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2 散文篇《大学语文》教学课件_第1页
模块2 散文篇《大学语文》教学课件_第2页
模块2 散文篇《大学语文》教学课件_第3页
模块2 散文篇《大学语文》教学课件_第4页
模块2 散文篇《大学语文》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精品课件合集第X章XXXX模块2

散文篇礼记

大学(节选)这些校训中的高频词,你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叁拓展思考贰疏通文义壹《礼记》、《大学》基本知识壹《礼记》、《大学》基本知识《礼记》《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西汉戴德编纂的称为《大戴记》),共二十卷四十九篇,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儒家学派和文物制度的重要文献。《礼记》章法谨严,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四书五经”、“三礼”分别指的是?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泛指儒家经典。

“三礼”:指《仪礼》、《周礼》、《礼记》儒家经典。《大学》《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第四十二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议论文。1.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整体感知与把握《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

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贰疏通文义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知止而后有定⑤,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⑥。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即太学,古时最高学府,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道,指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这里指宗旨、原则。②明明德:彰明先天固有之德性。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彰明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高尚、美好之意。明德,美好的德行。③亲民:亲,通“新”,用为动词,使天下人去旧更新。④止于至善:达到最美善的道德境界。⑤定:目标,志向。⑥则近道矣:就接近学习的目的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⑧,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⑨。其本乱而末治者10,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11。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⑦格物:穷究事物之原理。⑧庶人:平民,普通百姓。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全部、一切。本,本源、根本。10本乱而末治者:修身为本,而家、国、天下为末。11厚者薄:该厚待的却怠慢。薄者厚:该怠慢的反倒厚待。思考:“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修齐治平:“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12,如好好色13,此之谓自谦14。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15。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1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17,故君子必诚其意。12恶(wù)恶(è)臭(xiù):憎恶不好的气味。臭,味道。13好(hào)好(hǎo)色:喜好美色。14谦(qiè):通“慊”,满足。15厌然:遮掩的样子。揜,通“掩”,遮掩。著:显露。16其严乎:多么严厉可畏呀!17胖:音pán,安舒。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8,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19,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18懥:音zhì,愤怒。19好乐:喜好,偏好。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20,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21,之其所敖惰而辟焉2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23。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20之:对于。亲爱:亲近、偏爱之意。辟:有偏向。21哀矜:同情,怜悯。22敖惰:怠慢。敖,通“傲”。23鲜: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24,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25,一国作乱;其机如此26。此谓“一言偾事27,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28,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24弟:通“悌”,顺从敬爱兄长。25贪戾:贪婪,残暴。26机:古代弓箭上的机关,这里指的是关键。27偾(fèn):败坏。28率:带领、领导。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29,上长长而民兴弟30,上恤孤而民不倍31,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32。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33”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29老老:奉养老人。前一个为动词,后一个为名词。30长长:尊敬长者。前一个为动词,后一个为名词。31恤:体恤怜爱之意。孤:指幼年丧父的孤儿。倍:通“背”,背离、背叛。32絜(xié)矩:絜,度量。矩,制作方形的工具,是规则、法度之意。絜矩之道: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指一言一行要有模范作用。33《引自《诗·小雅·南山有台》。乐:欢快、喜悦。只:助词,无意义。进一步思考:“八条目”之间的内涵和逻辑关联是什么样的?“八条目”的内涵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诚实、不自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八条目”的逻辑关联“八条目”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内修外治“八条目”的逻辑关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修用修己安人《礼记·大学》的核心——“修齐治平”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止于至善亲民明明德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叁拓展思考文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这些论述整理出来,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体会其中的论证逻辑,并按照这样的递进逻辑顺序、顶针手法,仿写一段话,文言或白话皆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内省、律人先律己。课后作业1.文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在儒家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其核心是诚信和道德自律,大致可理解为“独处无人时,也要谨言慎行”。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网络时代具体如何做到“慎独”?2.

《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不仅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请结合自身,围绕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未来工作中如何践行“修、齐、治、平”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并展开主题演讲。学以致用谢谢观看诸子诸章(春秋)老子孔子关于先秦诸子,你了解些什么?春秋时期,教育开始向乡民普及,新士人阶层产生,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学派出现,并进一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等各个学术流派的代表家。关于先秦诸子,你了解些什么?诸子散文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在思想内容上,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孟子张扬性善说,提倡民本、仁政,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随顺造化,荀子弘扬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认为“人性恶”,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观,提倡法治、术治、势治……叁拓展思考贰《老子》选读

