす。”日文的写法除有完整的汉字外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怀素21.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在这种状况下,许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更,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据此可知A.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依靠于印刷术B.传统经典文化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C.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22.1904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时,受到的-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告知他:《三国演义》可勿再读,因为此书开篇即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说明当时A.传统大一统观念貝经瓦解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C.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23.有学者认为,《诗经》是描写中国古代男女之间相互仰慕、思念的诗作,但从汉到唐政府往往将之政教化,如《关雎》被释为颂“后妃之德”的诗歌。宋代朱熹始视之为男女相悦之辞,但又局限于理学思想,称之为“淫诗”。直到清代,王夫之才正面确定了其爱情诗的价值。这说明A.《诗经》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须要B.《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学形式C.《诗经》是一部反纲常名教的经典作品D.对《诗经》的解读受制于时代24.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使李清照又一次被人们所关注。下列对李清照及其相关成就表述正确的是A.善以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善用白描的笔法B.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了更广袤的社会人生C.对山河破裂有切身感受,作品蕴涵对国家兴亡的感慨D.其作品中剧烈的慷慨悲壮的心情,是豪放派集大成者25.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相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注意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注意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26.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A.意在以复古为手段谋求政治变革B.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C.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D.借“西学中源”说宣扬民主共和27.1840年后,中国信西教之徒在农村往往是舆论所鄙视的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学问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这说明A.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B.市民思想开放对西方宗教宽容C.传统观念受冲击程度存在差异D.宗教信仰与民众经济状况相关28.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A.确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B.主见“师夷长技以制夷”C.起先探究西体中用的途径D.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更29.成立于1897年的时务学堂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育“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据此可知,时务学堂A.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B.主要培育新型好用人才C.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30.梁启超在第一册《时务报》发表文章,开篇写道:“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他这么写的目的是A.以公理论证维新变法的正值性B.呼吁民众应努力争取自身权利C.强调人类必需顺应并敬重自然D.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31.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常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32.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方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B.“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C.“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D.“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33.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绽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得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缘由是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4.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复原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进行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D.追求民主是时代发展潮流35.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提出:“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无趣的,野蛮的、固执的思想,尤不行不先废汉文。“钱玄同提出这一观点的实质是A.宣扬西方文化B.废除中国汉字C.普及平民教化D.反对封建思想36.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胆怯 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A.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B.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C.彻底否定传统道德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37.陈独秀主见国民应当“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惟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这体现了陈独秀A.提倡天赋人权的思想B.认为人权取决于智能C.崇尚无政府主义状态D.主见人性自由与解放38.孙中山曾评论指出:自北京高校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虽以顽皮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充满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下列对材料评论正确的是①分析中肯,指出新文化运动促使五四运动发展到全国②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宏大作用③孙中山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④此后的马克思主义渐渐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39.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起先宣扬马克思主义。这一变更反映了当时A.思想启蒙运动已失去社会价值B.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阶级共识C.思想运动的发展体现时代要求D.民主科学的理念已经深化人心40.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走向文明的最大阻力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D.剧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41.20世纪初的中国学问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相识社会发展的规律,相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殊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A.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C.中国的学问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42.1919年,李大钊在与胡适先生的辩论时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拿它来做工具,用以解决中国社会的民族独立和救亡问题。