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九年级(上)入学语文试卷一、选择题(共10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歇晌(shǎng)荣膺(yīng)纤夫(qiàn)两肋插刀(lèi) B.驾驭(yù)荆棘(jí)烙饼(lào)不依不饶(náo) C.烟囱(cōng)熏陶(xǔn)隐匿(nì)呱呱坠地(guā) D.礼聘(pin)筵席(yàn)戏谑(xuè)咬文嚼字(jiáo)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溺死迁徒托辞瞩目 B.荣辱私塾碾转聊叙 C.劳碌衙门逊色通辑 D.慰勉妯娌竭力发髻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那种无病呻吟的作品,令人深恶痛绝。 B.我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举世瞩目,其建设遵循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C.“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少数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 D.全市中小学生诵读东坡诗文,讲传东坡故事,乐此不疲,让东坡精神撒遍眉州大地。4.(2分)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在“尤其是读经典名著”后加“的习惯”) B.霍金是科学界耀眼的明星,他创立了现代宇宙学,激发了数百万人的眼球。(把“创立”改为“发现”。) C.我国第二艘航母能否早日加入海军编队,取决于科研人员和广大官兵的共同努力。(把“能否”改为“能够”。) D.“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仅要落实到位,而且要宣讲到位。(将“宣讲”和“落实”对调。)5.(2分)学习《<论语>十二章》后,小文想向大家介绍读思结合的读书方法,下面是他准备的材料,请你帮他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ㅤㅤ边读书边思考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是件主动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时常有意而思之,才能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①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②由此可见,读书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认知,二是内化③读而不思,则如闭门造车;思而无意④其中关键在于“精”字。这个“精”并非反复多次,而在于深入仔细⑤认知转向内化,要义便是阅读时要思考书中内容A.③②④①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②⑤④ D.③②⑤①④二、综合读写(共8分)6.(8分)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下面是一段介绍小说的材料,请仔细阅读按要求完成题目。【甲】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小说产生读者兴趣,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基石。如瓜田里举叉刺猹的小闰土,市徐、前倨后恭的胡屠户等。【乙】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又常常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完成,一波三折的小说情节会引人入胜、让读者手不释卷。当然,典型的环境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典型合理的环境使小说前后情节的逻辑更严密,没有无边无际,一望无垠的芦苇荡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③请根据语段内容,为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下一个定义。(2)以下是某校学生小说阅读情况的调查表,请概括你的发现,答出两点即可。学生小说阅读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不喜欢阅读小说567人383人269人喜欢阅读小说纸质阅读242323438电子阅读481630905(3)同学们围绕怎样阅读小说展开了讨论,请你补全下面的对话。甲:我认为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背景。如果对小说故事背景不熟悉,我们可以去查阅作者简介。乙:有的小说篇幅较长,我们可以绘制情节思维导图,开展“重点情节我来讲”活动丙: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都十分鲜明。为了进一步把握人物特点,我们可以。三、默写(共7分)7.(7分)默写。(1)描写桃花源中人生活幸福快乐的句子是:,。陶渊明《桃花源记》(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柳宗元《小石潭记》(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韩愈《马说》(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秋雨连绵,屋内漏雨的情形的句子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四、古诗词赏析(共6分)8.(6分)【古诗阅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南北朝江总①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1)这首诗写于节日,从诗文中可以知道。