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历史高一上学期2024年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1页
山东省历史高一上学期2024年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2页
山东省历史高一上学期2024年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3页
山东省历史高一上学期2024年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4页
山东省历史高一上学期2024年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山东省历史高一上学期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宋明理学的是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B.“民贵君轻”“人性本善”C.“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D.“兼爱非攻”“尚贤”答案:C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秦汉以来儒家思想的发展,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属于宋明理学的观点。选项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不属于宋明理学,选项A错误。选项B,“民贵君轻”“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孟子也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不属于宋明理学,选项B错误。选项C,“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朱熹是宋朝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属于宋明理学,选项C正确。选项D,“兼爱非攻”“尚贤”是墨子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之战,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不属于宋明理学,选项D错误。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近代化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近代化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选项A,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而材料强调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排除。选项B,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旨在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变革运动,但其指导思想并非近代化三民主义,故排除。选项C,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旨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运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近代化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使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近代化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正确。选项D,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旨在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与科学,与材料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符,故排除。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3、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并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半个多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指导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为了()A.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包围B.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D.确立多极化格局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选项A,虽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确实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但并非直接针对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包围,故A项错误。选项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选项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以便中国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故C项正确。选项D,多极化格局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一种趋势,而非由中国通过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确立的,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4、“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丰饶的粮仓。下列关于这一谚语的分析,正确的是A.说明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B.反映出当时太湖流域的农业发达C.说明宋朝政府重视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反映出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宋代流行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说明了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地区农业生产的丰收对全国粮食供应的重要性。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材料反映的史实。选项A,根据史实可知,在南宋时期,南方经济才逐渐超过了北方,但材料中的谚语仅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的丰收,并未全面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选项B,材料中的“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地区农业生产非常发达,粮食产量丰富,足以满足全国的粮食需求,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C,虽然宋朝政府确实重视农业,但材料中的谚语并未直接提及宋朝政府的农业政策或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选项C不符合题意。选项D,材料中的谚语主要涉及的是农业生产的丰收,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联,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关于“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的分析,正确的是:B.反映出当时太湖流域的农业发达。5、明朝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在宫廷设置“内书堂”,选拔宫内太监读书写字,并派遣学识渊博的太监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一举措A.旨在加强君主专制B.提高了宦官的行政能力C.促进了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内阁的权力答案:A解析:明朝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成祖朱棣在宫廷设置“内书堂”,选拔宫内太监读书写字,并派遣学识渊博的太监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一举措使得宦官参与到了政务中,有助于皇帝对政务的掌握,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宦官参与政务,加强君主专制,并未体现宦官的行政能力,故B项错误;宦官读书写字和宦官参与政务,并不能说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没有实权,故D项错误。6、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出台的主要目的是A.遏制苏联扩张B.恢复欧洲经济C.扩大美国市场D.扶植欧洲反共力量答案:A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提出了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并指出这一计划被称为马歇尔计划。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分析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主要目的。选项A,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在欧洲的扩张,加强对欧洲的控制,提出了马歇尔计划,故选项A与材料内容相符。选项B,恢复欧洲经济是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C,扩大美国市场是马歇尔计划的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故选项C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D,扶植欧洲反共力量是马歇尔计划的一个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故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因此,马歇尔计划出台的主要目的是:A.遏制苏联扩张。7、英国在工业革命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其主要原因是()A.资产阶级革命较早完成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C.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D.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答案:B解析:英国在工业革命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主要是因为它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故B项正确;A项“资产阶级革命较早完成”、C项“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D项“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均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条件,但不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故排除。8、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质的变化意味着()A.中国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D.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开始确立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开始遭到破坏”表述不全面,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正确;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就开始了,但此时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9、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和萎缩等阶段,其中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解体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D.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本题要求选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选项A,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不是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故选项A错误。选项B,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这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故选项B正确。选项C,实业救国思潮是清末民初中国出现的一种以振兴实业为主要内容并主张以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无关,故选项C错误。选项D,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但这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故选项D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0、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指的是A.民主与共和B.民主与科学C.平等与自由D.进化与革命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选项A,民主与共和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不是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两位先生”,故选项A错误。选项B,根据材料“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故选项B正确。选项C,平等与自由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所倡导的内容,并非新文化运动所特有的主张,且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和“科学”不符,故选项C错误。选项D,进化与革命虽然也是近代中国思想界的重要议题,但并非新文化运动所特别强调的“两位先生”,故选项D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民主与科学。11、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据此可知,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A.以法治国,树立政府权威B.道德教化与刑罚相结合C.强调礼制,以德治国D.倡导“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主张以德治国。本题要求根据孔子的话语分析出孔子治理国家的思想。选项A,材料中提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实际上是孔子对单纯以法治国(即“以政”、“以刑”)的否定,他认为这样的治理方式会让百姓只是避免犯罪而没有羞耻之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选项A与题意不符。选项B,虽然材料提到了“刑”,但孔子的重点在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道德教化和礼制的重要性,而并非强调道德教化与刑罚相结合,所以,选项B与题意不符。