由此可知,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A.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倾向B.有利于解决中国问题C.尚未与工人运动相结合D.只适合解决详细问题43.1920年5月以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劳动者》、《劳动音》、《劳动界》等刊物,《劳动音》的创刊宗旨中指出“要解除那帮不劳动而食的人,阐明真理,增进一般劳动同胞的学问,探讨些方法以指导一般劳动同胞的进行,以解决这不公允的事情,改良社会的组织”这些刊物的创办说明A.五四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社会主流思想出现变革C.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D.中共成立的条件已成熟44.1920年,一些人撰文指责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化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加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45.“作为详细的政治历史事务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务起先,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化人心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46.参与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见五四运动最干脆的影响是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促进了中国教化的改进47.“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志向总是不能实现”,原有的幻梦破灭了,现实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进步,“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迭次兴起。材料所述的历史时期是A.甲午斗争后的维新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论战时期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探究时期48.学者贺麟认为,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之功而使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显露出来,推动了五四运动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确定西方思想的优越性 B.带有急功近利的主观性C.有助于重估儒学的价值 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9.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亲密的关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由此可知胡适的主见旨在A.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B.废除格律诗推广新体诗C.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D.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50.《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探讨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A.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C.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D.由温柔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二、主观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51题11分,第52题0分,共19分)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线,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材料一:“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礼之用,和为贵。”——《论语》(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主见(1分)?他将这些思想主见作为其私学的教化内容,目的何在?(3分)材料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变覆舟。——《荀子·王制》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穿处。——《二程遗书》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传习录上》(2)依据材料二,分别列举以上资料揭示的中国古代的思想(4分),并指出它们之间在学术发展上的关系。(3分)5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材料二泰西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请回答:(1)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见(1分)?其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这一派别有什么实践活动?(2分)(2)材料二在实践中有什么重大举措(2分)?结果怎样?(2分)(3)材料三中所说的“两位先生”是什么?(2分)这一运动起先的标记是什么?(2分)(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验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6分)答案1.C依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推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①贵族观点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复原,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②平民观点反对宗法血缘关系,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③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放弃宗法,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见建立中心集权制国家;④厌弃一切制度,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安静的价值取向,故对应正确的是C。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2.C【详解】依据题干可知,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体现了冲突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法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主见与人无争,并非主动作为的思想,解除。B项,材料认为人应当在确定限度内行事可保全自身,并非宣扬消极避世思想,解除。D项,材料未反映自然的本身规律性,故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解除。3.B【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甲强调顺其自然,是道家的观点;乙讲究身份地位和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丙主见节俭反对铺张,属于墨家观点。丁主见实行统一制度,是法家思想,因此B项的排序正确。ACD三项错误。4.D【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荀子认为人皆具有自然欲求,应当通过教化的方式管理民众,反映了荀子理性相识人性问题,D项正确。A项,荀子主见通过教化的方式治理社会,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解除。B项,无为而治为道家思想,解除。C项,题干不能反映荀子成为儒家集大成者,解除。5.D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的理解实力。依据所学学问道家主见无为而知,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志向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法家主见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墨家主见兼爱非攻,这与题干中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符合。儒家主见仁者爱也等等这与题干中的拥有无限怜悯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所以选D。6.B【详解】材枓中心是汉代在独尊儒学的同时让“百端之学”在社会上自由发展,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即独尊儒学并非儒学独存,故B项正确;汉武帝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统治地位极不稳定说法错误,A项错误;治国思想并非纯用儒学本身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C;“刘向、刘歆父子集校群书,刘歆撰为《七略》,其中的《诸子略》评论各家短长”意指尊奉儒学的同时诸子学说也得到发展,而不是说诸子学说重视儒家思想,D项错误。