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文剖析与写作技巧第一章审题(6)名师出招一、为什么要审题?审题,就像建房子打地基。地基没打好,房子建得再好也会风一吹就倒。同样的道理,审题没审好,作文写得再好也是开篇就跑题,可见审题是关系到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步骤。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文章的审题,就是仔细辨认、审查、分析、研究题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文体和写作的范围、角度、重点等。有人说,为文审题是前提,立意是关键,表达是重点。因此,审清命题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快速作文审题时,对作文题目的命题意图、写作对象、选材范围、中心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分步进行分析、推敲。二、审题审什么?审的对象是:体裁、范围、命题意图等。主要包括:体裁、范围、中心词、写作对象、修饰词、句式、题意、情感、字数、人称、写作要求等等。审查题目,分析这些信息,不是每处都仔细琢磨,得分个详略:有些,需要仔细审题,要推敲,思考,花上一刻钟也不为过。有些,则只需瞄一眼,知道了,心中有数就成,时间控制在几秒以内。三、审题的战略原则中考作文题型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不管哪种作文,都必须审清题目或话题的内涵,审清材料的意思,审清试题的提示,审清试题的文体、字数的要求。审题的战略原则是:1.整体性原则:就是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试题、材料和提示要求的整体着眼,不能“顾此失彼”,纠缠局部的细节,而忽略主要的或关键的内容。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考场作文的命题,特别是材料所蕴含的观点都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从不同对象身上找到最佳的突破口。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标准是: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四、审题方法四瞄四盯两品味:一瞄文体;二瞄字数;三瞄人称;四瞄范围;一盯句式;二盯情感;三盯副词;四盯关键词;一品味导语;二品味题目中的暗示。传统上,审题要看作文题型: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审题方法个个不同。其实,万法归宗,不管什么类型的作文,都需要凝练成一句话,找到这句话,就可以转化为命题作文来写作。所以,我们以简驭繁,以命题作文为主,解剖审题。一瞄文体中考作文命题已经好多年“文体不限”了,“文体不限”其实也不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有时题目本身的规定性就把某些文体排除在外了。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最方便写洋溢青春激情的抒情文,叙事文,而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好写。有些地区出于突出初中基础文体训练的考虑,不再笼而统之地“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一篇记叙文”。(一)注意文题中表明文体的标志词语。1、题中含“记”、“忆”、“访”、“传”、“纪事”、“巡礼”、“见闻”、“赞”、“颂”、“歌”、“抒怀”、“畅想”等词语,即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如《童年纪事》《琐忆》《内蒙访古》《武夷游》等;2、题中含“议”、“论”、“说”、“谈”、“辩”、“驳”、“评”、“析”、“感”、“看法”、“启示”、“谈起”等词语,即写议论文;3、题中含“用途”、“功能”、“介绍”、“说明”、“解说”、“性质”、“怎样”、“制作”、“方法”、“技巧”、“(某物)自述”等,即写说明文。(二)遇到没有标志词的文题,可以通过试加标志词的办法辨明文体,也可以从文题的含义发现它对文体的要求。1、一般来说,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题的,要写记叙文,如《最难忘的一天》、《校园见闻》、《我和同桌》、《抉择》等;2、要求阐发某种主张、论述某个道理的题目,要写议论文,如《机遇·天才·成功》、《要虚心“纳谏”》、《爱国主义,还是军国主义?》等,这些题目,或展示出论题,或直接点明论点,都是不难辨认的;3、要求介绍、解说客观事物、事理等知识的题目,写说明文。4、有些命题较为含蓄,要通过分析加以辨识。如《火车头》这一题目,不加分析,就难以把握它的文体。不过,在这里,显然它是一种比喻,比喻现实生活中起带头作用的先进人物,自然是要求写记叙文。(三)对不限文体的文题(话题作文),要尽量充分分析可以运用的体裁,然后根据自己的长处,选用一种合适的文体,绝不能写成非驴非马的文章。二瞄字数字数是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你少了50字,会被扣2分,少100字,基本上就会被划拨到最糟糕的作文里了。中考作文字数一般是“不少于600字”或者“600字左右”。从写的角度,应该比题目规定的字数下限略多写几十字,这样不仅内容更显得丰富,也可见你行文的优裕。三瞄人称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如“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我依然________”。再如:“多想告诉你”“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你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的口吻就有特别要求,强调倾诉性。又如“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是施动对象,要讲述一个属于“我”的主动的故事,在文章中要凸显“我”。许多考生写“我”想握住贫困生的手、残疾人的手、农民工的手,都体现了“我”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我”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我忧我思”:很多同学写屈原、杜甫、范仲淹之忧思,“我”却不在场,自我缺失。