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五章 课时29 水循环_第1页
第一部分 第五章 课时29 水循环_第2页
第一部分 第五章 课时29 水循环_第3页
第一部分 第五章 课时29 水循环_第4页
第一部分 第五章 课时29 水循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5.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基本概念]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地表水、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内流河(湖)、外流河(湖)、湿地、沼泽、淡水湖、咸水湖、构造湖、堰塞湖、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河流水文特征、河流水系特征;海水温度、海水盐度、海水密度;波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洋流、寒流、暖流、风海流、水平补偿流、离岸流、垂直补偿流(上升流/下降流)、密度流;海—气相互作用、水热平衡、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基本原理]水循环的过程及各环节的影响因素;水平衡原理;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原理。[体系架构]课时29水循环1.“水的行星”(1)水的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2)水体类型①海洋水:是主要的,它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②陆地水: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水量还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③大气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基本上是以水汽的形态存在。思考指出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类型。答案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2.自然界的水循环(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2)动力:太阳能和地球重力。(3)过程①画图:在上图中添加箭头,完成水循环过程。答案②填表:完成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类型字母主要环节______循环(大循环)B①水汽蒸发、②________、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____、⑥地下径流海上内循环①水汽蒸发、③____陆地内循环①水汽蒸发、⑦________、③降水答案类型字母主要环节海陆间循环(大循环)B①水汽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海上内循环C①水汽蒸发、③降水陆地内循环A①水汽蒸发、⑦植物蒸腾、③降水概念辨析理论蒸发量(蒸发能力)与实际蒸发量(1)理论蒸发量:下垫面有充足水分供应时的蒸发量。一个地区气温越高、风速越大、空气越干燥,它的蒸发能力就越强、理论蒸发量越大。(2)实际蒸发量:下垫面的水以水汽逸出地表进入大气的净散发量(包括水体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3)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庞大的系统。(2)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直接影响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4)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5)形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思考一个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案一个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域面积,一般来说,区域面积越大,集水范围越大,水资源总量越大;二是区域内的降水量和蒸发量,降水量越多,蒸发量越少,径流量越大,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总量越大。1.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3)影响降水的因素(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正相关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蒸发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5)影响下渗的因素(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暗河众多,储存有大量的地下水。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影响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径流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影响下渗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会减少下渗3.水平衡(1)原理①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蓄水变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蓄水变量。②一个区域长期来看水量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某一段时期内,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该时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③公式(2)原理应用水在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水资源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消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即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收入-支出。