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
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
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
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
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
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
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
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
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
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
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
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
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
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
“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
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
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
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
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
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
(EdwardBullough)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
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
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
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
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
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
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
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
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
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
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
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
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
去看。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
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
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
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
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时绝写
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
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
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巧碾的一项是()
A.“心理距离”要靠自己的心理调整来实现,这种距离不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与现实的“距离”不同,
它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
B.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总要与实际人生拉开距离,于是竹篱瓜架旁黄粱浊酒的滋味常为读书人所羡
慕。
C.不以实用的态度而是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
看,才能看出事物本身的美。
D.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不即不离”的境界能够解决这种“矛盾”,相较于
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E理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能让体验者获得美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作者运用诗化、陌生化、变形、程式化等原则
来拉近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B.艺术作品是否有感染力,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的个人经历的吻合度有关,而吻合度越高未
必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C.蔡琰写的《悲愤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在写切身情感时,他是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
客观化。
D.一般人即使有丰富的现实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也不能够创作出艺术作品,因为他们不能在一定距离以
外将其客观化。
3.下列选项中,符合文中审美体验“不即不离”境界的一项是()
A.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词,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
B.《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主张“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C.自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展出以来,无数人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
D.一位英国老太太看到《哈姆莱特》中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大叫:“那剑有毒!”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述材料的理解。
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
爱。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四年后,寄托其
“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
【答案】1.D2.A
3.B4.①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引出“心理距离”这一概念;
②接着,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
③然后,分析审美距离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
④最后指出审美距离的获得,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
5.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
离。
②《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
的感动与其鸣。
③沈从文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
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错误,材料一“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
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可见二者都重
要,原文没有比较轻重主次。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拉近审美心理距离”错误,偷换概念。由材料一最后一句“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
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
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可知,是“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不即不离”理论是说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既能
“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A.“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距离太近。
B.“在痛定之后”,这是“出乎其外”的艺术创作,符合“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这一观点。
C.“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距离太近。
D.“看到……时”,距离太近。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能力。
材料一共五段文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由材料一第一段“‘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