若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这帮人”“那一刻,我们……”,这类作文你就不能太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们”,突出群体。关键要注意人称和数(单数、复数)的不同。如“老师,我要对您说”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老师讲述的内容。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要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作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如:开端是事情的开头。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端;清晨,是一日生活的开端。万事皆有开端,开端蕴涵希望……请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以“开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分析:结合自身的经历或感受就不能以第三人称虚构,只能用第一人称写。看完题目,要能敏锐的把握挑选的材料是亲身经历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从别人那里获取的。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应因题目而定。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我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们”)。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的看法),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是个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在一篇文章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四瞄范围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几年,为了防范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这一趋势,我们不能不察。文题一般从时间、处所、数量、领属、关系、对象、内容等方面限制选材的范围。如文题“明天的我”,限制了时间“明天(未来)”、对象“我”。“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件。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文题“那是一首诗”,“一首”点明文章中应该是一个事件或者说是一个彼此有联系,能够合在一起的事件,决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写成几个片段,只照应主题,缺乏联系,导致变成那是“几首诗”。文题“美丽的瞬间”,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前……现在”这样娓娓道来。文题“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学校、家里或街头写上好几幕。文题“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也是如此。同学们要特别注意题目里的时间词,如:“那一天”“冬天”;地点词,如“校园”“窗外”;数量词,如“那一刻”“一件事”“第二次”。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如: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作者以外的人。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除上面所述之外,还要瞄准题目的保密要求。文章中,绝对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老师、同学的姓名,包括自己的名字。出现这种情况,最轻的处罚是直接扣5分,情节严重,有可能整个语文考试卷面分减半。一盯句式题目里如果出现关联词语,或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就需要辨析其中的内部联系了,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如“生活因思考而精彩”、“失去后才知道可贵”。又如:文题“我参与,我快乐”,因为“参与”所以“快乐”,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参与”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才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行文时,就需要既描述“参与”的过程和细节,也抒发“快乐”的情绪和感悟,两者缺一不可,只写一点,都不完整。如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参与”,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参与”,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二盯情感最近几年,中考命题老师都非常重视考生自身的情感,以往那种政治色彩浓厚的题目不多见了。同学们看这些题目:“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让我握住你的手”,你得体会这里面的一往情深;再看这些题目,“向前,向前,向前!”“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战胜自己,坚强起来”,你得领悟其中蕴含的积极、进取、不屈的精神力量。而所有的体会、领悟,最后又得落实在你饱蘸情感的笔触里。