收入大气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融水的输入;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支出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水平衡原理常用于解释湖泊面积大小的变化、湖水盐度的变化、沼泽湿地的演化过程等。如“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分析思路如下图所示:即:水的收入是①②,水的支出是③④,①+②<③+④,即收入<支出,死海面积缩小。(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下图),海拔1875~2106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6分)(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6分)[关键信息点拨]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说明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利于地表水向湿地方向汇集。湿地的形成还与地质、地下水有关,读图可知盆地内有断层发育,利于地下水出露。金川峡水库作为重要水源地,应具有水量较大且稳定、水质优良等特点。答案(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2)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质。考向1通过“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考查“人地协调观”(2024·四川广元模拟)蒸散发的主要形式有植物蒸腾、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近年来北川河(黄河的二级支流)流域植被恢复后年蒸散发量减少,7、8月减少最明显。流域内无大型水库,河床宽度小于30m。下图示意北川河流域1970~2020年水面蒸发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1.近年来该流域蒸散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蒸腾量减少 B.土壤下渗量减少C.水面蒸发量减少 D.土壤蒸发量减少2.北川河流域植被恢复,使流域内()A.年均气温升高 B.坡面径流总量增多C.降水明显增加 D.涵养水源功能提升答案1.D2.D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该现象发生在流域植被恢复之后,植被数量增加,植物蒸腾量会增加,A错误;植被数量增加可以增加下渗,B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流域内河床宽度小于30m,且无大型水库,水域面积较小,水面蒸发量有限,C错误;随着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太阳辐射无法直接到达地面,地表温度上升缓慢,土壤蒸发量减少,流域蒸散发量减少,故D正确。第2题,森林植被会调节局地小气候,使气温降低,A错误;植被恢复,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减少,B错误;降水量的多少受多种因素制约,植被恢复对降水量的作用有限,降水不会明显增加,C错误;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功能,故选D。考向2通过“水平衡”考查“区域认知”(2023·河南省重点高中联考)乌裕尔河原为嫩江(自北向南流)的支流,因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后,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读图完成3~5题。3.河流排水受阻后一般会形成堰塞湖,而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与该过程有关的地理特征是()A.纬度高,蒸发微弱B.距海近,降水量大C.土质密,下渗微弱D.地势低,平坦开阔4.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的原因不包括()A.流域上游工农业用水量大B.流域下游淤积,排水不畅C.地转偏向力导致嫩江西移D.嫩江河床不断淤积、抬高5.乌裕尔河流域发展变化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之前,流域降水量等于蒸发量B.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初期,流域降水量大于蒸发量C.扎龙湿地面积相对稳定后,流域降水量小于蒸发量D.扎龙湿地面积相对稳定后,水中含盐量也相对稳定答案3.D4.A5.B解析第3题,河流排水受阻后一般会形成堰塞湖,是因为河水不断汇聚增多,同时存在能够储存大量来水的较深洼地。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则说明乌裕尔河流域气候较干旱,降水量较小且蒸发量较大,使得流向下游受阻区的水量有限,A、B错误;若下渗微弱则有利于水分在地表集聚,水量会不断增多,C错误;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湿地,表明该地地势低,地形平坦开阔,无较深洼地,故选D。第4题,乌裕尔河下游不断淤积,使得中上游来水排水不畅,B正确,不合题意;嫩江是干流,淤积量较大,河床抬高较快,其河床淤积、抬高是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的原因之一,D正确,不合题意;嫩江自北向南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不断侵蚀右岸,逐渐西移,使得乌裕尔河排水受阻,C正确,不合题意;若乌裕尔河流域上游工农业用水量大,则中上游来水量会减小,不会出现下游排水受阻问题,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第5题,根据水平衡原理,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之前为外流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加径流量,故降水量大于蒸发量,A错误;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初期,湿地面积不断扩大,说明流域内水平衡大致处于盈余状态,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B正确;扎龙湿地面积相对稳定后,说明流域内水量大致处于收支平衡状态,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C错误;扎龙湿地面积相对稳定后,河水不断将盐分带入封闭的水体中,沼泽湿地水体盐度不断升高,D错误。