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可知,作者首先介绍时空距离,二者进行比较,进而引出“心理
距离”;
②由材料一第二段“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
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在'心理
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可知,文章在此列举古代诗人在心理距离作用
下进入艺术境界,获得美的意味;
③由材料一第三段“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以
及第四段“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由此可知,文章在此分析审美距离
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
④由材料一第五段“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
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由此可知,文章在此指出审美距离的获得,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思想
文化修养相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既不因湘西凤凰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湘西
凤凰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
②结合材料一“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
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有关”和题干材料“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1930
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社会黑暗,现代'文明’的精
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让他不寒而栗”可知,《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
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其鸣。
③结合材料二“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和
题干信息”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4年,寄托其
‘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一一《边城》由此诞生”可知,作者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
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
求。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的舞蹈
路翎
在两条澄碧的、细瘦的、美丽的小河像亲爱的姊妹一般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的村镇。在很长的一
段时期里面,可爱的、和善的居民们,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厉害地激动着,这
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茶馆里,靠着正面的墙壁,十几年来,用一张方桌和一张
小的条桌搭成了一个高台,每到黄昏不论是严寒的冬日或是酷热的夏天,都坐满了年轻的年老的男子
们,——而天黑下来的时候,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爬上了高台。这是很少有过例外
的。张小赖十几年来好像从不会生病,张小赖在茶馆里生动地叫喊着古代的英雄们的事迹,从年轻直到
年老,从他的女儿的出生一直到他的妻子、女儿都埋进了黄土……
他热衷于他的这样的生活,恰如这地面上的任何人热衷于他们的生活一样。可是,突然地有一天,
在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人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唱了起来了。是从城里来的,
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的《毛毛雨》和《何日君再来》。他的听众们,突然跑过去了一大半。并且从那边
传出热闹的哄笑声来,这,使他发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
“这种,伤风败俗的东西啊!”他叫,猛力地拍了一下他的惊堂木,而后就拖着腿,点着头,哼
着,不再讲下去了。于是剩下的听众也跑了过去了。
他在寂静中溜下讲台来,回到他的孤居去了。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但他的那个少年时代的梦
想,他的那些古代的英雄们,都在他的梦里升了起来,照耀着他了。他梦见吕布一戟刺来,挑下了他的
帽子,然后又向他温柔地笑了一笑。他醒来就流出了感激的眼泪。他一下午都发烧,非常地不适,但黄
昏的时候他还带着神秘的、惨白的、严肃的神色重又走上了他十几年来所盘踞的高台。
蜡烛点燃了。
“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
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同时斜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作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
一下,望着街上的摊子上的、阴雨里的凄迷的灯光。他看见有人冒着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
“我是替天行道!”张小赖想,猛力地、愤怒地拍了一下他手上的坚强的、光亮的木头;这个突然
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他的那一
件破旧的衣服,就从他的身上,在寂静中滑脱了。这就露出了十几年来这种生涯的记录,那一副可怖
的、奇特的骨架。这一副骨架,和它上面的那个魔鬼的头颅,在寂静中轻轻地颤动着。最初这或许是有
趣的,博得全场的哄笑;但到了仅剩下一副骨架在这样的装疯作怪里颤动着的时候,就只能引起一种恐
怖的印象了。张小赖,在高台上,在幽暗的光线下,高举着两手,站起来了。
“却说曹操一看,啊呀呀呀呀!”他叫,全身发抖,然后突然寂静。他这样地高举着两手站着有半
分钟。
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作女人的尖厉
的、淫荡的歌声。...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烈地击在桌子上;然而,
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了,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
笑着。突然地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同时他觉得手脚发冷。
“喂,张小赖,曹操哪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
张小赖突然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大火和参天
的古树。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一种极端的愤怒,和跟着来的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
笑,使张小赖发狂了。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就唱起来,并且打起拳来。随后他跳了下来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一
一他在台上挥舞起竹棍来了。
他觉得窒闷,可怕的窒闷,于是拼命地叫喊了一声。这叫喊引来了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
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然而这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并且拼死命地舞着竹棍。
忽然地觉得他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
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茶馆里腾起了一个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
的声音。然后是突然的寂静。
“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安静的声音,在寂静中说。
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
(选自《路翎小说选》,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古朴宁静、祥和美好的风景画,渲染出整个村镇都有崇尚英雄的氛围,为下文写
茶馆里发生的故事做铺垫。
B.张小赖所说的英雄故事原先被小镇的人追捧,但在新潮文化出现之后观众开始流失,表明这是一个新
旧文化思想交会的时代。
C.为了能吸引观众,张小赖竭尽全力抗争,小说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描写他的癫狂,在作
者看来这是他思想的觉醒。
D.小说结尾张小赖的死凸显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表明具有世俗吸引力的新的文化潮流尽管含有糟粕,
却仍是不可抵御的。
7.关于文中“关公知恩放曹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小赖借古人的故事,表现自己与黑暗社会斗争的英雄主义情结,他那狂热的精神与可怖的骨架形成
了巨大的反差。
B,斜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激发了张小赖内心不屑与愤怒的情感,他要“替天行道”,隐含着他想要捍卫
旧文化的意味。
C.看到“伤风败俗”的流行小曲受到观众的追捧,自己讲述的古代英雄受到冷落,张小赖由不安、痛
苦、失落、绝望到疯狂。
D.张小赖“惊觉”后的表演未能挽回败局,酒店老板摇摆着走出去的神态,显示出他对张小赖的不屑,
这进一步刺激了张小赖的发狂。
8.“寂静”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分析“寂静”的丰富意蕴。
9.张小赖在文中的形象最终定格在疯狂的舞蹈上,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也有人认为他算不上英雄。