三盯副词审清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最”“也”“还”“再”“更”“其实”“依然”“真”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如“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有时,我也想_______”,“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怎么样……又如“其实并不是这样”中“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到“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我依然_________”,“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下雨天,真好”,“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________,最美的数字”,“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再如“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中的“总”字,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它暗含曾有过寻找适合自己的那把“钥匙”的经历,写作时要体现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许多“钥匙”中进行挑选的过程,最终在多种方法中必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把。四盯关键词要善于锁定题目最关键的词语,审清关键词的内涵,从而把握题意重点,安排好文章的详略。如何把握题意重点?(一)捕捉表层含义。捕捉和推敲题眼。一般来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这样写文章也就能突出重点,扣住要害了。辨识题眼的方法:▲题目是一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偏正短语,修饰语是题眼。▲并列短语,思考两者的关系。▲主谓短语,谓语是题眼。▲复杂句子,全面考虑。1、文题是一个词的,如“习惯”“分享”“惜”等,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就会显露出来,化大为小,能很快完成审题任务。对于词语型命题的文题,要能准确判断这个词语的词性。(1)名词。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如作文题“习惯”是名词,确定“习惯”的内涵和外延。“习惯”的内涵是指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外延是“一个人的习惯”“一个民族的习惯”。从“习惯”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分析,“习惯”也就一目了然了。又如“心事”这个题目,就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如果运用添加因素法审视,在原题前面加上“我”、“老师”、“奶奶”、“校长”、“班主任”等新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事”、“老师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校长的心事”或“班主任的心事”等等,题目的意思就显得非常明白了。(2)动词。揭示动词所表示的这个动作行为本身的意思,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成分,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如中考作文题“分享”是一动词,是指和别人分着享受。可在这个题目前后添加一些词语,如“我和同学分享欢乐”、“我和妈妈分享幸福”、“我和老师分享荣誉”等,意旨就明确了。(3)形容词。了解词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如中考作文“惜”有“爱惜、珍惜、可惜、惋惜”之意,可写“珍惜光阴”、“珍惜生命”、“爱惜树木”、“爱惜小动物”、“爱惜团徽”、“依依惜别”等。只要弄清“惜”的状况,文章就有东西可写。2、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处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直接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与角度,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则限定选材,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文题“家庭琐事”中的“琐”字是题眼,告诉我们要多写家庭中所发生的细琐杂事;文题“充满活力的岁月”中“充满活力”是题眼。审题时只要扣住“题眼”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又如文题“我心中的歌”,题眼是“心中”,心中之歌珍藏在主人的心里,构成了主人公生命的旋律,所以写出来的一定是一段埋藏在心底的具有感人情怀的事情。文题“可喜的变化”中“可喜”二字对“变化”起了限制的作用。其实,“变化”有两种,既有好的变化,也有坏的变化,此文修饰语规定了必须写好的变化。文中还要用富有表现力的材料写出变化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写变化后的情景,对比中强调后者,才能突出“可喜”之处。另外,文章还应有适当的议论,以便点出“可喜”的深刻内涵。3、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的,要思考两者的关系,就是从逻辑的角度考虑概念间的关系。如“谦虚与骄傲”是相反关系;“自卑与自负”是相对关系;“家门·校门·国门”是相承关系;“自强与自立”是并列关系;“太阳·地球·月亮”是主从关系;“创业与守业”是层进关系;“吸收与创造”是条件关系;“奖杯与汗水”是因果关系;“偏见与关爱”是取舍关系;“1·100·1000”是扩展关系;“科学家与春蚕”是比喻关系;“高分与高才”是交叉关系。