壹《论语》选读

壹《论语》选读《论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仁、礼、义”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研究孔子学说及整个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后代思想、政治文化、学术等各方面都有长期深刻的影响。《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蓄隽永,意蕴深刻。孔子孔子(前551—前479),鲁定公九年(前501年)被任为中都宰。55岁时开始携弟子开始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69岁归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根据鲁史修《春秋》,对传播和保存我国古代文化有重大贡献。

整体感知与把握《论语》论述了以“仁”为根本,衍生为“为政以德”的为人、治国之道。君子有三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①:畏天命②,畏大人③,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④,侮圣人之言。”

①畏:敬畏。②天命: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③大人:指在高位的人,圣人:指有道德的人。④狎:轻慢、轻视。君子“三畏”就是敬畏真理和道义要有敬畏之心才能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季路问事鬼神季路问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②。”曰:“未知生,焉知死?”

①事:服侍。②敢:冒昧之词,用于表敬。儒家学说是一门重视现实、关注现世今生的理性学说。积极入世司马牛忧曰司马牛忧曰①:“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②。”子夏曰:“商闻之矣③: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①司马牛:名耕,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因为没有兄弟而忧愁。成语“司马牛之忧”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担忧。②亡:同“无”。③卜商,字子夏。“德高不乏亲善者”“德不孤,必有邻”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己治人,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总结《司马牛忧曰》中子夏的观点,此观点对于“志在四方”的你有何启示?樊迟请学稼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③,焉用稼?”①圃:菜地,引申为种菜。②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③襁:背婴孩的背篓。儒家认为社会有分工居官为政者则需要学习如何修身立德,重视礼、义、信。贫而无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①?”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②,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③也,始可与言诗已矣④,告诸往而知来者⑤。”①何如:译为“怎么样”。②引自《诗·卫风·淇澳》。③赐:子贡名。④诗:即《诗经》。⑤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在这里用法同“之”一样。“往”,过去的事,这里指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事,这里指未知的事。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谈谈你对《贫而无谄》中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④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⑥。何以伐为?⑦”①季氏:又称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颛臾(zhuānyú),鲁国一个附属小国。②冉有、季路: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拜见。于:引出对象,无意。③有事:这里“有事”即指用兵。《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④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们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过:责备,这里“过”字可看作动词。“是”字是表示倒装之用的词,顺装便是“过尔”,“责备你”、“归罪于你”的意思。⑤先王:指周之先王。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指蒙山,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北。主:主管祭祀的人。⑥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此处指颛臾是鲁国共安危存亡的藩属。⑦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冉有曰:“夫子欲之⑧,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⑤:‘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⑩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1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12,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3。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⑦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⑧夫子:指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⑨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⑩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位,职位。止:辞职。11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持:护持。颠:跌倒。扶:搀扶。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这里指辅助者、助手。12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椟(dú):匣子。13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5,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16。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8。既来之,则安之1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20,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21,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23”1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痛恨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另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15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16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担心财富不多,而是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民太少,而是担心境内不安定。17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18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故:假如,如果。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19安:使……安定。20相:(xiàng)辅佐。21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22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23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第一部分说明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三是“是社稷之臣也”。第二部分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部分孔子正面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贰《老子》选读《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由《道经》、《德经》两部分组成,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老子老子(约前571一前471),又名李耳,伯阳,老聃,春秋时期楚国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的核心是“道”“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被道教尊为教祖。与庄子并称“老庄”。整体感知与把握《老子》论述了“道法自然”,遵从自然规律,无为而治的为世之理。道教和道家的异同道家是一个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看待自身存在与世界存在的一种思维辩证方式,属于学术领域。道教是以追求肉体长生为目的,一种由道家思想和其他神鬼学综合衍生出来的本土宗教。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③,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④乎!虚而不屈⑤,动而愈出。多言数穷⑥,不如守中⑦。①天地不仁:天地无所偏爱。即意指天地只是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感情。②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作为祭祀时使用。③圣人不仁:圣人无所偏爱。即意指圣人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④橐籥(tuóyuè):风箱。⑤不屈:不竭。⑥多言数穷:政令烦苛,加速败亡。“言”,意指声教法令。“多言”,意指政令烦多。“数”,通“速”。⑦守中:持守中虚。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天地虚空“无为”思想引申反面强作妄为,政令烦苛(“多言”)第八章上善若水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⑥。夫唯不争,故无尤⑦。①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好像水一样。②恶:厌恶。③几于道:“几”,近,接近。④渊:形容沉静。⑤与善仁:“与”,指和别人相接触。⑥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⑦尤:怨咎。第八章上善若水水最显著的特性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善利万物而不争”思想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②为天下式③。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④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⑤。①枉:屈。②执一:即“执道”,坚持上一段所说的原则。③式:法式,范式。④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⑤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求全之道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争”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大成①若缺,其用不弊②。大盈若冲③,其用不穷④。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⑤。清静为天下正⑥。①大成:最完满的东西。②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③冲:虚。④其用不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⑤躁胜寒,静胜热:疾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可以做人民的典范。内在生命的含蓄内敛

