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实验探究题练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8/28/wKhkGWbcopWACDBvAAHNnvlluSc437.jpg)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实验探究题练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8/28/wKhkGWbcopWACDBvAAHNnvlluSc4372.jpg)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实验探究题练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8/28/wKhkGWbcopWACDBvAAHNnvlluSc4373.jpg)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实验探究题练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8/28/wKhkGWbcopWACDBvAAHNnvlluSc4374.jpg)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实验探究题练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8/28/wKhkGWbcopWACDBvAAHNnvlluSc43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的进化》实验探究题练习
一'非选择题
L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蜥蜴新
自有利性状一保存
然种产生
蜥蜴原种心不同性状]
环
I境不利性状一*淘汰
XYZ
甲
(1)图甲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过程,X、Y、Z表示蜥蜴新物种产生的基本环节。其中X、Y
分别
是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这是生物繁殖的基
本单位,也是的基本单位。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o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
间有蹊)基因。图乙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ABC
乙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加剧o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
是O
③图乙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
群体内的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乙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多样
性。
2.种子的萌发受多种因素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葛苣种子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光作为一种信号,光敏色素接收光信号后被激活,
其发生变化,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进而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葛苣种子小,储藏
的营养物质也很少,从进化的角度解释其萌发需要光是长期的结果。
(2)水稻种子中含有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生命活动,其中可促进种子萌发,在植物体
内该激素的合成部位有o
(3)科研人员对光和脱落酸(ABA)如何影响水稻种子萌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图1、2分别是在
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其中突变体是光敏色素基因发生了突变的水稻种子。
卓/
$
柒
君
图2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有o
②实验结果表明,条件下,野生型水稻种子对ABA的处理更为敏感。据图推测其原因
可能是光照可以(填“增强”或“减弱”)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作出这种推测的依据
③光照条件下,(填“野生型”或“突变体”)种子对ABA的作用更敏感,结合第②题
的结论,分析其原因可能
3.黄瓜是喜温蔬菜。为培育耐寒黄瓜,研究人员采用了如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将野生黄瓜(2n=24)与栽培黄瓜(2n=14)进行远缘杂交,然后将杂交实验中以野生种为母本
的后代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了可育性的植株。这为利用野生种的优良耐低温性状提供了可能。
方法二:把抗寒基因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导入黄瓜基因组,获得两株含有抗寒基因的
“耐寒新材料”,其后化是否有耐寒力,尚待验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该方法最初获得的杂交子代黄瓜
(填“是”或"不是")新物种,正常体细胞中有条染色体,最后获得的有育性的植株正常体细
胞中条染色体。
(2)方法二获得耐寒新材料的原理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产生配子过程中,能体现
该原理的细胞分裂时期是o
(3)除上述两种方法用到的两种原理外,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是决定
生物进化方向的是o
4.材料一:同源器官在比较解剖学上是指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如
鸟的翼、蝙蝠的翼手、鲸的鳍、马的前肢和人的上肢等。
材料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如表为2005-2008年,该类抗生素在某
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
年份2005200620072005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0.0740.120.14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2.66.1110.925.5
回答下列问题:
(1)同源器官的存在可以证明。除同源器官外,可以证明生物进化的证
据还有o(至少答两点)
(2)细菌的耐药基因大多是由产生的,其进化的本质
是o从进化的角度看,耐药率逐年升高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
一场竞赛。作为这场竞赛的参与者,我们可以怎么做?(答
出一点即可)。
5.金鱼是世界著名的观赏鱼类,它的始祖是野生细鱼。它身姿奇异,色彩绚丽,因而为人们所喜
爱。根据史料的记载和近代科学实验的资料,科学家已经查明,金鱼起源于我国普通食用的野生鲫
鱼。它先由银灰色的野生鲫鱼变为红黄色的金鲫鱼,然后再经过不同时期的家养,由红黄色金鲫鱼
逐渐变成为各个不同品种的金鱼。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证明,现代各种金鱼与野生鲫鱼仍属于同一物种,判断的依据是什
么?O
(2)据考证,宋朝初年各地就有专门收集各种变异的鲫鱼鱼池,后过渡到家庭的盆养和缸养,随
着人工选择和隔离力度的加大,金鱼在体色、体型、眼、鼻、鳍、鳞等部分的差异越来越大。长期
的人工选择定向地改变了种群的,这是野生鲫鱼进化成金鱼的根本原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可遗传变异、和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
化和发展,这就是。
6.1939年科学家发现DDT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但随着DDT的使用,发现害虫具有DDT抗性。