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的,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比如“成功与失败”、“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一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素,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比较辨析:“我的老师”“我与老师”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那么文章的重点应写“老师”,而不是写“我”。因为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老师”是重点。但重点写了“老师”就一定不跑题了吗?不一定,如果所写的老师不是“我的”,而是“他”的,同样也是跑题了。如果写“我与老师”,那么就和“我的老师”有极大的差别。“我与老师”是一个并列式短语,“我”和“老师”同等重要,二者不可有所偏废。可以写“我”和“老师”之间的密切关系或有趣味或有意义的小故事。4.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的独特的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要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如“留给明天”,题眼就在“留给”上。围绕“留给”,首先应明确“明天”这一关键词指的是“未来”,而“留给”的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是抽象的精神。由于“留给明天”主语、宾语的空缺,给了我们很大的联想、想象空间。我们可用虚拟提问法考虑:(1)从“谁”留给明天的层面思考:可以是“我”要留给明天什么(可借此对自己的未来表态,回答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可以是我们这一代人要留给明天什么,也可以是历史上某位名人已留给明天什么。(2)从到底该留“什么”给明天的层面思考:“把口碑留给明天”,“把色彩留给明天”,“把记忆留给明天”,“把梦想留给明天”,“把青山绿水留给明天的子孙后代”。5、文题是一个主谓结构时,句中的谓语(动词)往往是“题眼”。如:“这堂课真有趣”中“有趣”是题眼;“那一天,我笑了”这个题目,题眼是谓语动词“笑”。除了时间限制为“那一天”和主语规定写“我”外,重点应突出题眼“笑”,你如何“笑”的?为什么“笑”?要将“笑”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又如“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笔带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6、如果文题是一个较复杂的句子,寻找题眼时往往要全面考虑。如:“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中“初升”是题眼;“我最爱这里的风景”,题眼是“最爱”与“风景”两个词;“成长的路上,他牵着我的手”,题眼是“成长”与“牵手”两个词;“人生处处有考场”,则应扣住“处处”和“考场”从多方面来表现人生无处不都对我们有所考验。(二)挖掘内在含义。我们对题意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还应认真体会其深层含义,懂得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的内在含义。标题的含义一般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近几年,比喻入题、象征入题的现象很普遍。这样的题目要审清题目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如:“水总有澄清的一天”“每一种草都会开花”“收藏阳光”“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让_____像门前小河般流过”“心中有盏红绿灯”。有些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如“路”“脚印”“春风”“一次不寻常的考试”“珍贵的礼物”“墙”等题目。像这类题目,其关键词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需要我们挖掘、引申。审题时就要学会由“实”到“虚”,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如果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发散思维选材。(1)“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分析】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明白“钥匙”的含义。“钥匙”在这里很显然不是指开锁用的东西,而应该是指感受快乐、与人沟通、探索奥秘、克服困难、远离烦恼、实现理想等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2)“路”【分析】鲁迅先生有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路是实实在在的羊肠小路、柏油马路、高速公路,还是说人生旅途、人生之路,还是心路历程,这些都是路。人生旅途、人生之路,还有心路历程,就是从字面意义上面引申、挖掘出来的意义。从命题意图来看,“路”不仅仅指脚下的道路,更应该指“成长的历程”。写作时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3)“脚印”【分析】“脚印”不仅仅指地上的脚印,更应该指“人生的足迹”;(4)“春风”【分析】“春风”不仅仅指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更应该指“轻言细语的教诲”。(5)“蜜蜂赞”【分析】题旨不在介绍蜜蜂,而是要赞美它那种勤劳无私的精神以及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者。(6)“‘水滴石穿’的启示”【分析】要求根据水滴坚持不懈、日久穿石的自然现象借题发挥,阐明道理。(7)“笔”【分析】“笔”可以理解为作为书写工具的各种类型的笔;但把它看作书写青春靓丽的“笔”,书写亲情友爱的“笔”,书写多彩人生的“笔”,书写神州新貌的“笔”,更容易挖掘出题目的深意。