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7.D
8.①“寂静”是小说环境的集中展现,新旧交替中,张小赖的说书艺术式微,被冷落。②“寂静”是张小
赖真实心境的写照,面对传统文化被冲击,他不安、孤独、痛楚。③“寂静”式的结局具有悲剧色彩,引
起读者对主人公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思考。
9.示例一:他是一个英雄。
①说书人张小赖常年在讲述古代英雄的事迹中,自身形成浓烈的英雄情结;②新旧交替时期,村镇原有的
英雄气氛受到冲击,张小赖进行了英雄式的抗争;③张小赖的死亡,有末路英雄的悲壮意味,值得尊敬。
示例二:他算不上英雄。
①张小赖是讲述古代英雄事迹的说书人,只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②新旧交替时期,村镇原有的英雄气氛
受到冲击,张小赖的抗争只是徒劳;③张小赖的死亡,不能改变现实,也没有引起他人的关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在作者看来这是他思想的觉醒”错误。说书人张小赖坚守传统,奋力抗争,对城里来的流行小曲的
冲击感到痛苦,不惜以衰老之躯来抗争。但是他仍然守旧自负。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D.“张小赖'惊觉’后的表演未能挽回败局”错误。由原文“这叫喊引来了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
琴声和歌声停止了一一它们被他征服了”可知,张小赖“惊觉”后的表演应是赢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由“于是剩下的听众也跑了过去了”“他在寂静中溜下讲台来,回到他的孤居去了。这是可怕的失败和
痛楚”可知,这里的“寂静”体现了张小赖说书的环境,听众都跑去听茶馆里听新潮的胡琴声和歌声
了,表明新旧交替中,张小赖的说书艺术式微,被冷落。
由“他在寂静中溜下讲台来,回到他的孤居去了”“他的那一件破旧的衣服,就从他的身上,在寂静中
滑脱了”可知,这里的“寂静”表现的是说书人内心的孤独、不安和痛苦,是张小赖真实心境的写照,
面对他热衷于讲述的古代的英雄们的故事受到冷落,传统文化被冲击,他很无奈。
由“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茶馆里腾起了一个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
的声音。然后是突然的寂静”“‘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安静的声音,在寂静中说”可知,小说
结尾张小赖在寂静中死去,凸显了张小赖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引起读者对主人公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思
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理由。
如认为张小赖是英雄。结合”张小赖在茶馆里生动地叫喊着古代的英雄们的事迹,从年轻直到年老,从
他的女儿的出生一直到他的妻子、女儿都埋进了黄土”“他热衷于他的这样的生活”等分析,张小赖热
衷于这种传统的说书生活,虽然处在社会底层,但是他坚守信仰,即使他现在已经衰老了,却仍然抱着
雄心,在讲述古代英雄的事迹中,自身形成浓烈的英雄情结。
结合“可是,突然地有一天,在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人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
唱了起来了。是从城里来的,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的《毛毛雨》和《何日君再来》。他的听众们,突然
跑过去了一大半。并且从那边传出热闹的哄笑声来,这,使他发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猛力地、愤
怒地拍了一下他手上的坚强的、光亮的木头;这个突然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
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等分析,在新旧交替时期,张小赖所说的英雄故事原先被
小镇的人追捧,但在新潮文化出现之后观众开始流失,村镇原有的英雄气氛受到冲击,张小赖并没有屈
服,而是进行了英雄式的抗争;
结合“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就唱起来,并且打起拳来。随后他跳了下来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
——他在台上挥舞起竹棍来了”“然而这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并且拼死命地舞着竹
棍”“‘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安静的声音,在寂静中说”等分析,张小赖坚守传统,他奋力抗
争,对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感到痛苦,不惜以衰老的身躯、绝望的舞蹈来抗争,用生命捍卫信仰;张小赖
的死亡,有末路英雄的悲壮意味,值得尊敬。
如认为张小赖不是英雄。
结合“而天黑下来的时候,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爬上了高台。这是很少有过例外的。
张小赖十几年来好像从不会生病,张小赖在茶馆里生动地叫喊着古代的英雄们的事迹……从他自己都忘
却了的年代直到这个奇怪的、不可解的今天”分析,张小赖是讲述古代英雄事迹的说书人,只是社会底
层的小人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他在寂静中溜下讲台来,回到他的孤居去了。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但他的那个少年时代的梦想,
他的那些古代的英雄们,都在他的梦里升了起来,照耀着他了”等分析,张小赖所说的英雄故事原先被
小镇的人追捧,但在新潮文化出现之后观众开始流失,表明这是一个新旧文化思想交会的时代,村镇原
有的英雄气氛受到冲击,张小赖的抗争只是徒劳。
结合“他觉得窒闷,可怕的窒闷,于是拼命地叫喊了一声。这叫喊引来了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
声和歌声停止了一一它们被他征服了。然而这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并且拼死命地舞着竹
棍。忽然地觉得他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安静的声音,在寂静中
说”等分析,张小赖这边观众的流失,他守旧自负,不能接受生活中的改变,期望以偏执疯癫的表演吸
引观众,这样的坚守注定是悲剧的,不被社会接受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轼每读《诗》至《鹉鹑》,读《节》至《君州》,常与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
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兄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
于此?”颜渊目:“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
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
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
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优一时之丰
丛车骑数土人使闾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日:“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
可以卒岁”。热蔓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
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节选自苏轼《上梅直讲书》)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目:“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僮;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目:“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目:“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
(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苟其A侥一时之幸B从车骑C数十人D使闾巷小民E聚观F赞叹之G亦何以易H此乐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至《君爽》”的“书”与《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意思相同。
B.窃,私自、私下。与“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的意思相同。
C.执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的“执事”也是这个意思。
D.闻,听见。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闻”含义相同,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周公富贵不如孔子之贫贱,其原因是周公身边的人不能理解周公的心思。
B.苏轼认为孔子虽然贫贱,但是有理解自己的贤能弟子陪伴,这就足够快乐了。
C.苏轼认为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贫贱,要与有贤能的人为友,生活才是值得的。
D.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富民;公西华志在相礼;曾皙言志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4.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孔子对颜渊“油然而笑”的原因。
【答案】10.BDG
11.A12.C
13.(1)虽然这样,不被容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正因为不被容纳,这才体现出君子本色。
(2)(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14.颜渊的话表明了他对孔子学说价值的理解和孔子人格的肯定,孔子为此感到欣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凭一时的侥幸做了大官,身后跟着数十个车马随从,使街坊小民围观而赞扬,又怎能换取我
与大贤相知的乐趣呢!
