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问题。
⑴此图人物是谁?
(2)你怎样评价他的事迹?
【答案】(1)郑成功。
(2)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关键信息:“旗帜上的郑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图人物是郑成功。
(2)依据所学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
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
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
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
展。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
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2)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
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目的:寻求佛法(或佛经).
(2)《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
籍.
(3)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
(4)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
的务实求真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解决本题
的关键词是:“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我们可以判断出玄奘西游的目
的是:寻求佛法(或佛经)。
(2)依据所学可知,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后,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
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
学的重要典籍。
(3)依据材料二是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这幅图,我们知道:唐朝的对外交往非常
活跃,玄奘西游就是唐朝对外交往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
展:实行宽容开发的对外政策:对外海陆路交通发达,这些都是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
(4)开放性的问题,考查的是玄奘的精神,玄奘西游求学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
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
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3.航海壮举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
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
欧洲。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
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材料一:明初,由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
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
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
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
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
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
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一一(新加坡)李光耀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2)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么特点?
(3)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解析】
【详解】
(1)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图和“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
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
达的地区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根据材料二“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
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可知,
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
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
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和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
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
留下了持久的影响。”可知,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
各国的友好往来。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和亲
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
政策?
(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
的祖先?
(4)材料四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君和人民的关系;
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中华:汉族,夷狄:少数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和亲、会盟;藏族
(4)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间的友好关系。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材料中唐太宗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的
巨大力量。为了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
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
才和虚心纳谏等。
(2)材料二“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
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
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的“中华”指
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正式会盟”可知,材料三表明,唐
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
原地区。
(4)根据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
普皆安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
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
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赵匡胤
(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重文轻武的政策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
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
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结合所学
知识,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让军队定期调动,是为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
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材料三“宋代进
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可知,材料二、
三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即重视文臣、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扭
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
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
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二从贞观年间开始,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
相。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杨国忠又与安
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
•新浪网XXX博客
(1)结合课本与你的课外知识,写出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3)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①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②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重重。③唐玄宗后期的政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
防止专权乱政。(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
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一有关的三
位人物是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结合材料二“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李林
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
恶,遂引发安史之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唐玄宗晚年贪
图享乐,怠于朝政;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唐玄宗后期的政
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本题是开放式试题,只要学生能够从史实出发,结合史实总结教训和启示,能够自圆
其说即可,例如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得到的启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
患意识;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
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答案】(1)材料一:出身门第的高低;材料二:才能.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
人的奋斗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
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分析材料二的
"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
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
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是: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给平民
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有利于扩
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8.阅读材料:
材料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在天竺期
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玄奘西行的目的是什么。
⑵与他有关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
(3)结合材料,指出玄奘西行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
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唐朝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其对我们今天的外交政策有何启示?
【答案】(1)寻求佛法(或佛经)。
(2)《大唐西域记》。
⑶政治局面: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实行宽容、开放的对
外政策;对外交通:海陆交通发达。
(4)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精神。
(5)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要坚持对外开放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材料中的“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可知,玄奘西行的目的是寻求佛法。
(2)贞观后期,玄奘取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据其口述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
闻,由其弟子记录而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
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3)结合所学,从唐朝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分析作答。政
治局面: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唐朝政府实行宽容、开放
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对外交通:海陆交通发达。
⑷依据材料“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可知玄奘具有不屈不挠、坚
忍不拔的精神;依据材料“西行学经求法”可知玄奘具有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
的精神。
(5)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当时的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这有
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因此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对外开放,具有开放意识,学习外国的先
进文明成果等。
(1)大运河的开通与隋朝哪位皇帝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他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什么?
(2)写出上图中的A、B、C三处的地名。
(3)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写出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
(4)依据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余杭、涿郡、洛阳
(3)黄河和淮河
(4)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
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全长两千多
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
里。图中A是余杭,B是涿郡,C是洛阳。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
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
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
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邢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
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结合图片内容可知,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黄河
和淮河。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却才"下西洋路观
材料二
航海活动时间(年)次数人数(人)船数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62艘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
郑和下西洋1405-1433727800
(共百余艘)61.6米
哥伦布到达旗舰长24.5米,
1492-150441000-150017艘
美洲宽6米
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1)红海非洲
(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
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
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
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有: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
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
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鉴真东渡
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
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这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
筑,鉴真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
一—据袁行霖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鉴真东渡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
(2)结合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观点运用史实进行论述。(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唐朝。
(2)参考的论述观点:
①中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
②中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③中外交流促进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
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便是日本迄今为止最
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等文化带到了日本”可知,鉴真东渡
发生在唐朝,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提炼的观点是:①中外交流促进世界文
化的共同发展。②中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③中外交流促进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
论述:唐朝对外交流活跃,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
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
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
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最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
作出了突出贡献。(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
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
(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科举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度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不少于两点)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
(3)材料二中,“此河”指的是什么河?材料为什么说此河的修建“共禹论功不较多”
(4)材料三中的作者对大运河的开凿持什么观点?其理由是什么?
【答案】(1)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
(2)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
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
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等。(不少于两点)
(3)隋朝大运河到唐朝时南北交通运输仍然依赖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政治、
经济、文化交流。也可)
(4)否定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
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由政府出面招生"得出政府主导;依据“自由报考原则,不论
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得出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举凡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
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
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
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
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
论功不较多”可知是指隋朝大运河。第二小问第二小问”至今千里赖通波”说明到唐朝时
南北交通运输仍然依赖大运河或者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4)依据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
回”可见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人民负担,成为隋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持否定态
度。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炀帝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赎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联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答案】(1)有。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
善如流,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重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薮武,百姓不堪,遂至
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可以看出隋朝灭亡与“贞观
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关系。原因是唐太宗即位后,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
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局面。
(2)材料二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唐太宗所说,说明他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的
伟大。他说这番话的意图是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根据材料三的“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只道是并吞八荒,功盖万古;横槊赋诗,笑傲前尘。却不
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眼看着,如画江山都丧尽,好头颅也与那肝胆
分。只落得,一代英雄归黄土,几行烟柳掩孤坟。这才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
凡人。”
——纪录片《大隋王朝》主题曲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三)》
材料一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位皇帝?依据材料一,指出隋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的“此河”指的哪一水利工程?皮日休对这一水利工程的评价是否恰当?请
说明理由。
(3)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开通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隋炀帝。南征北战民力耗尽;残暴统治失去民心。(一项即可)
(2)大运河。恰当。开通大运河这一工程劳民伤财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
一,但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运脉,大大加强了南北地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上海市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2025江苏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海南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广州中医药大学《形体训练(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环境艺术专题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解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针织物设计与试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四川建筑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2025年福建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股东股权继承转让协议3篇
- 2025年中央歌剧院毕业生公开招聘1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北京市高校课件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 教学课件
- 监事会年度工作计划
-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 SVG无功补偿培训
-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2010年版
- 大猫英语分级阅读 六级1 Arthur's Fantastic Party课件
- SCA自动涂胶系统培训讲义
- LEC法取值标准对照表
- 华中数控车床编程及操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