(8)《墙》【分析】墙可以是实实在在的一堵墙,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心墙。有一句老话“把墙推倒了就成了桥”,比喻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相互沟通非常重要。(9)《窗》【分析】窗有现实的窗户,是用来采光、通风换气的;眼睛算不算是一扇窗子,心灵是不是也能算做一扇窗子呢?一个人封闭自己,那就把心窗关上了;特别开朗,跟所有人都愿意交朋友,那叫把心窗打开了。这种心窗也是引申出来的意义。(10)《灯光》【分析】灯光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灯发出的光,它也象征着光明、希望,这种象征意义也是挖掘出来的。(11)《落叶》【分析】落叶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落叶背后象征着一些东西,需要去挖掘。落叶归根、落叶化为土壤的肥料等等。一品味导语认真品味文题的“导语”。除了材料作文,在一般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之前,有时也会出现一段较长的文字。它们不是据以作文的材料,也不是进行限定的条件,而是语言优美精粹的富于理性或激情的导语,非常类似于语文课中教师设计的“开讲语”。作为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既然“导语”作为某些文题的组成部分出现,那么就必然有其独到的作用。品味“导语”的语言,揣摩其蕴含的意图,也就成为审读中考作文题的必要过程。命题作文的导语其实是对命题作文题目的进一步说明,是为了降低命题的难度或者规定命题的范围所采用的一种启发学生习作思路的方式,因此,审清导语,然后和自己所审题所发现的信息互相印证,就能知道,命题作文该写些什么。下面,我们结合文题,分别领会“导语”的基本作用。文题一:生活中笑声常与我们相伴。在笑声中,友情在加深,学业在长进,困难被克服,隔阂被消除……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以“笑声”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要有场面描写。此导语中含了一组排比句,暗示了这篇考场作文立意的某些侧面,并用省略号暗示考生去进行发散联想。导语在文题中的作用,一是提示立意角度;二是开拓写作思路。通过抒写“笑声”可以表现怎样一个有意义的侧面呢?你可以写“友情在加深”或“学业在长进”,可以写“困难被克服”或“隔阂被消除”,还可以写自己由此而联想到的某个方面。文题的“导语”用“友情在加深”这组排比句,既激发考生多角度地选材,又指点了考生立意的具体侧面,隐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文题二: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原野,吹开了满园的鲜花……在这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以“我在春天里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此“导语”富有情感,它的作用是:激发写作情感,创设写作情景。其优美的语言,能调动考生的回忆,铺设作文情感的基调;一句“在这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设置了特定的写作情景;“想”和“做”则暗示在写作中如何选材,选什么材。文题三:我们都是在爸爸妈妈的搀扶下成长的,这一“扶”便是十多年呢!成长的路上,有爸爸妈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也有思想上的精心呵护。这中间,你是否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请以“给妈妈(爸爸)一个吻”为题,写一篇文章。细读导语,细品题眼“吻”字,我们就会知道命题者对中心的暗示:要写自己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精心呵护的回报,要表达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类的题旨。以上“导语”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基本作用”。而实际上,上述每个导语都不仅仅只有一个“基本作用”,只有认真阅读,揣摩品味,才有可能对其隐含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所以,我们在遇到有“导语”的文章时,一定要对其多读几遍。文题四:在成长的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收获。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勇敢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显然是告诉了我们写作选材;“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显然是告诉写作的中心。二品味题目中的暗示揣摩题目中的暗示,包括中心的暗示、选材的暗示、基本内容的暗示、重点的暗示等。如:文题一:在成长的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收获。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勇敢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1)中心的暗示:“成长”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中心。“成长”一词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文章中心是否偏离。“成长”即精神、能力、智慧等的积极的变化。(2)选材的暗示:“尝试”是突破口,什么尝试?什么叫尝试?回到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了写作的材料是可以很广泛的:精神上,某个方面的第一次感悟;生活里,某一个事件的第一次经历、第一次尝试;学习上,第一次的突破……可以说,选材上是特别广泛的。(3)基本内容的暗示:尝试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提升了什么能力,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谁在尝试?