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共48分)1.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综合现已发现的卜辞,共有不重复单字4500个左右,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这可说明,商代A.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B.祭祀占卜盛行C.文化为统治者垄断 D.文字较为成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共有不重复单字4500个左右,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也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材料内容强调甲骨文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体现了其较为成熟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代的文字,而不是国家机构,不能得出其国家机构更加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商代文字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不能得出商代祭祀占卜盛行的结论,排除B项;商代甲骨文知识商代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商代甲骨文比较成熟的特点,没有强调商代文化被统治者垄断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A.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C.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参加廷议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可得出廷议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的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廷议的参与人员与方式,并不能展现参与人员的品格,排除B项;廷议制度是议政的方式,最终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上,因此不能有效限制皇权,排除C项;材料中并不仅只有皇帝与丞相,还有其他大臣,因此并不能有效协调二者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3.有学者认为,仅就丞相制度而言,明朝经历了一个废丞相、置四辅、设内阁的历史阶段,而清朝经历了置议政大臣、设四大臣、立军机处的历史轨迹。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清时期()A.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D.前朝宰相制度变相恢复〖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清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就是使大臣承担着丞相的责任,却没有丞相的权力,实质上加强皇帝专制独裁的权力,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明清中枢机构的演变是有体系的,有一定运行机制,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兼职丞相制”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不是前朝宰相制度的延续,排除D项。故选B项。4.据学者统计,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周王朝共有31人执政,其中世卿之族占了24人;鲁国共有25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22人;晋国共有72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6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世官制仍有较大影响力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C.政局变动助推社会转型 D.血缘政治已彻底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东周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世官制,这说明当时世官制仍有较大的影响力,A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表明当时国家政权基本掌握在世卿之族手中,社会阶层流动加速一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5.“此前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据此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是()A.选官方式上体现相对公平 B.扩大官吏来源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D.提高官员素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以前选官的时候,权力掌握在举荐人手里,学子有应该被举荐的才能,而不能被及时举荐,那也没有办法。而实行科举之后,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就算相关部门的官员想徇私举荐他们,也是不可能的;而能够有资格有能力参加考试的,最终也一定会考中,由此可见科举的好处,在于能够对徇私舞弊的现象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相对比较公平,A项正确。扩大官吏来源、形成重学风气、提高官员素质均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C、D项。故选A项。6.从1922年到1935年,人一直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在1937年,人主动提出了“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的构想。这一变化表明()A.放弃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B.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实现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 D.清除了党内“左”倾错误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从1922-1935年,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在1937年提出了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建立代表工农利益的苏维埃政权,而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的主张,因此提出组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的构想。因此材料的变化反映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排除A项;国共首次合作是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适应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动,而与“左”错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1907年3月8日,鉴于“近来京外官商士民创立女学堂者,所在多有”的事实,学部被迫颁布了以“启发知识、保存礼教”为宗旨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这表明()A.儒学丧失统治地位 B.新式教育成为潮流C.女子政治地位提高 D.清末新政成效显著〖答案〗B〖解析〗本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当时官商士民创办女学堂的热潮,清政府还是做出了让步,颁布了关于女学堂的章程,说明新式教育成为潮流,B项正确;根据材料“启发知识、保存礼教”为宗旨,说明儒学仍是统治思想,排除A项;材料仅仅涉及女子的教育问题,无法得出女子政治地位提高,排除C项;材料是清未新政的举措,但成效显著属于过度推论,排除D项。故选B项。8.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A.避免了徇私舞弊 B.民主政治的确立C.摆脱了封建束缚 D.选拔官员考试和资历并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二者皆不可偏废”可知,北洋政府在确定文官任用资格的过程中既重视考试,也重视经历,两者并重,D项正确;材料仅能看出北洋政府对人才评判的标准和态度,没有关于考试选拔程序的相关内容,无法判断是否能够避免徇私舞弊,排除A项;材料中不涉及立法机关的组织形式,无法判断民主政治是否确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具体考试的内容,无法判断是否受到封建思想或者制度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9.据调查,解放初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农村基层治理适应社会发展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不同,因此需要的管理人才也不同,从贫下中农到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再到大学生的变化,反映出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农村基层干部的任用变化适应社会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宗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农村干部的经济地位,而且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雅典出现这一现象()A.深受财产等级制度影响 B.意在营造民主政治的氛围C.得益于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D.体现了公民社会地位平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根据材料“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可知城邦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创造条件,说明城邦在营造民主政治的氛围,B项正确;根据材料“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可知民主政治并未受到财产等级的限制,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贫穷不是公民参政的障碍是因为伯利克里时期发放津贴,并非得益于克利斯提尼改革,排除C项;材料表明城邦为民主政治营造氛围,没有涉及公民社会地位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11.马渭源在《马克斯·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中指出,西欧封建制下封臣服从具有双重性:封臣的服从除了对领主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这表明()A.封建领主对封臣可随意扩大权限 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C.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 D.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西欧封建制下封臣的服从具有双重性……‘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君封臣制下,封臣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可见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D项正确;封建领主对封臣不可随意扩大权限,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封臣的义务,未涉及权利,排除B项;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相对的专制性,并不是绝对的,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A.