(2)前两句中作者将“心”与“形”分开来写有何好处?(3)诗中“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五、文言文阅读(共12分)9.(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遂与外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得其船,便扶向路,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高尚士也;闻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落英缤纷②黄发垂髫③便要还家④处处志之(2)下列句子中与“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念无与为乐者D.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3)从文中找出一个判断句并翻译。句子:翻译:(4)翻译下面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离开桃源、等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六、现代文阅读(共22分)10.(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放风筝贺东东①“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是一幅春天主题的彩笔画。可以看到,鹤黄的草芽儿,细嫩的柳条儿,轻轻荡着秋千。“儿童散学归来早,还可以看到,一大群孩子,风筝也奔跑、跳跃、欢笑。②儿时的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们放风筝。然而,放风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③我们谁也没有风筝。语文课本里天天见,可那“中看不中用”;小镇逢集或唱大戏时倒有卖的,又有些奢侈。我渴望有一只风筝,最好是“老鹰”。同真正的老鹰一样④还是没有风筝,而春天的脚步,却越来越急了。草芽儿早碧油油的;柳条儿已织成窗帘,蓬蓬松松,都“纷纷开且落”了。⑤心灵手巧的阿飞提议,干脆自己“糊”风筝。⑥说干就干。我们攀爬五六里坡,挑选最韧性的竹子,破开,我赖着母亲,从她“百宝箱”里;其他小伙伴,有人拿把剪刀青石磨盘上,阿飞把竹篾摆成老鹰展翅状,再一根根扎紧。担心风筝飞太高,他又横竖各添了一根。接着把年画覆盖上去,依竹篾骨架剪掉多余部分不等浆糊完全干透,我便在白净一面,涂抹出老鹰嘴巴、翅膀、尾羽,他老嚷嚷着要“画鹰点睛”。拴好线后,一只形神抽象却结结实实的“老鹰”风筝。终于诞生了。我们一个个喜气洋洋⑦收割完芦苇的坝子,地阔而风劲,是放风筝的好去处。我托举风筝,“起!”他奋力向前冲去。我们都以为,随着阿飞的奔跑,然后翱翔天空。但我们分明看到,“老鹰”只是在他头顶摇摇摆摆,“快跑!阿飞,快!”阿飞更快了,高过芦苇、树梢,然而摇摆更加猛烈,还是“外甥打灯笼”。我们全都跑不动了,狗一样大喘气。阿飞沮丧地说:“我们的‘老鹰’⑧后来听取大人意见,两根阴干的竹篾为主,辅以轻盈柔韧的芦苇篾,并用塑料地膜替换年画。不用小半天,风筝就“糊”好了。这次不是“老鹰”,更像拉斜的五角星。⑨偏偏“五角星”飞起来了!扶摇而上的风筝,高过树梢,高过远处的屋顶,很快放完了。抬眼望去,近乎透明的风筝,仿佛一抹淡极的影子。⑩我们共同约定,从阿飞开始,每人保管一天风筝。第三天傍晚,我手中的缝纫线突然断了,身体不由向后倒去,已瞥见阿飞大步狂奔,边奔边喊,风筝跑了!”原来慌张之中,牵着风筝的线头⑪顺着长长的坝子,我和小伙伴们舍命追赶。可那“五角星”风筝,愈飞愈高⑫随风筝迢迢而去的,还有我们的童年。此后这多年,我们被命运之手拨弄,聚少离多。我也曾见识过不少风筝,只是⑬今年春天,暖和得早。楼下滨河公园,早有风筝奔跑,欢笑。一只顽皮的“蝌蚪”风筝,直接游到我家窗口,和我“大眼瞪小眼”,瞪得我心里直痒痒。禁不住我“苦口婆心”⑭玛丽托举风筝,我执线,“起!”我奋力向前冲去。风从耳边吼过的一瞬,阿飞他们大喊,“快跑!飞起来了,风筝渐高,高过树梢,高过更远处的群峰。(选自《视野》,有删改)(1)本文回忆了“我”儿时放风筝的故事。根据示例和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①②③④(2)本文“我们”做风筝的过程中,为什么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成功了?(3)请结合语境,品析语言。青石磨盘上,阿飞把竹篾摆成老鹰展翅状,再一根根扎紧。担心风筝飞太高,他又横竖各添了一根。接着把年画覆盖上去,依竹篾骨架剪掉多余部分(4)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④段环境描写的作用。(5)文章结尾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11.(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岳麓书院吴波①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青枫峡峡口,背倚层林叠翠的赫曦峰,面临碧波粼粼的湘江,几度毁灭,又几度修复标本。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保留了宋代学堂的设计传统,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除供祀部分较为独立外,总体依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形状宛如一个橄榄。②走入正门,兀立于前的便是当门建筑的赫曦台。古朴的亭台,掩映在数株枝叶披离的古树下,形成独特的建筑趣味。③步下赫曦台,正前方便是书院的大门,“岳麓书院”这幅笔墨苍劲的匾额悬于大门正上方,于斯为盛”,悬挂于匾额下。④进入大门,穿过天井,便来到了二门前。时值金秋,南道两旁的树木蓊蓊郁郁。银杏是我国稀有树种,静植在这里,愈见绝代风华。⑤沿四级台阶而上,来到书院正厅。