课时精练(2024·山东威海模拟)在雨洪过程图中,形心为相应图形的几何中心,可用洪峰时刻和流量形心时刻相对降水形心的滞后来衡量流域的调节功能。某喀斯特小流域岩层多裂隙,在流域下游发育由泥岩组成的不透水层。一次雨洪过程中,该小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流量过程差别较大。下图示意该小流域本次雨洪过程。读图,完成1~3题。1.该小流域本次雨洪过程中()A.地表径流规模更大B.主要降水量出现在降水后期C.地表径流形心滞后更短D.地下径流洪峰滞后更长2.在形成地下径流到形成地表径流期间()①地表保持干燥②土壤蓄水量增大③降水量增大④下渗速率恒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地下径流洪水消退缓慢,主要因为()A.裂隙促进地表径流下渗B.裂隙内部水分运移缓慢C.不透水层上方下渗缓慢D.不透水层上游蓄水量大答案1.C2.C3.D解析第1题,径流规模可以用径流曲线和底边围合的面积衡量,显然地下径流规模更大,A错误;降水形心出现在降水峰值之前,说明主要降水量出现在降水前期,B错误;地表径流形心出现时刻比地下径流早,因此地表径流形心滞后更短,C正确;地下径流洪峰出现时刻比地表径流早,因此地下径流洪峰滞后更短,D错误。第2题,在形成地下径流到形成地表径流期间,虽然尚未形成地表径流,但接受降水补给,地表湿润,①错误;土壤仍然在蓄水尚未饱和,因此未产生地表径流,②正确;由图可知该期间降水量增大,③正确;降水量增大,地表径流为零,地下径流在增大,说明下渗速率在增大,④错误。故选C。第3题,地下径流消退后期,地表径流早已为零,不是由地表径流下渗造成的,A错误;与没有裂隙的岩土体相比,有裂隙的岩土体内部水分运移快,B错误;地下径流自上游向下游移动,遇到下游不透水层阻挡,在不透水层上游蓄积量较大,D正确;退水时这部分蓄积的水缓慢流走,因此主要是不透水层上下游的水文联系,而不是不透水层垂直方向的水文联系,C错误。(2023·江西九江模拟)土壤饱和导水率是反映径流入渗和水分渗漏快慢的重要参数,主要与土壤疏松度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不同绿地类型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状况。完成4~6题。4.樱花园土壤饱和导水率低主要是因为()A.土壤密度小 B.植物根系发达C.地表践踏频繁 D.土壤有机质含量高5.仅考虑土壤饱和导水率影响,玉兰林相对于樱花园()A.径流量较大 B.蒸发量较小C.地下径流慢 D.地表径流慢6.为了缓解城市内涝,可在城市绿化建设中()A.提高樟树的种植比例B.增加观赏樱花的道路C.将玉兰林改造为草地D.增加仿真草地的数量答案4.C5.D6.A解析第4题,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土壤密度小,说明土质相对疏松,利于水体在土壤中运移,土壤饱和导水率应较大,A错误;植物根系发达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水在土壤中的运移通道,土壤饱和导水率应较大,B错误;樱花园属于近距离观赏性绿地,地表受人为踩踏较多,土壤变得紧实,不利于水体在土壤中运移,导致土壤饱和导水率较小,C正确;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团聚能力,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有利于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D错误。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玉兰林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比樱花园大,说明与樱花园相比,玉兰林雨水的入渗率高,地下径流量大、流速快,地表径流量小、流速慢,C错误、D正确;土壤饱和导水率主要影响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分配,对径流总量影响不大,A错误;玉兰林土壤饱和导水率高,说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强,有利于蒸发作用的增强,蒸发量较大,B错误。第6题,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樟树林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较高,城市绿化建设中,提高其比例,可使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A正确;增加樱花园观赏道路,会提高硬化地面比例,减少下渗,加剧内涝,B错误;将玉兰林改造成草地,会导致土壤饱和导水率下降,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会加剧内涝,C错误;仿真草地主要是由塑料制作而成,透水性差,会使下渗减少,不利于缓解城市内涝,D错误。(2024·江苏常州模拟)在大尺度流域易形成复杂的水汽自循环。若流域两端海拔高程差比较大,在温差和气压差作用下,会驱动大气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流动,实际效果与“烟囱效应”类似,一定程度上会对水汽产生影响。下图为干旱、半干旱区大高程差流域水循环模型。据此完成7~9题。7.“烟囱效应”直接加强了()A.地表蒸发 B.大气降水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8.随着流域地表植被的增加,中下游地区地表反而呈现干裂化现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中下游地区水分因蒸腾迁移而失衡B.上游地区地下水蒸散量大于补水量C.流域内植被恢复增大了蒸腾水汽量D.“烟囱效应”将上游水分输送至下游9.要缓解局部干裂缺水症状,中下游地区适宜()A.降低植被覆盖率 B.进行生态调水、补水C.增加人工降雨量 D.降低流域两端高差答案7.C8.A9.B解析第7题,“烟囱效应”会驱动大气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流动,而大气的流动会挟带一定的水汽,所以“烟囱效应”直接加强了水汽输送作用,C正确。第8题,“烟囱效应”会导致大气挟带水汽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流动,而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植被蒸腾的水汽向高海拔地区流动会导致本地区水汽减少,从而导致地表水分缺乏而出现干裂化现象,A正确;水汽向较高海拔的上游地区输送,上游水汽的补给量会增加,且上游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深,地下水蒸散量相对较小,对中下游地表干裂化现象影响小,B错误;流域内植被恢复增大了蒸腾水汽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气候变湿润、降水增多,不是地表出现干裂化现象的原因,C错误;“烟囱效应”会导致大气挟带水汽从低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