对害虫抗性的形成人们提出两种假说:①是DDT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②是DDT对抗性害虫进行
选择的结果。为此科研人员利用果蝇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分析回答:
实验一在果蝇群体繁殖过程中,每代都用DDT处理,且逐代增加DDT剂量,10代后检测果蝇的
DDT抗性。
实验二取20个培养瓶,标记为1-20组,每瓶中饲养一对雌雄果蝇,繁殖一代后随机选取一半检
测DDT抗性,然后选取抗性最强组留下的一半果蝇再重复实验,共重复9次,重复实验中逐代增加
DDT剂量检测DDT抗性,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随机选取一半果蝇用随机选取一半果蝇熠加
DDT1佥测DD嗜亢性DDT剂量检测DDT^i性
第1组
第1组
一对雌子一留一半果一对雌子一留_半果选取抗
雄果蝇代幄待实睑选取抗性雄果蝇代蝇待实蛤性最强
最强组组的另
随机选取一半果蝇用随机选取一半果蝇增加一半果
DDT检测DD/亢性半果蝇DDT剂量检测DD中性蝇重复
实蛉
第2啕
第20组Q
一对雌子一留一半果一对雌子一留一半果
雄果蝇代蝇待卖脸雄果蝇代蝇待实蛤
第1次第欲
(1)在果蝇种群中不同果蝇的DDT抗性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性,实验
二重复实验中检测果蝇DDT抗性时,逐代增加DDT剂量的目
是□
(2)上述两个实验在10代后检测果蝇的DDT抗性基本一致,这一结果支持的假说是:果蝇具
有DDT抗性是的结果。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①不同培养瓶中的果蝇存在隔离。
②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是否为新物种?简要说明理
由:。
③经过10代后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是否发生了进化?简要说明理
由:O
7.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北方主要种植粳稻,南方主要种植釉稻。釉-粳稻具有更强的杂种优
势,但由于部分配子不育,结实率低,从而制约釉-粳稻杂种优势的应用。研究发现,这种不育机制
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i、A?和Bi、B2)有关。通常情况下,釉稻的基因型为
AiAiBiBi,粳稻的基因型为A2A2B2B2。A1A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A2的雌配子不育;B1B2杂合子所产
生的含B2的雄配子不育。又已知水稻的非糯性(M)和糯性(m)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请回
答:
(1)粳稻和釉稻来自同一个祖先,由于存在,导致两个种群出现差异,
从而形成了两个亚种。
(2)釉稻x粳稻产生Fi,Fi自交获得F2,则F2中与亲本基因型不同个体占的比例为o
(3)科研人员将非糯性粳稻品系与糯性和稻品系杂交得Fi,让Fi做母本与糯性和稻品系杂交获
得F2,结果发现F2中Mm:mm=l:1,且基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部分配子不育,基因型为
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实验结果证明M与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请在下图中将实
验的遗传图解补充完整(需写出配子类型)o
P非福性侵稻A:A:B:B:WX宸性袖稻
I
F,非侵性部分配子不育X黑性袖稻\ABB;nun
(4)科研人员把基因H导入(3)Fi(AiA2BiB2Mm)中,若基因H能使A1A2杂合子所产生的
含A2的雌配子50%恢复可育。该转基因稻自交,子代中A1A2B1B2Mm所占比例为。
8.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摩尔根等利用一个特殊眼色基因突变体开展研究,把基因传
递模式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分配行为联系起来,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回答下列相关问
题:
(1)若果蝇的常染色体上发生隐性纯合致死,则隐性基因始终保持在(填“纯合子”或
“杂合子”)中,在逐代的随机交配中,基因频率会逐渐(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遗传学家发现:白眼雌果蝇(X「xr)和红眼雄果蝇(XRY)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每2000
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有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每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有一只红眼雄果蝇。研
究发现果蝇性染色体的相关影响如下图所示(无X染色体和有三条X染色体的果蝇受精卵不能发
育)。科学家用子一代中的白眼雌蝇与野生型红眼雄蝇杂交(此交配过程中无新变异产生),若后代
表型及比例为,则证明子一代出现的
变异是因为其(填“父”或“母”)本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XXY(im,可刖xa雄性,不刖.(雄惶可前
(3)已知果蝇的黑体是一种隐性突变体,黑体基因不在2号和4号染色体上。现有灰体和黑体雌
雄果蝇,请设计实验判断控制灰体和黑体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
段)还是3号染色体上,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o
预期结
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成年雄性孔雀鱼的体表会出现颜色鲜艳的斑点,斑点的数量取决于相互矛盾的两种选择,即拥有
斑点数量更多的雄鱼更容易吸引到雌鱼,提高交配成功率,但也更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为了
研究以上两种选择的综合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人工建立3个大池塘,分别记为A、B、C,在每个池塘中放养相同品种和数量的雌、雄孔雀
鱼幼鱼。
②6个月后,孔雀鱼种群形成,在A池塘中引入孔雀鱼的主要捕食者一一矛丽鱼,B池塘中引入
了一种危险性较低的捕食者一溪鳍鱼,保留了没有天敌的C池塘作为对照。
③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分别统计三个池塘中雄性孔雀鱼的斑点数。
根据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这个3个大池塘中的孔雀鱼存在着隔离,而不存在隔离,应该看做—
个种群。
(2)实验的预期结果是一段时间后,三个池塘中雄性孔雀鱼的斑点数不同,其中最少的为
池塘,最多的为池塘。
(3)实际实验结果如下图,与预期结果不同的是,加入了溪第鱼的B池中,雄性孔雀鱼的斑点
数反而是最多的。进一步调查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溪^鱼主要捕食孔雀鱼的(填
“幼年”或“成年”)个体,从而放大了B池中斑点多的雄鱼在繁殖上的优势。由此可知生活环境中是
否存在天敌以及天敌的类型对雄性孔雀鱼的体色影响不同,三个池塘中的孔雀鱼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
每
条
CL
的
班
点
数
时间/月
(4)有人认为,该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若要增强结果的可信程度,应
当。
10.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翅的颜色有灰色和白色两种类型,分别由基因B、b控制。现
发现一个较大的该昆虫稳定自然种群,白翅个体约占5.5%。长期调查发现,翅的颜色对该昆虫的生
存无影响。如图是该昆虫细胞中性染色体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A
I
n
in
zw
(1)从种群中随机取一对灰翅昆虫杂交,得到F1翅的颜色
是o