7.D【详解】据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成功”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西汉董仲舒汲取了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原则,故D正确;“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汲取”说法过于确定,故A解除;儒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故B解除;董仲舒新儒学并未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故C解除。8.C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相关学问。依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学问可知,A不是主要意图,B中的伦理纲常与神化诞生无关。D错误理解材料。因为材料反映的是君权神授的内容,这与C相符,故正确答案为C。9.A据材料“以‘本心’相识‘圣贤之心’,反对用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可以得出其反对心灵的管辖,体现了同等与叛逆思想的萌芽,A正确;BCD说法均不正确。10.D【详解】据材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朱熹强调教化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据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可知,朱熹强调教化的目的是完善道德,而不是求取功名,C错误。11.A【详解】材料要求分析理学历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缘由,结合所学学问,我们不难得知是其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须要,故选A项;B项错在了“首倡”的表述上;“君权神授”思想是从汉代董仲舒时期就提出了,故解除C项;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是在宋代的时期,故解除D项。12.B试题分析:本题事实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实力。由材料“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争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可知,士大夫在承认西学的先进的同时,也反映了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解除A,答案选B;材料并没有体现C、D,解除。13.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确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旧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相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须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旧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也要相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14.C【详解】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不得不改革的信息,解除A;材料认为郡县制有利于“古今上下皆安之”,可见郡县制长期存在的缘由是有利于巩固统治,解除B;材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是强调郡县制对稳定统治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存在有其必定性,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与君主专制的关系,解除D。15.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中的两则名句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强调的是国家至上,和选项C的意思是吻合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涉及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解除;选项B是强调格物才能致知,不涉及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解除;选项D是强调“义”的重要,和材料中的两则名句名句的精神内涵无关,和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C。16.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解除法,结合材料中文字“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和所学学问可知黄宗羲在政治上坚决主见反对清政府外族统治,希求“反清复明”,所以④项说法明显错误与史实不符,①②③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解除④项答案选C,ABD三项组合错误。17.A【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造纸术的独创,促进了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出现,①正确;指南针使西欧国家迎来了大航海时代,②正确;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制度,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城邦制度是希腊民主政治的源泉,④错误,BCD选项解除。18.B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戏曲形式,A错误;京剧是融合了徽、汉等众多剧种所长形成的剧种,B正确;首部影片《定军山》是京剧,C错误;“双百”方针促进各种戏曲艺术旺盛发展,D错误。19.C【详解】材料中所说绘画的精髓是”神韵”,而要取得神韵最基本的要求在于,画家把高雅的人品,寄寓在画中,通过作画与做人联系,求取作品的意境,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A项中事物的特质与做人无关,B项不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D项中是技法高雅不能满意“神韵”说法,所以只有C项正确。20.D【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日文主要是由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创建的片假名和学问僧空海接受汉字草书创建的平假名构成,题干要求的是唐朝,怀素是唐代的草书大家,故D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人,故A项错误。颜真卿以楷书和行书见长,故B项错误。柳公权是楷书,故C项错误。21.C【详解】依据材料“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了大众的消费需求”可知大众文化需求量越来越大,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除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外,还得益于印刷术的普遍运用,故C项正确。印刷术只是有利于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不是其依靠,故A项错误。传统经典文化与通俗文化比重发生变更,并没有被取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传统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22.D【详解】钱伯圭认为《三国演义》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形成中国历史上一治一乱的观念的重要缘由,不利于中国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体现出希望国家振兴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D正确;材料只是反映钱伯圭的个人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统大一统观念已经瓦解,解除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见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B;材料只是反映钱伯圭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无法体现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解除C。23.D【详解】材料反映了该学者认为《诗经》原本是描写美妙爱情、婚姻的诗作,但在封建社会里受政治、思想的影响,其爱情诗的价值始终不能得以正确解读,这体现了文学的发展受时代的制约,故D正确;由材料”将之政教化”可解除A;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学形式经验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诗经》只是其中之一,故B错误;《诗经》诞生时中国社会中尚无纲常名教,故C错误。24.C【详解】李清照亲身尽力了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兴起,故其对河破裂有切身感受,作品蕴涵对国家兴亡的感慨,C项符合题意。A项描述的是柳永,解除;B项描述的苏轼,解除;D项描述的是辛弃疾,解除。