这些在文题中都有暗示。必须是自己的、积极地尝试,内容上要求必须是积极向上的。(4)重点的暗示:“在尝试中”规定了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尝试,事件应当具体,“成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顿悟,强调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自己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尝试”和“变化”应该是文章的重点。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事件的每个发展阶段中应该有“成长”体现其中。文题二:“因你而精彩”(1)中心的暗示:对“你”的赞颂;(2)选材的暗示:“你”是突破口,古今中外、人事物情、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只要能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均可入围;(3)基本内容的暗示:你是谁或什么,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感悟。(4)重点的暗示: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这才是文章中写作的重点,这一点写好了,文章也就成功了。五、常用的审题技巧五种审题技巧:比较异同法、添加语素法、大题小做法或小题大做法、虚实结合法、揭示寓意法。1、比较异同法遇到眼熟的文题,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这就需要联系近似的题型相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如“我爱老师”,可以跟“我的老师”、“我和老师”相比较。第一题重点写“我”对老师的爱,第二题重点写“老师”是怎样的人,第三题重点写“我”与“老师”的关系。如:试比较下面两组命题的不同之处。①带着微笑出发②互相微笑【分析】①“带着微笑出发”分为两部分:“带着微笑”和“出发”。“带着微笑”是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出发”是开始向目的地进发,两者联系起来就是“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做某种事情。“带着微笑出发”这个题目的侧重点是谁带着微笑出发,为什么带着微笑出发或者带着微笑出发会怎样。②“互相微笑”应是两个人,“互相”就是相互影响。“互相微笑”这个题目侧重的是两个人之间相互微笑的原因或影响,强调的是一个相互欣赏或相互感动的过程。如果不审题,直接套用“微笑”的范文,那么肯定就是偏题了。2、添加语素法(拓展题目法)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面或后面添加词语或短语,这样写作的思路就开阔了,内容就充实了。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如:“尝试”这个题目,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如“早晨”这个题目,含义很广,可在“早晨”二字前增加一些限制或修饰语,如“学校的”、“都市的”、“乡村的”、“军营的”、“工厂的”等,题目的含义和写作的角度就具体了。“追求”这个题目可以在前面加主语,在后面加上可供支配的宾语,使之成为某某“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或“追求理解”等,这样也就明确了写作内容。又如“我的梦”,其中“梦”比较抽象,它不指晚上所做的梦,而是指人的某种幻想和希望。我们可将“梦”的具体内容补出来,变成“我的梦是当上飞行员”,“我的梦是考上××大学”等。作文构思时也常用到“拓展题目法”。如“向前走”,可这样拓展:谁向前走?(我、你、他、我们的民族);是什么让我(我们)向前走?(希望、信念、责任、挑战……);怎样向前走?(逆着风、昂起头……)同时要注意题眼“走”,生活可以是一条直线,可以是一条曲线,也可以是一条射线。生活与学习的准则是磨炼拼搏、自强不息,就是学会如何“走”,如何下定决心,勇敢面对,跌倒了再爬起来,昂首向前走;走好生活与学习中的每一步,走向心灵,走向理想境界……这是主题升华之所在。3.大题小做法或小题大做法宏观的重大的命题,可从微观的具体的角度去审题。“大题”是指范围大的题目,一般字数少,不带修饰语;“小做”是指从小的角度来取材立意,力求以小见大。“机会”“勇气”“考场”“位置”此类题目有点大,容易写空,最好通过写一件事来说它的含义,叙事、抒情、议论(结尾点题)相结合。如“考场”,可以通过我们的经历,或者某一件事情来得出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视为考验我们学识、品德的考场。“意气”,化大为小,写自己的精神状态,如意气风发,意气昂扬;写自己与朋友间的相知相识,或写自己“意气用事”而自责的事。微观、具体的命题,要从宏观抽象的角度去审题。如“肩膀”可以转化为: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等。4.化实为虚(实题虚做)、化虚为实(虚题实做)和虚实结合法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抽象)为实;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化实为虚: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实题”是指以某种实物为题,如《路》、《绿叶》、《泥土》等。“虚做”是指不就物写物,而是展开联想,揭示其比喻义或象征义。这种方法对借物抒情的文题比较适用。如“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汶川地震,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如“脸”是一个实的具体的概念,从虚的方面可以想到抽象的脸面,可以想到抽象的表面等。化虚为实: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心愿”是这个词语是个较虚的题目,可以从实的方面去着笔,可以写个人心愿(我的心愿,妈妈的心愿,白衣天使的心愿……),也可以写社会心愿(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过绿色低碳的生活)。