正厅是书院核心,当时用来讲学,堂内两廊还置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由欧阳正焕所写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讲堂正中央上方悬一块金匾日“道南正脉”,为清乾隆皇帝御书,上书《岳麓书院记》,系宋代理学家张拭撰写。屏风前面⑥绕过屏风,便望见了亭台殿阁式的御书楼。楼阁三层结构,琉璃瓦铺顶,檐角形如龙尾,活活泼泼地翘向蓝天。⑦返身下御书楼的台阶,信步所至,是中轴线两旁一左一右对称布局的拟兰亭、汲泉亭、半学斋等地方。⑧再经过赫曦台,回望西下夕阳,整座书院在苍莽起伏的林海的围拥下,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在我心中升起……(1)第①段加点的“标本”是什么意思?它说明了岳麓书院的什么特点?请简要作答。(2)本文介绍岳麓书院条理清楚,请从全文结构和说明顺序两方面来简要分析。(3)第④段画线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七、作文(共35分)12.(35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12月,“显眼包”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和“2023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原本,“显眼包”多少带有一点“嫌弃”的意味。但如今,“显眼包”的褒扬意味明显,不仅在于其表面“爱出风头”,更在于其内在的活力外溢,又能够营造欢乐气氛。当下的“显眼包”因“与众不同”而大受欢迎,这是人们对个性化、多元化表达的认同。而且,还可以指那些在同类中脱颖而出的事物。“每个物种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显眼包”。比如博物馆里形态生动、富有喜感的馆藏文物,也被称为“显眼包”。围绕“显眼包”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内容健康积极;③有真情实感;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24-2025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九年级(上)入学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歇晌(shǎng)荣膺(yīng)纤夫(qiàn)两肋插刀(lèi) B.驾驭(yù)荆棘(jí)烙饼(lào)不依不饶(náo) C.烟囱(cōng)熏陶(xǔn)隐匿(nì)呱呱坠地(guā) D.礼聘(pin)筵席(yàn)戏谑(xuè)咬文嚼字(jiáo)【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解答】A.正确。B.有误,“不依不饶”的“饶”应读作“ráo”。C.有误,“熏陶”应读作“xūn”“呱呱坠地”的“呱”应读作“gū”。D.有误,“筵席”的“筵”应读作“yán”。故选:A。【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溺死迁徒托辞瞩目 B.荣辱私塾碾转聊叙 C.劳碌衙门逊色通辑 D.慰勉妯娌竭力发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析,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书写,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用反选排除法来做题。【解答】A.“迁徒“应为“迁徙”;B.“碾转”应为“辗转”;C.“通辑”应为“通缉”;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需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学习时需要对文章中出现的词语进行积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平时认真书写,规范书写,仔细辨析。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那种无病呻吟的作品,令人深恶痛绝。 B.我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举世瞩目,其建设遵循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C.“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少数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 D.全市中小学生诵读东坡诗文,讲传东坡故事,乐此不疲,让东坡精神撒遍眉州大地。【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解答】A.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使用有误;B.指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使用恰当;C.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多含轻视意,所以意思和语境不符;D.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件事物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是正确的。故选:C。【点评】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4.(2分)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在“尤其是读经典名著”后加“的习惯”) B.霍金是科学界耀眼的明星,他创立了现代宇宙学,激发了数百万人的眼球。(把“创立”改为“发现”。) C.我国第二艘航母能否早日加入海军编队,取决于科研人员和广大官兵的共同努力。(把“能否”改为“能够”。) D.“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仅要落实到位,而且要宣讲到位。