(2)进一步调查发现,白翅个体中大多数是雌性,由此可以推断控制白翅的基因不可能位于III区
段上,原因是o
(3)为了判断基因B、b是位于性染色体I区段还是II区段,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预测实验
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O
(4)若基因B、b位于性染色体I区段,则基因b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进化
(3)基因库
(4)生存斗争(种内竞争);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蹊,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基因频率
(5)遗传(基因)
【解析】【解答】(1)蜥蜴原种经过X环节产生了不同性状,因此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Y环节不
利性状在自然环境中被淘汰,因此Y表示自然选择。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也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基因库。
(4)①资源总是有限的,由于蜥蜴过度繁殖,会导致生存斗争(种内竞争)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蹊,适合游泳,
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
③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
改变。
(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图乙所示群体
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遗传(基因)多样性。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
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
同进化
的结果。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3、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2.【答案】(1)空间结构;自然选择
(2)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3)光照的有无、不同类型的水稻和ABA浓度;黑暗;减弱;在不同浓度ABA处理下,野生型植
株在黑暗中种子萌发率明显下降,在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降低不明显;突变体;在光照条件下,
光敏色素蛋白感受光信号并转变,减弱了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而突变体中缺乏功能性光敏
色素蛋白,所以对ABA更为敏感
【解析】【解答】(D光作为一种信号,光敏色素接收光信号后被激活,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经过
信息传递系统传导,进而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进化角度解释其萌发,需要光照是长期自然选择
的结果。
(2)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植物体内该激素的合成部位有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3)①科研人员对光和脱落酸(ABA)如何影响水稻种子萌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图1、图2分别是在
黑暗和光照条件下实验测得的结果,突变体是光敏色素基因发生了突变的水稻种子,因此该实验的
自变量有:光照的有无、不同类型的水稻、ABA浓度。
②实验结果表明,与光照条件相比,野生型植株在黑暗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受ABA浓度变化的影
响更大,故推测黑暗条件下,种子对ABA处理更为敏感。ABA浓度为0时为对照组,在不同浓度
ABA处理下,野生型植株在黑暗中种子萌发率明显下降,在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降低不明显,由
此推测光信号减弱了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③结合实验结果,推测光照条件下突变体相对于野生型对ABA的作用更敏感的机理为:在光照条
件下,光敏色素蛋白感受光信号并转变,减弱了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而突变体是光敏色素
基因发生了突变的水稻种子,突变体中缺乏功能性光敏色素蛋白,所以对ABA更为敏感。
【分析】几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1、生长素:①细胞水平:促进细胞伸长,诱导细胞分化;②器官水平: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
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的发育。
2、赤霉素: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③促进种子萌发,
开花和果实发育。
3、细胞分裂素:①促进细胞分裂;②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和叶绿素的合成。
4、乙烯:①促进果实成熟;②促进开花;③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5、脱落酸: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气孔关闭;③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④维持种子休
眠。
3.【答案】(1)染色体变异;不是;19;38
(2)基因重组;减数分裂I前期和后期
(3)基因突变;自然选择
【解析】【解答】(1)方法一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
极,从而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可育植株,该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该方法
最初获得的杂交子代黄瓜不是新物种,因为野生黄瓜(2n=24)与栽培黄瓜(2n=14)进行远缘杂
交,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是19条,联会紊乱,无法产生正常配子,高度不育。初获得的杂交子代黄
瓜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由19加倍成38条。
(2)方法二是转基因生物,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类型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
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分别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
(3)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种。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
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
的方向不断进化,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分析】1、多倍体育种:(1)方法: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处理。(2)处理材料:萌发的种子或
幼苗。(3)原理:分裂的细胞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