选项C,孔子在材料中提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应该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百姓的行为,这样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统治,这体现了孔子强调礼制、以德治国的思想,因此,选项C与题意相符。选项D,“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不符,故排除。12、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诗中我们可以认识到A.唐朝政府推行抑商政策B.封建剥削下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繁荣D.小生产者的生活艰辛与无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描述了卖炭老人的艰辛生活。本题要求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经济现象。选项A,材料主要描述了卖炭老人的艰辛生活,并没有提及唐朝政府是否推行抑商政策,因此,选项A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B,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男耕女织为标志,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形态。材料中的卖炭翁并不是小农经济的代表,他从事的是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故排除选项B。选项C,虽然材料提到了商品交易(卖炭),但并未反映出古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反而揭示了商品经济下小生产者的困境,因此,选项C与材料主旨不符。选项D,从诗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的辛劳和艰辛,“身上衣裳口中食”说明他的生活非常贫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进一步揭示了他在严寒中仍希望天气更冷以便卖出更多的炭来维持生计的无奈和辛酸,这体现了小生产者在商品经济中的生活艰辛与无奈,故选项D与材料内容相符。因此,从《卖炭翁》中我们可以认识到:D.小生产者的生活艰辛与无奈。1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强调以法治国;道家提出“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些思想A.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剧变B.完成了社会制度的变革C.奠定了儒学独尊的地位D.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选项A,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期,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各学派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这些思想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剧变,选项A正确。选项B,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后世社会制度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但并未直接完成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共同作用,故排除选项B。选项C,儒学独尊的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的,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选项C。选项D,思想上的大一统也是在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实现的,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没有直接关系。此外,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界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各种思想流派并存、互相争鸣,并未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故排除选项D。14、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诗人和诗作。其中被誉为“诗仙”的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诗人。选项A,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奔放豪迈,充满想象力,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作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自然、历史、人生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故选项A正确。选项B,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深沉凝重,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圣”,与“诗仙”不符,故排除选项B。选项C,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与“诗仙”的称号不符,故排除选项C。选项D,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富有意境,被誉为“诗佛”,与“诗仙”不符,故排除选项D。1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器的表述,正确的是A.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早期B.春秋战国时期是鼎盛时期C.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领域D.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答案:D解析:A项,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而非早期,故A项错误;B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达到鼎盛,而非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C项,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礼仪和军事等领域,而非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C项错误;D项,青铜器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其纹饰、造型和铭文等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观念和审美追求,故D项正确。16、秦统一后,秦始皇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该措施A.改变了各地的风俗习惯B.消除了各地区的文化差异C.便利了各地的经济交流D.促进了各地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A项,秦始皇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对经济领域进行规范,与改变各地的风俗习惯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B项,文化差异是由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民族特色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无法消除各地区的文化差异,故B项错误;C项,秦始皇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有利于消除地区间的经济交流障碍,便利了各地的经济交流,故C项正确;D项,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形态,与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郡和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材料二: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使王国封地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同时,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加强中央集权。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答案:1.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包括: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郡和县),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解析:实行郡县制:秦朝废除了分封制,转而采用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这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核心特点。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和县两级,这种层级分明的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郡丞、郡尉以及县令或县长等地方官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这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秦朝通过上述制度设计,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确保了中央政令的畅通无阻。2.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措施包括颁布“推恩令”和设立刺史制度。这些措施的意义在于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从而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范围,使其无法再与中央抗衡。这一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刺史制度: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并派遣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这一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刺史制度的设立也促进了地方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意义:这些措施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这对于汉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二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开放程度高。唐朝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内有东西两市,是商业贸易的中心。唐朝还实行了开放的外交政策,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如日本、新罗、天竺等。材料二:宋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朝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政府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同时,宋朝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交易。(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答案:(1)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繁荣,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商业贸易发达;二是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三是文化昌盛,吸引了外国人来华学习交流。(2)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宋朝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强大的经济支撑;二是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海外贸易,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鼓励和保护海外贸易的发展。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解析:(1)唐朝时期,中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开放的外交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学者。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繁荣的商业贸易和庞大的城市规模都体现了唐朝的经济实力。同时,唐朝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唐朝能够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也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此外,唐朝文化的昌盛也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学习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对外开放。(2)宋朝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种经济的繁荣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强大的经济支撑。同时,宋朝政府也非常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和保护海外贸易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宋朝的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海外贸易国家之一。第三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以来,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强调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袭制,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个人努力进入官僚体系。材料二: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实行文官制度,通过公开考试选拔政府文职人员。这一制度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公务员制度的雏形。文官考试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学科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旨在选拔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1)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2)分析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异同点。答案:(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强调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袭制;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对官僚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然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