(将“宣讲”和“落实”对调。)【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我们必须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CD.修改正确;B.有误,可把“激发”改为“吸引”。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问题,我们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防止病句的发生。5.(2分)学习《<论语>十二章》后,小文想向大家介绍读思结合的读书方法,下面是他准备的材料,请你帮他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ㅤㅤ边读书边思考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是件主动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时常有意而思之,才能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①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②由此可见,读书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认知,二是内化③读而不思,则如闭门造车;思而无意④其中关键在于“精”字。这个“精”并非反复多次,而在于深入仔细⑤认知转向内化,要义便是阅读时要思考书中内容A.③②④①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②⑤④ D.③②⑤①④【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解答】通读可知,语段主要讲述读书需要思考的道理,结合横线前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③句是对此的说明;②句说明读书的两个层次,应排第二,⑤句紧承②句;①句是朱熹的读书观点,应排第四,应排最后。故选:D。【点评】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二、综合读写(共8分)6.(8分)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下面是一段介绍小说的材料,请仔细阅读按要求完成题目。【甲】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小说产生读者兴趣,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基石。如瓜田里举叉刺猹的小闰土,市徐、前倨后恭的胡屠户等。【乙】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又常常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完成,一波三折的小说情节会引人入胜、让读者手不释卷。当然,典型的环境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典型合理的环境使小说前后情节的逻辑更严密,没有无边无际,一望无垠的芦苇荡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③请根据语段内容,为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下一个定义。(2)以下是某校学生小说阅读情况的调查表,请概括你的发现,答出两点即可。学生小说阅读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不喜欢阅读小说567人383人269人喜欢阅读小说纸质阅读242323438电子阅读481630905(3)同学们围绕怎样阅读小说展开了讨论,请你补全下面的对话。甲:我认为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背景。如果对小说故事背景不熟悉,我们可以去查阅作者简介。乙:有的小说篇幅较长,我们可以绘制情节思维导图,开展“重点情节我来讲”活动丙: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都十分鲜明。为了进一步把握人物特点,我们可以开展制作人物小传卡片、编演课本剧等活动。【分析】(1)①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联系“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小说产生读者兴趣,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基石”可知,用词不当,应把“产生”改为“激发”或“引发”。②本题考查标点。联系“一波三折的小说情节会引人入胜、让读者手不释卷”可知,标点不当,应把句中的顿号改成逗号。③本题考查下定义。结合“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又常常是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完成的”“典型的环境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小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读者短时的猎奇心理,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一定的看法和思想”等内容提炼概括可得: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2)本题考查图表。根据调查表可知,各个年级不喜欢阅读小说的人数分别为:567人、383人、268人。各个年级喜欢阅读小说的人数分别为:723人、953人、1343人,其中喜欢纸质阅读的人数分别为:242人、323人、269人,其中喜欢电子阅读的人数分别为:481人、630人、905人。据此可知,各个年级喜欢阅读小说的人数都大于不喜欢阅读小说的人数。