“苟其侥一时之幸”是假设的前提,且句意完整,独立成句,所以B处断开;
“从车骑数十人”动宾结构完整,“从”是使动用法,作句子的谓语,“使”是后一句的开头,所以D
处断开;
“使闾巷小民聚观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中间停顿,“使闾巷小民聚观赞叹之”是前文“苟其侥
一时之幸”这一假设的结果,”亦何以易此乐也”是作者的感叹,所以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不同,《尚书》;/奏书,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或进言劝谏的一种文书;/书信。句意:读到《尚
书》的《君爽》篇。/劝谏(秦王)不要逐客的奏书。/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B.正确。句意:总是私下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我私下里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
C.正确。句意:先生您的名声传遍天下。/我怎么敢来劳烦您做这件事呢?
D.正确。动词,听见;/使动用法,使……听到。句意:我希望听到先生对我这种看法的教诲。/齐桓
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苏轼认为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贫贱”错误。根据“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可知
在苏轼看来,人不能无条件地享有富贵,也不能无理由地守着贫贱,而不是“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
贫贱”。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然”,虽然这样;“容”,被容纳;“病”,担忧;“见”,体现。
(2)“居”,平日;“不吾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吾”,没有人了解我;“何以",打算
怎么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颜渊的话“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并结合“夫天下
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等内容,可知颜渊的话表明了他对孔子学说价值的理解和孔子人格
的肯定,孔子为此而感到欣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鸥色》篇,读到《尚书》的《君夷》篇,总是私下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
己。等到读了《史记》,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弹琴唱歌的声音依旧没有断绝,并
且与颜渊、仲由等学生相问答。孔子说:“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为什么要沦落到在野外游荡
的境地?难道是我的政治主张和做法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颜渊说:“先生的理想和做法非
常宏大,所以天下不能接受;虽然这样,不被容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正因为不被容纳,这才体现出君子
本色。”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
的理想,但他们师徒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于是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
的贫贱。凭召公的贤能,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
的快乐呢?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凭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啊!
退下来我想一想这件事,人不可以无条件地享有富贵,也不能够无理由地守着贫贱。世有大贤而能
够成为自己的知己,那也足以作立身的依托了。如果凭一时的侥幸做了大官,身后跟着数十个车马随
从,使街坊小民围观而赞扬,又怎能换取我与大贤相知的乐趣呢!《论语》上说:“不抱怨上天,不怨恨
别人。”大概就因为自己有“从容悠闲、自得其乐可以过一辈子”的那种情趣。先生您的名声传遍天
下,而官级不过五品,您的脸色温和而没有怒气,文章宽厚淳朴而没有怨言,这一定有乐于此道的缘
由。我希望听到先生对我这种看法的教诲。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别
人)不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
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
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
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
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
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
浴后,在舞零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叹息着说道:“我赞同曾皙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张孝祥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①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撅②昭华吹古调③,散花便满衣裙。只疑幽梦在清都。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④孤。
【注】①藉草:以草荐地而坐日藉,指坐在草地上。②撅:以指按捺。③昭华:即玉管。古调:指
笛曲《梅花落》。④月华:即月亮。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问梅虽是有问无答,赏梅却是随性尽兴,充分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B.“西园清夜片尘无”中一个“清”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澄澈,“片尘无”更强调了洁净。
C.“一天云破碎”描画出满天都是碎片状的云彩的画面,“破碎”写出了词人内心的遗憾。
D.“只疑幽梦在清都”以虚笔写对朝廷的牵挂,即便赏景时仍不能忘怀,突显词人的爱国情怀。
16.本词最后两句意蕴悠长,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案】15.C16.①最后两句描写了月明星稀的寒夜之景,营造了凄清澄明的氛围。②“星稀河影转”
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霜重月华孤”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③这两句以景结情,在结构上收束