细胞两极,从而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2、基因重组:(1)发生过程:可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2)发生生物:可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真
核生物。(3)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4)常见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发生在减
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
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交换。
3、变异是不定向的,通过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
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答案】(1)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化石、胚胎发育学、分子生物学等
(2)基因突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不耐药的细菌生存和繁殖的
机会减少,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耐药性基因在细菌种群中的频率逐年上升
(3)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滥用抗生素
【解析】【解答】(1)由材料一可知,同源器官的存在可以证明生物有共同的祖先。除同源器官
外,化石、胚胎发育学、分子生物学等都可以作为证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2)细菌的耐药基因大多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结合材料二中
的数据,从进化的角度可知,耐药性逐年升高的原因是: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不耐药的
细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减少,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耐药性基因在细菌种群中的频率逐年
上升。
(3)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
一场竞赛。作为这场竞赛的参与者,我们需要合理利用抗生素,防止滥用抗生素。
【分析】(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①化石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②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
先寻找证据。
③胚胎学证据: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
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④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
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
⑤分子生物学证据:在DNA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蛋白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2)可遗传的变异的形成
①可遗传的变异的形成: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
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类型。
②可遗传的变异的特点:随机性、不定向性。
③可遗传的变异的结果: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④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
5.【答案】(1)现代各种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即不存在生殖隔离
(2)基因频率
(3)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隔离
(4)生殖隔离;协同进化
【解析】【解答】(1)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
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所以现代各种金鱼与野生鲫鱼仍属于同一物种,判断的依据是现代各
种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即不存在生殖隔离。
(2)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所以长期的人工选择定向
地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这是野生鲫鱼进化成金鱼的根本原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
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
形成新的物种,即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4)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
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
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
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
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
殖隔离。
6.【答案】(1)不定向;选择DDT抗性更强的果蝇进行下一次实验
(2)DDT对抗性果蝇进行选择
(3)地理;不是新物种,因为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与原来的果蝇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发生
了进化,因为果蝇种群的DDT抗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
【解析】【解答】(1)在果蝇种群中不同果蝇的DDT抗性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
性,实验二重复实验中检测果蝇DDT抗性时,逐代增加DDT剂量的目的是选择出抗药性更强的果
蝇。
(2)上述两个实验在10代后检测果蝇的DDT抗性基本一致,这一结果支持的假说是:果蝇具有
DDT抗性是DDT对抗性害虫进行选择的结果。
(3)①不同培养瓶中的果蝇存在地理隔离。
②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不一定是新物种,生殖隔离的产生是衡量新种的标志,因此需要将
抗性强的个体与抗性弱的个体进行杂交看能否出现正常的后代,若不能产生正常的后代则意味着出
现生殖隔离则是新物种,否则不是。
③经过10代后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发生了进化,因为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
物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④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型生物的全超个体
T?金叁匪----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种_
群一刀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7”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生物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