各个年级喜欢阅读小说的人中,喜欢电子阅读的人数都比喜欢纸质阅读的人数多。(3)本题考查情景对话。联系“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都十分鲜明”可知,为了进一步把握人物特点,我们可以:开展制作人物小传卡片、编演课本剧等活动。【解答】答案:(1)①将句中“产生”改为“激发”或“引发”;②将句中的顿号改成逗号;③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2)①学生不喜欢阅读小说的人数随年级升高而减少;②各年级;③各年级电子阅读的人数是纸质阅读人数的两倍左右。(3)示例:开展制作人物小传卡片、编演课本剧等活动。【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三、默写(共7分)7.(7分)默写。(1)描写桃花源中人生活幸福快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秋雨连绵,屋内漏雨的情形的句子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重点字:髫)(2)参差披拂(重点字:拂)(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重点字:邪)(4)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四、古诗词赏析(共6分)8.(6分)【古诗阅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南北朝江总①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1)这首诗写于重阳节日,从诗文中九月九日可以知道。(2)前两句中作者将“心”与“形”分开来写有何好处?(3)诗中“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分析】《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是隋朝江总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全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根据诗题中的“九月九日”可知这首诗写于重阳节,恰逢重阳节。(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心逐南云近”包含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于是仰天长叹。这句诗表现的是一种归还家乡的焦急心情。“形随北雁来”,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诗人来到了南方,也突出其行动之快。因为归家的愿望就要实现了;因为心中欣喜。(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本诗最后两句意为:家乡篱笆下的菊花?作者并未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今天开了几枝。这是间接抒情的手法?归雁洛阳边”意为: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答案:(1)重阳九月九日(2)前一句写心情,人未归心已随云彩飞向故乡了,既表明快。可见思乡。(3)前者间接抒情,后者直接抒情。译文:心随着南去的白云一起飞走。家乡篱笆下的菊花?【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五、文言文阅读(共12分)9.(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遂与外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得其船,便扶向路,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高尚士也;闻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落英缤纷落花②黄发垂髫儿童下垂的头发,这里指儿童③便要还家通“邀”,邀请④处处志之记,作记号(2)下列句子中与“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武陵人捕鱼为业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念无与为乐者D.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3)从文中找出一个判断句并翻译。句子: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志趣高尚的隐士(4)翻译下面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等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表达了作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愿景的社会理想。【分析】课文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落英”指落花,通“邀”;“志”是词类活用,记,作记号。(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为”的辨析。要求掌握文言虚词“为”的各种用法。阅读全文,例句中“为”的意思是对、给;B中“为”的意思是对、给;D中“为”的意思是被。(3)本题考查判断句及翻译句子。结合文章的内容,然后再翻译即可,…也”“…,…者也”,高尚士也”;故翻译为:南阳刘子骥。(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虚词,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意译为辅,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要注意“平旷”指平坦宽广;“属”指类,房屋整整齐齐、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等等。