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器件》课件第1章_第1页
《激光器件》课件第1章_第2页
《激光器件》课件第1章_第3页
《激光器件》课件第1章_第4页
《激光器件》课件第1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气体放电的基本过程

1.2气体放电中的选择激发过程1.3气体激光器的其他激励方式

1.中性气体粒子

2.带电粒子

3.受激粒子和光子

4.碰撞过程

1.1气体放电的基本过程

设两粒子质量分别为m1、m2,碰撞前粒子的速度分别为v1、v2,其中v2=0。两粒子发生碰撞后速度分别为u1、u2,如图1.1所示。图1.1质量分别为m1、m2的粒子的对心碰撞

(1)弹性碰撞过程。在对心弹性碰撞过程中,两粒子构成的体系满足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

由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可得

m1v1=m1u1+m2u2(1-1)

(1-2)两式联立可得u1、u2为

(1-3)

(1-4)

于是粒子m1传递给粒子m2的动能为

(1-5)式中m1的动能损失率Δ定义为

(1-6)考虑非对心碰撞情况,Δ将减小,其最小值为零,故m1的平均动能损失率的平均值为

(1-7)(2)非弹性碰撞过程。在对心非弹性碰撞过程中,两粒子构成的体系满足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m1v1=m1u1+m2u2(1-8)

(1-9)其中W为粒子m2的内能。两式联立可得

(1-10)

可见,W随u1的改变而变化。由知,当时,W的极大值为

(1-11)可以看出,若m1<<m2,则m2获得的内能极大值为

如电子与基态原子A的非弹性碰撞,电子的大部分动能转化为原子的内能,使原子A被激发。其反应方程为

(1-12)

若m1≈m2,则m2获得的内能极大值为如基态原子A、B之间动能和内能的转换,使基态原子被激发、电离或电离激发。激发态原子A与基态原子B之间的内能转换

也可实现基态原子被激发、电离或电离激发,反应方程为

(1-15)

(1-16)

(1-17)

(1-18)1.1.2气体放电的基本参量

气体放电中决定放电情况的基本物理因素是电子、原子、分子及离子间的碰撞,描述这种碰撞过程的物理量是碰撞截面、自由程和激发速率。

1.碰撞截面

所谓碰撞,是指粒子相互接近时,将引起粒子的动量、动能、内能等的变化。以电子与原子的碰撞为例,引进碰撞截面的概念。如图1.2所示,如果认为原子是半径为a的“弹性球”,当运动的电子处于“弹性球”的阴影区域时,电子与“弹性球”将发生碰撞,可以认为碰撞截面为

σ=πa2(1-19)图1.2碰撞截面概念假设一束截面积为A的电子沿x轴以速度v通过某种气体,电子与气体粒子发生碰撞,电子的动量改变使电子束

偏离,如图1.3所示。图1.3电子束在气体中的碰撞在气体中,在x~x+dx之间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受到碰撞的电子数为

(1-20)

式中ne为电子数密度,N为气体粒子数密度,a为气体粒子半径,对式(1-20)积分可得

ne=n0exp(-Nπa2x)(1-21)碰撞截面的概念对于描述粒子的碰撞过程及粒子状态都十分有用。粒子的碰撞包括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的激发和电离,因此Q可表示为总弹性碰撞截面Q弹、总激发截面Q激和总电离截面Q电离的总和,即

Q=Q弹+Q激+Q电离

(1-23)

σ=σ弹+σ激+σ电离

(1-24)弹性碰撞截面σ弹、激发截面σ激和电离截面σ电离分别表征了各种碰撞几率的大小。原子系统的电离截面σi、禁戒跃迁的激发截面σex1,非禁戒跃迁的激发截面σex2,以及电子随动能的麦克斯韦分布关系曲线,如图1.4所示。图1.4电离截面和激发截面与麦克斯韦分布如果电子能量ε小于原子的电离能量εi,就不会发生电离,此时σi=0;当ε>εi时,将发生电离碰撞,σi是ε的函数。单位体积内由电离碰撞产生的电离速率Zi被定义为

(1-25)式中N为原子数密度,v为电子的热运动速度,f(ε)为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图1.4中的f(ε)是以电子温度Te为特征的麦克斯韦分布,即

(1-26)

2.自由程

所谓自由程,是指相邻两次碰撞之间,运动粒子所走过的路程的统计平均值。

由统计方法可求出为

(1-27)

3.激发速率

在气体放电过程中,工作物质粒子数反转分布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电离和激发两种过程,电离过程是为维持放电所必不可少的(要求提供电子、离子、亚稳粒子),激励过程是建立反转分布所必需的(要求只对激光上能级有强烈的激发,而对激光下能级有有效的消激发)。在维持电子的来源和激光上能级的激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基态粒子密度n、电子数密度ne、电子数按能量的分布f(ε),以及激发截面。对于碰撞截面为σ的某一过程,反应的速率或激发速率R定义为

(1-28)(1)对于电子碰撞激发过程来说,工作粒子的某一激发态的电子碰撞激发速率Re为

(1-29)

其中σe(ε)是激发态的电子碰撞激发截面,fe(ε)是电子按能量ε的分布函数,且有

(1-30)由于σe(ε)与电子能量的关系通常是不清楚的,一般将Re写成

(1-31)

(2)对包含有两种粒子的能量转移激发过程来说,能量转移激发速率写成

(1-32)