全词,将词人的孤独、忧伤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委婉含蓄,余韵无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写出了词人内心的遗憾”错误。“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是在进一步描绘出西园夜晚的清新幽
静。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赏析诗句的意蕴,可以从诗歌的表层意(翻译)、深层意(情感主旨)入手,如有手法,要点明手法。
从表层意上:最后两句写到月明星稀,时光流转,在有霜的寒夜一轮孤月悬挂空中。通过描写月明星稀
霜重的寒夜之景,营造了清幽澄澈的意境。
从深层意上,“星稀河影转”中“河影转”,暗写时间飞逝,突出时光流转;“霜重月华孤"中“孤”
字,既写月华之“孤”,更写作者内心的“孤”。
从手法上,最后两句为景物描写,所以在结构上,词作以景结情,收束全词。最后两句通过稀疏的星
星、流转的光影、浓重的霜露、孤单的月光等景物描写,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忧伤,含
蓄蕴藉,余韵悠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突出洞庭湖雄伟、恢宏的气象的句子是“,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两句反驳司马光
对他“生事”的指责。
(3)古代文人舟行途中,往往会敲击船舷而歌以抒发情怀,如“,
【答案】①.吴楚东南加②.乾坤日夜浮③.举先王之政④.以兴利除弊⑤.扣舷独
啸⑥.不知今夕何夕(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拆”“弊”“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
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
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
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
“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
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
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
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
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8.下列词语中的“第”与文中“阖第光临”的“第”,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A.次第花开B.书香门第C.状元及第D.品而第之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横线句中“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
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
D.清初,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20.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答案】18.B19.D
20.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阖第光临:旧时用于邀请别人全家参加宴会或喜庆仪式的客套话。第:住宅,借指全家人。
A.次第花开:花按次序开放。第:次序。
B.书香门第:旧时指出自读书人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第:住宅,借指家族的社会地位。
C.状元及第:考中状元。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D品而第之: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第:动词,确定等级。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划横线句中“家”的引号表示着重强调。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否定和讽刺。
C.表示引用。
D.表示着重强调。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原文“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知,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像水波纹一样从一个人扩散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每个人都是自己社会
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这种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
A.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
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B.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C.强调的是立志和诚信的重要性,与题干表述不符。
D.由“身”到“家”到“国”至一天下”,可见强调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11分)
①,令人叹为观止。它用微小的花朵,营造漫天的金黄,以毕生的精力,展现极致的艳美。
走进花海,只见油菜花之间有阡陌相隔,每处油菜花都一样,以满腔热情②,不管你来自远方
抑或是生于此地,不管你是文人政容抑或是平民商贾,也不管你是与之早有交情还是它刚结交的新知,
都一视同仁。它未沾染俗世的丝毫尘埃,呈现给世间最纯净的美丽,让人如痴如醉。当微风吹拂,馥郁
的花查扑鼻而迷,迪菜花也随风舞动,摆弄着耒小的身姿,跳起隼美的舞避,定期一个个麦丽婀娜的仙
—最为调皮的莫过于蜜蜂、彩蝶,它们时而点触花蕊,驻足深处,时而飞舞,挑选着最中意的美味佳
肴,为花海③。花海中建有房屋,房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日用化学产品洁净剂类考核试卷
- 制度性创新与全球治理考核试卷
- 水产品业务拓展与市场扩张考核试卷
- 油炸食品制造业的品牌建设策略考核试卷
- 水利工程在大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医用纸巾的清洁剂选择与使用方法考核试卷
- 畜牧业的资源利用与能源节约考核试卷
- 低温仓储的退货处理与质量追溯考核试卷
- 合成材料在通信设备制造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儿童社交焦虑的识别与处理考核试卷
- 内科医生的职业认知和自我发展
- 抖音传媒管理制度
- 家畜繁殖学课件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连减的简便运算》的说课稿
- 儿童简历模板
- 华为云边缘计算解决方案
- 图像数据预处理详述
- 生涯发展报告6000字
- 危重症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 汉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 保单样本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