(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即可,了解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完成第一;第三个空、人人安居乐业”来回答即可。答案:(1)①落花;②儿童下垂的头发;③通“邀”;④记。(2)B(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个志趣高尚的隐士。判断(4)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等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5)小住桃源(或“访问桃源”等)、再寻桃源(或“寻找桃源”等)、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愿景;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点评】文言词语“志”的用法:1.名词,标志。如:处处志之。2.动词,做标记。如:寻向所志。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六、现代文阅读(共22分)10.(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放风筝贺东东①“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是一幅春天主题的彩笔画。可以看到,鹤黄的草芽儿,细嫩的柳条儿,轻轻荡着秋千。“儿童散学归来早,还可以看到,一大群孩子,风筝也奔跑、跳跃、欢笑。②儿时的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们放风筝。然而,放风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③我们谁也没有风筝。语文课本里天天见,可那“中看不中用”;小镇逢集或唱大戏时倒有卖的,又有些奢侈。我渴望有一只风筝,最好是“老鹰”。同真正的老鹰一样④还是没有风筝,而春天的脚步,却越来越急了。草芽儿早碧油油的;柳条儿已织成窗帘,蓬蓬松松,都“纷纷开且落”了。⑤心灵手巧的阿飞提议,干脆自己“糊”风筝。⑥说干就干。我们攀爬五六里坡,挑选最韧性的竹子,破开,我赖着母亲,从她“百宝箱”里;其他小伙伴,有人拿把剪刀青石磨盘上,阿飞把竹篾摆成老鹰展翅状,再一根根扎紧。担心风筝飞太高,他又横竖各添了一根。接着把年画覆盖上去,依竹篾骨架剪掉多余部分不等浆糊完全干透,我便在白净一面,涂抹出老鹰嘴巴、翅膀、尾羽,他老嚷嚷着要“画鹰点睛”。拴好线后,一只形神抽象却结结实实的“老鹰”风筝。终于诞生了。我们一个个喜气洋洋⑦收割完芦苇的坝子,地阔而风劲,是放风筝的好去处。我托举风筝,“起!”他奋力向前冲去。我们都以为,随着阿飞的奔跑,然后翱翔天空。但我们分明看到,“老鹰”只是在他头顶摇摇摆摆,“快跑!阿飞,快!”阿飞更快了,高过芦苇、树梢,然而摇摆更加猛烈,还是“外甥打灯笼”。我们全都跑不动了,狗一样大喘气。阿飞沮丧地说:“我们的‘老鹰’⑧后来听取大人意见,两根阴干的竹篾为主,辅以轻盈柔韧的芦苇篾,并用塑料地膜替换年画。不用小半天,风筝就“糊”好了。这次不是“老鹰”,更像拉斜的五角星。⑨偏偏“五角星”飞起来了!扶摇而上的风筝,高过树梢,高过远处的屋顶,很快放完了。抬眼望去,近乎透明的风筝,仿佛一抹淡极的影子。⑩我们共同约定,从阿飞开始,每人保管一天风筝。第三天傍晚,我手中的缝纫线突然断了,身体不由向后倒去,已瞥见阿飞大步狂奔,边奔边喊,风筝跑了!”原来慌张之中,牵着风筝的线头⑪顺着长长的坝子,我和小伙伴们舍命追赶。可那“五角星”风筝,愈飞愈高⑫随风筝迢迢而去的,还有我们的童年。此后这多年,我们被命运之手拨弄,聚少离多。我也曾见识过不少风筝,只是⑬今年春天,暖和得早。楼下滨河公园,早有风筝奔跑,欢笑。一只顽皮的“蝌蚪”风筝,直接游到我家窗口,和我“大眼瞪小眼”,瞪得我心里直痒痒。禁不住我“苦口婆心”⑭玛丽托举风筝,我执线,“起!”我奋力向前冲去。风从耳边吼过的一瞬,阿飞他们大喊,“快跑!飞起来了,风筝渐高,高过树梢,高过更远处的群峰。(选自《视野》,有删改)(1)本文回忆了“我”儿时放风筝的故事。根据示例和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①渴望②狼狈,沮丧③燕子(或“五角星“)④丢失(2)本文“我们”做风筝的过程中,为什么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成功了?(3)请结合语境,品析语言。青石磨盘上,阿飞把竹篾摆成老鹰展翅状,再一根根扎紧。担心风筝飞太高,他又横竖各添了一根。接着把年画覆盖上去,依竹篾骨架剪掉多余部分(4)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④段环境描写的作用。(5)文章结尾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分析】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第①到④到写我们渴望能放筝,可是没有办法得到风筝;第⑤到⑪段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最后三段写现在对童年放风筝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快乐生活的怀念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清写作思路,然而无法得到风筝。先做了一个“老鹰”风筝,却没有升空”。“我们全都跑不动了。阿飞沮丧”。但老实讲,“偏偏‘五角星’飞起来了”,我们准备收风筝回家,我手中的缝纫线突然断了”“风筝,竟消失在薄薄的暮色里”,童年远逝了。可据此摘要回答。(2)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阅读文本可知,“挑选最韧性的竹子”“他又横竖各添了一根”“不等浆糊完全干透”。第二次听取了大人的意见,辅以轻盈柔韧的芦苇篾,并用塑料地膜替换年画”风筝变得简单轻盈。(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①题目要求从词语的角度赏析。