突变《
(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I染色体变异
I基因重组
⑵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2)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包改变。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类型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T隔离)-实质
基四不能自由交流
三个环节
-突变和基因币: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形F成厂I]形成标志
出现生殖隔离
7.【答案】(1)地理隔离;基因库
(2)3/4
P非糯性粳稻A2A2B2B2MMx糯性构稻AiAiBiBimm
Fi非糯性部分配子不育A1AB1B2Mmx糯性粒稻品系AiAiBiBimm
(4)1/6
【解析】【解答】(1)在我国北方主要种植粳稻,南方主要种植糊稻,它们来自同一个祖先,由于存
在地理隔离,导致两个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从而形成了两个亚种。
(2)相稻的基因型为AiAiBiBi,粳稻的基因型为A2A2B2B2,那稻义粳稻产生Fi,Fi的基因型为
A1A2B1B2,由于A1A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A2的雌配子不育,因此Fi所产生的可育雌配子为AiBi:
A1B2=1:1,B1B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B2的雄配子不育,因此F1所产生的可育雄配子为A1B1:
A2BI=1:1,F2基因型为A1A1B1B1:AiAiBiBi:A1A2B1B2:AIA2BIB2=1:1:1:1,因此F2中与亲
本基因型不同个体占的比例为3/4。
(3)非糯性粳稻品系A2A2B2B2MM与糯性釉稻品系AiAiBiBimm杂交得Fi,Fi的基因型为
A1A2B1B2Mm,让Fi做母本与糯性釉稻品系AiAiBiBimm杂交获得F2,由于A1A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
A2的雌配子不育,若M与基因A2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Fi做母本产生的含有M的配子不可育,F2
不会出现含有M的基因型,若M与基因B2在同一条染色体上,Fi作为母本产生的配子为AiBim:
A1B2M=1:1,与糯性和稻品系AiAiBiBimm杂交后符合F2中Mm:mm=l:1,遗传图解如下:
P非糯性粳稻A2A2B2B2MMX糯性釉稻AiAiBiBimm
Fi非襦性部分配子不育AiABiBzMmx糕性釉稻品系AiAiBiBimm
(4)若基因H能使A1A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A2的雌配子50%恢复可育,则Fl(AiA2BiB2Mm)自
交,产生的雌配子为AiBim:A1B2M:A2Bim:A2B2M=2:2:1:1,雄配子为AiBim:A2Bim=l:
1,子代中A1A2B1B2Mm所占比例为1/3X1/2=1/6o
【分析】1、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
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
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
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
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
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
题进行解决。
8.【答案】(1)杂合子;降低
(2)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雌蝇:白眼雄蝇=4:1:1:4;母
(3)让黑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型;若后代雄性全是黑体,雌性都是灰体,则基
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无论雌雄都是灰体或灰体与黑体中都是雌雄各半,则基因位于3号染色
体上
【解析】【解答】
(1)若用a表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由于隐性纯合(aa)致死,因而a只存在于杂合子(Aa)中;逐
代随机交配,每代的隐性纯合子aa均致死,因而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
(2)白眼雌果蝇(X「XD和红眼雄果蝇(XRY)交配,子一代雌蝇均为红眼,雄蝇均为白眼,若子代中
出现白眼雌蝇,根据图中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可知,则该白眼雌蝇的染色体组成为X「XrY,且若是
染色体数目变异,则应是母本产生配子时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所致;由于该白眼雌蝇产生的配子为
XrXr:XrY:Xr:Y=l:2:2:1,正常红眼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为XR:Y=1:1,结合图
中个体的发育情况可知,子代基因型为XR??和YY的个体死亡,故子代表型为红眼雌蝇(XRX「Y、
XRXr):红眼雄蝇(XRY):白眼雌蝇(X「XrY):白眼雄蝇(X「YY、XrY)=4:1:1:4。
(3)若要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通常可以选择隐性雌蝇和显性雄蝇杂交进行判断。根据题
意,假设灰体与黑体这对性状用基因D、d表示,可以选择黑体雌蝇与灰体蝇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
型:若黑体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亲代黑体雌蝇的基因型为XdXd,灰体雄蝇的基因型为
XDY,则后代雄性全是黑体,雌性都是灰体;若黑体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则亲代黑体雌蝇的基
因型为dd,灰体雄性果蝇的基因型为D_,那么后代无论雌雄都是灰体或灰体与黑体都是雌雄各半。
【分析】1、纯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著出版委托协议
- 委托委托配送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林业木材深加工项目投资合作协议3篇
- 投资环境分析协议书(2篇)
- 水电应急维修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门卫综合服务能力劳动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盘扣式建筑模板系统安装施工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红砖采购合同-红砖深加工产品定制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女鞋品牌推广与广告投放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跨国公司远程兼职外教招聘协议3篇
- 2025-2030年中国纳米氧化铝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新版
- 2025年度正规离婚协议书电子版下载服务
- 2025年贵州蔬菜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及法律法规课件
- 2025年教科室工作计划样本(四篇)
- 2024年版古董古玩买卖合同:古玩交易税费及支付规定
- 【7历期末】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春节后安全生产开工第一课
- 2025光伏组件清洗合同
- 电力电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2024年网格员考试题库完美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