(3)R的量纲为m-3·s-1,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气体中被激发的粒子数。

4.电子能量分布函数

放电气体中任何粒子的电离几率和激发速率都与电子能量分布函数fe(ε)有关。

有关电子能量分布函数的研究工作是从1913年开始的,得拉维意斯坦(Druyresteyn)等研究了低密度(ne<1010cm-3)热平衡态下的电子能量分布函数,表示为

(1-33)在较高的电子密度下,电子服从麦克斯韦分布

(1-34)在连续气体放电中,可以用朗缪尔探针测量电子能量分布函数。作为例子,在CO2+N2+He混合气体为工作物质的CO2激光器中电子能量分布曲线如图1.5所示。结果表明,分布函数是偏离麦克斯韦分布的。这种偏离反映了电子-分子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可以看出,当E/N值增大时,高能电子大量增加。图1.5

CO2激光器电子能量分布函数1.1.3气体放电的形式

1.直流放电

放电管采用平行板电极,阴极K和阳极A之间的距离为d,管内充有压强为几百帕~几千帕的某种气体,在放电管两端加一个可调直流电压u。如图1.6所示是测量放电管伏-安特性的电路(a)及伏-安特性曲线(b)。伏-安特性曲线的不同区域代表了不同的放电特性,其放电的物理过程也不一样,而这些不同的放电特性之间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图1.6气体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EF段以后对应着自持放电,EF段所对应的放电称为正常辉光放电,其特点是电流增加,管压降几乎维持不变,电流为10-4~10-1A,这是一种稳定的小电流自持放电。

此时放电管内部可分为8个明暗相间的区域,如图1.7所示。图1.7正常辉光放电管内辉光空间区域二次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由阴极向阳极运动。

由阿斯顿暗区、阴极辉区和阴极暗区组成的阴极区是维持放电的关键区域。

经阴极暗区后,少量电子能量稍有衰减,但仍能有效地激发气体粒子而发光,形成负辉区。

电子经法拉第暗区加速,能量得以增加,又能有效地使气体粒子激发、电离,形成正柱区,

正柱区为均匀的辉光放电区域。

2.射频放电

射频放电也称高频放电,在放电管两电极间施加高频变电场,使电场变化周期远小于带电粒子在两电极间的渡越时间,电子只能在某个固定位置附近振荡,并与气体粒子碰撞,产生电离和激发来维持放电。

3.脉冲放电

在放电管两极间施加脉冲电压引起气体击穿的现象,称为脉冲放电。如果气体的击穿电压为VD,当两极间施加脉冲电压V<VD时,气体具有绝缘体的特性,当V>VD时,气体开始导通,阻抗急剧下降。1.2.1共振激发能量转移

激发态粒子与基态粒子相碰撞,使基态粒子被激发到高能态(亚稳态)而原激发态粒子则跃迁到较低能态或返回基态,这种过程称为共振激发能量转移,属于第二类非弹性碰撞。

1.原子-原子的共振激发能量转移过程

激发态原子A*与基态原子B*相碰撞,使基态原子被激发到高能态B*,而原激发态原子则跃迁到较低能态或返回基态A,反应方程为

A*+B→A+B*±ΔE∞(1-35)1.2气体放电中的选择激发过程

2.分子-分子的共振激发能量转移过程

类似于原子-原子的共振激发能量转移过程的特性,在CO2激光器的激光上能级的激发过程中,N2与CO2分子间的振动能级发生转移,反应方程为

N2(υ=1)+CO2(0000)→N2(υ=0)+CO2(0001)-18cm-1

(1-36)(1)ΔE∞愈小或趋于零时,能量转移截面σ最大,能量转移愈容易,呈现共振特性。随着ΔE∞的增大,σ下降,原子-原子共振激发能量转移过程中ΔE∞与σ之间的关系。

如图1.8所示。

(2)σ与碰撞原子的相对速度有关。一般而言,粒子之间的相对速度越大,σ值越大,但并不呈现线性增长关系,共振激发能量转移过程中σ·(ΔE∞)2/3与相对动能的关系如图1.9所示。图1.8

ΔE∞与σ之间的理论曲线1.2.2电荷转移

正离子A+与中性粒子B相碰撞的过程中,二者会相互交换内能,A获得一个电子而成为中性粒子,粒子B被电离或电离激发,称之为电荷转移,属于第二类非弹性碰撞。反应方程为

A++B→A+B+±ΔE∞

(1-37)

A++B→A+(B+)*±ΔE∞

(1-38)令两个粒子相互作用的距离为d,相对速度为v,则它们的相互作用时间为d/v,正离子A+与中性粒子B碰撞前后分别处于两个量子态,其能级差为ΔE,根据测不准关系,正离子A+与中性粒子B相互作用组合态的振荡周期为,当Δt与d/v接近时,电荷转移截面σ达到最大值,此时对应的相对速度为vm,且有

(1-39)需要注意的是,ΔE将会随着两个粒子的间距改变而变化。令ΔE∞是两个粒子的独立能级差,则

|ΔE|=ΔE∞+Ep

(1-40)1.2.3潘宁效应

一个中性激发态粒子A与中性基态粒子B相互碰撞,使中性基态粒子产生电离或电离激发的过程,称为潘宁效应。反应方程为

A*+B→A+B++e

(1-41)

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