“中看不中用”是一个俗语,联系上下文可知,可课本上的风筝可以看看,不能用。②本句没有要求赏析角度。阅读句子可知,这是具体地描写了阿飞制作风筝时的过程,可见他们对放风筝的渴望之情。(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草芽儿早碧油油的;柳条儿已织成窗帘,描写春天春意盎然的景象;“连背阴坡的山桃花,烘托我们还没有风筝的着急心情。(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法。结尾一段写到了现在“我”和玛丽在放风筝的时候回想到了童年放风筝时的情景,这一内容照应了前文、快乐怀念之情。答案:(1)①渴望;②狼狈;③燕子(或“五角星”)。(2)第一次自己做的,风筝繁琐“结实”(或“笨重”),风筝简单轻盈。(3)①引用俗语,风趣写出语文书上的风筝只能看却不能放的特点。②运用“摆成”“扎紧”“添”“覆盖”“剪”“粘连”等一系列动词,形象描绘阿飞制作风筝的过程,表达了对放风筝的渴望。(4)描写春天春意盎然的景象,渲染一种生气蓬勃的氛围,为下文我们自己做风筝作铺垫。(5)虚实结合,由眼前放风筝回忆到“我”和阿飞他们放风筝的情景,表现我对童年美好。【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11.(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岳麓书院吴波①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青枫峡峡口,背倚层林叠翠的赫曦峰,面临碧波粼粼的湘江,几度毁灭,又几度修复标本。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保留了宋代学堂的设计传统,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除供祀部分较为独立外,总体依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形状宛如一个橄榄。②走入正门,兀立于前的便是当门建筑的赫曦台。古朴的亭台,掩映在数株枝叶披离的古树下,形成独特的建筑趣味。③步下赫曦台,正前方便是书院的大门,“岳麓书院”这幅笔墨苍劲的匾额悬于大门正上方,于斯为盛”,悬挂于匾额下。④进入大门,穿过天井,便来到了二门前。时值金秋,南道两旁的树木蓊蓊郁郁。银杏是我国稀有树种,静植在这里,愈见绝代风华。⑤沿四级台阶而上,来到书院正厅。正厅是书院核心,当时用来讲学,堂内两廊还置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由欧阳正焕所写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讲堂正中央上方悬一块金匾日“道南正脉”,为清乾隆皇帝御书,上书《岳麓书院记》,系宋代理学家张拭撰写。屏风前面⑥绕过屏风,便望见了亭台殿阁式的御书楼。楼阁三层结构,琉璃瓦铺顶,檐角形如龙尾,活活泼泼地翘向蓝天。⑦返身下御书楼的台阶,信步所至,是中轴线两旁一左一右对称布局的拟兰亭、汲泉亭、半学斋等地方。⑧再经过赫曦台,回望西下夕阳,整座书院在苍莽起伏的林海的围拥下,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在我心中升起……(1)第①段加点的“标本”是什么意思?它说明了岳麓书院的什么特点?请简要作答。(2)本文介绍岳麓书院条理清楚,请从全文结构和说明顺序两方面来简要分析。(3)第④段画线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本文介绍了岳麓书院的位置,说明了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保留了宋代学堂的设计传统,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结合“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青枫峡峡口,面临碧波粼粼的湘江,几度毁灭,是我国古代书院的标本”可知“标本”是标准,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总体依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形状宛如一个橄榄。(2)本题考查对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rilysine-TFA-生命科学试剂-MCE-4187
- KIF18A-IN-15-生命科学试剂-MCE-5317
- 4-4-Dimethoxyoctafluorobiphenyl-生命科学试剂-MCE-5198
- 1-3-Dinervonoyl-glycerol-生命科学试剂-MCE-1243
- 2025年度特色民宿体验住宿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消防设备定制设计与销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农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购销合同标准
- 施工现场施工防传染病传播制度
- 个人兼职用工合同模板
- 乡村别墅租赁合同样本
- 《奥特莱斯业态浅析》课件
- 202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县乡卷)及答案解析
- 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分享
- 养殖场兽医服务合同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HR六大板块+三支柱体系
- 慢性病患者门诊身份管理方案
- 2025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讲义(新高考)第2部分语法第23讲状语从句(练习)(学生版+解析)
- 连铸工职业技能大赛考试题库-上(单选、多选题)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Ⅱ)含答案
- 十七个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