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 B.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国家的首都不能设立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和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其目的是防止各州对联邦的制约,以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故选A项;两人的主张防止内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而不是外部势力,排除B项;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与“国家的首都不应当……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不符,排除C项;1787年宪法将黑人奴隶按五分之三来折合计算南方人口的总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利益,调和了南北之间的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A.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C.与中国科举制初衷一致 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文官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A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科举制的初衷是加强皇权,这与西方文官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不同,排除C项;文官制度是工业化的结果而非前提,排除D项。故选A项。14.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4年(英国)。根据材料信息“1854年”“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政府机构臃肿,文官制度存在腐败和弊端,原有的文官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其改革,C项正确;英国内阁是一个包括多个由首相任命的政府部门的官方体制,材料未体现内阁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并非只强调工人阶级,与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是这一报告出台的影响,并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5.1921年,甘地在《少年印度》中提出制定一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旗帜的建议。他写道:“每一国家都需要有代表性的旗帜……因为旗帜代表种理想。”同年,一面有甘地印记的三色旗诞生。其中,红色代表印度教、绿色代表回教、白色代表其他宗教,旗帜正中绘有纺车图案。据此推测,甘地的“理想”是()A.将消除种姓制度与发展民族工业相结合 B.以“仁爱”作为主旨进行“消极抵抗”C.在西方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传统经济 D.通过民众团结和经济自主以争取独立〖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在设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旗帜时,将代表印度教的红色、代表回教的绿色和代表其他宗教的白色放在一起,强调民众团结,在正中展示印度传统纺车,强调发展民族经济等,反映出甘地的“理想”是通过民众团结和经济自主以争取独立,D项正确;“消除种姓制度”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与“仁爱”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以西方物质文明为基础与甘地将手摇纺车放在图案正中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至今(苏联)。根据材料中的“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正确;作者自身也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做到“准确记述”,排除A项;回忆录主观色彩浓厚,不一定比其他著作可信度更高,排除B项;不能以版本的新旧作为判断接近历史真相的尺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时间名称备注1979年《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份明确提出医院经济的文件。该《意见》提出,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1981年《关于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报告》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1984年《关于贯彻财政部“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的意见》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1988年《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贵任制的意见(试行)》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基础上参照两权分离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贵权利关系。——摘编自昝馨《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举措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答案〗(1)举措: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双轨制。特点:仿效国企改革(或政府主导,立法保障,内容详尽、广泛,注意民生,逐渐完善)。(2)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简政放权,按经济活动规律办事等举措出台;公立医院存在需要改革得问题。

〖解析〗【小问1】举措:根据材料“该《意见》提出,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可归纳出放权让利;根据材料“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可归纳出是双轨制。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改革的内容来看,这主要是效仿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医院的自主权。【小问2】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背景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及医院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戊戌变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身上,突出其历史贡献和思想启蒙作用,但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同样积极参与改革,更为广泛的官僚群体,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七月间,中央官员通过对《校邠庐抗议》的签议,展开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在官制改革中,焦点是裁减冗员和吏胥专权的问题,官员们普遍主张裁减中央和地方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在吏胥问题上主张简明则例,寻求可以替代吏胥的人选等……此外,官员主张大力发展制科取士,如推广荐举和经济特科等。在洋务改革问题上,他们主张适当引进一些西方政治思想,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的学说……——摘编自常小龙《清廷关于戊戌改革大讨论的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中中央官员提议改革官僚机构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答案〗(1)措施:精简机构;淘汰冗员;制科取士;引进西方政治思想。(答对任意三点即可)(2)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或新旧官僚的矛盾);改革策略过于激进;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与守旧派实力对比悬殊)。(答对任意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措施:根据材料“在官制改革中,焦点是裁减冗员和吏胥专权的问题,官员们普遍主张裁减中央和地方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可知精简机构;淘汰冗员;根据材料“官员主张大力发展制科取士,如推广荐举和经济特科等”可知制科取士;根据材料“他们主张适当引进一些西方政治思想,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的学说”可知引进西方政治思想。【小问2】原因:结合戊戌变法相关知识,从守旧派、改革措施、改革派等方面展开分析,可知守旧势力的反对(或新旧官僚的矛盾);改革策略过于激进;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与守旧派实力对比悬殊)。19.文官制度伴随英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而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2)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摘自《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材料二西方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2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摘自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简述以上两则史料的类型和价值,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类型与价值:材料一是文献史料中的档案类,可作为研究英国文官制度的直接证据。材料二是历史著述,可作为研究英国文官制度的佐证材料。关系: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解读(2)内容:建立常任文官制;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实行政绩晋升制。意义:抑制赐官制和政党分肥制导致政治腐败;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解析〗【小问1】类型与价值: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是文献史料中的档案类,根据“摘自《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得出可作为研究英国文官制度的直接证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材料二是历史著述,结合材料的内容可得出可作为研究英国文官制度的佐证材料。关系:根据材料可得出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解读【小问2】内容:根据“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