相反的事物可以相互制衡

叁拓展思考思考交流1.谈谈你对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解。2.老子讲无为而治,其实讲的也是为人的道理。《上善若水》中,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大成若缺》中也提出了“大成”的模样,请结合文字内容谈谈最完善的人格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和行为。

学以致用课后作业“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我们现在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本课中有不少警醒后人的名句、观点、案例,例如“司马牛之忧”“贫而无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等,它们可以作为论点、论据,也可以作为话题、引子,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文短文。谢谢观看中国传统项羽本纪吴中起事(汉)司马迁壹作者介绍中国传统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才华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壹作者介绍中国传统

司马迁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随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十岁时,他满怀求知欲望,游遍名山大川,四处考察古迹,采集民间传说。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阅读大量皇家藏书。他继承父亲志愿,于武帝太初元年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由于为不得已而投降匈奴的李陵申辩,得罪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终著得《太史公书》,后称《史记》。贰

本文选自《项羽本纪》开篇,讲述了项羽及其叔父项梁吴中起事的经过。第一二段重点讲项羽的家世、兴趣和抱负,学书不成,认为书只记名姓而已;学剑不成,认为剑只能一人敌,要学万人敌之术;学兵法,仅知其意,不肯竟学。三件小事就写出项羽青少年时代的顽劣。但当看见秦始皇游会稽的时候,不由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壮语,使得其叔父奇其大志。第三段,集中写他与叔父项梁在陈涉等于大泽乡起义的背景下,如何机智地杀会稽太守殷通,宣告起事,举吴中兵,得精兵八千,并公正地任用吴中豪杰,从而奠定以后建业的坚实基础。课文选段:少年项羽的事业起点贰课文选段:少年项羽的事业起点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叁·中国传统课堂讨论结合选文谈一谈,项羽是不是英雄?肆中国传统拓展篇目赏析阅读拓展阅读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节选)》思考:

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是“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请结合上诉评价谈谈自己的理解。学以致用伍中国传统课后作业

结合文中描述,试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项羽“少怀壮志”?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造就了时势。项羽的少年英雄气概是直道,是勇往直前,是自律,胸怀大志往往是成功的开始。谈一谈在大学生活和职业规划中应该在哪些方面学习一下项羽的少年气概。谢谢观看中国传统送孟东野序(唐)韩愈壹作者介绍中国传统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今河南省孟州市),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文风一直影响至宋代,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大力提倡古文,反对骈偶文风。他在文学作品中创造了大量新词并化为成语,如再接再厉、异曲同工、力挽狂澜、一落千丈、一视同仁、细大不捐、佶屈聱牙等,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发明成语最多的文人。贰

《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送别好友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时所作的赠序。赠序始于唐代,属于文人临别赠言的议论性散文,内容多勉励、推崇、赞许之辞,因人立论,阐明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本文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作者表面上说此乃天意,实则委婉含蓄地斥责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课文背景:贰

文章内容共分四段。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中心论点,说明“不平”和物“鸣”的普遍存在。第二段,列举自然界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乐器发声,以及自然的鸟鸣、雷鸣、虫鸣、风声昭示四季更迭。第三段,承接上文,从自然界论及人类社会,列举了历代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论证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论点。第四段,论述唐宋众多学者大儒,认为他们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的人。最终点明题旨“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以抒发对孟郊怀才不遇的感慨。课文简介:叁·中国传统课堂讨论

“不平则鸣”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人精神,我们要如何传承这样的精神?肆中国传统拓展篇目赏析阅读拓展阅读梁衡《读韩愈》思考:

韩愈的人生跌宕起伏,韩愈的文笔惊才绝艳,韩愈的品行后人景仰,请查找相关资料,选取你最感兴趣的素材,尝试用白话文写一篇《韩愈小传》。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实质意指“人不平则鸣”。放眼当今社会,要做一个“善鸣者”,做一匹蓄势待发的“千里马”,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来使自己能够具备相应的品质和能力?请谈谈你的大学规划。伍课后作业学以致用谢谢观看中国传统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壹作者介绍中国传统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王安石、曾巩、“三苏”等都得到过他的提携,名列“唐宋八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传承了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提倡平实自然的文风,主张著文应当“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壹作者介绍中国传统