25.A【详解】本题考查山水画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该画家以“人欣欣”、“人坦坦”、“人肃肃”、“人寂寂”来表达“春夏秋冬”的景致,体现出中国山水画注意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注意传达不同意境,符合山水画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是花鸟画的特征,不是山水画的特征;C选项错误,山水画家往往并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而是一种写意;D选项错误,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不是山水画的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6.A【详解】据材料“康有为声称……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称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先师,实行变法,削减变革的阻力,A正确;康梁对西方的学习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了,B选项解除;C违反史实;康、梁宣扬的是君主立宪,而不是民主共和,D错误。27.C【详解】近代以来,沿海城市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要早,思想开放,而农村特殊是偏远农村依旧处于保守和封闭状态,所以对中国信西教之徒的看法存在差异,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和农村对中国信西教之徒看法的差异,不能得出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解除A;依据“学问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说明城市学问分子对城市教徒的看法,无法体现市民的看法,解除B;农村信西教的是下层人物,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可见经济状况不是宗教信仰的主要缘由,解除D。28.D试题分析:因为英国保留了世袭君主,所以依据题干中“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可知其描述的是美国共和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反抗西方侵略,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探究西体中用的途径,故C项错误;题干中“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说明魏源对美国共和制持确定的看法,说明其传统的夷夏观念发生了变更。故D正确。29.C【详解】从“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和“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可以看出,时务学堂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试图通过维新变法实现救亡图存。故答案为C项。从材料中的“提倡新学,鼓吹维新”来看,时务学堂宣扬维新思想,并不是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解除A项;主要培育新型好用人才材料不能反映,解除B;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不符合材料中时务学堂办学的主旨,解除D项。30.A【详解】由“梁启超”《时务报》,“昼夜变”,“寒暑变”,“大地肇起”,“变者,古今之公理”结合所学可知他的目的是A项。B、C项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的状况下,迫切要求救亡图存的主旨不符。D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题意不符。31.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派和革命派创办的报刊。材料所述前者是革命派的观点,后者是维新派的观点,分别出自《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和维新派的《时务报》,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解除。32.D【详解】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温药治疗”是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自我疗伤”是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A项错误;“开颅洗脑”指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猛药重治”指辛亥革命,要暴力推翻清王朝,故C项错误。33.B材料中的政治改革运动从时间上可以推断是五四运动,从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可以得出当时人们的思想已得到确定的解放,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只能是新文化运动。故B项正确。34.A【详解】依据材料,陈独秀指出,“1917年”国内多数人赞成复原“帝政”等“一切布旧除新之事”,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说明当时特别须要解放国民的思想,A选项正确;社会上大部分人情愿“布旧除新”,说明传统的思想文化在阻碍社会进步,B选项不符合题意;众多国民希望“布旧除新”、复原“帝制”,说明封建思想特别深厚,专制主义并没有被社会淘汰,C选项错误;大多数人赞成“布旧除新之事”,说明追求民主的时代潮流还须要引导,D选项错误。35.D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在对待中西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确定的确定和确定的否定,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体现了新文化的运动的激进性,同时是由中国国情确定的,体现出了反对封建思想,故选D;其他选项并非实质,解除。36.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礼教的危害。祥林嫂的凄惨遭受是封建礼教摧残妇女的典型。B指的是文体形式;鲁迅批判的是封建礼教,故不选C;D说法为鲁迅对祥林嫂的看法,故不选。所以本题答案选A。37.D天赋人权是天赋的、不行转让、不行剥夺的,是理论上存在的权利,材料没有体现天赋人权,解除A;“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作者主见摆脱束缚,获得自主自由,不盲从,故D符合题意,B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C,排斥。38.B【详解】孙中山认为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作用,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忽视了真正的缘由是无产阶级加入,推动斗争深化发展,故孙中山的评价不中肯,①错误,②正确;从“各种新出版物……纷纷应时而出”得出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③正确;④与材料无关,错误。故②③正确,故选B,解除ACD。39.C材料中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从“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到“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变更体现出新文化运动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已失去”;B项错误,错在“各阶级共识”;D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扬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40.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由材料中的“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可以解除AB,看出D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反映出C的内容,故选D。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41.B【详解】依据材料“而是为了正确相识社会发展的规律,相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特殊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可知,当时的学问分子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相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说明中国的学问分子主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故B选项正确;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中国的学问分子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相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的本质,阶级斗争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不是材料主要表明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可知,中国的学问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的理论,因此D选项说法有误,故D选项错误。42.B【详解】争辩中李大钊要“拿它(马克思主义)来做工具,解决中国社会的民族独立和救亡”,说明在李大钊看来,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B项正确。要改造中国社会的观点不存在和实践脱节问题,A项错误,五四运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C项不符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