“想念”:想念外婆,想念童年,想念一次成功,想念一处风景……虚实结合:“肩膀”:“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5.揭示寓意法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即由表及里,揭示寓意。“过河小卒”:这道题很显然是不能够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的,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的指向,也就是寓意。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因此,小可以变大。需要注意的是,在审题过程中,以上几点往往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六、审题练习1.“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①写作的对象是:事。②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③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④题目的中心是:有趣的事。⑤体裁是:记叙文。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六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2.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这是个偏正短语,告诉我们作文要写的是一件“事”,是什么样的事呢?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鲜”事。这种新鲜事不是许多件,是“一件”事,而且不是过去发生的,是“最近”发生的。同时,“我班”又对事情发生的空间进行了限制,在作这个题目时忽略了哪一个词都容易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要全面地进行分析。3.“我终于战胜了_____”横线上可补上“胆怯”、“自卑”、“惰性”、“骄气”等词语,题中的副词“终于”,意为“到底”,表示经过较长的时间,有个较长的过程,曾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经过艰苦努力最后才获得成功,因此文章应突出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意志,反映战胜××的曲折过程。4.以“理解”为题为一篇记叙文。【审题】生活是错综复杂的,由于种种原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难免会出现思想感情上的隔阂,“理解”是消除隔阂,使彼此心灵得以沟通的途径。因此要选择人与人之间或志趣不同、看法差异,或因世俗偏见、意外误解而产生隔阂需要理解的事来写。题目虽然没有规定要写几件事,但以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叙述为好。人物也不必过多,要努力挖掘人物的世界。要强调的是,作文主题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格调。另外,此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思路一:上中学了,老师要求我们写日记,并且规定每周收阅一次。老师啊老师,您一心想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我能理解;但是我们也想在日记中保留一些心中的秘密,您能理解吗?我终于鼓起勇气向老师请求理解……思路二:×××同学学习成绩特棒,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他还是那么刻苦。有一次为希望工程捐款,他慷慨解囊,可他家并不富裕。后来他告诉我,他舅舅家在穷困的山区,他将来要到那里工作。我一下子理解了他……思路三:期中考试,有道数学题我不会做,向邻座求助,遭到拒绝。考试后,他来找我,我连理都不理他。晚上,他又到我家来,心平气和地跟我讲道理,并教我怎样解答那道数学题。我终于理解他对我的真正友谊。【写法】为什么需要理解?因为存在着不理解。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是这篇作文所要叙述的内容。一般可用抖底法、设疑法、误会法来写。抖底法:直接把需要理解(也就是对方的不理解)的问题抖出来,然后再写获得理解的过程。比如思路之一,开头是把我们渴求老师理解之处挑明,接着写“我”求得老师理解的过程,就是采用抖底法来写。这种写法平铺直叙,但便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设疑法:由于自己对对方不理解,也就对对方的所作所为留下疑团,直到理解了对方慷慨解囊留下的疑问,当了解到他的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志向时,才前疑尽释,就是采用设疑法来写。这种写法可以造成悬念。误会法:因为不理解而造成误会,又因为理解而消除误会,围绕误会的生与灭来写理解。比如思路之三,考试时临座不肯“帮助”,引起我的误解;后来他跟“我”谈心,帮助解题,使“我”理解他的真诚的友情,于是误会消除。这样运用误会法,可以把情节写得跌宕有致。需要指出的是事件的结果允许还是不理解,这不但合乎生活的真实,而且有时更耐人寻味。5.请以“今天真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1)说真话,叙真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分析:(1)审题:首先推敲“今天”。今天,本义是当下所在的这一天。如果是作者当下所在的这一天,那么,今天,就是作者参加中考这一天。可如果是文中主人公正在经历着的当天,那么,今天,就是生活中的任意一天,这样,写作的思路就开阔了。由本义往深处想一想,今天,也可以是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嘛,文章在立意上,可能会因此而变得深刻起来。这就是分析词语引申义所带来的好处。接着推敲“真好”,真好,是由衷地感叹与赞美。“真”,是“真正”、“确实”的意思,强调情况属实。这个词要求,读了文章之后,读者能与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发出“今天真好!”的感叹,在情感上能发生强烈的共鸣。