欧阳修在散文、诗词、经学、史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新唐书》等文集。欧阳修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文体各有独到之处。他的记事散文往往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生动表现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他的写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史实进行比较,经过逻辑论证,合理有力地引出主题观点。贰

《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以叙史为主,作者开篇明旨道出中心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写道“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随后作者将列举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例作为论据,对上述论点加以论证。论点和论据间衔接紧密自然,论述缜密有力。课文简介:贰

后半部分中作者由叙事转入论理,论证步步深入,立意层层递进。从“满招损,谦得益”的名言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身论点。为增强说服力,作者又将庄宗得失天下之事浓缩为一段简洁对偶的文字进行反面论证,再通过一盛一衰的强烈对比,与篇首的立论形成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结尾又进一步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推论,令读者的认识层层递进,得以深化。课文简介:贰课文简介

文章议论抒情相结合,虽以议论为主,但融入了浓重的抒情意味,行文中时而以唱叹起笔,时而又出感慨淋漓之言,如“岂非人事哉”“何其衰也”等句,增强了史论的艺术感染力。文章脉络清晰,以“矢”为线索将众多头绪纷繁的史实串联起来,材料安排井然有序。正反对比论证,说服力强,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其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作为一篇为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议论简明扼要,言简意丰,发人深省。叁·中国传统课堂讨论

欧阳修敢于摒弃从董仲舒以来居正统地位的“天人之变”的观点,而从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寻找国家盛衰的根源,并且向统治者提出这样明确的告诫,委婉劝诫统治者切忌贪图享乐、勤政爱民。在当时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说一说后唐庄宗要如何避免国家走向衰败?肆中国传统拓展篇目赏析阅读拓展阅读叶嘉莹《说欧阳修词》思考:

为何说“欧阳修无论在北宋文坛还是在思想政治界都是个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伍中国传统课后作业

早在《尚书·大禹谟》中就提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早在《易经》谦卦中就提到“谦谦君子”,对自己的成绩感到自满,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虚而时时改掉自身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美好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成才过程中避免不了骄傲自满招致的损失,“满招损、谦得益”这样的古训能时刻鞭策青年学生,无论任何时候,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前提基础。以“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议论文。学以致用谢谢观看史铁生我与地坛壹作者介绍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汉族。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壹作者介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哲思散文《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由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

这篇长达万言的作品,无论是在表达主旨上,还是在写法、语言各个方面,都堪称是史铁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独一无二的贡献。作品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再三再四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作品语言极富哲理性,对地坛这座古园中的一草一木进行了洋溢着生命活力与激情的描写与刻画,寄托着作者最为浓烈的感情,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贰贰课文选段背景:怀念母亲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并不理解母亲,而在母亲逝世后,在悔恨中作者开始去理解母亲的痛苦,理解一个母亲的角色定位。逐渐地,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母亲的“活法”,其实解答了作者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叁·主题思想:关于生死和爱的思考《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思想内容相当深刻在现当代散文史上有着独特意义的散文。文章以一个残疾人的特殊生命感受,抒写了人的命运与对命运的抗争,在地坛中感悟到的生与死和人为什么活着的人生永恒主题,以及母亲的伟大坚忍对“我”的深刻感染教育和“我”在地坛中的再生。既表现出深思熟虑的人生哲学,又流露出难以言说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味。叁·主题思想:关于生死和爱的思考《我与地坛》注重讲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和他与母亲的爱.感受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引导。1、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在与地坛的交流中作者认识到死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因而对死获得了一些超脱。生不是瞬间可以想透的问题,因而作者从地坛里各类景物的变化中认识到与其痛苦地活,不如开心地活。2、关于母亲:与地坛的一次次邂逅,母亲的一次次寻找,都让作者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用心,母爱的苦难、无言、坚忍,从而从对地坛的感情转而对母亲的怀念,升华文章的主题。艺术特点: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史铁生在写作中体现出了在语言运用上的创新精神,使用了拟人、移用和转换词序等手法,写出了许多鲜活的句子。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静中透出睿智与机敏,富有情趣,表现出独特的语言魅力。肆艺术特点:两个相对独立的架构

《我与地坛》全文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明暗线索并行不悖。第一部分写“我”和祭坛,“我”逃避现实去往地坛,思考了三个问题:死、为什么出生、如何生活。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又思考两个问题:母亲为什么不能再多活两年?母亲希望我能找到的道路到底是什么?肆艺术特点:真挚的情感表达作者饱含深情描绘母亲以及对母亲的爱,从开始不理解母亲,到对母亲的重新审视,以及后来对母爱的细心体察,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是此文最为感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