文章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属于扣题不紧,但学生往往就是在这一点上把握得不够到位。因此,“真”这个副词,就是审这个题目时应该突破的关键词。(2)构思用提问来打开思路。如拿到“今天真好”这个作文题,可以问:是谁在哪一天因为什么而感到今天真好?下面我们用几篇中考优秀作文的构思来回答上面的提问。示例一:我于今天经过工地时,看到一对农民工夫妻,男人正捏着一个矿泉水瓶,细心地将瓶中的水倒在女人的手上给女人洗手。我因为他们能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相濡以沫地彼此温情呵护,能从生活的角落里寻觅出快乐满足的理由而感到今天真好。示例二:我于今天在公交车上用肩头给邻座睡着的大妈当枕头,因承担责任与付出爱心而产生了幸福感与自豪感,所以感到今天真好。示例三:我于今天回到我梦里的故乡——江南小镇,看到了衣袂飞扬的青树翠蔓,呼吸到了香气扑鼻的空气,观赏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画卷,获得了和小镇一样单纯轻快心情而感到今天真好。示例四:地球妈妈于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一天,因为人类将空调开高一摄氏度,用自行车代替私家车,将平时滴着水的水龙头拧紧等等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所以感到今天真好。其实思路打开之后,学生会得到更多新颖的构思。比如:(1)一个师范毕业生走上讲台的这一天,感到今天真好。(2)一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的空巢老人,在临死前终于盼来了与亲人的团聚,所以感到今天真好。(3)以一片在祖国领空游览的云的视角来看祖国的新气象新面貌,从而感叹祖国的今天真好。(4)以肺的口吻讲述在世界无烟日这一天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和愉快,所以他感到今天真好。……6.岁月如画,生活如诗。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去尽情描绘,用心抒写。题目:那是一首诗(1)审题:①“诗”是让人感受温馨,由文题中的“诗”字,我们可以确定,要写的内容一定是给我们以欣喜、感动、美好之类的东西,留在我们心底的一定是最深刻、最感人,且愈久愈香的记忆。引导词中“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也暗示了这一点。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那”具体化。②题目前的引导语既印证了我们的想法,又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它具体而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写作的内容,“岁月”“生活”,可以是某个时间,也可以是某一类生活,还可以是我们人生路上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感人至深的诗篇”)。(2)确定内容我们在动笔前,最关键的就是给“那”确定一个具体的指代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指代时间。如“童年”“初三”“春天”“夏夜”等等。②指代地点。如“故乡”“349宿舍”“清晨的校园”“晚自习时的教室”等等。③指代人物。如“父爱”“奶奶的唠叨”“师恩”“友情”等等。④指代景物。如“那片草地”“那微黄的灯光”“那孤独的树”等等。⑤指代其他事物、事件等。如“名著”“活动”“精神”等等。……(3)巧妙组织结构①用小标题结构全文。如写“大自然是一首诗”时,就可以用四季的色彩来拟小标题:绿色序曲、红色乐章、黄色乐章、白色乐章,从而展现大自然的美丽。②用课本剧结构全文。如写“349宿舍是一首诗”时,就可以运用剧本的形式组织结构,幕启、寝室成员陆续登场、落幕,还可以设计话外音等,从而展现当代中学生的风采。③用诗的结构组织全文。如写“初三是一首诗”时,就可以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定制生产人用膳食补充剂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便携式空调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广告设计专业实习报告
- 电动滑板车电动车辆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典当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工业废气污染控制用催化焚烧炉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幼儿和婴儿用次性游泳尿裤产品供应链分析
- 血液分析仪器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女士香水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仓库出租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3.8形状改变了(教学课件)科学二年级上册
- 第03讲:段落作用(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与练(全国)原卷版
- 2024陕西煤业化工物资集团限公司招聘12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九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速冻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
- 遥感地学应用04-水体和海洋遥感
- DL∕T 2014-2019 电力信息化项目后评价
- 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及重大事故隐患会议纪要(完整版)
- 东营山东东营市中医院(东营市传染病医院东营市精神卫生中心)招聘4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高级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 油烟管道系统清洗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